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市场常见的海鱼有哪些?

海南是我国23个省之一,其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产是很丰富的。在当地市场的海产种类也是很多的,那海南市场常见的海鱼都有哪些?

一、海南市场常见的海鱼都有哪些?

黑鲷、大白腊鱼、大白姑鱼、白叫故鱼、红牙、皮氏叫姑鱼、金线鱚、多鳞鱚、斑鱚等等都是海南市场上常见的海鱼品种。

二、海南的土产都有哪些?

土特产品:

1.椰子食品:椰子糖果、椰丝、椰花、椰子糖角、椰子糕、椰子酱等。

2.民族工艺品:牛角雕、藤器、海南红豆、木画、木雕、根雕、椰雕系列产品等。

3.金饰品和珠宝:条纹珠、金刚珠、佛珠、星月珠、琼珠、海水珍珠、天然水晶等。

4.热带果脯及鲜果:芭蕉、菠萝、菠萝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海南柚子、红毛丹、黄皮、荔枝、青椰、糖棕、红椰、榴莲、龙眼、芒果、人参果、木瓜、香蕉、马来葡萄、杨桃、腰果、山竹、柠檬、酸豆、蛋黄果、猴面包、西番莲、神秘果、橄榄、槟榔、莲雾等。

5.其他:咖啡、胡椒、牛肉干、鹿制品、海产干品、特色茶。

名菜:

1.文昌鸡: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

2.加积鸭:四大名菜之一的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而又以该镇加祥街一户丁姓居民饲养的番鸭最为出名。

3.和乐蟹: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市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与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并列为海南四大名产。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4.东山羊:四大名菜之一的海南东山羊地方风味莱。用特产万宁东山岭的东山羊肉,配以各种香料、味料,经过滚、炸、纹、蒸、扣等多种烹调法精制而成。

另外,还有清补凉、竹筒饭、椰子饭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去海南旅游的朋友,不要忘了去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哦。

相关推荐

常见的蚯蚓养殖方法有哪些?


随着经济的一直发展,现在生活中养殖或者一些活动当中都少不了蚯蚓的身影,比如说养鸡场、养鱼场、垂钓、钓小龙虾等等这些养殖或者活动都可以看见蚯蚓的身影,这也给许多人提供了商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养殖,下面小编就蚯蚓的养殖方式有哪些和大家说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简单养殖

简单的养殖非常的简单,就是在自家的房前或者房后挖上一个半米左右深度的池子或者利用像旧箱子、桶子、盆等一些大型废弃容器进行饲养,在平时饲养过程中只要注意遮阴、躲避天敌以及防雨等预防性管理即可,这种养殖方式虽然不能提供多大经济效益,但自给自足还是没什么问题,同时也方便管理,对于一些垂钓爱好者或者是一些小型的养殖场来说可以省下不少的成本。

二、果蔬菜园养殖

果蔬菜园养殖主要是利用了果园、菜园以及田野间的一些空隙进行饲养,养殖户可以对这些空隙道路进行更改,比如说挖上一条宽1米、长4~5米以及深度0半米左右的沟槽,然后对这些沟槽混合投入一些成熟蚯蚓和幼体蚯蚓,之后进行泥土铺盖,最后在泥土表面铺上一层稻草进行覆盖,平时管理的时候只需要对于泥土湿度进行控制即可,这样饲养能够产生共生关系,能够肥沃土地帮助果园、菜园以及稻田进行发育,也能帮助蚯蚓进行成长,一举两得。

三、工厂程序化养殖

工厂程序化养殖相对于上述两种更加的精细化,对于蚯蚓苗种、养殖场、养殖床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比如说蚯蚓苗种常常有赤子爱胜蚓、红色爱胜蚓;其次是养殖场常常选择在塑料大棚或者地下温室当中,而养殖床则选择以木、竹制成可以叠放的箱子,大小为60cmx30cm的规格,这对于上述的养殖方法来说成本和心血上花费的要多得多,但同时这种行为也可以为自己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海南猪


