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口蹄疫防疫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牲畜口蹄疫是在牲畜间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染类疾病,它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牛、羊、猪等比较容易感染。口蹄疫对牲畜的影响很大,恶性的口蹄疫造成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因此对口蹄疫的防治一直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在防治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牲畜口蹄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自从1999年爆发连续的牲畜口蹄疫之后,我国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给猪、羊、牛等进行强制性的接种疫苗,这种预防为主的策略,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对口蹄疫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又遇到了新的困境,这需要我们采取新的措施进行全面防疫。本文就目前牲畜口蹄疫防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实施性的策略。

一、目前牲畜口蹄疫防疫存在的问题

1.疫苗的不良反应

有的牲畜在注射了疫苗之后,出现了很多的不良反应。比如有的牲畜会出现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问题,这样就需要畜主话费费用为牲畜进行治疗;有的母畜会出现流产、死胎的严重后果,大大的降低了母畜的生育能力,给畜主造成了很多损失,浪费金钱和精力;更有甚者,会引起牲畜的死亡。这些不良反应出现后,会使畜主的情绪激动,对防疫人员进行人身攻击等。

2.免疫不彻底,密度较低

按照规定,牲畜应该在一年内注射两次疫苗,才能产生免疫效果,如果只注射一次,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有的牲畜因为客观条件不能进行二次注射,比如说,有的牲畜在注射第一次疫苗之后,在怀孕后为了避免疫苗注射引起的流产,就不能进行二次注射,这样就相当于没有注射疫苗,不能产生防疫的功能。注射一次疫苗的牲畜还是很容易发病,发病后进行强制防疫,牛和羊需要在一年内注射四次,这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就导致了牲畜口蹄疫的发病率还是很高。

3.有效补偿的机制不健全

因为注射疫苗产生的不良反应还是很严重的,而因不良反应造成的花销,国家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补偿。有些畜主认为不注射疫苗还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注射疫苗之后产生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很多畜主就拒绝给牲畜注射疫苗。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项的资金对疫苗产生的副反应进行补偿,因为强制注射疫苗遭到很多畜主的拒绝,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

4.政府和群众对防疫工作认识不足

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注射一次两次就结束的。长期的防疫工作会让政府工作人员与动物防疫工作者产生懈怠与侥幸的心理,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而群众认为反复的防疫,是动物防疫部门变相的收取费用,也不采取配合的态度,导致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5.缺乏动物防疫的长效机制

对牲畜注射疫苗需要一定的费用,畜主不愿意接受,政府也没有专项的拨款进行疫苗的注射,因此很难形成长期的牲畜口蹄疫防疫的工作机制。乡镇的牲畜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由于资金问题,基层的防疫条件也非常差,工作人员不能够进行稳定的防疫工作。对好多只进行了一次疫苗注射的牲畜不能进行有效的追踪,比如对孕后的牲畜不能能够补充注射,导致长期的防疫工作根本不能够建立。

二、牲畜口蹄疫防疫的对策

1.改进疫苗的质量

在之前疫苗注射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疫苗注射后产生的副作用较大,甚至会引起牲畜的死亡。而且疫苗的注射周期较短,一般的牲畜一年就要注射两次,这样就增加了疫苗注射的成本,反复注射也会使畜主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疫苗研制工作的资金投入,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疫苗中抗原的含量,研发出更好的抗原,免疫时间长,且产生的毒害作用小,不需要进行多次注射疫苗。从而解决在实践中疫苗产生的各种问题,降低注射疫苗的成本,维护畜主的利益。

2.加大对防疫工作的投入

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对防疫工作的投入资金应该纳入国家财政开支的一部分,各级政府都应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动物防疫。首先要对疫苗的费用、消毒的药品以及防疫的器械等进行报销,保证防疫物资的充足;其次,要按时支付防疫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将他们的工资纳入国家财政支出,稳定防疫工作人员的队伍,以实现长期的防疫工作机制;另外,对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造成的损失要进行合理的补偿,如出现死胎、流产、死亡等比较严重后果的,国家尽量进行全额的补偿,对比较轻微的状况,也要给予一定的补偿,以减轻畜主的经济压力,从而让畜主更好的配合防疫工作,也能增加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

