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在我国多发生在每年12月份至翌年1~2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高。一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20%左右。近几年来,国内开始出现较大范围仔猪流行性腹泻,仔猪死亡率急剧升高,业已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该病的病原,该病毒为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侵染性。病毒粒子形态呈球形,处于粪便中的病毒粒呈多形态,直径为95-190nm,病毒具有囊膜,囊膜上有长12-24nm的花瓣状纤突,由核心向四周放射,呈皇冠状。病毒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试验表明,PEDV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新生犊牛腹泻冠状病毒、犬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之间没有抗原相关性口3。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下不稳定,60℃条件下30min即可使其失去感染力,在50℃条件下稳定性较强。病毒在4℃pH5.0-9.O或在37℃pH6.5-7.5的条件下较为稳定。

2、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呈全球流行,且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以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夏季也时有发生。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哺乳仔猪、架子猪、育肥猪及青年种猪等群体发病率较高,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都较易感,发病率高达100%,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经消化道进行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经食物传播,也有报道称病猪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年龄阶段猪对该病的潜伏期不同,育肥猪为2-3天,哺乳仔猪24-36h。随着猪年龄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一定差异,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病猪表现为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病猪逐渐消瘦,出现腹泻,并伴有呕吐症状,排黄色水样稀粪,哺乳仔猪持续腹泻3-4天后,因严重脱水而死,死亡率可达100%。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微,死亡率也较低,轻者仅出现呕吐症状,重者则出现严重腹泻,即便自愈,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失去饲养价值。病猪死后剖检可见,背部肌肉坏死,小肠内充满大量泡沫样或水样粪便,小肠鼓气,肠壁弛缓,缺乏弹性,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结水肿,肠绒毛萎缩。部分病例可见胃底黏膜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部分成年猪病例胃底黏膜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心脏扩张明显,内脏器官可见淤血。

4、诊断

可根据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该病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具体办法可通过采集仔猪空肠及肠内容物在青霉素和链霉素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5倍悬液,然后将悬液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取上清液再经220nm的滤膜过滤,将过滤后的滤液接种于Vero细胞单层上,放在放入培养箱中,在37℃条件下培养3-4天,有病变的细胞可见细胞面粗糙,颗粒增多,有多核细胞,细胞逐渐脱落,即可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也可将滤液接种试验用仔猪,进行回归动物试验,观察仔猪是否发生相应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确诊。

