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和鱼混养

蟹鱼混养和鱼蟹混养,前者是以蟹为主,适量混放鱼类。蟹池选择、水质调节、投饵管理均应以蟹为主,首先要建好防逃墙。后者是以鱼为主,适当混放河蟹,在池塘选择、放养比例、水质调节、投饵种类、方法均以鱼考虑,适当兼顾河蟹。放养的数量、品种比例以鱼为主,以蟹为辅但两者均是综合利用水体和饵料,现将两种混养方法介绍如下:
1.蟹鱼混养
河蟹除蟹苗阶段外,基本生活在水底,整个水体空间未能很好利用,有潜力。蟹鱼混养,河蟹排出的粪便,培肥水质,繁殖浮游生物,可供吃浮游生物的鱼类提供饵料,也能起到改善池塘水质的作用,有利蟹、鱼生长。河蟹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吃掉行动迟缓的病鱼、死鱼,起到了防止病原体传播和减少鱼病的作用。但在蟹苗阶段,一般不宜与鱼混养,待饲养20天左右,蜕壳2~3次成幼蟹后,再投放鱼类,但仍不能养鲤鱼、青鱼等杂食和肉食性鱼类,草鱼也不宜放。可放养鲢鱼、罗非鱼或部份团头鲂。一般在6月下旬,每亩投放鲢、鳙夏花300~500尾,第二年5月再放3寸左右罗非鱼100~200尾,只要饲养管理得当,不但河蟹获得好收成,鱼类也有一定产量,提高了水体效益。但在捕捞时,应使用捕蟹法,先捕蟹,后捕鱼,以免蟹鱼混杂,造成河蟹断肢伤残,对鱼类也有影响。
2.鱼蟹混养
它是一种间于人工放流和池塘养蟹之间的养殖方式,也有精养鱼塘套养幼蟹的。鱼蟹混养一般亩净产河蟹可达10~15公斤,高的也可超过25公斤。放养密度,每亩放蟹种4~5公斤。鱼蟹混养的优点:
①可保证鱼产量不受影响下混养河蟹,能增加经济效益;
②放养密度小,饵料能满足,池塘生态条件比河蟹精养池优越;
③防逃可不严格要求,可采用简便的大包围防逃设施;
④河蟹个体大于同期精养池个体,河蟹质量也好;
⑤以鱼为主,套养河蟹,管理上简便,不象池塘精养河蟹那样严格,便于推广。
鱼蟹混养防逃设施不严密,应注意天气变冷时,根据河蟹生殖洄游的习性,容易逃逸,要及时捕捉,可暂养一段时间后,再上市出售。

相关阅读

中华绒螯蟹混养模式的试验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又称河蟹、大闸蟹、毛蟹,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名贵水产品,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c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中华绒螯蟹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北起鸭绿江、南至珠江口均有其自然分布,另外在欧洲、美国也有少量的分布。中华绒螯蟹因其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近些年来市场需求快速上升,河蟹养殖业已成为中国水产业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之一,其高效养殖无论对于内需的拉动还是外汇的创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0.01)。蟹-虾-鲢鱼混养模式3个养殖池塘的河蟹回捕率分别为74.33%、78.54%、75.86%,3个池塘的平均回捕率为76.24%,蟹-虾-鳙鱼混养模式3个养殖池塘的河蟹回捕率分别为77.39%、77.01%、72.03%,3个池塘的平均回捕率为75.57%,两种混养模式下的河蟹回捕率差异不显著。蟹-虾-鲢鱼混养模式3个养殖池塘河蟹的平均产量为32.99kg,蟹-虾-鳙鱼混养模式3个养殖池塘河蟹的平均产量为30.59kg,前一种混养模式下的河蟹产量高于后一种混养模式下的河蟹产量且差异显著(P0.05)。在青虾的收获量方面,蟹-虾-鲢鱼混养模式3个养殖池塘青虾的平均产量为26.81kg,蟹-虾-鳙鱼混养模式3个养殖池塘青虾的平均产量为23.46kg,前一种混养模式下的青虾产量高于后一种混养模式下的青虾产量且差异显著(P0.05)。0.05),青虾的产量差异显著(P0.05)。②蟹-虾-鲢鱼混养模式下产出的河蟹均重显著高于蟹-虾-鳙鱼混养模式下产出的河蟹均重,前一种混养模式下产出的河蟹均重比后一种混养模式下产出的河蟹均重高8.84g,两种混养模式下产出的河蟹均重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5)。③两种混养模式下的河蟹回捕率无显著性差异。④蟹-虾-鲢鱼混养模式的经济收益略高于蟹-虾-鳙鱼混养模式。

中华绒螯蟹


[学名]: 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ards
[资源名称]: 中华绒螯蟹
[外文名]: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别名]: 河蟹,毛蟹,湖蟹,螃蟹,大闸蟹,清水蟹
 
[形态特征]:
  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区与心区分界显著。前者的周围有凹点。额宽,具额齿4个。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呈三角形。前侧缘具4个锐利的齿突,最后一个齿突最小,并引入一隆线,斜行于鳃区的外侧。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雄性螯足比较大,掌节于指节基部的 内外侧密布绒毛,腕节内末角具一锐刺。步足以最后3对较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四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很密具刚毛。雌性腹甲第5节上有一对生殖孔,雄性在第7节上有一对交接器,雌、雄腹部形状不同。
 
