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病的病原 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

感谢阅读《羊梭菌病的病原 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菌筒养羊

羊梭菌病是一种急性地方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病原微生物而引起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病通常是绵羊容易发生,且主要是6月龄至1岁以上且膘情中等的绵羊出现发病,尤其是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容易发生该病.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控,就会造成死亡,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梭菌病的病原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

1、病原与流行

羊主要是由于感染魏氏梭菌、诺维氏梭菌和腐败梭菌等引起发病。这类细菌都为梭状芽孢杆菌属,呈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在污水和土壤中,这类细菌往往是以芽孢的形式存在,也是土壤的一种常在菌。该类细菌形成芽孢后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需要经过非常高的温度处理或者使用强力消毒药才能够被杀死;但繁殖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力,使用普通的消毒药就能够被杀死。

绵羊主要是由于食人污染有病菌的饮水、饲草而感染细菌。但正常情况下,这类梭菌进入羊消化道内只会较缓慢的繁殖,且分泌很少的毒素,不会危害机体的健康,能够长时间在机体消化道内存在,部分羊甚至终生带菌都不会出现发病。但当受到外界不良诱因的刺激,就会导致这些细菌迅速增殖,分泌大量的毒素,在较短时间就会导致机体出现发病,从而使其突然发生死亡。该病通常呈散发,往往以个例出现,但在低洼潮湿地区有时会出现地方性流行。通常是在牧草青枯交替以及春、秋季节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生,尤其是膘情较好的青壮年绵羊突然发生死亡。羊有时由于感染一种病原出现发病,有时由于混合感染出现发病,往往会被混淆。常见的病型是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快疫、羊黑疫、羔羊痢疾,其中羊肠毒血症主要是2-12月龄的羊发生,羊猝狙主要是l~2岁的羊发生,羊快疫主要是6-18月龄的羊发生,羊黑疫主要是2~4岁的羊发生.羔羊痢疾主要是小于7日龄的羔羊发生,尤其是2-3日龄最容易出现发病,大于7日龄则基本不会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发病急,快速传播,病程持续时间短,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急性病羊,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一般在早晨发现死于圈舍内或者在放牧时突然死在牧场。对于慢性病羊,表现出呆立不动,背部拱起,腹痛不安,拒绝走动,运动失调,呼吸困难,磨牙,有白色或者血色泡沫从口中流出,抽搐,心跳加速,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有升高,排出少量黑色稀粪,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只有几小时到l天,少数能够持续2~3天。病羊死尸快速发生腐败,明显臌胀,全身脏器都发生程度不同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心血管系统受到损害。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现在,我国常用的三联四防疫苗(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快疫、羔羊痢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铝胶苗、干粉苗和蜂胶浓缩疫苗。对于规模场,可在每年3月份、9月份分别给全部羊预防注射三联四防灭活苗1次,对于配种的母羊,可经过30~40天免疫注射三联四防灭活苗,接种后10~14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6月进行保护。如果母羊没有在防疫季节进行疫苗接种,其产出的新生羔羊可在出生经过1~2星期免疫注射三联四防灭活苗1次,经过6个月再进行1次免疫接种。对于散养户,可在春、秋两季对全部羊进行集中免疫1次,然后每个月定期进行补免。对于该病容易流行的地区,可分别在妊娠母羊产前45天和30天接种羊梭菌病疫苗1次,用于有效预防羔羊感染梭菌性疾病;如果羊场发生过羔羊痢疾,新生羔羊可在出生后12h内每只灌服0.15~0.2g土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病因,圈舍加强保暖,保持干燥、清洁卫生以及适当通风。如果羊场已经出现发病,要使用氯制剂消毒液或者生石灰对运动场和固舍进行消毒,每20~30天1次。在冬春季节,要饲喂多样化饲草,避免因饲喂单一饲料而无法摄取全面营养。羊群采取舍饲时,要控制饲养密度适宜,坚持适量运动,充足光照,提高机体抗病力。冬季出生的羔羊,要加强保温防寒,避免昼夜温差大而出现发病。

隔离、消毒。发现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将整个羊群转移到地势较高且干燥的牧场进行放牧,及时清理圈舍及其周围环境,然后使用消毒液如复方来苏儿等进行全面消毒。对于病死羊尸体必须采取深埋或者烧毁处理,禁止利用。对于病羊排出的粪便、剩余饲料以及污染的垫草要进行焚烧或者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堆积发酵。另外,对于羊群中没有出现发病的羊,要紧急接种疫苗,避免疫情扩散。

对症治疗。病羊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_/kg羊病专治(主要成分是硫酸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并按体重肌肉注射0.2mL/kg长效治菌磺(主要成分是甲氧苄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静脉注射由300-500mLoo/葡萄糖生理盐水、4~8mL10%安钠咖注射液、5-10mL维生素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并按体重内服2mL/kg痢特灵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还要按体重口服0.2mg/kg虫克星。

羊梭菌病的流行特点
本病绵羊多发,发病羊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年龄在六至十八月龄之间,一般经消化道感染,多发于秋、冬、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的季节。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不出现症状,突然死亡,稍慢的病例可见卧地,不愿走动,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疝痛症状,有的病例体温可升高至41.5℃左右,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而数小时内死亡,罕有痊愈者。
病理变化
病羊呈现真胃出血性炎症,在胃底部及幽门附近,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块,表面坏死;胸腔、腹腔、心脏大量积液;粘膜下组织常水肿;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肠道,肺的浆膜下可见出血;胆囊肿胀,死羊若未及时剖检则出现迅速腐败。
防治方法
(1)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
(2)每年高发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菌苗。
(3)发病时采用对症疗法用强心剂,抗生素等药物,青霉素80-160万单位,1-2次/日。SMZ,5-6g/次,连用3-4次。10%安钠咖加5%葡萄糖1000ml静注。
(4)该病发生时,转移牧地可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5)10%石灰乳50-100ml口服,连用1-2次。

