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常见的七种病害防治

鲶鱼,同鲇鱼。分种较多,常见有鲶鱼(土鲶)大口鲶鱼、胡子鲶(塘鲺)革胡子鲶(埃及胡子鲶)客家俗称滑哥鱼。鲶鱼,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亚门-辐鳍鱼纲-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种。嘴上共4根胡须,上长下短,肉食性,多为野生,对水质要求不高,可人工养殖。生长速度较快,某些品种能长到很大。鲶鱼养殖防病非常关键,那么鲶鱼最常见的七种病害有哪些?怎么防治?

鲶鱼最常见的七种病害有:1黑体病,2肠炎病3气泡病,4水霉病,5车轮虫病,6尾孢子虫病,7三代虫病。

鲶鱼黑体病

该病鱼体发黑,消瘦,停食,严重时鱼体常头部向上,垂悬于水表层,直至死亡。经检查,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鳍条溃烂,在其头的背部出现霉斑点,此病鱼苗阶段易感染,饵料不足水质不好最易发病,发病快,传染迅速。

防治:保持水质清洁,不使用未经发酵的肥料;五倍子2克/立方米~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30克/升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隔天1次,泼洒2次~3次即可。

鲶鱼肠炎病

病鱼体消瘦发黑,腹部膨胀,离群独游,轻压腹部,有淡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剖腹可见腹部积水,肠壁充血发炎,红紫色,后肠尤甚,肠粘膜溃烂脱落。此病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发生在7月~8月,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防治: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2天。

鲶鱼气泡病

病鱼浮于水面,腹部朝天,腹内有一气泡,不能下沉。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料,或池中水质老化,水中蓝、绿藻类过多,在强光下使水中气体过于饱和,鱼误食气泡所致。

防治:池水透明度过小时,不宜放鱼苗;发病后迅速注入新水,并投以充足的活饵料,可使部分鱼苗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每水深1米,用1.5千克~2.0千克的食盐对水后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

鲶鱼水霉病

病鱼感染水霉菌后,其体表出现灰白色的团状菌丝,形如棉絮状。菌丝逐步扩展后,鱼游动失常,皮肤黏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消瘦死亡。致病原因多是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由于低温冻伤引起。

防治:注意操作,勿伤鱼体,越冬池的水温要控制在15℃以上;每毫升用1毫克的漂白粉全池泼洒;用0.4的食盐与0.4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鲶鱼车轮虫病

个体大的车轮虫寄生于皮肤和鳍条上,引起体色发黑,身体消瘦,游动缓慢。个体小的车轮虫聚集在鳃的边缘和缝隙,在鳃上不断滑动,刺激鳃组织,严重时使鳃丝边缘发白腐烂,病鱼暗黑消瘦,离群靠近池边缓慢游动。大量寄生时幼鱼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防治:生石灰彻底清塘,不要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苗种分塘、转池、越冬时要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浸洗;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

鲶鱼尾孢子虫病

中华尾孢子虫寄生于鱼的鳍条、皮肤,引起鱼体出现灰白色点状的小瘤或块状。主要危害土池中培育的苗种。

防治:清除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可杀死淤泥中的孢子;用0.3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遍洒。

鲶鱼三代虫病

由于寄生鱼体的三代虫的运动,损伤鱼的体表和鳃丝,使得鱼体分泌灰白色黏液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成批死亡。此病主要危害土池培育的鲶幼鱼,以寄主或水流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水温20℃左右时流行。

防治:鱼种进池时用2克/立方米~3克/立方米的敌百虫浸洗;90%的晶体敌百虫0.2克/立方米~0.3克/立方米全池遍撒;用0.10克/立方米~0.24克/立方米敌百虫与面碱合剂(比例为5:3)全池泼洒。

