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养罗非鱼可行吗

目前工厂化养罗非鱼是可行的,已经实现了一年两季的商业利润,给养殖者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收入。但是石斑鱼的养殖必须要达到以下条件:好的水质、优质的鱼苗、细菌的训化和絮团的培育。

目前工厂化养罗非鱼已经是养殖者提供经济收入的又一来源了。但是养殖罗非鱼需要注意以下一些细节的处理。

一、养罗非鱼的水质处理

1、在放苗前,要对地下水源进行预处理:待水池蓄满水后,用450ppm的石灰或者碱进行消毒,关闭气流,让水沉淀48小时左右后,再把水抽到养殖池。

2、放到养殖池的水进行预处理:养殖池里面的水要保持在75CM左右,保持水流能正常流动。在此期间,要每天检测水的PH只,酸碱度等指标。

3、养殖池的水的PH值在9以下时,对全池的水进行解毒,然后再泼洒氯化钠、硫酸镁等化学物质,使池塘的水PH值保持在8.2左右。池塘水的总碱度应该保持的200左右,钙离子和镁离子分别在120左右和100左右。

4、絮团接种与培育,在水质指标都调好的第二天,将絮团培养剂和脱氧王用水化开后撒入池内,再介入絮团种,加入生物脱氮王,一直持续7天,每天监测指标变化,指标量达到就可以放苗。

二、放苗及管理

1、罗非鱼鱼苗的大小和密度:大小控制在4CM左右,投放的密度以90尾左右为宜。

2、投喂管理:当鱼苗放苗完成后,要用芡粉或者是麦麸干撒投喂第一餐,之后每天早晚各投食一次,再就根据鱼苗的吃食情况,水质指标等进行投喂。大约2周之后,鱼苗大小可以达到5CM以上时,早晚各投喂一次颗粒膨化料,等到大约12周的时候,鱼苗的大小在15cm以上时,早晚各投放一次颗粒膨化料,投喂量应为200ppm左右。

三、水质管理

1、鱼苗水质的管理应改每天登记在册。监测的内容应该包含:PH值,酸碱度,钙离子,镁离子等这些。

2、罗非鱼苗入池开始,就要控制好每天的投喂量和水质的管理,根据水质的指标,有针对性的做出处理措施。

四、细菌训化与絮团培育

在池塘内加入生物絮团剂,脱氧王,硝酸钾等化学物,再向养殖池内投入氯化铵,每天检测好投放的化学物的指标并记录下来,当池内的氨氮指标到0.4左右时,亚硝酸盐也会降到合适的指标时,再每天投喂对虾饲料和脱氧王,连续投放3天时间,停掉饲料,但是脱氧王继续投喂,待氨氮到0.6左右时,亚硝酸盐也会降到合适的指标,当亚硝酸盐指标达到40ppm左右时,反硝化脱氧就可以形成,证明絮团培育成功。

五、絮团种扩培及使用

在前面措施都做好的基础下,向养殖池里面加入絮团培养剂和脱氧王,将这2种化水后撒入池塘,最后接入絮团种,接种量每立方米在30公斤左右,然后每天在养殖池内加脱氧王,加7天左右,检测指标变化,待絮团量达到4ML,即可使用。

