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通风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方法

猪舍通风换气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是控制猪舍环境的重要工作环节。猪舍通不通风不单纯是为了调控猪舍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还对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控制好疾病的发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猪场建设的合理布局相当的重要。都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场通风存在的误区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生猪养殖对通风管理存在的误区

生猪养殖过程中,只重视夏季通风、保温和冬季保温的工作,而忽略了冬季通风工作。一直以来通风被认为是降低舍温的重要措施,而没有认识到通风更重要的作用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所以多数养殖场虽然在在舍内安装了通风降温的设备,如风机、降温湿帘、自动控温装置等,这些在夏季炎热季节和冬季汗寒冷季节的温度控制上作用很大,但是对于舍内空气质量的调控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冬季,为了保温而将猪舍密闭管理,对通风换气的重视不够,而导致猪舍的空气质量过差,会使冬季猪的发病率迅速的上升。

保证生猪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有饲料、水和氧气,而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养殖者对饲料和水分的重视程度要远远的高于氧气,但是氧气却在这三者中表现的最为敏感,如果氧气的供应不足会导致动物体内各项代谢紊乱,快速死亡。氧气不像饲料和饮水一样能看得见和摸得着,因此易被人们所忽略,从而使得在通风方面投入的精力、设备和管理都较其他方面少,从而导致猪舍内缺氧,长久下去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

忽略了通风换气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性。猪群患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对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时,大多数养殖都非常重视消毒、隔离、免疫等方法,而没有把通风作为控制疾病的主要手段,不注意通风,尤其是在猪生产后,怕猪受凉而不敢通风,反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其实良好的通风不但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有效的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减少有害气体对猪体的刺激,从而提高免疫疫力,还可以降低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防止猪群发病。

2、通风对生猪养殖的意义

通风对于养猪生产来说意义重大,良好的通风可保证氧气的供给,从而满足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还可以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因猪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如果这些有害气体在猪舍内长期蓄积,会对猪的健康以及生产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使猪的抗病能力减弱,体质变差,采食量减少,繁殖性能下降等,严重时还会直接刺激黏膜,引发一系列疾病。而通风换气可有效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保持猪舍空气新鲜。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猪舍的温度,因不同阶段的猪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不适宜的温度会对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高温对猪更加不利,而通风是降低温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各大生猪养殖场最普遍使用的降温方法。良好的通风除了可调控温度外,还可以降低猪舍的相对湿度。因高湿环境下,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的繁殖,如果再加上高温,带来的危害极大,通过良好的通风,可很好的降低猪舍内的相对湿度,从而保证了猪群的健康。另外,良好的通风还可以迅速减少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可起到防止猪群发病的作用。

3、通风效果的解决方法

由于通风对养猪生产的重要性,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通风的效果。首先要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这就要求在建立猪场时进行合理的选址,猪场要选择建立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并且要背靠西北山,并且选择时要尽量的选择南北长、东西短的地形,以提高自然通风的效果。猪舍要科学布局,猪舍的长轴为东西方向,这样可保证猪场内通风畅通,另外猪舍的横向间距要合理,并且猪场内种植的树木密度要适宜,以免影响通风效果。

猪舍内要安装良好的通风配套设施设备,这样有利于通风。猪床采用通风条件较好的漏风猪床,可在猪床下铺上通风口和天窗,猪栏可将传统的砖砌猪栏改为钢管猪栏,可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完善猪舍内的通风设施,包括排气孔、窗和换气扇,其中地面设置通风口可将滞留在地面的有害气体排出;窗户除了可采光外,也是通风的主要通道;天窗可将位于上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排出。猪舍内的换气扇是实施强制通风的主要设施,可加速有害气体和湿气的排入。冬季除了要注意在舍内安装供暖设施,冬季在通风时还要做好保温的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通风模式。养猪生产中常用的通风模式主要有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和降温水帘与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通常在猪舍面积小、饲养密度低、猪的日龄较小时可使用自然通风,并且在气温较低季节的常用通风方式;强制通风适用于面积较大、饲养面积较高,且猪的日龄较大的猪舍;降温水帘与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是夏季降温的主要方式。在通风时一定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养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严格精细的管理、切实的防疫措施、合格的饲料原料等,而猪场的建设又是前面几项的基础,往大里说,猪场建设关系到猪场的成败,往小里说,又影响到养猪的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所以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几点内容: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选址不合理、猪场布局不合理、猪舍规模过大、猪舍的建筑的质量、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以上几点都是小编收集在我国养猪建设中朋友们常常未经过深思熟虑的的一些基本要求。小编相信只要大家认真的考虑好以上几点,一定可以为广大投资朋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
1)猪场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不是做摆设、做样子的,要遵循实用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2)要符合生物安全的规定,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既要防止疾病传人、传出猪场,更重要的是防止疾病在猪场内传播。
3)不能只追求规模,并不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强。同样的管理水平,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4)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生产。
二、选址不合理
1)离居民太近:毕竟养猪可以造成空气(臭味)和噪声的污染,要避免与当地居民造成冲突,也要避免人员繁杂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2)离公路太近:道路上的运输车辆繁杂,其中不乏运猪,特别是运输病、死猪的车辆,还有运输粪便的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潜在的传播疾病的媒介。
3)离其他畜牧场太近:疾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苍蝇、蚊子、鼠类、猫传播,有时传播途径不明。若猪场间距离太近,疾病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传进猪场。
4)要远离屠宰场,屠宰场是疫病的集散地,携带各种病原体的猪集中于此,运输车辆的污染也很严重,空气、污水中的病原很容易造成疾病向外扩散。
5)要远离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道理是一样的,但化工厂可以造成空气和饮水的严重污染。
6)要选择水源好的地方,饮水是猪最重要的营养,没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保障,很难养出合格的猪。
7)要选择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电力通讯配套齐全、排水方便的地方,以利于猪群的保温、通风和污水的排放,并能绝对防止污水倒灌进猪舍,利于清洁和猪舍内部的干燥。
8)避免占用农保地,最好周边有渔塘、果林或耕地。一方面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消化一部分猪场的排泄物,减轻环保的压力。
三、猪场布局不合理
1)很多猪场用围墙圈起来,在里面就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建猪舍,不同猪舍混杂在一起。其实猪场的布局对疾病防控、生产管理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到。根据生产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地点三阶段饲养,也可以采用两地点饲养。
①两地点饲养两地点饲养是指种猪繁育一个地点,保育和育肥在另一个相对远的猪舍的数量,原则上产房、保育和育肥猪舍要做到全进全出。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要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本人建议尽量缩小猪舍的规模,做到小群饲养,以利于降低猪的发病率。以一栋保育或育肥猪舍饲养不超过500头为宜。
②各种猪舍的数量不配套:最重要的原则一产房、保育舍按生产节律分单元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产房两栏对应保育一栏,保育与育肥栏一一对应;先设计好生产指标、生产流程,然后再设计猪舍、猪栏。
③没有按全进全出设计:现代养猪业疾病越来越复杂,原因之一是没有严格地做到地点;或者种猪繁育区和保育在一个地点,而育肥猪在另一个地点。这种饲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控制疾病。缺点在于管理相对费事,运输成本提高。
2)三阶段饲养三阶段饲养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分三个区域饲养,分别是种猪和产房区、保育区以及育肥区。
①围墙:猪场要建立围墙,明确猪场的范围,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猪场,也能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还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场。
生活区和生产区要有围墙,或者以各种房屋隔开,以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生产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只能有一个通道,而且要设立消毒池,员工只能从这一通道经过消毒池进出,以防止将疾病传人猪场。
②布局:根据猪场计划的规模确定各阶段全进全出。虽然有些猪场按全进全出设计,但由于猪舍不配套,真正饲养时则很难做到。整栋猪舍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21%—250/0.而整个猪场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30%(美国大豆协会朱汉守)。
四、猪舍规模过大
一般情况下,一栋猪舍饲养的猪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除非能够很好地控制猪舍的环境,特别是空气,否则不建议超过500头猪。
目前的趋势是猪越养越大,因此在育肥舍的时间可能会延长3—4周,因此,育肥舍的数量可能需要增加,而且育肥猪在100千克以上时的占地面积要相应增加。