海南猪(Hainanpig)原产于海南岛北半部及东、西部沿海地区的屯昌县、临高县、文昌市、定安县、海口市等市县。目前分为临高猪、屯昌猪、文昌猪和定安猪四个类群。

1975年开展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时,根据海南各地猪种的体型外貌特征,确定文昌猪、屯昌猪和临高猪为地方猪品种,收入《广东省畜禽资源汇编》。1983年把海南上述三个地方猪品种统一命名为海南猪,收入《中国猪品种志》。2006年在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发现,定安县境内本地猪群体数量大,且在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方面与屯昌猪有一定的差异,2007年经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审定,将定安本地猪列为海南猪中的一个类群。2008年11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专家和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专家交流情况后,同意把定安猪作为一个类群列入海南猪品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文昌猪主要分布在文昌市和琼海市;屯昌猪主要分布在屯昌县、澄迈县、定安县、海口市、保亭县的部分地区;临高猪主要分布在临高县、儋州市以及澄迈县、东方市和昌江县的部分地区;定安猪主要分布在定安县及琼海市的部分地区。屯昌猪、临高猪、定安猪在海南省其他各市县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海南猪产区多为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区,海拔200~500m。年平均气温23~25℃,全年无霜冻;年降水量1800~2000mm,相对湿度80%~85%。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甘薯,一年三熟(即两茬水稻、一茬甘薯)。花生是当地主要油料作物,木薯产量也较高;橡胶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其次有椰子、槟榔、胡椒等;热带水果、冬种瓜菜数量很大。由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青绿饲料很丰富。此外,沿海渔港很多,鱼虾下脚料是主要的蛋白质饲料。海南岛四面环海,饲料资源丰富,为海南猪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逐步形成海南猪早熟、易肥、皮薄、骨细、肉质鲜美的特点。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海南猪产区均为汉族(占岛内人口70%)聚居地区,据史料记载,海南的汉族主要是明末从福建省移人的,所以有人认为海南猪起源于福建的地方猪。但海南猪的体型外貌特征更接近广东的地方猪种,且历史上海南为广东省所辖,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是从广东引进的。也有少数人认为海南猪是由海南的原始猪品种培育而成。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海南猪存栏35万余头,其中母猪3.34万余头(44.5%在定安县境内,26.25%在屯昌县境内,23.4%在文昌县境内,5.84%在临高县境内),公猪178头(86%在定安县境内)。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1979年约有繁殖母猪13万头相比,数量明显减少。

经过30多年的变迁,海南猪的各类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昌猪的饲养数量大幅下降。至2006年底存栏文昌猪母猪7800余头、公猪4头。原产地文昌市的文昌猪数量很少,全市仅有8头母猪(其中公坡镇6头、宝芳镇2头),境内已没有公猪。20世纪70年代,文昌猪的饲养量曾达40万头,是海南地方猪饲养量最大的类群。至80年代,由于外来良种猪的大量引进,文昌猪饲养量减少20多万。90年代由于大力发展冬种瓜菜,饲料地面积减少,文昌猪饲养量继续大幅度下降。文昌猪已濒临灭绝。

临高猪的存量逐年减少。据2006年底调查,临高县及周边的澄迈、儋州等地共有纯种临高猪基础繁殖母猪1956头、公猪9头。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交通闭塞及物流不畅等原因,临高猪的发展处于相对较好的历史时期,纯种猪数量迅速增加,当时临高县约有临高猪10万头,临高乳猪成为海南著名的四大名吃之一。80年代后期由于外来猪种的冲击,加上人们对临高猪生物学特性认识不足,导致临高猪数量锐减,至90年代末已处于濒危状态。

屯昌猪目前存栏量仅次于定安猪。2005年存栏屯昌猪母猪8700余头、公猪12头,多为细骨型。并广泛用于经济杂交。

2006年定安县存栏定安猪17200余头,其中可繁母猪14800余头、种公猪150余头,多为大骨型,中心产区为龙门、雷鸣、黄竹、龙湖和岭口镇。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海南猪属中偏小型地方猪,成年猪体质结构比较紧凑。头小,鼻梁稍弯,额宽,头上有倒八字形皱纹,耳小而薄、直立、并稍向前斜。臀部肌肉发达,飞节处有皱褶。毛色白多黑少,从头部沿背线直到尾根,有一条黑色黑皮的宽带,俗称黑背条,下颏、颈下、胸腹侧及四肢均为白色,黑白之间有一条宽2~4cm由黑皮白毛的灰色带,额正中有倒置的白皮白毛的三角星,乳头多为7对。

文昌猪的头形分为虎头型、鼠头型和中间型三种。虎头型的头较大,嘴筒短粗,额部有不规则的皱纹;鼠头型的头形似老鼠,嘴筒尖长,额部无明显皱纹,耳小而直挺;中间型介于两者之间。

屯昌猪属小型花猪,体质结构为细致紧凑型。体型分两种类型,大骨型和细骨型,大骨型(即定安猪)骨架较粗大,体重也较大;细骨型则相对较小。胸围与体长的比例为1:1~1.2。

