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母猪养殖技术要点

一、妊娠母猪及猪群出现热应激现象(中暑)
在高热高温环境中,猪体内热量散发不利,易造成猪群自身温度调节失衡,出现中暑。特别是妊娠中后期母猪和群体密度大的中大猪群,自身的代谢率高,更容易出现中暑现象。
发病症状表现为:病畜口角流涎,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张口呼吸,眼球突出,严重的易引起虚脱现象,甚至出现死亡。
解决方案:
1.可以使用镇静剂与氯丙嗪等药物,但禁止使用强心药物。马上把发病猪转至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2.饮水要充足,也可在必要时在饮水中加入人工盐或电解多维。
3.对症治疗,补充体液。
4.每天定时在高温前降温。
5.加强猪舍通风和降温,减少应激。
二、怀孕期母猪粪便干结现象
配种后,由于长期的限喂,母猪的胃肠道内容物不足,使母猪长期处在饥饿的状态下,而引起消化功能下降。所以有必要在配种后适当增加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使胃肠道得到适当的填充。
由于在怀孕期,子宫内容积不断增大,母猪自身的运动量减少,易引起胃肠道的蠕动减弱。粪便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延长,引起粪便干燥。在某些病理条件的作用下,出现粪便干结现象。特别是怀孕中后期的母猪最易出现。
外界的环境温度过高时,会引起母猪的食欲下降,粪便干结。特别是产前15天左右的母猪严重,室温过高易造成胎儿的死亡,但产后母猪恢复良好。
解决方案:
1.适当的补充能量。
2.在母猪产前15天提前在饲料中添加通用型乳乐键,一直用至产后10天,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3.在怀孕期的饲料中加大麦麸含量。
4.供给适当的易消化青绿饲料和充足的饮水。
5.不喂霉变的饲料。
6.如果出现个别的严重者,()可直接采用灌肠法进行治疗。
三、哺乳母猪的采食量下降
怀孕母猪如果在产前15天左右,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易引起采食量下降,甚至绝食。从而引起弱仔、死胎,甚至母猪产仔无力而造成难产,子宫发生内膜炎。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母猪断奶后长期的不发情或死亡,影响正常的生产。
解决方案:
1.合理安排饲喂:①产前15天左右,更换为哺乳母猪料,并增加饲料中的含水量,最好饲喂湿拌料。采用高能量、高蛋白、高氨基酸的饲粮,增加适口性或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②每天保证哺乳母猪的喂料量和充足的饮水。
③使用质量较好的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霉菌毒素处理剂,料槽中不能有剩余料,应及时清理掉。
2.及时助产:正常的分娩间隔为30分钟左右。
①母猪产道正常的情况下,可采用肌注10~20单位的催产素。
②胎儿过大或产道狭小及两个胎儿同时排出时,应正确及时人工助产或进行剖腹产。
③正确及时处理其它分娩的情况。
3.产后处理方案:①产后可对母猪肌注抗生素2~3次。
②肌注催产素,促使子宫体收缩,子宫颈口舒张,有利于残留的内容物排出,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③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
④在分娩过程中,母猪由于强力作用、肌肉收缩,造成消化功能减弱,当天宜停止饲喂。
4.保证充足的饮水,加强舍内通风,降低舍内温度。一般情况下,哺乳母猪的摄食料、水之比为1∶3,高温时可达到(1∶4)~5。一头哺乳母猪的饮水量大约为12~40升/天,平均为18升/天。在高温下也有达到30升/天的。所以母猪要得不到充足的饮水,就会严重的影响其采食量,影响机体的散热。

相关推荐

山鸡夏季养殖要点


山鸡,又叫野鸡、雉鸡。性情活泼,善于奔走而不善飞行,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高飞能力差,只能短距离低飞并且不能持久。食量小,食性杂,胃囊较小,容纳的食物也少,喜欢吃一点就走,转一圈回来再吃。山鸡是杂食性,喜欢各种昆虫、小型两栖动物、谷类、豆类、草子、绿叶嫩枝等。人工养殖山鸡,可以适合大群饲养环境。山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质细嫩鲜美,野味浓,其蛋白质含量高。因此,饲养山鸡是发家致富的好项目。

山鸡生长发育快,抗病能力强,但是夏季饲养难度大,不好管理,因此夏季如何才能管理好山鸡,是广大山鸡饲养户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现将夏季山鸡的饲养管理要点介绍如下,相信会对广大山鸡饲养户有所帮助。

一、通风降温

夏季尽量给山鸡创造良好环境。有条件的可把鸡舍搬迁到树木茂密的地方,如不能搬迁,一定要搭遮阳篷,防止太阳光直射在山鸡身上。采用室外养殖或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有运动场,又有遮风避雨的地方,不论昼夜必须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二、保证饮水

夏季水易污染,每天要换水两次。换水时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刷洗水槽,必须保持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任何时间槽内都不能断水。如果气温超过35℃时,可在饮水中加入3%的白糖,有利于降温和防暑。

