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

疾病名称猪流行性腹泻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二类)

发病历史自从1978年英国和比利时证实引起PED的病原体为冠状病毒以来,在欧洲、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继有本病的报道。根据欧洲各国的观察,PED在仔猪及育肥猪中发病率几乎达100%,母猪发病率为15%-90%,年幼猪感染的症状较严重,哺乳猪感染时,死亡率平均为50%。年龄较大的猪感染后,一般经4-5天即可转好,但部分猪只会出现发育受阻,变成僵猪。由于该病尚未有稳定的疫苗生产,因此,在欧、亚洲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控制该病的发生已成为猪病重点的研究对象。

病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流行病学特点1971年,该病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比利时、荷兰、英格兰、德国、瑞士、法国、保加利亚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的报道。而在瑞典、北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和匈牙利所进行的PEDV血清学调查的结果均为阴性。目前,只有比利时、法国、英格兰、德国和中国分离到了PED病毒。据统计,比利时发生腹泻疾病的猪群中,7%的病猪是由PEDV引起的。对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从1987-1989年疫病普查的资料统计,PED的总死亡率占36种猪病总死亡率的1.74%;PED与TGE的混合感染率为21.2%;而近2年来,其混合感染率已上升至30.77%;在我国广东、上海、辽宁、浙江、天津、黑龙江、北京、福建、内蒙古等省市40多个猪场,49912头猪中进行全面的流行性情况综合调查,PED的阳性率高达78.57%。 PEDV主要是通过被感染动物的粪便或病毒污染物传播,猪经口摄取了污染的粪便或病毒污染物是发生自然感染的主要途径。但是,一个猪场PED的爆发常常是在出售或买进猪只后4-5天内。病毒传入的途径可能为运输卡车、被PEDV污染的靴子或其它携带病毒的污染物。一般来说,PED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多流行于寒冷的季节。

症状PED最主要的临诊症状为水样或稀糊状腹泻,在腹泻时也可能出现呕吐,其临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TGE轻。PEDV在同窝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比TGE慢得多。但感染PEDV的猪只在腹泻初期或在腹泻出现以前,会发生急性死亡。而应激性高的猪死亡率会更高。在一些种猪场,所有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发病率高达100%;1周龄以上仔猪在持续3-4天腹泻后可能会死于脱水,平均死亡率为50%-90%,而部分康复猪会出现发育受阻变成僵猪;育肥猪的死亡率为1%-3%。通常死亡的猪只剖检可见背部肌肉坏死,而对猪只发生急性背肌坏死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初生猪PED潜伏期为24-36小时;育肥猪2天以上。年龄较大的猪感染后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而一些成年猪可能只表现沉郁、厌食和呕吐,一般经4-5天即可好转。

致病原因剖腹取胎或切断初乳的仔猪于3日龄时口服接种PEDV,在接种后22-36小时发病,通过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证实,病毒的复制是在整个小肠和结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胞浆中进行的,在隐窝和肠系膜淋巴结上病毒可能不进行复制,但这些部位存在PEDV散在性的局部感染。PEDV在人工接种后12-18小时,可见小肠上皮细胞感染,在24-36小时之间达到最高峰。此时,PEDV在小肠中的复制导致细胞变性,使绒毛变短,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从正常的7:1减到3:1,而结肠上皮细胞没有发生变性。PEDV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上皮细胞的损伤,导致粘膜发生物理性障碍和酶的活性下降,成为电解质、营养成份和吸收异常的原因。其结构是肠道内渗透压增高,发生腹泻和脱水。特别是当微绒毛的乳酸酶分泌细胞被破坏,使二糖类分解、吸收下降,可使肠管内渗透压增高。另方面,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肠隐窝细胞分裂活跃,分泌亢进,从而使腹泻加剧。此外,消化吸收失衡所产生的异常发酵也是腹泻的原因。 PEDV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仔猪肉眼病变,剖检仅见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小肠粘膜、肠系膜充血,个别试验猪小肠粘膜有轻度点状出血,其他实质性器官均未见有肉眼病变。组织学检查可见,接种后24小时开始有小肠绒毛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脱落;此时肠绒毛开始短缩。肠细胞发生的变化,主要在胞浆中的内细胞器减少,产生了电子半透明区。随后,微绒毛和络末网消失,部分胞浆凸进肠腔,细胞变得扁平,紧密连接消失,细胞脱落进入肠腔。在结肠可见到肠细胞有PEDV颗粒,但没有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检疫方法由于PEDV,PEDV与轮状病毒等感染的猪只引发消化道的传染病较为相似,因此,不能单靠临诊症状来诊断PED,尚需要借助于血清学和病原学作出诊断。