2.体重和体尺据海南省定安县畜牧局2006年调查,9头公猪平均体重77.56kg,15头母猪平均体重121.53kg。各类群的公猪和母猪因月龄和饲养方式不同体重、体尺有差异(表1)。公猪一般在3~4月龄、体重15~17.5kg开始使用,故生长发育受到限制,体型比母猪小。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20世纪70年代,12月龄公猪体重68kg、成年母猪体重94.3kg比较,差异不大。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海南猪性成熟早,公猪20~30日龄、体重5kg时开始爬跨,3月龄性成熟,体重约15~17.5kg便开始利用。母猪3~4月龄、体重15kg左右第一次发情,一般在7~8月龄、体重35~40kg时才配种。在规模化种猪场,公猪240日龄开始配种,母猪180日龄开始配种。利用年限母猪6~7年、个别为8年,公猪5~6年。母猪发情周期16~19天,妊娠期112~117天。在农村饲养的仔猪一般2月龄断奶,规模猪场仔猪1月龄左右断奶。

2006年对临高、定安猪繁殖性能的调查结果见表2,与1975年调查的结果类似,未出现大的变化。与1986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志》中记载,3岁以上(96窝)母猪产仔12.2头比较,差异也不大。

2.育肥性能海南猪多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部分以放牧为主,生长速度慢,不同的育肥试验,由于饲料条件不同,结果相差比较大。

在2006年的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中,采用传统饲养,在屯昌县农村选取3头屯昌猪进行试验,60日龄断乳后育肥150天,平均体重47.3kg,日增重270g。据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2006年9月11日(公、母猪各3头)和2007年12月3日(公、母猪各4头)以及定安县畜牧兽医局在2007年7月19日(公、母猪各2头)的测定,以饲养期6个月计算,在现有农村饲养条件下,以当地饲料饲养,定安猪日增重公猪214g、母猪172g,料重比5.06。

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19641965年,育肥猪各类群因始重和终重不一日增重有所差异,分别为文昌猪363g、屯昌猪295g、临高猪147g。与2006年调查情况相似。

2006~2007年对临高猪、屯昌猪和定安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测定,结果见表3。

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华南农学院1981年对海南猪的测定,10头宰前体重74.58kg的育肥猪,屠宰率69.4%,瘦肉率38.52%,眼肌面积25.48cm2,6~7肋间背膘厚42.4mm。

2006年定安县测定6头育肥猪的肌肉品质,结果见表4。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临高猪、屯昌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

临高猪20世纪50年代后曾进行过良种登记工作,90年代末农业部曾将临高猪纳入保种计划,并兴建了临高猪保种繁育场,提出过保种繁育计划,后由于市场限制等多方面原因使临高猪保种繁育工作受到局限,使临高猪数量锐减。

20世纪70年代,屯昌县畜牧部门引进巴克夏猪作父本,对屯昌猪进行改良杂交,杂种母猪约占20%。80年代购进长白猪和大白猪公猪,与屯昌猪母猪进行经济杂交,因杂种猪为白色,不受群众欢迎,杂交比例不足10%。从80年代末开始,屯昌县开始引进杜洛克猪公猪进行经济杂交,杂种猪为黑色,杂种优势显著,极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杂交育肥猪的肉质风味好,受到市场欢迎,屯昌县均以黑猪品牌开拓市场。目前,屯昌县95%以上的母猪与杜洛克猪公猪进行经济杂交,杂种猪日增重450~500g,瘦肉率48%~50%。

采用保种场保护定安猪。1977年建立定安县种畜场,制定了定安猪选育保护计划,保护区不引进其他品种。1995年海南省农业厅建立了定安猪保种场,1997年定安县委县政府建立定安猪保护区,2003年农业部立项扶持建立定安猪种猪场。2003年定安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出定安猪杂交利用产业化发展计划,扶持建立定安猪保种场。2004年定安县扶贫办公室投资建设2个定安猪种猪示范基地,同年饲养定安猪能繁母猪都在100头以上、种公猪6头以上。定安县畜牧兽医局非常重视定安猪猪种资源保护工作,未经许可不允许在定安猪饲养主产区引进其他品种猪。

五、品种评价

海南猪曾是海南省饲养的当家品种,是海南岛高热条件下长期选育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活动敏捷、耐热、耐粗饲、抗逆性强、合群性好、繁殖力较强、肉质鲜美等优点,适于放牧饲养。但其体型小、生长发育慢。与杜洛克猪公猪杂交,优势明显,现成为主要的利用方式。今后应建立和健全保种场、保护区,加强保种、选育工作,以利用促保种。