三、饲喂管理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山鸡的采食高峰期一般都集中在早晨和晚上。所以,每天应在天亮前2小时开灯,并供给充足的饮水和饲料;晚上也要定时开灯2~3小时,开灯时饮水、饲料必须充足。光线不宜太强,一般以每平方米3~4瓦为宜。日喂3~4次,每次饲喂的时间要逐渐拉长,饲料的营养成分要全面,最好饲喂专用全价饲料,饲料的代谢能要保持在2700~2750千卡,粗蛋白达23%以上,并注意适量搭配青绿饲料和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

四、安全防疫

保持鸡舍清洁卫生,是减少疾病的根本措施。除按时清扫圈舍外,每周可用百毒杀或灭菌灵(1:1000)喷雾消毒两次。喷雾时应把食槽、水槽拿出后进行。饲料中可加0.04%的土霉素,每周喂两次。饮水中加青霉素每只1万单位,每周喂一次,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夏季池塘养殖大闸蟹的管理技术要点



移栽水草 蟹池移栽伊乐藻、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率达50%左右,使河蟹生长在多水草的水体中,接近自然生态条件。水草不仅是河蟹喜爱的植物饲料,还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及附着生物的基质,同时它们具有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降低水的肥度,澄清水质,加强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高温季节吸收太阳热能,降低水底温度,改良水环境等重要作用。对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当水草不足时,要及时补充。
调活水质 夏季水温高,水质极易败坏,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活、爽、嫩,溶氧高,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一是加深水位,保持池塘正常水位在1.5米左右。养殖辽蟹的池塘,水深要达2.0米以上,以免灼伤蟹体。二是高温季节,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30-40厘米,最好边排边注,使池水呈微流水状态,换水时应保持水位稳定,遇到恶劣天气,水质变化时,要加大换水量,尽量加满池水。换水前要捞去池中的残留物,避免水质污染。如发现河蟹往岸上爬的次数和数量增多、口吐泡沫,多为缺氧现象,应立即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三是每隔7-10天,泼撒一次生石灰,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有澄清水质,增加水体钙质的作用。
投足饵料 夏季应坚持每天早晚投饵,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10%左右,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度。其中下午5点投饵量为全天投饵量的70%,对吃不掉的残饵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饵料要新鲜、适口、不腐烂变质。动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蛳、蚬、动物内脏、水生昆虫、蚕蛹等;植物性饵料有:麦类、豆饼、黄豆、瓜果、蔬菜、水草等。其中植物性饵料占60%左右。饵料要做成团或块,以提高饵料利用率。也可投喂河蟹全价颗粒饵料,投饵时视天气、水质、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所投饵料要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
注意防病 高温季节,致病因子多,易引发各种河蟹疾病,尤其是暴发病,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辅以药物防治疾病。可定期交替泼洒1ppm土霉素粉、0.5-1ppm呋喃唑酮、1-2ppm硫酸锌、0.5ppm蟹安灵等药物;经常投喂药饵,每1000克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壳粉、骨粉、鱼粉、禽蛋壳粉,以利河蟹脱壳。发现疾病,对症下药。寄生虫病可用5-10ppm福尔马林或其他杀虫剂全池泼洒,细菌性病用消毒药物进行水体消毒2-3次,全池泼洒药物与投喂药饵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夏季高温季节河蟹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夏季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季节,由于此时气温水温较高,水质较易恶化,也容易引发各种蟹病的发生。因此,加强蟹池夏季管理,对实现全年增产增效尤为重要。
一要管护好水草:水草既可作为河蟹的植物性饵料,也是河蟹栖息、脱壳、隐蔽的场所,同时还可以遮阳、降温。适宜蟹池移栽的水草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面积要占养殖面积的60%左右,对暴露在水面的伊乐藻要及时刈割掉,对水草覆盖全池的要适当稀疏。
二要调活水质: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恶化,要保持水质肥、活、爽、清和较高的溶氧,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以上,水位深度最好保持在1.5米左右。高温季节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40厘米,边排边注,排水要用水泵从蟹池的底部抽出;每隔10-15天,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5-10公斤全池泼洒1次,既改良水质,又增加水中钙质,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三要科学投饵:投饵按照“四看”、“四定”的科学方法投喂。夏季河蟹饵料应以植物性为主,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一般植物性饵料占60%左右,日投饵量为池蟹体重的6-8%,有条件的可投喂全价颗粒饲料,饲料要定时定点投喂在水草的浅水区。
四要加强防病: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外用含氯或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微生物制剂以及“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夏季肉鹅饲养要点 肉鹅夏季饲养技术


鹅是草食家禽,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耐粗食和消耗精饲料少等特点。夏季是饲养雏鹅的最佳季节,一般5-6月份进雏育雏,育雏成活率可达98%以上。但由于夏季天气炎热,肉鹅呼吸加快,食欲减退,加之蚊蝇骚扰,严重地影响了肉鹅的生长。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夏季肉鹅饲养要点肉鹅夏季饲养技术。