编辑推荐

养殖肉牛最容易得的七种病及治疗方法


牛肉一直以来价格都不算便宜,通常都得三四十元一斤了,但其实养牛的人也很不容易,需要准备很多的饲料给它们吃,另外还需要懂得如何治疗它们有些疾病。下面小编主要想给大家讲到的是关于养殖肉牛最容易得的七种病,顺便给各位讲讲对应的治疗方法。养殖肉牛最容易得的七种病及治疗方法:

一、牛异食癖

这种病一般主要病因都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

治疗方法:

1、在牛平时吃的饲料中放一点牛羊速肥以及浓缩的鱼肝油。

2、改变饮食习性,调整饲料的成分,在饲料中补充微量元素及食盐和磷酸氢钙等营养物质,保证肉牛的营养均衡。

二、牛便秘

治疗方法:症状轻的话只需要灌服四胃安康散,平时多让牛喝水,这样有利于排出肠内堆积的粪便,如果严重的话可以在牛的肛门处涂上碘甘油或石蜡油200ml,从肛门处灌肠,将肠道润滑后就会好一点了,如果这种方法没有效果的话最后可以采用直肠破结法。

三、牛口炎

治疗方法:

1、可以使用明矾水进行清洗,或者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也可以,清洗之后再用涂布涂上碘甘油。

2、在平时给牛喝的水里面加入芪聚肽和热感毒克配合治疗。

四、牛前胃驰缓

治疗方法:

1、给牛灌服四胃安康散,在平时吃的饲料里面放入肉牛增肥健胃散。

2、给肌肉注射促刍神针或反刍注射液。

五、牛胃肠炎

治疗方法:首先让牛绝食两天,然后给它喂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饲料,可以是一些很软的食物,然后在喂食的食物中加入肠毒血刹散,如果肠道还伴有出血的话可以掺入一点维生素K。

六、牛感冒

治疗方法:这个只能说平时大家要多加强管理,让病牛得到好的休息,然后保证水分的供给,食物尽量给易消化的食物,因为感冒期间肠胃功能会下降,在水里加入热感毒克,如果有便秘或排粪迟滞的现象可以使用缓泻剂,配合四胃安康散可以使其肠胃功能恢复。

七、肉牛口蹄疫

肉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的疾病。这种疾病对养牛业的危害比较大。症状表现患这种疾病的肉牛会表现出体温升高,没有精神,没有食欲等现象。

1、预防措施:在这种疾病经常发生的地方,对健康的牛接种口蹄疫疫苗。如果发现可能患有这种疾病的肉牛,要立即对其实施封锁,隔离等有效措施。

2、治疗方法:抗炭疽血清,成牛用100~300毫升,犊牛30~60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

养殖河蟹的常见病害防治


一、甲壳溃疡病

1.症状:蟹的外骨骼发生溃疡性损伤,早期在甲壳上有许多褐色斑点,每个斑点中心呈微红色下凹,晚期斑点边缘呈黑色,中心部分溃疡加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

2.防治方法:(1)尽量避免蟹体受伤。(2)保持水质清新,鲜活,并使池塘底有10厘米左右的软泥。(3)用1510E-6浓度的生石灰液或1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每7~10天泼洒一次,连用2~3次。(4)每公斤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7~10天。

二、黑鳃病

1、症状感染部位主要是鳃部,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2、防治方法:(1)每天清除残饵,及时更换死水,将病蟹除去;(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液,浓度为1510E-6~2010E-6(3)治疗时用生石灰液连续泼洒2~3次,浓度为2010E-6。(4)可将病蟹置于210E-6~310E-6浓度的呋喃酮溶液中,浸洗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

三、水肿病

1.症状病蟹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拒食致死。

2.防治方法:(1)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2)经常加注新水,并多喂鲜活饲料和新鲜菜叶。(3)治疗该病用0.510E-6~110E-6浓度的土霉素液或呋喃西林液全池泼洒,也可用0.110E-6~0.2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

四、纤毛虫病

1.症状初期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行动迟缓,触角不敏感,体表附肢有滑腻感,镜检可见许多纤毛类寄生虫附着。

