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从出壳开始到6周龄,这一生长阶段的鸡称为雏鸡,雏鸡培育的好坏,不仅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育雏率,而且影响育成鸡的整齐度和合格率以及开产后生产性能的发挥。育雏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进雏前要彻底冲洗、消毒育雏室及育雏笼、食槽、饮水器等。育雏室消毒可采取封闭门窗,每立方米空间用28毫升福尔马林+1克高锰酸钾,舍温20℃熏蒸24~48小时。熏蒸完毕开窗通风12小时以上,然后封闭待用。

2.控制育雏室的温度和湿度

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差,调控温湿度时,要做到育雏室温湿度平稳、均匀,高低适宜,且随着日龄增加温度可逐渐降低,切忌忽高忽低。出生后前3天34℃,第4~7天33~30℃,从第2周开始,每周下降2℃,也就是每3天下降1℃,直到常温。温度是否合适,除看育雏室温度计外,还要经常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和活动表现,做到看雏施温。温度过高,雏鸡远离热源,两翅张开,伸颈张口喘气,饮水频繁。温度过低,雏鸡扎堆,靠近热源,并发出尖叫声,严重时雏鸡因受凉还会挤压打堆。

相对湿度的一般要求为:1周龄65%,2周龄60%,3周龄55%左右。如果湿度过大,则腹内余留蛋黄不易吸收,且易引起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湿度过低,易引起雏鸡呼吸道疾病。一般来说,初期湿度应达60%~65%,以后应达50%~55%。

3.适宜的密度

进雏数量应根据鸡舍的面积确定,适宜的密度是:0~6周龄平均每平方米20~24只,6~18周龄10~14只,18~20周龄8~10只。

4.适当通风换气

雏鸡代谢旺盛,需氧量和排出二氧化碳量都较大,粪便分解还会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如果舍内通风不良,会造成有害气体在鸡舍内含量较高,诱发雏鸡呼吸系统疾病,甚至使雏鸡失明。通风时应注意,要在舍温升高后再通风,以避免贼风的侵袭。

5.适时断喙

断喙一般在6~10日龄进行,原则上是越早越好。断喙部位为上嘴从嘴尖到鼻孔1/2处,下嘴剪断1/3,俗称地包天。断喙注意事项:①部位准确,动作迅速,同时防止大量流血。②体质瘦弱或有病的鸡不要急于断喙。③断喙前两天,应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或止血药物。④断喙1周内,增加料槽内的饲料厚度,防止雏鸡因啄空槽而使伤口疼痛或感染。断喙后,短期内给鸡投服药物。

6.做好免疫接种及消毒

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免疫程序进行主动免疫,不同日龄接种不同的疫苗,对相应的病才会有好的免疫效果。舍内外每天都要清扫,饮水器每次换水时都要洗刷,并用不同的消毒剂交替消毒。

7.雏鸡的饲料与营养

雏鸡生长发育快,消化机能不健全。因此,要根据各品种的饲养标准,合理地制定饲料配方,以配合出全价、高效、低耗、易消化的饲料,维持雏鸡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关阅读