一、防暑降温
夏季气温高,并且肉鹅的饲养密度大,肉鹅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使舍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提高,影响了肉鹅的生长发育,所以在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是肉鹅育肥的关键。一般鹅舍内的温度以不超过26℃为最佳,为了保证舍内的温度适宜,可根据养鹅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加强舍内的换气通风工作,也可在鹅舍内安装风扇,将舍内的热气和有害气体排出,加强舍内空气的流通,但不建议安装吊扇,因为吊扇会将上升的热气和浊气吹到下层,不利于环境的净化;可在鹅舍内离肉鹅2米高处安装具有隔热功能的泡沫塑料板,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在鹅舍的阳面以及活动场地上搭建遮阳棚起到遮阳的作用,在圈舍的周围可以种植绿化带。
二、精心饲养雏鹅
刚出壳的雏鹅喂0.05%的高锰酸钾溶液以对其胃肠道进行消毒,随后在雏鹅的饮水中每100毫升加6毫升维生素B1、5克葡萄糖、3克红糖,每天喂3次,连续喂5天。开饮后进行开食,当雏鹅出生1天后,将鲜嫩的菜叶切细放在手中引雏鹅采食,当多数雏鹅争食时即可开食,将菜叶分次撒在塑料布上,让雏鹅自由采食,每隔两小时喂1次,1~2天后,让雏鹅自由采食用水泡过的米饭或碎米。雏鹅出生3天后,用料槽饲喂,每天喂4~5次,并且最后一次喂料的时间为晚上10时左右,每次喂到八成饱即可。6日龄后,雏鹅体内的蛋黄逐渐被吸收完,此时要增加饲喂次数,每日喂6~8次,其中晚上喂两次。饲喂的日粮中,米饭占20%~30%,青饲料占70%~80%。11~20日龄,将日粮逐渐改为碎米,每日喂6次,其中晚上两次,在白天要进行适当的放牧。雏鹅21~30日龄时,可饲喂煮裂口的谷物或麦粒,并逐渐过渡到饲喂浸泡过的谷物。在接近30日龄时则可以饲喂干谷物,放牧的时间也可适当延长。值得注意的是,在饲喂雏鹅时不宜过饱,达到八九成饱为最适宜。
三、圈养和放牧相结合
肉鹅30日龄到主羽翼长出之前的这段时期是骨骼、肌肉和羽毛的快速生长阶段,这一阶段采取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利于肉鹅的生长发育。充分利用夏季早上和傍晚气温低的特点,在室外附近选择草质好、数量足、地势平坦的草地上进行放牧,让其自由采食新鲜的嫩草叶,每天早晚两次,每次20~30分钟。如遇天气恶劣时,可采割新鲜的嫩草、菜叶进行补充。其余的时间进行圈养,适当地补充糠麸、玉米、稻谷等精饲料,每天补饲2~3次,肉鹅八九成饱为宜。特别是在肉鹅的背部、腹部的绒毛开始脱落更换新的羽毛时,更应该饲喂优质的精饲料,避免发生换羽不一致的现象,影响肉鹅的生长发育。

四、适时催肥
肉鹅的主羽翼长出以后,是肉鹅催肥的最佳时间。在整个肉鹅的催肥期都要进行圈养,饲料要保证多样化,营养搭配均衡,以富含碳水化合物并且易于消化的精饲料为主,如稻谷、玉米、糠麸、麦子等,同时适量的搭配粗饲料和蛋白质饲料。一般鹅场所用的配方为:玉米40%、麦麸19%、稻谷15%、菜叶11%、米糠10%、鱼粉3.7%、骨粉1%、食盐0.3%。以上饲料配比好后进行粉碎,加水拌成干湿状进行饲喂,每天喂4~5次,其中晚上1次,不限制饲喂量,让肉鹅吃饱为止,同时提供充足的饮水。每天要清扫圈舍、料槽、水槽,隔天让鹅下水半小时以清洁鹅身。催肥15~20天后,用手摸肉鹅,感觉胸肌丰满、背部脂肪增厚即可出栏上市。
五、做好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
由于夏季的气温条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与传播,因此肉鹅在夏季易感染发病,所以在夏季要做好肉鹅的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雏鹅刚出壳后,应及时接种抗血清,每只雏鹅肌肉注射接种0.02毫克,可有效预防鹅瘟。肉鹅30日龄时,每只肌肉注射1.5毫升的禽霍乱菌苗。
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要做好疾病的控制工作,消毒是控制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鹅舍和活动场地每天用1%的漂白粉和2%的草碱水交替消毒1次。在鹅舍的门口安装消毒池,池内放火碱水,定期更换消毒液,舍内的饲养工具每3~5天用5%生石灰消毒。
做好肉鹅常发病的防治工作,肉鹅常患的疾病主要有:小鹅瘟,可在种鹅产蛋前两个月连用两次疫苗,如已患病可用藿香正气水治疗;驱除寄生虫,在雏鹅1日龄时进行,晚上可给肉鹅投喂硫氯酚可有效驱除绦虫、线虫和吸虫;鹅白痢,当肉鹅患此病时,可将炒好的辣椒粉、生姜与米糠搅拌后炒熟,饲喂即可达到治疗效果;鹅流感,主要发病群体为雏鹅,病程3~5天,治疗不及时会死亡,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进行治疗;副伤寒,7~10日龄的雏鹅是易感群体,治疗此病可用磺胺嘧啶按0.5%的比例拌料连续喂3~8天,即可见效。