相关阅读

杂色鲍工厂化养殖技术


1.准备工作。在鲍苗投放之前,对养鲍场各项设施的完好性进行检查,对养殖池和养殖器材的消毒进行测试,要求其达到工厂化养鲍所要求的标准。供水、供气系统的配置。供水系统的日供水能力必须在养殖池水容量的3倍以上,水质应符合养殖用水要求,供气系统的气压选用,池水深1~1.5米,选用20~35千帕斯卡,池水深1.5~2.0米,选用35~50千帕斯卡。供气量按养殖面积计算,每40平方米约配1000瓦功率的鼓风机,其供气量因气压不同而不同,每分钟在0.6~1.2立方米间。供水、供气机械要留有三分之一的备用。养殖池、养殖笼的消毒。新建的养殖池要先用海水进行清刷,再用醋酸对池底及池壁擦洗一遍,最后灌满海水进行浸泡,浸泡池时间应不少于15天。新购置的养殖笼先用海水浸泡7天以上,然后用万分之0.2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已用过的养殖笼必须清洗一遍,尔后置于露天处暴晒数天,再移入已用过的养殖池,用万分之0.2的高锰酸钾溶液一起进行浸泡。
2.种苗投放。苗种选择。主要看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其活力,优质苗的贝壳外表具有较强光泽,贝壳上生长纹、放射肋清晰,无其他附着物,若把其露空数分钟后放入海水中,能在短时间内伸出头部触角和上、下足角度角;二是观其外形,优质苗无畸形现象,贝壳呈长椭圆形。投放方法。鲍苗在进笼之前,必须先清除死鲍,并用低浓度的抗生素海水溶液(如呋喃西林或氯霉素、土霉素等溶液)进行药浴,然后再按计划好的密度投入养殖笼内。放苗后的前几个小时,一般不给饵,待鲍苗恢复活力后排干池水,边清除死鲍边投放饵料,在重新注入新水后,即可进入正常的养殖管理。投放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22个笼,每个笼放苗40~45粒,即每立方米水体放苗900~1000粒,规格大的少投些,规格小的多投些。
3.饵料投放。鲍的摄食量因其规格的不同、饵料种类的不同及水温和养殖地带的不同而有异投饵量依摄食量而定。投喂江蓠,日投放量约为鲍体重的10%~13%。在水温18℃~28范围内,一般4~8天投饵一次,一次投足相应天数的饵料量(水温低,每次的投放天数拉长,水温高则缩短)。当水温低于18℃或者28℃时,鲍的摄食量明显减少,这时饵料的投放量可随着减少。
4.管理方法。
(1)维持良好的水质。要实行全日值班制,控制适量的水、气进入养殖池,保持日换水量在3倍以上,水中溶氧量在5毫升/升以上,防止因断水、断气而引起水质变恶的事故发生。在高温期间,要增加换水量,以求降低池水温度及保证水质新鲜。
(2)控制水质因子的变化。要对养殖池的水质因子(水温、比重、溶氧量、pH值和重金属含量)和鲍的养殖情况(生长速度、摄食量和成活率等)进行测量及记录。池内的水质因子需与自然海区作比较,发现异常情况,如洪汛期海水比重下降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养殖情况的记录要注意保存,可作为今后改进生产工艺的科学依据。
(3)定期清理养殖池。排水后投饵前,要清除残饵和病鲍、死鲍,并用高速水流对养殖池及养殖笼进行冲洗,减少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的附着量,防止这些生物堵塞笼孔,确保笼内外部水体充分交换。排水投饵的速度要快,尽量减少鲍的露空时间。
(4)适时调整放养密度。随着鲍的生长,各个养殖笼鲍的存活情况不同,成活率高的过于拥挤,成活率低的过于稀少,这时应适当调整放养密度,使每个笼的放养量控制在:壳长3~4厘米的为40~35粒,4~5厘米的为35~30粒,5~6厘米的为30~25粒。

美洲黑石斑工厂化养殖技术


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fsstriata)又名条纹锯艏或黑锯鮨,属于脊索动物门、鲈形目、鮨科、亚斑鱼亚科、锯鮨属、石斑鱼种。主要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沿岸100m深的海中。

一、美洲黑石斑的生物学特征

美洲黑石斑鱼体被细小栉鳞,色深蓝近黑,带白斑。体呈椭圆形或纺锤形,侧扁而粗壮。胸鳍圆形或三角形,口大稍倾斜,前鳃盖骨的后缘具锯齿,背鳍棘10根~20根,鳍条10根~20根,与鳍条相连。臀鳍鳍棘3根,以第二鳍棘较大,鳍条7根~12根。

二、美洲黑石斑鱼的生活习性

美洲黑石斑属暧水性鱼类,喜清水,常栖息在礁石底,白日进食,喜食蟹、鱼、贝类等,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其存活温度为5℃~3℃,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7℃~27℃;盐度的适应范围为10~35,最适宜范围为23~33。

