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黄鼠狼预示着什么

一提起黄鼠狼,想必大家就会想到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这句歇后语,可想而知黄鼠狼是不讨喜的,那碰到黄鼠狼预示着什么?怎么赶走它?

一、黄鼠狼介绍:

1、黄鼠狼是保护动物吗?

黄鼠狼是保护动物,但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而属于三有及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三有野生动物适用于本法的规定,总体来说还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只不过级别低一些。

2、黄鼠狼怕什么?

黄鼠狼怕大白鹅、狗等,所以家里养鸡时,可养一两只大白鹅或狗。

二、碰到黄鼠狼预示着什么?

1、在民间,黄鼠狼又名黄大仙,传说遇到它就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所以碰到黄鼠狼的话预示着有倒霉的事要找上门了。

2、在民间,有关于黄鼠狼附身的说法,若碰到了可能是被黄鼠狼大仙看上了。

不过上面的都是迷信说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说明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要不然黄鼠狼也不会在附近出没。

三、怎么赶走黄鼠狼?

家里出现黄鼠狼,尽量不要驱赶它,尤其是不能打或者杀,因为黄鼠狼有灵性,报复性很强,若打它或杀它,它的下一代会来报复。若不想家附近出现黄鼠狼,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

1、捕鼠工具:市场上有许多针对黄鼠狼偷鸡的捕鼠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有效的抓住进入鸡场中偷鸡的黄鼠狼。比较普遍的产品就是通过夹鼠器,夹住黄鼠狼的尾巴让其难以脱身。

2、警报器:可以在鸡场周围安装感应器,一旦黄鼠狼踩踏到了感应区,警报声就会拉响,灯光也能设计成可晃动,黄鼠狼的胆子其实很小会马上逃窜出鸡场。

3、养狗:黄鼠狼很怕狗,因此在鸡场可以养一条看门狗,既可以防止黄鼠狼偷狗,还能帮忙看守鸡场,这也是许多养殖户通过经验想出的办法。

4、养鹅:如果不想养狗的话,也可以在鸡场中混入一些鹅,鹅属于比较凶的家禽,喜欢攻击外来侵略动物,黄鼠狼进来偷鸡的时候肯定招架不住鹅的攻击。

5、封锁入口:进出养鸡场必须把门都关上,并且对养鸡场的洞穴或者容易钻进来的地方进行封堵,这样从根本上防止了黄鼠狼再进来偷鸡。

总的来说,碰到黄鼠狼预示有倒霉事发生这个只是迷信,根据科学说法,说明周围生态环境好。碰到黄鼠狼,千万不要打它或者杀它,避免后代来复仇,一般可用捕鼠器、养鹅、养狗等方法防治它。

相关阅读

养狼有什么用?


狼是野生动物,未经批准,饲养野生动物,是违法的,并且狼属于高危、高攻击性动物,无论是家庭饲养,还是划地圈养,都很难得到批准。那么,养狼有什么用呢?

一、养狼有什么用

狼具有特有的营养保健价值以及稳定的药效,所以倍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从而导致市场货缺价扬,同时也刺激了养殖户的饲养热情。因此,国内现有的养狼场(户)应抓住机遇,届时国外巨大的消费市场会给此行业带来更大的市场。未来,狼走俏已成定局。

二、养狼的经济效益

人工养殖和繁殖蛇类,是开发利用狼类资源和发家致富的新途径。这样既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狼类越来越多的需求,又可以脱贫致富;同时还有效地避免滥捕滥杀现象发生,为保护狼类、防止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在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同时,积极因势利导地发动群众大搞庭院特种养殖业,利用房前屋后或坑洼荒地大搞特种养殖,并把养狼当作一项致富门路来抓,从而出现了一大批养狼致富的带头人。

狼鱼


中文名称狼鱼

拉丁名称Anarhichas lupu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狼鳚科

拉丁科名Anarhichadidae

中文属名狼鱼属(待定)