妊娠母猪保胎工作的技术要点


母猪妊娠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仔猪的成活率和活力,同时还关系到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分娩后的泌乳力。从而关系到整个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做好妊娠母猪的保胎工作,以确保胎儿在体内正常、健康的生长发育,减少胚胎死亡与母猪流产现象的发生。因此,实施安全有效的保胎技术,提高妊娠母猪的繁殖力,理应受到养猪企业的高度重视。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妊娠母猪保胎工作的技术要点。

1、提供适宜的营养

母猪养殖在生猪养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妊娠阶段的饲养管理则是现代化养殖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环节。母猪在整个妊娠期对营养的需求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所提供的营养要根据母猪的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调整。母猪在妊娠前40天,即妊娠前期,胎儿的体重增长速度与生长发育速度较慢,而在妊娠后的第81-114天,即妊娠后期,胎儿体重的增长速度快,胎生初生重70%的体重都是在妊娠后期增长的,因此母猪在妊娠前期的营养需求量较少,而在妊娠后期的营养需求量则大幅度增加,所以要实现保胎,并且获得初生重较大、活力较强的仔猪,则要在整个妊娠期都要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首先要提供质量优良的饲料,做好饲料质量的管理工作。注意日粮中各营养物质的数量以及配比要充足,尤其是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需求不可忽略,这些物质都是促进胎猪正常生长发育,防止母猪发生流产与产死胎的重要营养物质。如果饲料中长期缺乏,会导致妊娠母猪的繁殖机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胚胎死亡,或者母猪流产,即使成功生产,所产仔猪也大多体质较弱,成活率低。

2、合理饲喂

在饲喂上要注意根据妊娠母猪的年龄以及体况来设计合理的饲喂计划,以达到保胎的目的。对干初产母猪来说,因母猪自身还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因此饲养水平要随着母猪妊娠日龄的增加而提高,从而使母猪自身以及胎儿都能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而对于经产母猪来说则要根据母猪的体况来确定饲喂方法,对于体况较好的母猪,在妊娠前期仅维持中等偏上的水平即可,可以喂一些青粗饲料或者能量和蛋白质含量较低的一些配合饲料,即可满足胎儿和自体的营养需求,否则饲喂过量会导致母猪过于肥胖,不利于保胎。到了后期,则可以提高饲料的质量与营养浓度,给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胎儿快速的生长发育;而对于体况较差的经产母猪,在妊娠前期要注意进行优饲,提供良好的饲料,尤其是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供应,饲喂的目的除了要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还要尽量使母猪恢复正常的体况,保证母猪能够更好的维持妊娠的状态。在妊娠后期进入胎儿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此时要增加优质精饲料的饲喂量,但是要注意不可喂不易消化,并且体积过大的饲料,否则会导致母猪的消化器官压迫子宫而引发流产。加强饲料的管理工作,防止饲料发生霉变、氧化、变质。如果饲料发生霉变要禁止饲喂,防止中毒而引发胚胎死亡,产弱胎和流产。另外,在母猪的妊娠期不宜频繁的换料,如果必须要换,则要逐渐的更换,让母猪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般经过1周左右的时间即可充分适应新的饲料。除了要根据母猪的日龄以及体况外,还要根据养殖模式、母猪的健康程度以及母猪的生产性能来进行合理的调整。

3、加强管理

加强妊娠阶段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是保胎的关键,首先要给妊娠母猪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控制好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质量。舍内适宜的温度应保持在15-21℃,相对湿度保持在45%-65%,注意做好猪场冬季御寒,夏季防暑的工作。做好日常的通风换气工作,舍内可安装良好的通风换气的设备,以保证舍内空气清新。圈舍内要保持干燥、清洁、卫生。每天都要及时的将粪污清理干净,并定期进行全面的消毒。饲养人员对待妊娠母猪不可过于粗暴,要温和而有耐心,做好日常的观察工作,包括母猪的食欲、饮水、休息、排泄以及精神状态。母猪在妊娠期要保持适度的运动,可防止发生难产,增强体质,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但是要注意不可运动过度,并且要避免在运动时过于拥挤、滑到或者受到惊吓而出现流产。在母猪分娩前1周要让妊娠母猪停止运动,做好待产的准备。

4、疾病预防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防止发生传染性疾病,因一些传染病会导致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因此要做好这类疾病的预防工作,可接种相关的疫苗,防止妊娠母猪发生繁殖障碍方面的疾病而引发早产、流产、死胎及弱仔等。另外,还要做好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工作,定期用药物驱虫。加强疫病的监测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母猪的抗病能力。养殖者最好选择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

对于已经发病的母猪则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与处理,防止疾病大面积的扩散、传播和引起继发感染。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合理用药,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或者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要禁用直接或者间接兴奋平滑肌的药物、会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药物,或者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药物。

