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

肉牛肝片形吸虫病是由于肝脏、胆管内寄生于肝片吸虫及大片吸虫而导致的寄生虫病,主要是1~1.5岁以内的犊牛发病后容易发生死亡,且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成年牛患病后,妊娠母牛容易发生流产或者产出弱仔,会导致肉牛育肥时间延长,饲料比下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策略。

1、流行病学

肉牛在河边、湖边茂盛的草场放牧容易发生该病,而在距离水源较远的牧场基本不会发生。该病是由于肉牛的肝脏和胆管内寄生有肝片吸虫或者大片吸虫而引起,主要特征是发生急性或者慢性肝炎和胆管炎。病牛体内成虫所产出的虫卵会经由胆汁进入消化道,并同粪便混合后排到体外。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虫卵会孵化出毛蚴,其能够在水中游动,然后钻人中间宿主螺蛳的体内,并在其体内发育成为尾蚴。在新鲜水的刺激下,大量尾蚴会从螺蛳体内逸出,并在在水面上漂浮或者某些物体上面附着,尾部脱去后就会形成囊蚴。肉牛在放牧过程中,如果食人带有囊蚴的饮水或者饲草,进入消化道中就会使囊蚴的被膜发生溶解,然后幼虫穿过肠壁和肝实质进入肝脏、胆管内。由于虫体会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肝炎,且毒素会进入血液,导致红细胞发生溶解,并出现全身中毒、浮肿、贫血、体质消瘦等症状。此外,虫体在从消化道移动到肝脏的过程中,会机械性损伤消化道、肝脏,并可能带人细菌而引发其他疾病。

2、临床症状

急性型。青年牛较少发生,老龄、幼龄牛有时会发生。通常在夏末秋初容易发生,主要是由于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感染而引起。病牛呈急性经过,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机体快速消瘦、衰弱,并发生贫血。按压肝区会出现明显疼痛,在严重疼痛时会突然倒地,如同陷入昏迷,经过一段时间疼痛会有所减轻,之后即可自行站起。严重时通常在3~7天内发生死亡,最严重时会在24小时内发生死亡。

慢性。该类型比较常见,通常在冬末初春容易发生。病牛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反刍异常,出现周期性瘤胃鼓气或者前胃迟缓,并发生异嗜。机体逐渐消瘦,发生贫血、低蛋白血症。病程后期,下颌、眼睑、胸腔下发生水肿。前期交替发生便秘与腹泻,后期发生顽固性腹泻。体温、呼吸、脉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对症治疗,病牛最终会由于极度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能够持续2~3个月。

3、病理剖检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主要特点是尸体消瘦,皮下以及心冠、肠系膜等其他脂肪沉淀处发生水肿,呈胶胨样,结膜呈苍白色,腹腔存在较多的积液,发现肝脏呈土黄色,明显充血、肿大,表面沉着有浅红色纤维素,并存在长度为2~5mm的暗红色虫道。肝脏质地较软,胆管粗大,并在肝脏表面突出,切开时如同切软骨,管壁变硬且增厚,黏膜表面粗糙,将其切断并进行挤压,会有黏稠的污黄色或者棕绿色胆汁以及幼小的虫体从胆管流出。

4、防治策略

药物治疗。丙硫苯米唑也叫做阿苯达唑片,是一种广普驱虫药,能够有效驱除肝片形吸虫,且具有安全、低毒以及便于使用等优点。病牛按体重使用20~30mg/kg,可分成片剂、大丸剂、瘤胃控释剂和混悬液等,能够驱除肝片形吸虫的虫卵、幼虫、成虫,驱虫率能够达到95%左右。三氯苯唑也叫做肝蛭净,病牛按体重内服6~12mg/kg,能够有效驱除幼虫和成虫。如果发生急性肝片形吸虫,要经过5周再次用药1次。需要注意的是,母牛在泌乳期禁止使用该药,且生产的1周内也不能使用。