蛋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产蛋鸡的育雏期是指从出壳到6周龄。育雏饲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雏鸡的生长发育、成活率、成年鸡的产蛋性能,因此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是养好产蛋鸡的关键。在实际饲养管理工作中,要根据雏鸡的生理特点,注重育雏前的准备,搞好环境控制,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防疫,全面细致地做好蛋鸡育雏工作。
1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1.1育雏舍的清洁消毒
搞好育雏鸡舍环境控制,消毒是关键。进雏前要对育雏舍内外进行全面清扫,并严格消毒。舍外四周可用5%~8%的烧碱溶液喷雾消毒;舍内经过清扫,冲刷晾干后,可用2%~3%的热氢氧化钠溶液或3%~5%的来苏水等进行喷雾消毒。间隔1~2d后,进行高锰酸钾密闭熏蒸,封闭24h以上打开门窗进行通风。如果是地面平养育雏,进鸡一周前还要将垫料在阳光下暴晒,进行自然消毒。
1.2进雏前,供电、供暖、供水等基本设施要准备齐全
在进雏前要对育雏舍提前生火预温,尤其是在秋后季、冬季、早春,提前2~3d生火,让墙壁、地面、设施都热透,保证雏苗入舍时环境温度符合规定标准。
2育雏期的管理要科学合理
2.1控制适宜的温度和适当湿度
由于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完善,雏鸡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要提高育雏成活率,就要控制好适当的温度和适度,初生雏鸡需要的温度较高,一般一周龄雏鸡所需温度为33~35℃?以后每周平均可降2~3℃,约6-7周后,雏鸡就可适应自然环境了。雏鸡对湿度的要求一般控制在1~10日龄为60%~70%,()10日龄后保持在55%~60%。如果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
2.2注意通风换气
雏鸡的体温高,代谢旺,从第2周起要注意适当进行通风,尽量做到既保证舍内适宜的环境温度,又要保持舍内空气的流通,以防止因空气质量差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2.3合理的光照和饲养密度
光照能够提高鸡的新陈代谢,增进食欲,使红细胞血红素含量增加;促进机体内钙磷代谢。一般多采用渐减式光照法:1~3d采用全天24h光照,4~7d为19h,第二周为15h,自第三周起为每天11~12h光照。光照强度具体为:每15m2鸡舍第一周用40W的灯泡一只,悬于离开地面2m高的位置,第二周开始换用25W的灯泡即可。饲养密度直接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雏鸡的整齐度。一般一周龄的雏鸡20只/m2左右为宜,随着日龄的增大,逐渐减少饲养只数。
2.4饮水与开食
在雏鸡开食前要先饮水。1~7日龄,可在饮水中加葡萄糖和电解多维,以利于雏鸡卵黄体的吸收。另外,可视情况有目的地在饮水中适量添加抗菌类药物。要确保饮水的清洁卫生,昼夜不可断水。喂料应掌握少给勤添,喂量以吃八成饱为宜。第1周可日喂7~8次,1周后改为每天饲喂5~6次,饲喂时要少添勤喂,随时注意饲料的消耗变化,饲料消耗过多或过少,都是雏鸡患病的先兆。
2.5断喙
为防止发生啄癖和减少饲料浪费一般在6~10日龄进行断喙。为减少应激反应,断喙前后3d应在饲料中加2mg维生素K,在操作中应注意断喙位置,可在上喙1/2,下喙1/3处切下,切后应继续将喙在烙片上停留一会以利于止血。断喙后要保证水料的充足,加强通风以增强心肺功能。
3注意做好日常管理
3.1保持环境安静,做好卫生消毒
雏鸡非常胆小,外界的干扰会对雏鸡产生严重的惊群,致使雏鸡互相挤压而引起死亡。因此,育雏室要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惊扰。搞好育雏舍内外及育雏用具卫生和消毒,消毒时要两种或两种以上消毒液交叉使用。平时应注意做好舍内环境卫生工作。舍内外要保持清洁卫生,粪便每天及时清除,饮水、喂料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消毒时要两种或两种以上消毒液交叉使用,带鸡消毒每周至少2~3次
3.2饲料与营养
雏鸡采食量不大,但对饲料品质要求较高,应保证供给适口性强,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以满足其生长需要。
3.3制定合理的防疫制度,做好防疫和驱虫
根据雏鸡的品种、育雏季节以及当地疫病的流行特点制定适合的防疫程序实施防疫接种和驱虫。

小山鸡(育雏期)的养殖管理


山鸡的育雏期是指雏鸡从出壳到脱温这段时间,一般为1-30日龄,也有长达40日龄的。育雏期是饲养山鸡最关键的时期,特别是第1周,如饲养管理不当,雏难死亡率将会很高。

1.严格保温和控制湿度

温度对雏雄的散热、采食消化、饮水和活动等都有影响,偏高、偏低对雏难生长发育都不利。温度应根据日龄逐步调整,不能忽高忽低,变化无常,这样易引发感冒、患消化道疾病等。雏难各日龄期适宜温度:1周龄35-33.9C,两周期龄32-30C,三周龄29.26C,四周龄25-22cC。第五周龄后,逐步转入正常自然气温,完成脱温。脱温过程一定注意随日龄增加,每天降温0.59C左右,切忌降低过猛。湿度对雏山也很重要,如温度较高又过于干燥,会使雏难大量失水,造成剩余蛋黄吸收不良。一般1周龄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5%-.70%,2周龄内为60%-65%,2周以后保持在55% ̄60%

2.注意密度和光照

雏难的养殖密度一定要适当,不可过密或过稀。过密会造成拥挤,活动不开,不易散热,特别是一些体弱雏难难以及时采食、饮水,甚至被挤采造成死亡。密度过稀,鸡舍利用率低,能源消耗浪费大,单位成本高,不经济。一般情况下较合适的密度为:1周龄内每平方米50只,2周龄内每平方米40只,从第3周龄起每增加1周龄,每平方米减少5只。

光照对雏难生长发育影响也很大。1周龄内采用24小时光照,使雏雏昼夜都能看见食物和水,随时可采饮。2周龄内采用18小时光照,3周龄开始用自然光照,晚上用微光。山鸡胆小,敏感易惊吓,光照开关应采用渐暗、渐明式开关调控器,以免突然刺激造成意外。

