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发病因素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酮病是由各种病因造成泌乳奶牛体内缺糖,由此引起体脂分解、大量酮体生成并蓄积而出现的营养代谢病。临床上以消化功能障碍、血酮、尿酮及乳酮含量增高、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为特征。主要发生于经产而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以3胎~6胎母牛发病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发病较多。母牛产乳量过高,或产后饲料不足(缺乏)、品种单一、饲料霉败或品质低劣,或者精料补充过多,钴、磷等矿物质缺乏,多汁的饲料、青草及谷物等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乳牛过度肥胖等,均可引发酮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奶牛酮病的发病因素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1、发病因素

奶牛酮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①分娩的关系:约80%的病牛发生于泌乳量开始增加的分娩后5周以内,胎次在2胎以上的牛居多。②与季节关系:该病以冬季到春季多发,夏秋季较少。冬末初春,天气温差较大,奶牛运动不足,饲料单一。③与泌乳量的关系:大量泌乳。由于大量的消耗糖,容易导致糖不足。④与饲料关系:分娩后为追求高泌乳量而给予过多的浓厚饲料,致使瘤胃功能减弱,粗饲料产生的低级脂肪酸减少,血糖降低,进而引起继发性食欲减退,营养的摄取减少,造成奶牛体内的能量负平衡而呈现酮病。⑤与遗传、品种关系:调查表明荷兰种奶牛比其他品种发病率高,而爱尔夏种成牛发病率较低。

2、病例介绍

2..1病例1

检测:尿酮和乳酮的定性检验。试剂:复方亚硝基铁氰化钠试剂。硫酸铵100g、亚硝基铁氰化钠1g,分别研成粉末,装入褐色瓶内震荡混合,28%浓度氨水1mL,静置,如两液面交界处形成紫红色环轮,则为阳性反应。

诊断:根据分娩后发病情况,食欲减退或废绝,前胃弛缓,产奶量减少,渐进性消瘦和呼出气体及尿、乳味的改变等临床症状;用亚硝基铁氰化钠对乳汁的定性检查可作为参考,确诊为酮病(以消化型为主的奶牛酮病)。

治疗: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促进糖原异生,提高血糖含量,减少体脂运动,提高饲料中丙酸及其他生糖先质的利用。西药50%葡萄糖1000mL静脉缓慢注射;5%葡萄糖500mL、地塞米松20mg混合静脉注射。以上联合并用,完全恢复的标志是恢复正常的采食量,支持治疗应持续5天,使患牛能维持正常的血糖量。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20mL,可防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从而可增加肝糖原,同时能使垂体前叶细胞活化,促进肾上皮质激素分泌。中药:以补气健脾、活血补血为治疗原则。苍术80g、党参60g、当归60g、赤芍60g、九地60g、砂仁60g、茯苓60g、白术50g、甘草50g、神曲100g,研末开水冲调,候温后口服,日服1剂,连用3天。

2..2病例2

临床症状:病牛体温37℃,心率为110次/min,呼吸达到35次/min,瘤胃蠕动音极度虚弱,两侧腰窝明显塌陷,瘤胃极度空虚,走路不稳,拱背,目光怒视,横冲直撞,且无目的的奔跑,磨牙,感觉迟钝,流涎,眼睑痉挛,肌肉无力,浅表静脉明显扩张,乳房肿胀。有时低头耷耳,眼睑闭合,嗜睡,呈沉郁状。

检测:试剂硫酸钠100g,无水碳酸钠50g,亚硝铁氰化钠3g,分别研成粉末,装入褐色瓶内震荡混合,保持干燥。取28g放在玻片上,加尿汁3滴,立即出现紫红色即为酮体阳性反应。在用上述方法加入乳汁3滴,并出现紫红色判定为酮体阳性反应。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确认为酮病(具有神经型的奶牛酮病)。

治疗:方法同病例1。出现神经症状的牛用水合氯醛,首次剂量为25g,加水口服,下午再给药7g,每日2次,每次7g,连用3天,水合氯醛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能促进瘤胃中的淀粉分解,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同时抑制发酵,减少甲烷的生成,使瘤胃中积聚氢,从而促进丙酮酸生成丙酸的过程。

3、小结与体会

防止泌乳牛过度肥胖,在产后要逐渐增加精料量,防止一步到位地增加饲料,保持适宜的粗精料的比例。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在产后随产奶量的增加到20kg以上时,可口服葡萄糖。增加优质青草或青干草,减少劣质青草的投喂。在奶牛妊娠期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充足的能量摄入。在产犊前,取中等能量水平,如以粉碎和大麦片等为高能饲料,能很快提供可利用的葡萄糖。

奶牛酮病是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性疾病,为多发生于高产奶牛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
。一百多年来,奶牛酮病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严重影响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奶牛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0%,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
。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但以3~6胎的母牛发病最多;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消瘦型、神经型和瘫痪型,以低血糖症、高酮血症、高酮尿症和高酮乳症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迅速消瘦;便秘,产奶量下降,乳汁易形成泡沫,严重的病例排出的乳、尿液和呼出的气体中都有酮体气味,尿液呈现浅黄色,加热酮体气味更加明显;病牛呈拱背姿势,表现轻度腹痛,凝视;大多数病牛嗜睡,少数出现狂躁,表现为转圈,摇摆,无目的的狂叫,向前冲撞;治愈的奶牛下次分娩可再次发病,而且常常伴发子宫内膜炎、前胃弛缓、生产瘫痪等,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材料
1.1.1病例1清水永清镇奶牛养殖基地2011年3月15日024号牛在产后3周发病,6岁,体重520Kg,日产奶28Kg。饲养员诉说母牛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反刍停止,凝视,步态蹒跚,粪便干燥带有黏液且臭味大,呼出气体有酮体气味。

1.1.2病例2清水永清镇奶牛养殖基地2011年5月06日012号牛在产后15天发病,7岁,体重480Kg,日产奶27Kg。饲养员诉说奶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嗜睡,起立困难,易于倒地,肌肉无力,产奶量下降,乳汁易形成泡沫,逐渐消瘦,病牛呈拱背姿势,表现轻度腹痛,尿呈浅黄色,有轻度的烂苹果味。
1.1.3病例3清水永清镇奶牛养殖基地2011年7月10日早上07号牛在产后24天发病,8岁,体重550Kg,日产奶25Kg。饲养员诉说病牛突然发病,表现为惊慌、哞叫、性情凶暴、向前冲撞、目光呆滞,1.5h后开始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中午病情加重,感觉过敏,肩部肌肉和眼球震颤,有时兴奋和沉郁交替进行。1.2设备与器械试管,吸管,冰袋,药勺,针头,注射器,听诊器,体温计,载玻片,移液枪,计时器,离心机,5ml离心管,容量瓶,采血针管,无菌试管,血糖仪(REFLOLUX-S型,台湾惠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试剂与药品

1.3.1试剂蒸馏水,硫酸铵,稀盐酸,3.8%柠檬酸钠,亚硝基铁氰化钠,无水碳酸钠,20-800R型试纸条(天津亿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编号YZB/津1193-2010),BHBA检测试剂盒(厦门慧嘉生物公司生产),尿液分析试纸条(上海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等。

1.3.2药品50%的葡萄糖,安钠咖,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水合氯醛,氯酸钾,维生素B1,维生素C,促反刍液(浓氯化钠),5%碳酸氢钠,辅酶A,中草药方剂等。

1.4临床诊断经检查病例一、病例二、病例三体温分别为37.0℃、36.9℃、38.1℃,较正常体温略有降低;呼吸频率分别为25次/min、27次/min、30次/min,呼吸深而慢,略带啰音。眼眶下陷,瘤胃蠕动微弱,四肢末梢冰凉,病例一和病例二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嗜睡安静,乳汁和尿液中有酮体味;病例三狂躁不安,惊慌,哞叫,性情凶暴,目光呆滞,向前冲撞,根据以上典型症状初步诊断为奶牛酮病。

1.5酮体检测分别对三例病牛颈静脉采血4ml,各加入3.8%的柠檬酸钠0.2mL,立即放入冰盒内,取2ml血液室温静置30min后提取血浆,分别标为1号、2号、3号血浆;再取2ml血液以3500r/min离心20min提取血清,分别标为1号、2号、3号血清;同时用无菌的试管采集待检乳牛的新鲜乳样和尿液,放入冰盒用于检测酮体。

1.5.1酮粉法:王俊东等人检测酮体的方法,将亚硝酸铁氰化钠3g,无水碳酸钠50g,硫酸铵100g,研细,均匀备用。用药勺移取少许粉剂于载玻片上,再用吸管吸分别取血清、乳液、尿液各2~3滴滴于粉剂上,约3min后判断结果,无颜色变化者为阴性,颜色变粉色以上者为阳性。其中阴性为“-”,粉红色为“+”,红紫色以上为“++”。

1.5.2试纸法:采用张志刚等人检测酮体的方法,用手拿试纸末端的塑料部分,将试纸条测试区浸入被检的血液、乳液和尿液样品中,30s后取出,在容器边缘上将多余的被检样品除掉,将试纸条测试区与瓶子上的比色区相对照,本方法以比色区粉色血清BHBA的浓度为1.47mmol/L(150mg/L)为判断标准,颜色在粉色以上者,即血清BHBA的浓度大于此值为阳性。

1.6血糖检测(血糖仪测定血糖法)1.6.1血糖浓度的测定:取三例患病奶牛的血浆各2ml,分装于3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号。按ON/OFF钮,开启血糖仪,用吸管各吸取1、2、3试管号的血液一滴,滴在试纸条的试验区(注意血量应足够大地覆盖整个试验区),立即按“Time”钮,仪器自动显示血液需要在试纸条上的反应时间“-60秒”,60秒后用干棉球轻轻拭去血滴,然后将试纸条插入血糖仪测试孔,注意测试面应面对ON/OFF钮方向,当120秒后血糖仪将自动显示测定结果,并自动储存记忆该次测定的血糖值和日期,测试完毕后抽出试纸条,按ON/OFF钮,关闭仪器。

