孔绵鳚

中文名称孔绵鳚

拉丁名称Zoarchias uchidai Matsubara

异名小绵鳚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绵鳚科

拉丁科名Zoarcidae

中文属名孔绵鳚属

拉丁属名Zoarch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黄海、日本。

形态特征
体延长,被细小圆鳞,眼上无皮瓣,颌齿强大,犁骨和腭骨具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无侧线,背鳍甚长,前部为鳍棘,后部为鳍条,鳍棘部短于鳍条部,臀鳍1-3鳍棘,无腹鳍,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背鳍15-16鳍棘79-83鳍条,臀鳍1鳍棘77-80鳍条,起点约在背鳍第4-5鳍条下方,体背侧有棕斑15个左右,背鳍和臀鳍也有多条垂直条纹。

生活习性
海水鱼。

相关推荐

孔鳐


[学名]: Raja porosa
[资源名称]: 孔鳐
[外文名]: Skate、Ocellate spot skate
[别名]: 老板鱼、Okamejei kenojei、网纹鳐 Raja katsukii Tanaka
 
[形态特征]:
 
体盘亚圆形,前缘稍波曲(幼体和雌体)或波曲很显著(雄体),后缘广圆;吻中长,吻端稍突出(幼体和雌体)或显著三角形突出(雄体);尾较宽扁,侧褶很发达。口中大;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 吻长为眼径3.6~4.4 倍;喷水孔约为眼径2/3或几等长。 头后脊板上具结刺1~3个,尾上结刺3行(雄体)或5行(雌体)。背鳍间隔具结刺1~3个。头后第一结刺前方正中常具粘液孔一群,包括粘液孔10~20余个;腹面在腹腔后部两侧接近胸鳍基底处,各具粘液孔一群,由5~10余个组成;在肩带后面、腹腔前端两侧上,也常具粘液孔各一小群,由2-5个组成。 胸鳍前延,距吻端有一相当距离;腹鳍分裂颇深,前部突出中趾状。 背鳍2个,大小、形状约相同;背鳍间隔短,约等于第一背鳍基底长1/2(幼体)或1/3~1/4(成体),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连接或几连接。 背鳍褐色,肩区常具暗色圆斑一个;体盘上有时也具暗色不显著的斑块,腹面粘液孔周围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东海和黄海和渤海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东海和黄海和渤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常与其他鳐、魟类混杂捕获,全年均可捕到。栖息在较寒海区沙底,常浅埋沙中,露出眼和喷水孔,白日潜伏,晚上活动觅食。主要食蟹、虾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等

双孔鱼


中文名称双孔鱼

拉丁名称Gyrinocheilus aymonieri (Tirant,1883)

英文名称Siamese algae eater

异名金边双孔鱼、青苔鼠、暹罗食藻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双孔鱼科

拉丁科名Gyrinocheilidae

中文属名双孔鱼属

拉丁属名Gyrinochei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泰国

形态特征
青苔鼠体细长,微侧扁,腹部圆。口下位,上唇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形成漏斗状口吸盘。背部褐色,腹部较白,身上有若干不太明显的暗色条纹。白化种全身金黄色,非常可爱。水族缸内以5厘米左右小鱼为佳,自然野生鱼体长可达约25厘米。底栖,性情温驯,饲养。

生活习性
野生鱼喜活动于清水河段激流处的岩石上,依靠口部的吸盘吸附在石块表面,移动并吸食藻类等。缸养时可用切碎的蔬菜叶等,少数时可不理会它,让它充当清道夫。适宜水温为2l-30℃,水质弱碱性(pH7.3)。繁殖时,在水族箱底部铺石块,亲鱼产卵附着于石块表面。亲鱼可投喂藻类和菠菜、莴苣叶等。

大鳞孔鲷


中文名称大鳞孔鲷

拉丁名称Scopelogadus mizolep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金眼鲷目

拉丁目名Bery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奇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Stephanoberycoidei

中文科名孔头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Melamphaidae

中文属名鳞孔鲷属

拉丁属名Scopeloga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各大洋的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从鳃盖后方到尾鳍基的纵列鳞少于17,鳞片不规则或不明显,两颌齿单行,背鳍II-10-12,臀鳍I-8-9,鳃耙(6-8)+(15-18),体长为头长的2.4-2.9倍,为尾柄长2.7-3.3倍,脊椎骨24-26。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学名]: Azuma emmnion
[资源名称]: 鳚
[形态特征]:
 
体延長,呈长橢圆形或鰻形,侧扁。上下颌具门齿背鳍长,臀鳍硬棘 II, 软条24;腹鳍喉位,背鳍黑褐色,第I-II棘间有一黑斑;臀鳍褐色,鳍緣色深。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印度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礁石区的潮间带或潮池中。捕食红藻、绿藻、水螅、贝类小型甲壳类动物。