五、猪舍的建筑的质量
有的猪场很豪华,用琉璃瓦,铝合金门窗等,但大部分猪场比较寒酸,能省则省,结果是要经常维修,建设维修成本更高。猪舍要适合养猪,要考虑的是保温、通风和降温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各种阶段的猪感到舒适。
1)定位栏的硬件不好,造成损伤和生产力下降:配种舍和怀孕舍主要是降温和通风。配种舍顶都要有保温层,墙面最好也有保温层,并在一端安装湿帘,水帘的厚度一般在12厘米以上,另一端安装风机,湿帘的面积和风机的容量需要根据猪舍的面积计算。另外,降温的能力与猪舍的密闭性能有关,四处漏风的猪舍不容易降温。
经产母猪定位栏的宽度需要至少62厘米(净宽),而后备母猪的定位栏需要小些,净宽56厘米足够。地面需要平整,漏出的水能够流到粪沟内,坡度大约3—5度。母猪的后躯部位漏缝一定要足够宽,以利于粪尿的泄漏,保持后躯的洁净。现实情况下,很多母猪躺卧在污水中,造成严重的不适。定位栏的焊接一定要认真,不应留下太多的锐利的边角,防止肢蹄的损伤。
饮水器太高可造成饮水喷到地面上,若位置低于中间,则影响母猪采食,因此建议不安装饮水器,而将水放在料槽内。以保证充足的饮水。
2)公猪舍的栏位面积太小,不利于公猪的运动:公猪需要运动,因此建议至少每头公猪有10平方厘米的面积。保温和通风与母猪舍一样。采精栏要安装人员的逃生区,即建立隔栏,只允许人员迅速撤离,而公猪过不去,防止公猪对人的攻击。人工授精实验室应利于清洁,否则可造成精液污染,影响配种。
3)产房过于潮湿,而且容易损伤仔猪。产床最好高架,以降低猪舍的温度,而湿度高是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另外,产床的毛刺和锐利的边角更容易损伤仔猪,特别是在吃奶的时候,仔猪前指关节处的皮肤往往有损伤,就容易感染细菌。所以最好用圆滑的、没有毛刺的漏缝板,或者普通漏缝板安装后用钢制刷子充分打磨,去除毛刺,使之不能造成仔猪的损伤。
4)保育舍保温不理想。寒冷季节,保育舍保温是重点,保温的方式很多,主要有热风炉和地暖,也有室内生火炉的,其中最理想的是地暖。但若锅炉太小,不足以将地板加热,特别是夜间,烧锅炉可能不及时,造成白昼的温差增大,对仔猪应激反应比较大。
六、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
无论是保育还是育肥猪舍的料槽在大部分猪场都存在问题,料位不足,而且小猪容易钻人,或者容易溢出,造成饲料浪费。这些损失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也是猪场最大的损失。
根据每栏的饲养数量确定料位,一个料位有3~4头猪采食,若料位不足,容易造成栏内均匀度不理想。料槽太浅或者太窄是饲料溢出的主要原因,料槽出料口不能高出料槽的外沿,否则漏出饲料就容易溢出。
另外,每个猪栏最好安装两个饮水器,一高一低,有利于不同大小的猪饮水,饮水器高度与站立的猪肩齐平即可。
七、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
病猪是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源头,大部分情况下,病猪可以通过嘴鼻的直接接触传播疾病,也可通过污染的粪尿以及飞沫传播。因此,建议将病猪舍建在远离健康猪舍的位置,并由专人管理。每栋保育和育肥猪舍要设立病猪栏,病猪栏需要与健康猪栏完全隔开,不留空隙,以免病猪与健康猪隔栏发生直接接触。康复后的病猪不能回到健康猪栏。
八、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
有的猪场有解剖室或解剖台,有的猪场没有。
其实病死猪一旦被打开,就容易将病原微生物暴露,污染环境,从而造成疾病的扩散。
解剖台或解剖室不能离猪舍太近,设计应利于清洁和消毒,剖检后的尸体不能随意丢弃,最好有尸体掩埋或焚烧场所。
九、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装猪台应该是生产区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然而这一区域也最容易被污染,成为疾病传人猪场的重要通道。
1)装猪台应该设计成单向通道,到装猪台的猪不能再返回到猪舍。
2)应该有利于清洗、消毒,而且污水和粪尿需要有专门的管道流入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倒流进入猪场生产区。
3)应该有利于禁止猪场人员与外来装猪人员的接触,要安装门,划定界限,杜绝猪场人员上到装猪台上。

相关阅读

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近几年食品安全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作为食品安全一部分的肉品安全问题一直都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就对屠宰检疫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生猪定点屠宰检疫是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贵州省石阡县深入开展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使肉产品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肉产品质量也明显提升。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和改进的方法。

1、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屠宰场制度不健全,畜禽入场把关不严

屠宰场多数属于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现有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人员流动较大;运载生猪入场车辆消毒不彻底或者根本没有消毒设施,门卫形同虚设,经常离岗,畜禽入场查证验物不规范,存在票证与实际数量不符、畜禽标识不符、企业“瘦肉精”自检不及时等现象发生‘1]。

1.2动物检疫手段滞后,检疫力量不足

现以贵州省石阡县生猪定点屠宰场为例,由于检疫费取消后缺乏资金支持,检疫经费又没有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检疫经费得不到保障,检疫室缺乏相应的检验设施,没有照相机、干燥箱、显微镜等基本设施。因此检疫人员只能通过“视、触、嗅、剖”等方法开展检验工作,难以发现潜伏期的疫病。其次,检疫人员严重匮乏,每年3万左右屠宰量现只有驻场官方兽医(检疫人员)2人,还要承担汤山办事处的其他日常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该项工作中,且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不足。

1.3群众缺乏屠宰检疫意识

很多消费者对屠宰检疫工作认识不足,在购买猪肉时没有习惯查看《检疫合格证明》,因此不能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这给一些屠宰户提供了可乘之机,逃避检疫或销售未经检疫的猪肉,无法确保上市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部分乡镇没有定点屠宰场,且地处偏远,定点屠宰成本较高,因此私屠滥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常见的疫病难以发现,带来了肉质品质量安全隐患。

1.4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工商、农业、卫生、公安等部门在生猪屠宰监管工作中存在权责不明、职能交叉等问题,因此各部门间的配合协作并不多,联合检查的次数较少。由于监管力度不够,难以真正遏制住私屠滥宰的行为。

2、加强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监管,规范屠宰场企业自身行为

首先,加强对屠宰场方面的监管,从制度上规范自身行为,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场内基础设施建设并保证正常运转,严格把好畜禽的入场关,保证场内工作人员的连续性。然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可在定点屠宰场下设定点检疫办公室,以加大对生猪屠宰检疫监管力度。对条件差、设施滞后、屠宰量不多、污染大的场点可予以撤销或合并治理,规范屠宰点管理。同时,相关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要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确保有充足的工作经费。购置动物检疫设施,配备显微镜、照相机、化学试剂盒等基本的检疫工具与设备。其次,抓好动物检疫队伍建设,提高生猪屠宰检疫质量。检疫人员应固定且定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检疫员的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及时剔除责任心不强、渎职违法的工作人员。

2..2积极宣传,提高群众对屠宰检疫工作的认识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标语、广播、电视等途径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让群众认识到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重要意义,支持动物检疫工作,更好地配合检疫人员的工作。同时,要引导广大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主动监督检举不法商贩售卖病死猪、未经检疫猪的违法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猪肉销售市场环境,让“放心肉”真正走上群众的餐桌。