[原产国家]:中国,朝鲜,日本  [原产省份]:江苏、安徽等省  [原产地区]:南通,安庆等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36  
[地理分布]:目前北欧诸国、英国的泰晤士河、朝鲜沿海以及北美洲都有分布。中国东部沿海,北起辽河口,南至闽江口,都有河蟹苗天然分布。但以长江口为最大产卵场。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中华绒螯蟹在蚤状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随后即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饵料,喜掘穴栖居,其掘穴能力很强。河蟹感觉器官比较发达,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视觉尤其敏锐,有趋光习性,爬行动作迅速,也能攀高和游泳,尤其横向爬行方式,更为独特。如受强烈刺激或伤害时,会发生自切现象,一旦断肢又会在折断点复生新足。中华绒螯蟹雌雄异体,生殖期有洄游的习性,即生殖洄游,在淡水中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成群沿江河而下,到达河口区的咸淡水中交配繁殖。所以海水是其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的蜕壳成长过程。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


工厂化育苗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有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两种方法。其操作要点之二是幼体培育:

河蟹从蚤状幼体孵出到大眼幼体(蟹苗)出池,要经过5次脱皮变态过程,时间长达1722天。蚤状幼体能否顺利地完成5次脱皮变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按照河蟹幼体的变态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搞好幼体的培育,是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在抱卵蟹入池孵幼前半个月,需清除池底淤泥,洗刷池壁,维修进排水系,增温通气等设施,准备好充足的生物活饵料。然后再用生石灰、晶体敌百虫、漂白粉或福尔马林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通常晶体敌百虫每亩用5080克,配成药液全池泼洒,或用30ppm的福尔马林药液,也可用45ppm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生物。由于福尔马林的药效较长,要提前710天使用,其它药物也要提前34天使用,待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入抱卵蟹进行幼体培育。进水的处理:培育池进水如用天然海水需经沉淀后,经较稀的筛绢网过滤送入育苗车间,再在各育苗池的进水口管道上,装上较密的筛绢网,进行过滤后进入育苗池,以保证进入育苗池的水质清新干净,适合培育幼体的需要。

幼体放养密度:幼体放养密度随进水增温、送气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而有所不同。以江苏为例,通常每立方米育苗水体放I期蚤状幼体1520万尾,高的每立方米水体也可放3040万尾,均能获得较好的育苗效果。

饵料投喂:幼体培育常用的活饵料,以藻类、轮虫和卤虫为主,并辅以用鱼粉、蛤肉等制成的人工配合微颗粒饵料。投喂方法为全池泼洒,坚持少量多次,蚤状幼体I、II期,每天投喂68次,蚤状幼体III期以后每天投喂46次,投喂量可适当增加。饵料要求新鲜、适口、喂足喂均匀。饵料颗粒的大小也应随着幼体的生长而逐渐加大。如投喂卤虫,蚤状幼体IIV期,以投喂丰年虫的无节幼体为主,蚤状幼体V期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淡水枝角类。投喂动物性活饵料时,要掌握好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原则,以免活饵料吃不完留在培育池内与河蟹幼体争空间、争氧气、争营养物质。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一般从蚤状幼体I期到蚤状幼体III期阶段,以加水为主,少量排水,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约1/3;蚤状幼体III期以后,逐步增加换水次数,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2/3;蚤状幼体V期,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2,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以促进群体同步变态,提高育苗效果。保持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分布均匀也十分重要。通常在育苗池底部铺设送气管道,从池底充气增氧。充气量为育苗池水体的1.52%。在池底铺设充气管道进行充气,不仅可使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上下水体溶氧分布均匀,而且可使蚤状幼体在池内始终保持游离状态,可防止幼体抱团而引起死亡。蚤状幼体培育适宜酸碱度为7.58.5。由于在培育过程中,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再加上藻类大量繁殖,容易引起池水酸碱度的变化,影响幼体培育。为此,要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控制投饵量和及时加水,保持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蚤状幼体对海水的盐度适应范围很广,从833皆可。但为了有利于幼体的整齐变态,促进生长,要求在育苗过程中,池水的盐度也要保持稳定,防止发生突然变化。水温也是影响河蟹幼体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926℃,蚤状幼体I、II期的最适水温为1922℃,蚤状幼体III、IV期为2224℃,蚤状幼体V期到大眼幼体为2426℃。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宜过大。要建立水温监测制度,加强水温调控。日常管理:建立河蟹幼体培育专业队伍,日夜专人值班,每天早中晚各检查1次幼体生长发育变态情况,并通过显微镜检查幼体的摄食情况,定期测试水温、水质,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调整各项饲养管理技术措施。河蟹育苗常见的病虫害是聚缩虫的寄生,可用孔雀石绿、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药物杀灭,也可通过加大换水量的方法进行生态防治。

蟹苗出池:蚤状幼体经变态成为大眼幼体(蟹苗)后,再经57天的培育就可出池。蟹苗出池前,应向培育池内不断加入淡水进行淡化处理,至蟹苗出池时,池水的盐度应小于12,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环境,为放流或养殖打好基础。出苗则采取在育苗池出水口处加一40目的网箱,拔去出水孔塞子让水流进网箱集苗即可。出苗前应放掉部分池水,减轻池底压力,防止出水孔因压力较大而挤伤蟹苗。出池蟹苗可通过称重过数后出售,用于放流或养殖。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8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