秋天猪常见病有哪些


秋天是一个比较干燥的季节,气温慢慢变冷,猪瘟、流感、猪肺疫、弓形体病等常见病容易在秋季爆发,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也要及时对症治疗。平时要多留意猪的状态,猪在患病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精神不佳等症状,发现状态异常要积极给予治疗。

1、猪瘟是猪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现在有很多疫苗是专门预防这种疾病的,但是打了疫苗,并不代表不会发生了。猪瘟发病时,症状就是出现高热的情况,还会给食欲造成一些影响,所以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可以用蓝圆疫康加饲料来喂食,然后加强猪场的卫生,一般不出十天就会出现好转。

2、流感也是猪在秋季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在发病的时候,体温是比较高的,并且它的食欲会不好,活动量也会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只要留心观察,还是很容易能发现的。发生了流感,可以用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氟苯尼考粉等来治疗。

3、猪肺疫在秋天很是常见,它发病的时候,除了出现高温之外,还会出现腹泻、猪消瘦等症状。一般可以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4、弓形体病也是猪在秋天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发病的时候,也会出现高温的情况,还有可能会咳嗽流鼻涕等。发病的时候,可以采用混感治注射液来治疗。

海南拟[餐鱼]


[学名]: Pseudohemiculter hainanensis Nichols et Pope
[资源名称]: 海南拟[餐鱼]
[别名]: 蓝刀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背部较厚且平直。腹棱不完全,自腹鳍至肛门。头尖形。吻尖,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斜裂,口裂后端接近眼前缘的正下方;下颌中央具1凸起,与上颌中央的凹陷吻合,上下颌约等长。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大于眼后头长。眼间宽而稍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鳞中等大,侧线完全,侧线前部向下倾斜,达胸鳍后端急弯折与腹部平行行于体侧中轴之下,在臀鳍基后上方折而向上延至尾柄中央。 背鳍具较细短的硬刺,刺长等于或小于鳃盖后缘至眼中部的距离,背鳍起点约在吻端至最后鳞片距离的中点。胸鳍尖,其长短于头长,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于胸鳍,末端距肛门较远,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距腹鳍基较至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深,叶端尖,上叶略短于下叶。 体呈银色。浸制标本体背灰褐色,常具黑色小点,腹部浅色。背鳍、尾鳍灰色,其余各鳍浅色。背鳍最长分枝鳍条灰黑色,尾鳍散布黑色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桂林、柳州、崇左等市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桂江、融江、左江的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好集群,为山溪小型鱼类。

海南鲤


[学名]: Cyprinus (Cyprinus)carpio Linnaeus
[资源名称]: 海南鲤
[外文名]: Hainan carp
 
[形态特征]:
 
体形较粗壮,头较小,头后部隆起。背较高。体宽。口亚下位,略呈马蹄。上颌包着下颌,吻纯,能伸缩。须2对,吻须长约为颌须长的1/2。体被有较大鳞片,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体背部黑灰色,体侧金黄色,腹部白色。臀鳍和尾鳍下叶淡橙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海南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与绥芬河水系及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属底栖性鱼类,喜在水体下层活动

海南华鳊


中文名称 海南华鳊
拉丁名称 Sinibrama melrosei(Nichols et Pop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华鳊属
拉丁属名 Sinibrama Wu,193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菱形.头背面浅弧形.眼大而突出,上侧位;眼间隔宽平.鼻孔上侧位,接近眼前缘.口小,斜裂;上颌骨后端伸达鼻孔前缘下方.唇较厚;下唇褶不相连.鳃耙细小.侧线浅弧形,在体侧下半部,后部行于尾柄中央.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后上方,约在从吻端到尾鳍基间的中点;最长分枝鳍条约等于头长.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胸鳍下侧位,不伸达腹鳍.腹鳍起点距胸鳍起点大于距臀鳍起点,后端不伸达肛门.肛门在臀鳍前方.体背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余各鳍淡白色.

海南[餐鱼]


中文名称海南[餐鱼]


拉丁名称Hainania serrata Koller

英文名称Hainan belly-keeled carp, Hainan minno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海南[餐鱼]属

拉丁属名Hainania Koller,192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仅见于海南省的南渡江、万泉河等水系。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腹部扁薄,腹鳍基至肛门具棱。头尖长。吻突出。口较大,端位,下颌中央骨质凸与上颌前端凹陷相嵌。唇薄。无须。眼大,眼间隆。鳃孔大。侧线中部甚下弯,尾柄处折回中线,侧线鳞53-56。背鳍具硬刺,后缘带有细锯齿;胸鳍尖长;腹鳍短;尾鳍深叉状。背部灰黑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目前对本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尚不多,仅知其为一种生活在清澈水体中的小型鱼类,常喜好在水体的上层活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407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