一、妊娠母猪的营养
母猪妊娠后的合成代谢明显提高,整个妊娠期体重可增加25~35kg,妊娠母猪对饲料营养的利用率可比空怀母猪增加9.2%~18.1%。研究表明母猪妊娠后的头40天,胎儿的增重只相当于其初生重量的1%;妊娠后的第41~80天,胎儿的增重为其初生重的20%;妊娠后的第81~114天,胎儿的增重超过其初生重的60%~70%,可见母猪子宫内容物增重的变化规律为妊娠后期高于前期,但母猪自身体重的增加则表现为妊娠前期高于后期。
要实现保胎,并获得较大的初生重,在妊娠前期就要重点抓好母猪的饲料质量管理,特别是要满足母猪对可消化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求。饲料中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要满足供应;同时,精氨酸、组氨酸等妊娠母猪的条件性必需氨基酸也不可缺乏,其能改善母猪的繁殖效率,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维生素A、E、B2、B6、B11、生物素和微量元素锌、锰、硒、碘都能维持妊娠母猪正常的繁殖功能,保障胎儿的生长发育,如果饲料中长期缺乏就会造成妊娠母猪的繁殖功能紊乱,出现死胎、弱仔或流产。
因为猪对维生素D的吸收率只有20%~30%,所以母猪对于维生素D的需要量很高,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同样会引起繁殖力下降,导致流产;又因黑猪对饲料缺乏维生素D的耐受程度仅为白猪的25%,所以我国黑色猪种的妊娠母猪更要增加维生素D的供应,要求其妊娠期内饲粮维生素D的含量不得低于200IU/kg。
二、妊娠母猪的饲喂
母猪妊娠后,要根据其年龄和体质体况实施不同的饲喂模式进行保胎。对初产母猪是随着妊娠日龄的增加而提高其饲养水平,到临产前1个月饲养水平达到最高峰,从而使母猪自身和胎儿都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对经产母猪可根据体质状况分为体况良好、体况较差两种,肉眼观察母猪的尾根部、臀端、脊柱、肋部等处的脂肪沉积量及丰满度,能较准确地鉴定母猪的体况。
对于体况较好的经产母猪,在妊娠前期只需喂给优质的青粗饲料及能量与蛋白质含量较低的配合饲料,就能满足母体和胎儿的营养需要;到妊娠后期再提高饲料质量,保障胎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对于体况较差的经产母猪,妊娠前期就要供给良好的饲料,特别是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供应要充足,除保障胎儿的生长发育外,还可使母猪尽快恢复体力和增加膘度,保证母猪健康以更好地维持妊娠;中期时,由于母猪体况变好,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还不多,此时可多喂青粗饲料;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加快,要增喂优良的精饲料,不能喂给体积过大和难消化的饲料,以免母猪消化器官挤压子宫造成流产。
妊娠母猪过肥,会影响胎儿存活及以后胎次的繁殖性能,所以对过肥的妊娠母猪,可在营养平衡的条件下,通过缩短采食时间、限制饲喂数量、降低饲料质量等多种方法控制营养摄入量。
妊娠母猪平均的日采食量以2.0~2.5kg/头为宜,除母猪的体况及胎次外,还要根据圈舍类型与环境、饲养方式、健康程度、生产性能水平以及管理标准等适当进行调整,使妊娠母猪在实施限制饲喂后能够减轻分娩困难,增加胚胎存活率,从而达到有效保胎的目的。
妊娠母猪的饲料要保持清洁、新鲜,禁止饲喂发霉、变质、腐烂、冰冻和有强烈刺激性的饲料,防止引起化胎、弱胎、死胎和流产;为了保胎,妊娠期间饲料不宜频繁变换,确需更换时,宜将饲料在1周内逐渐过渡,让母猪充分适应。
三、妊娠母猪的管理
妊娠母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5~21℃,湿度为45%~65%,应注意防寒防暑;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备,保证猪舍内部空气清新;圈舍地面应平坦、干燥、清洁,并保持冬暖夏凉;粪便应及时清理,积肥坑要浅,上下坑的坡度不要太陡;圈舍应保持安静。
饲养员对妊娠母猪要态度温和有耐心,要每天观察母猪的采食、饮水、躺卧、粪尿和精神状态;要经常刷拭猪体保持其皮肤清洁,可经常触摸腹部以有利于保胎;应避免母猪拥挤、打滑、跌倒,严禁惊吓、打骂,防止机械性流产。
母猪在妊娠中后期应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和保障胎儿的生长发育,运动应在产前1周停止。