扩展阅读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饥饿疗法”巧治猪流行性腹泻的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俗称寒泻、水泻)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它是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猪的主要特征为:呕吐、腹泻、脱水、日渐消瘦,针对此病管理员可采用“饥饿法”来治疗。所谓“饥饿疗法”就是一旦发现猪出现流行性腹泻,即采取停食的办法,绝对不能给病猪喂食和饲料有关的食物。

诊断技术要点
1.临床检查要点:各年龄均可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春秋换季时高发;急性肠炎、呕吐、水样腹泻;顽固性腹泻,抗菌素治疗无效。
2.病理解剖技术要点:病变主要在小肠,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缩短。
3.样品采集技术要点:将小肠进行推挤,把黄色粪便推到一起,两边结扎;粪便的量在3毫升以上,零下20℃下冷冻保存、运输。
4.PCR检测技术要点:控制样品、扩增试剂、扩增产物等的污染;注意样品的保存温度。
5.综合诊断技术要点:①符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判为疑似病例;②符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病原学检测阳性,判为确诊病例。

防治技术要点
1.疫苗免疫技术要点:①疫苗名称: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②免疫时间和剂量:妊娠母猪于产仔前20-30日4毫升;仔猪于断奶后7日内1毫升;③使用方法:后海穴(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注射。注射疫苗的进针深度按猪龄大小为0.5-4厘米。
2.药物治疗技术要点:①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在饮水中加入5%葡萄糖、0.9%的氯化钠、0.2%的碳酸氢钠,经过充分搅拌后给猪饮水;②抗菌素防止细菌继发感染;③蒙脱石散或木炭粉口服,修复肠粘膜;④减饲,饥饿疗法,减轻猪胃肠道的负担。

1.清理剩余饲料及猪圈
首先要把食槽内剩余的饲料清理干净,同时为防止病猪因腹泻引起的口渴而吃猪尿等脏物,必须把猪圈内清扫干净。要做到见脏水就扫,3~4次/天。
2.防止病猪脱水
食槽内放入清洁干净的淡盐水,淡盐水的配方为1公斤水加食盐1克,可根据猪只数、饮水多少来决定水量大小,每天更换,要保证不断水。有条件的最好饮服口服补液盐,每包加水1公斤。对发病猪只,口服电解质溶液可以促使病猪早日康复。电解质溶液的配方为:葡萄糖25克、碳酸氢钠2克、维生素C2克,水1公斤。使用方法:哺乳母猪、大猪自饮;10日龄哺乳仔猪灌服,2~5毫升/(头·次),连服3天或自饮。
3.控制病情恶化和并发症
将痢菌净散放在淡盐水中,配比和淡盐水一样,即在1公斤水中加入25%痢菌净散1克。这样有助于控制其他疾病,缩短病程,加快治疗效果。

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及剖检变化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而导致,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以及脱水。该病容易在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生。猪群中一旦有猪得了该病,其他猪也很容易感染,因此该病的感染性极高。该病在猪的不同年龄段死亡率也不同。该病的传播途径很多,但主要以猪与猪之间的食物传播、间接传播或者直接传播等方式感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及剖检变化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猪通常在春、秋、冬季三季发生,夏季不会发生。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且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一般来说,该病主要在气候寒冷的时节即每年12月到第二年4月期间发生,由于此时温度突变、气候寒冷,从而导致该病快速流行,只要有一个圈舍出现发病就会迅速蔓延至整个猪场。但病程持续时间较短,例如一个独立的成年猪舍从开始出现发病到结束大约需要7天。在发病规律上,一般是成年猪舍先ILIJ现发病,病猪主要发生水样性腹泻,排出草绿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之后导致整个猪群发生腹泻,并逐渐扩散至相邻猪舍,有时甚至导致整个猪场或者某一地区相继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典型症状是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严重时会由于明显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而造成死亡。猪发病后,通常喜饮冷水,体温为37~38℃,呕吐,排出灰绿色水样粪便,严重时会呈喷射状排粪,经过3~5天转归死亡或者痊愈。病死猪严重脱水,眼球明显深陷,剖检发现小肠壁明显变薄,呈透明状,能够清晰的看到里面含有大量无色或者白色奶样内容物,有时将肠管剪开还会有白色卵清样或者黄绿色物质流出,少数甚至发生肠套叠。

