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没有河蚌怎么繁殖

鳑鲏又名四方皮,是种杂食性鱼类,依靠淡水河蚌繁殖,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那鳑鲏没有河蚌怎么繁殖?

一、鳑鲏没有河蚌怎么繁殖?

鳑鲏没有河蚌是不能繁殖的。因为鳑鲏会产卵受精于河蚌的贝缝中,让河蚌担当起孕育的任务。待小生命长成时,小鳑鲏会把河蚌的后代携在鳃中,直到幼蚌成熟时落入水中才离开。M.yz023.CoM

二、河蚌怎么养出珍珠?

1、养殖方法

(1)池塘的养殖面积要因地制宜,小的池塘为3-5亩,大的池塘从十几亩到几十亩,水质一般都较肥,饵料生物丰富,池塘中可混养草鱼、鳊鱼、鲫鱼,不宜放养竞食性鱼类如鲢鱼等,切勿放养肉食性鱼类如青鱼、乌鳢等。

(2)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流,氧气充足、水质清新、水体呈流动状态、物质交换充分,适合三角帆蚌的生长。

(3)如果选择湖泊、水库等,水域面积要较大,选择岸边或弯处水体较浅的水域进行珍珠蚌养殖,水体流动性要好、水质要清澈、溶氧要丰富。

2、注意事项

(1)养殖珍珠蚌要注意这三点:水质环境、养蚌技术、对于鱼珠混养的品种选择。

(2)在养殖珍珠蚌时,可以在养殖塘混养鱼类,比如说鲫鱼、花鲢、白鲢、黄辣丁等鱼类品种,但是不能混养鲶鱼、乌鱼等凶恶鱼类。

(3)在混养鱼类时,不要将鱼类与患病珍珠蚌混养,不然将会导致珍珠蚌和鱼类都死亡,如果发生患病珍珠蚌,应及时用药治疗。

相关阅读

河蚌


名称河蚌

分类 动物部水生类
异名 河歪(《本草再新》)、菜斗、蚌壳、蚬壳(《兽医本草》)、河蛤蜊(《吉林中草药》)、蛤蜊(《太平广记》)、池蚌、珠蚌(《全国中草药汇编》)、
来源本品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Lea.);或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等的全体。

形态特征
背角无齿蚌:有大贝壳2片,具角突呈卵圆形,壳长约为壳高的1.5倍。前端稍圆,后部略呈斜切形,末部钝尖,腹部弧形。壳顶部位于边缘中央稍偏前方。壳前背缘短于后背缘;后背缘的后端与后缘的背部形成一钝角突起。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3条粗肋脉,顶部刻划略呈同心圆的4~6条肋脉。铰合部无齿;韧带坚固。闭壳瘦长椭圆形,大而浅;外套肌痕显明。壳肉面珍珠层乳白色,有光泽,边缘部为青灰色。足宽大,扁平,呈斧状。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全国大部份地处有分布。

采制全年均可捕捉。捕捉后洗净,清水养3天,取肉备用。

性能
味甘咸,性寒。清凉解毒,滋阴明目,通乳止痢。营养补体,促进生长。

《兽医本草》:治家畜乳汁不多,肺火啌喘,软骨风瘫,仔猪热痢,垂缕不收,肩伤肿烂。

《中国畜牧杂志》(1988年第4期):河蚌肉粉代替鱼粉养蛋鸡是可行的。只要加量适当,有促进产蛋、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河南科技报》(1989年7月24日):用河蚌肉粉饲喂家禽可提高鸡鸭的产蛋数量和质量,河蚌壳粉又是畜禽的优质矿物质添加剂,建议各地重视对河蚌的开发利用。

用量河蚌壳:猪羊15~30克,牛马30~60克。

附方 

1. 治母畜缺乳方:①生蚌肉250克,生虾子125克。煮熟喂服(江西《兽医手册》)。②生蚌肉500克,牛乳树250克,水酒煎服(《兽医中草药临症应用》)。

2. 治猪软骨病,佝偻病方:①用蚌壳、兽骨各等量。烧炭研末,食盐少许,掺入饲料内喂服(湖北《中兽医验方汇编》)。②蚌壳、鸡蛋壳。焙黄研末,掺料喂服(德兴《草药针灸治兽病》)。③河蚌壳、螺蛳壳、猪狗骨各等份。火烧成灰,拌料喂服(浙江《赤脚兽医手册》)。