3.饲料营养成分配制

育雏期考虑幼山消化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应配置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玉米、豆饼为主,适当掺些麦鼓、鱼粉、骨粉以及各种维生素等。地产山鸡玉米比例可达55%-56%,美国七彩山鸡则控制在40%左右。颗粒饲料一定要磨碎,豆饼也要碾成粉状,并拌和均匀。

4.及时开饮和开食

雏山出壳后,经过24-30小时休息,体内营养基本吸收完了,此时应先让其开饮,饮用水的温度应与室温相同,即35℃左右。为防白痢、大肠杆菌病,可在水中加入些抗生素。开饮2小时后,可进行第一次喂食。将粉粒饲料用水调制到干湿适中,均匀撒在开食盘中,让雏鸡自由采食,在会采食雏难带引下,小雏会自行觅食,待都会采食后改用料槽喂食。头一周内少给勤喂,1周龄后可拌1%-2%的砂砾,以助消化。半月龄后每天喂5次。

5.适时断像

山鸡喜好互相啄斗,1周龄后就有啄癖发生。为防止啄斗损伤及自身损伤,到15日龄前后应进行第1次断嚎,到50-5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断咏。断嚎器具可用家禽断咏器。为使断嚎时少出血和防止应急,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人一定量的多维、电解质和维生素K,连用3天后再断咏。

6.接种疫苗

为了防止疾病发生,在15日龄至20日龄时应进行第1次接种免疫,1个月后再进行第2次免疫。此外,要用药物控制白痢等疾病发生。3-5日龄可用土霉素拌料,8日龄后用痢特灵0.02%饮水3-5天。

雏鸡的育雏早期饲喂


雏鸡的初饮与开食是育雏早期饲喂的关键问题,做好这两点,可以提高雏鸡成活率与均匀度。

初饮

1日龄雏鸡第一次饮水称为初饮。出雏后经长途运输的雏鸡体内水分大量消耗,因此应先饮水后开食。这样可促进肠道蠕动,吸收残留蛋黄,排除胎粪,增进食欲,减少应激和感染。初饮时可在水中加8%的白糖或葡萄糖、0.1%的维生素C和5010-6的盐酸恩诺沙星,饮口服补液盐将食盐35克、氯化钾15克、小苏打25克、多维葡萄糖20克溶于1000毫升蒸馏水中效果更佳。在最初的3~5天内均可饮用此水,但要现用现配。初饮的水温要与室温相同,给量以2小时内饮完为度每次每只8毫升左右。一次不能太多,要少给勤换。因为雏鸡舍内温度高,水内有糖分与维生素,时间过长容易发酵产酸与失效。在初饮后要保持饮水不断,一周后可直接饮用自来水。饮水器要充足,一般100只雏鸡最少要有3个1250毫升的饮水器,并且要均匀分布于育雏栏内。饮水器底盘与顶盖每天要刷洗干净,并用消毒液消毒。