要制定科学的免疫规程,严格的规定每个免疫过程,对防疫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确保每个工作人员熟悉工作的流程。注射疫苗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特别注意疫苗的注射剂量,防止因为过量引起的免疫副反应,或者剂量太小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注射疫苗的同时,也要注意动物的养殖安全,防止染疫动物随意转移,从而引发动物间大面积的传染。国家以及政府也要加强对防疫工作的法律宣传,提高群众对牲畜防疫的意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确保各项防疫工作都落在实处。

4.加大对防疫的监管力度

要加大对动物防疫的监管力度,对没有进行防疫的牲畜,严禁流入市场进行交易。加强对牲畜防疫的监督制度,做好跟踪检疫工作,防止没有免疫标识的牲畜的屠宰、流通。从根本上做到切断传染源。

5.建立长期的防疫机制

加大对防疫工作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基层防疫设施的建设,完善牲畜防疫以及疾病控制的体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防疫工作队伍,真正的形成长期的防疫机制。完善关于动物防疫的相关法律法规,使防疫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针对目前我国牲畜口蹄疫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防疫工作的人员以及畜主,都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口蹄疫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的做到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从根本上防治口蹄疫。

相关推荐

规模养殖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省规模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它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规模猪场养殖的优势,接着从六个方面展现防疫上存在的问题,再指出防疫对经济发展,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最后从政府,市场,猪场三个角度找到相应的对策。

一、河南规模猪场养殖的地理区位优势

河南省距离北方环渤海经济圈较近。比如北京,天津等地,这些地区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猪肉需求大。随着近几年高速公路,高铁的快速发展,我省到达到北京,天津的时间大幅缩短。所以交通运输的便利有利于我省的猪场规模养殖。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出台多项措施,保证市场猪肉供应不断档,不脱销。我省劳动力丰富。我省养殖由来已久,养殖技术发达。但是我省在规模猪场防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我省的竞争力。

二、河南规模猪场防疫存在的不足

1.养殖思维落后

我省养殖业历史悠久,但设备更新慢,使用周期长,养猪场的规划布局不科学产生了人畜同在屋檐下的现象,这样很容易导致人畜之间的疾病传播。

2.规模养猪场的疫苗接种混乱,规格不统一

不同的猪种需要不同的疫苗,而且注射疫苗的时间也不会统一。部分猪场将已经受疫的猪种却没有标记免疫标识的猪卖给散养农户。散养农户很有可能会注射第二次。这样不仅造成了疫苗的浪费,而且会使得猪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再有,每个猪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他们也会在不一样的时间引进不一样的猪种。养殖户容易忽视其猪场的独特性而按普遍规律注射疫苗。引进后备猪种和自留后辈猪种也会因为猪种的不同需要接受不一样的疫苗。注射疫苗的针头长度也是按照猪的品种和大小有着不同的标准。

3.疫苗市场的混乱

养殖场有多种渠道来购买疫苗。有的是从有质量保证的动物防疫部门购买,有的是从都买饲料,猪种的地方购买,更有甚者自行配置。近年来,多起与之相关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之所以养殖场会购买了不合格的疫苗导致生猪大量死亡,追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养殖场忽视疫苗的重要性;二,养殖场因为压低成本而选择购买劣质疫苗。

4.养殖场滥用抗生素

任何商家都想尽可能赚更多的钱。为了使自家的猪快速增长,快速增肥,许多养殖场会选择给猪注射大量的抗生素。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影响疫苗的效果,并且降低猪肉的品质。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猪种的大量死亡。而养殖场又有可能将死去的病猪猪肉进行再加工让它成为百姓的口中的美食。这种行为严重不利于消费者的健康。

