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 奶牛酮病的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也叫做乳牛酮血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通常在产后几天到几星期内发生,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生低血糖症,并形成酮乳、酮血和酮尿,产奶量减少,消化功能紊乱,运动障碍。尽管该病基本不会造成死亡,但会导致牛奶成分发生变化,繁殖率下降,而淘汰率提高,损害养牛户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奶牛酮病的预防措施。

1、发病原因

奶牛产后往往会出现能量负平衡,这是由于其在产后4~6星期就达到泌乳高峰,但大约在产后8~10星期食欲才能够恢复正常,并使采食量达到高峰,从而导致摄入的葡萄糖和能量无法满足机体泌乳所消耗的部分,缺乏生糖物质,如果高产必然会促使这种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重,使机体开始动员肝糖原、体蛋白和体脂肪,生成过多的酮体,进而出现发病。另外,奶牛干奶期摄取过多的能量或者干奶期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机体产前体况过度肥胖,从而对其产后采食量的恢复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机体缺乏生糖物质,也会出现能量负平衡,生成大量酮体,最终引起发病。

2、临床表现

消耗型。病牛主要表现出顽固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只能够采食很少的干草,但停止采食精料;体重快速减轻,迅速消瘦,腹围明显缩小,皮肤弹性减弱;产奶量显著降低,挤乳时往往会分泌混杂泡沫的乳汁;排粪量减少,且比较干燥,有时会有一层黏液或者油膜覆盖在表面;瘤胃蠕动缓慢或者完全停止;呼出的气体、分泌的乳汁以及排出的尿液中散发酮味,尤其是加热时更加明显。病牛初期体温、呼吸、脉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后期体温略微降低,心跳加速。

神经型。病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发病初期表现出过度兴奋,精神极度紧张,不停在圈内乱转,不认饲槽;磨牙空嚼,大量流涎,舔食饲槽或者其他物质;视力变差,横冲直撞,无法分辨方向;有时会无法稳定站立,四肢相互交叉或者全部叉开。发病后期表现出抑制,精神萎靡,反应淡漠,拒绝走动,停止采食,症状严重时甚至卧地不起,头朝向颈侧弯曲,且陷入昏迷状态。病牛通常每次兴奋大约只持续1~2h,但经过大约8~12h会出现复发。

3、治疗措施

葡萄糖疗法。病牛可静脉注射500~1000mL50%葡萄糖,每天2~3次,对于大部分病牛都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要采取重复注射,不然可能出现复发。病牛也可静脉注射500~1000mL25%~50%葡萄糖液、35支20mL10%葡萄糖酸钙,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激素疗法。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适宜采取激素疗法,即每头肌肉注射200万~600万IU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这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促使肾上腺皮质兴奋,使其分泌较多的糖皮质类固醇,不仅能够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异生,还能够使高血糖浓度维持较长时间。

镇静安神。对于患有神经型的病牛,可使用水合氯醛口服进行治疗,首次用量为30g,添加适量水溶解后口服,接着每次使用7g,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不仅能够抑制兴奋,还能够使瘤胃中的淀粉被破坏,促使葡萄糖的生成和吸收,并经由瘤胃发酵而产生充足的丙酸。另外,病牛也可静脉注射300~500mL10%葡萄糖酸钙溶液,连用3~5天,能够抑制大脑活动,使兴奋性降低,缓解病情,并呈现安静状态。

解除酸中毒。奶牛患有酮病后往往会伴发酸中毒,此时可一次性静脉注射500mL5%碳酸氢钠液。每天灌服200~250g人工盐;静脉注射一次适量的促反刍液,即由200mL10%氯化钠、10mL10%安钠咖、200~300mL5%氯化钙组成的混合溶液,或者肌肉注射一次由200~400mL10%氯化钠注射液、20mL维生素B1组成的混合溶液。这些都能够刺激前胃消化机能,增强食欲。

4、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饲料。奶牛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搭配营养,尤其是处于泌乳期要注意对饲料进行适当调整。多数养殖者给高产的奶牛主要饲喂含较多脂肪和蛋白质的饲料,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尽管高产奶牛日常应当饲喂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稍高的饲料,但要控制合理的饲料配比。

定期检测体内各项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奶牛体内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如果超过该范围,就会威胁机体健康。例如,当奶牛体内脂肪类物质明显增加时,就可能表明肝脏和胰脏发生一定的病变。脂肪过多表明胰脏分解脂肪的能力减弱,分解脂肪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脏分泌。肝脏也具有控制脂肪含量的作用,如果功能降低就会导致脂肪含量明显增加。奶牛饲养过程中,要在适宜的时间全面检查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各项机能,并根据检查结果对异常奶牛采取相应的治疗。

定期放养。奶牛适时采取放养可增加运动,从而增强体质,这也是培育优质奶牛的必要条件。另外,奶牛食用较多的新鲜草类,能够促使瘤胃蠕动能力增强,从而更好的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奶牛酮病发病原因
饲喂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过多,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其次,运动不足,前胃机能减退,大量泌乳,乳糖消耗,容易促进本病的发生。
主要症状
常在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出现,以消化紊乱和精神症状为主。患畜食欲减退,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粗饲料,或喜食垫草和污物,反刍停止,最终拒食。含量升高,乳汁易形成气泡,类似初乳状。尿呈浅黄色,易形成泡沫。叩诊肝储浊音区扩大。
亚临床症状
公牛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母牛泌乳量下降,发情迟缓等,尿酮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某牛场调查结果通过对发病奶牛采食饲料进行调查,其基本配方大致相同,粗饲料几乎全喂的是干玉米桔杆。精饲料的配方为:玉米50%、豆饼20%、胡麻饼(有的户给葵花饼)15%、麸皮12.5%、食盐1%、石粉1.5%。根据临床症状和饲喂饲料情况调查,病牛是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料过多引起的奶牛酮病。
预防
首先应加强对病牛的护理,调整饲料,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饲料,限制高能量的浓厚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通常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日3千克-4千克,青贮15千克-20千克,干草量不限。
适当运动,对妊娠后期和产犊以后的母牛,应适当减少精料喂量。
治疗
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促进糖源异生,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
25%-5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ml-1000ml,辅酶A500国际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使用,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丙二醇或甘油500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5天-7天,也可用乳酸钠或乳酸钙450克内服,每日1次,连用5日,还可用乳酸铵200克,灌服,连用5日,或丙酸钠120克-200克,混饲喂给或内服,每日1次,连用7天-10天。
代替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

激素疗法
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效果确实。同时应用ACTH200~600单位,肌肉注射,方便易行,也不需要同时给予葡萄糖先质。此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克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治疗酮病效果也好,但往往伴同发生一定的泌乳量抑制。
其他治疗方法
水合氯醛早就应用于牛的醋酮血病和绵羊的妊娠毒血症,首次剂量牛为30克,加水口服,继而再给予70克,每天2次,连用几天。
诊疗失误纠正
诊断失误
酮病主要与前胃弛缓和生产瘫痪相鉴别。前胃弛缓呼出气无酮味,尿、乳检查无大量酮体。生产瘫痪多发于产后13天,体温下降,病初多呈抑制状态,呼出气体、乳及尿中无酮体,通过补钙治疗有效,而酮病通过补钙疗效不显著。
治疗失误
补充葡萄糖和生糖物质是治疗奶牛酮病的根本措施,使用方法不当,就达不到理想的疗效,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口服应用葡萄糖无效或效果差,因为瘤胃中的微生物使糖发酵而成为挥发性脂肪酸,其中丙酸只是少量的,治疗意义不大。还有人提出皮下注射葡萄糖,缺乏理论上的依据,大剂量葡萄糖注射到皮下也是难事,并且吸收速度慢,补糖效果难以保障。静脉注射葡萄糖是最佳途径。其他生糖物质可以口服,与静脉注射葡萄糖有相同的效果。除了补糖之外,使用促进糖代谢的药物及纠正酸中毒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临床上务必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

相关知识

奶牛酮病的发病因素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酮病是由各种病因造成泌乳奶牛体内缺糖,由此引起体脂分解、大量酮体生成并蓄积而出现的营养代谢病。临床上以消化功能障碍、血酮、尿酮及乳酮含量增高、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为特征。主要发生于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以3胎~6胎母牛发病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发病较多。母牛产乳量过高,或产后饲料不足(缺乏)、品种单一、饲料霉败或品质低劣,或者精料补充过多,钴、磷等矿物质缺乏,多汁的饲料、青草及谷物等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乳牛过度肥胖等,均可引发酮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奶牛酮病的发病因素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1、发病因素

奶牛酮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①分娩的关系:约80%的病牛发生于泌乳量开始增加的分娩后5周以内,胎次在2胎以上的牛居多。②与季节关系:该病以冬季到春季多发,夏秋季较少。冬末初春,天气温差较大,奶牛运动不足,饲料单一。③与泌乳量的关系:大量泌乳。由于大量的消耗糖,容易导致糖不足。④与饲料关系:分娩后为追求高泌乳量而给予过多的浓厚饲料,致使瘤胃功能减弱,粗饲料产生的低级脂肪酸减少,血糖降低,进而引起继发性食欲减退,营养的摄取减少,造成奶牛体内的能量负平衡而呈现酮病。⑤与遗传、品种关系:调查表明荷兰种奶牛比其他品种发病率高,而爱尔夏种成牛发病率较低。

2、病例介绍

2..1病例1

检测:尿酮和乳酮的定性检验。试剂:复方亚硝基铁氰化钠试剂。硫酸铵100g、亚硝基铁氰化钠1g,分别研成粉末,装入褐色瓶内震荡混合,28%浓度氨水1mL,静置,如两液面交界处形成紫红色环轮,则为阳性反应。

诊断:根据分娩后发病情况,食欲减退或废绝,前胃弛缓,产奶量减少,渐进性消瘦和呼出气体及尿、乳味的改变等临床症状;用亚硝基铁氰化钠对乳汁的定性检查可作为参考,确诊为酮病(以消化型为主的奶牛酮病)。

治疗: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促进糖原异生,提高血糖含量,减少体脂运动,提高饲料中丙酸及其他生糖先质的利用。西药50%葡萄糖1000mL静脉缓慢注射;5%葡萄糖500mL、地塞米松20mg混合静脉注射。以上联合并用,完全恢复的标志是恢复正常的采食量,支持治疗应持续5天,使患牛能维持正常的血糖量。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20mL,可防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从而可增加肝糖原,同时能使垂体前叶细胞活化,促进肾上皮质激素分泌。中药:以补气健脾、活血补血为治疗原则。苍术80g、党参60g、当归60g、赤芍60g、九地60g、砂仁60g、茯苓60g、白术50g、甘草50g、神曲100g,研末开水冲调,候温后口服,日服1剂,连用3天。

2..2病例2

临床症状:病牛体温37℃,心率为110次/min,呼吸达到35次/min,瘤胃蠕动音极度虚弱,两侧腰窝明显塌陷,瘤胃极度空虚,走路不稳,拱背,目光怒视,横冲直撞,且无目的的奔跑,磨牙,感觉迟钝,流涎,眼睑痉挛,肌肉无力,浅表静脉明显扩张,乳房肿胀。有时低头耷耳,眼睑闭合,嗜睡,呈沉郁状。

检测:试剂硫酸钠100g,无水碳酸钠50g,亚硝铁氰化钠3g,分别研成粉末,装入褐色瓶内震荡混合,保持干燥。取28g放在玻片上,加尿汁3滴,立即出现紫红色即为酮体阳性反应。在用上述方法加入乳汁3滴,并出现紫红色判定为酮体阳性反应。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确认为酮病(具有神经型的奶牛酮病)。