开食

雏鸡第一次吃食称为开食。一般出壳后24~36小时或初饮3小时后进行。开食过早会损害消化器官,对以后的生长发育不利。开食过晚会消耗雏鸡体力使之变得虚弱,影响生长发育和增加死亡率。开食的饲料要求新鲜,颗粒大小适中,易于啄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常用的是非常细碎的黄玉米颗粒、小米或雏鸡配合饲料。方法是将准备好的黄玉米颗粒或小米洒在铺于底网上的牛皮纸上或开食盘内,一般100只雏鸡给500克左右。第一天用玉米颗粒或小米,这样可促进蛋黄吸收,以后用配合饲料,但最好不要喂含有胡麻饼、菜子饼等成分的配合饲料,这样可防止糊肛与中毒。给雏鸡加料要少喂勤添,每次喂的料应在20~30分钟内吃完,隔2小时喂一次。第二次在给铺纸上洒料的同时,给挂在网片外的料槽内也盛满饲料,引诱雏鸡吃料槽中的饲料,到第3~4天就可撤掉铺纸,用料槽喂料。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雏鸡是指从出壳到7周龄阶段的鸡。雏鸡出壳后各项生理机能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而其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因此,育雏期间必须做好饲养管理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雏鸡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最终影响到整体养殖经济效益。现将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详细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雏鸡的选择
雏鸡品质将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在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个体差异不大,整齐度要好,不能有过大或过小鸡只;②腹部柔软有弹性,可右手握住雏鸡用无名指和小指轻压腹部检查;③腹部绒毛完好,无大肚脐,泄殖腔周围干净;④叫声响亮;⑤已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
二、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好,具体内容如下:
1.育雏设备的检查
对育雏舍内外进行详细检查,发现漏风或漏雨的地方及时修补,以确保舍内保温和通风性能良好;发现育雏舍四周墙壁、地面有老鼠洞的要封堵,以确保雏鸡的安全。
2.消毒工作
引进雏鸡前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扫、冲刷,然后消毒,地面及墙面用过氧乙酸或百毒杀溶液消毒,再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每1米3空间用高锰酸钾21克、福尔马林42毫升。进鸡前三天打开鸡舍门窗通风,散尽甲醛气体。
3.预热
进鸡前两天对育雏舍的保温设施进行调试,以确保安全与正常控温,舍内温度一般要达到32~35℃。若室外天气炎热,则可以不预热。
4.饲养工具的准备
准备好各种饲养工具,如料盘、饮水器等,且要准备好干燥、柔软和吸水性强的垫料。
三、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开食和饮水
雏鸡孵出24小时后,体内大量水分会消耗掉,因此,尽快让其饮到干净水,水温以控制在15℃为宜,水中可添加电解多维。饮水2~3小时后即可开食,最好选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6周龄内采用少喂勤添的方式进行饲喂,每天饲喂5~8次,6周龄以后每天饲喂4~5次,每次宜喂八成饱。
2.温度
育雏期间一定要控制好舍内温度,不可忽高忽低,温度过高容易引起雏鸡脱水,湿度过低容易导致雏鸡扎堆。一般雏鸡舍温度要保持在33~35℃,()以后每周降低2~3℃,至6周龄时保持在19~21℃。
3.湿度
雏鸡舍的相对湿度要控制在60%~65%。湿度过大影响雏鸡机体水代谢,易诱发霉菌性疾病、球虫病等;湿度过低易引起雏鸡脱水,导致绒毛发脆脱落、体瘦趾干和消化不良,最终影响生长发育。另外,湿度过低还会导致舍内灰尘增多,引发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控制好湿度,这样雏鸡才能健康成长。
4.光照
合理的光照可保证雏鸡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促进消化功能的提高,每天光照时间建议3日龄内应保持在23~24小时,4日龄至3周龄保持在12~16小时,4~6周龄保持在2~10小时。
5.饲养密度
育雏期间,饲养密度不宜过大,1~7日龄以控制在20只/米2为宜,以后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大,公、母鸡的生理基础不同,应及时进行分群饲养,否则容易造成弱雏发育不良,发病率上升,从而降低饲养效益。
6.通风换气
舍内空气新鲜是雏鸡快速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育雏舍要安装通风设备,这样有利于氨气等有害气体及时排出,随着雏鸡的不断增长,要保持舍内空气的流通,以免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导致雏鸡中毒,进而影响生长。
7.断喙
雏鸡6~9日龄应进行断喙,具体做法是:上缘切除喙端至鼻孔的1/2,下喙切除前1/3,形成上短下长。断喙时要注意切烙结合,不能过快,以防伤到舌头,饲养至2月龄时再修喙1次。断喙有利于防止鸡群发生啄癖和减少饲料的浪费。
8.环境控制
雏鸡较胆小,若突然发生响动,容易引起惊群,相互挤压会导致死亡,因此,尽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另外,严禁无关人员参观,防止狗、猫等进入,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9.认真观察
认真对雏鸡群进行观察,发现行动异常的要及时挑出饲养或淘汰,且随着日龄的增大定期调整料位和水位。
四、综合防疫措施
1.科学免疫
雏鸡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免疫接种是预防鸡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一般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本批次鸡的情况制定一套适合的免疫程序,并确保接种质量。雏鸡要接种马立克氏病、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鸡痘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疫苗。
2.预防措施
对雏鸡危害较大的常见疾病有黄痢、白痢、球虫和新城疫等,因此,应配合使用药物科学预防,10日龄内应注意重点预防黄痢和球虫病,10~20日龄注意预防白痢,日常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保持鸡舍干燥、卫生,严禁外来无关人员进入育雏生产区。

鹅肥育期的饲养管理


育肥鹅应适当降低鹅舍栏的饲养密度,一般饲养密度是2只/ m2,并保持环境安静。育肥中期减少鹅活动,提高营养水平,加料催肥,并要保持饲料新鲜,饮水清洁。鹅舍清洁干燥3天垫1次沙,每天清洗饲槽和饮水器。每周对鹅舍带鹅喷雾消毒1次,可用百毒杀消毒液和水按1:600的比例配制。饮水用具每天清洗1. 次,每周用2%氢氧化钠溶液洗涤1次,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育肥15天后应逐日检杳鹅的膘情,膘情是根据翼下两侧体躯皮肤及皮下脂肪沉积情况鉴定。若摸到皮下脂肪增厚,皮肤滑动为下等肥度;有板栗大小的稀松团块为中等肥度;用手轻压感到丰满结实而富有弹性的膝情为上等肥度。此时应及时出售。一般中小型鹅养到70~90日龄,活重2.5~3.5 kg;优良杂交商品鹅 65~80日龄,活重3~4kg,就应适时出栏上市。实践证明,单纯卖活鹅的经济效益较低,可在饲养期内实行人工活体拔绒,通过提高鹅体综合利用率来增加多挤效益。

