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水泥池培育大黄鱼亲鱼

亲鱼培育池应建在环境安静、保温性能好、光照较弱的室内,最好为塑料薄膜搭盖的暖棚内。池子的大小以40平方米为宜,深1.5~1.8米,方形或圆形。另外还要配备加温及预热池等设施,以供水温较低时加温用,防止水温因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保持水温的基本恒定。

在人工催产前40天左右,海区水温上升到10度左右时,即可将亲鱼移到室内培育。放养密度为)5 千克/米。一般生产100万尾全长为30毫米左右的鱼苗时,约需培育规格为1000克左右的雌性亲鱼30 尾。因同时培育的亲鱼不可能同时达到性成熟,为保障起见,可适当多放养一些,到繁殖时再据需要从中挑选成熟度较好的亲鱼使用。

培育期间,培育池上应用遮阳布遮盖,使光照控制在500勒克斯左右,投喂时可调节到1000勒克斯左右。大黄鱼性腺发育要求的水温为15~25度,应通过加温方式将水温调节到这一温度范围,并且在换水时,换进的新水亦需预先调节到与池水温度相同。换水为每天一次,利用换水机会,进行冲水刺激。另外,还要充气,保持每升水体溶氧在5毫升以上。为保持池水清洁,每天应清池排污一次,在每次投饵后10小时左右进行。海水的盐度范围要稳定在18~32之间,并防止短时间内有较大波动。亲鱼培育期间所用饵料一般为鲜鱼、贝肉或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多投喂些活沙蚕,这样既可保证饵料的鲜度及亲鱼的营养需要,又不影响水质。为保持池水清洁,冰冻鱼可解冻后切成块,洗净后投喂。投饵工作从亲鱼入池后的第二天开始,初期宜少投;待几天后亲鱼主动摄食后,再逐渐增加投饵量, 日投饵率为3%~4%,最高不超过5 。投饵时间应在早晨或傍晚,每天1~2次。m.yZ023.COM

大黄鱼易受惊跳动,所以整个培育期间都要避免光照剧变、声响过大以及走动频繁等。

相关推荐

大黄鱼


[学名]: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
[资源名称]: 大黄鱼
[外文名]: Large yellow croaker,Croceine croaker
[别名]: Larimichthys crocea
 
[形态特征]:
  1. 外部形态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均广弧形,尾柄细长,头大,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其长大于眼径。眼中大,眼间隔圆凸,大于眼径。口大,端位,倾斜;下颌稍突出,缝合处具1瘤状突起。牙细小,尖锐;上颌牙多行,下颌牙2行,上颌外行牙和下颌内行牙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具假鳃。鳃耙细长。 头部及体前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鳞小,背鳍与侧线间有8~9行鳞片。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2/3以上、尾鳍均被小圆鳞。体侧下部各鳞下均具一金黄色皮腺体。侧线完全,前部稍弯曲,后部平直,伸达尾鳍端部。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基底长,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1深凹。臀鳍基底短,第二棘约等于眼径。胸鳍尖长,长于腹鳍。腹鳍较小,稍后于胸鳍。尾鳍尖长,稍呈楔形。 体背侧黄褐色,腹侧面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和腹鳍黄色,唇橘红色。 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IX~X,30~35; 臀鳍鳍式:A.II,7~9; 胸鳍:15~17; 腹鳍:I-5; 侧线鳞:56~57; 侧线上鳞数:8~9; 侧线下鳞数:8; 鳃耙数:8-9+16-18 3.内部构造特征 幽门盲囊数:14; 鳔:鳔大,前端圆形,两侧不突出成短囊,后端细尖;鳔侧具31~33对侧肢,每一侧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腹分枝分上下两小枝,下小枝又分出前后2小枝,前后2小枝等长,互相平行,沿腹膜伸达腹面。 脊椎骨数:26 腹腔膜: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江苏  [原产地区]:中国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结群性近海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海域的中下层。渔获物体长为300~400毫米,体重400~800克;最大可达750毫米,4公斤。为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

大黄鱼仔稚鱼饲养管理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保持水质的清洁,每天用虹吸管吸除池底的残饵、粪便、死苗及其他杂 物。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吸污一次。每次吸污时,出水管外要用密目网袋滤出死鱼,并记数,以此掌 握死鱼情况及池内鱼苗的密度变化情况。整个培育过程中,可采取换水或间断性流水方式更换新水,在 小水体高密度培育仔稚鱼时也可采取连续微流水方式;大水体低密度培育时,一般为静水培育,结合每 天的吸污而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20%~30%;10日龄以后,若密度较大,水质较差,可考虑 间断性流水;稚鱼阶段的日换水率为50%~60%;幼鱼培育阶段的换水率为每日100%。