精选阅读

羊魏氏梭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控方法


1病原特性及流行病学

魏氏梭菌也叫做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整个菌体呈粗杆状,具有略微钝圆的两端,但边缘比较笔直,没有鞭毛,生有荚膜,往往呈单个或者成双排列,个别形成链状。菌体一般在4~8pm×1.5pm。该菌的典型特征是侵入到动物体内能够形成荚膜,而在自然界中往往形成芽孢,且其直径接近于菌体,但形成芽孢相对较难,芽孢一般位于菌体近端或者中央,但不同菌体形成芽孢的能力不同,且芽孢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10%福尔马林作用lOmin才能使其死亡。但在动物体或者培养物中基本不会形成芽孢,通常比较容易形成梭菌。该菌易使用普通的苯胺染料进行着染,结果呈革兰氏阳性,但接种于陈旧培养物中,有些会变为阴性。

魏氏梭菌一般分成四个类型,即A、B、C,D型,任何一型都能够导致羊只发生该病,其中腐败梭菌会引起羊快疫,D型魏氏梭菌会引起羊肠毒血症,C型魏氏梭菌会引起羊猝狙,B型和D型分别会导致羔羊出现发病,前者引起羔羊痢疾,后者引起羊软骨病。

魏氏梭菌培养不需要严格的厌氧环境,在含有少量游离氧环境中也能够正常生长,37℃是其最适培养温度。病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接种在普通培养基上就能够快速生长。接种在葡萄糖血清琼脂上,经过24~48h培养,会长出半透明的灰白色大菌落,中央隆起,具有锯齿状边缘,表面存在放射状条纹,直径在2~4mm。在血液琼脂上长出圆形大菌落,具有锯齿状边缘,菌体呈灰白色,周围形成棕绿色溶血区,部分还会形成双层溶血环,即β溶血。接种在肉汤培养基中也能够良好生长,并会生成一定量的气体。接种在肝片肉汤中,能够快速生长,经过5~6h就会变得混浊,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接种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够促使糖产酸快速分解,酪蛋白发生凝固,同时生成大量的气体,从而立即冲散凝固的酪蛋白,变成海绵状碎块,叫做“汹涌发酵”,这是该菌的典型特征。6~18月龄间的羊通常容易出现发病,且主要同消化道发生感染,容易在低洼、潮湿地区容易发生。一般在初春和秋冬季节.羊只在寒冷环境中过于饥饿或者采食带霜冰冻的饲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该病。该病通常呈散发,但一般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快速发生死亡,羔羊患病后的死亡率能够达到95%~100%。

2.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腹部发生臌胀,少数会伴有便秘或者卧地不起,一般在清晨发现死于舍内或者放牧过程中死于牧场。病程较长的病羊,腹泻、腹痛,运动失调,拒绝行走,磨牙抽搐,最终由于机体严重衰弱而陷入昏迷,并有混杂血液的泡沫从口腔流出;病程持续非常短的病羊,通常会在数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死亡。

3病理变化

病羊可视黏膜发绀,发生充血,出现点状出血;排出的黏稠粪便往往会黏附在肛门周围,并混杂血丝;直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较脆,如同煮熟状;胆囊发生肿大,充满胆汁;心外膜出现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肾脏呈棕色,质地变软,如同泥状;肺脏发生充血;整个肠道黏膜发生充血,尤其是小肠发生充血,部分肠黏膜会发生脱落,出现大小不同的出血斑;十二指肠存在小豆粥色的内容物,黏膜下发生明显的充血、水肿以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真胃发生出血性炎症,胃黏膜发生充血、肿胀,胃底部及幽门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或者发生弥漫性出血,部分甚至会出现坏死和形成溃疡。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定期接种魏氏梭菌疫苗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本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建议每年对全部后备母羊及哺乳期母羊进行2次免疫,间隔2星期,接种剂量要按照说明书确定。每年妊娠母羊产仔前1个月还要进行1次补强免疫。羔羊产出后,分别在第4、8、12星期在接种1次疫苗。另外,羊只也可接种羊五联疫苗(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黑疫、羊猝疽),每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SmL,能够持续至少6个月的保护。

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容易发生变化,必须加强羊场饲养管理。饲料要合理搭配,确保羊只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都得到满足,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禁止饲喂冰冻饲料。

药物治疗。如果病羊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且病程进展较慢,可酌情使用适量的抗生素、磺胺类药、强心药进行治疗,如可使用0.1~0.2g水合氯醛、链霉素、金霉素、25%安钠咖,添加适量水直接灌服,使用由敌菌净、磺胺脒按l:5比例组成的混合药物也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病羊患有肠毒血症,可灌服适量的10%石灰水,羔羊用量为50~80mL,成年羊用量为200mL,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羊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羊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黄疸血红蛋白尿,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是绵羊和山羊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显著的黄疸、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与坏死。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放牧期间更为多见。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羊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羊沙门氏菌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育成期羔羊往往在夏季和早秋容易发病,且呈散发或者地方流行。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羊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其中最容易感染的是羔羊,主要是7~15日龄的羔羊容易发病,有时2~3日龄的羔羊也会出现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羊,尤其是抗毒的病原能够持续数月带菌。病菌经由尿液、粪便、乳汁以及流产胎儿、羊水、胎衣等排到体外,导致垫草、饮水、饲料、工具等被污染,之后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该病还能够经由自然交配或者人工授精造成感染。羔羊产出后在2~3日龄出现发病,就是由于在子宫内感染病菌。另外,健羊体内本身就普遍存在沙门氏菌,特别是在消化道、胆囊和淋巴组织内含量较多,只要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如突然更换饲料或者喂量不足、气候突变等,就会导致体内的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且传播后会导致毒力增强,进而大面积扩散。一般来说,长途运输,过度拥挤,羊舍环境卫生恶劣,过于潮湿,缺乏饮水和饲料,母羊泌乳不足等,都能够诱发该病。羔羊的发病率一般可达到30%.死亡率能够达到25%。