牛蛙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1. 养殖场地的整修

(1)稻田养殖 要求稻田丘块较小,水源方便,容易围栏,便于管理。设围栏设施防逃,且在稻田一角挖坑设食台、荫棚既可。 (2)山溪养殖 养蛙场地宜选择在丘陵山区较为平坦的溪流边。山坡坡度不大于15度,整个场地具有牛蛙两栖生活的天然条件。 (3)池塘养殖 要求大小适宜、深浅适中、池水排灌方便,四周有围栏,也要设有食台、荫棚等。 (4)其他 如沟渠养殖、湖汊养殖、庭院养殖、阳台养殖等只要条件适宜都可以用来养殖牛蛙。 当气温降低时,池塘养殖可加盖塑料薄膜大棚保温,利用太阳照射散发的热能,使得温棚内的气温升高,可以提高养蛙的产量。温室温棚的加温方法多种多样。 2. 清池消毒 在转移蛙群时,或多或少都会对牛蛙造成影响,出现对新的环境不适应等现象,这个阶段牛蛙的抵抗力也有所下降,若不做好放养前池子的消毒工作,牛蛙很容易就会被病毒、细菌的感染而生病。 3. 野外粗养 牛蛙成蛙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蛙价格的高低和种蛙质量的优劣。野外粗养是投饲养殖成蛙的一种方法。条件适宜的稻田、山溪、湖汉、沟渠均可养殖。 (1)稻田养殖 凡水源充足、灌排方便、田土为黏壤土、遇渍不涝、干旱不涸、保水力强、肥力偏低的稻田均可用于养殖牛蛙。先要挖好蛙沟,蛙沟每条宽1~2米、深0.5米,长依稻田长度而定。蛙沟每隔40~50米,一般按井字形开挖。为减少牛蛙的逃逸,田埂边沟尽量不挖。蛙沟可于水稻插秧前事先挖好,也可在栽种的秧苗返青后开挖。种稻前挖好的蛙沟,沟内不再种稻;栽种秧苗返青后开挖的蛙沟,只需将沟内已栽的秧苗连土挖起移栽到蛙沟两边的稻丛间隙处即可。纵向蛙沟和横向蛙沟的交汇处可适当挖大一点,一般挖成面积4~5平方米的小坑,并在坑的上面搭设遮荫棚,以便今后在此设饲料台辅助投饲和安装黑光灯诱虫喂蛙及水稻晒田或收割时牛蛙能在坑、沟中栖息;稻田的四周田埂上还应建立防逃用的围栏设施,用玻璃纤维瓦、聚乙烯网布、尼龙网围栏防逃均可(与池塘养成蛙相同)。下端埋入土中,用竹、木架加固,以防被强风吹倒和暴雨冲垮。进水口和出水口要建拦网,以防牛蛙逃逸。 幼蛙放养一般于稻田插秧半个月左右秧苗返青后进行。每公顷稻田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15000~22500只。同一田块放养的幼蛙规格尽量整齐,大小一致,以免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的现象。 为增加牛蛙的活饲料和消灭稻田害虫,养蛙稻田要点灯诱虫。诱虫灯一般点在稻田纵、横蛙沟的交汇处小水坑的上方,离水面30~40厘米。每个小水坑上方安装1~2盏诱虫灯。若前一天夜晚所诱昆虫较少,则应在诱虫灯下的饲料盒中补充部分蚕蛹等饲料供蛙吃食。养蛙期间,稻田的水深应保持8~10厘米。当水稻田需要搁田、烤田时,应慢慢放水,以便牛蛙进入蛙沟,继续生活和生长。因为部分化肥如碳酸氢氨等对牛蛙产生药害。养蛙稻田应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若一定要追施化肥时,应改原来的撒施为用水溶解后再均匀洒施,或制作成颗粒肥料塞在水稻基部施放。这样,既能提高肥效,又能减少对蛙的药害。牛蛙喜食水稻害虫,是水稻害虫的天敌,素有稻田卫士的美称。目前常用的农药大多会毒杀牛蛙,因此养蛙稻田最好不使用农药。一定要施农药时,应先放干田水,将蛙赶至蛙沟后再施;或者将养蛙稻田一分为二,一半今天施,另一半明天或后天施。施药时,尽量改水剂为粉剂喷洒,以减少药剂落入稻田中,减轻药害。为防止盛夏养蛙稻田水温过高,稻田最好种单季晚稻。双季稻田养蛙,早稻收获后,即应在稻田纵横蛙沟内交界处的水坑上方搭一个面积较大的遮荫棚,避免强日光暴晒,防止稻田水温过度升高。养蛙稻田的越冬工作是挖深蛙沟,使蛙沟蓄水深度达1米以上。蛙沟上方覆盖草帘或塑料膜,确保沟水不结冰。稻田中危害牛蛙的天敌较多,如蛇、鳝、鼠等,应想方设法防除。 (2)山溪养殖 养蛙场地宜选择在丘陵山区较为平坦的溪流边。山坡坡度不大于15度,整个场地具有牛蛙两栖生活的天然条件。 山溪养蛙属野外粗养。要将牛蛙圈养在选定的山溪蛙场内。蛙场四周必须建立牢固的围栏设施。山溪蛙场一般由溪流和溪边陆地组成,溪中有水部分用聚乙烯网片围栏,溪边陆地部分用玻璃纤维板围栏。拦网网目大小一般根据放养的牛蛙幼蛙的大小而确定。