5.养殖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不高

饲养员专业养殖技术的不足,其养殖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这也是对猪场养殖不利的。

6.养殖环境不达标

猪场养殖环境脏乱差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或者打扫不彻底,导致细菌繁衍,疫情爆发。

三、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猪场需要规模发展,提高效益的首要前提就是做好防疫工作。养殖场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做好防疫工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需要做好防疫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做好防疫工作。一旦疫情爆发,不但养殖场受到冲击,而且还不利于到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规模猪场防疫工作的有效实施不仅仅为了保护动物健康,促进规模养殖发展,也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许多动物体内含有的病毒也可以传染给人,使人患病。规模猪场养殖户从经济利益出发,重视猪的饲料和体重,忽视了防疫方向的重要性。一旦疫情爆发,生猪会死亡,饲养员甚至也感染上病毒。还有,养殖户引进带有病毒的猪种,传染整群,造成全场生猪大量死亡,为养殖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制定完善相关的防疫制度,预防,控制和扑灭疫情,对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大作用。健全的疫病防控体系,对养殖业发展,产品安全,农户增收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均有重大意义。

四、规模猪场防疫的对策

1.政府

动物防疫局应建立完善防疫制度,向猪场无偿的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补贴,制定有关部门防疫卫生责任制,指挥传染病,普通病的预防工作,有效地控制和消灭。工商部门执法必严,坚决打击不合格疫苗的销售渠道。畜牧局加大对饲养场户的监督力度,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养殖,加强管理,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基础免疫,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强化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强化应急准备,果断处理突发疫情,积极推进种猪场垂直传播疾病监测净化工作。

2.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也存在不足。一些黑心企业为紧压成本,以劣质材料当作高端产品。商家将过期的,破损的,不达标的疫苗卖与养殖户以追求最大利益。所以企业应遵守相关部门所颁布的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身竞争力,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养猪场

养殖场作为直接的受益人,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养殖场管理人员应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布局,将日常生活区与工作区区别开来。猪场设立严格的管理系统,闲车勿进。饲养员应遵守相关卫生制度,定期打扫卫生和做大扫除,及时更换消毒药液和处理粪便,做到消毒彻底。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车间都要消毒,以免携带病菌入场。饲养员应遵守生产流程规章制度,勿偷懒忽视某些程序。养殖场负责人须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猪种,确保猪种的健康与优良。养殖场应积极学习科学的防疫技术,掌握相应的系统理论知识,吸引人才,合理规划养殖场格局,引进良种,优化饲料搭配,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做到人畜分离,自觉遵守防疫制度,为爆发疫情做好充足的准备。

冬季蛋鸡放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动物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绿色“肉”、“蛋”、“奶”颇受消费者青睐,生态养殖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冬季蛋鸡放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蛋率低而且不能保持稳定水平:目前我国大多的鸡场在进入冬季以后都没有比较理想的产蛋率,一般鸡场饲养蛋鸡的产蛋率约为30%,大多都是在20%-50%,这中间的数据起伏比较大,通常都呈现偏低而且不稳定的状态。

鸡蛋品质下降:目前在我国的实际养鸡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鸡蛋蛋壳的厚度、坚固度、蛋壳表面的清洁度和蛋黄色泽等几个方面。有的鸡场饲养的蛋鸡产出的鸡蛋蛋壳厚度和坚固度都会有所降低。其中有不少鸡场中蛋鸡所产鸡蛋的蛋壳表面有比较差的清洁度,通常都会沾染一些粪便和污染物等杂物。然而大多鸡场中蛋鸡所产的鸡蛋蛋黄色度会有相应的比较大幅度降低的情况。

疾病频繁的出现:不少鸡场饲养的蛋鸡会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疾病的流行,还有的鸡场鸡群中会有体内外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个别养鸡场中的蛋鸡群有时也会有内脏型马立克病的出现与传播。