治疗:方法同病例1。出现神经症状的牛用水合氯醛,首次剂量为25g,加水口服,下午再给药7g,每日2次,每次7g,连用3天,水合氯醛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能促进瘤胃中的淀粉分解,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同时抑制发酵,减少甲烷的生成,使瘤胃中积聚氢,从而促进丙酮酸生成丙酸的过程。

3、小结与体会

防止泌乳牛过度肥胖,在产后要逐渐增加精料量,防止一步到位地增加饲料,保持适宜的粗精料的比例。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在产后随产奶量的增加到20kg以上时,可口服葡萄糖。增加优质青草或青干草,减少劣质青草的投喂。在奶牛妊娠期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充足的能量摄入。在产犊前,取中等能量水平,如以粉碎和大麦片等为高能饲料,能很快提供可利用的葡萄糖。

奶牛酮病是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性疾病,为多发生于高产奶牛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一百多年来,奶牛酮病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严重影响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奶牛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0%,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
。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但以3~6胎的母牛发病最多;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消瘦型、神经型和瘫痪型,以低血糖症、高酮血症、高酮尿症和高酮乳症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迅速消瘦;便秘,产奶量下降,乳汁易形成泡沫,严重的病例排出的乳、尿液和呼出的气体中都有酮体气味,尿液呈现浅黄色,加热酮体气味更加明显;病牛呈拱背姿势,表现轻度腹痛,凝视;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出现狂躁,表现为转圈,摇摆,无目的的狂叫,向前冲撞;治愈的奶牛下次分娩可再次发病,而且常常伴发子宫内膜炎、前胃弛缓、生产瘫痪等,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材料
1.1.1病例1清水永清镇奶牛养殖基地2011年3月15日024号牛在产后3周发病,6岁,体重520Kg,日产奶28Kg。饲养员诉说母牛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反刍停止,凝视,步态蹒跚,粪便干燥带有黏液且臭味大,呼出气体有酮体气味。

1.1.2病例2清水永清镇奶牛养殖基地2011年5月06日012号牛在产后15天发病,7岁,体重480Kg,日产奶27Kg。饲养员诉说奶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嗜睡,起立困难,易于倒地,肌肉无力,产奶量下降,乳汁易形成泡沫,逐渐消瘦,病牛呈拱背姿势,表现轻度腹痛,尿呈浅黄色,有轻度的烂苹果味。
1.1.3病例3清水永清镇奶牛养殖基地2011年7月10日早上07号牛在产后24天发病,8岁,体重550Kg,日产奶25Kg。饲养员诉说病牛突然发病,表现为惊慌、哞叫、性情凶暴、向前冲撞、目光呆滞,1.5h后开始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中午病情加重,感觉过敏,肩部肌肉和眼球震颤,有时兴奋和沉郁交替进行。1.2设备与器械试管,吸管,冰袋,药勺,针头,注射器,听诊器,体温计,载玻片,移液枪,计时器,离心机,5ml离心管,容量瓶,采血针管,无菌试管,血糖仪(REFLOLUX-S型,台湾惠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试剂与药品

1.3.1试剂蒸馏水,硫酸铵,稀盐酸,3.8%柠檬酸钠,亚硝基铁氰化钠,无水碳酸钠,20-800R型试纸条(天津亿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编号YZB/津1193-2010),BHBA检测试剂盒(厦门慧嘉生物公司生产),尿液分析试纸条(上海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等。

1.3.2药品50%的葡萄糖,安钠咖,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水合氯醛,氯酸钾,维生素B1,维生素C,促反刍液(浓氯化钠),5%碳酸氢钠,辅酶A,中草药方剂等。

1.4临床诊断经检查病例一、病例二、病例三体温分别为37.0℃、36.9℃、38.1℃,较正常体温略有降低;呼吸频率分别为25次/min、27次/min、30次/min,呼吸深而慢,略带啰音。眼眶下陷,瘤胃蠕动微弱,四肢末梢冰凉,病例一和病例二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嗜睡安静,乳汁和尿液中有酮体味;病例三狂躁不安,惊慌,哞叫,性情凶暴,目光呆滞,向前冲撞,根据以上典型症状初步诊断为奶牛酮病。

1.5酮体检测分别对三例病牛颈静脉采血4ml,各加入3.8%的柠檬酸钠0.2mL,立即放入冰盒内,取2ml血液室温静置30min后提取血浆,分别标为1号、2号、3号血浆;再取2ml血液以3500r/min离心20min提取血清,分别标为1号、2号、3号血清;同时用无菌的试管采集待检乳牛的新鲜乳样和尿液,放入冰盒用于检测酮体。

1.5.1酮粉法:王俊东等人检测酮体的方法,将亚硝酸铁氰化钠3g,无水碳酸钠50g,硫酸铵100g,研细,均匀备用。用药勺移取少许粉剂于载玻片上,再用吸管吸分别取血清、乳液、尿液各2~3滴滴于粉剂上,约3min后判断结果,无颜色变化者为阴性,颜色变粉色以上者为阳性。其中阴性为“-”,粉红色为“+”,红紫色以上为“++”。

1.5.2试纸法:采用张志刚等人检测酮体的方法,用手拿试纸末端的塑料部分,将试纸条测试区浸入被检的血液、乳液和尿液样品中,30s后取出,在容器边缘上将多余的被检样品除掉,将试纸条测试区与瓶子上的比色区相对照,本方法以比色区粉色血清BHBA的浓度为1.47mmol/L(150mg/L)为判断标准,颜色在粉色以上者,即血清BHBA的浓度大于此值为阳性。

1.6血糖检测(血糖仪测定血糖法)1.6.1血糖浓度的测定:取三例患病奶牛的血浆各2ml,分装于3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号。按ON/OFF钮,开启血糖仪,用吸管各吸取1、2、3试管号的血液一滴,滴在试纸条的试验区(注意血量应足够大地覆盖整个试验区),立即按“Time”钮,仪器自动显示血液需要在试纸条上的反应时间“-60秒”,60秒后用干棉球轻轻拭去血滴,然后将试纸条插入血糖仪测试孔,注意测试面应面对ON/OFF钮方向,当120秒后血糖仪将自动显示测定结果,并自动储存记忆该次测定的血糖值和日期,测试完毕后抽出试纸条,按ON/OFF钮,关闭仪器。

1.6.2结果判定正常奶牛的血糖浓度为2.80mmol/L(500mg/L),如果低于2.80mmol/L,即判定为血糖浓度偏低。

1.7治疗方法对病例一和病例二,进行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500ml,长时间静输,并注射10%安钠咖20ml,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各20mg。8小时后重复注射一次。同时由于病例一和病例二瘤胃蠕动微弱,在输液结束后,又给病牛灌服了500ml促反刍液以促进其瘤胃蠕动。对于病例三,口服水合氯醛30g,继之再给予7g,每天2次,再配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00~600IU和辅酶A肌肉注射,5%的碳酸氢钠溶液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 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组传染病,目前危害养殖业严重的主要是猪大肠杆菌病、禽大肠杆菌病、兔大肠杆菌病等。病原是肠道杆菌科埃希氏属的大肠埃希氏菌(E.coli),简称大肠杆菌。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1、流行情况

大肠杆菌其实一直存在于鸡的肠道之中,只是其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种。对于现在探讨的鸡大肠杆菌病,其病原体就是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如果气候环境、生殖条件等发生了变化,鸡的应激性增加,此时,就容易引发鸡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非常多,不同的血清型可以引起不同的鸡群染病,而且不同血清型对于抗菌素也有不同的敏感性。

虽然大肠杆菌一直生活在鸡的肠道之中,但是当卫生条件变差,食物管理不良或者气候变得忽冷忽热的时候,鸡的应激性就会增加,此时大肠杆菌病容易多发。由于大肠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其在粪便、土壤、食物以及多种地方可以顽强的长期性地存活下来,所以鸡大肠杆菌病也成为了养鸡行业最怕的疾病,这种难以根除的多种传染源,令很多养鸡户都感到非常头痛。而且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太高,一旦救治不及时,对养鸡户而言,就是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大肠杆菌病的传染范围大,任何年龄段的鸡,都非常容易患上鸡大肠杆菌病,不过20-45天的鸡更容易被感染。大肠杆菌病在鸡群中的传染范围特别广,比如饲料、饮水、空气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另外,呼吸道、消化道、脐带、伤口等,都是感染的途径。除了大肠杆菌本身,它还可以引起其他的疾病,使得治疗过程更为复杂,鸡群的整体感染率、死亡率更高。

2、发病原因

高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可直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机体,鸡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2..1气候因素

由于气温差异较大,尤其是昼夜温差大,以及忽冷忽热等气候问题,都可能会刺激鸡群的适应性。总体来说,鸡群对于气温的要求是很高的。

2..2饲养条件的变化

单位面积内鸡群过多,水质不干净,通风条件过差、粪便垃圾不及时清理等,也可以引发大肠杆菌的传染。总体来说,鸡群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2..3药物刺激

很多饲养户从买进雏鸡开始,就使用药物预防,担心鸡发病,但是往往所用的药物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可能会破坏鸡肠道内菌群的平衡,使得对药物不敏感的菌群快速繁殖,而且如果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类型的药物,还可以造成细菌的耐药性。

3、预防措施

对于喂养鸡的饲料精细化管理,对于饲料的购买、存储、加工都要更加注意卫生,同时也要注意饮用水的清洁,及时清除鸡舍内的粪便垃圾,保证卫生,还要对鸡舍定时的通风,对于污染严重或者是经常发病的鸡舍,要注意缩短消毒时间,及时消灭病原。很多有经验的养鸡户,都是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这将极大程度上避免不同批次鸡群之间的感染,利于管理。

由于大肠杆菌可以通过种蛋带菌感染,所以要对种鸡群进行合理的预防。一旦发现了病鸡,坚决不能留着当种用。孵化场需要对种蛋进行全面消毒,减少污染,对于刚出壳的雏鸡,要在兽医指导下,利用抗生素预防。