拉丁属名Anarhich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裸露无鳞或被细小圆鳞,吻短,口裂宽,颌齿强,锥状,两侧有大臼齿。犁骨和腭骨具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无侧线,背鳍长,全由鳍棘组成,83-250鳍棘,臀鳍长,有时具1鳍棘,53鳍条以上,可多到188-233枚,胸鳍宽圆,无腹鳍。尾鳍短小,椎骨72-89,有的超过250枚。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海狼鲈


中文名称黑海狼鲈

拉丁名称Morone labrax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鲈科

拉丁科名Percidae

中文属名海狼鲈属

拉丁属名Moron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欧洲和北美沿岸,地中海,黑海,北美和北非的江河中,主要生产国为法国、葡萄牙、西班牙。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被中大栉鳞,头中大,被鳞。吻尖。口中大,前位,口裂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无辅上颌骨。两颌、犁骨、腭骨、舌上均具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齿,下缘无棘。鳃盖骨具2弱棘。背鳍2个,分离。Ⅷ-Ⅹ,Ⅰ-11-14,臀鳍Ⅲ8-12。胸鳍短而尖,15-17。尾鳍凹形。侧线完全。椎骨25-26。

生活习性
摄食上层小型鱼类的凶猛鱼类。淡水生。

红狼牙鰕虎鱼


中文名称红狼牙鰕虎鱼


拉丁名称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Hamilton,1822)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鳗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Taenioididae

中文属名狼牙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Odontamblyop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形态特征
两颌外行牙尖锐弯曲,排列稀疏,闭口时外露;内行牙细小,1-2行。眼极小,埋于皮下,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与臀鳍相连。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鳗形假虎鱼。体长一般90-250毫米。栖息于浅海及河口附近,常在泥沙中钻穴营居。性凶猛,食小鱼或小虾等。

如何区分螃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
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
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
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25克/米3,硫酸铜为0.6~0.7克/米3。

条纹狼鲈(条纹石鮨、美洲条纹鲈)鱼种培育


(一) 鱼种培育池条件
鱼种培育池与鱼苗培育池的要求基本相似,面积可大一些,一般为3~5亩;水深1.2~1.5米较为合适。为确保鱼苗的成活率,必须严格进行清塘消毒。由于鱼种培育阶段主要以人工投饲为主,因此一般情况下培育鱼种的池塘无需施肥,但如果水质太瘦,透明度太大,也应施用适量有机肥或无机肥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鱼塘要在进足水后才能放养鱼种,否则会增加水鸟的危害。放种前应对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溶氧、pH、水温等进行测定,以保证理想的放养条件。以上这些工作应在夏花鱼种出塘前全部准备好。

(二)放养规格与密度
鱼种培育阶段是紧接着鱼苗培育阶段进行的。鱼种培育阶段放养的鱼种,即为鱼苗培育阶段收获的夏花鱼种,规格多在2.5~5厘米之间。同一个池塘必须放养规格一致的夏花鱼种,以减少自相残食的机会。

鱼种放养密度,要根据实际生产目标、鱼池条件(如水源)以及池塘设施的配套情况等来确定。例如,若养殖单位要求在成鱼养殖时放养尾重10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鱼种培育时的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2500尾/亩;若要求生产规格较小的鱼种(30~40克/尾),每亩放养量以4000~5000尾较为适宜。此外,每亩应套养规格相近的鲢、鳙鱼种100~150尾,以控制水质。养殖实践表明,过低的放养密度(每亩1000尾以下)会造成鱼种个体生长速度出现较大的差异,还会因此而出现自相残食,降低成活率。池塘条件及其设施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放养密度,若水源充足,水质好,增氧设备齐备,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反之,则应适当降低放养量。

(三)日常管理
鱼种培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池塘管理。经常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注意观察、测定水质,了解鱼种的生长,及时分筛,合理投喂等都是鱼种培育阶段日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