幼蛙个体重约50克,拦网网目不大于1.5厘米,幼蛙个体重超过50克,拦网网目以2厘米为宜。为增加牛蛙在山溪场地内的栖息场所,还应在溪边陆地上挖建一定数量的蛙池。每只蛙池面积为300~400平方米,池深40~50厘米,一般每1000平方米溪边陆地挖一个。蛙池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使之成为沼泽地,便于牛蛙栖息,每公顷山溪蛙场放养体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7500~12000只。 山溪养蛙,主要以山区天然昆虫为食。在场内每个人工挖建的蛙池上方点灯诱虫,以便牛蛙获得较多的食物。山溪养蛙,常有洪水危害。防洪措施一是围栏设施要牢固,二是围栏要高出洪水位50厘米,万一洪水淹没,不致全场牛蛙外逃。为了保蛙安全,最好在养蛙场山溪上游300~400米处修建一座简易的导洪围堰坝,将洪水导向场外,以免洪水直冲蛙场。还要注意消灭鼠蛇危害。 (3)湖汊养殖 湖汉水陆相济,芦苇丛生,水草繁茂,是养殖牛蛙的天然场所。凡无毒无害无污染侵袭,水深1~2米,湖底平坦,水生植物茂盛,岸边有一定陆地面积的湖汊均可建场养牛蛙。一般水与陆地各占一半。蛙场面积因地制宜,以0.3~0.6公顷为佳,四周建立围栏设施。湖汉蛙场的围栏一般用聚乙烯网片制作。水中围拦网片的下纲用重物压底,上纲高出水面0.5米左右,并与毛竹围墙紧紧缚牢。岸上部分的围栏先打好竹桩,架好围架,然后将网片下纲埋入土中10厘米以上后再将网片上纲拉起与竹桩围架缚牢,勿使留下空洞。此外,湖汊蛙场水中的围栏也可用竹箔,造价虽高些,但围栏效果更佳,湖汊蛙场条件较为优越,养殖密度可相对提高。一般每公顷蛙场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15000只左右。 湖汊水陆相济,昆虫繁多。可以通过灯光诱集大量的天然昆虫给牛蛙摄食。湖汊蛙场内外麦穗鱼、青虾、白虾等小鱼虾资源丰富,可利用空闲时间捕捞小鱼小虾喂牛蛙,效果较好。湖汉养蛙,水中围栏的网片较易破损,要经常检查围栏的网片,一旦发现破损即应及时修补,杜绝圈养的牛蛙外逃。湖汊蛙场内的芦苇、水草既为牛蛙遮荫,又为牛蛙提供较为丰富的饲料,是牛蛙赖以生存和生长的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应加以保护,严禁刈割。 (4)沟渠养殖 我国农村灌溉渠、排水沟,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大小水库的灌溉水渠常年流水,只要加以适当改造和修整,均可用来养殖牛蛙。凡常年有水,水流不急,无毒无害无污染水侵袭的沟、渠及其周边陆地均可用来建场养殖牛蛙。沟渠蛙场因地制宜建造,面积可大可小。野外粗养,主要是建好围栏,杜绝牛蛙外逃和天敌的侵入。围栏的建造可参照山溪和湖汉养蛙,关键是沟渠有水部分的围栏,既不妨碍沟渠流水,又要有效拦住所养的牛蛙。每公顷蛙场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12000~15000只。幼蛙的放养规格要求规格匀称,大小一致。 点灯诱集昆虫是野外粗养牛蛙的主要方法。蛙场内的沟渠边应多种一些黄豆、绿豆等豆科植物或种植丝瓜、葡萄等瓜果植物,既为牛蛙遮荫、降温,改善生态条件,又能收获豆瓜果。还要注意消灭蛇、鼠等牛蛙的天敌。 4. 人工养殖 (1)池塘养殖 为了减少人工精养期间的病害,在幼蛙放养前的7~10天必须对成蛙池进行彻底的消毒。幼蛙放养密度需根据幼蛙个体大小、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灵括确定,一般每平方米精养蛙池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幼蛙20~40只。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拣大留小,调整养殖密度。经过驯食的幼蛙转养成蛙时,大多能吃蚕蛹、猪肺、人工配合的颗粒饲料等静态饲料。因此,人工精养牛蛙成蛙的饲料主要是静态饲料。有条件的蛙场,辅助投喂一些蚯蚓、泥鳅、小鱼、小虾、昆虫等活饲料,效果更佳。由于成蛙个体较大,食台的数量应适当增加。一般按70~80只成蛙搭设一只食台为宜。食台搭于饲养管理较方便、环境较安静的池边。精养池牛蛙的喂食必须严格实行定质、定时、定位、定量的喂食方法。