3、类症鉴别

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通常在冬季发生,且幼龄仔猪更容易感染,并易发生死亡,年龄较大的猪也能够发病,但症状相对较轻。二者区别是病猪患有猪传染性胃肠炎有时会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并散发腥臭味或者恶臭味,渴欲增强,且相比于猪流行性腹泻更容易导致新生仔猪死亡;剖检发现胃内容物混杂大量凝乳块,呈鲜黄色,肠内容物明显稀薄,呈黄色或者黄绿色、灰白色的泡沫状液体,胃黏膜局部形成溃疡,幽门附近发生坏死。

猪轮状病毒病。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且往往在冬季发生,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其中幼龄病猪容易死亡,而大龄病猪的死亡率相对较低;病猪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腹泻,排出黄白色水样粪便。区别之处是各种动物都能够感染轮状病毒,但成年动物通常呈隐性感染,且大于2~3周龄的猪很少发病;病猪排ILIJ的粪便呈水样至糊状、黄白色到黑色不同,或者混杂片状漂浮物;剖检发现肠内容物呈灰黑色或者灰黄色的浆性或者水样物质。

猪伪狂犬病。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患病仔猪表现ILIJ精神萎靡,呕吐、腹泻,排出黄白色粪便,运动僵硬等症状,仔猪症状较重,成年猪症状较轻。区别之处是患有伪狂犬病的初生仔猪第二天开始眼睛变红,呈昏睡状,体温升高达到41~41.5℃,眼睑发生浮肿,口角流出泡沫或者流涎,头后仰,两耳后竖,听到响声就会兴奋呜叫,后肢呈紫色,腹部存在出血点,并ILIJ现痉挛、癫痫,呈游泳状,且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剖检发现鼻腔、咽喉、扁桃体发生炎性水肿。

4、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猪场适宜采取“2+1”的免疫模式,也就是种猪群进行2次普免,并配合给母猪进行1次跟胎免疫。全群普免,即场内所有种猪以及后备种猪群在9月底都免疫接种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每头在后海穴注射4mL,经过20天进行1次加强免疫。跟胎免疫,一般选择在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进行,母猪产前20天免疫接种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每头在后海穴注射4mL,能够保护95%以上的7日龄仔猪。

应急处理。只要出现发病,要立即进行隔离、消毒以及对症治疗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对地面使用生石灰或者火碱消毒。另外,猪群饲料中可加入亚广蓝圆热毒清,按每100kg料添加200g药物,混合均匀后任其自由采食,每间隔1~2周饲喂2天;同时,可按每25kg饮水添加100mL圆蓝五肽任其自由饮用,连续使用2天。

药物治疗。病猪要饮用0.2%~0.5%高锰酸钾溶液,在ILIJ现腹泻后要肌肉注射安痢或者广安一绝,连续使用2~3天。另外,病猪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即根据日龄大小和体重,每头腹腔注射30~50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4万~8万IU庆大霉素,每天1~3次,直到完全恢复为止。病猪在治疗过程中要适当控制喂量,如果刚开始出现腹泻且伴有呕吐时,可进行1天禁食。对处于康复后期的患病仔猪,可同时灌服一定量的益生菌,也具有一定效果。