消灭中间宿主。主要是适时灭螺,可采取洒药、烧荒,疏通放牧地上的小水沟、大量饲养水禽以及沼泽地等。使用药物灭螺时,常选择使用氨水、石灰、五氯酚钠、硫酸铜。其中氨水适合稻田灭螺使用,1cm水层按每平方米使用30mL20%氨水;硫酸铜适合水池、牧场以及沼泽地灭螺使用,牧场是按每平方米喷洒5mL硫酸铜(按1:5000比例稀释),水池、沼泽地,1cm水层按每平方米使用2g;石灰适合水沟及沼泽地灭螺使用,每平方米使用75g;五氯酚钠适合牧场、水池灭螺使用,按每平方米使用10~20g,牧场按每平方米使用5~10g,配成溶液后进行喷洒。

定期驱虫。对于容易流行该病的地区,要适时采取预防性驱虫,即每年3~4月份和9~11月份要在假定健康牛群、羊群、饮水以及草场等采取投药驱虫,连续使用2~3次。一般来说,牛群主要使用硫双二氯酚(别酊)或者硝氯酚(拜耳9015),并配合使用一些中草药。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养环境卫生良好,供给清洁饮水。另外,根据肝片形吸虫虫卵对干燥环境非常敏感,处于完全干燥环境中会快速发生死亡,因此可选择在于燥或者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放牧。牛群最好选择饮用流动的河水或者自来水,确保水源清洁,避免发生感染。此外,确保供给充足营养,提高体质,增强抗病力。场地定期进行消毒,且要注意选择至少两种药物交替进行消毒,要注意对牛舍、隔栏、四周墙壁等都进行消毒。

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牛、羊及其它哺乳动物胆道内。
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中国以截口土蜗为最重要,此外还包括小土蜗(G.pervia)、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ta)及斯氏萝卜螺(R.swinhoei)。
虫卵随终宿主胆汁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在适宜湿度的水中,卵内发育为毛蚴,毛蚴逸出后进入中间宿主经过一代胞蚴及两代的雷蚴发育后,逸出的尾蚴在水草等物体表面结囊,形成囊蚴。
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胆道。在移行过程中,部分童虫可停留在各种脏器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损害。
整个生活史过程约10-15周。成虫在绵羊体内可存活11年,牛体内存活期短,为9-12个月,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12年。
肝片形吸虫流行性
肝片形吸虫可寄生于数十种哺乳动物。牛、羊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是世界性的,感染率多在20%-60%之间。1976年的报告中国大陆牛的感染率估计为10.17%,台湾为30.90%。
据统计,1970-1990年间,欧洲拉丁美洲、南非和亚洲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体感染肝片形吸虫的报告,以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区,为主的流行区。食用野生的水芹是法国人感染的主要来源。拉丁美洲报告的病例主要来自古巴和秘鲁。非洲报告来自埃及。亚洲的病例较少。中国已报告50余例,分散在15个省。
感染途径
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芹等茎叶。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牛羊的粪便污染环境,又有椎实螺类存在,牛羊吃草时便较易造成感染。
人体寄生部位
本虫的人体异位寄生见于皮下、腹壁肌肉、腹膜、脑、肺、眼、膀胱等,以皮下组织较为多。人体感染除了偶然吞食本虫囊蚴外,在有生食牛、羊的肝、肠习惯的地区,虫体可在咽喉部寄生,称为咽部肝片形吸虫病。
致病性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畜主人次型的寄生虫病,散发性流行于世界各地。人体肝片形吸虫病在急性期一般表现为高热与腹痛,多数病人都有胃肠症状,如呕吐、胀气、腹泻、便秘等,也可有肝、脾肿大。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虫体进入胆管后病变逐渐转为慢性,上述症状随之消失。此时主要表现有血浆蛋白改变,出现低白蛋白血症与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晚期血红蛋白减少,出现贫血,此外,成虫可能引起阻塞性黄疸。
肝片形吸虫引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童虫移行期对各脏器特别是肝组织的破坏,引起肝的炎症反应及肝脓疡,出现急性症状如高热、腹痛、荨麻疹、肝肿大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2、成虫对胆管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物的化学性刺激而引起胆管炎症、胆管上皮增生及胆管周围的纤维化。胆管上皮增生与虫体产生大量脯氨酸有关。胆管纤维化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肝损伤可引起血浆蛋白的改变(低蛋白血症及高球蛋白血症),胆管增生扩大可压迫肝实质组织引起萎缩、坏死以至肝硬化,还可累及胆囊引起相应的病变。
引发肝癌
人感染虫数较多者或出现乏力、食欲不佳、腹痛、腹胀、消瘦、肝脏肿大、胆汁淤积导致肤色变绿等症状;重度感染者的肝胆管内可寄生上千条虫子,充满或阻塞肝胆管及其分支,发生严重的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甚至可引起肝硬化或肝癌。
实验诊断
诊断主要靠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发现虫卵为确诊,并结合临床表现作出判断。
急性期或异位寄生病例免疫学方法有一定参考价值,近年多倡用ELISA等方法。实践证明斑点ELISA诊断速度快、特异强,可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粪检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发现虫卵为诊断的依据。虫体寄生较少者往往漏检,要注意与姜片虫卵、棘口吸虫卵鉴别。
临床上有不少病例是经外科剖腹探查或进行胆管手术发现虫体而确诊的。肝脏表面的白色条索状隆起及胆管增粗现象,提示有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可能。
免疫诊断
对急性期病人、胆道阻塞患者以及异位寄生的病例,采用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免疫疑荧光试验(IF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由于肝片形吸虫与其他吸虫有较多的共同抗原成分,对其检出的阳性结果应结合临床分析。用纯化的肝片形吸虫抗原和排泄分泌物抗原或提高被测血清的稀释度均有助于提高免疫诊断的特异性。
其它检查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尤其在急性期更明显;胆囊造影有时可发现肝片形吸虫;B型超声波可显示不同程度肝肿大,肝实质不均匀,肝胆管扩张,胆囊壁肥厚,有时可发现胆道内肝片形吸虫呈现0.3~0.5cm圆形阴影。
防治原则
防治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生食水生植物。
治疗患者的药物可用硫双二氯酚(bithionol),又名别丁(bitin)。也可试用吡喹酮。