2、原因分析

圈鸡过晚:产蛋鸡正常的温度要求在8-27℃,但是最适宜的温度是13-24℃。蛋鸡群生活的环境如果温度过低,会导致蛋鸡的产蛋率下降的同时采食量上升,造成蛋鸡体内的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失。通常在环境的温度为5℃时,应该将放牧的鸡圈回舍内,同时还要在鸡舍的向阳面增加与鸡舍面积等同或大些的塑料棚作为蛋鸡平时的运动场。如果养鸡场始终坚持将蛋鸡群在室外进行放牧饲养,夜间舍内没有配备相应的保温设施就会导致蛋鸡的饲养状况出现问题,造成相应的损失。

光照时间短:根据许多相关的报道可知,我国目前仍然有不少鸡场鸡舍内给予蛋鸡的光照时间少于12h(其中包括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两种在内)。个别野外建造的鸡场缺少电源的设置,更没有补充光照的可能性。

缺少喂料量:如果蛋鸡群场对于鸡群从放养模式改为圈养方式就应该改变喂料量,如果鸡场继续沿用放牧期补料的数量和方法,加之没有保温设施的供给,就会导致蛋鸡摄入的营养远远不够蛋鸡生长需要,所以生产中必须加以重视。

营养供给不平衡:目前我国有的养鸡场存在供给鸡群的配料不符合标准而随意的饲喂;还有个别鸡场始终将蛋鸡饲料的标准配料按照笼养鸡的饲料标准进行配比;还有的养鸡场一味追求经济方面的利益而购买廉价的饲料原料,导致蛋鸡采食过后体内的营养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

舍内环境差:蛋鸡舍内如果缺少保温的设施供给,就会相应的造成舍内的温度偏低;有的蛋鸡舍密封不够严密,加上通风状况差,具有比较大的湿度,导致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升高,造成许多病原微生物滋生;如果蛋鸡场的管理方式不合理,导致鸡群受到的应激现象不断等,就会相应的降低蛋鸡的产蛋性能或者使产蛋的情况不稳定,同时也会造成许多疾病的频发,饲养者在生产中不容忽视。

3、解决措施

鸡舍环境的合理控制:冬季气温偏低,大多鸡场为追求保温而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可以在鸡舍的向阳面搭建一个临时的拱形塑料棚。目前大多的鸡场都存在保温、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大多鸡群的饲养密度偏大,不能及时对蛋鸡产生的粪便进行清理,所以要及时的采取正确的方法将以上的问题解决,以保证冬季蛋鸡体机体健康、产蛋率维持在高而稳定状态。

科学管理:在许多的管理因素当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激因素。冬季蛋鸡的饲养方式应该以圈养为主,然后适当的给蛋鸡进行室外运动的时间。放养鸡群的同时还要对鸡舍进行相应的清理和换气处理措施。如果天气状况差或者是气温骤降的情况都不能够进行放鸡。

营养调控:如果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蛋鸡采取生态放养的模式,会发现鸡蛋的品质明显提高,主要是因为蛋鸡在野外放养的过程中采食不少生物活性物质,再加上鸡群的健康的机体和比较理想的生态环境。蛋鸡群如果采取以圈养为主的饲养模式进行养殖生产,首先就要调整饲料供给,以提高蛋鸡产出鸡蛋的品质。