四、妊娠母猪的防病
1、防止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多变、确诊困难、危害严重等特点,病毒性传染病是目前引起妊娠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特别是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圆环病毒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等,单独或混合感染都能导致妊娠母猪出现早产、隐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胎儿畸形等繁殖障碍症状;一些细菌性传染病如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李氏杆菌病、衣原体病、猪嗜血支原体病等,也能引起类似症状,这些传染病对妊娠母猪构成巨大危害,是养猪生产中的主要防控对象。
2、防止寄生虫病
弓形虫、日本分体吸虫(血吸虫)为典型的多宿主体内寄生虫,是危害妊娠母猪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能导致母猪流产、弱胎、死胎,特别是弓形虫病,流行快、发病急、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与猪瘟相似,且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猪疥螨、猪虱等皮肤性体表寄生虫,采食猪的组织及淋巴液或吸食血液,感染这些寄生虫使妊娠母猪表现沉郁,瘙痒不安,经常蹭痒摩擦,食欲减退,常因营养不良而消瘦衰弱,并容易导致母猪流产。
3、防止普通病
一旦确定母猪妊娠,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等普通病,也要实行严格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妊娠安全。除卵巢炎、阴道炎等生殖系统疾病能引起流产外,感冒、饲料中毒、应激等也会引起流产;尤其要避免为防止母猪妊娠期过肥而增添酒糟、棉籽饼、菜籽饼等饲料时,因饲喂不当或过量采食导致的中毒,这会使母猪流产甚至死亡。青绿饲料最好新鲜生喂,如果煮喂,应加入少量食醋,既可杀菌,又能分解亚硝酸盐,能够避免亚硝酸盐中毒造成的妊娠母猪早产、弱胎或死胎。
4、正确用药
母猪妊娠期间,使用药物要高度谨慎,以下药物要严禁使用:
一是能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如麦角制剂、脑垂体后叶素、催产素、奎宁等(作为催产和产后止血用药除外);
二是能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强烈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蓖麻油等,用药后能对消化道产生机械性或化学性的刺激作用,能反射性地兴奋子宫而诱发流产。
三是能影响胎儿生长或胎儿畸形的药物,如水杨酸类、烟酰胺、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等,此外,妊娠早期应避免使用可的松、性激素、长效磺胺等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药物;
四是具有破瘀活血和理气的中草药类,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益母草、贯众、大戟、莞花、甘遂、商陆、二丑、大黄、皂角、枳实、元胡、五灵脂、麝香、水蛙,以及中成药活络丹、跌打丸等,都会对母猪保胎产生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母猪流产。
妊娠母猪防病的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可采取以下综合防控措施:
一是建立科学的疫病诊断与检测技术系统。加强疫病监测工作,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危害大、无法治愈或治疗成本过高的传染病病猪及时扑杀净化;
二是实行自繁自养,严防外来病源。必须引进种猪时,务必经隔离与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三是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提高母猪抗病力;
四是生产方式以全进全出为佳,彻底搞好场区卫生与消毒。妊娠圈舍周围5m内不能杂草丛生,经常驱杀蚊蝇鼠害,集中定点无害化处理流产胎儿、胎衣、死胎及污染物;
五是猪不得与牛羊鸡鸭等混养,更不能饲养犬猫等宠物,对妊娠母猪定期驱虫,母猪发病后要及时治疗处理,严防病情扩大和继发感染。

春、夏季哺乳母猪饲养管理的方法技术


哺乳期的饲养管理是母猪整个繁殖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保证母猪在哺乳期采食量的极大化又是重中之重,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母猪后续的繁殖性能以及使用年限。夏季高温高湿对产房哺乳母猪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加强夏季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春、夏季哺乳母猪饲养管理的方法技术。

1、控制饲养环境温度

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变化幅度大,日照时间短,尤其近几年风沙天气较多,空气中尘埃物质较多,给饲养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做好防风、保暖工作。应注意,仔猪和哺乳母猪所处环境要求温度不同,新生仔猪最适温度在32℃左右,母猪最适温度在17℃左右。因此,在控制产后母猪舍温度时要考虑两者的需求不同。如果单纯提高舍内温度,易影响母猪泌乳、采食,增加了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猪只体温高,汗腺不发达,降温大部分靠呼吸,影响采食和活动。母猪舍应尽可能选择坐北向南、采光性好、背风向阳的地方建造。在舍内较干燥的一角设置保育箱,箱内面积1.6m2左右为宜,箱内用250~500W远红外线灯泡放置于仔猪温箱上方,其优点是方便移动、产热速度快,可以通过距地面的高度而调节。衡量仔猪温度适宜度的方法:温度过低时,仔猪重叠在远红外线灯泡下,争夺温度较高的位置。温度过高时,仔猪头伸出保育箱外或拥挤在出口处温度较低的地方;温度适宜时,仔猪吃完奶后自动回到保育箱内,不扎堆,分散睡卧。

2、合理的饲喂方式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目标是以高泌乳量来保持仔猪的生长和成活,保持种用体况来降低断奶至配种间隔,保持和提高未来的繁殖性能。对体况较差的经产母猪,因哺乳期消耗较大,配种后需加强营养。在产后阶段除喂优质青粗饲料外,还应加喂部分精料。哺乳母猪采食量不足将导致产奶量减少、仔猪断奶重下降,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时间增大,产胎率下降以及母猪使用年限缩短。但是母猪哺育仔猪消耗较大,产后器官正处于恢复时期,消化机能弱,不宜给料太多。因此,哺乳母猪产后7天,每天采食量应达到4.5~5.0kg;产后14~18天,哺乳母猪采食量达到6.0~8.0kg。

使用母猪颗粒料可以提高母猪采食量,湿料也有提高母猪采食量的效果。尽量避免中午饲喂,禁用霉变饲料、发酵饲料以及带毒和强刺激性饲料,否则容易引起中毒性疾病。不宜随意更换饲料品种。喂青粗饲料应做到少喂、勤添、定时、定量,并能保证母猪饮到清洁的饮水。

有试验表明,体况不佳的初产母猪每天饲喂3.5~4.0kg饲料,同时适量添加维生素B12、维生素A、胆碱等有助于提高受孕率和缩短断奶至发情间隔时间。对于经产母猪,高采食量对提高受孕率和缩短断奶至发情间隔时间无太大影响。在高温季节,在日粮中有助于提高母猪受孕率。