4、结束语

鸡大肠杆菌病引起的各种病变,主要是大肠杆菌造成的,在其病变形成过程中,内毒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增强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对于鸡大肠杆菌病,只有合理的预防才可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之下,疾病的控制、治疗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防治措施的效果,有无继发其它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鸡群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毛液中分离率较高。因经构成了养鸡全过程的威胁。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火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它疾病的影响,本病感染更为严重。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种鸡场发生,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大肠肝菌病在肉用仔鸡生产过程中更是常见多发病之一。
临床表现
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的临床表现,但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很大关系。
(1)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其中多数与大肠杆菌有关。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此种病雏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
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推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内死亡。死亡不见明显高峰。
(2)在育雏期间其中包括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有本病发生。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拉稀。同时兼有其它疾病的症状。育成鸡发病情况大致相似。
(3)产蛋阶段鸡群发病,多由饲养管理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或正值潮湿多雨闷热季节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以原发感染为主。另外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鸡白痢、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不高,产蛋高峰上不去,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鸡群死淘率增加。病鸡临床表现有如鸡冠萎缩、下痢、食欲下降等表现。
3、病理剖检变化初生雏鸡脐炎死后可见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瘀血、出血、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脐孔开张,新生雏以下痢为主的病死鸡以及脐炎致死鸡均可见到卵黄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良,卵囊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粘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有时见到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与霉形体混合感染的病死鸡,多见肝脾肿大,肝包膜增厚,不透明呈黄白色,易剥脱。在肝表面形成的这种纤维素性膜有的呈局部发生,严重的整个肝表面被此膜包裹,此膜剥脱后肝呈紫褐色;心包炎,心包增厚不透明,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气囊炎也是常见的变化,胸、腹等气囊囊壁增厚呈灰黄色,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如同蛋黄。
有的病死鸡可见输卵管炎,粘膜充血,管腔内有不等量的干酪样物,严重时输卵管内积有较大块状物,输卵管壁变薄,块状物呈黄白色,切面轮层状,较干燥。有的腹腔内见有外观为灰白色的软壳蛋。
较多的成年鸡还见有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见有蛋黄液广泛地布于肠道表面。稍慢死亡的鸡腹腔内有多量纤维素样物粘在肠道和肠系膜上,腹膜发炎,腹膜发炎,腹膜粗糙,有的可见肠粘连。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较少见到。小肠、盲肠浆膜和肠系膜可见到肉芽肿结节,肠粘连不易分离,肝脏则表现为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
其它如眼炎、滑膜炎、肺炎等只是在本病发生过程中有时可以见到。
总之,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和较典型的病理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临床诊断
用实验室病原检验方法,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细菌、枝原体等),经鉴定为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杆菌病;在其他原发性疾病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时,应视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
防治方法
鉴于该病的发生与外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预防本病首先是在平时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逐步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认真落实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种鸡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另外应搞好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工作。所有这些对预防本病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鸡群发病后可用药物进行防治。在防治本病过程中发现,大肠杆菌对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几乎没有治疗作用。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新霉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这些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已经出现且有增多趋势。因此防治本病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或选用本场过去少用的药物进行全群给药,可收到满意效果。早期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鸡,促使痊愈。同时可防止新发病例的出现。鸡已患病,体内已造成上述多种病理变化的病鸡治疗效果极差。
本病发生普遍,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药物治疗效果逐渐降低而且又增加了养鸡的成本。国内已试制了大肠杆菌死疫苗,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经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制苗菌株应该采自本地区发病鸡群的多个毒株,或本场分离菌株制成自家苗使用效果较好。种鸡在开产前接种疫苗后,在整个产蛋周期内大肠杆菌病明显减少,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有所提高,减少了雏鸡阶段本病的发生。
在给成年鸡注射大肠杆菌油佐剂苗时,注苗后鸡群有程度不同的注苗反应,主要表现精神不好,喜卧,吃食减少等。一般1-2天后逐渐消失,无须进行任何处理。因此应在开产前注苗较为合适。开产后注苗往往会影响产蛋。

预防指南
1、优化环境
(1)选好场址和隔离饲养,场址应建立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最少500m),特别要远离其他禽场,屠宰或畜产加工厂。生产区与生产区及经营管理区分开,饲料加工、种鸡、育雏、育成鸡场及孵化厅分开(相隔500m)。
(2)科学饲养管理:禽舍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饲料和管理均应按规定要求进行。
(3)搞好禽舍空气净化:降低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和积聚是养鸡场必须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常用方法如下:
①饲料内添加复合酶制剂:如使用含有β~葡聚糖的复合酶,每吨饲料可按1kg添加,可长期使用。
②饲料内添加有机酸:如延胡索酸、柠檬酸、乳酸、乙酸及丙醇等。
③使用微生态制剂:A:可赛优;B:EM制剂,国产商品名称为“亿安”。
④药物喷雾:A、过氧乙酸,常规方法是用0.3%过氧乙酸。按30ml/m3喷雾,每周1~2次,对发病鸡舍每天1~2次。B、多聚甲醛:在25m2垫料中加入4.5kg多聚甲醛,它可和空气中氨中和,氨浓度很快下降到5×10-6,但21d后又回升到100×10-6,因此应重新使用。
⑤惠康宝使用:该制剂是由丝兰科植物茎部提取物,主要成分是沙皂素。
⑥寡聚糖又称寡糖,A、糖萜素,使用方法,蛋鸡(鸭)400×10-6(配以25%大蒜素50×10-6),肉仔鸡400~450×10-6,猪300~350×10-6拌料。B、飞尔达2000,使用添加剂0.1%(抖料或饮水),发病群(如MD、ND、IB、IBD、AI)等增加0.2%~0.5%,连用3~5d后,再按0.1%添加使用。C、速达菌毒清,使用方法:肉仔鸡保健程序,1~10日龄、21~30日龄、31~40日龄及41~50日龄各阶段饮用4~5d,每毫升速达菌毒清加水1kg饮用。蛋鸡保健程序,每隔10d饮水4d,其他同上。
⑦机械清除:及时清粪,并堆积密封发酵,及时通风换气。
⑧重视环境治理,饲养场地绿化,种草植树。
2、加强消毒
(1)种蛋,孵化厅及禽舍内外环境要搞好清洁卫生,并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以减少种蛋、孵化和雏鸡感染大肠杆菌及其传播。
(2)防止水源和饲料污染:可使用颗粒饲料,饮水中应加酸化剂(唬利灵)或消毒剂,如含氯或含碘等消毒剂;采用乳头饮水器饮水,水槽料槽每天应清洗消毒。
(3)灭鼠、驱虫。
(4)禽舍带鸡消毒有降尘、杀菌、降温及中和有害气体作用。
3、加强种鸡管理
(1)及时淘汰处理病鸡。
(2)进行定期预防性投药和做好病毒病、细菌病免疫。
(3)采精、输精严格消毒,每鸡使用一个消毒的输精管。
4、提高禽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1)疫苗免疫:可采用自家(或优势菌株)多价灭活佐剂苗。一般免疫程序为7~15日龄,25~35日龄,120~140日龄各一次。
(2)使用免疫促进剂:首选乳化维生素ADE,左旋咪唑200×10-6。Vc(高稳西为微囊化Vc)按0.2%~0.5%拌饲或饮水;VA1.6~2万u/kg饲料拌饲;加强维他旺多维按0.1%饮水连用3~5d。
亿妙灵:可以用于细菌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的治疗,提高疫苗接种免疫效果,对抗免疫抑制和协同抗菌素的治疗。使用方法,预防:1:2000倍,治疗:1000倍,加水稀释,每天1次,1h时内饮完,连用3d(预防)及5d(治疗)。
(3)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的免疫:如ND、IB、IBD、MD、及AI等。
(4)控制好枝原体,传染性鼻炎等细菌病,可做好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
5.药物防治
应选择敏感药物在发病日龄前1~2d进行预防性投药,或发病后作紧急治
【1】抗生素
(1)青霉素类
A、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按0.2g/l饮水或按5~10mg/kg拌料内服。
B、阿莫西林:按0.2g/l饮水。
(2)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d然头孢菌素作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常用的有20种,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不同而分为1~4代。
第三代有头孢噻肟钠(头孢氨噻肟),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头孢呱酮纳(头孢氧哌唑或先锋必),头孢他啶(头孢羧甲噻肟、复达欣),头孢唑肟(头孢去甲噻肟),头孢g肟(世伏素,FK207),头孢甲肟(倍司特g),头孢木诺纳、拉氧头孢钠(羟羧氧酰胺菌素、拉他头孢)。先锋必1g/10l水,饮水,连用3d,首次为1g/7l水。八仙宝:0.5g/l水,连用3d,首次为1g/7l水。
(3)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2~4万u/l饮水。
卡那霉素:2万u/l饮水或1~2万u/kg肌注,每日一次,连用3d。
硫酸新霉素:0.05%饮水或0.02%拌饲。
链霉素:30~120mg/kg饮水,13~55g/吨拌饲,连用3~5d。

(4)四环素类
土霉类:按0.1%~0.6%拌饲或0.04%饮水,连用3~5d。
强力霉素:0.05%~0.2%拌饲,连用3~5d。
四环素:0.03%~0.05%拌饲,连用3~5d。
(5)酰胺醇类
氯霉素:按0.1%~0.2%拌饲,连用3~5d或按40mg/kg肌汪。
甲砜霉素:按0.01%~0.02%拌饲,连用3~5d。
(6)大环内脂类
红霉素:50~100g/吨拌饲,连用3~5d。
泰乐菌素:0.2%~0.5%拌饲,连用3~5d。
泰妙菌素:125~250g/吨饲料,连用3~5d。【2】合成抗菌药
(1)磺胺类
磺胺嘧啶(SD):0.2%拌饲,0.1%~0.2%饮水,连用3d。
磺胺喹恶啉(SQ):0.05%~0.1%拌饲,0.025%~0.05%饮水,连用2~3d,停2d,再用3d。
(2)硝基呋喃类
呋喃唑酮:0.03%~0.04%混饲,0.01%~0.03%饮水,连用3~5d,一般不超过7d。
(3)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预防量为25×10-6,治疗量50×10-6,连用3~5d。
(4)抗感染植物药(中草药)
黄连、黄岑、黄柏、秦皮、双花、白头翁、大青叶、板兰根、穿心莲、大蒜、鱼腥草。
病因研究
病原学
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已知大肠杆菌有菌体(O)抗原170种,表面(K)抗原近103种,鞭毛(H)抗原60种,因而构成了许多血清型。最近菌毛抗原被用于血清学鉴定,最常见的血清型K88,K99,分别命名为F4和F5型。在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简称EPEC)、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简称ETEC)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间称EIEC)等之分,多数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都带有F抗原。在170种“0”型抗原血清型中约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糖、甘油、鼠李糖、山梨醇和阿拉伯糖,产酸和产气。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有部分菌株发酵蔗糖。产生靛基质。不分解糊精、淀粉、肌醇和尿素。不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
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等处的常在菌,在1g粪便中约含有106个菌。该菌在饮水中出现被认为是粪便污染的指标。禽大肠杆菌在鸡场普遍存在,特别是通风不良,大量积粪鸡舍,在垫料、空气尘埃、污染用具和道路,粪场及孵化厅等处环境中染菌最高。
大肠杆菌随粪便排出,并可污染蛋壳或从感染的卵巢、输卵管等处侵入卵内,在孵育过程中,使禽胚死亡或出壳发病和带菌,是该病传播过程中重要途径。带菌禽以水平方式传染健康禽,消化道、呼吸道为常见的传染门户,交配或污染的输精管等也可经生殖道造成传染。啮齿动物的粪便常含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可污染饲料、饮水而造成传染。
本病主要发生密集化养禽场,各种禽类不分品种性别、日龄均对本菌易感。特别幼龄禽类发病最多,如污秽、拥挤、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过冷过热或温差很大的气候,有毒有害气体(氨气或硫化氢等)长期存在,饲养管理失调,营养不良(特别维生素的缺乏)以及病原微生物(如支原体及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应激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 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猪水肿病是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又被称作大肠杆菌毒血症,主要威胁新生仔猪,死亡率高,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该病主要是呈地方性流行,对于该病必须正确诊断,采取科学防治方法,才能控制此病的流行。下面一起来看看: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1、发病原因

1.1细菌性因素

引起猪水肿病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猪体内常在细菌,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与其他菌形成一个微生态平衡,保持猪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当大肠杆菌的量过多,就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外毒素,这些有害物质通过猪的肠道吸收到猪的血液中,肠道、肠管和猪脑部以及皮下血管产生损伤,从而引发猪出现水肿症状,并伴随有一定的神经症状。

1.2非细菌性因素

引发猪水肿病的非细菌原因主要有天气变化和养殖环境的转换以及变化,或者经过长途运输改变了猪长期的饲养环境,或者采取直接更换养殖饲料,导致其微量元素摄取不足和部分维生素缺失。另外,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者养殖环境缺乏清理整治,以及应激因素的刺激,都能使仔猪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猪水肿病的病程较短,一般持续数小时,病期在1~2天左右,具有高于90%的致死率。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猪水肿病和亚急性猪水肿病。

