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尾的好处 仔猪断尾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仔猪断尾作为产后必备的技术措施之一,已被欧美、日本、韩国、泰国等养猪先进国家所采用。在我国,许多集约化猪场和一些大的养猪专业户也在采用这一技术。仔猪断尾是生猪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对仔猪断尾可以节省饲料,提高日增重,减少咬尾症的发生,降低仔猪的死亡率,还可以改善猪肉的品质,生产中断尾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剪断法、烧烙法、牛筋绳紧勒法和钝钳夹持法,在操作时要注意一些事项。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仔猪断尾的好处仔猪断尾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仔猪断尾的好处

节省饲料,提高日增重。仔猪的尾巴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其主要的功能是在有蚊蝇侵扰时来驱赶蚊蝇,并且使用尾巴与同类嬉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每天能量的消耗却很大。有研究表明,每天仔猪尾巴摆动所消耗的能量约占每天代谢能的15%,长期下来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而将这一部分能量用于仔猪的生长增重,可将日增重提高2%~3%,因此,对仔猪实施断尾后可以节省饲料的同时,还可提高日增重,进而提高育猪肥的养殖经济效益。

防止咬尾症的发生。仔猪咬尾现象时有发生,是猪的一种恶癖,而猪的尾部被咬坏,如果处理不及时易发生感染,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易感染一些病原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而患有疾病,影响生产性能。另外,猪尾巴受伤后,食欲也受到影响,采食量下降,营养的摄入不足而使生长发育以及增重受阻。将仔猪的尾巴剪断后可避免咬尾现象的发生。

减少仔猪死亡。母猪在分娩后在哺乳仔猪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踩压到仔猪尾巴的现象,使得仔猪无法挣脱,有时会受伤或者造成死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有的母猪母性较差,有恶癖,爱咬仔猪的尾巴,使仔猪的尾巴受伤,易发生感染而患病,使仔猪的死亡率升高,因此断尾工作非常必要,可有效的减少仔猪的死亡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提前出栏,改善胴体品质。有研究表明,对仔猪实施断尾,与不断尾的仔猪相比,增重率提高10%,生长速度也会提高,出栏时间提前半个月左右,另外仔猪断尾后不再频繁摆尾,利于休息与增重。另有研究表明,仔猪在断尾后,因摆尾动作消失,会使肋间的脂肪量沉积增多,肌纤维变得细腻,更易于咀嚼,适口性有所提高,屠宰率可提高4%~5%。

另外,仔猪在排泄时,粪便和尿液会黏在尾巴上,如时发生腹泻则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有时还会导致排泄物随摆尾动作也被甩到圈舍的各处,导致其他猪和猪舍环境受到污染,对仔猪的生长发育不利。断尾可以解决这一现象,

2、仔猪断尾的方法

仔猪断尾的方法较多,实际的仔猪养殖生产中常用的断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剪断法。便用的工具是剪刀。在操作时需要将仔猪固定好,以免断尾时乱动。在断尾前要使用消毒药剂对剪刀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也要将断尾的部位消毒。断尾的位置要选择距离猪尾根部的2.5cm处,使用已消毒过的剪刀在这一部位剪断,断尾后使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涂上碘酒和止血剂。使用此方法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在断尾后会出血,易发生感染,并且创面在结痂后还易蹭掉出血,引发其他仔猪啃食而引起感染和发炎,所以断毛后的处理工作是重点。

烧烙断尾法。使用的工具是250W的弯头电烙铁。在操作时需要将仔猪横抱,使其腹部朝下,保持侧身站立,让仔猪的臀部与栏墙贴紧。操作人员将仔猪的尾根部拉直后,使用已经充分预热的电烙铁在距离尾根2.5cm的地方稍用力压下,仔猪的尾巴即可被瞬间切断。

钝钳夹持法。使用的工具是钝型的钢丝钳。操作时一般选择仔猪在吃奶或者在饮水时,操作人员将仔猪的尾巴提起,然后在距离尾根部2.5cm处使用钝型钢丝钳连钳2次,以破坏仔猪的尾骨组织,5~7天后由于尾骨组织受到破坏会停止生长,最后会自行脱落,达到断尾的目的。

牛筋绳紧勒法。使用的工作是浸泡数天的牛筋绳。选择在仔猪出生后的7~14天进行,方法是在仔猪距尾根部2.5cm处使用处理好的牛筋绳勒紧,一般在1~2周仔猪的尾巴即可自行的脱落,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不会发生感染。

另外,随着断尾技术在各养殖场的普遍使用,生产上发明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仔猪断尾工作的手术钳,可以达到快速断尾、消毒止血的目的。这种工具为电热断尾钳,在操作前要提前将其预热5~10min.操作时将仔猪的尾巴距尾根2.5cm处放在断尾钳的半圆口中,利用高温将其钳断,尾巴脱落后使用钳子烫一下创面,可达到止血、消毒的作用。