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苗种放养前用2010E-6浓度的硫酸锌液浸洗1小时。(3)治疗时用310E-6浓度的硫酸锌全池泼洒。

养殖鲟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鲟鱼细菌性肠炎

1、病症与病因此病为细菌引起的。病症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鲟鱼肿嘴病

1、病症与病因此病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所致。病征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2、防治方法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鲟鱼车轮虫病

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鲟鱼斜管虫病

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斜管虫。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2、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鲟鱼锥虫病

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不能摄食,体色黑暗、无光泽,有时会在水中急剧地上、下旋转,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3-5天即会死亡。

2、防治方法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在5千克水中加入20-4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G氨盐进行药浴,每天1次,每次2小时;其中第一二天用药量为40国际单位,第三天后用药量为20国际单位,约7天左右可治愈,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鲟鱼小瓜虫病

1、病症与病因此病又称为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病征是:在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鳃丝和鳍条外有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发现白色小点呈浓泡状,覆盖有白色的黏膜层。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以鱼体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坏死,阻碍呼吸,最终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以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较好。

鲟鱼拟马颈鱼虱病

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病。此病在中华鲟上发生得较多。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最为常见。

2、防治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也有较好效果。

鲟鱼气泡病

1、病症与病因发病原因是饲养水体中的微气泡过多,尤其是氮气和氧气过饱和(在10毫升/升以上),使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小气泡又汇集成大气泡,病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严重者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可看到里面有呈线形排列的许多气泡。在显微镜下检查时,鱼鳃发白,鳃丝间黏液增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食物、黄色黏液和气泡。外观无其他症状,如同失血而死;有的则表现为整个头部虫血,口的四周红肿,口不能闭合。此病的危害性很大。

2、防治方法主要预防方法是改善水质条件,消除水中的过饱和气体,并辅以药饵治疗。

鲟鱼三代虫病

1、病症与病因发病原因是投喂了未经过消毒的水蚤而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发病鱼嘴部四周及鳃充血,鱼苗呈缺氧浮头状。

2、防治方法用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有较好效果。

鲟鱼出血病

1、病症与病因此病主要发生于鲟鱼幼体阶段,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2、防治方法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以及在饲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提高其免疫力。

养殖黄颡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出血性水肿病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症状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使池水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适当降低鱼苗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6~0.7克四环素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时,必须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肠炎病

黄颡鱼肠炎病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患病较轻的鱼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防治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饲料,活饲料用2%~3%的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或0.1%的鲜大蒜汁投喂;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二溴海因化水全池泼洒;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4~0.5克土霉素粉,连续投喂5~7天。

车轮虫病

黄颡鱼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

症状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的鳃丝和皮肤黏液上。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或每亩水面用苦楝树叶30公斤煎煮后取汤汁全池泼洒。

小瓜虫病

黄颡鱼小瓜虫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过度密养、饲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易被小瓜虫感染。

症状病鱼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黏液,可见大量小瓜虫。

防治用50~60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浸鱼体10~15分钟;发病鱼池用福尔马林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亚甲基蓝化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数天。

锚头鱼蚤病

黄颡鱼锚头鱼蚤病由锚头鱼蚤寄生引起。4~6月是流行季节。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鱼蚤寄生。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0.4克化水全池泼洒。

冬季淡水白鲳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


冬季,当水温在15℃20℃之间时,淡水白鲳幼鱼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指环虫病。越冬期间淡水白鲳易患腐皮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

现将这几种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出现大量粘液,严重感染时,在水中呈白云状。防治:鱼种进池前,镜检鱼的体表及鳃,发现有小瓜虫时,每立方米水体用01克硝酸亚汞加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洒3天。