相关阅读

肉牛破伤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牛破伤风又名“强直症”,是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与破伤风有关的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新生犊牛的脐带感染、去角伤、阉割伤、橡皮带去势伤、鼻环伤、橡皮带断尾、蹄底脓肿、耳号伤、慢性窦感染和身体任何部位深的坏死伤、难产继发的外阴或阴道的坏死性损伤及新近产犊母牛严重的子宫炎。破伤风对各种动物都是难以诊断的一种疾病,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破伤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破伤风杆菌往往单个存在,菌体呈细长状,生有鞭毛,能够自行运动,没有荚膜,但菌体一端往往会形成圆形芽孢,类似鼓槌。该菌属于厌氧菌,呈革兰氏阳性,但要注意老龄菌呈革兰氏阴性。该菌的繁殖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经过5min煮沸就会被死亡,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但病菌形成芽孢后就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土壤中能生存长达数十年,经过90min煮沸或者20min高压灭菌才能够被杀死。

发病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春季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不仅牛能够感染该病,其他家畜和家禽也能够感染。任何品种、年龄、性别的牛都能发生该病,其中以小于3岁的牛比较容易发生。该菌在土壤和草食家畜的粪便中广泛存在,因此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污染有病菌的土壤。该病主要经由损伤皮肤感染,一般呈零星散发。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走动缓慢,四肢不能够灵活抬举,头颈、耳以及背部不灵活,咀嚼、吞咽缓慢,甚至口唇紧闭。随着病程的进展,头部肌群出现痉挛性收缩,呼吸困难,往往张口呼吸,接着牙关紧闭;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困难,大量流涎,如果口内存在残食就会发酵产生臭味,舌的边缘通常存在齿压痕或者出现咬伤;两耳耸立,且因颈部肌群发生痉挛而导致头颈僵硬伸直或者角弓反张,并由于停止暖气和反刍,导致腹肌紧缩,抑制瘤胃蠕动,往往伴有瘤胃臌气。在背部肌肉出现强直时,会形成凹背、弓腰或者朝向一侧弯曲。在四肢肌群发生强直时,会导致关节较难屈曲,外观类似木马,行走摇晃,步态不稳,特别是在后退或者转弯时感到非常困难。病牛烦躁不安,对触摸、声音、光线等外来刺激往往会比较敏感,并表现出惊恐,容易出现全身性痉挛症状。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适量血液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菌,且菌体呈典型的“鼓槌状”。