1.6.2结果判定正常奶牛的血糖浓度为2.80mmol/L(500mg/L),如果低于2.80mmol/L,即判定为血糖浓度偏低。

1.7治疗方法对病例一和病例二,进行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500ml,长时间静输,并注射10%安钠咖20ml,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和维生素B1各20mg。8小时后重复注射一次。同时由于病例一和病例二瘤胃蠕动微弱,在输液结束后,又给病牛灌服了500ml促反刍液以促进其瘤胃蠕动。对于病例三,口服水合氯醛30g,继之再给予7g,每天2次,再配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00~600IU和辅酶A肌肉注射,5%的碳酸氢钠溶液

相关阅读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 奶牛酮病的预防措施


奶牛酮病也叫做乳牛酮血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通常在产后几天到几星期内发生,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生低血糖症,并形成酮乳、酮血和酮尿,产奶量减少,消化功能紊乱,运动障碍。尽管该病基本不会造成死亡,但会导致牛奶成分发生变化,繁殖率下降,而淘汰率提高,损害养牛户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奶牛酮病的预防措施。

1、发病原因

奶牛产后往往会出现能量负平衡,这是由于其在产后4~6星期就达到泌乳高峰,但大约在产后8~10星期食欲才能够恢复正常,并使采食量达到高峰,从而导致摄入的葡萄糖和能量无法满足机体泌乳所消耗的部分,缺乏生糖物质,如果高产必然会促使这种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重,使机体开始动员肝糖原、体蛋白和体脂肪,生成过多的酮体,进而出现发病。另外,奶牛干奶期摄取过多的能量或者干奶期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机体产前体况过度肥胖,从而对其产后采食量的恢复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机体缺乏生糖物质,也会出现能量负平衡,生成大量酮体,最终引起发病。

2、临床表现

消耗型。病牛主要表现出顽固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只能够采食很少的干草,但停止采食精料;体重快速减轻,迅速消瘦,腹围明显缩小,皮肤弹性减弱;产奶量显著降低,挤乳时往往会分泌混杂泡沫的乳汁;排粪量减少,且比较干燥,有时会有一层黏液或者油膜覆盖在表面;瘤胃蠕动缓慢或者完全停止;呼出的气体、分泌的乳汁以及排出的尿液中散发酮味,尤其是加热时更加明显。病牛初期体温、呼吸、脉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后期体温略微降低,心跳加速。

神经型。病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发病初期表现出过度兴奋,精神极度紧张,不停在圈内乱转,不认饲槽;磨牙空嚼,大量流涎,舔食饲槽或者其他物质;视力变差,横冲直撞,无法分辨方向;有时会无法稳定站立,四肢相互交叉或者全部叉开。发病后期表现出抑制,精神萎靡,反应淡漠,拒绝走动,停止采食,症状严重时甚至卧地不起,头朝向颈侧弯曲,且陷入昏迷状态。病牛通常每次兴奋大约只持续1~2h,但经过大约8~12h会出现复发。

3、治疗措施

葡萄糖疗法。病牛可静脉注射500~1000mL50%葡萄糖,每天2~3次,对于大部分病牛都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要采取重复注射,不然可能出现复发。病牛也可静脉注射500~1000mL25%~50%葡萄糖液、35支20mL10%葡萄糖酸钙,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激素疗法。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适宜采取激素疗法,即每头肌肉注射200万~600万IU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这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促使肾上腺皮质兴奋,使其分泌较多的糖皮质类固醇,不仅能够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异生,还能够使高血糖浓度维持较长时间。

镇静安神。对于患有神经型的病牛,可使用水合氯醛口服进行治疗,首次用量为30g,添加适量水溶解后口服,接着每次使用7g,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不仅能够抑制兴奋,还能够使瘤胃中的淀粉被破坏,促使葡萄糖的生成和吸收,并经由瘤胃发酵而产生充足的丙酸。另外,病牛也可静脉注射300~500mL10%葡萄糖酸钙溶液,连用3~5天,能够抑制大脑活动,使兴奋性降低,缓解病情,并呈现安静状态。

解除酸中毒。奶牛患有酮病后往往会伴发酸中毒,此时可一次性静脉注射500mL5%碳酸氢钠液。每天灌服200~250g人工盐;静脉注射一次适量的促反刍液,即由200mL10%氯化钠、10mL10%安钠咖、200~300mL5%氯化钙组成的混合溶液,或者肌肉注射一次由200~400mL10%氯化钠注射液、20mL维生素B1组成的混合溶液。这些都能够刺激前胃消化机能,增强食欲。

4、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饲料。奶牛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搭配营养,尤其是处于泌乳期要注意对饲料进行适当调整。多数养殖者给高产的奶牛主要饲喂含较多脂肪和蛋白质的饲料,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尽管高产奶牛日常应当饲喂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稍高的饲料,但要控制合理的饲料配比。

定期检测体内各项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奶牛体内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如果超过该范围,就会威胁机体健康。例如,当奶牛体内脂肪类物质明显增加时,就可能表明肝脏和胰脏发生一定的病变。脂肪过多表明胰脏分解脂肪的能力减弱,分解脂肪的胰高血糖素是由胰脏分泌。肝脏也具有控制脂肪含量的作用,如果功能降低就会导致脂肪含量明显增加。奶牛饲养过程中,要在适宜的时间全面检查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各项机能,并根据检查结果对异常奶牛采取相应的治疗。

定期放养。奶牛适时采取放养可增加运动,从而增强体质,这也是培育优质奶牛的必要条件。另外,奶牛食用较多的新鲜草类,能够促使瘤胃蠕动能力增强,从而更好的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奶牛酮病发病原因
饲喂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过多,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其次,运动不足,前胃机能减退,大量泌乳,乳糖消耗,容易促进本病的发生。
主要症状
常在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出现,以消化紊乱和精神症状为主。患畜食欲减退,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粗饲料,或喜食垫草和污物,反刍停止,最终拒食。含量升高,乳汁易形成气泡,类似初乳状。尿呈浅黄色,易形成泡沫。叩诊肝储浊音区扩大。
亚临床症状
公牛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母牛泌乳量下降,发情迟缓等,尿酮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某牛场调查结果通过对发病奶牛采食饲料进行调查,其基本配方大致相同,粗饲料几乎全喂的是干玉米桔杆。精饲料的配方为:玉米50%、豆饼20%、胡麻饼(有的户给葵花饼)15%、麸皮12.5%、食盐1%、石粉1.5%。根据临床症状和饲喂饲料情况调查,病牛是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料过多引起的奶牛酮病。
预防
首先应加强对病牛的护理,调整饲料,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饲料,限制高能量的浓厚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通常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日3千克-4千克,青贮15千克-20千克,干草量不限。
适当运动,对妊娠后期和产犊以后的母牛,应适当减少精料喂量。
治疗
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促进糖源异生,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
25%-5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ml-1000ml,辅酶A500国际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使用,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丙二醇或甘油500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5天-7天,也可用乳酸钠或乳酸钙450克内服,每日1次,连用5日,还可用乳酸铵200克,灌服,连用5日,或丙酸钠120克-200克,混饲喂给或内服,每日1次,连用7天-10天。
代替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

激素疗法
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效果确实。同时应用ACTH200~600单位,肌肉注射,方便易行,也不需要同时给予葡萄糖先质。此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克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治疗酮病效果也好,但往往伴同发生一定的泌乳量抑制。
其他治疗方法
水合氯醛早就应用于牛的醋酮血病和绵羊的妊娠毒血症,首次剂量牛为30克,加水口服,继而再给予70克,每天2次,连用几天。
诊疗失误纠正
诊断失误
酮病主要与前胃弛缓和生产瘫痪相鉴别。前胃弛缓呼出气无酮味,尿、乳检查无大量酮体。生产瘫痪多发于产后13天,体温下降,病初多呈抑制状态,呼出气体、乳及尿中无酮体,通过补钙治疗有效,而酮病通过补钙疗效不显著。
治疗失误
补充葡萄糖和生糖物质是治疗奶牛酮病的根本措施,使用方法不当,就达不到理想的疗效,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口服应用葡萄糖无效或效果差,因为瘤胃中的微生物使糖发酵而成为挥发性脂肪酸,其中丙酸只是少量的,治疗意义不大。还有人提出皮下注射葡萄糖,缺乏理论上的依据,大剂量葡萄糖注射到皮下也是难事,并且吸收速度慢,补糖效果难以保障。静脉注射葡萄糖是最佳途径。其他生糖物质可以口服,与静脉注射葡萄糖有相同的效果。除了补糖之外,使用促进糖代谢的药物及纠正酸中毒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临床上务必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

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奶牛营养代谢病是指营养不平衡、缺乏或不正确的饲养管理所造成的疾病,近几年我国在奶牛疾病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奶牛饲养规模小,农户对于奶牛养殖技术又比较薄弱,而且奶牛在一年中总是处于高负荷运作状态,故常引发一些营养代谢性疾病。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营养代谢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1、酮血病

酮血病是奶牛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精神异常、瘤胃代谢紊乱、酮血、酮尿、及酮乳和低血糖症为特征的酮酸中毒症。多见于营养好的3~6月龄的高产奶牛,一般在产后30d发病,最迟不超过6周。一般产后30d呈现顽固性消化紊乱,不爱吃精料,喜吃粗料,触诊瘤胃异常空虚,肚腹卷缩,排粪迟滞。当靠近牛体时,有醋酮气味,泌乳减少,精神沉郁,咀嚼运动异常。呼吸、脉搏及体温无明显变化。常出现精神症状,初期兴奋不安、盲目徘徊、冲撞等,眼球震颤,咬肌痉挛。以后转为抑制,后肢轻瘫,有时头曲于颈侧而呈昏迷状态。治疗用25%葡萄糖溶液1000~2000mL-次静脉注射,红糖lOOOg/d,分2次溶于水饮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30mg/d;2%碳酸氢钠溶液500~lOOOmL,一次性静脉注射,注射剂量和次数可视病情予以增减;甘油500g内服,2次/d,连用2d后,半量再服2d,效果较好。同时配合肌肉注射胰岛素200U则效果更好。取红糖、白糖各200g,生姜50g,大枣10枚,煎汤灌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10日即可。