3、仔猪断尾的注意事项

在给仔猪断尾时要注意一些事项,以成功断尾,降低损伤。断尾的时间要宜早不宜晚,如果仔猪的日龄过大,尾巴的生长过粗,断尾操作的难度较大,创面也较大,增加感染的几率。在断尾时要尽量的选择仔猪在吃奶或者饮用时进行。一般选择在距尾根2.5cm处断尾即可,否则会导致切面达大,失血过多。切尾会引起仔猪发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对于应激反应过大的仔猪要及时的进行隔离饲养,并加强管理,以缓解应激反应。在断尾操作时要尽量做到“快、准、稳”,防止仔猪在断尾时挣脱而使仔猪和工作人员受伤。另外,还要做好仔猪断尾后的护理工作,以免发生伤口感染而患其他疾病。

仔猪断尾好处
1、减少咬尾症咬尾是猪的一种恶癖,原因很复杂,将仔猪断尾则有效控制该病发生。据统计,咬尾症在同群中一般可达20%-30%,由于该病的出现,降低了猪的饮食及抗病力,同时极易感染坏死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大大降低猪的生产性能。
2、节省饲料,提高日增重仔猪尾巴的功能是驱赶蚊蝇及同类嬉戏。虽然其作用不大,但猪每天摆尾消耗的能量占日代谢能的15%,无形中造成饲料浪费,如果把这部分能量用于脂肪沉积,可提高日增重2%-3%,还可节省饲料。
3、改善胴体品质断尾后猪的肋间脂肪沉积增多,肌纤维变得细腻,咀嚼阻率降低,适口性增强,同时屠宰率提高4%-5%。
4、降低仔猪死亡率仔猪断尾后,可提高窝成活率,原因是哺乳母猪有可能无意中压住仔猪的尾部,令其无法活动,仔猪又无力争脱,有的造成死亡。有的母猪有恶癖,专噬仔猪尾巴,断尾后则可避免。

相关知识

哺乳仔猪的接产、断尾、剪牙和防病养殖要点


哺rǔ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消化机能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需要精心护理,才能获得最高的成活率和最大的断奶量,具体应做到以下十点。

1做好产前准备

分娩前一定要注意母猪RU房、rǔ头及外阴部附近的清洁和消毒,并对分娩圈舍、产床、保育箱严格消毒。分娩前3~5天母猪开始减食,分娩当天饲喂少量饲料或不喂料,以免母猪吃得过饱而影响仔猪的产出。另外,要准备好碘酒、结扎线、剪刀、毛巾、消毒液、疫苗、药品等。

2注意保温防寒

新生仔猪最适宜温度为:1~3日龄32℃~35℃,4~7日龄28℃~32℃,8~14日龄25℃~28℃,15~30日龄22℃~25℃,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母猪产仔前,产仔箱温度应达到32℃~35℃,舍内温度不低于20℃,昼夜温差不大于6℃,使仔猪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温度的掌握除根据温度计判断外,还要观察仔猪的表现。温度低,则仔猪挤成一堆;温度高,则仔猪分散躺卧并张嘴喘气;温度合适,则仔猪躺卧舒适,呼吸均匀。

3做好接产工作

母猪产仔时饲养员必须在场,仔猪出生后及时用消毒好的毛巾擦去口鼻中的黏液,使其能正常呼吸,再擦净全身,然后在距仔猪脐部3~4厘米处将脐带剪断,涂抹碘酊,放入保育箱内。对于假死的仔猪,可采取在鼻部涂擦酒精、针刺、人工呼吸等方法进行急救。

4固定rǔ头、吃足初rǔ

初rǔ对仔猪的抗病、防病、成活和发育非常关键,应让仔猪尽量吃到初rǔ,以增强体力,恢复体温,补充水分等。出生到首次吃到初rǔ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个小时。仔猪出生3~5天内要人工固定rǔ头,固定rǔ头应坚持自选为主,适当调整,控强扶弱的原则,方法是:先让仔猪白行选择rǔ头,再按体重大小、体格强弱进行调整,一般是把弱小仔猪固定在母猪中前部rǔ头吃rǔ,强壮的固定在后面,这样可使同窝仔猪生长整齐良好,不出现僵猪,也可避免仔猪为争夺rǔ头而咬破rǔ头。

5合理寄养

生产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需进行仔猪寄养工作。寄养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下寄原则,即出生早的往出生晚的窝中寄养;一致原则,寄出的猪要与带养母猪所产仔猪体重、大小基本一致;适当原则,带养母猪所带仔猪头数要适当。寄养时可用母猪奶水(不提倡用尿液)均匀涂抹仔猪全身,最好在夜间混群。

6及时断尾、剪牙

初生仔猪有尖锐的犬齿,用于取食、自卫、攻击。但可能会咬伤其他仔猪或母猪RU房、rǔ头等。为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出生第一天要修剪犬齿,一般用平钳剪掉1/2即可;断尾是为了阻止相互咬尾,减少能量消耗,于出生后第一天用手术刀或锋利的剪刀剪去最后3个尾椎,涂药预防感染。

7早开食、抓旺食

在3~4日龄时,给仔猪料槽内放入少许干净和新鲜的rǔ猪料进行诱食,亦可将仔猪料放在干净的地面上,让仔猪效仿母猪采食,投喂量要由少到多。在训练仔猪开食的同时,应训练仔猪饮清洁饮水,以免仔猪饮脏水或尿液等导致下痢。仔猪20日龄后随着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加,食量大增,进入旺食阶段。为提高断奶量,此时必须喂给全价配合料,并适当增加饲喂次数,每天5~6次。