疾病预防:野外生态放养的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优越的,相应的饲养密度偏低,而且环境中的空气相对比较新鲜,蛋鸡可以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这样可以保证蛋鸡的机体比较健康,并且还会具有相应的抗病力逐渐增强的优势。要根据鸡场的实际情况给鸡群注射相关疫苗,定期对蛋鸡体内的寄生虫加以驱除,同时还要改善鸡舍的环境,加强通风换气状况,还要降低湿度,这样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产蛋率低而不稳
走访的十几个鸡场和电话咨询的多数鸡场,进入冬季以来,产蛋率均不理想。一般在30%左右,高者不足50%,有的甚至20%,而且起伏较大,低而不稳。
2.鸡蛋品质下降
鸡蛋品质主要表现在鸡蛋蛋壳的厚度、坚固度、蛋壳表面清洁度和蛋黄色泽等方面。一些鸡场鸡蛋的蛋壳厚度和坚固度降低,出现薄壳蛋、砂皮蛋和软壳蛋;一些鸡场蛋壳的清洁度普遍较差,沾满粪便和污染物;多数鸡场的蛋黄色度大幅度降低。由放牧期的9个以上罗氏单位降到8个以下。
3.疾病有所抬头
一些鸡场出现呼吸道疾病,一些鸡场出现体内外寄生虫病,个别鸡场偶尔发生马立克病(内脏型)。
二、原因
由于不同鸡场的具体情况不同,问题比较复杂。但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圈鸡过晚
产蛋鸡要求温度范围是8~27℃,最适温度是13~24℃。如果环境温度过低,不仅降低产蛋率,而且还会导致采食量增加,营养的无谓损失。正常情况下,当环境温度最低降到5℃左右时,就应将在野外放牧的鸡圈回鸡舍,并在鸡舍的向阳面增加与鸡舍面积等同或大些的塑料(9645,110.00,1.15%)棚作为运动场。但是,有些鸡场至今仍然在室外放牧,夜间鸡舍没有任何保温设施。
2.光照时间短
调查发现,很多鸡场鸡舍的光照时间每天不足12小时(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有些在野外建造的鸡场没有电源,根本没有补充光照。
3.喂料量不足
一些鸡场沿用放牧期补料的数量和方法,每天补料在50~75克,少数达到100克。这对于没有保温设施,仍然处于野外放牧的产蛋鸡来说,其营养是远远不够的。
4.营养失调
一些鸡场配料随意,有啥喂啥;有的鸡场按照笼养鸡标准配料;也有的鸡场购买当地所谓的“柴鸡专用料”;还有的鸡场看到目前饲料价格较高而用廉价原料,营养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严重不足、蛋白能量失衡、矿物质比例失衡、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失衡等。
5.缺乏天然蛋黄增色物质
进入枯草期,尽管有时蛋鸡在野外放牧,但不能获得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青绿饲料,影响蛋黄的色度。
6.鸡舍环境不佳
一些鸡舍没有保温设施,造成舍内温度低;有的密封严密,通风不良、湿度大,有害气体浓度增加,病原微生物孳生;有的管理粗放,应激现象不断等,都是造成产蛋性能低而不稳以及疾病增加的原因。