2、软骨病

骨软症是由于饲料中钙、磷或维生素含量不足或者钙、磷比例不当引起的慢性代谢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症状:病牛出现慢性消化障碍症状和异嗜、舔墙吃土、啃嚼石块、或舔食铁器、垫草等异物。四肢强拘、运步不灵活、喝尿水或粪汤;泌乳量下降及发情配种延迟。一肢或多肢跛行、或交替跛行。拱背站立、经常卧地、不愿起立。骨骼肿胀、变形、疼痛。尾椎骨移位、变软,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肿胀,易折断。蹄变形呈翻卷状,易患腐蹄病。应用磷制剂,可用骨粉250g,内服,每日1次,5~7d为l疗程;静脉注射20%磷酸二氢钠300~500mL,每天1次,连用5天。同时,静脉注射10%氯化钙300mL或20%葡萄糖酸钙500ml.,每天1次,连用5天。

3、产后瘫痪

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特别是产奶多和膘情好的奶牛,5—10岁,二产之后最易发生。主要症状:病牛起初反刍停止,站着时频繁倒腿,走路步态不稳,精神沉郁,后腿无力而麻痹,躺下不能起立。轻症的头能抬起而颈呈“S”状弯曲;重症的侧身躺下,头伏在胸壁上或歪向臀部。体温下降到37~35℃,耳、角根和蹄冰凉。脉博数初慢后快,呼吸慢而浅表,常伴有呻吟。瞳孔散大,眼睑反射消失。有的舌垂于口外,前胃驰缓,膀胱蓄尿。常处于昏迷状态。治疗:①皮下注射安钠咖注射液15~20mL。②静脉注射25%—40%葡萄糖注射液和10%氯化钙注射液100~150mL,切不可误人血管外,或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300~1000mL。③往乳房内打空气。让牛侧卧,挤出少量奶,用70%酒精棉球擦洗奶头,用灭菌的乳房送风器,也可用自行车汽筒,往四个乳头内打气,先下边后上边,直到乳房皮皱褶舒展,手指敲出鼓音。后用绷带扎乳头15~30min,适当按摩乳房或往乳房注入新鲜牛奶200~400ml)。

4、低血磷症

近年来在各地均有发生,长期低磷或钙磷比例失调造成钙磷代谢紊乱所致,由于早、涝灾害使该病在局部地区发病率明显升高。主要症状:奶牛营养不良,贫血消瘦,关节肿胀,迈步跛行,瘫卧不起,多因骨折、褥疮而被淘汰。少数患牛产后尿血,尿呈淡红色,茶色、酱油色。混合型病牛兼有骨软症和红尿,全身症状严重,病程急剧,预后不良。发病时及时采用20%磷酸钠静脉滴注,并适当配合维生素A、D和钙制剂。

5、血红蛋白尿病

多发于高产乳牛,尤以第3~6胎的乳牛多发。可能与饲料中磷不足有关。主要症状:此病多见于产后2~4周高产乳牛,病牛排尿次多量少,色渐深(呈红色或酱油色),黏膜苍白,贫血程度随尿液的加深而加重。脉搏、体温无明显变化,粪便干硬,整个病程发展迅速,3~5d后病牛高度衰竭,步行不稳,最后躺卧不起。治疗重症病例用,磷酸二氢钠100~200g,口服或静脉注射:磷酸二氢钠lOOg,一次内服,每天1次,连用5~7d;20%磷酸二氢钠500ml_,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5~7d;3%次磷酸钙1L,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5~7d。恢复期病牛,可应用补血药物。中药可用熟地黄60g、当归60g、白芍45g、川芎25g、党参60g、远志30g、甘草15g、大枣20g,煎汁灌服。

鸡法氏囊病的发病因素 鸡法氏囊病的防控与治疗


鸡法氏囊病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根据病鸡的发病症状、病理变化,临床诊断,作出初步诊断.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对该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科学规范生产程序,做好卫生消毒等工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鸡法氏囊病的发病因素鸡法氏囊病的防控与治疗。

1、发病因素及特点

鸡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雏鸡免疫抑制的传染病,导致鸡类家禽间传染性疾病,通常造成法氏囊发炎和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该病发病率高、发病急、周期短、致死率高,易引发鸡自身免疫抑制,尚无预防效果较好的防疫疫苗。

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携带病毒的鸡粪便,造成生活环境的污染,如水源、食料和养殖环境等。传染鸡群中其他鸡的消化和呼吸道,研究发现该病毒还可经鸡蛋传播。

健康鸡突然发病,经过数天可以使鸡舍的发病率达到60%~90%,病鸡表现精神高度抑郁,闭眼、伏地、嗜睡等症状,整个鸡群采食量下降、饮水增加,排白色水便,肛门周围羽毛有粪便黏着。一般发病初期即有死亡,发病后的第三天停止死亡,7~8天症状消失。

2、防控措施

2..1健康养殖保证鸡场环境卫生

养鸡场应坚持健康养殖,保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好卫生、消毒工作,制定防护措施,严防把传染性病毒携带入养殖场,疫情高发季节应每日观察,及时发现疑似病例,采取隔离处理措施,减少二次传染几率。对病死鸡应进行消毒无害化处理。养殖场应每隔2周使用聚维酮碘全方位消毒1次,对于进入养殖场的一切外来人员和物资进行雾化消毒,严防外来病毒的传染。鸡舍应保持空气流通,严防寒冷空气快速进入引发鸡群不适,避免法氏囊病毒的发生,减少鸡呼吸道与消化道炎症发生。

2..2消除垂直传播因素

建议在鸡法氏囊病易暴发的春夏季节,在鸡苗7日龄时按照疫苗注射流程注射具有防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药物,防止垂直传播下的鸡法氏囊病存在,防止对7日龄因接种疫苗引起发病。

链球菌可以垂直传播,在鸡苗开口用药物期间.选择对链球菌有效的药物,避免因为垂直传播引起鸡法氏囊病发生,注意防止7日龄接种疫苗诱发此病。

防止因接种疫苗不合适引发的疾病:按照程序接种疫苗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这样可以防止接种疫苗诱发温和型流感和气囊炎的发生。要间隔开高免卵黄抗体与法氏囊弱毒疫苗注射接种时间,避免因接种高免卵黄抗体与疫苗会发生中和反应引发的不良反应,导致不能达到预期接种免疫效果。

3、控制原则

鸡法氏囊病控制用药时应使用对链球菌、支原体、大肠杆菌治疗有效的广谱抗真菌药物,避免鸡法氏囊病毒对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科学治疗即可高效地控制鸡法氏囊病发生。

鸡因感染鸡法氏囊病导致的养殖场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只有做好养殖场日常健康饲养工作,才能科学有效预防鸡法氏囊病的暴发,把由于感染鸡法氏囊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4、治疗方案

养殖场的鸡群如感染鸡法氏囊病时,应第一时间将携带病毒的鸡群进行消毒处理,对养殖场进行全方位的卫生清扫和消毒避免病毒的二次传播;为了减少育雏鸡发病,养殖场应保证鸡舍有合适的环境温度,降低由于温度不合适导致的雏鸡死亡。在给鸡喂食饲料时,应科学配比鸡饲料中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提高鸡的机体抵抗力。

治疗感染法氏囊病毒初期的鸡时,可给病鸡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液减轻病症,配合使用保护鸡肝和肾的药品,减轻鸡肝和肾的肿大症状,同时选用抑制大肠杆菌的广谱抗生素药,防止大肠杆菌继发感染,观察2周后,给病鸡注射法氏囊弱毒疫苗,提升鸡对法氏囊病毒的抵抗力。由于法氏囊病毒在特殊环境下对消毒抗菌药物的耐受力强,病鸡的排泄物在2个月后仍具有传染性,所以在处理病鸡舍内的饮用水、饲料和排泄物时应进行消毒、隔离,避免二次传播。