2、临床症状

下痢型。通常是羔羊容易发生。发病初期,病羊精神不振,减少吮乳,体温升高达到40—41℃,怕冷,弓背,大部分会伴有腹痛、腹泻,排出大量的稀粪,混杂黏液,并散发恶臭味,且后躯被粪便污染,快速发生脱水,渴欲增强,眼球明显下陷。部分病羊呼吸加快,咳嗽,有黏液性鼻液流出等。一般发病1-5天后发生死亡,部分经过2星期后康复。发病率一般在30%,死亡率大约为20%。

流产型。通常是妊娠母羊在最后2个月出现流产或者产出死胎,在流产前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1℃,精神萎靡,停止采食,流产前后的几天内有分泌物从阴道流出。患病母羊体内的病菌能够通过血液导致胎儿被感染,从而损害胚胎,使其过早在病羊腹中死亡;部分病羊会产出严重衰弱的活羔,且伴有腹泻,通常经过l~7天发生死亡。发病母羊能够在流产后或者没有流产的情况下发生死亡。流产率和死亡率都能够达到60%左右。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羊的粪便、心血、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以及阴道分泌物、胎儿组织或者胎盘作为病料,制成涂片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然后采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或者卵圆,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胞。

分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羊的肝脏、脾脏于普通琼脂平板和普通肉汤接种,置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观察发现营养琼脂平板上长出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无色透明的菌落,普通肉汤呈现均匀混浊,管底存在灰白色沉淀物,挑取单个菌落和肉汤培养物制成涂片,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接着分别将镜检菌落和肉汤培养物接种到麦康凯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都长出中等大小、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无色透明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可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可选择使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如痢特灵、硫酸庆大霉素、土霉素、氟苯尼考、痢菌净。病羊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抗菌消炎,如肌肉注射8万IU庆大霉素,每天2次/天;也可按体重使用30~50mg/kg土霉素,分成2次内服;每天使用0.75—1.00g新霉素,分成2~4次口服;按体重口服0.15-0.20g/kg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天2次;灌服3片复方新诺明(每片含有1.26g有效成分)、0.2g重碳酸钠、0.2g次硝酸铋、0.2g鞣酸蛋白,每天2次。病羊也可使用“郁附败毒汤”治疗,即取30g郁金、10g炙甘草、16g黄连、30g陈皮、30g白术、30g地榆、60g蒲公英、20g槐花、30g苍术、60g熟地、60g白芍、20g石榴皮、30g木香、20g首乌、2g龙胆草、20g黄柏、30g阿胶、30g诃子、30g乌梅、20g黄芩、30g香附、20g车前子,以上药量适宜10只羔羊使用,加水煎煮2次,用小胃管或者导尿管灌服,每天2次。

加强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彻底消除传染源。舍内保持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适宜,特别是冬季更要加强环境控制。及时清除粪便,保持通风良好,及时排出有害气体。发现病羊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且对病羊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各种用具及圈栏等进行严格消毒,并及时对假定健康的羊群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用药。但要避免长时间选择使用同一种药物,且禁止过度增加用药量来加强防治。

概述
羊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黄疸血红蛋白尿,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是绵羊和山羊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显著的黄疸、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与坏死。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放牧期间更为多见。
病毒体来源
钩端螺旋体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水田、池塘、沼泽中可以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对热、日光、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传染途径
传染的主要来源是病畜和鼠类。病畜和鼠类从尿中排菌,污染饲料和水源,可以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传给健羊,有时也可通过鼠咬伤、结膜或上呼吸道黏膜传染,间或可能通过交配传染或胎内感染。本病在夏、秋季多见,幼羊较成年羊易感且病情严重,一般呈散发。
羊钩端螺旋体病症状
症状描述
绵羊和山羊的潜伏期4~15天。通常表现为隐性传染,临床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和心跳加速,结膜发黄,黏膜和皮肤坏死,消瘦,黄疸,血尿,迅速衰竭而死;孕羊流产。依照病程不同,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5种。通常均为急性或亚急性,很少呈慢性者。
最急性症状
体温升高到40~41.5℃,脉搏增加达90~100次/分钟。呼吸加快,黏膜黄色。尿呈红色,有下痢。经12~14小时死亡。
急性症状
体温高达40.5~41℃,由于胃肠道弛缓而发生便秘,尿呈暗红色。眼发生结膜炎,流泪。鼻腔流出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鼻孔周围的皮肤破裂。病期持续5~10天,死亡率达50%~70%。
亚急性症状
症状与急性者大体相同,惟发展比较缓慢。体温升高后,可迅速降到常温,也可能下降后又重复升高。黄疸及血色素尿很显著。耳部、躯干及乳头部的皮肤发生坏死。胃肠道显著弛缓,因而发生严重的便秘。虽然可能痊愈,但极为缓慢。死亡率为24%~25%。
慢性症状
临床症状不显著,只是呈现发热及血尿。病羊食欲减少,精神委顿,由于肠胃道动作弛缓而发生便秘。时间经久,表现十分消瘦。某些病羊可能获得痊愈,病期长达3~5个月。
非典型性症状
非典型性症状所特有的症状不明显,甚至缺乏,疫群内往往有些羊仅仅表现短暂的体温升高。