三、对策
1.增加光照
产蛋鸡对光照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冬季自然光照时间较短,人工补充光照是必不可缺的。应根据鸡的日龄和产蛋阶段,将光照逐渐调整到合适的时间,使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维持在16小时。生产中可采取早晨补光或夜间补光,或两者结合。但无论哪种方式,应与补料相结合。
2.科学配料
生态放养的鸡种多数选择地方鸡,其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活动量大,但产蛋性能与现代鸡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其饲料营养水平应针对鸡的品种和生产特点而灵活掌握。根据笔者多年试验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河北柴鸡饲料营养推荐指标。
3.增加喂料量
根据气温、鸡的活动量、野外自由采食量和鸡的产蛋率,酌情补充饲料。一些鸡场看到鸡的产蛋率低,限制补料量,结果饲料投喂量越少,产蛋率越低。根据笔者经验,由于本饲养方式鸡的活动量较大,在冬季保温较好的情况下,河北柴鸡的日补料量应比笼养中型蛋鸡高10~15%。在保温不良的情况下,饲料的补充量还要增加。
4.鸡舍环境控制
为了保温,多数鸡场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即在鸡舍的向阳面临时搭建一个拱形塑料棚。据调查,多数存在保温与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同时饲养密度偏大,粪便不能及时清理,为产蛋性能的提高和疾病的控制制造了麻烦。解决以上问题是保证冬季鸡体健康、产蛋率高而稳定的重要措施。
5.科学管理
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到鸡蛋生产的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问题应将防应激放在首要位置。蛋鸡由生态放养过渡到以圈养为主,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由低密度的山场自由活动变为较高密度的人工控制环境活动。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管理程序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要时刻清楚蛋鸡具有神经质的动物特性,避免应激因素的产生。
此外,冬季应以圈养为主,适当室外运动。晴朗天气的上午,当气温上升之后,约10点左右放鸡,下午4时左右归巢,即采取晚放鸡,早回巢的办法。在放鸡的同时进行鸡舍清理和换气。若遇到不良天气或气温骤降,不可放鸡。
6.鸡蛋品质的营养调控
蛋鸡在生态放养条件下,鸡蛋品质有了明显提高,主要是鸡在野外采食了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昆虫、草叶等),加之健康的机体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实行以圈养为主,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必须在饲料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以提高鸡蛋品质。根据笔者试验,冬季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富含叶绿素和纤维的物质,可使蛋黄颜色加深、胆固醇含量降低,磷脂含量增加。
7.疾病预防
野外生态放养,由于环境优越,饲养密度低,空气新鲜,采食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鸡体健康,抗病力增强。因此,普通病和传染性疾病均低于笼养鸡。但是,进入冬季之后实行圈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密度大,湿度大,通风差,自然饲料缺乏,相应的疾病接踵而至。比如,放养期间很少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在一些鸡场发生;肠道寄生虫病发生比较严重;内脏型马立克零星出现(放养方式该病很少发生,但冬季圈养后出现,其机理有待研究)。因此,除了注射有关的疫苗以外,要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并将改善鸡舍环境、加强通风换气和降低湿度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

农户养羊引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养羊投入少、成本低、风险小,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和农作物秸秆,是农民切实可行的一条致富之路。但在农户养羊过程中,由于对引种重视不够,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暴发传染病,导致羊只死亡。因此,要特别做好羊引种方面的工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将引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介绍如下:
1.盲目引进羊只
有的农户不考虑羊只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就盲目引进,结果导致发病死亡,造成损失。因此,要注意羊只引进地气候环境与本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原则上选择气候、地形、植被、饲养方式和饲养管理水平与本地差异不大的地区引种,这样羊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缩短驯养时间,避免发病甚至死亡。另外,一些新培育或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要认真查阅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如果本地条件适宜生长,可适当引进少部分试养,条件成熟后再批量引入,切不能轻信广告和产品介绍盲目批量引入,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引种时,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正规厂家,不要图便宜而引进假良种。
2.不注意引种季节
有的农户冬季引进羊只,结果引进后就发病,甚至大量死亡,这是因为山羊经过一路颠簸,不但要恢复体质,还要面对冬季恶劣的气候,很难适应新环境。夏季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大,羊怕热又怕潮湿,长途运输羊易发生中暑甚至死亡,也不宜进行引种。春季和秋季气候温暖,雨相对较少,地面干燥,饲草丰富,最适宜引进羊只。如果冬、夏季必须引进羊只,要选择与本地气候环境差别不大的地区就近引进。()此外,寒冷地区不要到相对温暖地区引进羊只,温暖地区也不要到寒冷地区引进羊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对疫病防治重视不足
有的农户对引种地是否是疫区不清楚,而且不注意进行产地检疫和了解引进羊只的防疫情况,引进后发生传染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引种前要先调查了解产地疫病情况,严禁从疫区引种,引进羊要三证(场地检疫证,运输检疫证和运载工具消毒证)齐全。引进羊只经过运输,因地区气候差异、饲养管理方式改变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常常表现为感冒、肺炎、口疮、腹泻、流产等,所以要仔细观察,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及早处理。此外,要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注意圈舍等的清洁卫生。引进羊只隔离饲养半个月以上未出现异常,方可与原有的羊混养。进舍前羊群要进行免疫接种,增强羊只抵御疫病的能力,并对羊群进行一次全面的驱虫。切忌在饲养过程中,随时、随意地从外地或其他羊群购羊补充。
(作者联系地址:李旭光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家畜改良工作站邮编:028400;苗志勇通辽市开鲁县驻东来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邮编:028400;苗淑娟通辽市开鲁县种畜场邮编:028400)