3. 治牛马啌喘不止方:河蚌肉1000克,白糖60克,使之化水,丝瓜5条。捣烂取汁,混合喂服(江苏《中兽医学新编》)。

4. 治仔猪热痢方:生蚌肉、娘鱼各500~1000克。煮熟喂母猪,仔猪同服(《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

5. 治公畜垂缕不收方:①蚌壳(烧灰)60克,冰片3克。共为细末,菜油调敷(《中兽医治疗学》)。②蚌壳、团鱼头。焙枯研末,桐油调敷(邵阳《赤脚兽医手册》)。

6. 治牛肩伤肿烂方:蚌壳1个(煅灰研末),麻油调敷,敷前明矾水洗净(温州《中兽医学习班交流经验》)。

7. 治马骡蹄漏方:河蚌壳(火煅成灰)、硼砂、冰片。共为细末,茶油调敷(《全国中兽医经验选编》)。

疗效
利用河蚌肉粉代替鱼粉养蛋鸡试验。四川省畜牧兽医学院张中良报道:他曾利用从重庆市江津县白沙饲料厂购入的河蚌肉粉,用5%和10%的量代替同量的秘鲁鱼粉,其他配合饲料完全相同。通过试验证明,加喂河蚌肉粉的试验组和对照组采食量相同,表明饲料适口性一致,饲料转化率也高于对照组,同时有促进产蛋的作用,添加5%的蚌肉粉组还有利于增重,料蛋比也有所降低,添加10%河蚌粉组,每产100公斤蛋,可节约饲料成本费31.60元,经济效益显著(《中国畜牧杂志》1988年第4期,第32页)。

病例
1、利用河蚌肉喂母猪可防治仔猪白痢。浙江省温岭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水产丰富,河道纵横,盛产河蚌,当地人民历来无食用河蚌的习惯,所产河蚌均用来养母猪。根据当地农民经验,用河蚌肉养母猪,不但有促进母猪乳汁分泌之功,而且有防治仔猪白痢病之效。当地养母猪户如发现母猪乳汁浓厚、垫草粘在乳房上,仔猪眼黄很多,拉白色粪便,说明母猪为热症,即到市场买来河蚌十来斤,取出河蚌肉煮汤喂母猪,服后母猪乳汁如注,仔猪热痢即愈。经编者在潮未至畜牧场试用数百斤,效果很为显著,可以推广试用(编者经验)。

2、利用河蚌肉喂母猪奶汁多。湖南省安乡县安丰乡西台屋村陈伯林报道:该村马宏英养母猪有30多年的历史,其间常用蚌壳肉喂母猪催奶,效果颇佳。其方法是:将新鲜蚌壳捞回,用菜刀将蚌壳切开,把蚌肉剥下连汁倒在盆里,每餐用蚌肉2~3公斤,加食盐30~50克煮熟后喂饲。在母猪产前7天喂1次,产后3~4天喂1次,如蚌壳肉较多,可喂到小猪出窝为止。再加上精饲料的营养,就可使母猪分泌足够的奶汁哺育小猪。另外,蚌壳粉是养猪的好钙质饲料,每100公斤饲料加上3公斤蚌壳粉,可防治母猪缺钙,仔猪软骨病等。并认为河蚌资源丰富,捕捞容易,是不花钱的母猪催奶良方(《湖南科技报》1989年12月1日)。
3、贝壳肉是育肥仔鸡的好饲料。湖北省宜都县畜牧局王本忠等报道:他们曾用30日龄仔鸡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第1组添加10%贝壳肉,第2组添加2%贝壳肉,第3组不添加作对照,其他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结果饲养30天后表明:第1组平均每只增重704.77克,每只日增为23.58克,第2组308.12克,每只日增重为10.27克,第3组281.86克,每只日增重为9.40克。第1组比对照组增加150.99%,第2组增加9.32%。料肉比例为第1组2.1∶1,第2组4.72∶1,第3组5.2∶1。效果显著(《饲料研究》1983年第6期,第35页)。