剖检病变
概述
剖检病变可见皮下组织发黄,皮肤和黏膜坏死或溃疡;内脏广泛发生出血点;
膀胱黏膜出血内有红色尿液;淋巴结肿大,胸、腹腔内有黄色液体。
肝脏增大,呈黄褐色,质脆弱或柔软。
肾脏的病变具有诊断意义,肾剧烈增大,被膜很容易剥离,切面通常湿润,髓质与皮质的界限消失,组织柔软而脆。肾脏表面有多处散在的红棕色或灰白色小病灶,病期长久时,则肾脏变为坚硬。
肺脏黄染,有时水肿。心脏淡红,大多数情况下带有淡黄色。。
脑室中聚积有大量液体。血液稀薄如水,红细胞溶解,在空气中长时间不能凝固。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发病症状、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做出确诊。在病羊发热初期,采取血液,在无热期采取尿液;死后立即取肾和肝,送实验室进行钩端螺旋体检查。用姬姆萨或镀银染色或暗视野直接镜检,可见到菌体呈螺旋状、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
1、直接镜检钩端螺旋体。采血液、尿液、脑脊液、肝、肾、脾、脑等病料。血液、尿、脊髓液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取沉淀物制成压滴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肝、肾、脾组织先制成1:5~10悬液,经1500转/分钟离心5~10分钟,其上清液再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沉淀物制片镜检。也可将病料接种于柯索夫、希夫纳培养基或鸡胚培养(25~30℃),每隔5~7天取料暗视野检查。见有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
2、血清学检查。凝集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可用于诊断。
3、动物试验。采用鲜血、尿或肝、肾及胎儿等组织制成乳剂,取1~3毫升接种于体重100~200克的幼龄仓鼠、豚鼠或体重250~400克的14~18日龄仔兔,3~5天后体温升高,减食,黄疸,死前体温下降时扑杀,见有广泛性黄疸和出血,且肝、肾涂片见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预防:a、严防病畜尿液污染周围环境,对污染的场地、用具、栏舍可用1%石炭酸或0.1%升尔或0.5%甲醛液消毒。b、常发地区应提前预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或接种本病多价苗。c、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必要时引进的羊应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
治疗: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对本病有一定疗效。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3-5天;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使用大剂量青霉素也有一定疗效。钩端螺旋体多价苗,羊1岁以下用2-3ml,1岁以上用3-5ml)

羊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沙门氏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近年来,养羊业发展较快,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疫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如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等,其中,传染病的危害较为严重,控制难度大,给养羊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羊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羊流产沙门氏菌、鼠沙门氏菌而导致。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晚冬或者早春相对更容易发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沙门氏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羊沙门氏菌是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菌体没有荚膜,也不会形成芽孢,但由于具有周鞭毛而能够自行运动,接种在普通培养基上就能够良好生长。病菌耐热性较差,通常在60℃左右的温度下处理15min就会被杀死,在粪便中能够生存2-3个月,在冰箱中能够生存3-4个月,在水土中也能够生存大约10天。病菌使用多数化学消毒剂都能够被杀死,常用的有20%-30%草木灰、3%福尔马林、3%来苏儿、10%-20%石灰乳等。

发病特点。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羊都能够感染该病。对于羔羊,刚断奶或者断奶不久的羔羊易感性要高于新生羔羊。对于成年羊,年轻羊的易感性要高于老龄羊。对于妊娠母羊,主要在最后1个月内感染该病。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在阴雨潮湿季节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猪场更容易发生,一般呈散发性或者地方流行性。病羊或者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2、临床症状

下痢型。通常是羔羊发生。发病初期,病羊体温突然急剧升高,一般可超过40.8℃,且呈弛张热或者稽留热,怕冷,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拱背,走动缓慢,往往卧地,并出现跛行。大部分病羊会伴有腹痛症状,发生严重下痢,初期排出黑色的糊状粪便;中期在排粪时会用力努责,但只有少量粪便排出,且会导致腿部和后躯被污染,还经常采食污秽物;后期发生下痢,粪便呈喷射状排出,且其中混杂大量血液,快速发生脱水,眼球下陷,渴欲增强,机体严重衰竭。部分病羊会表现出呼吸加快,咳嗽,有黏液性鼻液流出等。病羊一般在1-5天后发生死亡,部分在2周后能够痊愈。

流产型。妊娠母羊患病后会在产前2个月出现流产或者发生死亡,有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部分发生腹泻。另外,其所产后代羔羊体质虚弱,会发生下痢。

3、剖检变化

下痢型。对由于腹泻而死亡的病羊进行剖检,主要是真胃和肠道空虚,胃肠黏膜发生充血、肿胀,存在黏液以及小血块,肠道内容物通常呈半液体状;回肠或者结肠发生膨大,里面含有大量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肠壁出现不同类型的出血,部分呈弥漫性出血,部分呈点状出血;心包膜存在小出血点;肝脏表面存在黄白色的坏死灶;胆囊黏膜发生水肿;脾脏发生充血,呈黑紫色或者樱红色,且肿大至正常大小的2-3倍;肾脏皮质部与心外膜存在出血点;部分皮下发生胶胨样水肿。