5、防治

免疫接种是目前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病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由于该病对仔猪的威胁最大,由于仔猪发病时日龄小,对机体来不及进行免疫,因此只能给母猪预防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仔猪通过初乳中的特异性抗获得保护。同时还能减少母猪群持续带毒、排毒时间。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的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创建良好的饲养环境,注意圈舍防寒保暖,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该病的治疗无特效药物,治疗时可采用对症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加强疫病监测,发现猪发生呕吐、腹泻后,应立即封锁发病区域,尽量做到全部封锁。然后对环境和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的猪,可采用腹腔注射补液盐或口服诺氟沙星,每天4-5次,防止病猪脱水的发生。可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对病猪的其他症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
一、流行情况
仔猪流行性腹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国内,长期以地域性、季节性流行。但是从2010年九月开始,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开始出现了严重的仔猪流行性腹泻。这种新型腹泻有着新的流行特征。
感染主体以哺乳期及断奶仔猪为主,其中刚出生天的仔猪感染率最高,发病没有显的性别差异,妊娠期母猪以及其它成年猪影响相对较小。出生十天以内的仔猪感染该病腹泻两天之后,出现大批死亡,因病死亡率超过50%。这种病毒在产房内传播方式呈跳跃式,仔猪发病在时间上有间歇特点。
二、临床症状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以水样腹泻为主,间或伴有严重呕吐。仔猪呕吐常发生于进食或者吃奶之后,病症轻重随仔猪年龄大小各有不同,而且越小病情越重。
出生七天以内的新生仔猪,在发病后三到四天,就会因严重脱水导致死亡,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最高甚至百分之百。患病个体的体温会相对偏高,精神萎顿,食欲不佳,或者直接废止。较大的断奶猪常表现为精神浓郁、食欲不振、水样腹泻,连续一周后会逐渐康复,但是少部分猪病愈后会出现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的问题。
三、病理变化
患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个体多出现严重脱水、体型消瘦、皮下组织明显干燥、而且胃部有大量黄白色块状物的情况,不过肉眼能观察的到变化主要在小肠部位:其肠管被黄色液体充满导致管道扩张、肠壁明显变薄失去弹性、肠系膜充血而且淋巴结出现水肿。大肠、盲肠部位黏膜出血、坏死,肠表有胶冻状黏液、肠内被血红色物质充满。小部分病体胃底粘膜被覆有粘液而且有点状出血现象,年龄比较大的个体胃内出现溃疡灶,幽门附近坏死组织较多。
四、实验室诊断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技术检测双份血清样本中的抗体为主。对于仔猪,用该技术对处于期内的粪便、肠内容物做抗体检测即可,笔者研究中仔猪感染腹泻疫毒的比例达到。
五、病症鉴别
1.新型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一样都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均以冬季发病主为,发病群体多为刚出生的仔猪以及断乳期仔猪,病死率也非常高;当然成年猪也有发病的可能性,不过症状相对较轻。两种病症的区别在于:患者后者病症时临床上有粪便恶臭或者腥臭且带血,渴水度更强,而且因其传播速度比腹泻慢所以致死率也更高。
2.新型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病相比较而言,两者都具有传染性,冬季为多发期,各年龄段猪都有可能感染,不过仔猪病死率更高。两种病症的区别在于:后者病体内肠腔内容物为灰黄或灰黑的浆性水样物质。
3.新型流行性腹泻与伪狂犬病相比较而言,两者均具有传染性,而且仔猪均有呕吐、腹泻症状,精神不振、动作不灵活而且粪便黄白,仔猪病情明显偏重。两种病症的区别之处在于:后者患病仔猪在病发的第二天就会出现体温飙升、眼部发红水肿、严重昏睡、口吐泡沫的情况,而且身体后腿部位发紫、腹部有出血点出现。
六、治疗方法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实践证明效果明显,有效率接近百分之九十五。现报告如下:
1.西药用剂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发之初,可以安排每日两次肌肉注射硫酸阿米卡星,同时安排仔猪口服庆大霉素,;遇到病情无法控制的情况,宜加注抗病毒l号。至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发后期,宜安排仔猪每日静脉注射两次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连用三到五天。对于出现机体脱水现象哺乳期仔猪,宜安排腹腔注射十毫升维生素C溶液加。具体的方法是:将仔猪倒立保定之后,在其倒数第二个乳头边上进行消毒垂直注射,结束后注意是否有血液以及水样回流等异常现象,如果有则停止该注射。用量为每只每日注入一次的药水,连续两到三天。
2.返饲(人工感染)
2.1粪便返饲
将发病猪的粪便收集后加适量凉水稀释后加粉料拌成半湿料,以能捏成团块为度(即为“返饲料”)。在母猪饲喂时用手捏成团块或用料勺提取,逐头添加“返饲料”,待“返饲料”吃完后再饲喂饲料。每天一次,连续2—3天。产前一个月母猪。
2.2发病猪组织返饲
如腹泻发生在产房仔猪,病料可采集腹泻仔猪的大小肠组织制作返饲料。
2.2.1首先确诊取样是流行性腹泻感染猪,并没有感染其他危害极大的病原体,如猪瘟病毒等,可选取出生7天以内的发病仔猪及其同窝活仔猪做返饲,病死猪不可用。
2.2.2组织病料采集:打开腹腔,取出整个内脏,包括仔猪的小肠和大肠,放入干净的盆中,在盆中选取需要的组织,注意此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消毒剂。
2.2.3饲喂方法同粪便返饲。
2.3返饲量的控制
2.3.1采集的纯粪便病料每头母猪控制在300毫升左右;
2.3.2组织病料一头仔猪的组织病料拟饲喂5~10头母猪为度。
七、结束语
新型的仔猪流行性腹泻是PEDV病毒引发的一种肠道类急性传染病,发病快致死率高,在研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综合预防。即应安排仔猪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保持猪舍清洁、干燥,进入冬季后须特别加强猪舍保暖措施,内部垫草应时常保持干燥、洁净;另外,应尽量选择自繁自养,严禁从病区引入新猪,在种猪的引进方面,一定要从无疫病区引进,在确保其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再行引入。

相关知识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控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出现发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以及体质消瘦。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日常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控制。现主要对该病的防控措施进行阐述,为广大养猪户提供参考。