文献记载
①《养耕集》中有治牛患咳嗽又方:蚌、蛤粉多备,靛花泡之,麻油调服,即好的记载。

②《相牛医药方》中有治牛臌气不行方:用活蚌、田螺、花椒。煎汤吃下即行的记载。

③同书又有治牛烂肩方:用活蚌灰,象皮(炙灰)。共为细末,菜油搽之愈的记载,可供参考。

④《河南科技报》(1989年7月24日)中尚有建议重视对河蚌的开发利用:蚌肉含粗蛋白60.9%,粗脂肪6.9%,无氮浸出物19.54%,灰分12%。其他还含有烟酸和核黄素等,总能量为每公斤4.95兆卡。由于营养物质比较平衡,可与中等鱼粉相媲美。

⑤同报还有蚌壳粉含钙量高达32.93%,含磷0.03%,只需简单加工粉碎后,即可成为优质的矿物质添加剂。科学实验证明,它能存留于家禽肌胃中被逐渐溶解,在鸡消化道内滞留3天,饲养效果优于石粉的记载。

⑥《饲料研究》(1993年)中还有李炜报道:河蚌是优质高蛋白饲料。在配合饲料中添加5%的河蚌粉,可提高育肥猪日增重5%左右,提高母鸡产蛋率18%~20%左右的记载。可供参考。

备注
由三角帆蚌及三七提取物制成的痛克制剂,经浙江湖州地区民间临床证实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疼痛及骨关节疼痛有明显的止痛效果(《中国海洋药物》1997年第3期)。

白河刺鳑鮍


中文名称白河刺鳑鮍

拉丁名称Acanthorhodeus peihoensis (Fowler)

英文名称Baiho bitterli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刺鳑鮍属

拉丁属名Acanthorhodeus Bleek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湖北(梁子湖)、江苏(太湖)等地。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1-13;臀鳍条2,9-10;侧线鳞33-35;鳃耙外侧6-8;下咽齿1行,5-5,齿面黑褐色,具锯纹,尖端呈钩状。体长为体高的2.7-3.2倍,为头长的3.9-4.2倍,为尾柄长的4.2-4.7倍。头长为吻长的3.2倍,为眼径的2.5-2.9倍,为眼间距的2.3-2.7倍。体侧扁,外形近卵圆形。口亚下位,上颌稍比下颌长。眼侧位,眼径大于吻长,眼间距比眼径为大。背鳍及臀鳍具硬刺。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最后鳞片的中点。臀鳍起点与背鳍第6枚分枝鳍条相对。鳔2室。腹腔膜黑色。鳃孔后方第1个侧鳞上有1个大黑点。沿尾柄中线有1条黑色纵纹,向前直伸至背鳍基部中点下方。雌鱼的臀鳍灰黑色,没有明显的有规则的斑点;背鳍有两列小黑点,前部有工黑色大斑;生殖期具灰黑色产卵管。雄鱼的臀鳍有两列小黑点,边缘无色;背鳍有两列小黑点,边缘黑色;生殖期吻端有白色珠星。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彩石鳑鮍


中文名称 彩石鳑鮍
拉丁名称 Rhodeus lighti(Wu)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鳑鮍属
拉丁属名 Rhodeus Agassiz,183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9~10;臀鳍Ⅲ~10;胸鳍Ⅰ~10~12;腹鳍Ⅰ~6。侧线鳞2~3;背鳍前鳞11;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鳃耙7~8。下咽齿1行,每齿内侧缘有的有锯纹有的光滑。
体长为体高的2.2~2.4(2.3)倍,为头长的3.8一4.2(4.0)倍,为尾柄长的4.9~5.8(5.3)倍,为尾柄高的6.5~7.1(6.8)倍,头长为吻长的3.3~4.6(3.9)倍,为眼径的2.8一3.3(3.1)倍,为眼间距的2.3~2.5(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