流产型。对流产以及产出死胎的病死母羊进行剖检,发现子宫发生肿胀、充血,里面存在出血性浆液性渗出物以及坏死组织,部分甚至滞留有胎盘。其产出死羔具有全身败血病变,肝脏、脾脏发生肿大、充血,并存在坏死灶。

4、诊断

实验室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下痢死亡病羊的粪便、心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或者患病母羊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粪便以及胎儿组织,在鉴别培养基(如伊红美蓝琼脂、麦康凯琼脂等)或者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之后挑取疑似菌落以先斜面划线后底部穿刺的方式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如果疑似菌株导致三糖铁琼脂呈上红(斜面)下黄(底部),且混杂黑色,还可能产酸产气,即可采取生化鉴定。结果发现,VP试验呈阴性,MR试验呈阳性,能够利用柠檬酸盐,不会产生尿毒酶和吲哚,可分解葡萄糖产生气体,分解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

鉴别诊断。下痢型沙门氏菌病要注意与大肠杆菌病相鉴别,大肠杆菌病通常是羔羊发生,往往呈急性经过,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病羊临床上主要特征是发生腹泻和败血症。流产型沙门氏菌病要注意与布氏杆菌病相鉴别,母羊感染布氏杆菌病后通常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且流产后往往伴发子宫内膜炎或者胎衣不下,经过2~3周左右能够康复,但部分经过长时间治疗也无法康复,屡配不孕,最终只能够被淘汰。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一般选择新霉素或者土霉素治疗,羔羊每天按体重内服30-50mgjkg,分成3次使用;成年羊按体重静脉或者肌肉注射10-30mgjkg,每天分成2次使用。另外,也可使用呋喃唑酮治疗,每天按体重内服5-10mgjkg,分成2-3次使用,注意用药时间控制在2周以内。此外,对于下痢型病羊还可配合使用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如乳康生、调痢生、促菌生等,采取口服给药,注意不能够同时使用抗菌药物。病羊还可选择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

羊沙门氏菌临床症状

以腹泻为主,病初排黄绿色粥样粪便,继则呈水样,有的粪便中混有肠粘膜,有的体温升高至40℃以上,病羊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靡,呈急性经过,常常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40%以上:慢性的常常污染后躯,并伴有腹痛尖叫、抽搐、痉挛;有的突然瘫痪或卧地不起,甚至突然死亡。腹泻严重的常常虚脱衰竭死亡,耐过的也很难恢复,往往发育迟缓,形成僵羊。

沙门氏菌的危害: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畜禽均可感染。主要以消化道感染为主,交配和其他途径也能感染;各种不良因素君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于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羊沙门氏菌病防治措施

1、注意环境卫生消毒,制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冬天做好保温防风工作,秋季做好防潮工作。产羔房最好不连续使用,每次产羔完和临产前要彻底消毒,地面可铺撒石灰,并用2%至4%火碱彻底对地面、墙面喷雾,然后密闭用福尔马林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产羔期最好能每天喷雾消毒一次。消毒药物选择3至4种轮流替换使用。

2、羊疫清----针对针对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的治疗方案:头孢先锋200斤/瓶+地米+羊痘灵200斤/瓶。先用生理盐水稀释头孢先锋和地塞米松混合肌肉注射,20分钟后在注射羊痘灵(20毫升用于治疗200斤体重)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发病症状、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做出确诊。在病羊发热初期,采取血液,在无热期采取尿液;死后立即取肾和肝,送实验室进行钩端螺旋体检查。用姬姆萨或镀银染色或暗视野直接镜检,可见到菌体呈螺旋状、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
1、直接镜检钩端螺旋体。采血液、尿液、脑脊液、肝、肾、脾、脑等病料。血液、尿、脊髓液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取沉淀物制成压滴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肝、肾、脾组织先制成1:5~10悬液,经1500转/分钟离心5~10分钟,其上清液再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沉淀物制片镜检。也可将病料接种于柯索夫、希夫纳培养基或鸡胚培养(25~30℃),每隔5~7天取料暗视野检查。见有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
2、血清学检查。凝集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可用于诊断。
3、动物试验。采用鲜血、尿或肝、肾及胎儿等组织制成乳剂,取1~3毫升接种于体重100~200克的幼龄仓鼠、豚鼠或体重250~400克的14~18日龄仔兔,3~5天后体温升高,减食,黄疸,死前体温下降时扑杀,见有广泛性黄疸和出血,且肝、肾涂片见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预防:a、严防病畜尿液污染周围环境,对污染的场地、用具、栏舍可用1%石炭酸或0.1%升尔或0.5%甲醛液消毒。b、常发地区应提前预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或接种本病多价苗。c、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必要时引进的羊应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
治疗: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对本病有一定疗效。链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3-5天;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使用大剂量青霉素也有一定疗效。钩端螺旋体多价苗,羊1岁以下用2-3ml,1岁以上用3-5ml)

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 羊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下面具体了解一下: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羊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炭疽杆菌是一种大型致病菌,菌体长度为3-8m,宽度为1-1.5m,无法运动,可以两种形式存在,即芽孢和繁殖体。在自然界主要以芽胞形式存在,一般当炭疽杆菌在温度适宜(即12-42℃)范围内接触空气就会形成芽胞,且形成芽胞后使用消毒药品较难被杀灭,能够在较长时间保持活动,只有使用特殊药品才可将其杀死。在患病动物体内主要以繁殖体形式存在,即处于生长、繁殖状态。