蝮鳚


中文名称蝮鳚

拉丁名称Scytalina cerdale Jordan et Gilber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蝮鳚科

拉丁科名Scytalinidae

中文属名蝮鳚属

拉丁属名Scytali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美洲沿海,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细长,裸露无鳞,头小,眼甚小,侧上位,口大,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鳃盖膜彼此相连,无侧线,背鳍41-45鳍条,无鳍棘,臀鳍36-51鳍条,无鳍棘,二鳍均与尾鳍相连。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唇鳚


中文名称唇鳚


拉丁名称Labrisomus nuchipinnis (Quoy et Gaimar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黄鳚科

拉丁科名Clinidae

中文属名唇鳚属(待定)

拉丁属名Labriso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海域,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方长而粗壮。口较大,上下颌、犁骨、腭骨具齿。项部、鼻孔和眼上方常具皮须。体被中大或小形圆鳞,鳞不深埋皮内,只前区有鳞沟。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吸盘鳚


中文名称吸盘鳚

拉丁名称Andamia pacifica Tomiyama

异名太平洋吸盘鳚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鳚科

拉丁科名Blenniidae

中文属名吸盘鳚属

拉丁属名Andam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下唇后方有1椭圆形吸盘,头宽大,前部稍平扁,眼上有皮须,眼小,侧上位,口下位,唇瓣发达,颌齿细小,背鳍基底长,14-17鳍棘17-21鳍条,臀鳍2鳍棘24-26鳍条。尾鳍圆形,鳍条全部不分支。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胎鳚


中文名称胎鳚


拉丁名称Clinus berrisfordi Penrit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黄鳚科

拉丁科名Clinidae

中文属名胎鳚属(待定)

拉丁属名Cli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带海域。

形态特征
体延长,后部侧扁,被细小圆鳞,鳞深植于皮内。鳞片各区均具鳞,项部无皮须,而头部其余部分或有皮须,各鳍鳍条均不分支,背鳍基底甚长,从头后直至尾柄,鳍棘数多,鳍条数少或无,前部3枚鳍棘有时比其余诸鳍要长些,中间有浅缺刻。臀鳍基底长,前部具2鳍棘。腹鳍位于胸鳍前方,1鳍棘2-3鳍条,其第3枚鳍条或甚发达或细小或无,尾鳍具13枚分节鳍条,侧线常在胸鳍后部有弯曲,左右鳃盖彼此相连,但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7。肩带前缘一般有小而明显的钩状突起。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雄鱼有交配器,卵胎生。

犀孔鲷


[学名]: Poromitra crassicepsi
[资源名称]: 犀孔鲷
[外文名]: Crested bigscale、Crested melamphid、Ridgehead
[别名]: 厚头犀孔鲷
 
[形态特征]:
 
背鳍Ⅲ-11,臀鳍I-8,胸鳍14,腹鳍I-7。纵列鳞32。鳃耙10+22。 体长约为体高3.7倍,约为头长2.6倍。头长约为吻长4.0倍,约为眼径8.5倍。尾柄长约为尾柄高2.0倍。 体纺锤形,侧扁。头大,表面凹陷不平整,头顶两侧各具细锯齿状纵向棱嵴。棱嵴前端呈棘状,先端指向前方,鼻间具1直立尖棘,眶下骨下缘具细棘,颊部棱嵴交角约为85度。吻中等长,圆钝,其长约为眼径2倍。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几乎坦,约为眼径2.8倍。鼻孔2个,均为圆孔状,前鼻孔位于吻的背侧,后鼻孔在其后下侧。口较大,斜裂。下颌稍突出,上颌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大部被眶下骨所覆盖。牙细小,上下颌各1列,犁骨、腭骨无牙;舌三角形,舌端钝尖,游离。前鳃盖骨后缘斜直,下缘圆突,后下缘和下缘均具棘刺,约13枚。鳃盖骨无棘。鳃孔宽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条骨8。 体被易落圆鳞,头部无鳞。 背鳍始于鳃盖后缘的后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无缺刻。臀鳍始于背鳍第九鳍条下方。胸鳍尖形,头长约为其长1.5倍,末端几伸达臀鳍第一鳍条处。腹鳍位于胸鳍起点下方,较短小。尾鳍凹形。 液浸标本体黑褐色,头顶、眶前和颊部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太平洋和大西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在 750 公尺之下发现在白天期间, 比较水浅的在晚上.成鱼吃小型甲壳动物。在族群之间有重要形态学的变化. 卵生的, 卵与仔鱼为浮游性.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银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