2..1急性猪水肿病

此型病猪会突然发病,没有可供观察的明显症状,在发病时,部分病猪会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易吼易尖叫;出现行动不稳,无法站立,四肢乏力,卧地并出现四肢划动。通常,病猪在患病后数小时内迅速死亡。

2..2亚急性猪水肿病

亚急性猪水肿病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主要出现明显的局部水肿症状,伴随有神经症状。部分病猪出现口吐白沫、后肢乏力、无法站立、四肢划动的症状,对触碰反应敏感,且水肿多在眼睑部位、结膜部位、头颈部出现。

3、流行病学特征

猪水肿病主要感染在2月龄的仔猪,以及3~4月龄的架子猪。在2月龄仔猪身上发病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发病非常急,有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程短,一般为l~2天,有的病例甚至在数小时内即死亡,且具有相当高的死亡率;对3~4月龄的架子猪染病则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发病时并无明显的神经症状,且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多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或者误诊死亡。

4、病理变化

猪水肿病主要是水肿症状,可在猪体内各部被发现,特别是胃壁和结肠系膜呈现明显的水肿症状,当胃壁和结肠系膜被切开后能够观察到增厚的变化、且呈现胶状物,流出茶色液体或清亮液体,伴随全身淋巴结水肿,并出现明显的充血症状和出血。

5、诊断

由于猪水肿病一般情况下会出现明显的水肿症状,因此,可结合流行病学通过观察猪水肿症状来进行判断,主要是通过2月龄仔猪头颈部以及眼脸部水肿和神经症状判断,针对3~4月龄的架子猪主要是观察眼睑部和头部水肿、眼红和便秘的症状来判断诊断。对猪水肿病的分析确诊则需要解剖取出病猪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大肠杆菌情况来确诊。

6、防治

6.1预防措施

对哺乳仔猪实施补料,提高仔猪的消化吸收能力,阶梯式断乳,需要循序渐进的调整日粮的营养水平,并且注意饲料的营养水平要均衡,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适当,不宜过高。还要注重对断乳后仔猪的饲养观察,避免进食过饱。在断奶前后约4周时间内服用适量磺胺甲基异恶唑,以达到预防猪水肿病的作用;并且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确保仔猪的硒元素和维生素C的摄入水平,注意补充;或针对断奶仔猪在断奶前后约2周时间内用猪水肿病多价灭活苗进行肌注预防。

6.2治疗

一是中药治疗。针对猪水肿病主要是采用中药制剂苍术香连散,是通过黄连、木香、苍术组方,持续用药坚持2天,用药后采取必要的观察视病情变化调整用药量,并且调整饲养管理措施,采取必要的辅助治疗措施。二是中西医结合疗法。通过注射清热解毒通便针和氟苯尼考注射液来有效缓解猪水肿病的主要症状,并且遵照医嘱按照病猪的主要病情变化采取必要的药量调整,注意保证用药剂量和次数,并且控制好病猪和未感染猪的隔离工作。

猪水肿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小至数日龄,大至4月龄都有发生。生长快、体况健壮的仔猪最为常见,瘦小仔猪少发生。带菌母猪传播给仔猪,呈地方性流行,常限于某些猪场和某些窝的仔猪。饲料饲养方法改变,饲料单一,气候变化,被污染后的水,环境,用具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机率增加和症状加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春秋季。如初生得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口流白沫,体温无明显变化,病前1~2天有轻度腹泻,后便秘。心跳疾速,呼吸初快而浅,后来慢而深。喜卧地、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动作游泳状,呻吟,站立时拱腰,发抖。前肢如发生麻痹,则站立不稳,后肢麻痹,则不能站立。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水肿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颈部、腹部的皮下。有的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短的仅仅数小时,一般为1~2天,也有长达7天以上的。病死率约90%。
主要是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身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似游泳状;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
急性型:患猪突然发病,步态不稳,走路蹒跚,倒地后肌肉震颤,严重的全身抽搐。眼睑苍白、水肿如鱼肉状,口吐白沫;通常是在敏感猪群中一头或几头见不到明显症状,几小时即死亡,被感染的猪只大多很健壮,吃得饱长得快。
亚急性型: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大多正常。眼睑、鼻、耳、下颌、颈部、胸腹部等水肿,其中耳朵水肿最为明显。皮肤发亮,指压有窝,重症猪水肿时上下眼睑仅剩一小缝隙。
但65日龄病猪水肿不明显。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左右摇摆,站立不稳,形态如醉,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状。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跑。很快出现后肢麻痹、瘫痪,卧地不起。有的病猪出现便秘或腹泻。触诊皮肤异常敏感,叫声嘶哑,皮肤发绀,体温降到常温以下,心跳加快,最后因间歇性痉挛和呼吸极度困难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特征性的病变是胃壁,结肠肠系膜,眼睑和脸部及颌下淋巴结水肿。胃内充满食物,粘膜潮红,有时出血,胃底区粘膜下有厚层的透明水肿,有带血的胶冻样水肿浸润,使粘膜与肌层分离,水肿严重的可达2~3厘米,严重的可波及贲门区和幽门区。大肠系膜、胆囊、喉头、直肠周围也常有水肿,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则凝成胶冻状。肾包膜水肿,膀胱粘膜轻度出血,出血性肠炎变化常见。
诊断与鉴别
根据流行病学和特殊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确诊。确诊用肠内容物可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鉴定其血清型后,可以得出诊断。
临床上应与硒、维生素B1缺乏症等疾病相区别。
防治
预防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的有效疗法,预防本病关键在于改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要全面,蛋白质不能过高。药物治疗早期效果好,后期一般无效。
1、在没有本病的地区,不要由病区购进新猪,邻近猪场发生本病,应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在有本病的猪群内,对断乳仔猪,在饲料中添加适宜的抗菌药物。切忌突然断乳和突然更换饲料,断乳时防止突然改变饲养条件,断乳后的仔猪不要饲喂过饱。猪舍清洁、干燥、卫生,定期冲洗消毒。
2、仔猪断奶前7~10天用猪水肿多价浓缩灭活菌苗肌注1~2毫升,可预防本病发生。
3、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天,用0.5%的高锰酸钾或者1:600百毒杀喷洒消毒。母猪产仔后应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隔2天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有利于杀灭圈舍及周围环境的致病菌。
4、在母猪临产前40天和15天,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每次每头2毫升,以增强母猪血清和初乳中大肠杆菌的抗体。怀孕母猪临产前第7天和第2天,分别肌肉注射猪水肿抗毒注射液10毫升,可确保所产仔猪85.71%得到保护。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并在饲料中添加0.2%的金霉素饲喂。仔猪断奶前后皮下注射K88和K99基因工程苗三分之一头份,可明显降低腹泻及水肿发病率。
5、仔猪生后哺乳之前,给仔猪口服0.1%的高锰酸钾2毫升~3毫升,以后每隔5天再喂饮一次。在仔猪3日龄~4日龄肌肉注射富铁力1毫升或牲血素1毫升,0.1%亚硒酸钠2毫升,能有效补充铁和硒的不足。3日龄~5日龄饮用淡盐水,7日龄补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以促进器官发育,适量增加粗纤维饲料。
6、仔猪35日龄~40日龄断奶为宜。断奶前1天~5天逐渐减少喂乳次数,严禁突然断乳。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3周龄内蛋白质不高于19%。饲料应多样化,保持饲料新鲜洁净。断奶初期补料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断奶后限喂一周青饲料,逐渐增加精饲料。
7、断奶后一个月内,每100公斤饮水或饲料中加1公斤~2公斤食醋或柠檬酸,以提高胃内酸度。定期给予金霉素、土霉素、痢特灵、喹乙醇、磺胺类、亚硒酸钠、维生素B粉等药物,对防治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明显效果。
治疗
1、恩诺沙星4~6毫升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0.1%亚硒酸钠3~4毫升,肌肉注射,间隔5~6天重复注射一次。
2、头孢止痢每千克体重0.1~0.15毫克口服或肌注,不可超量,也不必与其它药配合应用。
3、硫酸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注,一日2次,连用3天。剂量准确,不可超量。5%葡萄糖200毫升静脉注射。
4、20%磺胺嘧啶钠10毫升或六甲氧磺胺嘧啶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5%氯化钙和4%乌洛托品各5毫升混合静注。
5、庆大霉素5毫升,地塞米松100~200毫克分点注射,连用2~3次。
6、口服利尿素每千克体重1毫克或用速尿1~3毫升肌注。
7、庆大霉素或小诺霉素及维生素B12,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

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以及预防与治疗


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营养贫乏和代谢紊乱所致,多发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产奶量最高时发病最多。随着胎次和年龄的增加,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该病属于家畜产科疾病的范畴,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奶牛饲养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一般在5%~8%,个别牧场的发病率可高达25%~30%。对奶牛产后瘫痪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虽然有的瘫痪奶牛经过治疗能够痊愈,但是对养牛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减少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预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以及预防与治疗。

1、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

干奶期特别是围产期是奶牛生产的重要环节,此时期饲养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奶牛体况改善,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适应高精料饲养模式向粗饲料饲养模式的转变,激发免疫系统,减少疾病发生。干奶期奶牛对钙的需要量处于最低时期,胎儿发育、尿钙和粪钙的排泄总量为每天10~12克,此时血液中钙补充机制处于无活性状态。奶牛分娩后泌乳的启动则需要一套快速的钙内环境调节机制。奶牛分娩第1天产5千克初乳需要23克钙,因此奶牛分娩后每天必须有30克或更多的钙进入钙贮,这就是说分娩第1天的奶牛都表现血钙降低现象。

当肠道吸收钙和骨骼动员的钙总量少于奶牛钙损失总量,奶牛表现血钙降低,最终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产前低钙,产后高钙,钙、磷比(1.0~1.5)∶1”的饲养模式可以激发奶牛产后迅速从日粮中吸收和动员骨骼中的钙维持血钙平衡,防止产后瘫痪的发生。产前饲喂低钙饲料,钙、磷比以1∶(1~3)为宜;增加阴离子物质饲喂量,产前21天,每头牛可补食50~100克氯化铵和硫酸铵。产前3~5天至分娩后3天内,静脉注射20%葡萄糖酸钙、25%葡萄糖溶液各500毫升,每天1次;有条件时每天补给白糖200~300克,有良好预防效果。

干奶期饲喂优质粗饲料,一般为每头每天8~10千克优质干草,15~20千克多汁料和1~4千克混合精料,粗料和多汁饲料不宜多喂。干奶期日粮干物质应占体重的2.0%左右,每千克饲料干物质含粗蛋白12%~15%左右,钙0.65%以上,磷0.48%以上,精粗料比为3∶7,粗纤维含量不少于20%。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的饲料品种尽量保持一致,围产期前期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使瘤胃微生物区系逐步调整适应于精料饲养类型,有助于母牛产后可以尽快适应即将到来的产奶高峰期高精料饲养模式。降低酮病、胎衣不下、皱胃变位等疾病,预防产后瘫痪的发生,产前1个星期补硒1次。干奶期中,最迟从产前2星期开始,减少富含蛋白质饲料,促进母牛消化机能,避免发生便秘、腹泻等疾病。