发病特点。在自然感染情况下,草食动物最容易感染,其中易感性最强的是绵羊、山羊、牛、马,较弱的是水牛、骆驼以及野生草食动物,而猪较少感染。另外,人也普遍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但通常是经常接触动物以及畜产品的人比较容易感染。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发生菌血症时,病菌可经由唾液、尿液、粪便以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到体外,特别是形成芽胞后,可能长时间成为疫源地。羊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即食入采食污染病菌的饮水、饲草和饲料。

2、临床症状

病羊都会突然出现发病,表现出昏迷,无法稳定站立,全身痉挛。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2℃左右,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临死时天然孔出血。病程稍长的病羊,初期会表现出暂时性的兴奋不安,接着萎靡不振,停止采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其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和尿液。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脾脏制成抹片,经过吉姆萨染色置于10×10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视野中能够清晰看到均匀分布且长短不同的炭疽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如同被剪断的铁丝,长的稍微呈弧形弯曲,短的弯曲程度较小或者没有弯曲,且繁殖体还会被染成蓝黑色。另外,病羊脾脏血液内也存在大量病菌,一般染色片的每个视野中都存在60余个杆菌,正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的繁殖菌体而使其变成暗褐色,往往呈煤焦油样,无法凝固。

分离培养。对于新鲜病料,可直接在普通肉汤或者琼脂中接种,然后进行培养;对于陈旧或者污染的病料,要先制成悬液,在70℃高温下经过30min加热,将非芽胞菌杀死,然后才能够进行接种培养,最后对分离到的疑似菌株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荚膜形成试验以及串珠试验。在无菌条件下,挑取疑似病菌的普通琼脂培养物,接种到每毫升含o.5万IU青霉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进行24h培养。结果能够长出贫瘠、稀疏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膨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呈串珠状排列,且菌体中央存在芽胞。

动物接种试验。剖检病羊取2-3g淋巴结,脾脏、肝脏,先将其剪成小块,接着添加少量的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研磨,再添加5-10倍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过滤后取上清液给3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进行腹腔内接种,每只0.2mL,经过18-20h发生死亡,取腹腔渗出液制成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可见与病死羊病料中完全一致的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要及时采取强化免疫注射,促使机体抗体水平提高。但要注意处于生产高峰期羊注射疫苗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可从之前每年春秋季节进行2次防疫逐渐改成常年进行防疫。对于疫区或者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易感羊每年都要进行预防免疫接种,一般选择使用无毒炭疽芽胞苗,机体接种14天后能够形成免疫力,可持续保护1年。防疫员必须严格按照防疫法的要求,及时全面的进行防疫免疫。另外,每年还要结合当地畜群炭疽抗体检测结果以及疫苗免疫期,对临产、新生以及体质瘦弱的羊同时采取每月补针的方式,保证机体的免疫水平都处于较高状态。

应急处理。发病的羊场或者养羊户要立即进行严格封锁,且对疑似病羊采取隔离观察,不允许其他畜禽进出疫区。另外,还要设立禁牧区,即病羊严重污染的草场,可在其四周安装隔离围栏,并定期进行消毒,6个月内不能够用于放牧。此外,病羊污染的畜舍、畜栏以及地面等要进行全面消毒,且规定停止使用2-3年,对于污染病菌的垫料、饲草要及时清理,并采取焚烧处理。

药物治疗。发病初期,病羊可选择注射抗炭疸血清,首次用量为50mL,经过4h如果体温依旧没有变化时,可再次注射25-30mL。病羊呈亚急性型,可取100万IU青霉素,每天分成2次注射,连用3天。也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如磺胺类药物、土霉素、链霉素等,都对该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还可混合使用几种抗菌药物或者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炭疽血清,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全群羊都要在饲料内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混饲,连续使用3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发病。

羊炭疽病的简介
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
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粘膜蓝紫色。从眼、鼻、口腔及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地暗红色或黑色血液,血凝不全。尸僵不全.
病理观察
病理观察可发现,皮下和浆膜下组织出血和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胀。由于对炭疽病尸体严禁剖检,因此特别注意外观症状地综合判断,以免误剖。
(1)羊发病初,可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注射50毫升,注射后4小时体温不退时,可再注射25—30毫升。
(2)对亚急性病羊,可将青霉素100万单位,一天分为2次注射,连用三天。
(1)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五号炭疽芽孢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可免疫1年。
(2)对疑似炭疽病的羊,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
(3)对羊尸体应深埋。对污染的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物可用10%的热碱液、0.1%的升汞溶液、5%的碘酊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以杀死芽孢。
预防
(1)预防接种。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每年均应用羊2号炭疽芽胞苗皮下注射1ml。
(2)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烧碱水或2%漂白粉连续消毒3次,间隔1小时,羊群除去病羊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
治疗
(1)病羊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ml,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2)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肉注射1次。

羊痒病的临床特征 羊痒病的诊断与防控


羊痒病是由羊痒病病毒在绵羊和山羊体内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渐进性退化的疾病。羊痒病又称快步病、瘙痒病、小跑病、震颤病或摩擦病等,在中国一般被称为痒疫、痒病或瘙痒病。痒病病羊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发病潜伏期较长、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剧痒、共济失调和死亡率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痒病的临床特征羊痒病的诊断与防控。