建议使用全进全出养殖模式,使用全价饲料。保证鸡舍通风良好,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消除各种应激条件,改善鸡身体自身免疫能力。通过加强管理措施,减少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促进养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鸡法氏囊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一、鸡法氏囊炎病危害大,由其导致的免疫抑制危害更深远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雏鸡和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它遍布于世界许多养鸡发达国家和地区,1988年以来,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品种鸡场都发生过严重的感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法氏囊炎病的发生无季节性,只要有易感鸡存在,全年都可发病。本病主要在法氏囊有功能时发生。雏鸡因有比较高的母源抗体保护而不发病,无母源抗体的雏鸡在出壳不久即可因感染发病;成年鸡因法氏囊萎缩而不敏感,或取隐性经过,也有少数在14~20周龄急性暴发。在自然条件下,2~11周龄的鸡均可发病,但以3~6周龄居多,4周龄鸡最易感.
本病可在感染鸡和易感鸡之间、病鸡及隐性感染鸡群之间迅速传播。病鸡及隐性感染的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用具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经呼吸道、眼结膜及消化道感染。
在易感鸡群本病的发病率高达80%~100%;死亡率不等,低的为4%~5%,高的可达30%~60%。当伴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会更高。初次暴发本病的鸡场,发病常为急性,症状明显,死亡率也较高,在流行后发病常转为不显症状的隐性感染,病变也不典型,表现一过性。
自然感染潜伏期短(1~5天),人工接种后2~3天出现症状,病程1周左右,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4~6天达最高峰,8~9天即停息。
发病鸡主要临床症状,早期为厌食、呆立,羽毛蓬乱,畏寒战栗等,继而部分鸡有自行啄肛现象。随后病鸡排白色或黄白色水样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急性者出现症状后l~2天内死亡,死前拒食、羞明、震颤。病鸡耐过后出现贫血、消瘦、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
鸡法氏囊病主要剖检变化,骨骼肌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股部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呈斑点或条纹状,有的出现黑褐色血肿;法氏囊肿大2~3倍,大多可见出血,呈点状或出血斑,严重的法氏囊内充满血块,外观呈紫葡萄状。病程长的法氏囊萎缩,呈灰黑色。有的法氏囊内有干酪样坏死物;肾肿大,呈斑纹状。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斑或散在出血点;盲肠扁桃体出血肿大。
法氏囊炎病除其本身对鸡群造成巨大损失外,由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免疫抑制对鸡群的危害更为深远。因为法氏囊炎病毒主要侵害鸡的重要免疫器官——法氏囊,破坏囊内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机能下降,降低鸡群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反应,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进而导致禽流感、新城疫、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疾病、坏死性皮炎、葡萄球菌等多种疫病的暴发流行。
二、鸡法氏囊受损,免疫功能下降,对各种疾病易感
法氏囊位于鸡的泄殖腔后上方。在胚胎期间,法氏囊从鸡胚卵黄发育分化而来,囊内充满淋巴组织。雏鸡大约在21日龄以前,来自卵黄的淋巴干细胞在法氏囊诱导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然后经淋巴和血液循环迁移到骨髓,脾脏,哈德尔氏腺及其他外周淋巴器官,对外周淋巴器官的发育起支配和决定作用。
鸡法氏囊的另一个功能是可作为外周淋巴器官捕捉抗原和合成某些抗体。
在法氏囊内成熟B淋巴细胞向外周免疫器官迁移过程中,若法氏囊受到损伤,外周淋巴器官的发育将受到影响,内部的B细胞数量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抑制。鸡群表现对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差,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
另一方面,鸡法氏囊受到损伤,其本省捕捉抗原和合成某些抗体的能力也相应下降,鸡群表现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的轻重取决于法氏囊损伤的严重程度。通常,鸡法氏囊病毒感染鸡的日龄越大,法氏囊损伤越轻,导致的免疫抑制也越轻,出现可修复的暂时性免疫抑制;法氏囊病毒感染鸡的日龄越小,法氏囊损伤越严重,导致的免疫抑制也越严重,甚至出现不可修复的永久性免疫抑制。
肉仔鸡大约以21日龄为界,鸡群在21日龄之后感染法氏囊炎病毒,免疫抑制现象较轻,或出现一过性免疫抑制;鸡群在21日龄之前感染,免疫抑制现象比较严重,或出现永久性性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的轻重还取决于所感染法氏囊炎病毒的毒力。毒力越弱所导致的免疫抑制越轻微,毒力越强免疫抑制越严重。
传染性法氏囊炎弱毒疫苗残留毒力强时,也会引发免疫鸡群出现免疫抑制.
当鸡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鸡群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差,对禽流感、新城疫、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疾病、坏死性皮炎、葡萄球菌等多种疫病的易感性增加,容易导致疫病暴发流行。
三、如何治疗鸡法氏囊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治疗鸡法氏囊特效药很多种,养殖户也无从选择,针对鸡法氏囊病利德天邦动物药业公司的禽病研究工作室专门研发出来一款治疗鸡法氏囊的特效药-高免素针对现流行的鸡法氏囊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鸡法氏囊特效药-高免素的特点和优势

1、本品对动物有免疫增强作用。使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动物恢复免疫功能,对正常肌体的抗体生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弱、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迅速恢复正常,使巨噬细胞数增加,吞噬细胞功能增强,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提高患畜对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2、yebaton是国际一类基因工程抗病毒新药,进口原来。在美国主要用于人的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症、病毒性肝炎及一些重症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鸡法氏囊特效药-高免素主治:免疫低下或缺陷综合症,提高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对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细小病毒、法氏囊病毒、伪狂犬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痘病毒、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口蹄疫、猪瘟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鸭肝炎病毒、鸭瘟病毒、犬、貂的犬瘟热病毒等都有强大的灭活作用。
注:
1、鸡法氏囊病与鸡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时治疗鸡法氏囊特效药-高免素配合治疗鸡大肠杆菌特效药-新磷安即可。
2、鸡法氏囊病与鸡气囊炎呼喝感染时治疗鸡法氏囊特效药配合治疗鸡气囊炎特效药-气囊专治,全天10小时自由饮水即可。

奶牛蹄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邹岩

(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畜牧兽医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作者简介:邹岩(1987-),男,黑龙江富裕人,大专,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检疫方面工作。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奶牛日粮精粗比例不合理,尤其是饲喂大量的精料时,会导致日粮中含有较高水平的易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采食量减少,引起反刍出现异常,瘤胃内环境开始发生紊乱,造成瘤胃内pH值过低,含有过多的乳酸,且含有的较多革兰氏阳性细菌发生死亡,引起瘤胃发酵出现异常而发生酸中毒,从而导致该病。另外,奶牛日粮中含有过高水平的粗蛋白也容易导致该病发生,这主要是因为粗蛋白中含有过多的组织胺而引起。

环境因素:夏、秋季节温度较高且雨水丰富,通常会使牛舍地面过于泥泞。如果此时还没有及时对舍内粪尿进行清理,使其大量堆积、发酵,导致牛蹄长时间浸渍在粪污中,造成角质逐渐变软,抵抗力不断减弱。再加上舍内通风较差,积聚过高浓度的氨气,从而导致蹄部角质蛋白发生分解变性,逐渐变成死角质,进而引起蹄病。如果奶牛长时间在水泥地面上站立,会导致软化的角质被严重磨损,从而造成蹄底出现严重损伤,并伴有疼痛。另外,病牛如果长时间在水泥地面上卧倒,还会使其跗关节和腕关节背侧都受到较明显的影响,通常会造成淘汰率增加。奶牛场设计运动场如果不合理,能够导致奶牛前蹄内侧角质过长并且发生蹄裂;如果饲槽高度过低,往往使其呈前倾姿势进行采食,此时会分开两前肢,导致前肢内侧负重要多于后肢,容易使前蹄角质发生变形,从而容易引发该病。

疾病因素:奶牛产前饲喂精饲料量过多,往往会使其体况在产犊时过于肥胖,从而容易发生酮病、子宫内膜炎和胎衣不下等疾病。另外,奶牛采食精饲料过多会导致瘤胃内环境出现异常,影响反刍,容易发生瘤胃酸中毒。这些疾病都容易引发蹄病。

2治疗措施

蹄部进行消毒以及蹄形修整:如果发现病牛病变蹄部形成坏死腐烂组织,要立即将腐烂组织用蹄刀完全除去,再对病变蹄部使用0.1%来苏水或者0.1%~0.3%硫酸铜溶液进行彻底清洗,接着涂抹适量的碘酊,同时在蹄趾间部涂抹鱼石脂或者松馏油,最后装蹄绷带。如果病牛蹄底深部出现化脓,要先用手术刀进行扩创,排净所含的脓性分泌物,接着向创口撒布适量的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或者填塞浸有松馏油的棉球,最后装蹄绷带,每2~3天进行1次换药。

全身性抗菌药物疗法:如果病牛体温升高,且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可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上通常按每千克体重用0.Olg四环素、金霉素,或者按每千克体重用0.12g磺胺二甲嘧啶,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

中药疗法:主要是使用青黛散进行治疗,即取6g龙骨,30g碘仿,30g冰片,60g青黛,15g轻粉,全部研成细末后混合均匀,坏死组织清除并经过清洗、消毒处理后,在创内塞入青黛散,然后对蹄部进行包扎。

其他疗法:①烤烙法:病牛病变蹄部经过修整、消毒后,在清创部位倒入血竭粉末,接着使用烧红的烙铁让血竭融化,使之结合到角质上,然后包扎绷带,并在外面涂抹松馏油。②柏油封口法:对病牛腐烂的创口进行适当扩大后,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干净,直到流出鲜血停止,接着使用大剂量的碘片一松节油将创面烧焦,并使用加热变稀后的柏油完全封住创面,如有需要可使用宽纱布条进行固定,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

3预防措施

合理配制日粮:根据奶牛在不同生产阶段所需不同,适当调整粗饲料、精饲料的饲喂量,避免喂量过高,不允许只为提高产奶量而突然提高精饲料的喂量。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不允许突然更换饲料或者任意调整饲养管理制度。饲料中添加的谷物精料在加工时确保颗粒大小均匀,但不能过细。同时,还要注意满足奶牛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此外,确保日粮中阴阳离子平衡。为确保瘤胃内保持相对稳定的pH值,即处于6.2~6.5,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缓冲剂,如氧化镁和碳酸氢钠。

加强日常管理:牛舍和牛蹄要保持卫生良好,定期使用消毒液进行浸蹄,如4%的硫酸铜一福尔马林溶液,其中的硫酸铜能够杀灭细菌,且可以硬化蹄匣,一般每季度进行1次,溶液的深度适宜在lOcm左右。一般可将浸蹄池设置在挤奶间和牛舍之间的必经通道,并将其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盛放清水,长度在6~8m,后半部分盛放4%的硫酸铜溶液,长度在3~5m,使其在走动过程中进行蹄浴,能够很好的预防蹄病。另外,可在通往挤奶间的走道上撒布一层生石灰,长度大约在3~5m,确保每个蹄底都能够蘸到适量的生石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蹄病的发生。确保卧床、运动场的清洁干净,保证运动场排水顺畅,从而抑制细菌滋生,也能够有效预防蹄病。每年必须进行至少2次修蹄,一般可在分娩前3~6星期内进行,或者分娩后120天内进行。

奶牛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控


奶牛结核病是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在奶牛、黄牛、水牛、山羊、猪等各种动物种群中都会出现,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是该病的致病菌,很容易感染奶牛。本文就奶牛结核病的主要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奶牛结核病的诊断及防控手段,希望能够对奶牛养殖户的养殖工作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奶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控。