2..3加强部门协作,有力整顿监管市场

首先,要根据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特点与现状,划分清楚农业、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的权责,让各部门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与拥有的权力。然后,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协作,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方式,重点检查是否有非法添加“瘦肉精”、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同时,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鼓励群众揭发上述不法行为,以确保猪肉安全。

国家自从实行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以来先后开展了猪、牛、羊、禽等动物的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为了认真搞好畜禽宰前检疫工作,把握畜产品质量安全关,本文就如何搞好畜禽宰前检疫工作,浅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畜禽宰前检疫的目的和意义
自从2011年3.15爆出双汇瘦肉精事件以来,肉品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监督和管理的重点,生产安全优质的动物性食品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的重要任务。
作为定点屠宰检疫的第一关,宰前检疫是检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肉类卫生安全,减少病害肉与健康肉互相污染,动物在进入待宰圈前,必须将健康畜和病畜进行隔离屠宰,否则将会污染整个屠宰场地和屠宰器具,引起交叉感染,造成肉制品的质量问题,影响消费者的食用,严重的甚至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一定要引起动物检疫人员以及屠宰场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提高畜禽宰前检疫的认识,坚决把好畜禽宰前检疫关。
二、畜禽宰前检疫的内容及方法
1.畜禽宰前检疫的内容
(1)查证验物
宰前检疫的查证验物工作主要有检查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已经对其回收存档、到场的生猪是否证物相符、生猪是否佩戴有与之相应的耳标,生猪是否健康。
查证验物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要细心和耐心,主要检查票证的时间是否在规定检疫期限内;是否有涂改、伪造的现象;耳标、头数与运载猪只的耳标、头数是否相符;检疫印鉴是否正确等几项。
查证验物是定点屠宰场的第—个环节,所要检查的动物产地检疫证明是证明畜禽是否来自非疫区的第一手材料。既能通过查验检疫证明了解畜禽所在地的疫倩情况,又能及时掌握该畜禽的免疫状况,同时通过通过对畜禽种类和头数的核对,可是发现有无途病、途亡的现象发生,若有该情况发生应该及时是查明情况,进行必要的隔离处理。
(2)待宰圈检疫
生猪入场以后,首先要进入待宰圈进行静养待宰,通过一定时间的群体观察及个体检查对进场的生猪进行检疫,以确定是否符合屠宰要求。
2.宰前检疫的方法
(1)群体观察
生猪进入待宰圈以后,按照每车作为一个独立单位进行分圈观察,按静态、动态、食欲状态的顺序,观察比较畜禽的生理与病理表现,检疫人员在不惊扰生猪的前提下对其精神状态、饮水、睡姿等进行观察,若有异常及时进行隔离观察,必要的时候进行实验室检验。
(2)个体检查
由于进入屠宰场的生猪比较多,给逐一个体检查带来很到的难度,可以实施个体抽检,既在同一车中抽取几只具有代表性的猪只进行个体检疫。
个体检疫以临床检查为主,主要以看、听、摸、检等方法结合体温、脉搏、呼吸生理指标进行。根据检出的异常变化情况,综合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特有的外部表现症状,即可判定畜禽有无疫病,是否健康。
若发现疑似病例则要对整车生猪进行隔离观察并进行复检。
(3)瘦肉精抽检
按照每车生猪每十头抽取一头(若一车不足十头的按一车一头进行抽取)的比例对生猪进行尿样提取,用瘦肉精检查试纸进行初步检疫,若发现检测呈阳性则对该批次猪全部进行检测,并取肝样送实验室检验。
3.对检出患病畜禽的处理
畜禽经过宰前检疫后,凡是检出对人类、畜禽有危害的疫病,要根据病变的类别、危害程度等做如下处理。
(1)禁宰
凡是确诊为炭疽、鼻疽、恶性水肿、狂犬病、马传染性贫血、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鸡瘟、猪瘟、羊快疫等疫病的畜禽,都要严格控制,隔离看护,不准进屠宰间屠宰,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采取不放血的方法扑杀后做销毁处理。
(2)急宰
凡是确诊为不妨碍肉食卫生安全的普通疾病的畜禽,例如物理性创伤、致伤、体温增高的畜禽,应进行急宰。
(3)缓宰
对于疑似一般传染病且有痊愈可能的病畜可以实行缓宰。

三、畜禽宰前检疫中存在的漏洞
1.畜禽耳标佩戴不全
今年来虽然国家对动物免疫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由于长期以来,个体散养户对国家的规章制度认识不够,各地方免疫防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畜禽免疫不全或者虽然免疫却未佩戴耳标等现象时有发生。
2.静养时间不够
有些定点屠宰场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尤其是在产销旺季,屠宰场不按照规定对畜禽进行静养,随来随宰的现象一直存在从而造成了有些潜在的疫病不能被发现而病畜被屠宰,使病害肉流入市场。
3.检疫人员马虎了事,检疫不严格
由于进入屠宰场的生猪量比较大,有些检疫人员玩忽职守,不认真对待工作,不按照规定进行检疫,造成少检、漏检、错检的现象出现。
四、改进办法
1.增强耳标佩戴意识
定期的到养殖户家里进行畜禽免疫,增大宣传力度,让农户意识到免疫后佩戴耳标的重要性,使其能够自觉自愿的给畜禽佩戴耳标,从而有利于屠宰检疫的开展。
2.认真进行畜禽宰前的检疫管理
畜禽运到屠宰场后,不能马上进行检疫。因为畜禽经过长途运输,互相拥挤以及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动物机体处于疲劳、兴奋状态,各项生理指数都有异常变化。因此,畜禽在检疫前,要将畜禽置待检圈栏、笼内休息1h为宜。使其充分安静、消除疲劳、恢复生理的正常状态后,再进行检疫。另外,不能屠宰处于疲劳状态的畜禽,因为畜禽在疲劳状态下屠宰,会使宰杀时放血不充分,从而使肌肉的pH值异常,导致肉质下降,不利于保存,影响肉类食用的安全。
3.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提高人员素质
一方面,强屠宰场内部监督管理,及时对屠宰现存问题进行查纠,对不能按照规定完成检疫工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查处。从而保障动物定点屠宰,集中检疫规范有序运作。
另一方面各级检疫部门应该定期对基层检疫人员进行考核培训,增强业务水平,了解各类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法律意思,对不服从管理、发生违纪的检疫人员视其情节给予警告、批评教育、罚款、通报批评等处理,净化检疫队伍。

母猪产后炎症的非疾病性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1、母猪产后炎症产生的非疾病性因素

初产母猪的饲料供给过量。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通常选择后备母猪初情期到来时不进行配种,而选在第二个发情期再配种的方式,这时的母猪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性成熟,但是发情时间短,并且排卵的数量少,母猪怀孕后胎数较少,在母猪妊娠后期补料过量的情况下会导致腹中胎儿吸收的营养过多,而使胎儿的体重偏大,此时胎儿虽已发育完全,但体成熟尚未达到标准,使得骨盆还未得到完全的发育,开口较小,如果腹中的胎儿的体型太大,母猪会在分娩时出现难产的现象,仔猪卡在骨盆腔内使分娩受阻,从而引起了母猪产生炎症的发生。因此对于初生母猪来说,要注意适量的补料,否则会加大难产发生的机率,而导致炎症的发生。