1、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也叫做蛋白侵染因子,其生物学特性与普通病原微生物存在不同,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含有核酸。该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紫外线照射、热处理以及离子辐射都无法使其彻底失活,且大多数核酸酶也都无法使其灭活;使用o.35%福尔马林在37℃温度下处理3个月依旧无法使其完全失活,使用20%福尔马林在37℃温度下处理18h无法使其完全灭活,在10%-20%福尔马林溶液中能够生存长达28个月;脑组织感染病毒后,置于100%乙醇中在20℃温度下处理14天也无法被完全灭活,使用12.5%戊二醛或18.5%过氧乙酸在4℃温度下处理16h依旧具有感染性;患病羊脑悬液在pH值为2.1-10.5浓度下至少能够耐受24h。但是,朊病毒对1%十二烷基磷酸钠、5%次氯酸钠、碘酊、90%苯酚、6mol/L尿素、5mol/L氢氧化钠比较敏感。

任何品种、性别的羊都能够感染该病,且不同品种的易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如萨福克种绵羊的敏感性较高。该病能够在没有关联的羊间呈水平传播,病羊既能够通过接触其他羊而传播病原,也能够垂直传播给后代羔羊。健康羊群长时间在污染的牧地进行放牧,也能够发生该病。该病一般呈散发性流行,传播速度缓慢,且感染羊群内往往只有少部分羊出现发病,但只要发生感染,就不容易彻底根除,基本上每年都有部分羊由于该病发生死亡。

2、临床特征

该病具有很长的潜伏期,通常为1-4年。病羊主要表现出瘙痒和共济失调。发病初期,病羊体温正常,食欲良好,但容易受到惊吓,惶恐不安或者双眼凝视,磨牙,有时会呈现癫痫状,部分会独自离群呆立或者呈现攻击性,高举头部,且头、颈、腹出现震颤,有时还发生大小便失禁。瘙痒是该病最典型的症状,病羊身体不断摩擦硬物,且用后蹄频繁挠痒。人为用手抓病羊背部,会出现唇部颤动和摇尾的现象。由于持续摩擦、口咬和蹄挠,往往会导致肋腹部及后躯的被毛脱落,损失大量的羊毛。随着瘙痒的不断加重,会严重影响采食和反刍。随着神经症状的逐渐加重,病羊行动失调,走动时往往会高抬四肢,步速很快,即呈共济失调。机体逐渐消瘦,最终无法站立,死亡率能够达到100%。病程一般可持续6-8个月,有时甚至更长。

3、诊断方法

传统诊断。主要是对病死率尸体进行剖检,通过脑部检查,结合其海绵状变化,神经元退化,星形细胞是否出现增生,以及是否存在空泡。

免疫印迹。该法具有固相免疫测定的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以及十=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高分辨力,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蛋白分析的常规技术。根据PrPSC和PrPC各自的特性,PrPC能够在蛋白酶K的作用完全消化,而PrPSC具有能够部分抵抗蛋白酶K消化的作用,在检测时添加被蛋白酶K消化处理的样品,如果结果表明存在PrPSC蛋白,就可判断是由朊蛋白而导致的疾病。

免疫组化。该法是指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而使组织切片上存在的PrPSC被直接显示出来。由于能够使PrPSC的沉积得到准确的解剖学定位,可为临床病理学诊断提供有用的客观依据,因此该法的临床诊断价值非常高。

4、防控措施

羊群只要感染羊痒病病毒就不容易根除和净化,只能够立即进行确诊,并对全群进行扑杀。如果羊群曾经接触过发病羊,要求至少进行5年的隔离封锁。在隔离观察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似病羊或者发病羊,要立即采取扑杀处理,且其尸体要及早进行焚烧,肉产品绝对禁止食用,也不允许加工成饲料用于饲喂牛、猫和水貂,避免形成其他宿主或者疾病传染源。

为避免发生该病,主要采取加强饲养管理、亚临床检测、遗传控制等措施。一般来说,购买自具有易感性基因型母羊群的母羊,认为是该病一个潜在的疾病来源,因此要求哺育记录详细,主要是指出生日期以及在整个过程中与母羊相关的饲养信息,且要保存6年之久。对于疑似母羊要采取单独哺育,且在运送至目的地后必须经过14个月以上的眼睑检测试验,低于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母羊要采取相应处理,避免在同群内造成传播另外,控制该病的一个关键措施是严格消毒,如各种器械、墙壁、地面使用40%消毒液进行清洗,都能够使哺乳栏内传染因子的传染水平下降。如果怀疑羊接触过病羊,则可对活羊采取眼睑检测。对于未知原因死亡的羊,特别是那些从没有明确是否感染痒病羊群中购买的易感性很高的羊,推荐对尸体进行剖检,并检查咽后淋巴结、淋巴结以及大脑。