三、工厂化养殖技术

1.养殖池

圆形或八角形水泥池或玻璃钢池,底面积在20平方米~50平方米,池底有20cm~30cm的斜坡,最好水深可调至1.2m左右。有充气、进排水设备,并且方便操作。

2.水质条件

美洲黑石斑喜清水,因此自然海水必须经过沉淀、砂滤、消毒,才能进入养殖池。PH7.8~8.4,水中溶解氧5mg/L以上,亚硝酸盐小于0.1mg/L。

5.放养密度

美洲黑石斑的放养密度根据水质条件及个体大小而定。一般全长10cm左右的苗种放养密度为80尾/立方米~100尾/立方米。也可以按鱼体重放养,一般平均体重50g以下的放养密度为80尾/立方米~100尾/立方米。平均体重50g~100g的密度为60尾/立方米~70尾/立方米。体重250g以上的放养密度为20尾/立方米~40尾/立方米。在养殖期间根据鱼体生长和水质条件,适时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通常养殖密度控制在7kg/立方米~8kg/立方米之间。

4.换水

投喂15分钟~20分钟后即可换水,养殖池每天换水2次或用循环水养殖,换水量在200,一般在投饲半小时后换水,清除池底残饵及清扫池底和池壁,以保持池中水质的清洁。

5.投饵

美洲黑石斑饵料以新鲜或冷冻的小杂鱼为主(鳀鱼、玉筋鱼、虾、乌贼等),也可以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前期以鲜鱼为主,配合饲料为辅;后期反之。投喂原则:四定(定质、定量、定点、定时),在投喂时要求慢~快~慢的方式投喂。每日投喂量为体重的2~3,以饱食量的80~90为宜,如有剩饵及时捞出,且根据鱼的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6.水深

美洲黑石斑属游泳鱼类,水深以1m以上为宜。

7.互残

美洲黑石斑有互残现象,故在养殖过程中应及时分选、疏密。每个养殖池中的鱼,个体尽可能大小一致。

8.疾病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勤观察勤检查,严格日常管理操作:①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定时换水、清污,保持水质清新和足够的溶解氧。②保证投喂饵料的质量和数量。定期用药饵(一般15天一次,连用3天)进行疾病的预防。③适时筛选大小进行分养,密度要合理。④操作要轻,不能使鱼体受伤。⑤发现疾病及时隔离、诊断、治疗。

工厂化无沙生态养殖甲鱼



以往的垫沙养甲鱼,甲鱼钻沙后易被擦伤,病害多,成活率低,而工厂化无沙养殖就避免了这些问题。工厂化无沙生态养殖甲鱼主要模式有纯泥式、网袋式、挂网式、叠板式、无沙式。
纯泥式。
甲鱼池池底用泥垫底。这种模式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塑膜棚保温,用蒸汽锅炉蒸汽加温。这种类型的池塘,面积多在100平方米,排水口多设在池中间,池底是泥层,注水后池水比较浑浊,透明度在15厘米左右,2~3天需换一次水。养殖期间甲鱼病害较少,成活率较高,但养成出来的甲鱼体色呈土黄色,捕捞一次不能捕净。另一种是采光温室,在水池池底加2~3厘米厚新土一般为去掉表层腐质土的土,注水后泡成泥。放养前先把水培肥成绿色,透明度在20厘米以内,池中设晒背台。这种类型养殖的甲鱼体成野生甲鱼体色。泥胶颗粒能凝聚有机质,换水时只需抽取少量底层污水,一段时间后需补加新土。
网袋式。
在养殖中设一方形管架,管架上或经或纬地绑上聚乙烯绳,将无结网片叠成3~4层,制成边长40厘米的网袋,网袋一角系在绳上,行距20厘米,窝距15厘米。网袋离池底10~15厘米,网架露出水面5~10厘米。这样甲鱼有一定的隐蔽场所栖息,避免钻沙擦伤,换水次数也可相对减少。但网片也易擦伤苗种体表,特别是甲鱼种长到200克以上时,网窝易缠绕到一起,造成甲鱼相互撕咬。这种模式一般只用在封闭性温室。
挂网式。
池中挂网片,让苗种直接停栖在网片上。先在池的四周搭上框架,沿池的纵向绑上网绳,再把网片穿绑在绳上。无结网网目不超过0.5厘米,网离池底10厘米,高出水面3~5厘米,长40~50厘米。网片双层叠合后用线穿上叠合处绑在绳上,行距20厘米,顺长片距25厘米。这种方式一般不会造成甲鱼钻窝擦伤、撕咬,而且比挂袋式好操作,用网少。但苗种爬栖时也易挫伤脚爪和头项,换水不能彻底,要求水深不低于60厘米。
叠板式。
在池下部离池底20厘米处的池中间,顺长铺一层木板或水泥瓦,板宽50厘米,再在离池底30厘米处,靠池壁顺长放两排窄板,板宽相当于池底排板的一半。这种模式设备较方便,还可增加一定的放养密度,捕捞时只需把板拿掉。但换水不能彻底换干,大棚温室投喂需在水下进行。
无泥式。
池中无任何供栖息的隐蔽物,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擦伤引发疾病,放干水后甲鱼在池底集中聚堆互相抓咬,极易引发疾病,无法分养。