其次是每天定时向培育池内补充小球藻液,使池水中小球藻的密度呈10万~30万个/毫升,呈微绿 色。在池中投放小球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水体透明度,防止鱼苗因趋光而在局部集 中;二是小球藻为植物,可通过其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三是降低水体的氨氮水平,消除其对鱼类的 毒害影响;四是作为所投喂的轮虫的饵料,增加轮虫的营养价值。

最后是每天要进行仔稚鱼的观察和必要的测定,如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池中活饵的数量变 化、死鱼情况、测量水温、盐度、pH值 、溶氧量、氨氮含量、光照强度等理化因子的变化,并详细记 录,以便于发现问题时总结分析,及时采取措施。

大黄鱼仔稚鱼土池培育的放养与饲养


在放养前,向池中加入用120目筛绢过滤的海水,至水深1米,用网箱将少量仔鱼饲养于池内2~3大进行试水,若无异常现象发生,便可进行放养。一般每亩放养5~6日龄的仔鱼20万尾左右(300尾)米2。

培育期间的主要饲养管理工作是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仔鱼的活动及生长情况,测量水温、盐度、透明度、pH值 、溶解氧、氨氮等因素,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为改善水质,应定期添加用80目筛绢过滤的海水,直至水深达)5米。随着鱼的生长,对饵料的摄取量越来越大,应经常检查池内的生物密度。若发现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并适量补充轮虫和 足类等,确保鱼的饵料需要量。一般经20天左右的培育,鱼体可长至全长30毫米以上,此时即可出池,及时进行鱼种培育。

螃蟹水泥池培育模式分析


蟹苗规格
中、晚蟹苗
养成蟹种
仔蟹
培育方式
水泥池培育
培育特点
4月1日之后的蟹苗称为中、晚蟹苗,中、晚蟹苗培育仔蟹一般在露天进行,要求水温20-26℃,晴天,放苗时间在早上或傍晚,池面栽水草应占面积的1/2左右。如放苗后5天内有暴风雨,应在池面水草多的地方放些芦席、草帘等遮盖物。水泥池培育仔蟹,具有密度大,占地面积小,操作和捕捞方便等优点,但造价高昂,管理要求精细。
清塘施肥 
水泥池在培育前1-2天,用20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待余氯消失后再用密眼网布过滤注入清洁的淡水。
结构建设
水泥地一般为长方形,要安设进、排水系统,出水口处要有网罩。并安装纳苗管,池顶要有遮阳物,池底进水处要稍高于排水处,呈一定的坡度,池底要铺3-5厘米厚的沙土,面积20平方米左右,水深因发育阶段而异。蟹苗阶段要求水深1米左右,Ⅰ-Ⅲ期幼蟹要求水深15-30厘米,如果水太深,因水压大,刚蜕壳仔蟹在水底易窒息死亡。如水温低,池内水草多,可适当加深。池内要放占总水面一半的水草等作为附着物。另外培育池内还要安装罗茨鼓风机用以增氧。
投放密度
一般每平方米放养蟹苗1000-1200只。因仔蟹喜居阴暗处,白天活动极少,傍晚外出觅食,所以池内光照强度不得超过2000勒克斯。
分级培育
蟹苗颓壳2-5次后变为仔蟹,个体由160000只/千克变为4000只/千克以上,体重增加了近40倍左右。因此,要及时分池,否则,将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发育。
饵料投喂
豆饼、花生饼、麦麸、豆渣、鱼糜等可投喂,同时还要喂些青饲料,如嫩菜叶等,培育早期还可适量投些红虫、剑水蚤、豆浆、蛋黄等饵料。每天投喂三次,上午8-9时投喂一次,饵量占30%,下午4时和7时各投一次,饵量占70%,每天投饵量由多到少,投苗后7天内投其体重的150%-200%,以后每天下降20%-30%,直至下降到5%-10%为止,投喂方法是把饵料均匀地投在池内或水草上,并经常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投的饵料被吃光,可再增加投饵量,如吃不完,则应减少投料量。
水质管理
水泥池培育仔蟹是高密度小水体环境,由于残饵和排泄物增加,极易造成水质恶化而使蟹苗死亡。因此,不断的换水排污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一项关键措施,换水的方法,主要是靠不断交换的微流来保持水质清新,每隔5小时左右换一次池水,排污方法有二:一是应用虹吸法,即把虹吸管一端插入池底,另一端放在池内排污小网箱内,池内一端慢慢移动,使池底污物及其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排出池外,被排在箱内的少数仔蟹,随即拣出放回原池;二是在接近水泥池尾端挖一个面积0.6平方米、深10-15厘米的水池,上盖筛绢,下设排污管排污。水质管理还应使水含盐量由少到无,成为纯淡水,同时注意换水过程中温差的变化,要求温差不能超过2-3℃,绝对不能使用井水直接灌入仔蟹培育池。
病害防治
要防重于治,在蟹苗投放前就应对池、沟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检查放进的水是否符合蟹用标准,进水要用20目筛绢过滤。蟹苗投放后,每两天洒0.5毫克/升土霉素或1毫克/升的呋喃西林,也可每三天每亩用5千克生石灰化成乳全池泼洒,还可每隔五天在饵料里拌土霉素投喂(10克/千克饲料),如果蟹苗或幼蟹发病,应针对病种病情施治。对鼠、鱼、蛙类等敌害要及时捕灭。
日常管理
防逃、防敌、防暴风雨和高温,池墙顶加防逃盖板,如硬塑膜、玻璃等盖板;水泥地内壁不要弄湿,在防逃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敌害生物窜入池内危害仔蟹;对已窜入的要及时捕杀。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如有暴风雨、高温,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箱养殖大黄鱼的日常管理