2、白皮病。初发病时病鱼体表、背鳍、尾鳍、颌部轻微发白,发白处鳞片一碰即脱。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转,游动缓慢,或头朝上,尾朝下挂于水面。发病到死亡时间短,3天内死亡率可达60%以上。防治:养鱼过程勿使鱼体损伤。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洒3天。或每立方米水体用125克金霉素或用25克土霉素浸浴病鱼30分钟。

3、腐皮病。病鱼皮肤发炎严重时鳞片脱落,肌肉腐烂,呈圆形,失去平衡,游动缓慢,不久即死亡。防治:在鱼种进池和转池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病发时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洒3次。

4、水霉病。病鱼体表有簇状菌丝,行动迟缓,组织坏死,不久失去平衡而死。防治:越冬池水温度控制在24℃27℃,防止鱼体受伤。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高锰酸钾浸浴2030分钟,或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兑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洒3次。

5、车轮虫病。只有在鱼体被大量的轮虫寄生后患病。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兑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洒3天。

养殖黄粉虫病害的防治


1螨害7~9月份蟥害易发生,饵料带螨卵是螨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黄粉虫饵料在此季节要密封贮存,米糠、麸皮、土杂粮面、粗玉米面最好先爆晒消毒后再投喂。另外一点也不能忽视,掺在饵料中的果皮、蔬菜、野菜不能太湿了,因夏季气温太高易导致腐败变质。还要及时清除虫粪、残食,保持饲养箱内的清洁和干燥。如果发现饲料带螨,可移至太阳下晒5~10分钟(饲料平摊开)即可以杀灭螨虫。还可用40%的三氯杀螨醇1000倍溶料喷洒饲养场所,如墙角、饲养箱、喂虫器皿,或者直接喷洒在饲料上,杀螨效果可达到80%~95%以上。但是,最好的方法是科学养虫,才是杜绝螨害发生的有效途径。

2干枯病此病的症状为病虫头尾部干枯,重者发展到整体干枯而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偏高、空气干燥、饲料中的青饲料太少而致。在酷暑高温的夏季,应将饲养箱放至较凉爽通风的场所,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青饲料,并在地上洒水降温,防止此病的发生。

3软腐病此病多发生于梅雨季节,病虫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产仔少,重者虫体变黑、软、烂而亡。主要病因是饲养场所空气潮湿难筛而用力幅度过大造成虫体受伤。发现此状况后应立即减喂青菜数量,清理病虫粪,开门窗通风散潮,调解适宜的温度,及时取出变软变黑的病虫,并用0.25克氯霉素或土霉素拌豆面或玉米面250克/箱投喂,等情况转好后再改为麸皮拌青料投饲。

4敌害黄粉虫的天然敌害有老鼠、蚂蚁、蟑螂、蟾蜍、鸡、鸭、鹅和狗,在庭院暂养时尤要加以注意和防范。

獭兔养殖的病害防治技术


【常见问题】獭兔养殖的病害防治技术

【专家解答】

一、獭兔三大病害

1.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病,病兔表现为突然发热、呼吸急促,呈急性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迅速死亡,潜伏期1~3天,可多种途径感染发病,主要侵害3月龄以上的兔,北方在每年的3~10月份发生较多,多呈急性暴发和流行性,传播迅速,流行面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高免血清对早期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他尚无特效药。

最好的办法是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具体措施是:严格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自繁自养,防止传染源的传入;定期免疫接种;采用兔病毒出血症灭活疫苗,35~40日龄首免,皮下注射1~2mL,60日龄再行一次加强免疫,以后每6个月防疫一次。

2.兔巴氏杆菌病:这是獭兔常见的传染病,病原多为FO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表现有鼻炎、地方性肺炎、败血症、中耳炎以及结膜炎、睾丸和附睾炎、子宫炎和内脏器官脓肿等,呈散发或地方性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兔瘟低,大小兔均易发病,兔群中极难清除病根,治疗可用青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要注意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此外还应注意护理和对症治疗。最主要的是要定期检疫、消毒、淘汰带菌兔,净化兔群,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具体措施是,仔兔断乳后皮下注射兔巴氏杆菌灭活疫苗1~2mL,60日时再行一次加强免疫,以后每6月防疫一次。现在市场上有兔瘟,兔巴氏杆菌灭联苗出售,养兔者购买后可同时防疫兔瘟巴氏杆菌病。