动物试验。采取病料后制成乳剂,在健康无病的小鼠尾根处注射,2-3天之后就会表现出该病的特有症状。另外,也可采取病牛0.5mL全血,在健康小鼠臀部注射,18h之后就会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

4、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可能感染或者容易发生破伤风的某些地区,肉牛要适时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一般第1年要进行2次免疫,两次间隔2-4周,之后每年进行1次。

定期消毒。破伤风梭菌属于厌氧菌,往往在动物粪便或者土壤中分布。因此,牛舍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将粪便和旧墙土清理干净,定期进行消毒,可每周使用来苏儿液、石灰水对牛舍内外进行1次彻底消毒。

创伤处理。病牛要转移到干燥清洁、光线较暗的舍内。如果病牛感染创中含有脓汁、异物以及坏死组织等,要先采取扩创术,清理干净后使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3%双氧水冲洗,再使用5%-10%碘酊进行严格消毒,并配合撒布适量的碘仿硼酸合剂,还要在创伤首位注射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避免发生感染,并抑制病菌继续产生毒素。

西药疗法。治疗原则是抑制病牛患处的病菌增殖,中和毒素,避免发生酸中毒。病牛可静脉注射大剂量药物,即由20万-80万IU破伤风抗毒素、800万-1200万IU青霉素、500-1000mL5%碳酸氢钠、1500-3000mL复方氯化钠组成的混合药液,注意控制注射速度缓慢,症状严重时可3-5天之后再注射1次。

中医治疗。发病初期,病牛可内服追风散合蚱蝉地肤散加减,即取30g蝉蜕、25g白芷、15g乌头、25g川芎、30g白术、100g地肤子、30g防风,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4剂就能够痊愈。发病中期,病牛可内服千金散合花蛇朱砂饮加减,即取30g乌蛇、40g升麻、30g防风、25g全蝎、25g旋覆花、25g川芎、45g僵蚕、10g细辛、50g天麻、35g阿胶、25g沙参、25g独活、25g天南星、2g朱砂、25g藿香,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l剂,连续使用4-5剂就能够痊愈。发病后期,病牛可内服润肺散合二珍散加减,即取25g血余炭、30g大黄、25g荆芥、25g生姜、35g何首乌、25g栀子、25g半夏、45g滑石、25g黄芩、25g连翘、15g薄荷、40g当归、25g白芍、30g防风、25g川芎、25g甘草、0.3g麝香、5条蜈蚣,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再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直到症状有所减轻,要减去半夏和麝香。

1、病原破伤风梭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菌,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荚膜,形成芽孢,位于菌体顶端、形似鼓槌。动物体内或人工培养基内均能产生毒性极强的外毒素,即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性毒素三种。前者为引起动物发生破伤风征候群的特异的嗜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具有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组织坏死作用,非痉挛性毒素可麻痹神经末梢,但毒素的耐热性很差,65℃5min即可破坏。芽孢的抵抗力极强,煮沸需1~3h,3%福尔马林24h,5%石炭酸15h,10%碘酊l0min,105kPa高压15-20min才能杀死。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在干燥的条件下经十多年仍有生活力。
2、流行病学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腐臭的淤泥中也存在大量的致病菌,都可成为破伤风的传染源。常见的传播途径为创伤伤口,如,手术、断尾、去势,各种外伤等都容易被感染。子宫或损伤的消化道粘膜也可以感染破伤风杆菌。不分年龄、种别、品种的牛都有被感染的可能,尤其以幼龄牛易感。该病感染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多呈现散发性。饲养环境恶劣、牛舍潮湿、饲槽及土壤污染严重等等,都可导致此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l~2周,个别病例在受伤后数天即可出现症状。急性经过的病例多在7~10d内死亡。慢性者临床症状轻微,通常可以治愈,但恢复期较长,有时可延长到l~1.5个月。