限位栏饲养妊娠母猪。目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为了便于管理,并且避免妊娠母猪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流产,对于妊娠母猪的饲养大多采用限位栏饲养,这样就导致母猪缺乏必要的运动。如果母猪长期缺乏青绿饲料,仅饲喂配合饲料会导致母猪的体况过于肥胖,使得子宫和阴道平滑肌的蠕动力不强,容易在分娩时使产道受损,发生炎症。另外,四肢因长期缺乏运动锻炼而导致分娩时宫缩无力,使得胎儿无法产出,缺乏运动还会导致母猪出现便秘的情况,这也是母猪分娩时发生难产的主要原因,以上都会引起母猪在产后出现炎症,所以在母猪的饲养管理中要保证妊娠母猪有适当的运动量,可以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使四肢得到锻炼,保持健康的体质,还对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有利,有利母猪分娩,减少了难产的发生机率,从而减少产后炎症的发生。

卫生消毒不到位。消毒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工作环节,但常会被人们忽略,而出现消毒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在母猪生产时的消毒工作不够严格。母猪分娩时的消毒工作包括母猪乳房和外阴的清洗消毒、助产时的双手和手臂的清洗消毒以及栏舍的清洗消毒等。如果以上消毒工作没有做到位,工作人员会在接产时将细菌带入产道及子宫内,如果母猪因难产而出现产道受损,则会导致母猪的产道发感染而引发炎症。

盲目助产。在母猪分娩时,以母猪能够自己顺利产出仔猪为原则,如果发生难产现象时工作人员再进行助产,而有些饲养人员为了缩短产程而进行盲目的助产,在母猪产出第一头仔猪时就人为的进行干预,影响了母猪产道的正常蠕动功能,极易引发母猪产生炎症,同时还会降低母猪的利用率。

2、预防母猪产后炎症产生的方法

基于以上导致母猪产后炎症发生的原因,在妊娠母猪的饲养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以预防母猪在生产后产生炎症对母猪带来的伤害,进而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对策。

控制母猪妊娠后期的补料。转入妊娠舍的母猪的状态可以分为初产母猪、正常经产母猪、过胖经产母猪和过瘦经产母猪。对于不同体况的妊娠母猪要视实际情况进行补料。对于后备母猪,在妊娠前期要采取优化饲养,提供自体生长发育和胎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在后期要注意控制补料量,不通饲喂过量,以免腹中的胎儿的体型、体重过大,造成难产;对于正常的经产母猪的前期可按正常的饲养标准给料,在后期补料过程中也要避免过量,只要维持正常的体况即可;过胖的经产母猪和过瘦的经产母猪要根据实际的体况,来调整饲喂量,以保证母猪有标准的膘情进入预产期。不同类型的妊娠母猪,采用控制后期补料的方法可以保证母猪分娩的顺利进行,并保证了母猪产后的健康,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减少产后炎症的发生机率。

改进栏舍设计。采用限位栏饲养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减少流产的发生。但是却限制了母猪的运动,存在很大的弊端,可以在限位栏饲养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栏,以保证母猪有一定的运动量,让产前1个月的母猪适当的进行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以减少分娩时难产的发生机率,提高了仔猪的成活率,减少母猪炎症的产生。

加强消毒。在母猪分娩进要严格按照消毒程序对栏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并在母猪转入产房后,带猪消毒1次。饲养人员在接产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在接产和助产时都要将指甲进行修剪,做好双手和手臂的消毒工作,母猪生产后要及时清理胎衣和污物,注射长效消炎针。

减少盲目助产。规模化猪场要对接产人员进行培训。在母猪的产仔过程中,如果母猪能够自行产仔,则要严禁人工助产,如发生难产需要助产时,则要视实际发生难产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催产素。在使用催产素时要注意使用时机,禁止过量,否则会导致仔猪更难产出,使母猪产后过于疲劳,易导致胎衣不下而引发子宫炎。

作者简介:马振富(1966-),男,黑龙江依兰人,大专,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马振富

(黑龙江省依兰县道台桥镇畜牧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4800)

蜜袋鼯为什么会自残及其解决方法


蜜袋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蜜袋鼯长得非常可爱,而且惹人喜欢,其体积又小,能够直接放在口袋中随身携带,其实养过蜜袋鼯的人就知道一件事,蜜袋鼯有自残的可怕行为,此行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知原因是为何,后来有专业人士就进行了实验,得出了一些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蜜袋鼯自残的行为呢?下面帅帅就给大家讲讲吧!

★蜜袋鼯养一只是否会自残★

1、养殖蜜袋鼯一般都是一对一对的养,养一只可能会发生自残的现象。

2、所谓自残就是自己从精神上或者肉体上伤害自己,蜜袋鼯的自残表现在行为上,蜜袋鼯自残就是自己用牙齿咬自己,这对于蜜袋鼯来说并不是经常会发生,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遭遇了这种情况,而且一旦发生就不是一次,以后就会天天这样,每一次自残都会对其身体伤害和影响很大。

★蜜袋鼯为什么会自残★

1、伤口

蜜袋鼯发生自残可能是跟伤口有关,比如蜜袋鼯的指甲如果受伤了的话,蜜袋鼯就会因为伤口疼痛而开始不停的舔伤口,有的不是舔伤口,而是一直咬伤口来制止疼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蜜袋鼯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这种行为并且没有被制止的话就肯定会因为失血过多或者承受不住疼痛的压迫而死去。这种情况以咬自己肛门的为最严重的,所以就会很快死去,一旦发现有类似行为一定要立马制止。

2、孤独、无聊、受虐

蜜袋鼯自残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没有另一半或者另一半死亡导致的孤独感或者是因为不得已和另一半分开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其患上抑郁症,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养一只蜜袋鼯会自残的原因了。给蜜袋鼯提供多种类的食物或者玩具以及提高它出笼的次数和时间,多和它玩多陪伴它这些都是很有利于蜜袋鼯身体和心理上健康的恢复的。自残能够使蜜袋鼯很快死亡,所以只要发现这种情况一定不能忽视。

3、避免自残的方法

①可以在网上购买一些小型宠物玩耍的玩具供它玩耍,而且一开始养殖蜜袋鼯的时候最好买一对,这样能够避免其自残的几率,另外要时不时更换玩具,增加新鲜感。

②别让蜜袋鼯受到紧张和压迫感也是避免自残现象发生的因素之一,尽量少让蜜袋鼯接触陌生的人或者环境。

③每天至少保持和蜜袋鼯玩耍的时间在两小时以上,这样能够增加彼此的亲密感,平时对其要温柔点,粗暴的动作很可能会被其当做虐待的行为看待,从而受到压迫感和恐惧感,造成抑郁症。

以上就是蜜袋鼯养一只会不会自残及蜜袋鼯会自残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了,每只蜜袋鼯的个性和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说的很绝对,需要各位花时间去观察他们的习性和性格,这样才能定位到原因再哪,采取最恰当的解决方法,希望的蜜袋鼯永远都健康快乐!

肉牛繁育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的对策


牛肉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对肉牛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提高牛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可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实际上肉牛的繁殖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如果不及时的加以解决,会严重影响肉牛养殖户的利益,因此在肉牛的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对肉牛繁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繁育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解决的对策。

1、肉牛繁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品种相对较差,优化程度低。我国目前在肉牛繁育方面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肉牛品种相对于国外的肉牛品种较差,高产的肉牛品种较少,缺乏明确的繁育目标和繁育方向,虽然我国肉牛养殖业正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但是我国肉牛养殖与繁育仍然处在一个较为模糊的时期,在选择肉牛品种是大多数养殖场还停留在选择传统的黄牛品种为主。真正得到优化改良的肉牛品种的数量较少。我国传统的肉牛虽然具有很多的优势,如肉质良好、耐粗饲、抗逆性强,但是饲料利用率低、生长速度慢、产肉量较少,因此获得的养殖经济效益较低。虽然我国也存在着一些品质较好的肉牛品种,如延边黄牛、普南牛等,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存在,也很难满足我国肉类市场对牛肉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要求,导致虽然市场上牛肉产品的售价越来越高,但是实际的肉牛的养殖经济效益却很低的矛盾存在。