3.兔球虫病:此病是由兔艾美耳属球虫引起的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生,对獭兔威胁最大,常造成大批幼兔死亡,尤以20~90日龄最易得病,病兔突然倒下头后仰,四肢痉挛抽搐,常伴有腹泻,很快死亡,或时泻时停,腹部膨胀下垂、体瘦毛乱,拖延10~15天后,虚弱死亡,寄生在肝脏的球虫可使肝脏增大4倍,成年兔无明显症状,但体内照样有球虫寄生,成为仔兔球虫病的传染源。

二、预防措施

1、保持环境干燥,及时清除粪便。

2、经常用开水浇烫兔笼,每次要浇两遍。

3、不用未经处理的兔粪做肥料的饲草地。

4、防止饲料、饲草被粪便污染。

5、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如痢特灵、兔球灵、敌菌净、洋葱、大蒜、氯苯胍,要注意各种药物轮流添加,以防产生抗药性,现在市场上有球虫净饮水剂,也可起到防治的作用。

6、成兔、仔兔要分开,最好做到昼分夜合,防止仔兔吞啃成兔粪便,以及注意母兔乳房的消毒,注意母兔的哺乳情况,以利提高仔兔抗病力。

【小编总结】

獭兔养殖主要有三大病害,相对来说兔瘟带来的损失较为严重,所以獭兔养殖户最好在发病前就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损失。以上是第一农经小编为您整理的《獭兔养殖的病害防治技术》一文。

怎么养鲶鱼 鲶鱼的养殖技术


鲶鱼生活在淡水中,对水质要求不是很高,生长快、易养殖,人工养殖的话效益很好,那么应该怎么养殖鲶鱼呢?

选择优良鱼种

饲养鲶鱼要保持水质良好,在鱼池消毒完毕放养鱼苗前一周开始培肥水质。可在水面上种植一些水浮莲,起到遮阴、防逃及调节水质的作用。池水须经常更换,一般10~15天须换掉1/3池水。应经常观察池水水质的变化,一般水质以黄绿色为宜。若发现鱼苗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特别是在闷热或雷雨天气,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时增氧,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增氧机增氧以防死鱼。注水达0.9米后可用沼渣作鱼池基肥,每平方米鱼池投放沼渣250克左右。

待池水中出现大量轮虫时放入鲶鱼苗,放养鱼苗应无伤、无病、体健活泼,鱼种规格应在3厘米以上,大小尽量一致,以免互相残杀。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将1公斤盐用30公斤水稀释后将鱼苗放入盐水中浸泡5分钟方可放苗。放苗前可将少量池水放入一容器中,把几条鱼苗放入试养。若鱼苗一天内生活正常,则可向鱼池中投放鱼苗。放养时间在晴天为宜,一般亩放养3厘米长鲶鱼苗种6000~1万尾。每隔2~3天,加新水1次,再追施少量化肥。

科学投喂饵料

刚孵出的鱼苗完全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2天左右卵黄开始慢慢消失,仔鱼能够正常进行水平游动时,便可下塘开口吃食。鱼苗开口饲料可用熟蛋黄或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生物。将鸡蛋煮熟,去壳取蛋黄用纱布包好,在盛水的盘中挤压蛋黄,使其形成蛋黄颗粒水浆全池泼洒。随着鱼体不断长大,可投喂水蚤、蚊幼虫、水蚯蚓、蝇蛆及各种小家鱼苗,或喂些蚕蛹粉、猪血、人工幼苗配合饲料等。投喂量以下次投饵前池中略有剩饵为宜,这样可避免因投喂不足导致鱼苗间互相残食。