1流行特点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病后耐过的带毒猪只,以及其排出的尿液、粪便污染的饮水或者饲料等,也有部分猪场由于对母猪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进行1~2次免疫接种而不出现发病或者只出现轻微发病,但机体的排泄物依旧含有病毒,也会导致产床和环境发生污染,从而容易使哺乳仔猪或者断奶保育猪感染病毒而出现发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或者有病毒的饮水、饲料而发生感染。此外,运输车、场外闲杂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鞋也可能引起间接传染。任何品种和日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其中成年母猪发病率在15%~19%,而哺乳仔猪、断奶保育仔猪以及育肥猪发病率能够达到100%。哺乳仔猪患病后受到最严重的损害,病死率能够达到50%左右;而对其他猪群(如育肥猪、成年母猪等)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只有3%~20%。该病一般在4~5星期内就会蔓延至整个猪场,经过大约1个月流行就能够白行停止。该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即每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2月份。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且猪只日龄越小,具有越短的潜伏期,临床症状也更加严重。病猪主要表现出腹泻、呕吐以及脱水,初期排出比较黏稠的粪便,后期排L水样粪便,且散发一股特殊的臭味。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质逐渐消瘦,最终由于严格脱水、衰竭而发生死亡。1周龄以下的仔猪患病后,会在出现腹泻,几天内就可能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断奶仔猪以及处于其他生长阶段的猪只感染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发病经过几天往往能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长发育。成年猪感染发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较少发生呕吐或者腹泻,且能够缓慢恢复正常。

3防控措施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妊娠母猪可在产前2~3月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三联弱毒活疫苗,并在产前大约1个月再接种1次进行加强免疫。另外,妊娠母猪还可在临产前大约21天免疫接种新生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猪只也可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在猪只后海穴进行注射,注意进针时与直肠保持平行或者略微偏上。妊娠母猪可在产仔前20~30天接种疫苗,每头用量为1.5mL,其所产仔猪可在断奶后7~10天每头接种0.SmL。如果母猪没有进行疫苗接种,其所产仔猪要在3日龄内每头接种0.2mL。体重在25~50kg的育成猪,每头免疫接种ImL;体重超过50kg的成年猪只,每头免疫接种1.5mL。注射时,仔猪3日龄的进针深度适宜控制在0.Scm左右,并随者日龄的增长不断加深,成年猪通常在4cm左右。

加强饲养管理:舍内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尤其是要注意冬季加强保温,控制舍温在20℃以上,湿度控制在60%~80%,确保猪舍干燥,且通风良好。不同阶段的妊娠母猪要合理调整日粮配方,确保营养平衡、全面,且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低分子的脂肪酸,能够明显使初乳中含有较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总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从而此时仔猪抵抗力增强,尤其是增强肠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避免断奶前发生肠道疾病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定期使用药物保健:种猪要及时投药进行保健,尽可能将细菌性病原消灭,从而有效避免猪场出现细菌性腹泻,以及由此转变成病毒性腹泻,加重损失。猪群要每星期同步进行保健,避免发生细菌性疾病。母猪分娩后一般选择使用龙米先注射液进行保健,可在产仔当天每头注射10~20mL,如果发生感染可在产后3天每头再注射10~20mL。仔猪采取3针保健,即在产出后的3、7和21天,分别每头肌肉注射0.5mL、0.5mL和1.OmL龙米先注射液。

药物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用于缓解脱水、酸中毒,防止出现继发感染。为抗菌消炎,病猪可静脉滴注适量的添加有氨苄青霉素的5%葡萄糖或者0.9%生理盐水等,并根据病情也可配合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氟苯尼考。为增强机体抵抗力可进行补液,主要是根据机体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病猪可使用由1000—2000mL10%葡萄糖以及适量的25%葡萄糖、维生素C等组成的溶液进行输液。如果病猪症状较轻,可选择口服适量的补液盐,在lOOOmL凉开水中添加3.5g氯化钠、20g葡萄糖粉、2.5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当病猪停止腹泻后,要改成饮用卫生清水,确保机体能够白行调整渗透压,从而促使肠道功能尽快恢复。另外,病猪还可饮用由米汤和盐组成的溶液来调成胃肠机能,即25g米添加在500mL清水中,经过3min煮沸即成米汤,再添加1.75g食用盐,供其自由饮用,用于保护胃肠黏膜,抑制吸收毒素,改善胃肠功能。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出现发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病猪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呕吐、严重脱水以及体质消瘦.该病容易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生,只有猪会发生该病,且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出现发病,其中发病年龄越小,具有越严重的症状,死亡率也越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日常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控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的是一种冠状病毒,非常容易出现变异,很大程度上增加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难度。该病毒非常容易在低温条件下生存,但不耐高温。另外,该病毒对光照和多种消毒药都比较敏感,如使用季胺盐类、氢氧化钠、福尔马林等消毒药都能够使其失活。