甲鱼工厂化养殖的夏季管理要点



在工厂化控温养鳖过程中,尽管每天的日常工作都不外乎围绕水温监测、水质调控、光照调节和疾病防治来进行,但每月又各有侧重点不同。控温养鳖一年中夏季的工作要点有:
1.5月
①成鳖
由于捕捉和挑选分级所引起的紧张已消除,鳖的摄食量逐步增多,这时,投饵量约为体重的2%。
②亲鳖
雌、雄鳖开始交尾渐多。每天傍晚要对产卵场进行清扫和平整沙盘,以便产卵,加强产卵场周围的环境管理。
2.6月
①成鳖
水温已较稳定,鳖开始正常摄食。由于正值梅雨季节,露天常温池,鳖的摄食状况随天气不同而变化:一般在晴天时适当地增加投饵量;雨天则酌情减少,给饵的标准为体重的3%;保温棚内的鳖摄食比较稳定。
②亲鳖
产卵越来越多,管理工作同上个月,产卵场的沙子不要让雨淋湿、板结,应保持适中的干湿度。亲鳖摄食活跃的时期,应投足饲料并尽可能多投放些鲜活饵料,以保持营养上的均衡。
3.7月
①成鳖
本月梅雨过后,是水温、气温最适宜、鳖摄食最活跃、生长最快的月份,也是养殖上最重要、最繁忙的月份,给饵的标准为体重的3%~3.5%。
塑料棚内,气温可能上升到40℃以上,白天应把两侧敞开使之通风降温。晚上仍须关好以保持温度。
②亲鳖
当从产卵场向孵化场转移鳖卵时,必须十分注意温度和湿度的管理。如遇到连续的晴天,产卵场沙盘需要洒水,以保持适当的湿度。

工厂化养殖蚯蚓的饲养方法


工厂化饲养法主要是从事大规模蚯蚓生产。这种饲养方法要求专门场地和设施。包括饲料处理、控温的饲养车间、饲养床、卵茧孵化床,蚯蚓加工车间等。工厂化饲养蚯蚓应具备以下条件:

饲养设备:工厂化饲养蚯蚓,要有饲料处理场,作为饲料堆积发酵或分选粉碎的场地,面积大小可视饲养规模而定。饲养车间:这是全年连续生产的基本条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用砖术结构建车间,也可以建大棚。温度保证能控制到18-28℃。如条件不允许可以采用土法保温,但最低不能低于5℃,最高不能高于32℃。这样的温度虽然增殖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成本不高。控温设备条件好的可以用锅炉暖气,也可以用太阳能热水器,或附近工厂的余热供温。夏季可用通风、喷水、缩小饲养堆等措施降温。饲养车间的宽以4-5米为宜,以便控温,长度不限。饲养大棚宽7米左右,长可以根据情况采用30米、60米或100米,高2米。

