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养殖蚯蚓的技术

随着黄鳝、棘胸蛙(石蛙)等名特水产品养殖的发展,蚯蚓作为诱饵及鲜饵料日趋增多,养殖场配套养殖蚯蚓面积不断扩大,但有些养殖场由于养殖蚯蚓技术没有较好掌握,养殖情况不理想,特别是在没采用遮荫大棚及管理不当的条件下,往往会导致蚯蚓数量锐减,不能保证名特水产品养殖的需要。现将有关蚯蚓大棚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各地在养殖中参考。

生物学特性

①生活习性。蚯蚓正常活动的温度为5℃―35℃,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蚓床基料适宜含水量为30%―50%,适宜的PH值为6―8。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太平二号也属此品种,一般体长50―90毫米,体宽3―5毫米,成蚓体重0?45―1?12克,体色紫红,但也随饲料、水分、光照的不同体色有深浅变化。此类蚯蚓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易于高密度饲养,单位面积产量高等优点,是人工养殖首选品种。②蚯蚓繁殖。蚯蚓属雌雄同体,但须异体交配才能繁殖,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现生育环)在交配一周后各自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湿度、温度等有很大关系。当温度18℃―25℃,湿度30%―50%,通风条件好时,一般3―5天就产卵一粒;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3℃时,产卵数量明显减少。卵茧孵化适宜温度为18℃―25℃,此时孵化时间短,约20天左右,孵化率高。每个卵茧内一般含幼蚓2―4条,少的1条,多的5―6条,刚孵出的幼蚓细白如线,经40―50天的饲养生长达到性成熟。蚯蚓繁殖的高峰期8个月左右,1―1.5年后开始衰老死亡。

蚯蚓场建造

蚯蚓养殖场址宜选择在畜禽粪便丰富、排水方便、有水源的地方,小规模饲养可充分利用一些空闲的场地。养殖面积大时要安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另外需建造1―2只贮粪池、蓄水池(或深井)以及堆粪场地。养殖蚯蚓的大棚类似于蔬菜大棚,棚宽一般为5米,棚长30―60米,中间走道0.7米左右,如用翻斗车送料,则宽度为1米。走道填高0.3米左右,两边两条蚓床宽2米,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粪料发酵

牛粪经5―10天堆放发酵,其间进行1―2次的翻堆混匀就可使用,含水量要求30%―40%。猪粪需用5%―10%(湿重)碎稻草(或其它草料)均匀混合后堆高1米左右的料堆进行发酵(含水量同牛粪),注意防止堆料太实,7―10天后进行翻堆,继续发酵,一般进行2―3天翻堆后,可使猪粪发酵腐熟,呈松软状,此时就可用作饲养蚯蚓的粪料。粪料的发酵好坏,直接关系到饲养蚯蚓产量的高低,必须重视此项工作。

蚯蚓放养

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猪牛粪放入蚓床内,料堆放高度20厘米左右,靠中间走道一侧留出20厘米空间留作放养蚓种。放养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带有粪料的蚓种侧放在蚓床内的猪牛粪边,至于蚓种放养没有一定的要求。但忌在蚓床上堆满猪牛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损失。

饲养管理

①适时添料。适时添料是指蚓床中还有20%―30%饲料时,采收蚯蚓后就要及时添加腐熟的粪料。添加粪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侧面添加法和上面条状添加法。夏季高温季节,猪粪可采用在贮粪池中加水成糊状发酵后,以条状形式直接浇在蚓床粪料上。如果久不添料又不浇水,会造成蚓体缩小,蚯蚓无法生存会自溶死亡。

②保湿通风。夏季高温天气尽量做到每天下午洒水一次,有条件的单位最好采用深井水或低温水,并结合覆盖稻草保湿,春、秋季3―5天洒水一次,冬季视具体情况而定。洒水时要做到匀、细,洒出水的冲力要小。另外,夏季高温季节通过掀开大棚四周的薄膜以利通风换气和降温。

③粪料疏松。粪料疏松除结合蚯蚓采收时进行疏松外,还需粪料板结情况,每月松土一次。使用铁耙松土时动作要轻巧,尽量避免表层的卵茧翻入粪料底部,以免影响卵茧的孵化率。

④夏季降温。每年7―8月份夏季高温天气,应采取一些降温措施,力争把蚓床中的粪料温度降到30℃以内,以利蚯蚓正常生长和繁殖。采取的措施,一是搭棚遮荫,夏季用蓝色塑料薄膜,其上再覆盖稻草编织的帘子或遮阳网;二是在棚内蚓床上覆盖一层稻草;三是每天下午浇水降温,千万不能用晒得很热的稻田水。

⑤冬季保温。冬季到来前,做好大棚密封保暖工作,在棚内蚓床上覆盖稻草,有条件的单位再在稻草外覆盖一层薄膜,力争把粪料温度最低控制在10℃―15℃以上,以利蚯蚓正常生长和繁殖。

敌害防除

经过这几年蚯蚓的饲养,发现蚯蚓的病害较少,主要是一些敌害要防除,如蝼蛄对蚯蚓的危害较大,它先吃卵茧,后吃小蚯蚓,在松土及采收蚯蚓时,一旦发现要及时将它处死。在秋、冬季一些鸟类,野外没东西吃,常来吃卵茧,另外还有老鼠、蛇、蚂蚁等也是蚯蚓的敌害。