一、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做出初步判定,再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合PCR技术确定病原体。
1.流行特点。PED常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重,我国多于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流行此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尤以哺乳仔猪最易感且病死率高。其中,哺乳仔猪、保育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母猪发病率15%~90%;7日龄以内仔猪越小,症状越重,发生腹泻后2~4天脱水死亡,死亡率高达70%~100%,7日龄以上仔猪持续3~4天腹泻后可能会死于脱水,死亡率为50%~90%;育肥猪死亡率为1%~3%;成年猪感染后一般经4~5天即可康复。
2.病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病毒存在于肠绒毛和肠系膜淋巴结中,随粪便排出后,污染饲料、饮水、衣服、鞋子、车辆及工具等而散播传染。根据感染毒株的毒力和猪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潜伏期为:哺乳仔猪8~36小时,保育猪和育肥猪1~3天。发病顺序一般为:育肥猪—保育猪—妊娠母猪—产房母猪和哺乳仔猪。
2.临床症状。育肥猪、保育猪和母猪表现水样腹泻,粪便呈水泥浆样或黄色;保育猪消瘦,体表沾满稀粪,多扎堆取暖;产房母猪常出现乳房萎缩,奶水不足。
哺乳仔猪最早出生后12小时内就出现呕吐,随后开始腹泻,粪便呈黄、棕、白等色,脱水后畏寒,多数很快死亡;耐过猪一般成为僵猪或弱仔,表现为精神沉郁、眼睛无神、皮肤无弹性、生长缓慢且消瘦。
3.剖检病变。发病仔猪胃内充满未消化的乳糜,胃底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小肠病变明显,肠管膨满扩张、肠壁透明,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肠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呈水样或黏液样,有异味;肠绒毛萎缩变短,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肾脏表面散布大量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脏器无显著一致性病变;常见机理不明的背部肌肉坏死。
4.鉴别诊断。主要与猪瘟、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伪狂犬病、博卡病、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副伤寒、猪痢疾、增生性肠病、等孢球虫病引起的腹泻相区别。
5.实验室诊断。
(1)PEDV快速诊断试纸条(初诊)。由韩国Ani-gen公司生产,操作简单,快捷。
(2)直接免疫荧光法。能快速、敏感、可靠地检测出样品中的病毒抗原。荧光显微镜检查判定:在胞浆中见到特异性苹果绿色荧光为阳性,无特异性荧光为阴性。
(3)RT—PCR或RT—nPCR检测。是一种快速、高度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应用外引物从病猪粪便中扩增出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为854bp的目的基因片段,可初步断定导致猪群发病的病原体中含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进一步用内引物经嵌套式PCR扩增出的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为412bp的目的基因片段,可确定导致猪群发病的病原体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二、防控措施