饲养方式不科学合理,养殖规模较小。目前我国大型的肉牛养殖场相对还是较少,规模较小,我国肉牛75%以上为农村的散户饲养,有的养殖户养殖的肉牛数量不足5头,个别养殖户的饲养数量可达到几十头,但仍然成不了规模。在养殖方式上,这些养殖户在饲喂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没有根据肉牛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来提供日粮,没有根据饲喂季节的不同而做好日粮的相应调整,从而导致肉牛的生长发育缓慢,日增重较少,肉的品质较差,导致肉牛的育肥期延长,从而增加了肉牛养殖的成本,同时还导致所饲养的肉牛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养殖环境不良。肉牛生活环境对其生长、增重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养殖环境过于恶劣,卫生条件较差,圈舍内粪便以及污物的处理不及时,导致圈舍极其的污浊,消毒工作做的不够到位,空气质量较差,如果肉牛长期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对其生产性能和繁育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疾病的防控意识不强。因肉牛的体型较大,相对于其他畜禽来说抵抗力更强,但是往往因为这一原因,养殖户对肉牛疾病的防控意识不强,疾病的防控工作做的不够到位,如存在不进行免疫接种的误区,导致肉牛患有很多地方性的疾病,损害肉牛的健康,进而影响了肉牛的日增重和繁殖性能,给肉牛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解决对策

对于我国肉牛品种较差、优化程度较低这一问题的采取的对策主要是对我国的肉牛品种进行改良,确定明确的改良方向,并使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肉牛的优良性状是受到基因调控的,因此,可以利用杂交改良技术,对我国肉年品种进行有序的杂交培育,以筛选、培育出优良的肉牛品种。我国的肉牛品种虽然较为单一,但是优点明显,可通过选用多品种的优良特性杂交产出优良的后代。在杂交改良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改良的方向,以便于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我国黄牛品牛的缺点是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出肉率低,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具用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产肉量高的品种进行杂交,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肉牛品种的品质,我国目前常选择引起国外的优良肉牛品种对我国黄牛进行杂交改良,选择的品种多为西门塔尔、利木赞等。

扩大养殖规模,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我国肉牛养殖的规模较小,不利于标准化肉牛养殖方法的实施,因此,要尽量扩大肉牛养殖的规模,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提供适宜的日粮。在饲喂肉牛时要根据肉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的配制日粮,以促进肉牛的生长发育和增重。对于农村规模较小的肉牛养殖户,可以推行农牧结合的养殖方式,同时解决种植与饲养上面临的问题。

加强圈舍的环境管理。做好肉牛养殖环境的管理工作,保持圈舍内的环境卫生,每天都要及时的清理粪污,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另外还要做好定期的消毒工作。为肉牛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也忽视肉牛的免疫工作,虽然肉牛的抵抗力较强,但是一旦发病,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养殖户要根据当地以及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预防疫病的发生。

1、我国肉牛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品种优化程度低,产业经济效益差
多年来我国对肉牛品种存在无序改良现象,缺少较明确的改良和育种方向,以致我国的肉牛业仍处于以黄牛为主的高数量状态,良种率低,改良肉牛比例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改良牛比例90%以上的差距很大,部分杂交品种也没有严格按照良种要求进行杂交,生产性能低,牛群整体品质差。地方黄牛是我国的特色资源,虽然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较佳等优点,但还存在着生长速度慢、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诸多缺陷。就肉牛胴体重而言,发达国家平均在295kg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205kg,中国平均为201.5kg,江西平均为175kg。表面看,这仅仅是肉牛胴体重的差距,但实际上隐含了良种繁育、农牧结合、饲草供应等诸多方面的不足。就出栏体重而言,江西肉牛12~18月龄体重与全国约250~350kg的水平相似,而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的肉牛12~18月龄出栏体重则高达450~550kg,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黄牛品种诸多,抗逆耐粗饲且肉质好,但普遍存在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脂肪沉积不理想等缺陷,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虽然“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作为中国培育的肉牛品种已经育成,但仍难满足优质肉牛生产对品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1.2生产方式落后,饲料转化率低
当前,我国肉牛饲养以农户散养为主,占总量的80%,一般每户饲养1~5头,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大部分仍沿袭了传统养殖耕牛的饲养方法,饲草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有的在冬季甚至将牛关在栏舍里仅喂给干稻草。条件稍好点的农户,也只用麸皮拌料补饲,肉牛饲养周期长,出栏体重小,育肥质量差,饲料转化率低,产品也没有竞争力。
1.3养殖知识贫乏,饲养管理粗放
传统分散的肉牛生产,产业形成不了集群,肉牛规模化饲养配套技术难以在养殖户中推广,一些养殖户不懂养牛,缺乏科学养殖知识。表现在:①不知道饲养什么品种,购回病牛和品种差的牛时有发生;②肉牛饲料配合不合理,在基本的营养成分如能量、蛋白质和钙、磷不足或不平衡的情况下,总是寄希望于饲料添加剂或增重剂能大幅度地提高肉牛的生产效率;③养殖户随意添加尿素,不科学的添加量及饲喂方法,造成肉牛中毒或死亡;④不分青草种类大量饲喂,造成瘤胃臌气,甚至危及生命;⑤将长时间堆放的菜叶、青绿饲料喂牛,造成中毒;⑥氨化技术不成熟,又不注意防霉变,致使一些牛吃了霉变饲料而死亡;⑦不能保证原料质量,饲料种类与配方差别较大,饲料转化率低;⑧忽略引进牛的适应性及对杂交牛的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导致养殖亏损;⑨母牛养殖户在犊牛早期普遍采用“吊架子”方法饲养,导致犊牛早期生长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其中、后期的育肥效果;⑩养殖户过度依赖抗生素的防病作用,混用、加大剂量使用普遍存在。多少年来,我国肉牛粗放的饲养管理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主要体现在,一是良种不良法,饲喂无规律,喂牛时早时晚,喂料时多时少,经常变换饲料,造成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紊乱,影响消化吸收,不利于生长。个别农户在牛价高时,甚至“把牛当猪喂”,短期内大量补给玉米精饲料快速育肥,结果导致酸中毒。二是圈舍简陋,冬季舍温偏低。舍内粪尿不及时清理,舍内潮湿、多刺激性气体,牛体脏污不刷试,不晒太阳等影响肉牛的生长发育。三是未按肉牛的生理状态进行管理,育成牛、妊娠牛、空怀牛与种牛不加区别,均采用同样的饲养管理方式,造成肉牛生长发育缓慢,不能适时出栏。
1.4优质饲草缺乏,秸秆利用率低
草山草坡野生牧草自生自灭,肉牛的主要粗饲料农作物秸秆焚烧浪费现象严重,用作饲料的秸秆大部分未经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或者秸秆发酵饲料(经加工调制后利用的约占2.6%),利用率不高,以致优质饲草缺乏、草畜不配套。牛群冬春缺草缺料,“既未吃饱又未吃好”现象普遍存在。粗饲料品质差,四季供应不均衡,造成肉牛产品质量不稳定,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效益。
1.5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养牛科技含量不高
表现在:①在饲草、营养方面,补饲、青贮、氨化和非蛋白氮使用等成熟技术远未普及推广到散户,更没有针对农户饲养环境和饲料原料,设计合理、经济、高效的饲料配方与补饲饲料,营养水平未达到生理需要,饲料转化率低,饲料成本持续增加,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效益。②在杂交利用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的肉牛都用杂种牛来生产,纯种在肉牛总头数中仅占3%~5%。如美国肉牛杂交繁育体系,采取三品种轮回杂交:在安格斯和海福特二品种轮回杂交的基础上再与夏洛来或西门塔尔进行轮回杂交,其结果是杂交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日本“和牛”则是在杂交繁育的基础之上培育起来的一个世界知名的肉牛品种。然而,迄今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肉用杂交繁育体系,每一轮杂交后,下一代使用什么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没有科学规划,绝大多数杂交要么仅停留在二品种杂交,杂交一代屠宰或销售,要么形成级进杂交,以致杂交优势的利用率降低。③在肉牛育肥方面,除一些规模育肥场外,小规模分散育肥场普遍存在着品种代数、年龄、饲草料日粮混杂,育肥技术参差不齐,造成出栏肉牛体重、膘情、年龄等差异大,肉品质量不稳定,难以统一标准。另外,部分地区淘汰奶牛,多半未经育肥,直接上市屠宰,肉质差、效益低。
1.6圈舍简陋,粪污处理意识薄弱,养殖环境差
多数肉牛养殖散户,环保意识淡薄,人的居室与牛舍相邻,甚至猪、牛混养。污道与净道不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环境卫生极差。当前,我国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即便一些大中型养殖场,也没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粪便污水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污染地下水或直接排放到河道,给农村、城镇居民的饮用水带来安全隐患。
1.7消毒不到位,疫病防控意识差
多数养牛户无消毒意识,即便周围环境极其污浊仍常年不消毒或消毒措施不严格,有的只在清圈时垫些干土。一些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认为牛的饲养密度不如鸡、猪大,牛的抵抗力强,防疫可有可无。以致一些地方传染病如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传染性胸膜炎等疫病发病率超过10%。加之我国肉牛养殖的异地育肥模式,更把一些地方疫病扩向全国,对人及牛只健康造成威胁。再就是很少给牛驱虫,由于牛采食牧草和接触地面,体内外常感染寄生虫,如各种线虫、疥螨、硬蜱、牛皮蝇等,使得日增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2、发展肉牛业的对策建议
2.1丰富肉牛品种,有序开展杂交利用
畜牧业生产贡献率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占40%,营养与饲料占20%,饲养管理占20%,疾病防治占15%,其它如环境等占5%。因此,品种是提高肉牛生产水平的基础。但肉牛产业不象奶牛产业那样,品种较单一,而是多品种利用,广泛开展杂交,利用杂交提高养殖效益。针对多年来我国肉牛品种存在的无序改良现象,要明确肉牛改良育种方向,加强包括原种场、种公牛站、品种改良中心和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细管冻精改良技术,加快牛改步伐。