结核病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而引起的,会导致人畜共患。在临床上,病奶牛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消瘦、体虚等症状。现主要是以奶牛结核病作为研究主要方向,探讨其病学原理以及临川体征,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临床防控措施,希望能为能够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1、病原

奶牛结核病主要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而引起,但是该病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型;二是,牛型;三是,禽型。其中对奶牛群来说,病力最强的就是牛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宽度为0.3~0.6μm,长为1~4μm,呈现单个或者是链状排列,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其特性为:抗酸染色。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抗干燥强,能够在干涸的分泌物之中存活6~8个月,而在粪便之中存活数个月,在污水可存活11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但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不耐热,在60℃的环境之下,持续半个小时就会被杀死,而在浓度为10%的漂白粉溶液和浓度超过70%的酒精溶液之中,其消毒效果更佳。该病菌会对药物出现敏感,主要包括对氨水杨酸钠、异烟肼、链霉素以及利福平等药物;而对于广谱抗生素,黄霉素、磺胺等药物不敏感。

2、流行病学

奶牛结核病会侵害多种动物,其中最易感染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为奶牛,其次是黄牛、水牛和牦牛。其中山羊、猪、野牛、山猪以及猴等动物均有可能感染,人也会出现感染的可能性。该病主要的传染源有两种,一是,结核病病牛;二是,开放性结核病。结核病病牛主要是通过鼻汁、粪尿、乳汁、痰液以及生殖器官分泌物的排除,健康的家畜是因为污染的饲料、空气、水源和消化道而感染的。其中在饲养的过程之中,因为管理不当也会出现疾病的传播,主要是因为养殖场过于拥挤、环境潮湿、通风不佳等,这也成为了疾病传播和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奶牛结核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四季之中均有可能发生。因为不严格的检疫,加上盲目的引种,无法及时处理检出阳性牛,无法从根源上消除传染源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奶牛结核病会不断的传播和流行。奶牛结核病主要内容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污染的飞沫或者是媒介因为被吸入微量的牛结核菌而导致感染。该病会损伤黏膜、皮肤和胎盘,如果在进行过集中饲养的过程之中,没有做好隔离措施,则会迅速感染。

3、临床症状

奶牛结核病的潜伏时间长短不一,短时间为十几天,而有些则会潜伏数月或者数年。该病症的在病初症状并不明显,但是病程延长,过于粗放的管理,会致使病症逐渐显露,会出现不同的患病器官和不同的症状。结核病最常表现出的是乳房结核、肺结核以及肠结核。肺结核的初期,病牛食欲并无明显的变化,但是会出现咳嗽,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咳嗽的次数和频率会增加,病牛的口腔或者是鼻孑L内会流出黏液。严重的病牛,呼吸频率增加,进而导致哮喘。很多奶牛的临床特征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在清晨时尤为显著。病牛病情恶化,会导致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最后因为心力衰竭导致死亡。而乳房结核的病牛,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淋巴结肿大,进而出现乳腺区出现弥漫性硬结,表面不平,无痛无热。病牛乳汁变稀,泌乳量不断下降,严重时病牛甚至出现乳腺萎缩,停止泌乳等现象。而患有肠道结核的病牛,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消瘦、腹痛,在初期会出现便秘和腹泻,后期主要以腹泻为主,粪便为粥样,其中混杂有黏液。

4、防控措施

4.1加强环境管理

养殖场中奶牛群的饲养员每年均需要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确保饲养员持有健康证才能上岗工作。饲养员在进行工作时,需要确保工作服和饲养用具的清洁,并且进行相应的消毒,禁止患结核病的人员与牛群接触。奶牛饲养场需要将生活区和生产区隔离,在场内不能饲养其他的动物,避免将其他的动物带入牛场之中,并且加强苍蝇、老鼠的驱除,减少病原的传播。大多数奶牛患病的原因是养殖的环境不佳,因此养殖人员需要注重环境的管理和预防工作。不仅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还需要对饲养空间、器皿以及奶牛本身的消毒。除此之外,养殖户可以选择在饲料之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将其混入饲料之中,并给仔猪接种疫苗。

4.2加强预防,防检相结合

需要定期对非结核区进行疫检,通过PPD检疫进行,对健康的牛群每年进行2次,将阳性牛淘汰。牛群之中结核阳性反应的检出率超过3%,则需要进行适量的结核菌素注射,除此之外,需要配合点眼检疫。如果健康的牛群之中,虽然传染低于假定的健康牛群,但是还要进行适量的结核菌素注射。犊牛在20~30天进行第一次检疫,100~120天时进行第二次检疫,半年之后进行第三次检疫。如果奶牛的检疫合格,则需要发放健康证,每牛一证,证件随牛走。在引进品种时,则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在结核菌素变态反应之中呈现出阴性的牛,可停止隔离,将其混人群中饲养。但是如果检出结果呈阳性,则为可疑牛,需要通过2个月的复检,如结果还呈现阳性,则被判定为阳性。检测呈阳性的奶牛,需要立即扑杀,并且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行焚烧、发酵或深埋。患病母奶牛所产的犊牛,需要进行隔离,在吮食3~5天的初乳之后转入中转站进行饲喂,之后才能将其混人群中饲养。为奶牛建立起相应的方案,制定和完善奶牛防疫制度,加强措施的实施力度。

4.3引进优良奶牛,淘汰阳性牛

根据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需要将严重污染的场地进行关闭和停产,减少消毒不彻底或者是带有动物菌的奶牛进行隔离,防止养殖场内的奶牛群体受到感染,出现新的病例。因此在进行养殖时,需要选择优良且健康的奶牛,将阳性的奶牛淘汰,培育起健康的奶牛群‘3]。在引进奶牛时,选择非疫区的奶牛。并且在引进奶牛等家畜时,需要进行检疫隔离,经过检测之后才能将奶牛混群饲养。每年都要接受相应的检疫,将带菌的奶牛进行淘汰,净化奶牛群。如果奶牛出现了疑似症状,需要及时的进行隔离,并且做好消毒工作。将检查结果报告至动物防疫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传染源的传播。

4.4加强结核病知识的宣传

在奶牛养殖场周边的乡镇或者是奶站,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宣传工作,让周边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正确了解结核病的危害,让居民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动物防疫部门和养殖户需要加强对相关动物疾病传染的学习,了解相关的消费、处理、检疫、扑杀等工作。

5、结语

奶牛肺结核不仅影响着奶牛的生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奶牛出现死亡,不仅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会使人类患上该病症。现主要从奶牛结核病的诊断进行探讨,了解病原、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症状,根据病症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加强预防,防检相结合,引进优良奶牛,淘汰阳性基地,建立起奶牛档案,完善奶牛防疫制度,才能减少交叉感染。

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结核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结核杆菌在机体中分布于各个器官的病灶内,因病畜能由粪便、乳汁、尿及气管分泌物排出病菌,污染周围环境而散布传染。
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也可经胎盘传播、或交配感染。
牛对牛型菌易感,其中奶牛最易感,水牛易感性也很高,黄牛和牦牛次之;猪、鹿、猴也可感染;马、绵羊、山羊少见;人也能感染,且与牛互相传染。家禽对禽型菌易感,猪、绵羊少见;人对人型菌易感,牛、猪、狗、猴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说来,舍饲的牛发生较多。畜舍拥挤、阴暗、潮湿、污秽不洁,过度使役和挤乳,饲养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有时达数月以上。
病程呈慢性经过,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
因病菌侵入机体后,由于毒力、机体抵抗力和受害器官不同,症状亦不一样。在牛中本菌多侵害肺、乳房、肠和淋巴结等。
肺结核:病牛呈进行性消瘦,病初有短促干咳,渐变为湿性咳嗽。听诊肺区有哕音,胸膜结核时可听到磨擦音。叩诊有实音区并有痛感。
乳房结核:乳量渐少或停乳,乳汁稀薄,有时混有脓块。乳房淋巴结硬肿,但无热痛。
淋巴结核:不是一个独立病型,各种结核病的附近淋巴结都可能发生病变。淋巴结肿大,无热痛。常见于下颌、咽颈及腹股沟等淋巴结。
肠结核:多见于犊牛,以便秘与下痢交替出现或顽固性下痢为特征。
神经结核: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害时,在脑和脑膜等可发生粟粒状或干酪样结核,常引起神经症状,如癫痫样发作,运动障碍等。
病理变化
特征病变是在肺脏及其他被侵害的组织器官形成白色的结核结节。呈粟粒大至豌豆大灰白色、半透明状,较坚硬,多为散在。在胸膜和腹膜的结节密集状似珍珠,俗称“珍珠病”。病期较久的,结节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或形成脓腔和空洞。病理组织学检查,在结节病灶内见到大量的结核分枝杆菌。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结核菌素试验,无替代诊断方法。
病原检查:显微镜检查(根据本菌的抗酸性特征,采用萋-尼氏染色或荧光抗酸染色,检查抗酸性杆菌)、病原分离鉴定(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再通过培养和生化试验进行鉴定)、DNA寡聚核苷酸探针或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培养分离物或可疑动物组织样品中的牛分枝杆菌DNA)。
迟发性过敏试验:皮内注射牛结核菌素,三天后测量注射部位的肿胀程度(本法为测定牛结核病的标准方法,也为国际贸易指定的诊断方法)。
血清学反应:淋巴细胞增生试验、γ-干扰素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采集病变淋巴结(肺、咽后、支气管,纵隔、肝、乳房及肠系膜淋巴结)和病变器官(如肝、肺、脾等)。
防制
奶牛结核病的防制,主要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防止疫病传入,净化污染牛群。
防止结核病传入:无结核病健康牛群,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变态反应检疫。补充家畜时,先就地检疫,确认阴性方可引进,运回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再行检疫,阴性者才能合群。结核病人不能饲养牲畜。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环境卫生。
净化污染牛群:污染牛群是指多次检疫不断出现阳性家畜的牛群。对污染牛群,每年进行4次以上检疫,检出的阳性牛及可疑牛立即分群隔离为阳性牛群与可疑牛群。剔除阳性牛及可疑牛后的牛群,应间隔1-1.5个月检疫1次,连检3次均为阴性者,认为是健康牛的可放入假定健康牛群。对阳性牛,一般不作治疗,应及时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发现的可疑病牛,要加强监控,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同时复检确诊,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无害化处理可疑病牛在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假定健康群为向健康群过渡的畜群,当无阳性牛出现时,在1-1.5年的时间内3次检疫,全是阴性时,即改称为健康群。
培养健康犊牛群:病牛群更新为健牛群的方法是,设置分娩室,分娩前消毒乳房及后躯,产犊后立即与乳牛分开,用2-5%来苏儿消毒犊牛全身,擦干后送预防室,喂健康牛乳或消毒乳。犊牛应在6个月隔离饲养中检疫3次,阳性牛淘汰,阴性牛且无任何临床症状,放入假定健康牛群。
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牧场、牛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牛舍、运动场每月消毒1次,饲养用具每10天消毒1次。如检出阳性牛,必须临时增加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进出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
防治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阳性牛必须予以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有临床症状的病牛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采取严格扑杀措施,防止扩散。
消毒:每年定期大消毒2~4次,牧场及牛舍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饲养用具每月定期消毒1次,检出病牛时,要做临时消毒。粪便经发酵后利用。