蚯蚓采收

依据蚯蚓饲养密度大小和生产需要合理安排采收蚯蚓,原则上抓大留小。采收方法主要是用特制铁质扁刺小钉耙,把蚓床粪料铲出疏松,再用手拣出含蚯蚓较多的粪料堆放在塑料膜上,因蚯蚓怕光过15―20分钟后蚯蚓逐渐向下移动直到塑料薄膜,然后将表层粪料逐渐括掉放回蚓床,最后剩下的就是干净蚯蚓,此法比较简单实用。

小编推荐

蚯蚓的养殖技术


首先要进行养殖场的建设,一般用养殖箱养殖。各种腐烂的植物或者一些堆肥谷物都是蚯蚓的食物。蚯蚓喜欢的是温暖湿润却又阴凉的地方,要保证其生活的土壤是长期处于比较湿润的状态。喂养的饵料不能长期堆积,每隔一周左右需要清理。

1、养殖场地建设

蚯蚓在土里面是非常灵活的,所谓为了保证养殖效果,一般都是用养殖箱养殖。每个箱子的高度不需要太高,30-50厘米即可,但是横向的面积尽量广泛一些。里面的填充物可以是牛粪、猪粪之类的农家肥,或者是一些腐烂的树叶混合土壤。其中填充的土壤在一半左右波动,有些地方甚至全部用的都是牲畜粪便。养殖箱可以是塑料的或者铁皮的,建议以塑料的为主。

2、饵料投放

蚯蚓的食物是多样化的,大家不用很担心。各种腐烂的植物或者一些堆肥谷物都是蚯蚓的食物,为了蚯蚓的更好生长,大家在投放饵料时候要采取多种混合物搅碎,并加入一定的土壤或者干燥的秸秆之类的物品,发酵后再投食。优质的饵料经过发酵后会和黑土类似,且不会有臭味。想快速育肥的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鱼粉之类的高营养物质让蚯蚓吸收。

3、环境控制

蚯蚓对于光照、温度、湿度都是需求比较严格的。蚯蚓喜欢的是温暖湿润却又阴凉的地方,所以养殖箱一般要设置遮阳板,一般让其每天有2-3小时的直射即可,再长不利于其生长。其次要保证其生活的土壤是长期处于比较湿润的状态,即翻土的时候可以明显的看出其中是有水分的。蚯蚓对于温度的需求较高,一般情况下20-30℃是其理想的生活环境。

4、注意事项

养殖蚯蚓也是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的。喂养的饵料不能长期堆积,每隔一周左右需要清理以前的一些残留饵料。蚯蚓很多时候是靠其粪便的味道来辨别自己的洞穴,所以当其粪便堆积过多需要清理的时候不能全部清理干净,需要预留一些比较新鲜的粪便,不然蚯蚓很容易逃跑。喂养的时候要注意的是多次少量,让饲料能最大化的被蚯蚓利用。

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养殖首先要搭建蚓床,一般是用稻草搭建,先铺稻草,再铺饲料,再铺稻草,如此反复。蚓床搭建好以后将蚯蚓放到蚓床上,同时浇湿蚓床。蚯蚓放好后就是日常的管理了,保持温度20-27℃,空气相对湿度70%-80%,每天通风3-4次,每月喂料2-3次。

1、搭建蚓床:一般是用稻草搭建蚓床,先铺稻草,再铺饲料,再铺稻草,如此反复。保证蚓床的宽度在50厘米左右,蚓床之间有适当的距离即可。蚯蚓以吃腐烂的食物为主,养殖的时候可以用动物的内脏,腐烂的植物或者是粪便当饲料,一般选择使用粪便的比较多,因为比较好发酵,且成本比较低。

2、放养蚯蚓:选择合适的蚯蚓,比如大平二号,不仅个头较大,而且寿命比较长,繁殖能力较强,也比较好饲养。将蚯蚓放到蚓床上,同时将蚓床浇湿。

3、日常管理:温度保持在20-27℃,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每天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每月喂料2-3次,饲料要新鲜透气。

蚯蚓的养殖技术大全


【常见问题】蚯蚓的养殖技术有什么基础知识基本要点吗?

【专家解答】 简易养殖法。这种方法包括箱养、坑养、池养、棚养、温床养殖等,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容器、坑或池中分层加入饲料和肥土,料土相同,然后投放种蚯蚓,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砖池、育苗温床等,来生产动物性蛋白质废饲料,加工有机肥料,处理生活垃圾。其优点是就地取材、投资少、设备简单、管理方法简便,并可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充分利用有机废物。

田间养殖法。选用地势比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菜园、果园或饲料田,沿植物行间开沟槽,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上面用土覆盖10厘米左右,放入蚯蚓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冬天可在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以便促进蚯蚓活动和繁殖能力。由于蚯蚓的大量活动,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能好,可以实行免耕。所以这是一种适于农村多种用途,简单易行的养殖方法。 工厂化养殖法。这种方法要求有一定的专门场地和设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蚯蚓。

【小编点评】《蚯蚓的养殖技术大全》为国内有打算投资蚯蚓的养殖的养殖户们对蚯蚓的养殖提供一个非常专业的参考方案。蚯蚓养殖技术不难,原料来源广,猪粪,食用菌废菌棒都可以,养猪和养蚯蚓还可以形成循环链。