在鱼苗阶段,由于个体较小,所使用的网箱网目也较小,经过一段时间后,因大量生物附着会使网眼堵塞,妨碍了网箱内外的水体交换,时间一长会造成缺氧;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生物生长快,40~ 50目的网箱3~5天左右即会堵塞。因此,应经常洗网,以确保网箱内外的水交换。通常在夏季高温季节,40目的网箱3~5天、20目的网箱5~7天、12目的网箱8~10天就需换洗一次。5~6毫米较大网眼的无节网箱,一般15天左右也需清洗一次。

结合网箱的换洗,应及时对鱼苗进行分级饲养,将不同大小的个体分开、分箱饲养,以防相互残食。为防止苗种在换箱过程中引起损伤及杀灭其他病原体,换箱时可用抗菌素等对鱼体进行消毒。鱼体活力下降、刚摄食完时及潮流较大时不宜换箱。

要经常检查网箱有无破损、移位,鱼的摄食及活动是否正常等,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救。若无特殊原因,发现苗种不上浮抢食、又听不到声响时,应考虑到是否有破箱逃鱼及发病等问题发生。为防止鱼苗外逃及水鸟的侵袭,网箱上应加设网箱盖。

此外,还应每天测量水温、盐度、透明度、溶氧等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

岱衢族大黄鱼


98年、99年采用天然亲鱼,00年后采用养殖亲鱼。亲鱼来源于持有国家发放的大黄鱼生产许可证的原种场或良种场,雌、雄配比2:1,数量50尾以上,允许使用到6龄。海区网箱培育,饲料用鲜活鱼、虾肉、贝肉、沙蚕和配合饲料。环境条件、饲料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水温低于15℃时移入室内越冬,培育池应安静且保温性能好,每口培育池面积40 m2,方形或圆形,平均水深在1.5 m以上。
人工育苗水质应符合NY 5052的规定。水温18-28℃,盐度23-30,pH值7.8-8.2,溶解氧≧4mg/L,氨氮≦0.3mg/L,光照要有充足的漫射光,避免直射光,光照强度为500-2 000 lx。育苗室应配有遮光幕和聚乙稀薄膜,使室内光线可调,且保温性能好。催产采用激素诱导法,亲鱼性腺成熟指数(GS1)达20%时,用丁香酚麻醉后,从胸鳍基部注射激素,常用激素为鲤鱼脑垂体(LRH-A3),单用剂量50-100 IU/kg,或与DOM+SGARH混用。雌、雄配比1:1放入产卵池,连续充气,定时冲水以刺激亲鱼产卵。
受精卵呈分离浮性,球形,卵径450-365 um,金黄色油球直径350um左右,规格为70-80104粒/kg。孵化用水泥池静水孵化法,水温18-24℃,盐度23-30。防止阳光直射,定时添加新鲜过滤海水。散气石分布为1个/ 1.5m2,微充气(0.7-1.0 L/min ),使卵在水中上下缓慢翻动为宜。定时停气虹吸沉底的坏卵和污物,经27-42h后孵化。
培育水温20-28℃,盐度22-32,溶解氧5mg/L以上,氨氮0.2mg/L以下。应连续充气,散气石分布为1个/2m2。每天换水,并在换水前用虹吸管吸去池底的残饵、死苗、粪渣及其他杂物。仔鱼期放养密度2.4-0.8104 尾/m3,稚鱼期放养密度0.6-0.3104 尾/m3,幼鱼前期放养密度0.2-0.1104 尾/m3。
鱼苗在室内水泥池中培育至全长20mm以上时,可移到海区网箱中继续进行培育,直至全长30mm为止。质量要求鱼苗大小规格整齐,全长30mm以上,无伤、无病、无畸形,游动活泼。