牛蛙每日摄食量的多少与温度的高低有紧密关系。一般温度20~30℃时,日投喂量以占蛙体总量的10%为佳。温度低于20℃或高于30℃,日投饲量应适当减少,约为蛙体重的5%~7%。天气闷热,下大雨时,牛蛙饲料要少喂或暂停。冬季牛蛙冬眠和夏季温度超过30℃以上时,停止喂食。 牛蛙成蛙的管理与幼蛙管理基本相同。应在蛙池内建立蛙巢,蛙巢一般建在池边水陆交界处,用石棉瓦构筑。构筑时,先用砖头或泥土堆砌成高30~40厘米的矮墩,两个矮墩的间距稍短于石棉瓦长度,然后将每张石棉瓦搁在两个矮礅上即成。人工精养蛙池的蛙巢数量一般按每50~60只成蛙搭配建一个。人工精养蛙池边要种遮阳植物,如葡萄、丝瓜等,长大后搭棚遮阴,避暑降温,还可坐收瓜果。人工精养蛙池中要切实做好控温工作。夏秋两季要遮蔽降温,冬春两季则要保温防冻。夏秋季降温主要通过遮阴、换水和洒水实现。蛙池水最好1~2天换一次,每次换水量约为全池的1/2。换进的新水宜比原池水温低2~3℃。冬初温度下降到10℃时,则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在牛蛙没有移入越冬池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在蛙巢上面,能使巢内温度提高2~3℃,以利其越冬。在下雨天或雨后的晚上,牛蛙十分活跃,最易逃跑,养蛙者要经常巡池,做好防逃工作。食台上的残饵要每天清除,食台本身要2~3天洗刷一次,并放在石灰水中浸泡消毒后再用。池内发现病蛙和死蛙及时捞除埋掉。一旦发现池水变黑发臭要立即换水。同时每隔7~10天,用0.5~1.0克/立方米浓度的石灰水进行全池泼洒消毒,以防池水污染。还要做好除灭蛇、鼠敌害和蛙病防治工作。 (2)庭院养殖 庭院养殖牛蛙面积虽小,但养殖密度高,饲养管理方便。庭院蛙池因地制宜,面积不限,土地、水泥池均可。土池建造同精养的成蛙池。水泥池用砖头水泥浆砌成,内外壁用水泥抹平。池壁高1米,蓄水10厘米。池底中心安排水管,管口罩铁筛网防逃,打开排水管阀门能排干池水和污物。蛙池上端要装进水管。无污染的河水、井水和自来水均可作为水源供水。池口罩聚乙烯网片防逃。池内一头放置1/3左右的砖头或石棉瓦,供牛蛙登陆休息。池中间放置饲料台,供牛蛙定位取食。庭院养蛙一般都采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每平方米放养体重50~60克的幼蛙30~40只。投喂的饲料要鲜活、适口,营养全面。有条件的,最好每天投喂蚯蚓、黄粉虫、泥鳅、小鱼、小虾等饲料。若活饲料不足,也可掺杂拌喂蚕蛹、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投饲的时间要固定,一般日喂两次,早晨和傍晚各一次。饲料量要充足,一般日投喂量约为蛙体总量的15%左右。庭院养蛙,面积少,水浅,再加上养蛙密度高,粪便排泄物多,池水极易恶化。因此,必须天天换水清池,确保蛙池的清洁,减少蛙病发生。换水清洗的时间一般在傍晚所投饲料吃完后进行。开启排水管阀门放掉当天的旧水后还应将蛙池内的残饵扫除,将饲料台冲洗干净,然后关闭排水管阀门,注入新水,保持10厘米水深。 (3)阳台养殖 阳台养殖牛蛙这是近几年发展进来的一种人工精养的新方法。阳台蛙池依阳台的形状、大小灵活建造,一般建成长方形,面积大多为0.5~1.0平方米,池高70~80厘米,池底装有控制阀门的排水管,打开阀门能排干池水。池口安装自来水龙头,需水时打开龙头即可注入自来水。蛙池靠墙和靠栏栅的三面用砖头水泥浆砌成,白瓷砖贴面、贴底。剩余一面用厚为8~10毫米的平板镶嵌,并用玻璃胶揩缝,杜绝漏水。蛙池蓄水8~10厘米深。池内散放7~10张瓦背朝上的瓦片,瓦背作牛蛙出水登陆的陆地,瓦下空穴作牛蛙隐藏休息的蛙巢,池口覆盖一片防跳逃的网片。阳台养蛙,各种条件全人工控制,幼蛙放养密度可相对高一些。一般每平方米放养体重50~60克的幼蛙50~60只。 阳台养蛙采用全人工投喂饲料的方法。饲料主要是家庭的杂菜,如鸡鸭内脏、小鱼、小虾、猪、牛肉碎末、蔬菜帮叶等。喂食前,先将这些饲料冲洗干净,发软,再用刀切成长宽厚各为0.5厘米的细块,掺拌均匀后即可投喂。这样制作的蛙饲料,营养丰富,十分有利牛蛙生长。也可采用直接填饲法。阳台养蛙,一般每日投喂饲料一次,大多傍晚进行,日喂新鲜饲料约为蛙体总重的20%左右。备注《牛蛙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