羊痒病的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性别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主要是2-5岁绵羊,易感性存在着明显品种间差异。不同毒株的致病性不尽相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空泡化程度与分布均不同。
通常呈散发性流行,感染羊群内只有少数羊发病,传播缓慢。羊群一旦感染痒病,很难根除。
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目前认为主要是接触性传染,已经证明可以通过先天性传染,由公羊或母羊传给后代。
本病虽然发病率低(约10%左右),但病畜可能全部死亡。人可以因接触病羊或食用带感染痒病因子的肉品而感染本病。
临诊特征
潜伏期1-4年。症状主要为瘙痒和共济失调。病程为6-8个月,甚至更长。
病初羊食欲良好,体温正常,易惊吓、不安或疑视、磨牙,有时表现癫痫状,病羊有些表现有攻击性或离群呆立,头高举,高抬腿行走,头、颈、腹发生震颤。最特殊的症状是瘙痒;病羊在硬物体上摩擦身体,并用后蹄挠痒。用手抓其背部,表现摇尾和唇部颤动。由于不断的摩擦、蹄挠和口咬,引起肋腹部及后躯发生脱毛,造成羊毛大量损失。有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随着瘙痒的加剧,进食和反刍受到破坏。随着神经症状的加重,行动逐渐不协调,当走动时,病羊四肢高抬,步伐很快,表现为共济失调。日渐消瘦,最后不能站立,几乎100%死亡。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显著特点是瘙痒、不安和运动失调,但体温不升高,结合是否由疫区引进种羊或父母有痒病史分析。
组织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理变化与其他朊病毒病相同,脑髓及脊髓神经元的细胞质发生变性和空泡化。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测定病羊血清中的抗痒病因子蛋白抗体,常用ELISA和Western印迹法。也可以用酶标抗PrP抗体对患羊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法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要特别注意与狂犬病、螨病、脑包虫病、李氏杆菌病和梅迪-维斯纳病相区别。
狂犬病:常为急性的性欲亢进;
羊螨病:用皮肤刮取物涂片,镜检可以发现虫体;
脑包虫病:常有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等现象,可用变态反应诊断;
李氏杆菌病:可以采血液或脾、肝、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等做触片或涂片镜检,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梅迪-维斯纳病:脑组织没有海绵样变性,而是呈现弥漫性脑膜炎变化,具有明显的细胞浸润和血管套现象,弥漫性脱髓鞘;
防治措施
预防: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灭蜱,在蜱活动季节,定期对易感动物进行药浴或喷雾杀虫;对痒病、隐性感染羊采取扑杀后焚化。在疫区可以用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接种。
禁止用病死羊加工蛋白质饲料,禁止用反刍动物蛋白饲喂牛、羊;
加强对市场和屠宰场肉类的检验,检出的病羊肉必须销毁,不得食用。受感染羊只及其后代坚决扑杀;
禁止从痒病疫区引进羊、羊肉、羊的精液和胚胎等;
定期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焚烧、5-10%氢氧化钠溶液作用1小时、5%次氯酸钠溶液作用2小时、浸入3%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煮沸10分钟。

羊放线菌病


放线杆菌病为慢性传染病,牛最常见,绵羊及山羊较少,病的特征是头部、皮下及皮下淋巴结呈现有脓疡性的结缔组织肿胀。本病为散发性,很少呈流行性。牛与绵羊可以互相传染,在预防上必须重视。

【病原与流行病学】

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ycesbovis),革兰氏染色阳性,能长成枝状,容易碎裂成短杆及小粒。主要侵害骨骼等硬组织。在病灶的脓汁中形成黄色或黄褐色的颗粒状物质,直径约2~5mm,外观似硫磺。本菌抵抗力不强,易被普通消毒剂杀死,但菌块菌芝干燥后能活6年,对日光的抵抗力亦很强,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

本菌平常存在于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中,当健羊的口腔黏膜被草芒、谷糠或其它粗饲料刺破时,细菌即乘机由伤口侵入柔软组织,如舌、唇、齿龈、腭及附近淋巴结。有时损害到喉、食道、瘤胃、肝、肺及浆膜。本病的天然传染是由于齿槽及口腔黏膜的损伤。病菌不能由淋巴系统扩散,故淋巴结绝不会染病。

【临床症状】

1.初期颌骨有界限性的不能移动的肿胀,触摸时有痛感。有时肿胀增大迅速,1~2月内有可能蔓延至面骨的大部分。口腔内的硬腭肿大。如果鼻骨肿大,可能发生吸气困难,饮食艰难。凡骨肿胀迅速的,短期内身体即变为消瘦。

2.病部骨头常逐渐发生稀疏性骨炎,皮肤附着于骨骼,表面常有瘘管及肉芽性肿胀,从瘘管及脓肿流出浓厚的干酪样脓液,为灰黄色或白色。肿胀生长的速度很不一致,有些病例,骨炎常恶化,在短期内可使骨质毁坏;有的肿胀却停止在某一阶段,甚至完全停止发展。此后瘘管与肉芽愈合,但数月以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剖检结果】

病羊非常消瘦。病害常限于头部,内脏没多大变化,嘴唇肿大、坚硬、瘘管有脓液流出,部分带有干脓或脓痂。颌下淋巴结增大。

【诊断要点】

由实验室做镜检确定。与此病相似的疾病有放线菌病、口疮、干酪样淋巴结炎、结核病以及普通化脓菌所引起的脓肿等,在临床上应注意进行区别诊断。一般而言,放线菌病主要危害骨组织,放线杆菌病则只侵害软组织。与口疮的区别是,本病为结节状或大疙瘩,而口疮,形成红疹和脓疱,累积一层厚的痂块。干酪样淋巴结炎却最常发生于肩前淋巴结和股前淋巴结,而且脓肿的性状与放线杆菌病完全不同。结核病很少发生于头部,而且结节较小。普通脓肿一般硬度较小,脓液很少为绿黄色。

【防治措施】

预防

防止粗硬饲料损伤口腔黏膜,因此可将稿杆、谷糠或其他粗饲料浸软后再喂;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避免到低湿地区放牧。

治疗

1.碘剂治疗

(1)静脉注射10%碘化钠溶液,并经常给病部涂抹碘酊。氯化钠的用量为20~25mL,每周一次,直到痊愈为止。

(2)内服碘化钾,每次1~1.5g,每天3次,作成水溶液服用,直至肿胀完全消失。

(3)用碘化钾2g溶于1mL蒸馏水中,再与5%碘酊2mL,一次注射于患部。

2.手术治疗

(1)对于较大的脓肿,用手术切开排脓,然后给伤口内塞入碘酊纱布,1~2天更换一次,直到伤口完全愈合为止。

(2)抗生素治疗。给患部周围注射链霉素,每日一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6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猪冬天吃什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