桑园养殖蚯蚓的技术


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代表性动物。下面一起来看看桑园养殖蚯蚓的技术

桑园的选择

目前现有的桑园大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饲养场地,尤以稀植宽行桑园的使用效果更佳。但桑园养殖蚯蚓仍需具备以下条件:1、通风、排水良好,以适应蛆叫喜阴暗,昼伏夜出的习性。

1、避开人场嘈杂、噪声、振动严重的桑园,以防蛆叫逃逸。

2、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最好是地下水。

3、交通便利,易操作。

养殖方式及方法

蚯蚓的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养、床养、盆养、箱养和筐养、沟槽养、园林与田间养、大棚及室内养殖等。桑园养殖蛆叫除考虑对桑园的利用外,亦可考虑对养蚕大

棚闲置时期及设备的充分利用,宜采用田间沟槽

养殖和大棚及蚕室箱式立体养殖相结合的方式。

1、桑园建立养殖沟槽的方法

采用隔行建立养殖沟,一年轮换一次使用,既方便了养蚕与养蛆叫的常规技术管理需要,又符合养蛆叫不能重茬的要求。以桑树行中心开挖沟槽,要求两边各离桑树20cm,沟槽内挖出的土置于沟槽四周,垄宽15cm并夯实,沟槽一边高40cm,对称的一边高20cm,长度可把桑树行分为种子群占1/5,繁殖群占1/5、生产群占3/5;也可一行种子群、一行繁殖群、数行生产群布局。

2、大棚及蚕室箱式、床式立体养殖的方法

此方法可作为桑园饲养蛆叫的辅助方法配合使用,主要是在秋蚕饲养结束到第二年养春蚕前进行,养蚕户可利用饲养小蚕用的架子、蚕匾,防干塑料膜、火炉(冬季加温用),大蚕使用的蚕台等设备养殖蛆叫:蚕匾在放粪料饲喂前应先铺好塑料布,蚕台在放粪料前四周用木板包20cm高,同时铺好塑料布。养蚕前15天要把棚室饲养蛆叫移回到桑园,并把棚室、用具洗刷消毒干净以备养蚕使用。

养殖蚯蚓之蚯蚓的高产饲养技术措施


一、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二、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适时采收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三、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四、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1、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3、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4、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五、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野生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既可以药用,也可以做饲料,现在也有很多人投入到蚯蚓养殖行业中。野生蚯蚓养殖技术是怎样的?如何进行养殖?

野生蚯蚓养殖技术

1、田间养殖

可以在桑园、菜园、饲料田、果园等进行养殖。一般选择地势平整的园地,桑园、果园、饲料田等需要现在植株附近先挖沟槽,然后填埋腐熟的有机饲料,再覆土10厘米,之后将蚯蚓投入进去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土壤含水量在30%即可;菜园里则是现在菜地里施入有机肥,待菜苗出土后投放蚯蚓养殖。

2、池坑养殖

⑴用箱养的花,首先选择好饲养的箱子、盆、桶等,然后将粪便、烂草、腐烂的蔬菜果实堆积发酵后作为养蚯蚓的基料,装进饲料的箱子里面,然后放蚯蚓进去,养殖期间,疆场喷水,用草席遮光,温度保持在15-28℃。

⑵土坑、砖池等地需要有一定深度,在坑内先加入15厘米的基料,然后再填发酵好的饲料,最后在上面覆盖土层,这样就可以引入蚯蚓了。土壤湿度保持在30%。

3、工厂养殖

工厂养殖的规模比较大,养殖的车间可以用大棚,也可以用砖木结构。内部要配备好养殖床、饲料处理场、饲料发酵池。

养殖床的床面稍倾斜,方便饲料多余水分排出。20天左右需要给蚯蚓补料,可以在原饲料的基础上覆盖新料。饲料要铺设均匀,加上稻草后要浇水保湿。

野生蚯蚓养殖主要是要供给好其所需的饲料,同时要管理好土壤的水分,具体相关细节可咨询相关人士。

海蚯蚓养殖技术


养殖时要供水及时,温度适宜,密度合理,饵料合适。粗放型池沼养殖采取人工(或半人工)繁育苗种,利用不宜饲养鱼虾的浅池洼地大面积放养,清池进水工作务必严密;增殖型滩涂放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海区(潮间带)人工放养即将潜沙的海蚯蚓幼体,增殖海蚯蚓。

海蚯蚓养殖技术

1、粗放型池沼养殖采取人工(或半人工)繁育苗种,土池大面积放养,利用不宜饲养鱼虾的浅池洼地是重点。鉴于这些水域面积较大,又多为初始开发,除害较差,而海蚯蚓本身又是一种饵料生物(包括成幼体),所以清池进水工作务必要比放养鱼虾还要严密,以防遭受多种生物的侵害,影响成活和产量。只要密度适宜,管理得当,亩产可在50公斤以上。

2、增殖型滩涂放养是从增殖资源的角度开展工作的。据报道山东和辽宁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海区(潮间带)人工放养即将潜沙的海蚯蚓幼体,增殖海蚯蚓,起到了提高产量50-75倍的可喜成效,方法也很简单,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非常显著。