牛多发生于分娩、断角、去势之后,病牛体温正常,但由于头部肌群痉挛性收缩,呈现张口困难,重的牙关紧闭,采食、咀嚼障碍,咽下困难,流涎,口内含有残食时则发酵有臭味,舌的边缘往往有齿压痕或咬伤。两耳耸立,由于颈部肌群痉挛而使头颈伸直僵硬或角弓反张。因反刍和嗳气停止,腹肌紧缩,阻碍瘤胃蠕动,常发生瘤胃臌气。背部肌肉强直时,表现凹背或弓腰或弯向一侧。尾肌痉挛时则尾根高举,偏向一侧。四肢肌群强直时,则关节屈曲困难,步态显著障碍,尤以转弯或后退更感困难。病牛不安,对外来刺激(声响、触动等)常表现敏感、惊恐,易出现全身性痉挛症状.

4、病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或脊髓膜常有充血,灰质有点状出血。心肌呈脂肪变性。四肢和躯干肌肉间结缔组织呈浆液性浸润,杂有小出血。对体表和脏器进行详尽检查时,可见有创伤或创伤后形成的瘢痕。
5、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实验室化验可对本病做出诊断。
类症鉴别
本病常与急性肌肉风湿症、马钱子中毒以及脑炎、狂犬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
(1)破伤风与急性肌肉风湿症的鉴别。急性肌肉风湿症有体温升高现象(体温微升1℃),无牙关紧闭、瞬膜外露等症状,患部肌肉有痛感和结节性肿胀,用水杨酸制剂治疗效好。
(2)破伤风与马钱子中毒的鉴别。马钱子中毒肌肉强直,兴奋性高,与破伤风很相似。但马钱子中毒时肌肉痉挛发生迅速,无痉挛期肌肉完全松弛,病的转化表现为急死或速愈,并有中毒史。而且用水合氯醛可以治疗。
(3)破伤风与脑炎、狂犬病等的鉴别。脑炎、狂犬病等疾病时,一般无牙关紧闭,意识混乱甚至昏迷,病的后期有麻痹现象,而破伤风时病畜神志清楚,有饮食欲望,通常有创伤的病史。必要时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别。

6、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首先要防止牛发生外伤,如有外伤应及时处理,对牛阉割或进行外科手术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污染,最好注射预防量抗破伤风血清。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本病的有效生物制剂,发病较多的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牛皮下注射lml,注射后1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第二年再注射lml,免疫力可持续4年。
治疗本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即加强护理、创伤处理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
1.加强护理应将病畜置于光线较暗、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的畜舍中。务使病畜保持安静,避免音响、光线刺激,以减少痉挛发生的次数。给予充足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牙关紧闭不能采食时,可用胃管给予小米粥等半流动性食物。对恢复期的病畜如口腔已经张开时,饲料要少给勤添,防止过食;背腰及四肢强拘症状已有减轻的病畜,应每天牵遛,以促使早期恢复肌肉机能。
2.创伤处理必须对感染创伤进行有效防腐消毒处理,彻底排除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等,并用消毒液(3%过氧化氢,2%高锰酸钾或5%碘酊)消毒创面,以清除生产破伤风毒素的源泉。
3.药物治疗由于破伤风外毒素对机体致病作用强烈,因此中和毒素是治疗的关键。同时注意消除病原,阻止毒素继续产生,配合解痉镇静药物,缓解因毒素而引起的强直性痉挛和反射兴奋性增高,主要应用下列药物。
(1)抗破伤风血清(破伤风抗毒素)根据病情,确定用量,首次用量要足,病情严重的,可重复注射一次或数次。牛80万~120万IU静脉注射。
(2)20%乌洛托品牛l0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
(3)25%硫酸镁液l00ml,静脉注射。
(4)氯丙嗪牛300~500mg,深部肌肉注射,或用水合氯醛25~30g,混于500ml淀粉浆内,直肠灌注。(50青霉素2000万IU,肌肉注射,连用3~5d。以上药品,可根据病情反复应用。当病畜出现酸中毒时,可加用5%碳酸氢钠500ml,静脉注射。牙关紧闭,开口困难时,可用3%普鲁卡因l0ml和0.1%肾上腺素1ml混合,注入咬肌。并配用强心药。病畜不能采食时,静脉注射25%~30%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每日2次。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症状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