该病主要在冬末初春时容易发生。近几年来,由于养猪不断采取规模化饲养,导致夏季也能够发生该病。猪在任何阶段都能够发生该病,但传播速度和流行程度相对要比猪流行性肠胃炎缓和,且随着猪年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降低。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往往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1~5日龄的仔猪最容易感染该病,形成较大的危害,基本感染后全部发生死亡。断奶仔猪、育肥猪以及种猪感染该病后,具较轻的症状,且死亡率较低,但在若干天内就会导致整个猪场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病猪出现水样腹泻、呕吐、脱水,且新生仔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该病通常具有5~8天的潜伏期,但采取人工感染只具有8~24h的潜伏期。病猪出现水样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粪便,并散发恶臭气味,体温通常保持正常,个别体温会升高1~2℃。病猪发病年龄不同,会表现出轻重程度不同的症状,通常年龄越小具有越严重的症状。仔猪患病后表现出精神沉郁,呕吐,严重脱水,小于1周龄的仔猪患病后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一般可持续2~4天,造成明显脱水,并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发生死亡,且临死前体温降低,病死率通常在50%左右。育成猪感染该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主要是食欲轻度减退,精神不振,水样腹泻,大部分在持续7~10天腹泻后逐渐康复,病死率大约只有1%~3%。

3、病理变化

通过剖检发现病死猪主要是小肠发生病变,肠管膨胀,里面被黄色液体充盈,肠壁松弛、变薄,小肠黏膜发生充血,肠系膜存在索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水肿。有些病猪的胃内存在大量的黄白色凝乳块,胃黏膜发生程度不同的充血和出血。组织学变化主要特征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发生脱落,绒毛明显萎缩,尤其是空肠中、后部的肠绒毛会发生明显的病变,上皮细胞形成空泡,且表皮发生脱落。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在养猪生产中,必须采取全进全出制。母猪分娩过程中,要加强对产房温度的控制,尤其是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必须对母猪和仔猪加强防寒保暖,同时还要注意舍内进行适当通风换气。饲喂高品质的饲料,确保没有发生变质。定期进行消毒,常选择使用2%氢氧化钠、4%无水碳酸钠、次氯酸钠等消毒剂。

免疫预防。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是适时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分别在分娩前0.5~1.5个月内,使用猪传染性胃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进行注射,每头用量为4mL,从而能够使后代仔猪通过吮食初乳得到足够免疫抗体,进而有效地避免发生该病。如果猪场没有发生过该病,还要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高峰阶段和夏季高峰阶段对猪群各进行1次免疫接种,每头猪用量为2mL。

穴位注射。取3mL黄芪多糖注射液、100mg链霉素、25mg头孢曲松钠,混合均匀后在病猪后海穴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注意注射器抽取药物后在后海穴呈略向前上方进行刺入,进针深度控制在2~3cm,然后注射药液。

中药疗法。病猪发生腹泻时,主要选择使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陈皮、黄芪、党参、茯苓,具有消食健胃作用的麦芽、炒山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止泻作用的板蓝根、白头翁、金银花,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女贞子等药物。如取30g山楂、30g板蓝根、50g女贞子、50g黄芪、30g陈皮,或者取30g麦芽、30g茯苓、50g白术、50g党参、30g白头翁,混合均匀,全部研成粉末后在饲料中按1%比例添加,或者加水煎服,以上药量可供40头患病仔猪使用,每天1剂,连续使用5天。

补液疗法。病猪通过输液能够补充能量,并改善血液循环。对于不同病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补液方式。病猪可采取静脉注射,即取20~50mL氯化钠注射液、2支庆大霉素8万IU、1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病猪也可采取腹腔注射,即取500mL葡萄糖注射液、20mL黄芪多糖注射液、0.5mg阿托品、5mg地塞米松、1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注射,每头病猪用量为20~4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但要注意的是,病猪注射时要采取倒立保定,并选择倒数第二乳头旁作为注射部位,先使用碘酊进行消毒,然后垂直扎入注射器,接着回抽注射器,观察是否存在异常,如果有水样或者血样液体回流不能够进行注射。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的鉴别及诊断