中华鳑鮍


中文名称 中华鳑鮍
拉丁名称 Rhodeus sinensis(Pallas)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鳑鮍属
拉丁属名 Rhodeus Agassiz,183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9~11;臀鳍条2,9~11;纵列鳞34鳃耙短小,外侧10枚;下咽齿1行,5~5,齿面平滑,尖端不呈钩状。体长为体高的2.4~2.7倍,为头长的3.7~4.2倍,为尾柄长的3.9~4.6倍。头长为吻长的4.1~4.7倍,为眼径的2.7~2.9倍,为眼间距的2.2~2.7倍。体侧扁,卵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枚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背鳍起点位于身体中部,略近尾鳍基部。臀鳍起点和背鳍第4根分枝鳍条相对。尾鳍分叉。侧线鳞3~7片。鳔2室,后室长度较前室大。腹腔膜灰黑色。体侧上部每个鳞片后缘都有小黑点。自最后第3个侧鳞开始沿尾柄中线有一条黑色的纵纹,臀鳍起点的正上方之后黑色纵纹更为显著。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第4、5个侧鳞上均有一个很不明显的黑斑。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左、右侧各有一丛白色珠星,眼眶上缘也有珠星。眼球上半部红色。臀鳍浅红色,边缘黑色。腹鳍前缘白色。背鳍具两列白色的斑点,前上缘红色,后缘黑色。尾鳍中部具红色纵纹。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一个大黑点,尾柄上的纵纹比雄鱼的为细。

刺鳍鳑鮍


中文名称刺鳍鳑鮍

拉丁名称Rhodeus spina1is Oshim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鳑鮍属

拉丁属名Rhode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的西江支流和广东、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Ⅲ-11;臀鳍Ⅲ-14;胸鳍Ⅰ-11;腹鳍Ⅰ-6。侧线鳞4。第一鳃弓外鳃耙8。下咽齿1行,5-5,齿侧光滑。

体长为体高的2.2倍,为头长的4.4倍,为尾柄长的6.7倍,为尾柄高的7.0倍。头长为吻长的4.0倍,为眼径的2.7倍,为眼间距的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倍。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兴凯刺鳑鮍


中文名称 兴凯刺鳑鮍
拉丁名称 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Dybowskii)
英文名称 Xingkai bitterling,Khanka spiny bitterli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刺鳑鮍属
拉丁属名 Acanthorhodeus Bleeker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2~14;臀鳍条3,10~12;侧线鳞32~36;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13~19,内侧29~35;脊椎骨33~35。体长为体高的2.2~2.8倍,为头长的4.0~4.6倍,为尾柄长的4.0~5.6倍,为尾两高的7.4~8.5倍。头长为吻长的3.4~4.4倍,为眼径的2.9一3.3倍,为眼间距的2.4~2.9倍。体高而侧扁。头小。吻钝。口端位,口角无须,眼径大于吻长。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硬刺。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柄基部的距离为近。臀鳍起点在背鳍第7~8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肛门近腹鳍基部。尾鳍分又深。鳔2室,后室长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深黑色。肠管细长,一般为体长的7.7~12.1倍。体背部灰褐色,腹侧面银白色,沿尾柄中线有1条黑色纵带。背鳍有两列黑白相间的条纹。雄鱼臀鳍有两列黑色斑点,边缘为深黑色。雌鱼背鳍和臀鳍的黑色斑点不太明显。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至眼眶前缘有珠星。雌鱼具产卵管。

越南刺鳑鮍


中文名称 越南刺鳑鮍
拉丁名称 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Vaillant
英文名称 Vietnamese bitterli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刺鳑鮍属
拉丁属名 Acanthorhodeus Bleeker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2~13;臀鳍条3,9~11;测线鳞35~36;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短小,外侧11~12。体长为体高的2.3~2.4倍,为头长的4.0一4.1倍,为尾柄长的4.5~4.6倍,为尾柄高的7.6~8.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0倍,为眼径的3.5~3.6倍,为眼间距的2.4~2.5倍。外形颇似大鳍刺鳑鮍,头小而采,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裂小,口角有一对须,吻突出。侧线完全。背鳍位于身体的最高处,具有两根硬刺。胸鳍末端达腹鳍基部起点。臀鳍具两根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6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尾鳍分叉深。鳔2室,腹腔膜灰褐色。体背部深灰色,腹侧面灰白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下方。背鳍及臀鳍各具两列黑色小斑点。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及眼眶前缘有珠星,而雌鱼有产卵管。