奶牛肢蹄病的病因、症状与综合疗法


摘要:奶牛肢蹄病是指机体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四肢变形以及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蹄部发生病变的总称。病牛症状较轻时出现运动跛行、行走困难,严重时只能够卧地不起,产奶量明显减少,且体质迅速消瘦。另外,该病还会导致奶牛饲料报酬下降和繁殖效率降低,治疗费用明显增加,往往淘汰过早,应尽早防治。

1病因分析

环境因素:奶牛肢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面质量的影响,当地面过于坚硬时,机体站立在地面没有得到有效缓冲,加之自身体重过大,非常容易导致四肢过度疲劳。另外,坚硬的水泥地面还会加重肢蹄与地面间磨擦,导致奶牛肢蹄发生挫伤。低洼的运动场,由于地面过于泥泞、潮湿,再加上没有及时清理粪便,容易滋生大量的细菌,如结节状梭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坏死杆菌、链球菌等,导致机体蹄底发生感染,从而引起腐蹄病。此外,气候因素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例如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导致奶牛容易发生热应激,减弱抵抗力,此时蹄部往往长时间浸泡在污水中,导致蹄角质明显变软,再加上环境中通常存在大量细菌,使蹄部非常容易发生感染,也就是说夏季较容易发生该病。据报道,每年的5~9月份,奶牛由于患有肢蹄病而淘汰呈提高趋势,特别是7~9月份3个月达到最高。

疾病因素:奶牛患有某些产后疾病,如坏死杆菌病、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会在机体的末梢处形成微血栓,致使末梢器官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蹄角质部无法完全角化,从而发生蹄变形。蹄变形往往会导致蹄壁支撑力较弱和蹄部负担过重,引起皮下炎症甚至溃疡,从而出现慢性、急性蹄叶炎。奶牛发生中毒,如瘤胃酸中毒、霉菌毒素中毒,存在于血液内毒素会导致小血管形成微血栓,容易引起蹄叶炎、蹄部皮肤坏疽。

2.临床症状

病牛蹄部发生病变处存在有明显的急性蜂窝织炎,蹄冠和蹄间皮肤发生红肿、充血,有时能够形成坏死或者表面性溃疡,并分泌散发恶臭味的物质,部分蹄间存在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用手叩击会表现出疼痛,修蹄时会流出乌黑色或者乌灰色的脓汁,并散发恶臭味。病变如果进一步向上蔓延,就会发展成化脓性关节炎、脓性屈趾腱鞘炎,有时还会导致角质发生溶解,蹄真皮明显增生,蹄底突出肉芽,球节发生感染而导致发炎、脓肿、疼痛。随着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少数病牛只能够卧地不起,且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产奶量减少、食欲减退以及体质消瘦等。病变肢蹄无法正常负重或者交替四肢进行负重,主要特征是一肢或者多肢出现跛行、严重疼痛以及跪地。

3综合防治措施

手术疗法:该疗法主要适用于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牛,是指对病变肢蹄部位采取开刀,即先对术部使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接着进行局部消毒,之后在消毒部位用手术刀切开长度为2.0~2.5cm的切口,用经过消毒灭菌的注射器吸取高锰酸钾对切口进行多次清洗,结束后用消毒棉排出患处的脓块。接着每天进行1h的清洗,直到排出一定量的脓块后可改成每隔1~2天进行1次清洗消毒,然后包裹药棉绷带,涂抹适量的松节油,避免发生感染。只要排净脓汁,通常都能够长出新肉。

对症支持疗法:病牛可采用静脉注射适量的葡萄糖酸钙,每天1次,连续使用1星期;也可注射由480万IU青霉素和2g链霉素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10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要适当提前停奶,并转移到隔离防治区进行治疗,防止疾病蔓延。病牛治疗初期,可配合使用乙氨基镇痛剂,用于有效止痛,每天1次,促使机体食欲增强。如果病牛发生病变的蹄部出现比较严重的疼痛,可蹄部注射50mL0.5%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并包裹卫生的棉布。

血竭疗法:病牛蹄部先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将蹄底发生腐烂部位处理成一个漏斗状,直到有鲜血流出再撒布适量的止血剂进行止血,接着再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并擦干,再在伤口处涂抹提前备好的血竭,之后用烧热的铁器覆盖在血竭上促使其熔融,确保其与角质相互黏合,最后包裹绷带进行固牢,并将一些防潮防腐药品涂抹在外面。

加强蹄部保健:奶牛每年至少要定期进行1~2次修蹄,且日常加强观察,如果发现蹄部变形要及时进行修正。如果奶牛蹄冠和蹄踵比较狭窄,可将蹄壁角质狭窄处挫薄,减轻压迫,并配合采取蹄矫形。进入高温季节,特别是梅雨季节,可在奶牛圈舍以及集中挤奶出入处设置蹄浴池,对其进行蹄浴。另外,奶牛蹄部可使用没有异味且刺激性小的3%~5%硫酸铜溶液进行喷蹄,通常使用塑料喷雾器在蹄部直接喷洒药液,每星期2次,能够有效避免传染性蹄病,并提高蹄角质的硬度。需要注意的是,喷蹄前要先将牛粪、泥土垫料清除干净,确保药液完全喷到蹄壳上。

改善饲养和环境:奶牛合理搭配日粮,确保含有全面和充足的营养,注意保持矿物质含量适当,尤其是保持钙、磷比例平衡。运动场和牛床要选择恰当的建筑材料,并确保建筑结构平整、松软、干燥、清洁。如果发现牛床有所损坏则要立即进行维修,同时保证运动场不存在积水,也没有坚硬的棱角杂物以及尖锐的异物。

奶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方法


1、流行病学

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和多种动物体内都可能存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株,有些奶牛体内有时也能够检出存在该病菌,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加上奶牛抵抗力保持较高水平,一般不会具有致病性。但如果环境发生改变,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会造成病菌的毒力明显增强,从而引起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奶牛,在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能够发现存在病菌,从而使空气、饮水、饲料被污染,导致健康奶牛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损伤而发生感染。

2、奶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败血型。病程通常持续5~7d。病牛体温有所升高,达到41.3~42.5℃左右,但皮温不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次数减少或者完全停止,鼻镜干燥,低头弓背,被毛粗乱,四肢肌肉震颤。病牛会表现出疼痛,发出呻吟声,偶有出现空嚼。病牛发生腹泻,初期排出糊状粪便,后期变成排出水样粪便,且散发较臭的味道,其中还会混杂黏液、血液。

浮肿型。病程一般持续12~36h。病牛不仅会表现出全身症状,还会发现胸前、颈部以及咽喉部的结缔组织发生炎性水肿,且扩展迅速,初期伴有热、痛感,且比较坚硬,后期变凉,且疼痛感有所减轻,同时发现舌以及周围组织出现严重肿胀,往往将舌伸出齿外,呈暗红色。病牛很难呼吸,且伴有磨牙、流涎、流泪,且发生急性结膜炎。皮肤以及黏膜基本都发绀。

肺炎型。病程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在15~20d。主要表现出胸膜肺炎的症状,即病牛很难呼吸,进行听诊能够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对胸部进行叩诊,病牛表现出躲闪、疼痛。有些病牛还有泡沫状的红色鼻液从鼻孔流出。

3、奶牛巴氏杆菌病的剖检变化

败血型。病牛的皮下组织以及肌肉存在出血点;气管出现弥漫性出血,且里面存在混杂血液的泡沫状液体;胸腔里面积有黄红色的液体,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存在于胸腔和肺脏的表面,导致表面比较粗糙;心包膜上面覆盖有纤维素性的渗出物,心包腔里面存在少量的液体,偶有心包膜与胸腔发生粘连;肝脏明显肿大,边缘变得钝圆;肺脏存在出血,肺小叶间结缔组织有所变宽,出现不同阶段的肝变;肺门淋巴结发生肿大,存在出血;肾脏出现肿大和出血;脾脏形成小出血点;真胃黏膜和小肠黏膜发生出血。

浮肿型。病牛的颈部皮下和咽喉部发生水肿,偶有肢体的皮下发生浆液性浸润。将水肿部位切开,有透明液体流出,呈深红色,有时混杂血液。会咽软骨韧带和咽部周围组织存在黄色胶样浸润,前颈淋巴结和咽部淋巴结存在急性严重肿胀,上呼吸道黏膜出现卡他性潮红。

肺炎型。病牛胸腔里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物。胸腔和肺脏表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变得比较粗糙,偶有二者间发生粘连。肺小叶间组织的切面呈大理石状,且肺脏组织存在化浓灶,发生坏死。气管存在出血,喉头存在出血点,发生胶胨样浸润。心脏内、外膜都存在出血,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在表面。