1.水质管理池塘水质调控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鱼种的生长和生存,鱼种培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质管理水平的高低。鱼苗培育阶段的水质管理方法大多也适用于鱼种培育,但鱼种培育阶段也有其自身特点,如鱼种对环境的适应力增强,池塘鱼载量增加等都有别于鱼苗培育阶段。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管理好池塘水质,以满足鱼种的生长要求。调控水质的最有效方法是换水和增氧。如果条件允许,应经常测定溶氧、pH、水温、氨、透明度等以便于根据池塘的水质变化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鱼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条纹鲈鱼种阶段对溶氧要求为5毫克/升以上,如果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要开机增氧或加水以提高溶氧含量,防止泛塘。每个池塘均应装备增氧机,以叶轮式增氧机效果最佳。在水温较高的夏季,最好每天午夜开机增氧2~3小时,若用换水方式以提高溶氧,则应加注含氧丰富的表层水,并在池塘相对的一边从底层排水。水体溶氧的饱和含量与水温呈负相关关系,水温高,饱和溶氧含量低;水温低,饱和溶氧含量高。所以,缺氧泛塘事故大多发生在高温季节(6~9月),在高温季节,如果上下水层溶氧含量差异过大,遇暴雨时常会造成泛池,故应经常测定溶氧,以便在需要时即采取增氧措施。

条纹鲈在鱼种阶段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强于鱼苗阶段,16~30℃均能正常摄食,超出此范围,则摄食活动下降。鱼种对pH的适应范围也有所增加,但中性更适于鱼种的生长,如水体酸性较大,可使用石灰加以调节。

氨对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很低的浓度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由于鱼种培育阶段以人工投喂为主,在放养量大、投饲较多的情况下,鱼类的排泄物及残饵可能会导致氨含量的上升,水温偏高时更易于引起鱼类中毒,必须予以注意。降低水温(如加入低温新水),减少投饲,以及换水、增氧等均可降低池塘氨的含量。

虽然鱼种培育期间浮游动物并非是条纹鲈的主要食物,但池水也应保持一定的肥度,水质过瘦,透明度增大,太阳光可直照池底,常会造成水生维管束植物及丝状绿藻的大量繁殖,这些植物的大量存在会干扰鱼种取食,对鱼种的生长产生不良作用,而且对拉网捕捞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维持一定量的浮游植物十分必要,池水理想的透明度应保持在50~80厘米之间,透明度过大,可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化肥,若水过肥,则应及时加注新水。


2.饲料及投喂在鱼苗培育后期或夏花鱼种暂养期间,已进行食性驯化的鱼种,放养后即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条纹鲈属肉食性鱼类,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在实验条件下,个体重为1.4克的鱼种投喂含47%蛋白质和12%脂肪或57%蛋白质和17%脂肪时,获得最佳的生长速度和蛋白质利用率;个体重为9~16克的鱼种,饲料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为52%和13.2%时,净增重、饲料效率、蛋白质的利用率最大。目前尚未研制出条纹鲈鱼种的专用饲料配方,实际生产中通常是投喂高质量的鲑鳟鱼商品饲料,蛋白质在40%~45%之间;使用优质加州鲈鱼或斑点叉尾鮰配合饲料效果也比较理想。可用沉性或浮性饲料投喂,不过最好是浮性饲料,因为浮性饲料易于观察,鱼到水面争食,多余饲料漂浮在水面上,容易发现,能减少浪费,还可避免因过量投喂而引起池塘水质变坏。饲料颗粒的大小应根据鱼种的个体大小作相应的调整,通常是开始使用直径约1毫米的饲料,以后随着鱼种的个体长大而相应增加,以鱼种能正常摄食为度。投喂率的确定,也与鱼的个体大小有关,总的原则是鱼规格小,日投饵率高,鱼规格大,日投喂率低(表3-5)。