饲养床:床宽1.5米为宜,一侧砌一高40厘米的短埔,近走道的一侧设高10厘米的小埂,床面稍倾斜,里面略高外面略低,以便饲料中多余的水分能自然排出。饲养床四周设宽25厘米、深25厘米的水槽,既可以排水,又可作为防止鼠害和蚁害的防护沟。两个床中间留1-1.2米的走道。

饲养床的布设:在有暖气控温条件下,暖气片可装在饲养车间两边,每边一个饲养床,中间留1-1.2米作业道,以便运料时通行。四周设防护、排水沟。如是塑料大棚饲养车间,没有控温条件,则可在两床外侧设发酵池,冬季在发酵池内添鲜马粪,利用发酵热提高棚内温度。夏季可作卵茧孵化的孵化床。

饲料处理:蚯蚓对食物的要求不严格,凡无毒的植物有机质,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木屑、瓜果皮、菜叶、厨房杂物、家畜粪便、造纸厂废渣、纤维厂或食品厂下脚料、城市生活垃圾经发酵后均可作蚯蚓的食物。

饲料的处理具体有以下内容:

1、饲料的处理。作物秸秆应切碎,垃圾应分选过筛,除去金属、塑料、玻璃等物,再粉碎;家畜粪便及木屑则不经加工可直接发酵处理。

2、饲料的发酵。发酵是利用高温好氧性微生物和低温厌氧性微生物交替进行的生物学反应。通过发酵促进有机物质分解。发酵的难易和时间长短,与有机物的种类、水分含量和堆积方法有关。一般多种物质混合发酵容易,过干的物质发酵难;牛马粪发酵容易,稻、麦秸秆和木屑发酵难;因此,稻、麦秸秆和木屑应与牛粪、马粪、猪粪混合发酵,效果好、营养价值高。

3、饲料发酵的操作方法。把经过处理的有机物质混合均匀、加水拌匀,含水量控制在45%-50%,堆积成梯形或圆锥形,高1.0-1.5米,外面盖塑料薄膜,以保温和保温。经过4-5天,料温上升到45℃以上,最高可以达刭60℃,经过15-20天后,温度又逐渐下降。如果上下翻倒一次继续堆放,温度又逐渐上升,然后再下降到常温,高温发酵即告结束。然后在料上喷水,使水分达到60%-70%.再继续低温发酵,经过5-10天,即可使用。

4、发酵饲料的检查。发酵好的饲料使用前要进行检查,最主要的是进行pH值检查,简单的方法就是用pH试纸检查,饲料的pH值在65-8.0都可以使用。过酸时添加适量石灰;过碱时用水淋洗,这样有利于盐分和有害物质排除。使用前先用少量蚯蚓试用,如无不良反应可以大量使用。

投料方法:

投料方法比较简单,可以分为田间饲养投料方法、坑养投料方法、工厂化饲养投料方法。口间饲养投料方法比较简单,即在植物行间开淘,把发酵的有机肥料集中在沟中,上面用土覆盖.保持含水量在30%左右。以后利用植物的落叶自然补充饲料。或隔30-40天再添加适量的发酵饲料。坑养和温床饲养的投饲方法,是在坑、温床内分层加入饲料和土壤(肥土),一般分2-4层。工厂化饲养的投饲,分轮换堆积法、表面添加法和侧面添加法。

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生猪生产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有关生猪生产奖励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发展形势迅猛,并逐步由家庭饲养向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方式转变,与此同时,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也有很大变化,因此,掌握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对疫病诊断、防治工作有极大的便利。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随着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业的发展,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生产规模扩大,仔猪、育肥猪及其产品流通频繁,渠道增多,长途贩运等给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养猪生产中传染病时有发生。而且疫病种类较多,新病较多,混合感染较多,疫情十分复杂,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1、猪的易感性增高,新病不断出现

由于目前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刚刚起步,规模越来越大、密度很高,但养猪技术水平还不适应,管理不善、卫生防疫不严、猪舍通风换气不良、猪场及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各种应激、不良因素增多,使得猪体抵抗力降低,导致猪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随着对外引种的增多,猪的易感性增高、猪只流动频繁等情况出现,加之检疫、诊断与监测手段滞后,把一些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新病引种进入我国,在猪群中发生,并随着猪只流动在国内传播。