8勤观察

仔猪出生后5天内,要有专人轮流看护值班,随时观察仔猪的发育、吃奶、吃料,粪便等情况,若发现仔猪瘦弱,就要适当补充精料,发现仔猪拉稀或不食要及时诊治,还要经常清点仔猪数量,以免母猪压死仔猪。

9防好病

①根据免疫程序做好猪瘟、伪狂犬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胃肠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②要防贫血。可用2毫升右旋糖酐铁钻注射液,在仔猪3日龄时肌肉注射。也可用铁、硒合剂如牲血素、牲血宝等。

③防下痢。首先做好母猪产前大肠杆菌多价苗、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伪狂犬病等疫苗的免疫注射,使仔猪通过吃初rǔ被动获得免疫力;其次是保持圈舍清洁卫生,经常消毒,不让仔猪乱饮脏水;第三是防治母猪产后疾病。要及时观察母猪的呼吸、体温、粪便及RU房情况,以防患产后疾病,影响泌rǔ和仔猪生长发育;第四是仔猪服药预防。可分别在仔猪1日龄、3日龄、7日龄、21日龄时口服土霉素或其他抗菌素。

10断好奶

一般在28日龄后即可断奶,最好采用移母不移仔断奶法,尽量做到饲料、环境、管理三不变,以防仔猪发生应激反应,以后的管理、环境、饲料要逐步改善,使仔猪有一个适应过程。

肉用种鸡的断喙断趾方法


为防种公鸡在交配时第一足趾及距伤害母鸡的背部,应在雏鸡阶段将公雏的第一足趾和距的尖端烙掉。为了防止大群饲养的鸡群发生啄癖,一般在6~10日龄断喙。对母雏,一般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可采取从鼻孔下边缘到嘴尖的一半处(约2毫米)垂直断落(不能斜断),断喙长度一定要掌握好,过长止血困难,过短很快又长出来,断喙后应呈上短下长的状态。对公雏,只要切去喙尖足以防止其啄毛即可,不能切得太多,以免影响其取食和配种能力。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断喙的好坏直接影响雏鸡的前期生长乃至整个鸡群生长发育的整齐度。

专用的电动断喙器,有大、小两个孔,可以根据雏鸡大小来掌握。一般用右手握住鸡,大拇指按住鸡头,使鸡颈伸长,将喙插入孔内踏动开关切烙。没有断喙器时,可用100-500瓦的电烙铁或普通烙铁,将其头部磨成刀形,操作时可左手握鸡,右手持通电的电烙铁或烧红的烙铁按要求长度进行切烙。

为防止断喙时误伤舌头,可将脖子拉长,舌头就会往里缩。断哮后2~3天内,为防止啄食时喙与饲料槽底部碰撞而出血,一般要多加料和水,停止限喂和接种各种疫苗。为加速止血,可在饲料及水中添加维生素K。

注意事项:

断喙前应先检查鸡群的健康情况,发现病鸡、弱鸡应挑出并单独饲养,待其恢复健康后再断。

需要注意的是,鸡群在免疫期和环境温度不适应时不能断喙。断喙前后3天应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0克维生素B,以利于凝血,其他维生素的含量也同时增加2倍。断喙后如有喙尖流血的鸡,应及时补烫止血。断喙后水槽料槽要加满,以防止受伤的喙碰到水槽料槽。断喙前后2天--3天应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以防应激,用量为0.05千克/100千克水。

断喙最好用专门的断喙器,如脚踏式断喙器。断喙长度为上喙断去1/2--2/3,下喙断去1/3(自鼻孔至喙端)。断喙时待刀片烧至褐红色,用手握住鸡,大拇指顶住鸡头部后侧,食指抵住鸡的下颌并轻压咽部,使鸡的头部不能左右摇摆,同时使鸡缩舌。断喙时间约1秒--2秒。每片断喙刀片能断10万只雏鸡。

仔猪的免疫特点和注意事项


仔猪的免疫特点:

仔猪的免疫系统由具有免疫作用的细胞及其相关组织和器官组成,是产生主动免疫力的物质基础,它包括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仔猪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它们占血液淋巴细胞的50%(Sandborg和Smolen,1988)。仔猪在出生时已有嗜中性粒细胞并在最初几周内数目会迅速增加,但其趋化反应性却较低(Stokes等,1992)。白细胞表型和功能变化最大是在出生后的第7天。

新生仔猪白细胞亚群不同于成年猪,Hoskinson等(1990)认为,尽管仔猪一出生就有嗜中性白细胞,但开始时的功能和表型不同于成年猪,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是由于新生的仔猪免疫系统发育还未成熟的结果,与其他因素的抑制作用,例如可的松、前列腺素等的影响无关。另一种可能性是刚出生时相对缺乏对分裂原刺激反应是由于仔猪的T淋巴细胞被抑制。仔猪在出生后前几周所存在的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不明显(Hoskinson等,1990),即使它具有吞噬能力,但此能力也低于成年猪的嗜中性粒白细胞。

巨嗜细胞是一种大型的吞噬白细胞,它也是在骨髓中产生和分化的,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于全身各个部分(Carrasco等,1995),它是防卫和组织修补的重要介质,通过分泌几种细胞激动剂和抗原的存在,成为免疫反应调节的关键。