刚运来的鱼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饲养,则因鱼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可先集中在小塘内精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鱼苗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并在小塘内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鲶鱼苗体长已长到5~7厘米时要抓紧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45%以上,拉网分池将不同规格的鱼种分开,以免相互残食。

当小塘内培育的鱼苗达到10~15厘米左右时,便可从塘内筛选个头大的鱼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鱼种仍留在小塘内进行强化培育,使鱼种生长平衡,规格一致,避免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

鲶鱼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内有多少鱼投多少料,防止盲目投饵。同时,要实行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在鱼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进行强化培育,随着鱼体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合。日投饵量应控制在鱼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合理。

投料一要定时,每天定时投喂,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二是定量,每次投饲量以投喂后3~4小时食完为好,每天投饲量约为池内鱼总重量的5%左右,可视天气及鱼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加强繁育管理

鲶鱼繁殖盛期在3~5月间,中、北部较南部慢1个月左右,先选择成熟度良好的雌、雄种鱼,每组分别挑选雌鱼3尾及雄鱼1尾放入各组的布斗网中。

雌鲶鱼在繁殖期较易区别,此时雌鱼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圆形红肿,肛门不凹入,用手指轻压腹部会有淡黄色卵粒排出。

雄鱼体型瘦长,下腹部较平坦,生殖孔狭小长,胸鳍通常较同体长雌鱼大,用手指轻压,成熟鱼会排出少量的白色精液。

采卵前先用手触摸,检视雌鱼腹部柔软度并轻轻挤压,如有卵粒产出,即以干导法进行采卵;倘若没有卵粒产出,须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行检查。

先捉取可排卵的雌种鱼,一人以纱布裹住其腹部,并将生殖孔朝向采卵的瓷器或容器,容器必须干净而无水,另一人捉住雌鱼尾部,顺向肛门轻轻挤压,卵粒即缓缓挤出落入容器内。

倒入已准备好的精子悬浮液,用羽毛搅拌,并加入干净的水将多余的精子洗去,数次后即完成授精。受精卵呈圆球形、绿黄色,稍微有红点,直径为1.65~1.8毫米。

受精卵起初不具黏性,约20分钟后开始具有黏性,应在未具黏性前将受精卵撒布于附卵片,一般可用纱窗网等材料,附上并用羽毛轻轻搅动,使受精卵均匀附着,倘若卵粒附着过密,会影响孵化率。

以上就是鲶鱼养殖和繁殖的技术了,科学养殖鲶鱼的话,就一定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时常观察鲶鱼的问题,注意鲶鱼的状态避免鱼病的发生。

养殖蜈蚣病害的防治技术


一、绿霉病又叫绿僵霉菌病,是人工养殖娱蚣的主要疾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以及食物发生霉变,娱蚣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娱蚣早期主要是在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或绿色的小斑点,以后逐步扩大;继而体表失去光泽,腹部下面出现黑点,食欲减退,行动呆滞,最终因拒绝取食消瘦而死亡。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环境的湿度过大,或池内残存的食物腐烂霉变所致。防治方法:(1)清除霉变的食物,喂新鲜的活食,保持好养殖池内的卫生,并进行消毒灭菌。(2)调节养殖池内的温湿度,保持通风散湿。(3)对发病的娱蚣可用青霉素0.25克加水1公斤喷雾消毒或加水饮用。(4)可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共研成粗末,同400克饲料拌匀喂得病的娱蚣,直到病愈。