4、奶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病料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奶牛的胸腔渗出液、心脏、肝脏、肺脏、脾脏等病料做成涂片,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放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经过碱性美蓝染色能够看到两极浓染的球杆菌,接近椭圆形,且存在微荚膜;经过革兰氏染色能够看到大量的阴性小杆菌,大部分呈单个存在,少数以成对存在。

细菌的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在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上接种,在37℃恒温条件下经过24~28h培养,发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没有生长细菌;在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存在生长良好的小菌落,呈圆形半透明状,像露珠一样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无法溶血,表面湿润;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状况较差。挑取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经过碱性美蓝染色,能够看到短小杆菌,且两极浓染。

5、奶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治疗措施

隔离、消毒,进行紧急接种。发现可能发生该病时,要立即将全部病牛和疑似病牛进行隔离,并采取治疗。加强消毒,注意要全方位大面积进行消毒,且不能够留有死角,尤其是牛场进出的人员及车辆也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随时观察健康奶牛,并定期测量体温,如有需要还可紧急接种疫苗或者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

对症治疗。如果病牛呈急性经过,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使用比较敏感的抗菌药物,且初期要确保药物用量足够大,并制定合理的治疗程序。病牛可静脉注射1000~2000mL添加有8~15g盐酸四环素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或者静脉注射50~100mL20%磺胺嘧啶钠,连续使用3d,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还可使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如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简介:丛艳锋(1983-),男,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丛艳锋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诊断、预防与治疗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是一种常见病,一般情况,母牛在产后经过12h胎衣仍未全部脱落即称胎衣不下,。该病可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从而增加奶牛空怀天数,严重者由于不孕而致淘汰,直接影响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诊断、预防与治疗。

1、发病原因

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不但与多种生理病因有关,而且还与营养因素有关,具体发病发病原因如下:①奶牛干奶后饲养管理差,在干奶期间饲料中钙磷含量超标,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失去平衡,影响到钙、磷的摄取,最终造成产后低血钙,导致奶牛胎衣不下。同时,干奶期间日粮中蛋白质缺乏,会导致牛体况下降,影响产后胎衣的排出。在日粮蛋白质含量测试中得出,在干奶期内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7%时,产后胎衣不下发生率为45%,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为14%时,产后胎衣不下发生率为25%,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干奶期内营养能量摄取过高也会导致胎衣不下。②干奶期日粮中维生素A、维生素E等含量不足也会导致胎衣不下,通过大量的饲养经验得出,在干奶期内日粮中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充足摄取可以有效的降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③胎盘炎症也是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之一,奶牛在妊娠期间子宫会受到一些外界细菌和病毒的影响,一旦发生感染就会使子宫发生炎症,都可引起胎盘与母体粘连,从而导致胎衣不下。

2、诊断

在诊断的时候首先要检查胎盘,看是否完整。同时检查尿膜绒毛膜上除胎儿排出时发生的破口处,看除了此破口外还有没有其他破口,如果发现其他裂口要仔细检查,通过检查结合实际情况给以判定是否存在胎衣不下。

3、预防

在奶牛临产前2~3周内,根据情况适当的在日粮中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钙的含量。对于以前发生过胎衣不下情况的奶牛,应当及时注射1次维生素D3。在产后,要及时对奶牛进行补糖、钙等,通常在母牛产后马上进行静脉注射20%葡萄糖钙500mL和25%葡萄糖400mL,可有效预防奶牛胎衣不下。加强干奶期饲养管理,奶牛在干奶期内营养摄取最为重要,不但要科学的进行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配比,还要使营养摄取平衡,以促进奶牛产后胎衣快速排出。

4、治疗

西药治疗:①金霉素lg,或者土霉素2g,加入10%生理盐水500mL,将药物温热后直接注入子宫,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促使胎盘缩小,利于胎衣排出体外。②采用皮下或者肌肉注射垂体后叶素1001U,2h后再进行第二次注射,一般都是在产后6~8h使用,超过12小时效果就会不理想。也可用催产素80~1001U,麦角新碱6—lOmg,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③用10%氯化钠500mL静脉注射,1次即可。④静脉注射含糖盐水900~2000mL,对母牛产后子宫内膜炎以及胎衣不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中药参灵汤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有一定治疗作用。中药使用过程中如果胎衣不自然脱离,采用人工剥衣时,也可以达到手到即脱的效果。所用中药参灵汤成分为党参和黄芪各30g,生薄荷和五灵脂各30g,当归60g,川芎和益母草各30g,全部研成粉末状,用开水冲服。

手术剥离不可以在胎衣不下早期进行,最好在用中药治疗几天后再进行胎衣剥离。剥胎衣前,先采用适量温水灌肠,让牛排出直肠中的积粪或者亲自用手掏出;用绷带把尾巴缠住,拉向一侧,再用o.2%~0.3%高锰酸钾清洗牛外阴部,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向子宫内注入10%氯化钠500mL。胎衣剥离时左手握住露在外面的胎衣,右手顺阴道伸人到子宫内,找到子宫叶,然后用拇指操作,找到胎盘的边缘处,把食指或拇指伸人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之间进行分开操作,由于剥离子宫角尖立端的胎衣非常困难,可以进行轻拉胎衣,再将手迅速抓住还未分离的胎盘,这样即可顺利地完成剥离胎衣。胎衣剥衣完毕后,可用0,1%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并且要防治子宫感染,注入华神康普灵30mL,每天1次,3天后停药即可。

改善母牛的饲养管理条件,给予丰富的维生素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饲料,适当的增加妊娠母牛运动量,可预防产后胎衣不下。在奶牛生产前期定期投服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也可预防。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诊断与防治

奶牛产犊后由于一些因素导致胎衣没有在一定时间内自然脱落,形成滞留,造成子宫内环境受到破坏,感染,甚至造成子宫炎症、化脓、不孕,严重的可以导致奶牛全身恶病质造成死亡。该疾病在奶牛日常生产中较为常见。
造成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有:饲料单一、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Va、Vc和硒等;粗饲料质量差,采食量低,子宫收缩无力;牛体老弱,内分泌失调;长期舍饲,运动量不足。
诊断该病主要从临床症状,一般产后12小时内胎衣全部脱出体外属于正常,48小时以后还未能全部脱出的则可视为胎衣不下。对于发生胎衣不下的病牛,应及时给予促子宫收缩药物,并配合消炎,尽量避免人工剥离,因为人工剥离有可能会导致胎衣残破,碎片或子叶遗留在子宫内造成子宫内炎症,这是造成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的主要原因。
日常生产中应注意奶牛饲料的营养全价,足量添加必须得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运动,保持奶牛机体健康。

奶牛胎衣不下症
奶牛胎衣不下症指母牛产犊后在一定时间内胎衣不能排出而滞留于子宫内。
1症状
产后超过12小时胎衣还停留于子宫内,有举尾、弓腰、不安、轻微努责等症状,若时间长,出现胎衣腐败,引起炎症。
2治疗
(1)注射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加快胎衣的排出。
(2)向子宫内灌注10%的浓盐水1500~2000毫升,以利于胎衣排出。
(3)子宫注入青霉素、链霉素等,防止胎衣腐败,使其液化自行排出。
(4)实施手术剥离胎衣,剥离时间在产后24~36小时内。剥后向子宫内注入青霉素,链霉素等。

奶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预防


奶牛副结核病是一种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等,少则6个月,多则15年以上。所以奶牛感染副结核病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出现临床症状,较多是在产犊后体质虚弱时出现临床症状,3-岁的奶牛发病最多。奶牛感染副结核病要及时发现,及早淘汰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副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预防。

1、境内感染情况

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辖区内8个新旧不同的专业化规模奶牛场及1个奶牛小区进行调查。对从智利购入594头育成牛的新建牛场,在2015年8月由某公司对全群牛采血,使用ELISA检测法进行副结核检测,共检测出血清阳性牛60头,疑似牛60头,阳性率10%;据调查另外3个规模奶牛场及1个奶牛小区共检测4000份血清样品,检出血清阳性牛分别为200头、82头、77头、70头,阳性率最高的达19.1%,阳性率低的达2.3%;另通过电话了解另外新建的4个现代牧场,在5000多头奶牛血清样品中,阳性检出率最低为1.2%。且该病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临床症状及危害

临床症状:根据现场观察处在潜伏期的血清阳性牛没有明显症状,体态良好,毛色光亮。据现场兽医介绍和有关资料记载,该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数月至数年。症状多出现在18月龄以上至2-5岁成母牛,临床表现是从间隙性下痢发展到持续性水样喷射状腹泻,腹泻物恶臭有泡沫。由于长期腹泻,发病牛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下颌、胸垂、腹部水肿,病牛体况不良,被毛干燥,后驱和尾巴及腹部两侧、肋部及臀部沾有稀粪便。产奶量下降明显或停止泌乳,患牛全身衰弱而死亡。剖检可见肠黏膜增厚并形成脑回样皱褶是其特征性病理变化。

危害:据某良种奶牛场总经理介绍目前副结核是该牧场淘汰牛最主要的原因,每年淘汰病牛80-90头,牧场因此损失近百万元。最早发现该病是在2011年,每次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在20%左右,最高时可达23%,新建奶牛场由于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牛,因此危害表现不明显。另据资料,感染牛终身产奶量比ELISA检测阴性牛低4000kg;ELISA检测阳性牛,跛行发病率比阴性牛高5倍;乳房炎发病率比阴性牛高2倍;消化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阴性牛高1.8倍,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