从表3-5可知,初期的投饵率可高达鱼体重的15%~25%,但由于鱼的总重量较小,实际投饵量并不会很大。初期高投饵率的目的是使鱼种能有更多机会援食人工颗粒饲料,减少因部分鱼尚不习惯摄食颗粒饲料而造成规格的差异。大约2周以后投饲率要逐渐减低,直至接近收获时日投喂率为鱼体重的3%左右。投喂率的调整依据主要是对鱼生长进行测定,通常每月1次,由于拉网会造成鱼体紧张或引起损伤,故应尽可能小范围采样(如围池之一角等),而且拉网要选择水温低的时候进行,采到鱼样本后无需作个体测定,在池边混合秤重后即可估算出池塘鱼的总重量,并据此计算投饵量。

投喂方式多为人工投饲,也可使用自动投饵机投喂。每天早晚各投饲1次,如果条件允许,适当增加投饲次数(每天3~4次),可减少个体间大小的差异。通常是沿着池的一边投喂,应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撒放饵料,以使所有的鱼都能摄食到足够的食物。若使用浮性饲料,在风浪较大时应在上风处投放饲料,以免被风浪吹至岸边造成浪费。

五壳还损蟹,还有多少问题困惑着大闸蟹养殖户?



立秋之后,预示着河蟹养殖已进入了最后的阶段。相信大家在经历了高温期的梦魇以及抖抖病的威胁时,都或多或少彻夜难眠。不过,这些难熬的日子总算是挺了过来。可是,最近损蟹的事还是时有发生,而死亡的螃蟹出现的问题却各不相同。这着实又给笔者上了一课。
河蟹养殖中,日常的损蟹本应该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当死亡量呈一个上升的趋势时,就难免不令人引起担忧,尤其是在河蟹养殖的收尾阶段。说实话,有些塘口在经历了今年的持续性高温过后,四壳脱得并不是很出彩,或者说没怎么脱。所以五壳必定是今年河蟹翻倍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么关键的当口,死蟹又是怎么回事,到底是那些原因造成的呢?别急,我给您试着分析一下。
一、软壳蟹死亡
在我们走访一些塘口时,发现了一部分死亡的河蟹壳子实在是太软,软到什么程度,就好像没有壳子一样。这部分河蟹要么是同类相残,要么是被水鸟啄死。这一部分死蟹并不是由于疾病引起,发病而亡,死掉了确实可惜。死亡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补钙不到位,软壳蟹居多;二是水草不够,河蟹脱壳无法避敌,导致其他甲壳类动物趁虚而入;三是底部缺氧,不然滩面上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河蟹,从而被水鸟啄死。
那么,应对这种现象,该补钙就要补钙,该增氧就要增氧。
二、底部中毒缺氧死亡
由于最近抖抖病来势凶猛,以致于各家养殖老板谈虎变色。一旦有些风吹草动,立马就会联想到是不是抖抖病。虽然抖抖病传得很凶,但到底是不是抖抖病我们还要做具体的分析判断。有的塘口,水草较厚,滩面上死掉了不少河河蟹。我们发现,有些活着的河蟹虽然出现了轻微的震颤,但却并不具备抖抖病该有症状。这些塘口,有一个共性,水色发黑,水草腐烂,那么就极有可能是中毒缺氧死亡。
对于此类现象,最好是使用强效底净改底、解毒灵解毒、原子氧增氧,三管齐下,成效显著。
三、母蟹死亡
最近有很多养殖老板反应,五十多亩的塘口,一天死掉的河蟹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只,听起来确实让人懊恼。但更令人懊恼的是,这些死亡的河蟹以一两一下的母蟹居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前期营养不太够,导致母蟹较为脆弱,体质差,一旦环境不适,死蟹就在所难免;二是滩面上水草太厚,水下光线照射不足,缺氧严重,母蟹脱壳困难。
所以,这个时候,就应当是补充营养的时候,要尽量选择营养全面的饲料;补钙也起到了一定过得辅助效果。同时,增氧也是重要的一环。最后,还是要辛苦一下,将滩面上的水草尽量割得整齐有序。
河蟹养殖即将进入尾声,而今年注定会是一个丰收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43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