二、腹胀病娱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多因多食和低温所致。病娱蚣早期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腹部胀大、行动迟缓,发病1周左右后死亡。防治方法:(1)用食母生1克加水500克拌匀,让其吸吮,并提高饲养温度。(2)用磺胺片0.5克研细后加300克饲料拌匀;也可用氯霉素0.25克加300克饲料拌匀,隔日喂食,直至病愈。三、脱壳病由于娱蚣栖息场所过于潮湿,使真菌在躯体寄生所引起。初期表现为不安躁动、来回爬动,后期表现为无力、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防治方法: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成细末加400克饲料拌匀,连喂多日,直至病愈。四、蚁害正在蜕皮或产卵孵化期的娱蚁抵抗能力弱,此时蚂蚁进入后会群起而攻之。致使蜕皮时的娱蚣被咬死,或使孵化中的雌娱蚣弃卵而逃。防治方法:(1)在养殖池周围挖一圈围沟,注入水,可有效防止蚂蚁进入。(2)可用骨头、糖类、水果或其他甜食把蚂蚁诱引开后用开水烫死。五、流产孕娱蚣流产多因受到干扰、翻动、嘈杂或异物的直接刺激所致,因此在孕期应保持安静,更不能经常翻动。此外,还要防止老鼠吞食成虫、幼体和卵而造成危害。

淡水小龙虾养殖常见病害与敌害防治技术


淡水龙虾在自然条件下病害很少,随着高密度人工养殖的扩大,淡水龙虾养殖也面临着疾病暴发的危险。因此,要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一)病害的预防1、彻底清塘消毒放养前要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要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入池。外来虾苗要用1~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后再放入池塘。还有饲料、网具也要按常规消毒。2、保持水质清新经常冲注新水,或配套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量在每升3毫克以上;每月视情况用生石灰(每吨水20克)全池泼洒,使pH值保持在7~8。3、科学投喂饲料以使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为好,做到四定投喂。池中有残饲或水质及池底恶变,多是由于投饲过多所致。当水中溶氧低、水质恶化或恶劣天气时(如雷雨闷热天、连续阴天),要减少投饲或停喂。(二)常见病害与敌害的防治1、细菌性疾病(1)褐斑病。虾的甲壳受到外伤而被多种细菌感染,破坏了虾壳的角质层、表皮层和几丁质层,形成甲壳上的黑褐色斑块。此病一般都能在再次蜕壳时蜕掉而自愈,但严重时也会致虾死亡。(2)败血病。虾的血液和内部器官被细菌感染而出现,这些细菌包括有弧菌、单孢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主要是改善水质和池塘环境,不受剧烈刺激和免受外伤,着重预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在养虾池中施用消毒、杀菌剂抑制细菌。2、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由于真菌侵袭螯虾的死卵,繁衍增殖而使卵子生为白毛状的水霉病。严重时真菌也能传染侵袭周围的好卵子,形成连片白霉。可试用常规防治水霉病的办法防治。(2)螯虾瘟。这种病由一种真菌感染而起,这种真菌适宜生长温度不高于18℃,当水温高于21℃时,真菌的生长就受到抑制。因此,只要将虾苗放养和捕捞时的水温掌握在21℃以上,螯虾就不会得该病。3、螯虾的敌害鸟类如鸬鹚、鸥类是养虾池的大敌,可用音响或视觉干扰来轰吓;鱼类如鲈、鳢、鲶、鳜等能掠食虾类,特别是在蜕壳时螯虾受害更大,应严格清除出池。如要混养,也只能将鱼养在池水的网箱(密封网箱)内。水狸鼠、龟、蛇、蛙等水陆两栖动物也能吞噬螯虾或其幼虾,可以通过诱杀或在池周加围障羼隔绝。许多水生昆虫或其幼虫也能伤害螯虾幼虾,可用各种方法防除或诱杀、窒杀,但对在虾池中应用杀虫剂等农药则须特别小心,因为虾类也是节肢动物,对一些农药很敏感。在鸟类危害严重时,可以在池面上用网罩盖,以阻隔害鸟入池食虾。

养殖小龙虾病害的防治


由于小龙虾养殖刚刚起步,加之在粗养条件下发病较少,研究小龙虾虾病害的时间也较短,目前对许多问题尚未完全了解,特别是病毒性疾病至今仍不能有效治疗。对待虾病应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下面介绍几种小龙虾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烂鳃病