一、两病简介
1.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该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于深秋、冬季和早春,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1周龄内哺乳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00%。
症状:仔猪突然呕吐和腹泻,几天内可波及全群。粪便呈黄白色或浅绿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患病仔猪很快出现脱水症状,1周龄内仔猪常于发生腹泻后2~4天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30日龄后少见死亡。成年猪的临床症状只限于腹泻、减食,偶尔会呕吐,排糊状至水样粪便,粪便呈黄灰色、灰白色不等,恶臭,通常在1周内恢复正常。
病变:胃内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外观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充满黄色含有凝乳块和泡沫的液体。
2.猪流行性腹泻(PED)
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12月至翌年1~2月多发,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任何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有的成年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如果猪场内陆续有多窝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失去母源抗体保护的断奶仔猪,呈地方流行性。
症状:患猪出现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数可达100%。患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仔猪、母猪常出现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约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症者水样腹泻3~4天可自愈。
病变: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可见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系膜淋巴结水肿。
两病均无特效治疗药物,用鸡瘟I系疫苗20倍量肌注,并交替口服补液盐和高锰酸钾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二、两病相似之处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相互误诊几乎很难杜绝,因为两病有以下相似之处:①临床症状和病变无特征性。②发病时间都集中在冬春季节。③传染性强,可波及任何年龄猪群,哺乳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成年猪很少死亡。④无特效药物治疗。
三、两病鉴别表
四、两病鉴别图解
五、两病鉴别分析与讨论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分别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流行性腹泻有以下细微差异:①传染性胃肠炎病死率比流行性腹泻要高;②传染性胃肠炎传播速度较流行性腹泻快;③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期很少超过2个月,而流行性腹泻可长达6个月;④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呕吐严重,多是先出现呕吐,继而腹泻;流行性腹泻呕吐较轻,一般是在采食或吮乳后出现呕吐;⑤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胃充血、出血情况明显比流行性腹泻严重;⑥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而流行性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0%。抓住以上要点,可减少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误诊,对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注射是有积极作用的。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所售疫苗几乎都是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且严重病例治疗时多进行强心、补液,因此,二者误诊并不意味着误防或误治。
六、实验室鉴别诊断
根据GenBank收录的PEDVM基因和TGEV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能分别特异性扩增TEGV和PEDV相应基因的引物,在优化RT-PCR反应条件以及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等基础上,建立能同时检测TGEV和PEDV的复合RT-PCR检测技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检测方法,适用于开展TGE和PED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联系地址:张米申江苏省沛县龙固兽医站邮编:221613;吴家强山东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邮编:250100)

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其防治方法


1流行特点

该病具有突然发病,较快传播,大面积流行,流行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的特点,有时即使是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规模化猪场也能够发生该病。有时猪群接种注射病毒性腹泻多联灭活疫苗与活疫苗后,再次发生该病的几率甚至能够超过90%,部分发病程度较轻,部分非常严重,特别是养殖场饲养较多的后备母猪比较容易发生,但具有不同的死亡率。猪群饲养管理水平较差,没有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存在某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严重发病,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临床特征

仔猪患病后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快速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其中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发病后期,病猪排出的粪便如水,且肛门出现失禁,稀粪严重污染尾部、臀部以及后肢,排尿量减少且较黄,精神萎靡,停止采食,拒绝行动,行走不稳,卧地颤抖,快速发生脱水,被毛粗乱,眼球下陷,体质消瘦,体温降低,通常2~3天就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小于7日龄的仔猪会由于严重脱水.再加上无法吮食足够的母乳,导致死亡率达到50%~100%,而10~20日龄仔猪患病的死亡率只有5%~lO%,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断奶后仔猪患病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食欲不振,能够饮用清水,接着发生腹泻,排出稀薄粪便,呈黄酱样,且往往混杂没有完全消化的饲料。精神沉郁,体质快速消瘦,眼窝明显下陷,往往卧地拒绝走动,体温通常没有升高。发病后期,病猪的耳端、四肢末端以及尾尖处发凉。如果病猪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大多数能够痊愈,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一般在3%~5%。

架子猪、育肥猪以及成年公、母猪患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排出褐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稀便,且其中混杂气泡。通常经过7—10天能够康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但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会发生死亡。