3、小结

通过对8个牧场和1个奶牛小区奶牛副结核病现状的初步调查和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牛场感染率和危害程度比新牛场要严重;二是规模奶牛场及小区感染率和危害程度比散养户要严重;三是血清学检测阳性中育成牛鲜见临床症状,成年牛及产奶牛可见临床症状,符合该病的发病特点。究其原因,副结核病虽是二类动物疫病,由于不是人畜共患病过去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和防治力度不够。对该病的持续性腹泻有的牛场当成习惯性腹泻给予对症治疗,反复几次不能治愈就将牛淘汰了,这个过程又造成污染面扩大和同群牛的不断感染。有的牛场对此病有认识,但采取的防治措施有限,隔离措施很难到位,没有特效药物,缺少有效的疫苗,防治有一定困难。加之,近几年全省规模化、现代化牧场建设的推进,奶牛场规模和密度的加大,防范不严也助推了该病的发展。该病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降低奶牛生产性能、影响奶牛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之一。

4、目前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针对该病笔者请教了国家有关权威部门专家、学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目前国内没有合法有效的疫苗,国家也没有批准引进国外的疫苗防治该病。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对有临床症状的成母牛,副结核菌素或血清学检测阳性的要及时淘汰,肉尸和内脏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1996)进行高温处理。目前国家对该病还没有补贴,现只能通过在保险公司参保方式给予一定赔偿。

对血清学检测阳性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牛进行标记,注意观察,一旦出现临床症状要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淘汰措施;加强平时的消毒工作,对发病牛的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据有关资料1头牛的排泄物可以污染50头牛),用3%火碱水进行清理消毒,避免污染环境及饲草饲料;培养阴性后备牛群,4月龄以下犊牛严格与成母牛隔离饲养,产后初乳不能喂犊牛,常乳也要经过消毒或发酵才能喂犊牛。副结核分支杆菌易在酸性土壤环境下存活和繁殖,因此改变牧场土壤的酸性环境,尽量将其维持在偏碱性水平。牧场要进行灭鼠工作,因为老鼠可以通过污染饲草饲料传播该病。已经污染的牧场有条件的每年春秋检疫时可以同时进行结核和副结核的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剔除阳性牛;对牧场15月龄以上牛用ELISA方法进行体检筛查,检出阳性进行标记,连续检测2次均为阳性并有临床症状的牛必须淘汰处理。

1、奶牛副结核的症状
本病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体温正常,与其它腹泻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不易区分,经对症治疗后或者妊娠时可以短期控制症状,但当遇到产犊、气候剧变、饲草饲料改变等应激反应情况时又会马上出现临床症状,经几次反复发作后,变为顽固性的腹泻,2~3周的间歇性下痢很快恶化成持续性下痢,在下痢粪中含有明显的血液、气泡、粘液并伴有恶臭味,严重者呈喷射状下痢,对药物治疗不再敏感。症状也逐渐加重,被毛脱色、颌下和腹部出现水肿。常见下颌及胸垂处水肿,被毛脱落,增重慢,并出现明显消瘦,泌乳量和乳汁质量下降或泌乳停止,空怀期延长。眼球下陷,有一定的饮欲,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不爱吃精料,重度消瘦至“皮包骨”,出现间歇热,肌肉萎缩、流泪、和血液红血钾、血钙、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症状。最后不食,不能站立。染疫群体死亡率每年可达成10%。
2、奶牛副结核病的预防
本病重点在于预防,在引进奶牛时,进行副结核病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对本地感染的病牛进行及时检出、及时淘汰,对新生犊牛进行疫苗免疫注射等。
2.1全部奶牛进行检疫,及时淘汰感染病牛早期症状不十分明显,易与其它腹泻疾病相混淆,因此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实验室诊断,及时诊断。以便于发现病畜,尽早对其淘汰处理,不使其排出的细菌感染其它健康牛。因此每年至少要对全体奶牛进行两次副结核免疫。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检测方法,细菌学诊断和变态反应诊断,我们较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变态反应诊断方法。
(1)材料:剪毛剪、游标卡尺、5毫升注射器及针头、75%酒精棉球、记录本等。
(2)药品:副结核菌素,由中国兽药监察所制造。
(3)操作方法:将被检动物编号,在颈侧1/3处中部的皮肤剪毛,直径约10厘米,用卡尺测量原皮厚,并作好记录,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将副结核菌素以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0.5毫克/毫升,皮内注射0.1毫升,如注至皮下或溢出,应于离原注射点8厘米以外远处补注一针。
(4)结果判定:注射后72小时观察反应,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热、肿、痛等炎症,并以卡尺测量注射部位的皮肤厚度。阴性反应:注射部位迟发型过敏反应时间或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0毫米。
阳性反应:局部有炎性反应,皮厚差≥2毫米判为阳性;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1-3.9毫米,可视情况在3个月后复检,于注射部位对侧的相应部位进行相同的操作,72小时后皮厚差仍≥2毫米,则判为阳性,应立即淘汰处理。
如考虑有感染结核病的可能,可以在做副结核变态反应的颈部另一侧做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试验,72小时后判定结果,皮差较大的变态反应侧为病牛所患疫病,即副结核变态反应颈侧皮差较大则此病畜感染的是副结核病。
一旦检疫出副结核奶牛,应及时淘汰,对现场及该牛粪便、牛舍、饲槽、用具、及运动场等进行彻底的卫生消毒。
2.2犊牛注射免疫疫苗
奶牛副结核防治的核心主要是防止新生犊牛感染。因此对牛场新生犊牛要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方法:在犊牛出生后一周内,于胸垂部剪毛消毒后,皮下注射一头份疫苗,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3、其他预防措施
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外,还应予以以下辅助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尤其是对幼年牛更要给予足够的营养;对疑似动物进行粪便检菌;及时清理畜舍;分娩后立刻把犊牛同患病母牛分开并隔离饲养;不喂给病牛牛奶,喂健康牛奶或经灭菌的牛奶。

狐狸结核病、白肌病、酮病的症状和预防


狐狸肺结核病的症状和预防: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引起内脏器官干酪化或钙化性结节。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患病动物的肉类饲料、病狐狸的分泌物等是重要的传染源。临床上大多数病狐狸表现被毛零乱,咳嗽,很少运动,呼吸困难,有的发生腹泻,便秘,腹部膨胀增大,腹腔积水。实质器官(肝肾等)被侵害时,常无明显症状。

防治方法:(1)雷米封治疗。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需3个疗程,1月~2月进行每一疗程,6月~7月进行第二疗程,9月~10月进行第三疗程,每个疗程45天,可使狐狸活到取皮期。(2)严把饲料关。饲喂结核病畜的肉类不能生喂。(3)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必须经巴斯德氏菌消毒或煮沸后饲喂。屠宰前进行结核菌素接种,将结核菌素阳性可疑反应的一律淘汰,留健康幼狐狸作种用。(4)病狐狸要隔离饲养,一直到取皮。对病狐狸住过的笼子要用喷灯2%热苛性钠溶液消毒,地面用漂白粉喷撒消毒。(5)患过结核病的人不能饲养健康狐狸。

狐狸酮病的综合防治:

症状:病狐食欲下降或废绝,鼻镜干燥,精神沉郁,活动减少;大多病狐体温、呼吸、心跳均基本正常;尿液呈酸性。本病的发生还表现为幼狐重于成狐,食欲旺盛的个体病情大多较重,蓝狐病情重于银黑狐、发病率高于银黑狐等特点。

该病发病过程一般较长,往往大群发病,且很少出现突然病死现象,一个狐群发病不波及临近狐场。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治疗:对病情严重的病狐,为减少脂肪分解产生更多酮体和促进酮体排除,静脉输入20%葡萄糖;为确保羧化辅酶的正常合成,促进酮体转化,输液时每日加入维生素B10.5毫克;为纠正酸碱平衡,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注射液;根据病情临床表现,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输液时加入抗生素类药物。饲养上要进行饲料调整,加大饮水量。

饲料调整:发病狐群应普遍采取饲料疗法。

减少动物性饲料比例,特别要减少富含脂肪的饲料比例,加大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类饲料比例和蔬菜在日粮中的配比。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有利于迅速提高狐体血糖水平,减少酮体产生。每日在饲料中加维生素B12毫克~3毫克,可提高动物体的脱羧解毒能力。经过7天~15天的调整,待狐群恢复正常后,便可恢复正常饲养。

预防:在7月~8月幼狐的生长旺期,应采用高脂肪、中等蛋白质和低碳水化合物类型饲料饲养。在处理三大营养关系时,要以蛋白质为核心,首先确定蛋白质的给量处于一年中中等水平(冬毛生长期最高),然后再在三大营养关系列表中选择相应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水平,并在浮动范围内,脂肪选择上限,而碳水化合物选择较低的水平。

万万不能错把脂肪水平选择不同时期的最高水平,造成脂肪水平过高;也不能选择不同时期碳水化合物的最低水平,造成碳水化合物水平过低,这样由于营养供应失调而导致狐体营养代谢失调,从而引发酮病。

狐系肉食动物,饲料中要注重蔬菜的添加,以满足狐体对维生素的需要及促进消化道的正常蠕动;注重各种维生素添加剂的添加,满足不同时期维生素的需要。为使狐体保持正常代谢,预防酮病的发生,日粮中应添加维生素B10.4毫克,北极狐还要加大给量。

在炎热的季节应让狐群自由饮水,早饲应适当提前,晚饲要适当后延,中午补饲要快,以减少饲料的氧化酸败;以淡水鱼养狐,要注意熟喂。注意养狐场的通风,在地面上经常洒水降温,避免狐体受到直射阳光照射。

狐狸白肌病的症状和预防:

许多养殖户在狐狸休情期就不再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狐狸从日粮中摄入的维生素E满足不了自身需要,时间一长就会引起白肌病的发生。

症状:本病常发生在6月份~7月份的育成子狐狸,食欲好的更容易发生,往往觉察不到,突然死亡,死尸口腔极白,像严重贫血状,鼻镜湿润,被毛蓬松,缺乏光泽,身体潮湿,似泼水样。

防治: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或大麦芽,也可用适量棉子油,效果很好。

治疗:可肌注维生素E针剂,每头每次2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也可用维生素E粉剂,每头每次10毫克。待病情得到控制后,继续添加维生素E粉剂,每头每次5毫克,同时配合一定量的多种维生素效果更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2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