短须刺鳑鮍


[学名]: Acanthorhodeus barbatulus
[资源名称]: 短须刺鳑鮍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2;臀鳍条2,8-9;侧线鳞32-33;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外侧7-8。 体长为体高的2.8-3.0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4.4-4.7倍,为尾柄高的7.9-8.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2.9,为眼间距的2.5倍。 体形似越南刺鳑鮍,唯体较矮,背前部较平直。口亚下位,马蹄形,口角有一对短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比越南刺鳑鮍更坚硬的刺,背鳍末端与臀鳍末端相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鳔2室。腹膜灰黑色。 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具有一黑色纵带,雄鱼的背鳍上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臀鳍有一条宽的黑色条纹,雌鱼背鳍的前部有一大黑点。生殖期雄鱼的吻端有白色珠星,背臀鳍条延长;雌鱼具有产卵管。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 亚洲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长江中下游附属水体  
[水域环境]:淡水  

高体鳑鮍


中文名称 高体鳑鮍
拉丁名称 Rhodeus ocellatus(Kner)
地方名称 鳑鮍、鳑鮍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鳑鮍属
拉丁属名 Rhodeus Agassiz,183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10~12;臀鳍条2,10~13,纵列鳞31~34;下咽齿1行,5-5,齿面光滑无锯纹,鳃耙外侧10~13,脊椎骨32~33。体高而侧扁,背前部显著隆起,身体略呈卵圆形,头小,口端位,口角无须,鳞大,侧线不完全,仅在鳃盖后缘有4~5各侧线鳞。背鳍起点位于身体的最高处,臀鳍起点在背鳍第4~5根分支鳍条的垂直下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分叉,鳔2室,后室畅达显著大于前室。腹腔膜黑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1黑色纵带,背鳍有黑白相间的斑纹。距吻端比距尾柄基部的距离为近,臀鳍肛门近腹鳍基部,尾鳍分叉深。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深黑色。体背部灰褐色,腹侧面银白色,沿尾柄中线有1黑色纵带。背鳍有两列黑白相间的条纹。雄鱼臀鳍有两列黑色斑点,边缘为深黑色。雄鱼背鳍和臀鳍的黑色斑点步明显,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及眼眶前缘有珠星,而雌鱼有产卵管。
生活习性 生殖季节在4~5月,有鲜艳的婚装出现,雄鱼在吻端、眼眶前上缘有白色珠星,眼上部为朱红色,臀鳍近边缘处也呈朱红颜色,并镶有黑边,背鳍前几根分支鳍条及尾鳍中间均为朱红色,腹鳍呈现浅蓝色及浅红的色泽,体侧闪耀浅蓝色的光泽。雄鱼上腹部及臀鳍为浅黄色,产卵管的前端为朱红色。

寡鳞刺鳑鮍


中文名称 寡鳞刺鳑鮍
拉丁名称 Acanthorhodeus hypselonotus Bleek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刺鳑鮍属
拉丁属名 Acanthorhodeus Bleeker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4~15;臀鳍条3,12~13;侧线鳞31~33;下咽齿1行,5~5,齿面有锯纹;鳃耙短小,排列紧密,外侧15~18;脊椎骨32。体长为体高的1.6~2.1倍,为头长的4.1~4.4倍,为尾柄长的5.0~5.7倍,为尾柄高的7.1~7.9倍。头长为吻长的3.5~3.7倍,为眼径的2.6~2.8倍,为眼间距的2.2~2.4倍。体极高,且侧扁,背前都显著隆起,外形近圆形。头尖小,口端位,口裂小,口角无须。吻稍突出。眼大。鳞大。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具有硬刺,背鳍起点位于身体最高处,臀鳍起点在背鳍第3根分枝鳍条的垂直下方。腹鳍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分叉深。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3倍。腹腔膜灰白色。体背部灰黑色,侧面银灰色。尾柄中线有1条较细的灰色纵带。雄鱼背鳍与臀鳍具有数行黑色小斑点,臀鳍的边缘为黑色。雌鱼的斑点较淡。生殖时期,雄鱼吻端、眼眶前上方有珠星,胸腹部为蓝黑色,腹鳍灰黑色。雌鱼有产卵管。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于水草丛中,产卵于河蚌的鳃瓣上,受精卵借助于小齿固着于蚌鳃上发育。属于草食性鱼类,食物中以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主,其次为枝角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6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