3防治方法

预防接种。猪只可在每年进行常规免疫,即分别在1月、5月、9月对全群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进行后海穴接种。对于母猪,要在后备进行1次首免,在初产前1个月左右还要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之后每胎产前1个月左右都要进行1次免疫,每次在交巢穴注射4mL。仔猪可在断奶1星期后进行首免,体重在5~25kg每头接种ImL,体重超过25kg每头接种2ml_。另外,猪场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并根据曾经的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灭活苗或者弱毒苗,通常猪场疫情稳定选择免疫接种灭活苗,而疫情不稳定或者受疫情威胁则选择免疫接种弱毒疫苗。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规模养猪场要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且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消毒灭源,粪污要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每批育肥猪出栏后,空置的猪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用20%的生石灰上清液、10%的漂白粉溶液或者2%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内外进行喷洒消毒,且经过3~5天才能够再次转入新的猪群。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舍内应具有适宜的温、湿度,供给品质优良且卫生的饲料和饮水。仔猪开始断奶时不要饲喂过饱.饲喂量要从少喂勤添逐渐转变成自由采食。

加强母猪的管理。母猪妊娠期的科学饲养管理对机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能够确保正常进行分娩和泌乳,从而有效避免产出弱胎,促使仔猪健康,同时还能够确保仔猪的初生重及健康整齐度良好,也就是实现母康仔健,增强猪群整体的抗病能力。母猪妊娠期及哺乳期要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搭配饲料,并适时调整喂料方式、方法,促使机体健康,尤其是要注意加强产前和产后1星期的控料以及保健。妊娠母猪一般在临床前1星期转入产房,注意进入产房前必须经过驱虫、药物保健,且用温水对全身进行彻底冲洗,还要进行严格消毒。产床在转入母猪前1星期也要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并确保干燥,从而将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效杀灭,避免猪体接触感染病原微生物。

及时治疗。病猪可采取全身疗法,即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盐酸吗啉胍混饲,通常成年母猪每次使用0.3~0.5g,每天3次;15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每次使用0.1~0.2g,每天3次;育肥猪每次使用0.2~0.3g,每天3次。一般在仔猪哺乳前进行投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还要使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水,即在1000N1500ml.温水添加20~50g葡萄糖、3~5g氯化钠、1—2g氯化钾和2~4g碳酸氢钠,完全溶解后任病猪自由饮用,每天2次。

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 猪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腹泻通常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其中哺乳仔猪、断奶仔猪以及育肥猪感染后都会出现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特别是小于10日龄的仔猪能够达到100%,大于5周龄后死亡率降低,但会导致饲料比下降,生产性能降低,延迟出栏,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损害,应加以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猪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发病特点

急性发病,快速传播。猪传染性腹泻传播速度较快,7日龄的仔猪感染该病经过2~5天就会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100%,而成年猪在出现3~6天的腹泻后能够逐渐康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容易发生混合感染,流行程度多变。猪传染性腹泻往往是由于混合感染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引起,或者是混合感染几种病毒性疾病。通常是发生病毒性腹泻病的规模养猪场会发生该病,混合感染率能够达到大约40%~70%。该病的流行一般可呈两种形式,即暴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尤其是首次感染往往呈暴发性流行,而存在较多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养猪场往往会出现地方性流行。

严重危害幼猪,仔猪特别是7日龄的仔猪由于具有较差的抵抗力,容易发生该病,且在1周内就能够发生死亡。其中,幼猪感染轮状病毒后具有较低的死亡率,而感染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2、主要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该病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快速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并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病猪体质快速发生脱水,精神萎靡,被毛杂乱,采食量减少或者停止采食,体质消瘦,通常在2~5天内发生死亡。小于10日龄仔猪患病后的死亡率能够达到50%~100%,而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有所下降。

架子猪、育肥猪以及成年公、母猪感染该病后具有比较轻微的症状,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有时出现呕吐,排出褐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稀便,并含有气泡。通常经过3~7天康复,具有较低的死亡率。