3、做好卫生管理与消毒防病工作

母猪产前1星期要将圈舍打扫干净,铺上垫草,保持干燥并对圈舍周围环境消毒,做好待产准备工作。打扫时先将病猪的剩料、粪便、垫草及猪舍墙壁、圈栏上的污物清除干净,再用20%的石灰乳、3%的热烧碱水、20%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消毒次序为墙壁、圈栏、门窗、食槽、地面、用具及门口地面。在母猪出现起卧不安、有阵痛表现、阴户流出粘液等分娩前兆时,要准备好接产用具。母猪分娩过程中要有专人守护。如果发生难产(40min不产仔)可注射催产素,并用手按摩或用热毛巾敷母猪乳房,有利于胎儿排除。分娩结束后应清扫圈舍,更换干净卫生的垫草,可人工辅助仔猪吃到初乳,注意胎衣排除。

4、做好产后护理

仔猪断乳过早,易造成仔猪死亡率增高及生长发育缓慢等;断乳过迟,缩短了母猪繁殖周期,所以适宜的断乳时间能有效提高生产效能。一般来说,每个养殖场断乳日龄最好根据出生时间与仔猪体质量来确定,最早不低于18日龄、最迟不高于35日龄。断乳时应保证个体质量不小于8kg。断乳要进行过渡,可提前1周给仔猪添加仔猪饲料,防止突然断乳给仔猪带来的应激反应。

产仔后为防止乳房炎而影响母猪泌乳,每天应用0.1%高锰酸钾清洗乳房和乳头2次。母猪在哺乳初期,严禁冲洗圈舍,但应确保猪舍干净卫生。产后给母猪肌肉注射10mL亚硒酸钠注射液和维生素E注射液,提高母猪抗病力。泌乳不足和无乳症的母猪,在日粮中增加优质蛋白质饲料和青绿多汁,饲料,并注射催乳灵。

具体操作管理要点:
1.哺乳母猪每天喂2~3次,产前3天开始减料,渐减至日常量的1/2~1/3,产后3天恢复正常,自由采食直至断奶前3天。
喂料时若母猪不愿站立吃料,应赶起。产前产后日粮中加0.75~1.5%的电解质、轻泻剂(维力康、小苏打或芒硝)以预防产后便秘、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夏季日粮中添加1.2%的NaHCO3可提高采食量。
2、产前7天母猪进入分娩舍,保持产房干燥、清洁卫生,并逐渐减少饲喂量,对膘情较差的可少减料或不减料;临产前将母猪乳房、阴部清洗,再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消毒;产后注射一针青、链霉素,防止产期疾病;在高温季节,产前一周要给母猪肌注鱼肝油--抗生素合剂,以防止高温综合症
3.母猪在分娩过程中,要有专人细心照顾,接产时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干燥、冬暖夏凉,严防产房高温,若有难产,通常用催产素肌肉注射,使用剂量每次为10-20单位,若30分钟后还未产出,则要进行人工助产;母猪产后最好做子宫清洗及注射前列腺素(在最后产仔36-48小时一次性肌肉注射PGF2α2毫升),以帮助恶露排出和子宫复位,也有力于母猪断奶后再发情;
4.母猪产仔当天不喂饲料,仅喂麸皮食盐水或麸皮电解质水,1周内喂量逐渐增加,待喂量正常时要最大限度增加母猪采食量;饲喂遵循“少给勤添”的原则,要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在泌乳期还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防止母猪便秘,影响采食量;
5.要及时检查母猪的乳房,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6.母猪断奶前2-3天减少饲喂量,断奶当天少喂或不喂,并适当减少饮水量,待断奶后2-3天乳房出现皱纹,方能增大饲料喂量,开始催情饲养,这样可避免断奶后母猪发生乳房炎。
7、哺乳期因失重过多而瘦弱的母猪要适当提前断奶,断奶前3天需适当限料。

夏季羊群饲养 夏季羊群保健要点


夏季气温高、空气潮湿,易孳生蚊蝇,羊群发病率增高。羊群的食欲减退,采食量减少,易导致摄入的营养不足而出现营养不良,不但会影响增重,还会影响到羊群的健康。因此在饲料方面要尽量选择营养丰富、适口性良好的饲料。夏季若想养好羊,羊群保健工作也很重要,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夏季羊群饲养夏季羊群保健要点。

1、合理饲喂

夏季温度较高并且湿度较大,羊群的食欲减退,采食量减少,易导致摄入的营养不足而出现营养不良,不但会影响增重,还会影响到羊群的健康。因此在饲料方面要尽量选择营养丰富、适口性良好的饲料,并且在饲料的调制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精料的比例,将精料的添加量由7%提高到10%。另外,精料最好是由多种精料混合而成的,这样可以确保日粮的营养全面。同时提高粗料的品质,可以使用适口性较好的青干草或者青绿多汁的青贮料。在使用青贮料时要在日粮中添加小苏打,以中和饲料中的酸度,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在夏季喂羊时可以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在羊群的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预防保健作用的药物,如健胃消食的药物、清热解毒的药物和维生素类药物等。