仔猪肺部至少有三种巨嗜细胞,初生仔猪肺部含有很少的巨嗜细胞,但几天以后,大量的巨嗜细胞出现,2周龄时达到成年猪的水平(Rothlein等,1981)。同样,刚出生仔猪血液内分化成熟的巨嗜细胞很少,但3~7日龄时开始出现分化成熟。刚出生仔猪的自然杀手细胞是没有活性的,需要2~3周时间才能发育成熟(Blecha等,1998),猪的自然杀手细胞的另一个特殊的地方是分析测定活性的时间很长,猪的自然杀手细胞与靶细胞孵育的时间则需要16~20h人的自然杀手细胞孵育时间才能测定(Cepica和Derbyshire,1984)。仔猪刚出生时虽然已经有了这些免疫细胞,但开始时,它们并不具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只有分化成熟以后才具有这种能力。仔猪的非特异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和建立,至少应在7~14日龄后才能完成。

影响仔猪免疫的因素有很多,病原微生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药物、饲料中的毒素、疫苗应用、生产管理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仔猪的免疫。

仔猪免疫注意事项:

1.疫苗来源、运输与保存:要使用国家或农业部指定的正规生物药品厂家产品和在国内允许经销的进口疫苗,并要检查疫苗的有效期、包装有无破损,瓶口、瓶盖是否封严。疫苗的运输要执行冷链运输制度。疫苗保存要根据不同生物制品要求,严格按说明分开存放。

2.疫苗使用前要认真检查:首先要做疫苗真空试验,失去真空的疫苗不能使用。检查发现灭活疫苗的冻结、破rǔ、出现分层、水相析出超过10%、水油分离速度过快、冻干苗有溶化的禁用。

3.严格按照说明稀释、注射:疫苗要坚持现配现用的原则,稀释后的疫苗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完,15℃以下应在4~6小时内用完,15~25℃在2小时内用完,25℃以上1小时内用完。如注射时间偏长,可放在加冰块的保温箱内。剩余的活苗不可随意丢弃,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造成污染。接种前后所有容器、用具必须进行消毒,整个接种过程坚持无菌操作。

4.疫苗的注射:根据猪群日龄及注射的部位,选用口径、长度适宜的针头。以一栏猪为一个单位,至少要求一管疫苗一个针头,严禁用已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吸取疫苗。油佐剂疫苗要求注射部位稍深,切忌将疫苗注射到皮下脂肪层,否则会引起局部非化脓性坏死、肿脓。出现漏注或注射后疫苗流出等现象时,立即补注同等剂量的疫苗。不打飞针。

5.消除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对体弱、有病的猪,暂不宜接种。待康复后要及时补注。在免疫接种前后10天内尽量不要用抗生素类药物,以防影响免疫效果。注射疫苗时,有的猪反应较大,出现体温升高、发抖、呕吐、减食等过敏反应,一般1~2天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注射0.1%肾上腺素1毫升左右,即可消除过敏性休克。

6.定期监测免疫效价:疫苗免疫接种后要及时做好免疫记录,并定期监测免疫效价。

斑点叉尾鮰苗种的培育几点注意事项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过程中,常出现苗种成活率低、吃食不集中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在池塘培养苗种,一定要将幼苗在小型水泥池或小网箱中暂养10天以上,待其卵黄囊消失并开始摄食外界营养能自由游泳后方可下塘,成活率可达85-90%。

2、斑点叉尾鮰为杂食性,幼体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故在幼苗下塘前,首先要培养天然饵料。在水泥池中开始则需投喂以天然饵料为主,以配合饲料为辅,体长达4.5厘米以后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3、鱼苗喜欢集群摄食,饲养时要集中在一定范围内投饵,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苗种摄食能力。

4、苗种饲养以阶段培育为好,一级培育将孵化出膜的幼苗,在小型流水水体中培育至1.5厘米,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养2.5万尾;二级培育是将1.5厘米的幼苗培养至8-10厘米,亩放养量2.5-3万尾,养成后可稀养直接养成商品鱼或饲养大规格鱼种。三级培育将8-10厘米的鱼种培养成100克以上大规格鱼种,亩放养量3500-7000尾。在苗种阶段不宜过分稀养,否则对集群摄食有影响,从而降低其成活率。