3、实验室诊断

该病不仅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还可借助一些辅助方法,如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绒毛,发现其缩短,这也是该病的特征性病变;检测粪便酸碱性,一般病毒性腹泻会排出酸性粪便,而细菌性腹泻会排出碱性粪便。如需确诊则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目前,主要使用病毒中和试验、RT-PCR法、ELISA法、免疫电镜法、免疫荧光法来诊断该病。尤其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逐渐发展,因RT—PCR法和ELISA法具有强特异性、高敏感性,更加被人们重视。例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者病毒抗原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荧光抗体或者免疫电镜就能够被检测出来;猪流行性胃肠炎可使用免疫荧光抗体进行诊断,如果胞浆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亮绿色的荧光,就能够确诊。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猪传染性腹泻疾病的有效预防手段是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后备母猪可在配种前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促使形成良好的主动免疫;妊娠母猪可分别在产前5~6周和1周采取鼻内接种或者肌肉注射1次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确保后代哺乳仔猪经由吮食初乳得到充足的抗体,从而形成较好的被动免疫;对于得到母源抗体而形成被动免疫的仔猪,可在8~10日龄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每头口服0.3~0.5头份,在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其形成较好的主动免疫,避免发病死亡。猪群在该病流行季节前的20~30天,要全群进行免疫接种。这是由于猪接种灭活疫苗经过14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而活疫苗经过7天即可形成免疫力,经过20~30天抗体水平较高。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使用0.2mL/kg黄芪多糖注射液,按每40kg使用1mL干扰素(症状严重时要加量),按每50kg使用1mL排疫肽(症状严重时要加量),充分混合后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4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3mg/kg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并按体重口服50~130mL/kg由口服补液盐、杨树花口服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上、下午各1次,或者在400kg饮水中添加100g杨树花提取物颗粒剂,连续饮用7天,或者按每100kg使用15g,添加适量口服补盐液稀释后服用,每天上下午各1次,连用4天。这种治疗方法对于成年猪、育成猪都适用。病猪也可按体重使用0.1mL/kg穿心莲注射液,按每200kg使用5mL干扰素,按每50kg使用1mL转移因子,充分混合后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同时配合按体重每75kg注射1mL抗菌大蒜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且每头口服30~50mL白头翁口服液,每天上下午分别使用1次。这种治疗方法大小猪只都适用。病猪在采取以上方式治疗时,要根据机体发生腹泻以及酸中毒的轻重程度,及时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由300~5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30~50mL5%碳酸氢钠溶液、5~1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

鹅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症状 鹅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鹅流行性感冒又称鹅流感、鹅渗出性败血症或传染性气囊炎。由败血志贺杆菌引起的败血性、渗出性传染病。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对鹅(幼鹅)致病力较强,对鸡、鸭不致病。本菌抵抗力较弱,低于15℃不能生长,高于75℃可杀灭,适宜温度为37~38℃。常用消毒药物有杀灭作用。仅感染鹅,流行初期1月龄鹅易感,流行后期成鹅也感染。多发于冬春季节。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症状鹅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鹅流行性感冒具有发病迅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威胁养鹅业的重要疾病之一。当气候突变、气候寒冷、饲养管理不当、长途运输等因素都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舍内温度变化明显,温度忽高忽低。通风不好,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较高,这些不良的因素都易引起鹅发生应激,从而引起该病的发生。鹅群饲养密度过大,易引起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容易使鹅出现啄羽的恶癖,致使防寒能力下降。当舍内温度过低时,鹅群易扎堆,扎堆后的雏鹅易出汗,羽毛潮湿,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容易发生该病。雏鹅日粮组成搭配不合理,导致雏鹅摄入的营养物质不均衡,致使鹅雏生长发育缓慢,体质下降,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在发病早期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鹅精神萎靡,羽毛凌乱,缩颈闭目,立群呆立,不愿走动,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全身发抖,随着病程发展,鼻腔和口腔不断流出清水样分泌物,全身体毛潮湿而附有黏液。伴有神经症状,病鹅曲颈歪头,左右摇摆,严重者垂头昏睡,病鹅头颈部肿大,眼结膜充血,眼泪呈红色,而后眼结膜浑浊,严重病例可致失明。病鹅死前出现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粪便。种鹅发生该病,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产蛋性能下降情况。

3、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鹅头部及下颌皮下呈胶胨样浸润,还可见出血点。颈部、胸部皮下充血、出血,胸部、腿部等处肌肉组织可见片状淤血。鼻黏膜充血、出血、水肿,鼻腔内含有血红色黏性分泌物,喉腔、气管黏膜不同程度充血、出血,喉腔内有大小不等的凝血块,气管内有较多分泌物。心外膜充血、出血,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斑或白色条状变性、坏死,心内膜有出血斑或条状坏死。肺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出血或水肿,支气管内有泡沫状黏液。肝脏淤血、肿大,质脆呈土黄色,表面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胰腺轻度肿大,其表面可见大量出血斑或褐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充血、淤血,表面有白色坏死点。肾脏稍肿大、淤血或出血。十二指肠黏膜有充血、出血,黏膜有出血斑或出血性溃疡病灶,小肠黏膜、直肠后端黏膜以及泄殖腔充血、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和出血带。