肝片吸虫病:是牛的一种主要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虫体寄生在牛的胆管里,能引起胆管炎、肝炎、肝硬变。病牛营养下降,奶牛产奶量减少,有时甚至引起死亡,对牛的危害较大。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容易在气候突变、冷热交替以及潮湿多雨的阶段发生,主要经由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吸血昆虫叮咬而造成传播,必须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肝片吸虫病的症状肉牛肝片吸虫病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

1、病原生活史

肝片吸虫呈叶片状,新鲜虫体味红褐色,固定后呈灰白色,长度为20~30mm,宽度为8~10mm。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卵盖不是非常明显。肝片吸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有两个宿主参与,幼虫在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生长发育。

成虫在终末宿主的胆管内寄生,并在此处产卵,虫卵随着胆汁到达肠腔,然后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当温度为25~26℃以及水分、氧气、光照适宜条件下,虫卵在10~25天后会孵化出毛蚴,并能够在水中游动,被中间宿主椎实螺感染后,就会侵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变成胞蚴、雷蚴,最终发育成尾蚴。之后尾蚴从螺体逸出,在水中游动,并会在水面下或者附着到水生植物上发育为囊蚴。当终末宿主在饮水或者采食饲草时能够吞入囊蚴,进入消化道后囊壁会发生溶解,且在十二指肠时囊蚴发生脱囊,有些童虫会透过肠壁进入腹腔,并通过肝包膜侵入肝脏,最后移动到胆管内;有些童虫会侵入肠黏膜,并通过肠系膜静脉到达肝脏,最终也移动到胆管内。

该病广泛分布,一般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在潮湿、低洼以及多草滩、沼泽的地区发生。在夏末和秋季通常为急性型,在冬、春季节通常为慢性型,牛羊等反刍动物都具有易感性。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发病中期,病牛机体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容易断裂,缺乏营养,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反常,如发生异嗜,反刍不正常,动作迟缓、无力,随之结膜苍白,并呈周期性发作,且会伴有轻度前胃弛缓或者瘤胃臌胀。发病后期,病牛严重贫血,眼脸、颌下、胸下以及腹下出现水肿,存在大量胸水和腹水,食欲、饮欲急剧降低,甚至完全废绝,呼吸困难,咳嗽,体温升高达到39~_O℃,往往卧地不起,排出的尿液呈点滴状,并发生腹泻。对肝脏进行叩诊,发现肝浊音区变大。

3、实验室检查

虫卵检查。通常采取反复沉淀法,即取40~50g病牛排出的无污染的新鲜粪便,放在60~80孔径的金属筛中,使用适量清水进行搅拌冲洗,静置沉淀,经过15min冉更换清水进行重复沉淀,通过2~3次处理,使用吸管吸取沉淀物,制成2~3片涂片。同时,在检查过程中采取离心沉淀法直接制成涂片,作为对照。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具有卵盖,前端较尖,而后端较钝,里面含有大量卵黄细胞,卵胚靠近卵盖的一侧。