3、育苗时不铺沙,放苗养成则要铺粗沙30厘米左右。每日灌水,投饵2-3次,配上充气。如此只要供水及时,温度适宜,密度合理,饵料合适,只需半年即可养成商品,产量一般为每坪10公斤(约合3公斤每平方米)。

金蝉大棚养殖技术


金蝉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同时也是很大人追捧的一道美味。金蝉营养价值特别丰富,市场上金蝉供不应求,造就了金蝉养殖项目,下面小编来带大家了解金蝉的养殖,想要养殖金蝉的朋友可以跟小编一起去了解。

金蝉大棚养殖技术

1、选择育种树木

矮化果树如杏树、桃树、苹果树或其他矮化型灌木品种都是金蝉育种的良好树木。注意及时修剪过高枝条,以方便繁育管理;在树的间隙套种果树生苗,以增加金蝉产卵的树枝;在树木下面殖种金蝉种卵,方法参照金蝉的养殖技术。

2、建设育种大棚

在金蝉即将出土前夕搭建育种大棚,面积以每个占地1亩为宜。在育种区周围利用水泥柱或竹棒架设成围栏,水泥柱的行距5米,中间用竹竿搭架,再拉设铁丝固定,然后在外面罩上尼龙窗纱网。育种要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块,切忌在低洼易存水的地块建育种大棚。

3、种虫管理与防疫

金蝉出土后因其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前期等其羽化成虫后再进大棚,捕捉时羽化金蝉会因见光四处飞乱碰,造成种虫死亡,因此可全部捕捉前1周内出土的金蝉,待1周后再开始让金蝉自然羽化产卵。留种密度每亩约10000只,雌雄约各占50%,每只雌金蝉可产种卵500~1500个,每个大棚大约可供20亩地金蝉繁殖用种。

金蝉羽化后20天左右即可交配产卵,产卵时金蝉刺破枝条表皮,把卵产在木质部。金蝉交配产卵期尽量不在大棚内走动与喧哗,避免对金蝉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出土后的若虫(知了龟)及羽化后成虫天敌较多,如癞蛤蟆、麻雀和螳螂等,应做好大棚内防护工作。另外,应经常查看纱网是否破损,严防金蝉外逃。

白僵菌、绿僵菌和虫生藻菌(蝉花)等微生物均可对金蝉种虫造成寄生危害,养殖时应加强保护。老熟若虫出土期、树下卵期和蝉蚁发生期,金蝉的主要天敌有蚂蚁和红色小花蝽,必须严加防范。可利用强氨精等进行土壤处理。

养殖金蝉的前期准备

1、饲料供应

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茂盛、汁液较多的健康树种,如杨、榆、柳、桐树或果园中的各种果树。此外,还要间作一些根茎类植物,如土豆、甘薯、山药等。

2、环境条件

蚱蝉殖种深度以30~50厘米为宜,要向阳防冻,土质松软、肥沃、无污染;不能过于干燥,也不能含水量过高或存在积水现象,保证寄主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幼嫩发达多汁。冬季应在殖种区域覆盖麦秸、稻草、玉米秸等,以保持地温。[1]

3、防疫准备

出土后的若虫(知了龟)以及羽化后的成虫天敌较多,如癞蛤蟆、蛇、鼠类、刺猬、野猫、麻雀和螳螂等都喜食若虫(知了龟),白僵菌、绿僵菌和虫生藻菌(蝉花)等微生物也寄生危害。另外,水灾和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对若虫(知了龟)或蝉的危害也较大,养殖时应加

4、注意和保护。

最重要的季节是树上卵期、蝉蚁发生期、老熟若虫出土期。树上卵期和蝉蚁发生期的天敌主要是蚂蚁和红色小花蝽,处理措施是利用强氨精100倍液浸洗具卵枝或DDVP、强氯精等进行土壤处理。

5、繁育技术

构建成虫及若虫生产设施,除自然采获蝉卵外,可以建立纱网大棚,提供金蝉成虫产卵空间。可以利用废弃果园中的果树,重新栽植果树实生苗,周围利用水泥柱或竹棒架设成围栏,中间再拉设铁丝等,外面罩上尼龙窗纱网即可。羽化或采集的成虫在其中交配产卵,以后可以根据需要留取成虫数量,不必再从野外采集种源。

金蝉的播种时间

种植时间一般在5到7月份或9到10月份。在离树干基部1米左右,挖掘深约10到30厘米有规律的窄沟,如环、方、三角、平行或辐射等形状,目的是为了以后的挖掘和捕收。殖种后盖土压实,做好时间、数量、殖种沟形及深度等的记录。要向阳防冻,土质松软、肥沃、无污染;不能过于干燥,也不能含水量过高或存在积水现象,保证寄主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幼嫩发达多汁。冬季应在殖种区域覆盖麦秸、稻草、玉米秸等,以保持地温。