应用维生素天制剂也可有效预防生产瘫痪,分娩前6~10天可肌肉注射维生素天3,每次150~200万单位,每天1次,以降低发病率;对高产老龄和有产后瘫痪病史的奶牛在产前静脉注射补充钙、磷,对预防本病有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高产老龄、有产后瘫痪病史、步态不稳的奶牛,于产前1星期,在饲料中加乳酸钙(50克/天)。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0毫升,25%葡萄糖1000~15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1000毫升,5%磷酸二氢钠200~500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效果较好。在分娩后立即1次肌肉注射100毫克双氢速变固醇分娩前8~2天,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2(骨化醇)1000万国际单位,或按每千克体重2万国际单位的剂量应用。

2、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干奶牛特别是围产牛圈舍保持清洁、干燥,运动场宽敞平坦,奶牛每天能自由运动。保证一定的户外运动和光照时间,尤其是在冬季。加强运动,经常晒太阳,能够促进钙、维生素的合成、吸收和利用。干奶牛在产前7~10天应转入产房,由专人护理,管理条件保持相对稳定,尽可能减少各类应激因素的刺激。严防穿堂风对牛体的侵袭。

3、对症治疗

对卧地不起的病牛使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强壮筋骨的中药制剂牛膝散,延胡索45克,赤芍45克,没药45克,桃红45克,红花21克,牛膝21克,白术21克,丹皮21克,当归21克,川芎21克,粉碎水煎后灌服,每天1次,连用5~7天。

对产道损伤者,应以消炎、镇痛和恢复机能为原则。药用安痛定20~40毫升,青霉素400~50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每天2次,或10%葡萄糖1000~2000毫升,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毫升,10%糖酸钙500~800毫升,10%水杨酸钠150~200毫升,10%维生素C20~40毫升,维生素B120~40毫升,1次静脉注射,配合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新斯的明40毫升。也可内服中药,活血理气,强筋壮骨,祛风止痛,方用“牛膝散”,药选延胡索45克,桃仁45克,赤芍45克,没药45克,红花21克,牛膝21克,炒白术21克,丹皮21克,当归21克,川芎21克。同时要加强护理,勤翻牛体,多铺垫草,防止褥疮,经综合治疗,多数可于2~7天内逐渐恢复,自行站立。

对内脏损伤引起的以抗菌消炎为主,但多数预后不良,在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上,10天之内不见好转者,应及早淘汰。

对前胃迟缓的病牛,可以兴奋胃肠道,恢复瘤胃功能。新斯的明10~15毫升,每天1次。灌服健胃散(主要成份为槟榔、神曲、麦芽、山楂)250~300克,每天2次。

对继发同病的病牛可以静脉注射25%葡萄糖1500~200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25毫克,或使用50%葡萄糖500~1000毫升,每天1次。同时配合“补中益气汤”:炙黄芪70克,党参、白术、陈皮各60克,炙甘草45克,升麻30克,柴胡30克,水煎,候温灌服,疗效较好,多于1~3天内站立。

瘫痪时间较长的病例可用氢化可的松300~500毫克,10%葡萄糖注射液1000毫升,12.5%维生素C注射液50~1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在治疗过程中,为预防褥疮和自身体重压迫位于下面的后肢而引起的神经麻痹,应注意病牛的护理工作。尽可能保持患牛伏卧或坐位,每隔2~3小时翻动牛身1次,防止肌肉缺血性坏死,减少并发症。保温牛体,要多铺垫草,防止病牛滑倒摔伤。

4、其他注意事项

奶牛助产时,一定要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消毒,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产道和神经,引起产后瘫痪。助产时应注意过早助产容易造成产道损伤,过晚对母牛及胎儿都有危险,所以一定要适时,而且选好助产人员很重要。产道干燥,胎水少时,应向产道内灌注润滑剂使产道润滑。牵引困难时,应该先拉头,然后再拉前两肢并交替,而且牵引要与母牛阵痛、努责相配合,缓和用力,不要强拉猛拽。

分娩牛产后3天不将其初乳挤尽,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新产奶牛第1天挤初乳时,对老龄、瘦弱和有产后瘫痪病史的奶牛只挤2.0~2.5千克,以后逐渐增加,到第7天左右正常挤奶。

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与治疗

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成年母牛于分娩前后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奶牛常发病之一,一般见于5~8龄(3~7胎次)的高产奶牛,通常是在奶牛分娩前后72小时以内发病,奶产量越高,发病越多,发病率一般在5-8%,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呈散发。临床上,以血钙浓度下降、肌无力、瘫痪和昏迷为特征。

1、发病原因
低血钙是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的主要原因。日粮营养失衡,钙磷比例不当,在干奶期饲料中钙含量过多,磷含量不足或正常,血钙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娩前后由于血钙突然下降,甲状旁腺活动处于“静止”状态,不能大量分泌并动员骨钙入血。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舍饲不运动等也是产后瘫痪发生的原因。
2、临床症状
产后奶牛出现四肢肌肉震颤,感觉过敏,不愿走动,摇头、磨牙或空嚼,体温正常或稍升高,后肢强拘,步态不稳、僵硬这是产后瘫痪的早期症状。这一时期治疗效果较好。当病牛卧地不起,头偏于一侧,颈部弯曲,鼻镜干燥,四肢末端皮肤冰凉,体温降低(36℃~38.5℃),轻度脱水,心率加快,心率多达80~100次/分钟。后期进入昏迷状态,食欲废绝,长时间卧地不起,体温下降。心音几乎听不到,心率可达120次/分钟。脉搏微弱,有的并发瘤胃臌气和褥疮。瘤胃蠕动减慢,常鼓气,粪便干硬,病牛时常呻吟。这一时期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时间长。
3、诊断
根据临床特有的症状,对钙剂治疗反应迅速且良好,以及血清钙的测定(8毫克/100毫升以下)即可确诊。同时还应检查肝、肾和心脏的功能,尤其应检查运动器官的损伤程度,看是否有神经麻痹、肌肉破裂、骨节脱位、肌腱断裂、骨折等,与产后毒血症、难产性瘫痪、卧倒不起综合征、外伤性瘫痪等区别开来。
4、治疗方法
发生本病后必须立即治疗,治疗越早越好,如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局部肌肉缺血性坏死,使治疗更加困难,甚至可能死亡;若能及时治疗且方法得当,一般都可治愈。
4.1乳房送风疗法
乳房送风疗法是目前治疗奶牛产后瘫痪最有效和最简便的方法,即往乳房内打气,使乳房内压升高,流入乳房的血液减少,随血流进初乳而丧失的钙也减少,血钙水平得以提高,特别适用于对补糖、补钙疗法反应不佳或者复发的病例。具体方法是:先将患牛乳房内的乳汁挤尽,用75%的酒精棉球涂擦4个乳头,再将消毒过的乳导管涂上凡士林,插入乳头孔内,外接送风器,向乳房内慢慢打气,4个乳区之间互不相通,送风应逐个进行,至乳房皮肤紧张,乳腺基部边缘清楚并变厚,轻轻敲击呈鼓音为准。打满气后,用绷带条将4个乳头松紧适度地结扎起来,以防空气逸露,待奶牛起立后经过1小时,将绷带条解除,多数病例一次收效,如未见好转,经6小时~8小时后再重复1次。如果奶牛患有乳房炎,要禁止使用乳房送风疗法,防止炎症扩散。
4.2静脉大剂量注射钙剂
葡萄糖酸钙400~600毫升,10%葡萄糖溶液1000毫升,糖盐水500毫升,20%安钠咖1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30毫升,维生素B1注射液20毫升,静注钙剂速度应缓慢。多次使用钙剂效果仍不明显时,可用50%葡萄糖400毫升、磷酸二氢钠400毫升、硫酸镁100毫升静脉注射,输液时出现不安等异常反应时应停止补钙。硝酸士的宁注射液5毫升百会穴内注射,每天一次,连用两天。根据病情用药物调理胃肠功能,如果发生瘤胃臌气应穿刺放气,并灌服止酵剂。
4.3病牛的护理
患牛尽可能保持伏卧或坐位,每天至少要翻3-4次身,这样可防止肌肉缺血性坏死,减少并发症。保温牛体,要多铺垫草,防止病牛滑倒摔伤。加强母牛干乳期的饲养管理,控制精料的喂量,防止母牛过肥,增喂优质干草,增加青绿饲料。产前喂低钙日粮,但要保证日粮中钙100~125克/天,注意钙磷比例平衡,钙磷比1:1。在干乳期,特别是产前2周饲喂低钙日粮,以利激活甲状腺机能,促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从而促进提高吸收钙和动用骨钙的能力,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产犊期间可人工投服胶体钙,然后立即喂高钙日粮,钙占日粮干物质0.7%,钙磷比1.5:1或2:1。对妊娠后期乳牛加喂富含矿物质维生素饲料,产前5天肌注1000万单位维生素D3或口服200万单位维生素D2,可减少发病率。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干奶牛和泌乳牛分群饲养,增加怀孕牛的运动量,产前产后48小时密切注意观察母牛,一旦出现前驱症状立即治疗。分娩牛产后3天内不将初乳挤净,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5、预防措施
干奶期特别是围产期是奶牛生产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饲养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奶牛体况改善,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适应高精料饲养模式向粗饲料饲养模式的转变,激发免疫系统,减少疾病发生。干奶牛特别是围产牛圈舍保持清洁、干燥,运动场宽敞平坦,奶牛每天能逍遥运动。尽可能减少各类应激因素的刺激。
干奶期奶牛对钙的需要量处于最低时期,胎儿发育、尿钙和粪钙的排泄总量一天是10~12克,此时血液中钙补充机制处于无活性状态。奶牛分娩后泌乳的启动则需要一套快速的钙内环境调节机制。奶牛分娩第一天日产5千克初乳需要23克钙,因此奶牛分娩后每天必须有30克或更多的钙进入钙贮,这就是说分娩第一天的奶牛都表现血钙降低现象。当肠道吸收钙和骨骼动员的钙总量少于奶牛钙损失总量,奶牛表现血钙降低,最终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因此“产前低钙,产后高钙,钙磷比1~1.5:1”的饲养模式可以激发奶牛产后迅速从日粮中吸收和动员骨骼中的钙维持血钙平衡,防止产后瘫痪的发生。对高产老龄和有产后瘫痪病史的奶牛在产前静脉注射补充钙、磷,对预防本病有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高产老龄、有产后瘫痪病史、步态不稳的奶牛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0毫升、25%葡萄糖1000~15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1000毫升,5%磷酸二氢钠200~500毫升,一天一次,连用三天,效果较好。干奶期饲喂优质粗饲料,保证日粮粗蛋白12%~15%,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的饲料品种尽量保持一致,围产期前期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产奶高峰期高精料饲养模式。降低酮病、胎衣不下、真胃变位等疾病,预防产后瘫痪的发生。
奶牛助产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产道和神经,引起产后瘫痪。新产奶牛第一天挤初乳时对老龄、瘦弱和有产后瘫痪病史的奶牛只挤2~2.5千克,以后逐渐增加,到第7天左右正常挤奶。对健壮的奶牛第一次可以多挤,以免隐形乳房炎转变成临床性乳房炎。

狐狸结核病、白肌病、酮病的症状和预防


狐狸肺结核病的症状和预防: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引起内脏器官干酪化或钙化性结节。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患病动物的肉类饲料、病狐狸的分泌物等是重要的传染源。临床上大多数病狐狸表现被毛零乱,咳嗽,很少运动,呼吸困难,有的发生腹泻,便秘,腹部膨胀增大,腹腔积水。实质器官(肝肾等)被侵害时,常无明显症状。