奶牛采血的常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近年来,银川市的奶业日益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之奶牛及其产品流通交易的日益频繁,使奶牛疫病呈现新的发病特点。为了对疫病进行正确诊断分析,实施日常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监测,从而为疫病的预防、控制、净化提供技术支持,我们积极开展了血清学检测,每头奶牛每年必须接受不少于1次的布氏杆菌病检测,再加上奶牛口蹄疫等其他疫病防疫效果(抗体水平)的检测,这就要求规模养殖场、园区的技术员和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要有熟练的采血技术。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奶牛采血的常规方法和注意事项,供参考。
一、须备物品
采血前,要准备的物品如下:十字包、采样箱、肾上腺素、盐酸异丙嗪、盐酸苯海拉明、12~16#针头、一次性采血器、一次性注射器(5毫升)、5毫升或10毫升试管、试管架、毛剪、镊子、75%酒精棉球、碘酊药棉、3~4米保定绳数根、牛鼻钳、签字笔、记号笔、采样单、乳胶手套、线手套、防护服、防护帽、一次性手套、一次性鞋帽和雨靴等物品。
二、采血方法
1.颈静脉采血。将奶牛赶进保定栏,让奶牛场饲养员或助手用保定绳将牛头保定,于颈静脉沟上1/3与中1/3交界部剪毛(如果采血技术熟练也可以不剪毛),用酒精棉球沿颈静脉来回擦拭消毒,一方面起到消毒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刺激血管扩张的作用。采血者一手拇指按压采血部位下方颈静脉沟,促使颈静脉怒张,如果未剪毛用手触摸,感觉圆滑、有弹性即是血管,另一手执一次性采血器,与皮肤成45角由下方向上方刺入,待血量达到要求后,拔下采血器,用消毒棉球按压针眼止血。若牛皮较厚,指力有限,用此法感觉困难时,可手持16#针头,依靠腕力把针头朝静脉方向快速地垂直刺入,当刺入静脉内立见回血,即可用试管接之。若针头偏离静脉(未见回血),可将针头稍稍退出或拔至皮下,在认清静脉走向后重新刺入。若血液滴出量较少或速度较慢,可用手指按压颈静脉中下端片刻即可。采血完毕,迅速拔出针头,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止血。
2.牛尾静脉采血。牛尾采血的具体部位为离尾根10厘米左右,第四至第五尾椎骨交界中点凹陷处。将奶牛赶进保定栏,采血者左手托起牛尾巴,右手对采血部位消毒,然后持一次性采血器垂直刺入牛尾腹侧中心线位置约0.5厘米深处(用食指控制针头深度),见有回血即可抽血,一般采血3毫升即可,()拔出采血针,用酒精棉球压针孔止血。
三、注意事项
1.奶牛颈静脉采血虽然技术不复杂,但是需要人员较多,奶牛不易保定,极易发生奶牛伤人的事故,目前很少使用。
2.牛尾静脉采血法,牛只应激反应小,采血顺畅、省时,操作十分简便,采血人员经过培训后很容易掌握,相对于传统颈静脉采血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优点,同时血清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值得大力推广。目前,银川市兴庆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经过实践已完全掌握牛尾静脉采血法。
3.做好奶牛保定,注意人畜安全。无论使用颈静脉采血法或是牛尾静脉采血法,都要将奶牛赶入保定栏(六柱栏、四柱栏都可以),不能用牛颈枷来代替保定栏,更不能采用牛鼻钳保定奶牛。用牛颈枷来保定奶牛,很容易发生踩踏伤人事故;而用牛鼻钳保定奶牛,导致伤人的事件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如果在规模奶牛养殖场,采血最好由本场兽医或职工操作,外人容易引起牛不安,进而影响操作。
4.所采血液的处理。采血完成后拔掉采血器的针头,拧去采血器上的塑料棒,将采血器稍微倾斜,使血液呈一个斜面,便于血清的析出,待血液凝固放置好后送检。冬天要放置在25~37℃温水中一段时间,以利血清析出。
5.记录样品信息。采血后填写样品编号,畜主单位、姓名,奶牛品种、编号、年龄、免疫情况,采样单位,采样人,采样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
6.做好消毒卫生。采血前要清理牛舍粪便、尿液,保持圈舍、牛体干净卫生,以免污染采血部位和血样。
7.注意人身安全。在进行奶牛尾部采血时,采血者要上身前倾、腿后移,以防被牛踢伤;要穿工作服、高腰雨鞋,防止牛粪飞溅到身上。
8.积极应对过敏反应。对采血过程中出现喘气、肌肉震颤、抽搐、口吐白沫,甚至休克的过敏反应奶牛,应立即用盐酸肾上腺素、盐酸异丙嗪、盐酸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配合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救治,一般10分钟内好转。
9.防止污染环境和疫病传播。作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环境消毒工作;其次要做好自身的消毒工作,避免人为带毒,造成奶牛场疫病流行;最后要做好废弃物的处理,采血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打扫,保证没有针头、试管等废弃物丢落奶牛场,并按规定对这些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作者联系地址:韦人许凤侠孙红玲杨晓芳李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农牧局邮编:750001;杨莉萍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畜牧站邮编:750004)

斑点叉尾鮰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类,药物更容易直接从皮肤渗入体内,故较有鳞鱼类对药物更为敏感,如防治小瓜虫病使用的硝酸亚汞(因其毒性太大现已禁用),对其他鱼类常用安全浓度为0.1~0.2毫克/升,而对鮰按此浓度全池泼洒就会引起中毒死亡;相反,斑点叉尾鮰对某些药物有较高的耐受度,如高锰酸钾可用2~3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因此,凡未用过的药物应先试验,再在大塘内使用;用药一定要严格控制浓度;用药期间应认真观察,发现不适表现及时采取措施,以防中毒死亡。

2、施药过程:特别是全池泼洒药物,因受水温、水中有机质含量影响,部分药物被有机质吸附或与有机物结合,降低了药物浓度,因此,在施药时可根据水质肥瘦程度灵活掌握用药量。