烂鳃病病原为细菌,症状为病虾鳃丝发黑,局部霉烂。

防治方法:经常清除虾池中的残饵、污物,注入新水,保持水体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避免水质被污染。用漂白粉2克/立方米溶水全池泼洒,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黑鳃病

黑鳃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污染严重,虾鳃丝受霉菌感染引起。症状是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直至完全变黑,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岸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方法:保持水体清洁,溶氧充足,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患病虾用3%~5%的食盐水浸洗2~3次,每次3~5分钟,或用亚甲基蓝10克/立方米溶水全池泼洒。

三、烂尾病

烂尾病是由于小龙虾虾受伤、相互残食或被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初期病虾尾部有水泡,边缘溃烂、坏死或残缺不全,随着病情的恶化,溃烂由边缘向中间发展,严重感染时,病虾整个尾部溃烂掉落。

防治方法: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不要堆压和损伤虾体。饲养期间饲料要投足、投匀,防止虾因饲料不足相互争食或残杀。发生此病,用茶粕15~20克/立方米浸液全池泼洒;或用生石灰5~6公斤/亩溶水全池泼洒。

四、聚缩虫病

聚缩虫病病原为聚缩虫,症状为虾难以顺利脱壳,病虾往往在脱壳过程中死亡,幼体、成虾均可发生,对幼虾危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体。发生此病可经常大量换水,减少池水中聚缩虫数量。

五、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常见病原有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和虾苗的体表、附肢和鳃上,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活动、摄食和脱壳,影响生长。尤其在鳃上大量附着时,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会引起虾体缺氧而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注意虾池的环境卫生,经常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用3%~5%的食盐水浸洗病虾,3~5天为一个疗程,或者用25~3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4~6小时,连续2~3次。

鲶鱼要怎么增产?让鲶鱼增产的方法


鲶鱼是常见的食用鱼之一,它属于肉食性鱼类。鲶鱼的肉质细嫩,刺很少,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具有很强的滋补功效。随着人们对鲶鱼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养殖鲶鱼成了不少农户的选择。鲶鱼的生长繁殖快,是一种高度密集的养殖行业。那么鲶鱼要怎么养才能增产呢?让鲶鱼增产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1、两级放苗。刚运来的鱼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饲养,则因鱼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但如实行两级放苗,即先集中在小塘内精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鱼苗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并在小塘内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小塘内培育的鱼苗达到10~15厘米左右,便可从塘内筛选个头大的鱼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鱼种仍留在小塘内进行强化培育,使鱼种生长平衡,规格一致。这就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

2.合理投喂饵料。鲶鱼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内有多少鱼投多少料,防止盲目投饵。同时,要实行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在鱼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进行强化培育,随着鱼体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合。日投饵量应控制在鱼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合理。

3.实行轮捕分养。因鲶鱼凶猛贪食,在投饵时往往大鱼先抢食,而小鱼吃不到食物,造成鱼体大小差距越来越大,为此在捕捞鲶鱼前应进行一次轮捕分养,将大小鱼分塘饲养,使生长达到平衡。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4.提倡鲶鱼越冬。秋季捕鱼时,除大鱼出售外,可将部分成鱼移入深水池越冬(塘上搭尼龙大棚),卖早春鱼;这样既可解决旺季鲶鱼销售难的问题,又可延长鲜鱼供应时间,且鱼价可成倍提高,真是一举两得。

以上就是有关鲶鱼增产的养殖技术介绍。鲶鱼对生存的水质要求并不高,耐低氧。鲶鱼苗要挑选一些无伤、无病且体健活泼的鱼苗来进行养殖。要坚持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来进行养殖,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喂养不同的营养饲料,这样才能提高鲶鱼的生长速度,缩短它的养殖周期,也能够使鲶鱼得到高产。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鲶鱼常见的七种病害防治》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青蛙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900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