金蝉的采收

埋殖卵枝2-3年后,蝉虫便开始逐渐生长发育成熟。采收期一般在每年的夏至,如遇透雨,一个个膘肥体壮的若虫,便于凌晨4-5时开始钻出地面,或在雨过天晴后,若虫在湿软的地下用锯齿般的一对前足掘土出洞,爬出地面后即在地面上作短期运动,然后攀缘树干或棚架上准备蜕壳。2-4小时后便会蜕皮,变成蝉(知了)。根据金蝉的这一点特性,在每年的夏至过后,如无雨干旱,可人工给养殖场地浇透水,引蝉虫出土。在蝉虫出土前,或在蝉虫成熟期前,可在离地30厘米的树干上围捆一圈光滑的塑料薄膜,使蝉虫不能继续往树上爬行,以便采收。也可利用手电筒照明,夜晚在树下地面和树干上觅捉。或清晨在树上抓获羽化的嫩成蝉。

以上是内容讲述了关于养殖金蝉的技术,对想要养殖金蝉的朋友是很有帮助的信息哦。金蝉的利用价值高,用途广泛,不管是作为一道营养丰富的佳肴,还是特别好的中药材都有很不错的口碑哦。

大棚养鸭 大棚养鸭的技术


【常见问题】:大棚里怎么养鸭?

【专家解答】:在肉鸭养殖过程中要想让肉鸭吃的饲料更少,长的肉更多,就需要让肉鸭生长在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内,由于肉鸭的适宜生长温度一般在12℃-24℃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可有效地利用饲料,但是在冬天,尤其是北方地区,很难达到肉鸭的生长温度,怎么办呢?其实也不难,可以使用温室大棚的模式来养殖肉鸭,那么在大棚里在呢么养鸭呢?接下来就由第一农经为你介绍看看大棚的养鸭技术。

大棚建设

1、选址及搭建:用于规模养鸭的大棚应建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为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其朝向最好沿东西方向。棚呈拱形,高度应在2米以上,长宽视养殖规模而定。选用直径25毫米,壁厚1.35毫米焊接管,弯曲成半圆状作支架,每两根为一组,使用直径30毫米、壁厚1.5毫米的套管套牢。建棚时按规格要求将支架装好后,用木棍或钢管将每根支架上的托架固定紧,再用竹竿和钢丝将支架网牢3~5行,每2~4米设立柱1个。棚架建成后先在上面铺设草帘,草帘上再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膜上再盖70%~80%防晒网。最好用缆绳顺棚封牢,便于卷起,接受阳光照射和通风。需要注意的是,大棚两端都要设立活动门。

2、棚架制作及安装:养殖肉鸭所用棚架以竹或竹片制成,每个长2米、宽0.5米,竹片分平放和扁放两种,可用小圆钢筋穿牢。制作时要削去棱角,修平节叉,以防伤鸭。饲养中如能在棚架上铺设塑料垫网以增加弹性,则效果更佳。棚架离地支起30~40厘米,安装时要求铺设平整、牢固。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棚架饲养肉鸭,冬季向阳面自上午9时至下午4时,可卷起1/3草帘接受阳光照射,使棚内温度保持在18℃~20℃的适宜范围。早晚则将草帘盖好,达到提高舍温、节省燃料、节约饲料的目的。阴雪天则用草帘将大棚全部盖严,平常根据棚内温度、湿度及空气污浊度不定期开闭棚顶通风换气。由于棚内铺设棚架,既保持了适宜的生长温度,又实现了离地饲养,鸭群发病率显著减少。但需注意的是,大棚搭建中必须做到牢固耐用,养殖中要严密观察温度高低及空气浊度,随时通过开启棚顶等方式进行调节,切忌长时间密闭而闷死肉鸭。

管理技术

1、饲养准备:根据饲养规划准备育雏室、饲养棚(也可将肉鸡棚增设运动场改为肉鸭棚)、设备及工具等。应对育雏室(包括墙壁、地面、工具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鸭舍空间按每立方米用30毫升福尔马林加入到15克高锰酸钾中,密闭熏蒸24小时后打开门窗排出气体。检查供暖保温、通风换气设备,保证能够正常运转。进雏前一天应将育雏室加温,同时检查是否能达到育雏要求的温度条件。

2、育雏条件:第一天的育雏温度为30℃~32℃,以后每隔三天递减1℃,逐渐脱温,使雏鸭均匀分布,温湿度保持稳定。雏鸭舍加温,可用地下烟道、烧木屑炉、煤炉、红外线灯等办法,但要注意通风良好,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及火灾等。1~3日龄时可采用昼夜光照,4日龄后只需早晚开灯。设有运动场、水池的,还应对雏鸭训练调教。

3、饮水和开食:雏鸭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雏鸭出壳24小时内饮用0.02%的高锰酸钾水或5%的葡萄糖水。饮水后1小时左右就可以喂食,第一次喂食一般可用碎玉米、碎黑豆、碎糙米等,将以上饲料煮成半熟后放到清水中浸一下再捞起。初次喂食的饲料要求做到不生、不硬、不烫、不烂、不黏。撒在油布或塑料布上,要撒得均匀,边撒边吆喝,调教采食。第二次就可以转为小鸭全价颗粒饲料饲喂。

4、科学饲喂:开食应在开饮后进行,开食时把饲料放在饲料盘或麻布上,自由采食。垫料选用干燥无污染的稻草、谷壳或麻布。垫料应勤更换,以减少有害气体或污物。

①饲料选择:可用全价颗粒饲料或浓缩料(预混料)与玉米、豆饼、麸皮等按规定比例配合成自配全价料。要防止蛋白质、能量的失衡。自配全价料要合理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注意钙磷比例(2∶1)的适当,防止配料不合理导致苍毛、走路不稳、拉稀、啄羽等营养代谢病。笼养肉鸭由于得不到运动,阳光晒不到,还需要补充维生素AD、亚硒酸钠维生素E、鱼肝油等。另外,饲料配比、种类的改变,要循序渐进。

