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多刺鱼

中华养羊 养鸭鱼

2020-08-24

[学名]: Pungitius sinensis(Guichenot)
[资源名称]: 中华多刺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Ⅸ-9,臀鳍条Ⅰ-8,胸鳍条9,腹鳍条Ⅰ-1。侧线骨板31~321,鳃耙10。 体长为体高的5.0~6.1(5.60.44)倍,为头长3.3~4.4(3.80.32)倍,为尾柄长的4.1~6.9(5.61.01)倍。头长为吻长2.6~3.8(3.00.3)倍,为眼径3.1~4.7(4.00.44)倍,为眼间距4.4~5.8(4.90.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5~6.0(4.91.29)倍。 体细长,侧扁,尾柄细长。吻钝。头较小。口近上位。口裂上斜,下颌稍长于上颌,具细齿。头长大于体高为1.3~1.7倍。眼较大,侧位,位于体中轴之上,眼间隔较平。鳃膜左右相连,而不与峡部相连。体侧延背腹轴有发达骨板,延至尾柄部。侧线完全。体无鳞。体腔为浅黄色,具小黑点。鳔无管。背鳍前有分离交错排列的硬棘9个,最长棘约2.0~5.0毫米。臀鳍具1硬棘,与第二背鳍相对。胸鳍大,中位,略呈圆形,后缘超过腹鳍基部。腹鳍具硬棘1个,尾鳍稍凹近截形。体背黑绿色,体侧浅黑或白色,腹面色浅。随季节体色有所改变,夏季为褐色,冬季为深褐色,前鳃盖骨下缘有一列明显黑点。鳍褶除尾鳍外均透明。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绥芬河等水域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中华多刺鱼喜栖息在水草丛生,平稳及低温的水域。食物是以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为主。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6月初,1年达性成熟,分批产卵,怀卵量440~570粒;产卵时雄鱼用植物碎片筑空心球状巢,雌鱼在其中产卵,而后雄鱼守护直至小鱼孵化出巢,自由游动为止。

相关知识

中华裂腹鱼


中文名称 中华裂腹鱼
拉丁名称 Schizothorax sinensis Herzenstein
英文名称 Chinese schizothoraci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裂腹鱼属
拉丁属名 Schizothorax Heckel,183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头锥形,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前缘有锐利的角质,下唇略呈新月形,表面有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发达,约等长,其长度大于眼径,前须末端到达眼球中部的下方,后须末端达到眼球后缘下方或延至前鳃盖骨,胸部自鳃峡以后有明显的细鳞。背鳍刺在16.0cm以下个体较发达,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1分枝鳍条相对。体背部暗灰色或青灰色,腹侧银白色,背鳍、腹鳍皆为青灰色。尾鳍红色.

中华尖齿鰕虎鱼


中文名称中华尖齿鰕虎鱼

拉丁名称Apocryptichthys sericus Herre

英文名称obtusetoothed goby

异名中华钝齿鰕虎鱼,Oxuderces dentatus Eydoux Souleyet, 1850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尖齿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Apocryptichthys Day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东海、南海,亦进入长江口和珠江口。

形态特征
背鳍Ⅳ,25-27;臀鳍Ⅰ-25-27;胸鳍20-23;腹鳍Ⅰ-5。纵列鳞70-83。

体长为体高的6.4-6.8(平均6.5)倍,为头长的3.9-4.4(4.l)倍。头长为吻长的5.7-6.6倍,为眼径的6.5-7.8(6.7)倍。

体低而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平直。头略平扁,头宽大干头高。吻短,宽扁,吻长约与眼径等长,吻皮发达,二侧各有1三角形皮瓣,向下覆盖上唇,并伸越下颌。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甚窄,下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位于吻皮的三角形皮瓣的顶端,后鼻孔位于眼的前方。口大,端位,口裂近水平,后端伸过眼后缘的下方。上下颌各具齿1行,上颌齿细小,直立,前部有2个大而弯的大齿,下颌齿大而钝,斜向外侧,呈平卧状。舌前端圆形,连于口底。鳃孔窄,位近腹侧。鳃膜连于峡部。

鳞为圆鳞,头体均被鳞,体前部鳞较后部鳞为小,颊部、鳃盖鳞片细小,常隐于皮下,胸鳍基部被鳞。

二背鳍有鳍膜相连成为一个,第五鳍棘与第六鳍棘相隔较远,末根鳍条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臀鳍低于背鳍,起点于背鳍第二鳍条的下方,最后鳍条末端仲达尾鳍基。胸鳍短,近圆形。腹鳍愈合,呈长圆形,系膜不发达。尾鳍尖形。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咸水生。