3、施药除了考虑鱼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药物残留对环境、人类、产品质量的卫生安全问题。用药应严格按我国农业部颁布的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执行。准则中禁用药物一定不能使用;准用药物也须执行相应的休药期,确保上市食品药物残留符合准则要求。

4、对症下药,滥用药物已成为公害,滥用药物对养殖业者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而对养殖对象,可能还会引起副作用,甚至造成死亡。

犬瘟热的防治及其注意事项


陈元波,李广茂

(黑龙江省宁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57400)

犬瘟热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后死亡率很高,最易感染幼犬,尤其是1岁以下的犬。在犬瘟热最初发热期间给予大剂量的高免血清,可以使机体增强足够的抗体,防止出现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犬瘟热临床症状明显,出现神经症状的中后期病犬,即使注射犬瘟热高免血清也大多很难治愈。

1防治

目前主要有犬瘟热鸡胚细胞弱毒苗,常规免疫程序是9周龄时首免,15周龄时二免,以后每年加强免疫一次。母犬在配种前加强免疫一次,可使仔犬从初乳中获得较多的母源抗体。犬舍要定期进行全面的消毒,发现病犬只要及时隔离饲养。发现病犬后及时进行隔离,尽早治疗,可注射高免血清和对症治疗,给予抗生素类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对周围的犬紧急接种疫苗,及时消毒污染环境,对病死犬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症治疗,补糖、补液、退热,防止继发感染,加强饲养管理等方法,对犬舍环境进行消毒,对该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治疗犬瘟热初期的方法为肌肉注射柴胡和安痛定,可快速降温。也可使用犬瘟单抗和浓缩血浆,或者将500万干扰素与基因工程胸腺素联合使用是最有效最直接对病毒进行杀灭拟制。也可使用利巴韦林、菌必治、清开灵、地塞米松与复合维生素B1进行静脉注射,但应注意,地塞米松会显著降低淋巴细胞数量,大幅度减少动物对非特异性感染的抵抗力,具体这个药的实用与否必须结合个体病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不建议非专业人员自行使用。针对于犬瘟热中期,可注射犬用免疫球蛋白增加其抵抗力,并服用抗生素、滴消炎药水配合血清治疗,有很好效果,但是犬治疗好后也会留下不同情况的后遗症。也可口服安宫牛黄丸、复合维生素B和复方甘草合剂(板蓝根20g,麦冬8g,半夏7,金银花lOg,大黄8g,甘草7g,连翘lOg,黄芩8g,石膏40g,黄芪lOg,冬花8g,茯苓lOg,白术9g,柴胡6g)。如果犬瘟热后期出现频繁抽搐时可服用氯丙嗪、安定、谷维素、安宫牛黄丸。口服时可将药物碾碎放入易消化液体,用注射器推人病犬口内即可,不可用牛奶,因为犬科动物不易消化牛奶。这个时期的治疗的成功率很低,但兽医工作人员也不要轻易放弃。

2影响治愈的因素

完成免疫程序的犬只,不论采取的是主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都能减轻发病症状。由于犬瘟热发病初期与一般感冒症状相似,很容易延误该病的最佳控制和治疗机会。犬瘟热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方案的确立密切相关,适宜的治疗方案应体现标本兼治,病原疗法和对证疗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一般痊愈后的犬将终身免疫。但由于免疫系统受损,犬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应在充分保障其营养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犬的运动时间和强度。

3注意事项

当犬患有犬瘟热并有初期症状的时候,是不影响其进食及活动的,只是鼻镜开始干燥。虽然很多原因都可引发鼻镜干裂,但如果犬无内外伤,在其鼻镜干裂后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后,犬鼻镜仍不湿润,并且犬日渐消瘦、皮毛暗淡无光,此时也许已经是犬瘟热初期症状。所以,要及时诊断治疗,把犬身上的病毒体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强犬的免疫功能,不要错过犬瘟热治疗的最佳时机。

犬瘟热病程长,患病犬的体质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要保持犬生活在干燥舒适的环境中,少食多餐,并饲喂其易消化的食物。采用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时病情控制,一般早期为1个疗程(3~5天),中期1~2个疗程,晚期在2个疗程以上。

所谓病情控制,病犬反应特征应为体温下降到39℃以下,眼、鼻、口无明显分泌物,食欲基本已恢复,神经性症状没有发展且有好转的表现。在病情控制基础上,可内服抗生素,如先锋IN、螺旋霉素等和维生素B、维生素C等,患犬大约在2~3星期内达到痊愈。

早中期病愈率良好,后期病愈率下降,尤其是脑炎和肺炎症状出现时治疗的意义不大,有的病犬经过治疗,症状一时得到改善,但最终还是死亡。由治疗过程可知,经连续2~3天治疗,尤其采用了静脉注射利巴韦林、菌必治、清开灵等治疗法,患犬症状未发生明显改善时,一般结果病愈率极低。

仔猪的培育方法 仔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近年来,我市养猪业迅猛发展,尤以品种优良的杜长大或杜大长瘦肉型猪,因其生长快饲料报酬高而深受养猪户喜爱。但是,与本地品种相比,瘦肉型猪在抗病力、抗应激力方面相对比较差,特别是哺乳仔猪,常常因饲养管理不善导致存活率低、死亡率高。下面一起来看看:仔猪的培育方法仔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1、做好接产工作