②饲喂方法:为提高饲料报酬,一般1周龄内每天昼夜喂料6次,每次喂料时盘内应没有剩料,做到次次喂新鲜料。2周龄后,昼夜喂料5次,以每次喂料前1小时盘内无剩料为宜,以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

③喂料原则:如饲料喂下去只有2~3小时就已吃完,这时应适当增加饲料用量。反之则适当减少饲料用量。始终保持适当的断料时间,以确保雏鸭的采食高峰,促进雏鸭的生长。

5、日常管理:应经常观察鸭群活动情况,及时调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并按要求饲喂优质饲料,保持鸭舍及环境清洁卫生,同时做到垫料松软、不潮湿、饲料不结块,还应做到防疫工作到位。对病死鸭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防疫病传播。

以上就是大棚养鸭的技术啦,在大棚内实行科学的养鸭,一定会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希望以上文章对于养殖户有所帮助。

蚯蚓养殖技术大全(上)


蚯蚓养殖非常容易,钓鱼者常常将一时用不完的蚯蚓养殖在纸箱或竹框或小塑料桶内,使用稀米粥、瓜果皮等进行投喂,不仅可以保证存活,甚至还可以进行繁殖。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

1、喜温:15℃-25℃为最佳温度,为了创造最佳温度,冬季扣塑料大棚或盖塑料布,夏季盖稻草,多洒水降温,0℃-5℃冬眠,0℃以下冻死,40℃以上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长,北京地区10月25日扣棚,盖塑料布,第二年4月10日揭掉,这样蚯蚓生长到12月20日,以后至第二年2月10日,基本上处于休眠,从2月气,防止因温度过高,蚯蚓逃亡,注意及时揭开10日以后,逐渐转入最佳温度,这时要特别注意高温天塑料布。这时最辛苦,白天把塑料布四周揭开,早晚及时盖好,并要及时浇水保湿,这样从3月到6月10日是蚯蚓生长的春季产卵高峰期,高温期,要防暑降温,最好每天浇一次水,8月206月10日至8月20日是夏季日以后至逐渐进入休眠。9月末,是蚯蚓第二次产卵高峰期。

2、喜湿、怕干: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以用手握料,指缝滴水为准),所以要求养殖床含水量在60%以上,这样每天或隔1-2天,必须浇一次水,水不要太大,但要浇透和下层料接上,浇水时间为冬季中午浇,夏季晚上浇,春秋季节可白天浇。

3、喜暗、怕光:蚯蚓昼伏夜出,在月光下可见活动觅食,养殖床要盖稻草,保持湿润、遮光。

4、喜空气、喜静,疏松饵料有利蚯蚓生长,我们多年经验是投料前将床翻支一遍(大约20公分厚)增加透气。这一点很重要,多年来,我们发现床土底层,蚯蚓数量很少,但饵料还是有的,主要就是缺少空气,这样对蚯蚓生长不利。

二、养殖方法

1、养殖品种:赤子爱胜蚓,从日本引入的大平二号特点是繁殖率高,年增殖200倍以上,定居性好,耐热抗寒,适于一年四季生产,蚓体、蚓粪产量高。

2、养殖方式:建场十年,我们一直坚持露天堆肥养殖,我认为,此法低成本,是大规模生产蚯蚓产品的最佳方法,不须任何投资设备,利用一切空闲地,只要把未经发酵的牛粪、马粪、猪粪做成高15-20厘米,宽1-1.5米,长度不限,放入蚓种,盖好稻草,遮光保湿,就可养殖。我们从几平方米开始饲养,一直到现在,二百多亩地扩繁都用此法,其优点是操作方便,省去了堆制发酵一系列工作,饵料保持养分不受损失,提高了蚯蚓生长速度,易于在农村推广应用。此法也有其缺点:一旦饵料发热,蚯蚓死不见尸,夏季连雨天及暴雨过后,床内不透气,有外逃现象。避免方法是让每个养殖床都有新饵料。饵料搞堆块状,为蚯蚓创造良好自下而上条件。此种方法的关键是要使饵料保持含水量在60-70%,不可过干过湿,否则饵料就会发热造成死亡。

三、繁殖和生长

1、产茧量:大平二号蚯蚓每条年产茧在56-58个之间,其中春季占40%,夏季25%,秋季27%,冬季8%。

2、孵化率:一个蚓茧平均孵出幼蚓5-8条,最多12条,但是发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条。不同温度孵化所需时间,孵化率不同。

温度湿度%1520253030507090

孵化率(%)89.395.6805711.784.68938

孵化期(天)40252016

幼蚓生长(天)90685540

成蚓(天)120907055

3、生长期:期幼蚓体重增加缓慢,进入毓期后,增长也缓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后一个月内,蚯蚓生长最快。此时采取可获取高产。另外,蚯蚓生长速度与饵料状态有密切关系。尽管饵料相同,由于其碎细度不同,幼蚓的生长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饵料碎细状态,避免饵料有大小团块(如出现团块,可用水浇湿捣碎),保证蚯蚓快速生长。