2.2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提高饲料转化率
随着肉牛养殖成本的上升,农村劳动力的下降,在如何提高肉牛养殖效益,可考虑走一条适度规模化的道路,用规模效益保证养殖收益。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结合的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由于种养结合,场地、牛群集中,便于选种选配、疫病防治、晒制干草以及制备青贮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显著提高养殖水平,提高“饲料转化率”,所产生的粪污能完全为土地所消纳,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增加养殖效益。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牧场投资小、风险低、效率高、环境影响小的优点,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尤其是饲养母牛的家庭牧场。三是要大力推行牧区饲养母牛和生产架子牛、农区集中育肥的有效模式。四是要积极扶持肉牛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
2.3良种良法,综合集成
肉牛生产中,影响效益的品种或遗传因素占40%,而饲养管理因素则占到60%,良好的饲养管理不仅影响品种本身的培育,而且对于良好遗传品质的发挥更是起到了重要所用。因此,要通过“良种、良法、良料、良舍、良医”等适合当地的肉牛产业新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应用,在牛源生产、阶段育肥、草畜配套、生态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具体就是,①推广良种及杂种优势利用,提高肉牛生产水平;②推广人工种草、牧草青贮与青干草利用以及秸秆青贮、微贮、氨化利用技术。③推广肉牛“舍饲圈养,优种优育”的科学养殖方式与短期育肥技术,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合理搭配草料,改单一饲料为全混合日粮,提高出栏率;④推广犊牛适时断奶、补饲技术,提高犊牛培育质量;⑤推广肉牛人工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改进母牛饲养管理,提高能繁母牛繁殖率,不断压缩肉牛饲养周期,力争实现一年一产;⑥合理利用天然草场,改散放为放牧加补饲,实现草畜生态平衡;⑦推广定期驱虫技术,提高牛群质量。
2.4深化饲草资源开发,保证牧草均衡供应
一是采用工程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二是应用生物发酵技术,提升饼粕、糟渣(酒糟、豆腐渣、淀粉渣等)类饲料的饲用品质。三是对集中连片的天然草场实行人工改良,对坡地、休闲地、退耕还林地实行人工种草,采用多种牧草不同季节的交替种植模式生产牧草,并将剩余牧草尤其是在夏、秋季牧草丰盛期,将牧草刈割后通过青贮和晒制干草等进行加工调制贮藏。将种草与贮草结合起来,确保肉牛养殖的牧草四季均衡供应,建立起种草养牛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四是充分利用南方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从甘蔗、香蕉、马铃薯、红薯到甘蔗渣、淀粉渣,就地取材,用于喂牛,成本比秸秆还要低。这样做不仅可释放出我国南方的生产潜力,有望再收获一个现有中国的肉牛产量,而且还能废物利用,一举多得。
2.5科学育肥,合理配料,实现日粮全价化
科学育肥就是要正确选定育肥方式(含多种育肥方式的组合使用),采取适度规模(散户可进入养殖小区)饲养,确保育肥效益与牛肉品质。优质牛肉的生产受到牛的年龄与体重的影响,一些育肥场为加快资金周转,为缩短架子牛在场育肥时间,多采购300kg以上,15~18月龄的大架子牛进行育肥。而犊牛到架子牛的培育却很少关注,以致犊牛在此期间长速快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要从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两方面考虑,鼓励一部分养牛户育肥犊牛,为其它育肥场提供大架子牛。牛肉品质的形成受肉牛自身遗传背景、饲养环境、采食的饲料以及进入流通环节前的初级加工等共同影响,饲草主要在满足营养需要、调控机体代谢、维护集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作用,它是牛肉品质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所以要针对育肥牛种、育肥阶段,用粗饲料分级指数(GI)科学搭配精、粗饲料,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作物秸秆、饼粕、糟渣等)合理配制肉牛全价日粮。
2.6规范圈舍建设,改善养殖环境
规范化圈舍建设,并使之与肉牛存栏量配套,与饲料青贮、氨化池等设施配套,以王家启(2011)提出的“粪污消纳指数”为指标配备饲料用地,提升规模场整体环境卫生,推进肉牛健康养殖。
2.7强化牛群健康监测,细化牛群保健措施
目前,通过遗传育种手段,肉牛的生产性能已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肉牛的体质、抗逆性、免疫性能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各种环境条件的微小变化更加敏感。随着肉牛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此相关的疫情也会变得更加复杂,稍有疏忽,疫情就很可能在牛群中暴发,迅速传播。因此,必须做好牛群的健康检测,及时发现亚临床症状。有亚临床症状的牛只生长发育缓慢,饲料转化率低,药物、人力等方面的损失巨大,并给肉牛场留下后患。为防患于未然,必须采取各种主动的保健措施,提高牛群健康水平,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肉牛生产要紧紧围绕繁殖改良、科学饲养、育肥出栏三大环节进行,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杂交改良、繁殖配种、饲草料生产加工、科学饲养管理、肉牛育肥、疫病防治与产品加工销售的技术服务体系,并将这些技术加以系统集成,才能发挥肉牛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猪场免疫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对策


猪场免疫是给猪体注射疫苗,使猪群获得特异性抵抗力的技术常规措施,以达到增强猪体免疫力,抵抗疾病的目的。然而,猪场免疫受疫苗、猪群、病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免疫失败的原因导致猪群发病的事例经常发生。下面笔者就影响免疫效果的常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场免疫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对策。