防治方法:(1)雷米封治疗。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需3个疗程,1月~2月进行每一疗程,6月~7月进行第二疗程,9月~10月进行第三疗程,每个疗程45天,可使狐狸活到取皮期。(2)严把饲料关。饲喂结核病畜的肉类不能生喂。(3)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必须经巴斯德氏菌消毒或煮沸后饲喂。屠宰前进行结核菌素接种,将结核菌素阳性可疑反应的一律淘汰,留健康幼狐狸作种用。(4)病狐狸要隔离饲养,一直到取皮。对病狐狸住过的笼子要用喷灯2%热苛性钠溶液消毒,地面用漂白粉喷撒消毒。(5)患过结核病的人不能饲养健康狐狸。

狐狸酮病的综合防治:

症状:病狐食欲下降或废绝,鼻镜干燥,精神沉郁,活动减少;大多病狐体温、呼吸、心跳均基本正常;尿液呈酸性。本病的发生还表现为幼狐重于成狐,食欲旺盛的个体病情大多较重,蓝狐病情重于银黑狐、发病率高于银黑狐等特点。

该病发病过程一般较长,往往大群发病,且很少出现突然病死现象,一个狐群发病不波及临近狐场。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治疗:对病情严重的病狐,为减少脂肪分解产生更多酮体和促进酮体排除,静脉输入20%葡萄糖;为确保羧化辅酶的正常合成,促进酮体转化,输液时每日加入维生素B10.5毫克;为纠正酸碱平衡,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注射液;根据病情临床表现,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输液时加入抗生素类药物。饲养上要进行饲料调整,加大饮水量。

饲料调整:发病狐群应普遍采取饲料疗法。

减少动物性饲料比例,特别要减少富含脂肪的饲料比例,加大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类饲料比例和蔬菜在日粮中的配比。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有利于迅速提高狐体血糖水平,减少酮体产生。每日在饲料中加维生素B12毫克~3毫克,可提高动物体的脱羧解毒能力。经过7天~15天的调整,待狐群恢复正常后,便可恢复正常饲养。

预防:在7月~8月幼狐的生长旺期,应采用高脂肪、中等蛋白质和低碳水化合物类型饲料饲养。在处理三大营养关系时,要以蛋白质为核心,首先确定蛋白质的给量处于一年中中等水平(冬毛生长期最高),然后再在三大营养关系列表中选择相应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水平,并在浮动范围内,脂肪选择上限,而碳水化合物选择较低的水平。

万万不能错把脂肪水平选择不同时期的最高水平,造成脂肪水平过高;也不能选择不同时期碳水化合物的最低水平,造成碳水化合物水平过低,这样由于营养供应失调而导致狐体营养代谢失调,从而引发酮病。

狐系肉食动物,饲料中要注重蔬菜的添加,以满足狐体对维生素的需要及促进消化道的正常蠕动;注重各种维生素添加剂的添加,满足不同时期维生素的需要。为使狐体保持正常代谢,预防酮病的发生,日粮中应添加维生素B10.4毫克,北极狐还要加大给量。

在炎热的季节应让狐群自由饮水,早饲应适当提前,晚饲要适当后延,中午补饲要快,以减少饲料的氧化酸败;以淡水鱼养狐,要注意熟喂。注意养狐场的通风,在地面上经常洒水降温,避免狐体受到直射阳光照射。

狐狸白肌病的症状和预防:

许多养殖户在狐狸休情期就不再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狐狸从日粮中摄入的维生素E满足不了自身需要,时间一长就会引起白肌病的发生。

症状:本病常发生在6月份~7月份的育成子狐狸,食欲好的更容易发生,往往觉察不到,突然死亡,死尸口腔极白,像严重贫血状,鼻镜湿润,被毛蓬松,缺乏光泽,身体潮湿,似泼水样。

防治: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或大麦芽,也可用适量棉子油,效果很好。

治疗:可肌注维生素E针剂,每头每次2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也可用维生素E粉剂,每头每次10毫克。待病情得到控制后,继续添加维生素E粉剂,每头每次5毫克,同时配合一定量的多种维生素效果更好。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诊断、预防与治疗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是一种常见病,一般情况,母牛在产后经过12h胎衣仍未全部脱落即称胎衣不下,。该病可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从而增加奶牛空怀天数,严重者由于不孕而致淘汰,直接影响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诊断、预防与治疗。

1、发病原因

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不但与多种生理病因有关,而且还与营养因素有关,具体发病发病原因如下:①奶牛干奶后饲养管理差,在干奶期间饲料中钙磷含量超标,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失去平衡,影响到钙、磷的摄取,最终造成产后低血钙,导致奶牛胎衣不下。同时,干奶期间日粮中蛋白质缺乏,会导致牛体况下降,影响产后胎衣的排出。在日粮蛋白质含量测试中得出,在干奶期内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7%时,产后胎衣不下发生率为45%,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14%时,产后胎衣不下发生率为25%,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干奶期内营养能量摄取过高也会导致胎衣不下。②干奶期日粮中维生素A、维生素E等含量不足也会导致胎衣不下,通过大量的饲养经验得出,在干奶期内日粮中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充足摄取可以有效的降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③胎盘炎症也是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之一,奶牛在妊娠期间子宫会受到一些外界细菌和病毒的影响,一旦发生感染就会使子宫发生炎症,都可引起胎盘与母体粘连,从而导致胎衣不下。

2、诊断

在诊断的时候首先要检查胎盘,看是否完整。同时检查尿膜绒毛膜上除胎儿排出时发生的破口处,看除了此破口外还有没有其他破口,如果发现其他裂口要仔细检查,通过检查结合实际情况给以判定是否存在胎衣不下。

3、预防

在奶牛临产前2~3周内,根据情况适当的在日粮中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钙的含量。对于以前发生过胎衣不下情况的奶牛,应当及时注射1次维生素D3。在产后,要及时对奶牛进行补糖、钙等,通常在母牛产后马上进行静脉注射20%葡萄糖钙500mL和25%葡萄糖400mL,可有效预防奶牛胎衣不下。加强干奶期饲养管理,奶牛在干奶期内营养摄取最为重要,不但要科学的进行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配比,还要使营养摄取平衡,以促进奶牛产后胎衣快速排出。

4、治疗

西药治疗:①金霉素lg,或者土霉素2g,加入10%生理盐水500mL,将药物温热后直接注入子宫,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促使胎盘缩小,利于胎衣排出体外。②采用皮下或者肌肉注射垂体后叶素1001U,2h后再进行第二次注射,一般都是在产后6~8h使用,超过12小时效果就会不理想。也可用催产素80~1001U,麦角新碱6—lOmg,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③用10%氯化钠500mL静脉注射,1次即可。④静脉注射含糖盐水900~2000mL,对母牛产后子宫内膜炎以及胎衣不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中药参灵汤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有一定治疗作用。中药使用过程中如果胎衣不自然脱离,采用人工剥衣时,也可以达到手到即脱的效果。所用中药参灵汤成分为党参和黄芪各30g,生薄荷和五灵脂各30g,当归60g,川芎和益母草各30g,全部研成粉末状,用开水冲服。

手术剥离不可以在胎衣不下早期进行,最好在用中药治疗几天后再进行胎衣剥离。剥胎衣前,先采用适量温水灌肠,让牛排出直肠中的积粪或者亲自用手掏出;用绷带把尾巴缠住,拉向一侧,再用o.2%~0.3%高锰酸钾清洗牛外阴部,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向子宫内注入10%氯化钠500mL。胎衣剥离时左手握住露在外面的胎衣,右手顺阴道伸人到子宫内,找到子宫叶,然后用拇指操作,找到胎盘的边缘处,把食指或拇指伸人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之间进行分开操作,由于剥离子宫角尖立端的胎衣非常困难,可以进行轻拉胎衣,再将手迅速抓住还未分离的胎盘,这样即可顺利地完成剥离胎衣。胎衣剥衣完毕后,可用0,1%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并且要防治子宫感染,注入华神康普灵30mL,每天1次,3天后停药即可。

改善母牛的饲养管理条件,给予丰富的维生素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饲料,适当的增加妊娠母牛运动量,可预防产后胎衣不下。在奶牛生产前期定期投服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也可预防。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诊断与防治

奶牛产犊后由于一些因素导致胎衣没有在一定时间内自然脱落,形成滞留,造成子宫内环境受到破坏,感染,甚至造成子宫炎症、化脓、不孕,严重的可以导致奶牛全身恶病质造成死亡。该疾病在奶牛日常生产中较为常见。
造成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有:饲料单一、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Va、Vc和硒等;粗饲料质量差,采食量低,子宫收缩无力;牛体老弱,内分泌失调;长期舍饲,运动量不足。
诊断该病主要从临床症状,一般产后12小时内胎衣全部脱出体外属于正常,48小时以后还未能全部脱出的则可视为胎衣不下。对于发生胎衣不下的病牛,应及时给予促子宫收缩药物,并配合消炎,尽量避免人工剥离,因为人工剥离有可能会导致胎衣残破,碎片或子叶遗留在子宫内造成子宫内炎症,这是造成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的主要原因。
日常生产中应注意奶牛饲料的营养全价,足量添加必须得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运动,保持奶牛机体健康。

奶牛胎衣不下症
奶牛胎衣不下症指母牛产犊后在一定时间内胎衣不能排出而滞留于子宫内。
1症状
产后超过12小时胎衣还停留于子宫内,有举尾、弓腰、不安、轻微努责等症状,若时间长,出现胎衣腐败,引起炎症。
2治疗
(1)注射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加快胎衣的排出。
(2)向子宫内灌注10%的浓盐水1500~2000毫升,以利于胎衣排出。
(3)子宫注入青霉素、链霉素等,防止胎衣腐败,使其液化自行排出。
(4)实施手术剥离胎衣,剥离时间在产后24~36小时内。剥后向子宫内注入青霉素,链霉素等。

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特点 奶牛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奶牛胎衣不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产科疾病,也叫做胎衣滞留,是指奶牛生产后经过12h有部分或者全部胎衣无法自行排出。胎衣不下在奶牛养殖过程中是一种多发病和常发病,发病率在10%~30%,但在夏季高温时候发病率有时能够超过50%。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特点奶牛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1、发病特点

在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胎衣不下,发病率相对较高。奶牛年龄越大,胎次越多,分娩机能降低,越容易发生该病。奶牛产奶量越高,越容易发生该病。给奶牛饲喂单一的日粮种类,由于无法摄取充足且全面的营养物质,就越容易发生该病。妊娠奶牛越早发生早产,越容易发生该病。另外,奶牛妊娠期过长或者过短,都可使该病的发生率升高;发生流产、难产或者产出死胎时,也容易发生该病;犊牛初生重越大,会使其更容易发生该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奶牛患有胎衣不下还能够继发引起子宫内膜炎、不孕不育,从而使其只能够被淘汰处理,甚至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

病牛部分胎衣垂挂在阴门下无法排出,一般产后经过12h胎衣依旧会在子宫内停留,此时会表现出不安、弓腰、举尾以及轻微努责等,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胎衣发生腐败,从而出现炎症反应。再经过1~2天,胎衣就开始发生腐败分解,有混杂胎衣碎片的污红色液体从阴道内排出,并散发恶臭味。如果子宫吸收腐败分解的产物,就会引起败血型子宫炎和毒血症,此时病牛就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泌乳量减少。