育雏期肉鸭的养殖和雏鸭管理技术


1.育雏准备

肉鸭育雏前首先应清理育雏舍,将舍内地面、墙壁、顶棚、水槽(饮水器)、料槽等清扫、冲洗干净,选用5%石灰水或2%烧碱水喷洒消毒,喂料和饮水用具洗净后用3%来苏儿消毒或在烈日下晒干备用,垫草要干燥、无霉烂。还要准备好育雏所需的用具、设备、饲料、药品、疫苗等。

2.及时饮水

雏鸭到场后,管理人员先要认真仔细地观察雏鸭的活动、呼吸、伤残情况、是否有脱水现象。根据观察情况作出相应处理,使雏鸭尽快适应新环境。雏鸭到场后,先用洁净的禽用饮水器为雏鸭供水。供水的时间依天气和运输时间而定,路途运输时间长或天气较热时,为防止脱水,应延长饮水时间。饮水水质应达到国家畜禽饮用水标准,水质清洁,无污染。水温应与育雏舍内室温接近。对疑有脱水现象的雏鸭,饮水中可添加多种维生素、电解质,以及防治慢性呼吸道疾病或防腹泻的药物,连续饮用3~5天。对脱水严重或体弱雏鸭,应进行人工诱导饮水,以促使卵黄囊中的剩余卵黄迅速吸收,使雏鸭尽快恢复体力,以利提高雏鸭成活率。

3.科学喂料

雏鸭饮水1~2小时后即可开食,为雏鸭提供营养全面、容易消化的优质颗粒饲料。肉鸭应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饲喂,少喂勤添,减少饲料浪费。刚出壳至1~3日龄雏鸭可饲喂小鸭破碎料,后用小鸭颗粒料,直径为2~3毫米。

4.温度调控

0~3周龄的雏、幼鸭,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应采用加温育雏。0~3日龄,育雏舍温度应为31~33℃;4~7日龄为29~30℃;8~14日龄为27~28℃;15~21日龄为24~26℃;4周龄后,舍内温度可维持自然状态。育雏舍内温度是否适宜,应根据雏鸭的活动情况确定。育雏温度适宜时,雏鸭散开活动,躺卧姿势舒展,食后静卧无声。温度过低,则雏鸭挤压成堆;温度过高,则张口喘气,远离热源、烦躁不安,饮水量增加,影响采食、生长。

5.通风降湿

育雏舍内的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5%~70%之间,过高不利于雏鸭健康,过低容易造成鸭舍内粉尘增加,引发呼吸道疾病。通风的目的是排放鸭舍内过量的湿气、氨气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保证鸭舍环境空气新鲜。育雏舍内最大的换气量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4.5立方米,夏天大约是冬天换气量的4倍。在育雏的最初几天内,要缓慢通风,防止环境温度波动过大。雏鸭用的垫料应保持松软、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

6.适宜光照

为利于雏鸭在育雏舍内自由活动,自由采食,便于饲养管理和观察鸭群健康状态,一般应采用全日制光照,即24小时光照。如果采用非全日制光照,熄灯后,为防止雏鸭因外界惊扰(如狗、猫、鼠、鸟)而引起惊群,可供给弱光照。

7.注意免疫

应按照制定的免疫程序,按时为雏鸭注射疫苗,常见的鸭疫传染病主要有鸭瘟、雏鸭病毒性肝炎、禽霍乱、禽副伤寒等。育雏舍和育雏用具要定期消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95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