正确、安全的接产是确保仔猪成活率和健康的关键工作,因此要做好仔猪的接产工作。在接产前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包括接产人员的双手、工具等。仔猪在产出后接产人员要立即将口、鼻以及全身的黏液擦干净,对于处于假死状态的仔猪要做好急救措施,避免发生窒息死亡。仔猪在出生后要进行人工断脐,在距离仔猪腹部4~6cm处将脐带血向腹部挤压,再用消过毒的剪刀剪断,然后用碘伏进行消毒,以免发生感染。在仔猪出生后的第一天要对其进行剪牙和断尾的工作。剪牙的目的是防止仔猪在吃奶时咬伤母猪的乳房和乳头,同时还可避免仔猪间发生相互的咬伤,剪牙时要注意动作不可过快,以免伤到牙龈,保证断面平滑整齐,并用碘伏消毒。断尾的目的是防止仔猪间相互咬尾,操作时用剪刀将最后的3节尾椎骨剪去,涂上消毒药防止感染。

2、科学合理的饲喂

初乳对于初生仔猪来说不仅是营养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可为仔猪提供被动免疫。因为初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缺乏先天的免疫力,而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仔猪吃到后可以获得免疫力,因此仔猪出生后越早吃到初乳越好,一般应让仔猪在出生后2h内吃上初乳,如果仔猪不能自行吃奶,要进行人工辅助让其吃上初乳。

母猪每个乳头泌乳量不同,通常位于前端的奶头泌乳量多,后端的要相对的少一些,因此为了保证整窝仔猪均衡生长,保证每一头仔猪都能吃到充足的乳汁要训练其在固定乳头吃奶的习惯,即固定奶头。固定奶头的原则是让体质较强的仔猪在后部的奶头吃奶,而让体质相对较弱的仔猪在前端的乳头吃奶,否则会导致一窝仔猪的大小、体质差异过大,出现以大欺小的现象,不易于管理。在出生后为了防止仔猪出现贫血,应在出生后的2~3天进行早期的补铁,以及其他微元素,如硒。

做好补饲的工作。母猪的泌乳特点是在产后的3周左右会达到泌乳高峰期,在3周以后则逐渐减少,而此时仔猪正处于生长发育快速的时期,单纯的吃母乳已经无法满足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这就要求进行及时的补饲。在正确开始补饲前要先训练仔猪采食饲料的能力,一般在7~10日龄时进行诱食训练。在最初时可根据猪对饲料的喜好,将饲料调制成适口性良好的粥样饲料,涂抹在母猪的乳头,或者直接抹在仔猪的口中,以训练仔猪采食饲料,待完全适应后也不可饲喂过量,因此时仔猪的消化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全,饲喂过量会导致仔猪发生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因此要少量多次的饲喂。饲喂仔猪的饲料要求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并且要易于消化。

3、加强日常管理

仔猪的各项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发育还不健全,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差,因此对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所以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做到细心周到。仔猪在出生后的2~3天行动还不灵活,这一阶段要做好防压死、压伤的工作,做好每天的检查和护理工作,合理的设计产床。对于无奶或者少奶的仔猪要及时的安排寄养工作,在寄养时为了避免发生寄养失败,仔猪间的日龄不应超过3天,尽量选择体质较好的仔猪寄养出去,在寄养时要将寄母的乳汁涂抹寄养仔猪的全身。对于不留为种用的仔猪要在20~25日龄时进行去势的处理。

加强仔猪生活环境的控制工作,因仔猪对外界环境表现的极为敏感,尤其对温度,因初生仔猪的抵抗力还不完善,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因此要做好保温工作,尤其是在冬季或者早春季节,更要加强猪舍的保温工作。仔猪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宜温度不同,早期的温度要高一些,如1~7日龄时温度为32~28℃,以后则可逐渐的降低温度,一直到室温保持在22~25℃为宜。在保温的同时也不可忽略通风换气的工作,以保证圈舍的空气质量,同时要避免舍内过于潮湿。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扫和定期的消毒工作。

仔猪生长到一定阶段后要进行断奶,目前各养殖场多采取早期断奶的方式,有的在21~28日龄时即完成断奶,因仔猪经历断奶会面临极大的应激,所以要选择科学的断奶方式通常选用逐渐断奶法,逐渐的换料,减少喂奶的次数,直到完全的采食饲料,以减少应激。

4、加强疾病预防

仔猪的抗病能力较差,尤其是在被动免疫消失,自身免疫系统还未完善的这一空档期,极易患多种疾病,因此要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尤其是仔猪腹泻病。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饮用冰水,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工作,同时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还可在仔猪的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一些保健类添加剂,增加仔猪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发生疾病时要正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及其应对方法措施


因哺乳仔猪的各项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发育还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力不强等,极易受到不良环境以及不佳的饲养管理的影响而患病、死亡。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引起仔猪死亡的常见原因包括营养、管理、疾病、环境等。现对这些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下面一起来看看: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及其应对方法措施。