4、养殖密度:种蚯蚓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条以内,生产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万条),前期幼蚓3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万条。

5、产量: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公斤/年,一般在6-8公斤,(因北方每年生产期只有8-10个月)饵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产1公斤鲜蚓,并可获得70%蚓粪,我们多年经验是5方牛粪产一吨蚓粪,鲜蚓50公斤

四、饲养管理

1、饵料的投喂: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将饵料采用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2、蚯蚓养殖温度:最佳温度在15-25℃。冬季采用加厚养殖床到40-50厘米,饵料上盖稻草,再加塑料布,保温、保湿,夏季力争每天浇一次水降温。分期饲养:可分成种子群、繁殖群、生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次,上料前先翻床,每次给料厚度为1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适时采收:夏季每月采收一次,春、秋季节每1.5月采收一次,采收后及时补料。轮换更新: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以保蚓群的旺盛,防止蚯蚓因自然发展而造成种群衰退

3、饵料:最好是牛粪、猪粪、马粪、羊粪、兔粪,猪、羊、兔粪加秸杆、稻草。

五、蚯蚓的采收最佳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在养殖床发现蚯蚓,密度达到2-3万条/平方米,80%个体达到0.3克以上,是最佳采收时间。采收时,提取前24小时前浇足水,不可过干过湿,然后将养殖床上面10厘米饵料的70%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逐层扒开,将饵料扒净,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集目的。

蚯蚓养殖技术与应用


【常见问题】蚯蚓养殖技术与应用有哪些?

【专家解答】蚯蚓是一种营土栖生活的低等动物,随着科学的发展,蚯蚓的价值正被人们深入认识。第一,蚯蚓含有人和动物体内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亮氟酸,其次是精氨酸和赖氨酸,它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都大大高于鱼粉,囡此它首先可替代鱼粉。第二,蚯蚓粪土是可以直接下田的优质腐熟有桃肥料。第三,蚯蚓在医疗保健和食品工业上的开发利用,已在国内外受到重视。

蚯蚓在处理垃圾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有机物废弃物的处理中。

具体表现在:

一、通过砂囊和消化道.蚯蚓具有研磨和破碎有机物质的功能;

二、垃圾中的有机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作用后,以颗粒状结构排出体外,利于与垃圾中其他物质的分离;

三、蚯蚓的活动改善垃圾中的水气循环,同时使得垃圾和其中的微生物得以运动;

四、蚯蚓本身通过同化和代谢作用使得垃圾中的有机物质逐步降解,并释放出可为植物所利用的N、P、K等。研究结果显示,蚯蚓组织中的氮每天以10%以上的比例更新;

五、利用蚯蚓,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整个垃圾处理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毒理监测。

目前国内对于垃圾处理农业废气物已经有了研究,主要集中于养殖厂的废弃物中。对于蚯蚓处理废弃物的机理也有人做了相应的研究。但研究者大部分偏向于研究微生物与蚯蚓协同处理废弃物。所谓的协同就是蚯蚓与微生物共同处理垃圾。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过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可以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加了蚯蚓以后比未加蚯蚓垃圾中有机物质的发酵分孵速度提高34倍,并获得稳定的低C/N比(10~13)的产品。应该指出的是,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仅限于好氧细菌。厌氧发酵所产生的甲烷、酒精和氨气等对蚯蚓是有害的。

蚯蚓处理废弃物的局限性:

在利用蚯蚓处理垃圾中,我们通常选用那些喜有机质和能忍受较高温度的蚯蚓种类,以获得最好的处理效果。但即使是最耐热的蚯蚓种类,温度也不要超过30%,否则蚯蚓不能生存。另外,蚯蚓的生存还需要一个较为潮湿的环境,理想的情况是水吸力为49.23Pa。因此在利用蚯蚓处理垃圾时,应该从技术上考虑到避免不利于蚯蚓生长的因素。通常蚯蚓分解处理的温度应控制在11~30℃之间,最好是25-29℃,湿度pF=2.7,最低不能超过pF=3.4。应该避免环境缺氧情况的出现。另外蚯蚓最好在中性的土壤中。

蚯蚓在处理生活污水方面也有应用。

蚯蚓在处理生活污水是根据蚯蚓具有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和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等生态学功能而设计的。目前在法国和智力已经有应用。主要是蚯蚓反应器结合生物过滤器来共同处理废水。主要工艺流程:废水首先经过厌氧-好氧处理后,流入生物过滤器处理。厌氧-好氧处理可以去除大部分的COD和BOD,剩下的一部分COD和BOD由生物滤池来完成,但生物滤池往往很容易堵塞,因此在反应器内引入了蚯蚓了,可以具有增加过滤层通透性和完全分解有机物沉淀堵塞的功能,使得水的物理性过滤处理过程和有机物质的分解处理过程得以分开进行。提高处理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蚯蚓处理废弃物的机理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集中于脱氮方面的研究。