中华绒螯蟹和鱼混养


蟹鱼混养和鱼蟹混养,前者是以蟹为主,适量混放鱼类。蟹池选择、水质调节、投饵管理均应以蟹为主,首先要建好防逃墙。后者是以鱼为主,适当混放河蟹,在池塘选择、放养比例、水质调节、投饵种类、方法均以鱼考虑,适当兼顾河蟹。放养的数量、品种比例以鱼为主,以蟹为辅但两者均是综合利用水体和饵料,现将两种混养方法介绍如下:
1.蟹鱼混养
河蟹除蟹苗阶段外,基本生活在水底,整个水体空间未能很好利用,有潜力。蟹鱼混养,河蟹排出的粪便,培肥水质,繁殖浮游生物,可供吃浮游生物的鱼类提供饵料,也能起到改善池塘水质的作用,有利蟹、鱼生长。河蟹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吃掉行动迟缓的病鱼、死鱼,起到了防止病原体传播和减少鱼病的作用。但在蟹苗阶段,一般不宜与鱼混养,待饲养20天左右,蜕壳2~3次成幼蟹后,再投放鱼类,但仍不能养鲤鱼、青鱼等杂食和肉食性鱼类,草鱼也不宜放。可放养鲢鱼、罗非鱼或部份团头鲂。一般在6月下旬,每亩投放鲢、鳙夏花300~500尾,第二年5月再放3寸左右罗非鱼100~200尾,只要饲养管理得当,不但河蟹获得好收成,鱼类也有一定产量,提高了水体效益。但在捕捞时,应使用捕蟹法,先捕蟹,后捕鱼,以免蟹鱼混杂,造成河蟹断肢伤残,对鱼类也有影响。
2.鱼蟹混养
它是一种间于人工放流和池塘养蟹之间的养殖方式,也有精养鱼塘套养幼蟹的。鱼蟹混养一般亩净产河蟹可达10~15公斤,高的也可超过25公斤。放养密度,每亩放蟹种4~5公斤。鱼蟹混养的优点:
①可保证鱼产量不受影响下混养河蟹,能增加经济效益;
②放养密度小,饵料能满足,池塘生态条件比河蟹精养池优越;
③防逃可不严格要求,可采用简便的大包围防逃设施;
④河蟹个体大于同期精养池个体,河蟹质量也好;
⑤以鱼为主,套养河蟹,管理上简便,不象池塘精养河蟹那样严格,便于推广。
鱼蟹混养防逃设施不严密,应注意天气变冷时,根据河蟹生殖洄游的习性,容易逃逸,要及时捕捉,可暂养一段时间后,再上市出售。

中华绒螯蟹的鱼蟹混养技术



在放养前1个月左右用150~200千克/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并带水浸泡5天,然后换入适量新鲜水并种植水草或播种苦草籽,使苦草迅速生根和生长。蟹池内也可以种植别种水草,水草覆盖面积占蟹池总面积的30%~50%。水草对河蟹有保护作用,并有利于养殖鱼类的生活。
投放应选择整齐适中,附肢健全,体质健壮,活力较强的幼蟹。投放一定要做到早下塘,投放的扣蟹用5%盐水浸泡消毒后下塘,并且选择在早晚进行。投放扣蟹300~500只/亩,一般不要超过1000只/亩。
鱼蟹混养的种类有许多种,主要为合理利用水体,又要处理好养殖种类之间的生存关系。例如可以每亩投放鲢鱼、鳙鱼、鳜鱼,也可以投放其他越冬鱼种或越冬虾苗。
鱼蟹混养管理上仍以蟹为主,并且水质管理更要仔细,尤其是对于温度和溶氧更要综合考虑养殖种类的需要进行合理调控,在养殖后期,特别是夏、秋季要经常换水,保持较高的溶氧,必要时可合理配备增氧机。
蟹池套养鳜鱼时,因为鳜鱼是肉食性鱼类,要注意鳜鱼种的放养规格及密度。鳜鱼种放养量根据塘中饵料鱼的数量而定。一般放养10~20尾/亩。蟹池套养鳜鱼,要定期补充饵料鱼。
养殖中要注意预防各种鱼、蟹疾病,每隔15天用生石灰30千克/亩全池泼洒,调节水质和消毒。给河蟹用药的同时,要考虑到药物对鱼类的作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0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