1、免疫存在的问题

疫苗质量。比如,疫苗含毒量不符合要求,免疫效价低、佐剂不佳、疫苗纯度不高以及活苗中病毒丧失等,都能引起免疫失败。

运输、保存和使用疫苗的方法不正确。疫苗的化学成分大部分是蛋白质,若是长时间将疫苗暴露在强光和高温环境中,会导致其失去效力。使用疫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疫苗稀释之后长时间不进行注射;有的没有用专用稀释剂对疫苗进行稀释;工作人员以及接种用具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而将其他病原微生物带入;免疫剂量和接种时间不准确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猪群体质状况包括母源抗体的干扰和猪群患免疫抑制性疾病两个方面。母源抗体,就是猪只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其含量高低的直接影响,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能够增强。但是首次免疫效果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特别是弱毒疫苗。体内没有消失的母源抗体中和了注射的疫苗,仔猪主动免疫的产生会受到影响。母源抗体具有一定的消长规律,当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给猪只进行免疫接种,以期能够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免疫注射之后,猪群产生抗体之前,猪群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机体对免疫应答的反应降低,未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对疫病加以防御,证明此次免疫失败。

免疫程序不合理。首先,在给猪群进行免疫之前,没有对疫情进行监测,选择的免疫时机不合适,没有发现病猪。其次,没有重视二次免疫,很多疫苗都要经过2次以上的重复接种,对于猪只的免疫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达到加强免疫的效果。

环境应激因素包括高温、寒冷等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抑制,抗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降低疫苗免疫保护力。

2、处理方法

对疫苗质量加以认真的检查。猪场给猪只进行免疫接种的时候,要逐个对疫苗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瓶体是否存在破损变质、破乳分层情况,封口的严密性和标签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日期、使用方法、头份登记是否进行清楚记录。

正确对疫苗进行运输、保存和使用。通常都采取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对大部分的活疫苗进行冻干和保存,这样能够将疫苗的保存时间延长,使疫苗的效价得到保持。油佐剂灭活疫苗中的油佐剂,可以使疫苗中的抗原物质进行缓慢的释放,继而疫苗的作用时间得到延长。这类疫苗应该保存于2~8℃的环境中,要严格防止其发生冻结。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控制疫苗的使用剂量。采用专用的稀释剂或者是生理盐水对疫苗进行稀释,现用现配,通常要求在3h内用完。严格的对接种用具进行消毒,通常会用75%的酒精或2%~3%的碘酊进行消毒。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实际的临床生产中,规模较小的猪只饲养场通常会完全照搬其他饲养场制定的免疫程序,或者是在出现问题以后对免疫程序进行随意的调整,个别猪只饲养场甚至没有制定免疫程序,仅凭借饲养者的主观意识给猪群进行防疫,特别容易导致免疫失败。每个饲养场都应该在每个季度内对空怀或是超期未配的母猪进行一次口蹄疫和猪瘟疫苗的集中免疫注射。猪场如果制定了合理的免疫程序,就可以抵抗传染病的侵袭,保障生猪健康发展;可是如果猪场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生猪就得不到有效的免疫保护,有可能感染发病。虽然不同饲养场的免疫程序都不相同,但是如果确定了免疫程序,应该保持1~2年内的程序相对稳定,并且严格进行执行。不提倡给大型猪场进行季节性的免疫,而是应该按照生产流程,分猪群、分阶段、分批次的进行规律性的免疫。

保证环境安静并且卫生,降低应激刺激。改善猪舍的饲养环境,确保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无害化处理病猪的粪尿和病死猪,避免疫情流行。将猪群的饲养密度降低。冬季猪舍要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降温,猪舍保持安静,降低应激刺激。

一、免疫存在的问题

(一)疫苗本身质量问题比如,疫苗含毒量不符合要求,免疫效价低、佐剂不佳、疫苗纯度不高以及活苗中病毒发生失活等原因均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二)疫苗在运输、保存和使用操作中方法不当疫苗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如果长时间在强光和高温环境下,就会失效。在使用过程中,稀释后长时间不注射;一些疫苗没有使用专用稀释剂;由于接种人员及接种用具消毒不严带入其他病原微生物;免疫剂量和注射时间不准确等等都可能成为免疫失败的原因。

(三)猪群体质状况

1.母源抗体干扰。母源抗体是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这样可以增强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但是母源抗体可干扰首次免疫的效果,尤其是用弱毒疫苗。体内未消失的母源抗体与注射疫苗中和,影响了仔猪主动免疫的产生。母源抗体有一定的消长规律,需待母源抗体水平降到一定程度时,方可进行免疫接种,否则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

2.猪群患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注射后,猪群产生抗体之前猪群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其机体对免疫应答反应减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来防御疫病,表现免疫失败。例如,猪群感染圆环病毒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后,病毒主要攻击动物的淋巴系统,使免疫能力降低,注射疫苗后不产生免疫应答。

(四)免疫程序不科学猪场未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盲目免疫。一是免疫前,没有开展疫情监测,免疫时机选择不当,未能发现病猪。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等,由于病毒主要攻击动物的淋巴系统,造成免疫应答降低,免疫接种后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二是不重视二次免疫。许多疫苗需经过二次以上的重复接种,可提高免疫力达到加强免疫的目的。例如口蹄疫、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疫苗需经过二次以上的免疫接种,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

(五)环境应激因素高温、寒冷、惊吓等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急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抗原免疫应答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疫苗免疫保护力下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认真检查疫苗质量在进行防疫接种时,应逐瓶检查有无破损变质、破乳分层、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完整,有效日期、使用方法、头份等记载是否清楚。

(二)正确运输、保存和使用疫苗按照我国《兽医生物制品规程》运输、保存要求,避免高温、强光和重金属的影响。大多数的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冻干保存,可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保持疫苗的效价。油佐剂灭活疫苗中的油佐剂能使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缓慢释放,从而延长疫苗的作用时间。这类疫苗2℃~8℃保存,严防冻结。剂量的使用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稀释疫苗要使用专用稀释剂或者生理盐水,现用现配,一般在3小时内用完。严格消毒接种用具,一般消毒用75%的酒精或2%~3%的碘酊。

(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应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畜禽种类、年龄、饲养管理水平、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的特性、免疫途径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制定,并加强监测,及时调整,实行“以监定免”。例如,猪瘟免疫时,要进行母源抗体水平监测,以确定首免时间。定期监测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等病的血清抗体,以确定猪群免疫力和野毒感染情况。在生产实际中,一些规模较小的养猪场往往盲目照搬它场的免疫程序,或发生问题后随意调整免疫程序,一些养殖场甚至没有免疫程序,完全凭生产者的主观意识去防疫,这些都很容易造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四)保持环境安静、卫生,减少应激改善猪舍饲养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做好病猪粪尿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以避免疫情传播。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保持猪舍的安静,减少应激发生;用具和环境定期消毒。