蚯蚓应该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内一种重要的微生物。研究蚯蚓对于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编点评】蚯蚓已广泛地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畜牧、食吕等领域。目前,蚯蚓的开发与应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饲料。蚯蚓含蛋白南70%,粗脂肪7.9%,糖类14.2%,还有在量维生素、生物碱等。在其蛋白质中含有多种畜禽等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氨基酸,其中,亮氨酸含量最高;精氨酸的含量为花生蛋白的2倍,鱼蛋白的3倍;色氨酸的含量则为动物蛋白的4倍,牛肝的7倍。蚯蚓是许多水产养殖品种的优良活饵料。

二、医药。我国古代在医药上广泛地使用蚯蚓,用蚯蚓(地龙)配制的中药就有40多种。国内外对于蚯蚓在医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在近几年又有突破。用蚯蚓提取蚓激酶,用于治疗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已获得成功。目前,蚯蚓已被应用于多种药吕,以及富含氨基酸的营养保健品等,如纯地龙粉、龙泰、钙胶囊、高活性蚓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栓胶囊等。

三、环保。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利用蚯蚓来处理公害的方法。研究表明:一条蚯蚓每天可处理0.3克牲畜粪及造纸污染。3亿条蚯蚓每天可处理100吨的造纸污泥,可处理300吨的酒厂、畜禽和水产品加工厂的废弃物和废水。在处理城市垃圾和畜业垃圾方面,蚯蚓也能起很大作用。养殖蚯蚓,能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四、食品。蚯蚓内有大量脂肪酸、核酸及其衍生物游离氨基酸,还有微量元素磷、钙、铁、钾、锌、铜以及多种维生素,可作为人体理想的营养来源。特别是它的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远高于鸡蛋和一般肉类,其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在美国、大洋洲和非洲都有将蚯蚓作为食品来食用的习惯。在美国,用蚯蚓制作的荷包蛋和罐头极受欢迎。在日本实现了工厂化养殖、商品化生产,并开发出各种食品及保健品,一些营养学家认为:像蚯蚓这种易养殖、营养价值高的动物,可能有一天会成为人类肉食的重要来源。我国正在研制开发供出口的蚯蚓食品。

五、饲料添加剂。蚯蚓的粪粒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分析表明,蚓粪含水量在11%时,精蛋白为22.5%,高于麸皮。为此,将蚓粪作为一种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于饲料中,用于喂畜禽效果很好。用蚯蚓制成的蚯蚓粉添加剂,已在饲料行业中大量应用。

六、专用肥的原料。蚓粪是一种黑褐色、颗粒状、无臭味、肥效长的优质有机肥,可作为各种专用肥的原料。它含有氮、磷、钾三要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并含有其它肥料没有的18种氨基酸,它保水、保肥,通气性好,便于好气性微生物繁殖,利于根系发育。由于其对肥料成分具有吸附保持功能,所以可防止氨、钾流失,并能缓慢地向植物补给养分。蚯蚓粪可减少磷酸与土壤直接接触的机会,防止磷酸被土壤固定,有利于植物对磷酸的吸收利用。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蚯蚓养殖的你整理了《蚯蚓养殖技术与应用》一文。

大棚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在我国南方分布教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但以夏季最多,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称为水中之参,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现已成为养殖前景较好的淡水名优品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棚养殖泥鳅技术吧!

大棚养殖泥鳅技术

一、鱼池建造

在大棚内开挖鱼池,池深2米,池底和池壁夯实,底铺30厘米厚的肥泥,池边四周铺塑料薄膜,在池两端设进排水口,进水口高于池水面,排水口设在池底,进排水口安装尼龙网防止杂物进入及泥鳅外逃。在排水口处池底挖2米长、0.5米宽,0.3米深的鱼沟,以便泥鳅捕捞和避暑时用。鱼池建成后进水10厘米,每亩鱼池用生石灰80~10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底。10天后,进水至50厘米,然后施尿素2公斤/亩培肥水质,3天后再追施一次,待池边可见大量褐色硅藻,池水呈黄褐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可以放苗。

二、鱼苗放养

泥鳅鱼苗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各池中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泥鳅放养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采用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密度为每平方米水体放养泥鳅2~3斤左右。随放养量的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5~0.7米。

三、投喂饵料

泥鳅鱼苗放养后15天,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补喂一些鱼粉、豆饼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6月上中旬泥鳅长到5厘米厚,改投鲤鱼全价配合饲料,6月份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8月份为10%,9月份为5%,日投喂分早、中、晚三次。投料投喂量宜在泥鳅2小时内吃完为宜。投饵时要把饵料投放在食台附近。

四、水质调节

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发现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两厘米,高温季节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还要在池上搭盖荫棚遮凉。

五、大棚管理

泥鳅养殖大棚在冬季及早春的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取下塑料棚上覆盖的稻草,其余时间再把稻草盖在棚上保温,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在池中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来遮阳,秋季及晚春,把塑料薄膜覆盖上,晚上把稻草席盖在薄膜上。

六、防病捕捞

泥鳅养殖要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同时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大棚泥鳅养殖技术和其他水产养殖技术其实是差不多的,都需要进行鱼池建造、鱼苗放养、投喂饵料、水质调节、大棚管理、防病捕捞等多个环节,对于想要进行大棚养殖的朋友,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关于大棚养泥鳅的技术方法,这样在以后的养殖中,才能得心应手,养起来更加容易。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大棚养殖蚯蚓的技术》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蚯蚓养殖”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1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