1.疫苗紧急免疫。目前,我国大多数规模化猪场均采用正品的TGE-PED二联灭活疫苗进行后海穴(尾根与肛门正中的凹陷处)注射免疫(妊娠母猪产前20~30天每头接种4毫升,仔猪断奶前每头接种l毫升,25~50千克猪只每头接种2毫升,50千克以上猪只每头接种4毫升);正在推广使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TGE-PED二联弱毒苗和福建省生物药品厂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TGE-PED-RV三联弱毒苗。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己使用商品化的PED活苗、灭活菌、口服苗以及仔猪口服的抗PED病毒的IgY抗体。
2.分类应急处理。
(1)哺乳仔猪。保温、保湿:产房可使用煤炉或其他供暖设施,确保产房温度适宜(20~25℃为宜),对仔猪保育箱使用大功率灯泡或红外线灯照射提高温度(30~34℃为宜)。产房内湿度控制在40%~80%。
腹腔补液:7日龄内重症仔猪一般无治疗价值,可取肠段做返饲用;7日龄及以上发病仔猪,可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恩诺沙星等),预热至35℃左右进行腹腔注射(倒提仔猪,于倒数第2、3排乳头之间,距腹中线2~3厘米处进针,与腹壁成90度角刺入3厘米左右,刺破腹壁后感觉进针阻力消失,回抽无血液和腹腔内容物,即可注射药水),每次30~50毫升,每天2~3次。
防止饥饿:当母乳不足或不愿吮乳时,可采用米汤或人工乳进行人工饲喂。
隔离饲养:若条件允许,可在猪场外设置隔离舍集中人工饲养治疗四周,以切断发病仔猪在场内的传播。
(2)保育猪及育肥猪。
适当限饲:尽量使用湿拌料,并将饲喂量降为正常量的三分之一。
防止脱水: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及口服补液盐,在静脉补液糖盐水中添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以提高其抵抗力并防止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等继发感染。
(3)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及哺乳母猪的返饲。返饲即采用新发腹泻哺乳仔猪的肠管、粪便等病毒携带物通过口服方式感染母猪群,使其通过自然感染的途径产生免疫力,新生仔猪通过母乳获得特异性母源抗体而获得保护。此法在商品化疫苗使用效果不佳,不能有效防控该病暴发流行时使用。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蓝耳病暴发时,使用发病猪只的血清对全群猪进行同期感染的免疫机理基本相同。
返饲对象:对已经渡过隔离期,还没有纳入配种计划的后备母猪,可以进行返饲;60~95天的妊娠母猪,可以进行返饲,使其在分娩前产生免疫力。怀孕60天以内的母猪,返饲易出现流产。怀孕95天以后的母猪,返饲会使母猪进入产房后仍处于排毒期,导致仔猪一出生就感染病毒;哺乳母猪,需等到其断奶后再进行返饲;若返饲病料较少,应优先返饲后备猪和一胎猪,因为它们所生仔猪更易发生腹泻,死亡率也更高。
病料选择:主要为新发腹泻哺乳仔猪的肠管、内容物及粪便,发病24小时内采集病料为佳;其次为返饲后出现腹泻的母猪粪便,但应由兽医判定其不含伪狂犬病毒、博卡病毒等病原时方可使用,以防其他病原扩散。
病料处理:将1千克肠管用刀剁碎后,倒入2升市售生理盐水中,再加入300~500克奶粉和适量的抗生素(阿莫西林或青霉素+链霉素)制成返饲物,每天每头母猪食用1次,每次50克,连用3~5天,直至出现腹泻后停喂;产房内腹泻仔猪的粪便,应及时用卫生纸擦拭收集,尽快拌入饲料中供母猪食用,时间越短越好,最多不要超过4个小时。
效果评价:种猪胎龄及免疫情况不详的猪群,以后备群及一胎猪腹泻率>80%为返饲有效的标志;母猪胎龄3胎以内为主,腹泻率>70%;母猪胎龄3胎以上为主,腹泻率>40%,且群中后备猪及一胎猪腹泻率>80%;感染过PEDV的猪场,腹泻率一般为30%左右;猪群进行过多次疫苗免疫,其腹泻率与疫苗种类和免疫效果有关,需进行综合评价。其临床症状表现为,采食返饲后一周内出现发烧、腹泻、不采食或采食量下降。
注意事项:为确保返饲效果,避免病毒粒子被灭活,需注意如下六点:一是收集的病料尽量不要在阳光下照射,且需尽快处理使用;二是收集粪便时不要带猪消毒;三是返饲期间暂停饮水消毒;四是病料处理和拌食不要使用含有漂白粉等消毒剂的自来水(使用市售生理盐水);五是返饲尽可能在10天内完成,若条件允许,应将怀孕60天以下和95天以上的母猪与返饲猪群隔离,以免残留返饲物通过料槽内饮水传播病毒;六是返饲期间应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和抗生素。
还应严格落实消毒灭源及做好病尸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减少人员车辆流动,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等。