温室养殖稚甲鱼常见几个问题及其原因解决方法



1、裙边翘起
引起原因:营养不均衡,脂类生长超过骨骼生长速度,温室水温过高所致。
解决方法:饲料中加入甲鱼强壮素,每公斤干料用3-5克,使用一个月左右即可;水温保持在30-31.5℃,恒定。
2、稚甲粪便呈条形,漂浮在食台板上或者水面,有的粘在稚甲排泄孔处
引起原因:稚甲肠胃太小,吸收功能弱,导致饲料不能完全消化引起;饲料投喂过量或者饲料做的过硬,导致消化不良。
解决方法:
1甲鱼开食后投喂甲鱼整肠素(每公斤干料2-3克,常服),可以有效的预防。
2一旦发生,应减少投喂饲料,饲料加工时尽量软化,同时加入盐酸土霉素2g/kg干料,3-5天即可.
3饲料中加入金鲨乳(5-8g/kg干料),可以有效的减轻肝脏的负担,使甲鱼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同时能够促进甲鱼上皮细胞增生,使皮肤光滑,防止病菌感染,能够缓解烂头烂脚等皮肤病的发生,此油可以溶于水,完全可以替代玉米油、普通鱼油、菜油等,可以长期添加。
备注:稚甲一个月后应开始做保肝利胆工作,具体方法:每个月一次,每次7-10天,投喂:好肝胆,用量3-5g/kg干料。
3、白斑病
白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疾病,传染极快,一旦发现,应立即治疗。
引起原因:水体过瘦,真菌含量过高;温度偏低,一般水温25-29℃容易发生;温室保温性不理想,昼夜温差大,引起水温波动所致。
目前大多采用如下方法治疗:
1先将池水温度调至32-33℃,如果原有水温偏低很多,应分几次将水温提高,每次不宜超过两度,最好用气温带动水温的方法使水温提高。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1-2ppm,半小时后泼洒伊诺沙星5ppm加盐酸土霉素15ppm即可。
3根据水体肥瘦程度考虑是否用五倍子加肥水宝,使水体肥度增加。
4减少增氧,每天1-3小时即可。
5注意观察其它池体,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另外发病池做好隔离工作。
4、白点病
白点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疾病,不易观察,死亡量大,传染极快,一般3-75克皆可发病。
引起原因:苗种不健康,感染细菌;稚甲放养密度过大,引发细菌感染;温度偏低或者温差太大,也会诱发此病。
目前大多采用如下方法治疗:
1将水温升高至30-31℃,具体方法参照白斑病提水温方法。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0.5-1ppm,1-2小时后,泼洒力福素,2-3ppm,1-2次。
3如果是内发的白点,在水体泼洒的同时,最好内服力福素,(力福素1g/kg干料3-5天)
4注意隔离工作,防止传染。
5、稚甲白鼻头病
白鼻头病是一种真菌和细菌并发的疾病,在低温时传染较快,死亡量较大,如果水温较高,水体温差不是很大,传染性较小,只要将水体调肥即可,食台板上面水位偏低,使稚甲背部露出水面也容易发生此病。
治疗:
1将原池水温提高1-2℃。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0.5-1ppm,过1-2小时再泼洒力福素3ppm加盐酸土霉素15ppm,泼洒后增氧一小时。
3两天以后,泼洒一次五倍子20-25ppm。
备注:死亡量较大时,可以加大用量和次数。

怎样提高猪场通风效果


猪舍通风好坏不仅影响猪舍空气质量,而且关系到猪舍温湿度的调控,因此搞好猪舍通风管理是规模化猪场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提高猪舍通风效果的意义

1.良好的通风是满足生猪生命活动的需要

生猪在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中,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猪是依赖摄入糖、脂类和蛋白质的氧化而获得能量的,而氧是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因此,良好的通风是保证氧气供给,进而满足生猪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2.良好的通风是改善舍内空气质量的需要

生猪在各种生命活动中会排出大量排泄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这些有害气体在猪舍内蓄积会对生猪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如在低浓度氨的长期作用下,猪体质变弱,采食量、日增重、生殖能力都会下降;较高浓度氨能刺激黏膜,引起黏膜充血、喉头水肿、支气管炎,严重时引起肺水肿、出血;氨还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毒性肝病等。通风是改善猪舍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3.良好的通风是降低猪舍内温度的主要手段

生猪在各生长发育阶段所需温度不同,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生猪繁殖、生长,甚至导致生猪患病。如高温会使种公猪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还会使妊娠母猪受胎率、胚胎存活率下降等。猪舍降温是离不开通风的。

4.良好的通风是调控猪舍高湿的需要

猪舍内相对湿度过高,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加剧高温的危害,减缓猪的增重,还会降低猪舍建筑结构和舍内设备的寿命。良好的通风能够很好地降低相对湿度,从而保证生猪健康生长。

5.良好的通风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猪场发生传染病后,良好的通风可以迅速降低猪舍内外病原微生物数量,不仅可以防止其他猪群发病,而且可能会使其他猪群获得一定的特异免疫力。

6.良好的通风是现代猪场生产的必然要求

现代猪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饲养密度大,这样势必造成猪舍内空气不良、湿度过大、夏季温度过高,因此,只有提高猪舍通风效果,才能排出舍内污浊空气和水分,改善舍内空气质量。通风还会使猪体感到舒适,缓和高温、高湿对生猪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通风管理,提高通风效果

1.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①合理选择场址。理想的猪场场址应背靠西北山,这样既可以防止冬季冷风对猪舍的不良影响,夏季还可充分利用东南风。若在空旷地带建猪场,虽通风理想,但冬季保温难度大。另外,选址时尽量选择南北长、东西短的地形,这样猪场通风效果会更佳。

②科学进行猪舍布局。理想的猪舍排列方向应该为东西走向,即猪舍长轴为东西向,这样既有利于猪舍采光,又能保证猪场内通风畅通无阻。猪舍的横向间距应大于10米,纵向间距应在5米以上;连体猪舍应将东西走向的猪舍横面(即南、北墙)连在一起,各个连体之间距离应大一些,保持在30~50米。

③搞好绿化。绿化可以防止阳光直射,降低舍外温度,增加舍内外温差,但绿化时除隔离带外,猪场栽植树木不宜过密,宜种植大量草坪,栽植少量较矮树木,否则易阻挡风力,影响整个猪场通风。紧靠猪舍可以栽植泡桐等高大阔叶树木,其顶端会对猪舍形成良好遮阴,下端则保证良好的通风。

2.采用利于通风的设施设备

①猪床和猪栏(/)。漏风猪床通风条件比较好,如果再辅以猪床下通风口和天窗,可以产生良好的通风效果。钢管猪栏非常有利于猪床水平通风,而实地面和砖砌猪栏则不利于通风,应避免在实地面上建造砖砌猪栏。

②完善通风设施。通风设施主要包括排气孔、窗和换气扇。理想的猪舍应该有3层空气流动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方位通风。第一层是地面通风口,它对排出长期滞留在地面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至关重要;第二层是窗户,它既是采光通道,又是通风主要通道;第三层是天窗,它对排出氨气等有害气体至关重要。换气扇是实行强制通风的常用设施,不管采用正压或负压通风方式,在安装时换气扇的风力方向应与暖季主风向一致。对于传统实地面猪床,笔者建议应在靠近地面的位置加装排气扇,以加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湿气的排放。

③供暖和降温设施。冬季通风易造成猪舍内温度下降,因此,要保证冬季合理通风,必须配备热风炉、地热管、热水散热片、电地暖等供暖设施,以保持猪舍内温度的稳定;夏季为了提高通风降温效果,可以配备水帘等降温设施。

3.实行合理的通风模式

通风模式主要包括3种:一是自然通风,通过门、窗等自然通风口进行空气和热量交换,主要适应于猪舍面积小、存栏密度低和生猪日龄小的猪舍,是冬、春气温较低季节常用的通风模式;二是强制通风,借助风机通过正压或负压作用进行空气和热量交换,主要适应于猪舍面积大、存栏密度高和生猪日龄大的猪舍,是一年四季通风常用模式;三是降温水帘+强制通风,通过负压通风交换空气和促使水分蒸发带走大量热量,从而达到降温作用,主要适应于猪舍面积大、存栏密度高和生猪日龄大的猪舍,是夏季通风降温的较好模式。

4.统筹兼顾,规范操作

一到冬季,猪舍的通风、保温就非常矛盾,通风不足,舍内空气质量达不到要求;通风过度,舍内温度过低。因此,在进行通风时,首要完善供暖设施,保证暖气供应,最好配备气体测定仪和温度计,根据测定结果进行调整,既要保证有害气体低于临界值(猪舍内氨浓度应控制在0.003%以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0.15%,硫化氨浓度不应超过0.001%),又要保证猪舍温度尽量达到适宜温度。一般哺乳仔猪舍的适宜温度为28~35℃,保育仔猪舍适宜温度为22~28℃,其他猪舍适宜温度为16~22℃。

(作者联系地址:陕西省陕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邮编:4721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2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