成虫检查。病死牛进行剖检,取胆管内寄生的虫体,观察发现虫体呈柳叶状,为嫩红色,长度为20~30mL,宽度为8~12mL。另外,病牛肝脏发生肿大,质地坚硬,存在钙化灶,胆管明显扩张,管壁肥厚,且里面存在石灰化的砂粒。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治疗时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方式,关键是驱除寄生在体内的虫体,同时根据临床症状采取辅助治疗。硫双二硫酚,病牛按体重使用/IO~50mg/k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硝氯酚(拜耳9015),病牛按体重使用5~8mg/k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病牛按体重使用125mg/kg,添加在饲料中投喂;硫溴酚(抗虫319),病牛按体重使用30~50mg/kg,添加在饲料中投喂。如有需要,可在3天、10天之后冉服用1~2剂药物,能够将寄生在体内的幼虫和成虫完全消灭。另外,病牛在发病初期、中期适宜使用益气、活血止痛、解毒、疏肝的中药进行治疗,即取25g防风、60g党参、25g青皮、45g柴胡、45g白术、30g制乳、30g没药、25g荆芥、45g醋香附、30g桔梗、30g木香、60g二花、30g陈皮、45g蒲公英、80g炙黄芍、15g炙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通过胃管投服,间隔1天1剂,连续使用3剂。方中防风、荆芥用于疏散表邪,白术、黄芍、党参用于温脾健胃、补中益气,蒲公英、二花作为败毒药用于兼散风邪,没药、乳香用于活血止痛,柴胡用于疏肝理气、升阳举陷,甘草调和诸药。同时,配合静脉注射由1500mL100%葡萄糖和5%糖盐水注射液,以及10mL10%安钠咖注射液、20mL10%维生素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连续使用2天。

加强饲养管理。肉牛要采取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饲养,舍饲阶段要注意补饲,合理控制放牧时间,尽可能减少牛接触传染源。放牧要采取分区轮牧的方式,且休牧时要对放牧区内的粪便采取堆积发酵,以将虫卵杀灭,消灭传染源。

预防性驱虫。牛群每年要进行1次以上的预防性驱虫,每次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在虫体成熟前的20~30天进行,也称为成虫期前驱虫;第二个步骤在大多数虫体成熟时进行,也称为成虫期驱虫;第三个步骤在第二步骤经过大约50天进行。

牛肝片吸虫病的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虫体数量和牛的年龄、体质有关。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能引起发病。急性病例表现迟钝,腹泻,肝部压痛,有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贫血,眼睑、颌下、胸下、腹下水肿,消瘦,毛干易断。母牛产奶量下降,有时流产。犊牛严重感染时影响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防治/牛肝片吸虫病
1.消灭椎实螺同时要注意不在有肝片吸虫病原的潮湿牧场或低洼地带放牧,也不要割这些地方的青草喂牛,不饮死水。夏季实行轮牧,在一块牧场放牧时间不要超过1.5个月。
2.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在本病的流行地区,对牛群进行有计划的驱虫,每年2~3次。驱虫时间根据各地流行本病的特点确定,原则上第一次在大批虫体成熟之前20~30天进行,第二次在虫体大部成熟时进行,经过2~2.5个月再进行第三次驱虫。驱虫后一定时间内排出的粪便必须集中处理,堆积发酵,进行生物热处理。
3.治疗
(1)硝氯酚硝氯酚是驱除牛、羊肝片吸虫较为理想的药物,已代替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等传统药物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内服3~4毫克/千克体重,对成牛成虫的灭虫率达89%~100%,对犊牛成虫的灭虫率为76%~80%。若肌内注射应减少用量,以防中毒。肌内注射量为0.5~1毫克/千克体重。
(2)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内服40~60毫克。
(3)溴酚磷(蛭得净)每千克体重12毫克,1次灌服。

预防:/牛肝片吸虫病
驱虫与粪便发酵不仅是治疗,也是积极的预防措施。我国北方每年应进行二次驱虫。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各一次,南方应进行三次驱虫。粪便发酵可杀死虫卵。尤其是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和虫体更应发酵。
2)消灭中间宿主锥实螺
3)饮水和饲草要卫生,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和清洁流动的河水;选择干燥地区放牧,那里的饲草较卫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