3、治疗措施

西药疗法。助产时可收集3000mL清洁羊水,给奶牛一次性灌服。如果产后经过4~8h胎衣没有排出,可肌肉注射20mg乙烯雌酚和100万IU催产素,经过2h再使用1次,一般用药8~12h之后胎衣就能够排出,注意奶牛最好在产后6~8h注射,确保12h以内注射,具有较好的效果。也可向病牛子宫内灌注1000mL10%盐水,经过th导出液体,在胎衣与子宫壁之间投入10g土霉素或者四环素,间隔l天1次,直至到胎衣完全排出。如果病牛出现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等,要配合采取全身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ml。5%糖盐水、500mL25%葡萄糖、500mL5%碳酸氢钠、500mL20%葡萄糖酸钙、1000万IU链霉素、3000万IU青霉素、40mg地塞米松、20mL20%安钠咖、200mg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并配合采取对症治疗,每天1次,直至康复。

中药疗法。治疗原则为补气益血、活血祛瘀、温经行滞。可取18g炮姜、45g黄芪、24g红花、30g桃仁、60g党参、24g当归、15g甘草,全部研成细末,以150mL黄酒为引,混合均匀后个病牛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如果体温升高要添加二花、连翘、黄芩等。

放血疗法。根据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的结构特点,该病还可采取放血疗法,治疗效果较好。这是由于奶牛放血后能够引起局部血管缺血,相应的使某些器官组织会处于暂时性贫血的状态,尤其是导致胎儿胎盘隆凸的绒毛血管内的血液量快速减少,从而使母体子宫阜与胎儿胎盘之间紧密黏连的部分逐渐松开,使子宫阜于胎衣发生分离。操作时,在奶牛乳静脉处刺入20号针头进行放血,根据体质情况确定放血量,一般适宜控制在2000~3000mL,往往在24h以内胎衣就会自行被分离排到体外。

手术剥离。手术前,病牛先使用温水进行灌肠,确保直肠中积粪排出,或者用手将粪便掏净;接着将尾巴用绷带缠绕,让助手将其拉向一侧,然后对外阴部使用0.3%高锰酸钾进行清洗和消毒,再向子宫内灌注500mL10%氯化钠。手术时,先将外露的胎衣用左手握住,接着右手经由阴道伸到子宫内,查找子宫叶;然后用拇指查找胎儿胎盘的边缘,并在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之间伸入食指或者拇指,使二者被分开。一般来说,较难剥离存在于子宫角尖立端的胎衣,此时要先轻微拉动胎衣,接着将手伸向前下方快速将还没有脱离的胎盘抓住,使胎衣被比较顺利地剥离。手术结束后,可使用0.1%高锰酸钾对子宫进行冲洗,接着注入20~30mL华神康普灵,避免子宫发生感染。如有需要可每天用药1次,连续使用3天。

4、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干奶前期,即停奶至产前16天,奶牛要坚持适量运动,保持舍内卫生良好。停奶1周前要仔细检查是否发生乳房炎,没有发病才能够停奶。奶牛体况保持适宜,主要饲喂禾本科干草,根据膘情配合饲喂一定量的精料和青贮,供给充足的纤维,避免摄取过多能量、蛋白质。干奶后期,即产前15天至分娩,要饲喂适口性较好且营养浓度较高的日粮,且精料和青贮的喂量要逐渐增加,使瘤胃能够很好的适应产后饲喂的高精料日粮。

药物预防。对于高产、高胎次以及产前和产后体质比较虚弱的奶牛,要及时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另外,奶牛可在产后th内肌肉注射100万IU催产素以及10mL由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组成的合剂,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奶牛胎衣不下原因与治疗

胎衣不下是舍饲奶牛产后的常见病,一般母牛于产后4小时-8小时胎衣自行排出,若母牛产后经过12小时胎衣尚未全部排出,称为胎衣不下。本病易继其他产后疾病,影响母牛的繁殖。
病因:一是产后子宫收缩无力,子宫弛缓。奶牛妊娠后期运动不足,饲料草单一,品质差,或精料过多,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母牛过肥或体质虚弱,胎水过多,胎儿过大,双胎,难产,早产等引起的子宫弛缓。二是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粘连。由于妊娠期子宫感染或子宫炎症复发,布氏杜菌病等引起子宫粘膜与胎膜炎症,彼此粘连。
症状:胎衣不下可分为全部不下和部分不下两种:
1、全部不下是指整个胎衣停留在子宫内,只有部分胎衣悬垂于阴门外或整个胎衣全部停留于子宫和阴道内。
2、部分胎衣不下是指大部分胎衣脱落悬垂于阴门外,有小部分粘连在子宫母体胎盘上,或大部分胎衣脱落,只有极少部分停留在子宫内。
胎衣不下母牛一般无全身症状,偶有举尾、弓腰等不适姿势。悬垂于阴门外的胎衣经2天-3天,腐败、分解,气味恶臭,子宫内胎衣也腐败、分解,阴门排出红褐色恶臭的粘液,混有腐败的胎衣碎片。少数胎衣不下母牛,由于胎衣腐败,恶露停留于子宫内未能排出,细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自体中毒。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停止,产奶量下降。
治疗:分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两种:
药物治疗1、土霉素2克或金霉素1克,将药物胶囊直接送入子宫内,或用生理盐水250毫升溶解后灌入子宫,隔日1次,5天-7天后胎衣自行脱落。胎衣排出后,须继续向子宫内灌药,直至恶露排净为止。2、20%葡萄糖酸钙500毫升,25%葡萄糖50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或10%氯化钠200毫升-30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
手术疗法:进行胎衣手术剥离,一般在产后18小时-24小时进行。母牛站立保定,术者将指甲剪短磨光,手臂消毒,涂上润滑剂。母牛外阴部周围洗净消毒后,术者左手握住阴门外的胎衣,稍用力拉紧,右手沿胎衣伸入子宫内,找到胎盘,用拇指或食指沿着胎盘边缘,向内分离,即可将胎儿胎盘从母体胎盘中分离出来。剥离应由近及远,一个一个顺序剥离,这样,右后在子宫内逐个地分离胎盘,左手配合轻微用力向外拉出胎衣。剥离完毕后,可用土霉素2克或金霉素1克,溶于200毫升-300毫升生理盐水中一次灌入子宫,隔日1次,直至子宫分泌物洁净为止。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是由子宫内膜炎引起的,是危害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之一,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奶牛最为常见的疾病,常呈慢性经过,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由于人们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不重视,给奶牛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原因

一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引发奶牛子宫炎的主要原因。养牛户无严格的消毒制度,使环境致病菌增多,尤其是产房和牛舍卫生管理差为奶牛产后感染提供了条件。二是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催奶过度导致牛体营养失衡,抵抗力下降,子宫收缩乏力,子宫迟缓,产后恶露蓄积,不易排出,导致子宫炎发病率大大增高。三是人工授精过程操作不规范,如输精器械对子宫造成损伤、输精次数频繁;人工授精或阴道检查时输精器、牛外阴部、人的手臂消毒不严致使病原体进入子宫内引起炎症。四是兽医和饲养员在助产时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致使产道感染细菌;治疗胎衣不下、子宫脱、阴道脱、子宫颈炎等疾病消毒不彻底、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五是胎衣滞留。它是母牛发生子宫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胎衣不下时剥离不净、胎衣腐败及手术分离时造成子宫黏膜损伤、宫埠蒂受伤,均为外源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六是牛患其他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未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而继发子宫炎。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不洁分泌物从病牛阴道内排出,一般在死产、难产和分娩后胎衣不下时,恶露不能由于子宫收缩无力排出,因而很容易被发现。病牛表现拱被怒责,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产奶量明显下降,反刍减少或停止。

2.粘液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病牛临床表现为排出少量白色浑浊的粘液或黏稠脓性分泌物,排出可污染尾根和后驱;病牛体温略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逐渐消瘦等全身症状轻微;阴道检查,宫颈外口充血、肿胀;直肠检查,子宫角变粗,若有渗出液积留时,压之有波动感。本病往往并发卵巢囊肿。

3.隐性子宫内膜炎

奶牛子宫人的肉眼看不出其变化,也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症状,阴道检查、直肠检查也没有任何异常出现,发情时子宫排出的分泌物较多,有时分泌物略微浑浊。子宫轻度感染是造成受精卵和胚胎死亡,发情期正常,但屡配不孕的原因。

4.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经常从阴门中排出少量稀薄、污白色或混有脓液的分泌物,且常粘再尾根或后驱,形成干痂;直肠检查可发现子宫壁增厚,宫缩反应微弱或消失。

三、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即可确诊。患病牛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体温略有升高,食欲和产奶量下降。有的病牛常作排尿姿势、表现努责,拱背。卧下时从阴门中排出粘液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的数量较多,常附着于阴门下角及尾根上,干燥后形成痂皮。

直肠检查,可触及到一个或两个于宫角变大,子宫壁变厚,收缩反应微弱。有时触摸子宫有痛感,着有分泌物积聚,可感到有明显波动。

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特别是在发情时排出较多,经常由阴门瓣出脓性分泌物,阴道和子宫颈粘膜充血,性周期紊乱或不发情。

隐性子宫内膜炎,发情时从阴道中流出较多的混浊粘液,无明显症状,排卵、发情和周期均正常,但屡配不孕或配种受孕后发生流产。

四、防治措施

1.注意卫生条件,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良好的饲养条件,对牛舍、产房要按时进行消毒和清扫,保持干燥、清洁的环境,保持环境卫生的清洁,夏季加强通风,冬季注意保暖,此外,还应定期消毒。按奶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日粮配方,尤其应重视处在干乳期和怀孕后期奶牛的日粮平衡,尤其是维生素VE、VD、VA以及Co、Mn、Se等微量元素的量和P、Ca等矿物质的比例。

2.人工授精的操作规程需严格遵守

为避免诱发生殖器官感染,人工授精必须要严格遵守兽医卫生规程,必须对母牛外阴部,输精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如手套、输精器等物品。输精时,并非越深受胎率越高,精液输到子宫颈深部即可,以免损伤子宫黏膜或子宫颈。

3.加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与保健措施

对即将临产的奶牛,要做好接产前的准备工作,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产道感染和损伤。对难产奶牛助产时操作应规范,临产前2周奶牛应转入产房单独饲养,并进行健康检查,产房、产床应清洁卫生,严格消毒,注意营养的平衡与供应。应加强产后奶牛的保健与护理,注意观察奶牛健康状况,为防止预产后子宫感染,在产后24~48h,应在子宫内投药1次,可静注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钙。

4.加强分娩管理,减少产道损伤和感染

为防止产道损伤和感染,对即将分娩的母牛,进行单独喂食。在自然分娩时,操作要规范、细致,产区要按时清洁,保持干净。

5.加强对产后母牛的管理

在母牛生产后,有些母牛会出现胎衣不下现象,因此,在母牛产后进行一次静注,可用10%葡萄糖酸钙和25%葡萄糖液各500mL,产后立即肌肉注射催产素150Iu。对产后12h胎衣不下者,给予子宫投敏感抗生素药。为避免发生输卵管炎和腹膜炎,防止毒素吸收和炎症加剧,切记不可用大量液体冲洗,应每天2~3次用0.1%新洁尔灭清洗母牛尾根和后躯,对产后6~8d,易发生子宫内感染而引发子宫炎的母牛进行。

在产后7d内,应用25%葡萄糖500mL和10%葡萄糖酸钙,进行一次静注,因为,发酮病容易在产后30d内发病,此方法,可有效的防止酮病的发生,加快恶露排除,使子宫收缩和复旧。

6.及时发现,治疗子宫内膜炎

6.1子宫冲洗疗法。为促进子宫内滞留物的排出及防止毒素吸收。取呋喃西林1~2g、土霉素粉5~10g、洗必泰1g,用4%~5%氯化钠溶液200~500mL溶解后灌入子宫内,治疗1次时间为2~3d,连续数次治疗即可。