养猪场的防疫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群密度迅速提高提高,应激因素也相应增多,这些都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养猪户迅速发展,然而,因为小规模养猪饲养条件较差、养猪户的防疫意识不强,再加上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和交易,各种传染病仍是当前防治的重点。要提高农村小规模养猪户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就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
1.1猪场的环境与设施问题
在养猪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养猪户往往会忽略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环境控制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而跟不上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不注意场内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注意场区周围环境治理、猪舍内环境差等。还有的猪场因猪舍通风设计不合理而形成涡风区或短路,导致通风量不足等环境问题。
1.2猪场消毒存在的问题
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执行消毒工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以下问题:盲目选择消毒药;配制消毒药的浓度不准确,消毒药的抗菌活性取决于其与病原体接触的浓度;在有效浓度水平以上的一定范围内,药物消毒不到位、不彻底、不同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负责人对工作人员监督、宣传、教育、指导不到位,造成不能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致使消毒效果大大降低,给猪场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3疫苗免疫失误
疫苗免疫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各猪场都十分重视疫苗免疫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不过关;疫苗运输、贮藏、稀释不当;疫苗免疫操作不规范;没有及时进行免疫和疫情检测、监测;引种与隔离不当;病死猪处理不当;忽视猪群的保健;()疫病防治不及时,延误了最佳防治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这些都给猪场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2处理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
畜牧是根本,兽医是保障,要使猪只健康生长并取得好的防疫效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饲养管理做起。
2.1.1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地采用全进全出模式
猪场的许多疫病往往是由于购入病猪、康复带毒猪或猪产品而引起发生和流行地,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自繁自养可以有效防止从外面买猪时带来的传染病。同时,自养公猪和母猪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繁殖,可提高育肥效果和降低养猪成本。有条件的猪场要实现养猪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制度,即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商品猪场至少也做到产房和保育2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新建猪场最好采用点饲养方式,将种猪舍、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分开。
2.1.2搞好环境卫生
猪场环境卫生好坏与疾病的发生有这密切的关系,环境污秽有利于病原体的孶生和疫病的传播。因此,猪场应做到:①合理绿化,改善舍外自然环境,以起到防暑降温、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和减少噪音的效果,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②设法改善保温、通风、降温条件,为猪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和湿度;③猪舍、场地及用具等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清除圈舍、场地的粪便和污物,将粪便堆积发酵。
2.2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必须禁止非本场人员进入生产区;本场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时必须更换工作衣和工作鞋,通过紫外线消毒后,再经过消毒池才能入内;本场兽医不得到场外就诊和防疫;场内外工具和车辆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而外来工具和车辆一般不予进入。
大门必须设有消毒池,每周更换消毒液1次;要经常清扫和整理地面,及时排出污水,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可选用2%~3%烧碱溶液、10%漂白粉乳剂或10%~20%石灰乳进行消毒,每季进行1次大消毒。泥泞区域可撒一层干石灰或草木灰。
水箱要定期清洗消毒,以防止大肠杆菌超标;猪舍内消毒必须用2种以上的消毒药交替使用;喷药时喷雾器的喷头应朝上,使消毒药形成雾化粒滴后均匀下落。
人员进入猪舍前消毒应带工作帽;猪舍内外每天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将清扫舍内和舍外的扫帚分开,清扫过道和猪活动区域的扫帚也要分开,所有饲养用具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2.3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2.3.1要合理用药
猪场兽医用药要严格实行处方用药制度,定期采集一些病猪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2.3.2要选择正规厂家的疫苗
要选择有商标和批准文号的药品。猪场应根据各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合理地安排各种疫苗的免疫间隔时间,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开展猪群免疫工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8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