猪流行性腹泻症状和防治方法


猪流行性腹泻又称流行性病毒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呕吐、腹泻和脱水,新生仔猪感染后常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一般可达50%以上。2011年冬季气温骤降,广西富川县白沙镇某猪场部分猪拉黄色或灰色水样稀粪,特别是仔猪较为严重,伴有呕吐、严重脱水等症状,并出现死亡,猪场损失严重。笔者在兽医临床诊疗工作中遇到过较多猪流行性腹泻的病例,现将该病的防治措施和体会总结如下,供参考。

1病原体及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毒不耐热,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可将其灭活。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及用具等。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12月至翌年2月寒冷季节,气温骤变、天气寒冷时易发生,且流行速度快。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新生仔猪和刚断奶的仔猪最易受感染,发病后迅速扩散至整个猪场,使该病呈地方流行性。在有该病毒存在的繁殖场内,猪流行性腹泻可造成5~8周龄仔猪的断奶期顽固性腹泻。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15%~19%;哺乳仔猪病死率约50%,常在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

2猪流行性腹泻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在腹泻的同时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持续腹泻,粪便酸性,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状,有一股很特别的臭味。病情随病猪的年龄变化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严重。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病3~4d后多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100%。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明显,体温正常或稍偏高,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少数病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同圈饲养的育肥猪感染后也会发生腹泻,但症状较轻,1~2周或更长时间后会自行康复,死亡率一般为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4d后可自愈。

3诊断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差别,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速度也稍微缓慢一些。因此,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诊断,常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染色、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

4猪流行性腹泻防治措施

4.1治疗

(1)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并进行全面消毒,猪舍内采用0.1%的过氧乙酸进行熏蒸消毒,场区周边可遍撒生石灰,以切断传染途径,降低感染率。对尚未发病的猪群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

(2)治疗该病无特效药物,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对失水过多的病猪,可减少喂料、增加饮水,以预防机体脱水和酸中毒。对发病猪全群用药,抗病毒一号1000g+强力霉素400g+免疫晶蛋白300g+增效磺胺二甲600g+葡萄糖10kg+多种维生素500g,拌入1t饲料饲喂,连用7d;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在1000mL水中加20g葡萄糖、3.5g氯化钠、2.5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对个别病情特别严重的病猪采用静脉注射进行治疗,如可根据病情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及林格氏液。

4.2预防

(1)搞好猪场卫生,定期消毒,猪舍内的粪便及时清除;寒冷季节要做好保温工作,但应注意猪舍内的通风换气,以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定期观察猪群,发现病猪马上封锁、隔离,谢绝人员参观,严格消毒猪舍、用具及周围环境。

(2)坚持自繁自养,从根本上防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感染。引种前要进行病原检测,引入后也要隔离观察2~4周,确认无病后再并群。

(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每年10~11月份母猪、种公猪全群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1头份/头,经产母猪产前1个月接种1头份/头,后备母猪产前40d和20d分别接种1头份/头。仔猪断奶后10~15d接种1次。疫苗注射采用后海穴注射比颈部肌肉注射效果好。

5小结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气候、环境、养殖条件的变化,饲料不清洁、变质等因素均容易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的暴发,数天内可危及整个猪舍或猪场。不分年龄大小均可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预防主要是做好猪场防寒保暖和疫苗免疫工作。该病无特效药治疗,通常用对症疗法,给予大量的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等可减少死亡率。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和防冶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为特征。其临床表现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很难区别。由于本病常发生于冬季,因此人们一般把本病归入猪的冬季腹泻病之列。

一、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2周龄内的乳猪最易感,母猪的易感性稍低。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猪肠道组织内,可随粪便排出,排毒时间可持续2个月以上,周围环境污染后主要经消化道扩大传染。

二、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病猪突然发生腹泻,粪稀薄如水样、呈灰黄色或水泥色,随之出现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体温一般正常,但精神萎顿,食欲减少,脱水明显。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的仔猪腹泻后常于2~5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60%;2月龄以上的断奶仔猪、育肥猪感染后也会出现持续几天的腹泻,多逐渐恢复正常。

三、诊断

1.剖检病变主要在小肠,可见肠管充盈、扩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灰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淋巴结水肿,肾点状出血,肺脏、肝脏无明显病变。

2.采集病料及粪便进行实验室诊断,用RT-PCR方法分别对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进行检测。从采集的12份样品中检出9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阳性,其他呈阴性;在后续送检的14份粪便样品中,检出10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阳性。

四、防冶

1.平时加强防疫工作,不从有病地区引入带毒猪只,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一旦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封锁疫点,严格消毒猪舍、用具、通道等。

3.对距离预产期20~30天的待产母猪进行人工感染,这样母猪的初乳中就含有抗体,使新生仔猪获得被动免疫,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4.疫病发生后及时对症治疗,对个别症状较重的注射青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脱水严重的进行补液。四川农业大学研制的调痢生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可减少经济损失。

虽然猪流行性腹泻很难根治,但只要加强管理,做好药物防治,就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生产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联系地址:四川省昭觉县新城镇邮编:61615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55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