6.2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临床上对患病牛用1%痢菌净150mL加兰州中兽医研究所研制的清宫液50mL进行子宫灌注,效果显著。

肉鸡腿病的发病原因 肉鸡腿病的防治措施


肉鸡腿病是目前制约肉鸡养殖生产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当肉鸡患此病后会出现跛行、瘫痪,严重影响了肉鸡的运动和采食,从而使得肉鸡的生长速度变慢,增重缓慢,降低了肉鸡养殖经济效益。现主要分析引起肉鸡腿病的主要原因以及针对肉鸡腿病的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研究表明肉鸡软骨营养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状,通常由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仔公鸡的发病率要高于母鸡,并且多发生在3~8周龄的鸡。发病率与肉鸡的发病日龄、品种存在一定的关系。

日粮因素。日粮中的营养成分不足或者缺乏是导致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日粮中的蛋白质和能量的水平不适宜时会引起代谢障碍而引起肉鸡发生腿病。当饲喂肉鸡高能高蛋白饲料时,尿酸盐会大量的沉积在关节处而形成关节。型痛风,使该病的发病率提高;当肉鸡饲料中缺乏钙磷,或者钙磷的比例不适宜时就会导致肉鸡患软骨症或者骨质疏松,而引发腿病;日粮中微量元素锰、锌、铜、硒等与鸡腿病有关,例如当肉鸡缺锰时会引起胫骨关节增大,胫骨远端和趾骨近端扭转或弯曲,行走困难。当缺锌时,病鸡会出现运动失调,跗关节肿大,严重时会发生坏死性皮炎。肉鸡缺铜时会表现为骨折,骨骼处软骨增厚,出现痉挛性麻痹;当日粮中维生素D不足时会患有佝偻病、软骨症,当维生素E缺乏时会出现脑软化,共济失调;维生素B。缺乏会引起外周神经麻痹而表现出观星状;烟酸缺乏时会出现关节肿大,腿骨弯曲;日粮中的电解平衡失调会增加腿病的发病率,而增加日粮中的正离子则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管理因素。在肉鸡的养殖过程中管理不当也是引起肉鸡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肉鸡发生机械性骨折,或者扭伤时而引发炎症,就会发生腿病,这一现象主要在抓鸡环节中出现;当鸡舍内环境不适宜,如肉鸡长期生活在高温、缺氧的环境下会出现骨骼变形、强度变弱、发生中毒等而引发腿病,光照不合理,也会引发该病发生;另外,当对患病肉鸡使用药物治疗时,如果用药不合理,如药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等会使肉鸡发生常规药物中毒而引起腿病发生。

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导致肉鸡发生腿病的主要因素,当肉仔鸡患病时,其主要症状就是在腿部发生病变。例如,当肉鸡患有非典型新城疫后,病鸡多表现为步态不稳,跛行或双腿麻痹;当患有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后,由于病毒会侵害肉鸡的坐骨神经丛,而使病鸡一侧或者双侧的腿发生麻痹,而出现劈叉的姿势;当肉鸡患有传染性滑膜炎后,其跗关节和脚垫处发生病变,表现为跛行,病腿不能伸张,负重无力而不能行走;当肉鸡患有禽霍乱时,如果是骨骼受到侵害则会表现为一侧跛行、关节内结核而引起瘫痪;葡萄球菌病多因外伤感染而引起,病鸡会出现关节肿大,跛行、不能站立,严重时还会发生股骨头坏死,易发生骨折;另外,当肉鸡发生寄生虫病后,有时会导致肉鸡运动困难,趾骨坏死。

2、防治措施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为肉鸡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鸡舍各环境指标的调控工作,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程序、饲养密度等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季节做好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工作,在夏季要防止鸡舍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要加强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以降低舍温,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和潮气,保持鸡舍空气新鲜。保持鸡舍卫生、干燥,要勤换垫料,防止潮湿的垫料滋生大量的细菌,对鸡群不利;冬季则要做好保温御寒的工作,尤其是育雏舍,更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冬季要合理的通风,并做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

进行合理的光照程度,让鸡在特定的模式下休息和活动,不可采用连续光照,要让鸡有一定时间的黑暗时间,以减少肉鸡的活动量,这对肉鸡骨骼的发育和腿部健康有益。调整好鸡群的饲养密度,在鸡群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及时调整饲养密度,肉鸡在3~4周龄时每平方米不宜超过12只。另外,在日常的管理如称重抓鸡时要轻抓轻放,以减少腿部受伤和避免发生应激。

提供适宜的营养,日粮中的各营养物质要全面且配比合理,有效控制饲料的质量,以提高肉鸡的饲料利用率,促进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在饲喂时要注意不可使用发生霉变的饲料,做好饲料的贮存工作。并且要随着肉鸡生长及时的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

做好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外源性病原菌的感染。加强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鸡群特异性免疫力。病鸡和瘫鸡应及早隔离淘汰,消灭传染源,将损失降到最低。

当肉鸡发生腿病,在诊断时不可轻易的下结论,要根据饲养管理的情况、饲养环境、饲料营养以及品种等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最终确认是何原因引起腿病的发生,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肉鸡腿病预防措施

腿部疾病是肉鸡的常见病,表现为腿无力,骨骼变形且关节囊肿等,造成跛行、瘫痪,严重影响运动和采食,制约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效益。该病发病率约为2%~5%,目前尚无特效措施预防,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减少发病率,减轻症状,把损失降至最低。

1、分段控制营养在饲养前期(3周龄~4周龄),要使鸡长好骨架,促进骨骼发育,防止体内脂肪堆积。为此,要加强运动,增强其体质。要控制饲料中代谢能的不平,或根据需要限量饲喂,控制脂肪堆积,可定期抽查体重,及时调整日粮水平。4周龄-5龄后,加速育肥上市。
防止日粮中钙、锰及VD、VB2缺乏,VD对骨骼的发育尤为重要。对于0周龄~3周龄的仔鸡,每公斤日粮中VA、VD的含量应保证在25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可定期少量投喂含VA、VD丰富的多汁新鲜饲料,如胡萝卜、南瓜等。
2、创造良好环境鸡舍要经常保持通风、卫生、干燥,垫料要松散防潮,定期更换。饲养的密度要适宜,3周龄~4周龄后,每平方米饲养肉鸡不超过10只。采用勤添少喂的方式投料,增加鸡啄食和运动时间。在转群、疫苗接种时应尽可能减少应激,防止惊群,尽量避免捕捉鸡只。
3、搞好疾病预防部分细菌和病毒会造成肉鸡发生腿部疾病,如葡萄球菌、病毒性关节炎等。必须做好疫苗接种和预防工作。对已患腿部疾病的肉鸡要及早隔离,精心护理。

奶牛炭疽病的病原特性 奶牛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炭疽是一种烈性和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炭疽芽胞杆菌而导致,各种动物都能够感染,尤其是食草动物比较容易发生.奶牛在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最容易在夏季发生,尤其是雨水较多时,冲洗病死牛尸体而导致该病在一定范围内散发或者流行.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炭疽病的病原特性奶牛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也是体型最大的一种致病菌,长度为3~8t_Lm,宽度为1~1.5tLm,无法运动。该菌可以短链状的形式即一个或者几对排列在一起出现在血液中,导致菌体比较粗大,两端平截,并形成明显的荚膜;还可以长链状排列,如同竹节状,较难形成荚膜。该菌具有较差的抵抗能力,放在培养皿中经过2~5min煮沸就会立即死亡,如果在夏季发生腐烂情况下会在24~96h内发生死亡。另外,菌体形成芽胞后会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其直接在太阳光进行照射能够存活4天,在干燥条件下能够存活长达10年,而在土壤中能够生存30年之久。在实验中,该菌经过th煮沸只能够检出少量芽胞,在100℃温度经过2h加热才能够被完全杀死。此外,菌体形成芽胞后在不同消毒液中的生存时间不同,如乙醇无法将其杀死,在3%~5%石炭酸中作用1~3天可被杀死,在3%~5%来苏儿中作用12h或者24h可被杀死,在4%碘酊中作用2h可被杀死,在0.1%升汞、2%福尔马林中作用大约20min就可被杀死,尤其是在添加有0.5%盐酸的0.l%升汞中只需要1~5min就可被杀死。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主要特征是潜伏期非常短,一般感染后经过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就会表现出症状,往往会在放牧过程中突然昏厥、呼吸困难,并会伴有天然孔出血和黏膜呈紫青色等症状,接着快速倒地死亡。急性型,病牛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超过41℃,初期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食欲废绝,反应迟钝或者没有任何反应;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瘤胃膨胀;如果在颈、胸和腰部感染病菌,会促使机体过度兴奋,走动不稳、摇摆。病程通常持续1~2天。亚急性型,病牛表现出在皮肤、口腔或者直肠等部位发生局部炎性水肿,开始时存在一定的硬热痛感,后期会变冷,且没有痛感,且往往会出现炭疽痈,病程能够持续数天,甚至超过1周。

3、实验室诊断

采集与培养病料,在无菌条件下,使用经过灭菌消毒的注射器抽取病牛血液,将其接种在肉汤增菌培养管中,放在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将其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血平板上接种,继续放在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并采取相关的鉴定试验。

形态学检查。经过染色发现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菌体呈长链,如同竹节,且两端稍微平截。该菌在陈旧培养基上能够形成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具有强折光性,不会导致菌体膨胀,也不会使菌链发生断裂;在含有牛血清的培养基上能够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在普通培养基上,会长出直径为2~3mm灰白色的不透明菌落,外观扁平,表面干燥、粗糙,失去光泽,边缘不整齐,在放大镜下可见边缘如同卷发状。在血平板上会逐渐发生轻度溶血。在肉汤管内,由于形成长链会出现沉淀,而管上部比较澄清,液面不会形成菌膜,也不会在管壁上附着有菌环。

鉴定试验。可以进行青霉素抑制试验,即取纯菌株以划线接种的方式分别在浓度为5万IU/mL、10万IU/mL、100万IU/mL青霉素的普通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其能够在浓度为5万IU/mL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但在无法在浓度为10万IU/mL、100万IU/mL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也可进行串珠试验,即将病菌接种在浓度为0.05万~0.5万IU/mL的青霉素培养基中,会长出大且圆的圆球形菌体,如果串珠链状,且会变成革兰氏阴性。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预防奶牛炭疽病的主要措施是给牛群定期进行免疫注射,可每年定期接种无毒炭疽芽胞苗,大于1岁的奶牛每头接种1mL,而小于1岁的奶牛每头接种0.5ml。,或者使用Ⅱ号炭疽芽胞苗,且任何年龄都接种1mL。

应急处理。对于发现病死牛的地区要立即划定疫点,一般从该处边缘向外扩展3000m的范围内都为疫区,而从疫区向外扩展5000m范围内都为受威胁区。病死牛及其污染的垫料、饲料等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牛污染的牛舍要使用5%福尔马林进行3次喷洒消毒,也可使用20%漂白粉液进行喷雾消毒,一般每平方米使用200mL,作用2h。

药物治疗。发病早期,成年病牛可腹腔、皮下或者静脉注射100~300mL抗炭疽血清,治疗效果良好;如果注射后体温依旧没有降低,可经过12—24h再注射1次。磺胺嘧啶是磺胺类药物中治疗炭疽病效果最好的药物,病牛可静脉注射80~100mL20%的磺胺嘧啶钠,每天2次,且体温降低后要继续注射1~2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9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