1、营养因素

仔猪只有获得充足的营养才可保持较好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哺乳仔猪的营养来源主要为母乳,母猪充足的乳汁是确保仔猪良好营养的关键,要想使母猪保持较高的泌乳量就要确保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前期的营养供给,尤其要注意日粮的能量水平。尤其是目前配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母猪的繁殖性不断提高,产仔数不断的增加,这就需要母猪分泌更多的乳汁,让能保证全窝仔猪的成活率。因母猪的采食量又受到环境、应激、饲料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母猪的采食量对泌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另外,乳汁中的营养成分对仔猪的成活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乳汁中的脂肪含量较高,会增加仔猪能量的摄人量,从而增加仔猪体脂的沉积,可以起到抵抗寒冷的作用,对于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很有帮助。

2、管理因素

冻死。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因初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尤其对寒冷的环境更为敏感,加上哺乳仔猪体内能量的储备有限,被毛稀少,皮下脂肪含量较少等,在寒冷季节,保温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经常发生哺乳仔猪被冻死的现象。另外,寒冷还会增加仔猪压死和发生腹泻死亡的几率。

压死。有的母猪母性较差,或者饲养条件不佳,母猪在产后恢复不好,常导致母猪烦躁不安,有的仔猪好动常在母猪身边活动,母猪在起卧时常出现仔猪躲闪不开被压死或踩死的现象。有时由于猪舍内的温度较低,仔猪常挤一起或者躺卧在母猪的腹下取暖,也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饿死。如果母猪在产后的泌乳性能较差,泌乳量少或者没有奶,不及时的催奶,发生乳房炎,所产仔猪的数量过多,大于母猪的用效乳头数,母猪母性较差不哺乳仔猪,寄养不成功等都会导致仔猪因饥饿而死亡。

应激。仔猪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如气候骤变、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较差、光线过强、突然换料、营养物质缺乏、疾病等都易使仔猪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引发恶癖发生,如咬耳、咬尾,如果不及时的处理伤口会导致病菌感染,严重时会引发死亡。另外,母猪也会有一些恶癖而出现咬伤或者咬死仔猪的现象。

3、疾病因素

仔猪的免疫系统还健全,从母体那获得的被动免疫也逐渐的消失,在这一空档期仔猪的抗病能力极差,如果饲养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到位极易患病。其中仔猪腹泻是常发病之一。引发仔猪腹泻的原因极多,腹泻一直是仔猪养殖的难点和重点。当仔猪受寒、感染病菌、消化不良时都会发生腹泻,如果防治方法不得当使得腹泻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导致仔猪的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另外仔猪水肿病也是导致仔猪死亡率提高的重要疾病之一,还有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也会导致仔猪死亡。

4、环境因素

仔猪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仔猪舍的温度不适宜,湿度过高或过低,空气质量较差,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较差等,会使仔猪舒适度大大降低的同时,还会使仔猪的抗病能力下降。另外,不良饲养环境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与繁殖,而仔猪的抵抗力较差,极易感染病菌而患病死亡。因此仔猪养殖要求环境要适宜,仔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要高一些,饲养密度要根据仔猪的体重以及季节合理的调整,加强通风,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为仔猪提供舒适的生活在环境,可有效的减少死亡率。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在哺乳仔猪的养殖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仔猪死亡。仔猪的初生重对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初生重较小,不足1kg时,仔猪的死亡率会增加。有的仔猪在出生后呼吸较为微弱,或者停止呼吸,但是心脏还正常的跳动,此现象为假死,这是由于仔猪在子宫内缺氧·或者在分娩时难产等引起的,此时要及时进行辨别与抢救,以免造成“真死”。

母猪发生难产是导致仔猪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仔猪的死亡率会随着产程的延长而增加,当产程延长时仔猪会出现缺氧,当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仔猪在出生前就窒息死亡。如缺氧不严重则会导致仔猪的活力下降,吃奶量减少,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极易死亡。

养殖仔猪设备条件不良,如产床的设计不合理,仔猪没有单独休息的地方会增加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的几率。如果保温箱的设计不合理,红外灯照度不够等都易导致仔猪死亡率增加。

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时期与原因

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即吃母乳的仔猪)。仔猪哺乳期长短不相同,一般为21~35天(国外多为21~28天)。仔猪在胎儿期完全依靠母体供给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废物,母体对胎儿来说是个相对稳定的生长发育环境。与之相比,仔猪生后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使用肺呼吸;其次是必须用消化道来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三是直接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环境影响。可以说,出生是猪一生中所遭受的最大应激。哺乳仔猪培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出生后最初阶段对这些应激控制或适应程度。管理好哺乳仔猪,应尽量减轻应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使仔猪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个体大小均匀整齐、健康活泼、断奶体重大,为以后养育成种猪或商品肉猪打下良好基础。

哺乳仔猪易病难养,从出生到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不仅影响猪群发展,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其死亡的主要时期是在分娩后3天内,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断奶前仔猪死亡比例为:分娩前(死胎)14%,分娩时16%,分娩当天16%,生后1天15%,生后2天13%,生后3~6天12%,生后7~34天14%,即包括死胎、分娩至2天死亡的是总死亡的74%。从死亡原因看,死胎占16%,事故占22%,感染疾病死占l5%,肢蹄软弱致死占4%。总之,仔猪死亡原因与环境、猪栏结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措施、种猪近交程度等有关。死亡大多发生在分娩后7天内,特别是分娩后3天内仔猪死亡率最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