4、诊断要点

该病可根据发病原因、临床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取具有典型病变的病死鹅的喉、气管内分泌物,脑组织、脾脏以及肾脏等组织,将样品研磨后加入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将悬液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30min,取上清液,按1000万IU/mL的剂量分别加入青霉素、链霉素,置于4~8℃条件下2~4h,然后进行病毒分离,按1:10的比例接种于非得免疫鸡胚,置37℃温箱中继续孵育,选择收集18~48h内死亡的鸡胚液,无菌检查后进行红细胞凝集实验,将血凝实验阳性的鸡胚液与新城疫阳性血清出现血凝抑制现象,则说明鸡胚液中含有新城疫病毒,即可进行确诊。

5、防治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饲养模式,做到不从疫区引种,从源头上控制该病的发生。必须引种时,对引进鹅应先隔离观察,淘汰盲眼、红眼以及状态不佳的鹅,隔离期满经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注意鸡、鸭等不同品种的禽类不能混养和串栏,以防禽流感病毒在种间进行传播,种鹅群和肉鹅也要进行分群饲养。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鹅舍内温度恒定,通风良好。保持养殖区域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楚舍内外的粪便、垫料及各种废弃物,定期对栏舍、场地、池塘、器具以及孵化设备进行冲洗消毒。水塘、场地可选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各种养殖器具、孵化设备可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注意鹅群日粮合理搭配,提供品质良好的饲草饲料,满足鹅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需求。

坚持定期检测禽流感抗体水平,应用禽流感油乳剂灭火苗防控鹅的禽流感。由于禽流感病毒易变异、病毒亚型多且之间无交叉免疫,同时,不同品种、日龄、饲养水平的鹅对疫苗免疫的效果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应科学制定适合本场禽流感的免疫程序,选择使用单价或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以确保免疫接种的成功。雏鹅应在7~10日龄进行首免,在颈部皮下注射多价禽流感灭活疫苗,首免15日后免疫力增强,若疫苗效价低,可在首免15日后再进行一次免疫注射,肉用鹅免疫接种一次即可,留作种用的鹅还要在2月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再开产前15~20日进行第三次免疫,以后每6个月在鹅停产期间免疫一次。

流行病学
鹅流行性感冒(gooseinfluenza)简称鹅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某些致病性血清亚型毒株引起的全身性或呼吸器官性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0日龄内的小鹅。鹅流感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大多是因为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善,小鹅受寒而感染,死亡率一般为50%~90%。
临床症状
鼻腔和口腔不断流清水,有时有眼泪,频频摇头,或将头伸向体躯前部擦抹鼻液,全身羽毛又湿又脏。张口呼吸,时发“咕——咕”声,精神萎顿,缩颈闭目,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全身发抖,蹲伏地上,下痢。病程2~4天。轻症可恢复,重症多死亡。肺表面、气囊和气管粘膜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鼻腔、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充血,具有多量半透明渗出液。肝、脾、肾淤血肿胀。心内外膜出血,有的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脾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皮下、肌肉出血。
解剖变化
鼻黏膜、眼结膜和瞬膜充血,出血,角膜灰白混浊,鼻腔充满血样黏液性分泌物;喉头、气管充血,出血;心肌出现灰白色坏死斑;肝肿大、质脆;脾肿大突出,表面有糜烂状灰白色斑点;胰腺斑点出血,透明或白色灶样坏死;肠膜灶性斑状出血或出血性溃疡;卵巢卵泡充血,斑状坏死。头部肿大的病例可见头部及下颌皮下呈胶冻样水肿。
预防
1、科学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保持鹅舍干燥通风,同时对1月龄以内的雏鹅注意保暖。
2、搞好环境卫生,对鹅舍、养鹅设备及地面等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先清洗再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2%~5%NaOH、0.1%~0.2%过氧乙酸等进行彻底消毒。
3、在该病多发地区使用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进行预防。首免在雏鹅7天~10天龄时在颈部下1/3处皮下注射多价禽流感灭活苗,隔15天后再注射一次。留种鹅在60天龄时进行二免,产蛋前15天~20天进行三免,以后每隔半年,在鹅群停蛋时再免疫一次。
治疗
1、禽流感卵黄抗体感立克或多价超高免蛋黄抗体,搭配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能增强鹅机体的抵抗力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修补机体受损伤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有利于康复,在发病早期用效果较为理想,往往可以控制疫情的发展,减少死亡。
2、选用优良的药物减少患鹅应激,控制细菌继发感染和防止并发症。
3、治疗过程中要隔离病鹅进行治疗,加强带鹅消毒,以减少鹅群中流感病毒的浓度,及时清理死鹅,降低饲养密度。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2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