2、病原出现新的变异,疫病非典型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环境和猪体免疫力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或减弱等变化,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猪群免疫水平不高或高低不等,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从典型向非典型转变;从周期性流行转向频繁的大流行。例如,猪瘟弱毒株的出现或由于猪瘟弱毒苗应用中免疫程序错误而导致温和型猪瘟出现。口蹄疫的大流行存在着周期性,每个周期大约是10年,但从1999年至今,口蹄疫全世界的流行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从每5年到每3年大流行1次;又从每3年到每年流行1次,甚至1年流行多次,流行周期大大缩短,流行规律相对无序,给疫病诊断、免疫和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疫病增多

在猪群中繁殖障碍性疫病过去很少,布氏杆菌病等少数几种疫病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该病又有所抬头。不但如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等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不少猪场频频出现,甚至两种或多种病在一个场同时存在,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的比例逐天增多,流行最严重的猪场,一头母猪每年产两胎,只有2~5个活仔,种猪的生产性能大大下降。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饲养密度加大、圈舍通风换气不良,为呼吸系统疫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良机。近年来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胸膜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猪流感等呼吸系统疫病,在各日龄的猪群中发病率、死亡率都增高,危害严重。

4、混合感染性疫病突出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防疫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和多种传染原的存在,加之猪群易感性增强,导致两种或多种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性感染或混合感染增多。例如临床上常见的保育猪高热呼吸综合征常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猪喘气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和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猪瘟和蓝耳病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伪狂犬和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和猪瘟的混合感染。

5、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涌现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伪狂犬病、应激综合征、流感和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都能造成猪体免疫抑制,损伤元气。

6、结语

上述猪病流行特点显示,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应该特别注重猪的福利,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行各生长阶段的保健,提高猪的体质,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病力,这样才能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工厂化饲养蚯蚓要具备的条件


工厂化饲养法主要是从事大规模近剩生产。这种饲养方法要求专门场地和设施。包括饲料处理、控温的饲养车间、饲养床、卵茧孵化床,近则加工车间等。工厂化饲养蚯蚓要具备以下条件;

饲养设备:工厂化饲养贩闯,要有饲料处理场,作为饲料堆积发酵或分选粉碎的场地,面积大小可视饲养规模而定。

饲养车间:这是全年连续生产的基本条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用砖木结构建车间,也可以建大棚。温度保证能控制到1828℃。如条件不允许可以采用土法保温,但最低不能低于5℃.最高不能高于32℃。这样的温度虽然增殖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成本不高。控温设备条件好的可以用锅炉暖气,也可以用太阳能热水器,或附近工厂的余热供温。夏季可用通风、喷水、缩小饲养堆等措施降温。饲养车间的宽以45米为宜,以便控温,长度不限。饲养大棚宽7米左右,长可以根据情况采用30米、60米或100米,高2米。

饲养床:床宽1.5米为宜,一侧砌一高40厘米的短墙,近走道的一侧设高lo厘米的小埂,床面稍倾斜,里面略高外高略低,以便饲料中多余的水分能自然排出。饲养床四周设宽25厘米、深25厘米的水槽,既可以排水,又可作为防止鼠害和蚁害的防护沟。两个床中间留1-1.2米的走道。

饲养床的布设:在有暖气控温条件下,暖气片可装在饲养车问两边,每边一个饲养床,中间留1一1.2米作业道,以便运料时通行。四周设防护、排水沟。

如是塑料大棚饲养车间,没有控温条件,则可在两床外侧设发酵池,冬季在发酵池内添鲜马粪,利用发酵热提高棚内温度。夏季可作卵茧孵化的孵化床。

饲料处理:蚯蚓对食物的要求不严格,凡无毒的植物有机质,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木屑、瓜果皮、菜叶、厨房杂物、家畜粪便、造纸厂废渣、纤维,或食品厂下脚料、城市生活垃圾经发酵后均可作蚯蚓的食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99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河蟹养殖周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