大黄鱼越冬前的准备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每个网箱中的鱼种分别达到不同规格和不同密度。为准确掌握鱼种的规格、 数量和生长状态,为越冬工作做好准备,应在越冬前对所有网箱中的鱼种进行全面清点和选别,并按了 同规格与相应的密度,进行拼箱或分箱。

越冬期间,鱼的摄食量大大下降,但整个冬季体能消耗只能依靠越冬前体内所积累的营养。因此, 应在越冬前进行强化培养,保证鱼种的体质健壮,并在体内积蓄足够的脂肪,达到顺利越冬的目的。强 化培育一般需1~1.5个月,所用饲料的质量要好,并富含脂肪等能量物质。

越冬前要认真检查网箱设施的安全性,发现移位、破损等问题应及时修补。同时,根据拼箱、分箱 过程中所发现的鱼病情况,在越冬前做好治疗工作。

大黄鱼贝尼登虫病


主要病症与危害

此病的病原体为鲫贝尼登虫,属单殖吸虫类,主要危害网箱内的鱼种。此病原体用后固着 和前吸盘吸附于鱼体上,以鱼体上皮细胞、粘液及血液为食。鱼体大量寄生病原体时,分泌的粘液增 多;烦躁不安,狂游,或身体在网箱上摩擦而导致皮肤损伤,继而感染细菌;重症者不摄食,最终 会溃疡死亡。诊断时可用淡水浸泡,其病原体呈透明的虫体,呈白色沉淀。

防治方法

用淡水浸泡鱼体5~10分钟,虫体即可死亡脱落,而虫卵要浸泡20分钟后才会死亡;或用50010-6 的福尔马林浸洗4分钟,或用25010-6的福尔马林浸洗10分钟。为防止交叉感染,可在浸泡的淡水中讹 入适量抗菌素。

大黄鱼的种群及分布洄游


我国沿海存在3个大黄鱼种群,它们在形态、寿命、种群结构、分布区和资源数量上都有明显差 异。分布于雷州半岛以东的 洲族的寿命最短,雌性约9龄、雄性约8龄,数量最小,种群结构也最简 单。分布于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沿海的 巨族,包括吕四、 大目、猫头洋的生殖鱼群寿命最长, 雌性约19~30龄、雄性约15~25龄,数量最多,种群结构也最复杂。分布于闽、粤沿海的闽-粤东族, 包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的主要生殖鱼群则介于两者之间。

产卵结束后,就近分散于岛屿、河口及产卵场外围,8~10月除少数秋宗大黄鱼产卵外,大部分鱼 群已处于索饵阶段,没有明显的 游路线,直到冬季,分别进入各越冬场越冬。 南海大黄鱼的分布面较广,但仅在雷州半岛以东、湛江口外一带,相对比较集中,洄游路线不明 显,仅随季节变化作深水区和浅水区之间的移动。春季产卵期在2~4月,冬季产卵期在10~11月。

越冬场处于冷、暖水交汇处,水温9~11度,盐度33左右;产卵场偏靠大陆,水深不超过20 米,水色混浊、潮流较急的海区,春宗产卵的鱼群处于海水升温过程中,秋宗产卵鱼群则处于降温过程 中,以 巨洋春季产卵场为例,产卵水温为16~24度,盐度13~17,流速2~4海里/时,最高可达6海里/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0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