夏季饲喂肉羊时要做好少量勤添,不但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还可以提高羊群的采食量。在羊将料槽内的饲料吃干净后再添加可以提高羊的食欲。在完全舍饲的养殖条件下,夏季可以调整饲喂的时间和次数,每天喂2次,分别选择在一天中较为凉爽的时段进行,可提高采食量,保持营养的摄入水平。

2、进行药浴

夏季是给羊群进行药浴的理想时机,肉羊养殖场要建有药浴池,规格一般为深1-1.5m,宽0.8-1m,长3-10m,在入口和出口处要设置有围栏,出口处要铺成有一定坡度的滴流台,药浴完成的肉羊在上面停留数分钟,使羊体的药液流回池中。池中药液的深度要根据所饲养羊群的体高来确定,以到达羊的脖颈处为宜。其中常使用的药液有o.1%~0.2%的双甲脒溶液、0.05%的敌百虫溶液、0.05%的辛硫磷溶液、o.03%的林丹乳油等,药液要现配现用,不可以长时间存放和使用,否则会失去药效,达不到使用效果。

在给羊群进行药浴时要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药浴前的8h要禁止羊群采食饲料,药浴前的2h要让羊群饮足水,以免羊在药浴的过程中饮用药液而发生中毒。药液的温度保持在30℃左右。药浴时要遵循先浴健康羊以及羔羊,后浴患有寄生虫病或者皮肤病的羊。在药浴时要注意对于患有其他疾病、受外伤的羊、处于妊娠期2个月以上的羊以及1月龄以下的羔羊不能进行药浴。在药浴时要将羊的头按到药液中3-5s,以保证羊的全身都得到药液的浸泡,达到全身药浴的效果。每只羊的药浴时间要控制到3min以上,在药物完成后将羊赶到滴流台沥干药液,然后让其中阴凉处或者圈舍内休息,并观察羊群是否有中毒的现象。在药浴完成后的6h才可让羊群采食饲料。

3、加强消毒

夏季是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季节,易感染多种疾病,因此要加强消毒的工作。首先要保持羊舍的环境卫生,每天都要打扫圈舍,将舍内的粪污及时的清理,并将其堆放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堆积发酵。然后定期对运动场和圈舍环境以及工具、用具、设施等进行消毒。羊舍内消毒时可以使用10%-20%的石灰乳、草木灰或者3%的来苏儿。运动场可以使用3%的漂白粉或者5%的氢氧化钠进行喷洒消毒。在羊场和羊舍的门口要设有消毒池和消毒盆。工作人员和车辆进入场内要经过消毒后才可进入。另外,在对羊群进行一些技术操作,如去势、接产、治疗等时也要注意做好消毒的工作。对皮肤以及黏膜的消毒一般选择使用75%的酒精或者碘伏,进行创伤消毒时可以使用0.1%-0.5%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于粪污消毒则使用生物热消毒法。

4、免疫接种

夏季是多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要做好羊群的免疫接种工作。肉羊养殖场要根据当地以及本场的疫病发生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度,并要严格的按照免疫计划接种相关的疫苗。我国用于预防羊传染性疾病的疫苗主要有布氏杆菌精型2号弱苗、破伤风抗毒素、羊肺炎支原体氢氧化铝灭活苗等。疫苗要选购自正规的厂家,在使用时要注意用法和使用剂量。

5、驱虫与杀灭蚊蝇

夏季要做好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工作,如果春季驱虫工作没有及时进行的情况下可以在夏季给放牧羊驱虫1次。在驱虫时要选择高效、广谱、低价的驱虫药,常用药为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灭虫丁等,在驱虫时可小面积试用,然后再进行全体的驱虫,驱虫后的粪便要集中发酵处理,以彻底的杀灭虫源。另外,夏季蚊蝇较多,不但会影响到羊群的采食和休息,还易传播疾病,因此还要做好蚊蝇的杀灭工作,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外,还可以使用些药物,如敌百虫来杀灭蚊蝇。

1、给羊群进行药浴
夏季气温较高,正是给羊群进行药浴的最佳季节。药浴一般多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药浴前8小时停止饲喂或放牧,药浴前2小时内给予充足饮水,避免药浴时羊吞饮药液。药浴池宽度可为0.8~1米,药液深度根据羊体高确定以到羊脖颈处为宜,长度不低于5米。药液可采用0.1%~0.2%双甲脒溶液、0.05%敌百虫溶液、0.05%辛硫磷溶液或0.2%消虫灵溶液等均可,一定要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药浴原则,先小羊后大羊,先健康羊后患寄生虫的羊,病羊、伤羊、妊娠2月龄以上孕羊及1月龄以下羔羊不宜进行药浴。药浴过程中,可用手或竹竿将羊头按到药液中3~5秒,以达到全身驱虫的效果。药浴完成后,应让羊在干燥区域将毛晾干并观察是否有羊中毒。
2、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羊舍内粪污应及时进行清理,并将其运到具羊舍较远的地方,进行堆积发酵处理。清理完粪污后,可采用草木灰进行消毒,同时还可以吸收羊舍多余水分,降低羊舍湿度。另外,还可采用10%~20%石灰乳溶液、10%漂白粉溶液或3%来苏尔溶液等进行消毒。
进入羊场的人员和车辆同样需要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带入外界致病菌。
3、驱杀蚊蝇
蚊蝇不仅影响羊正常采食和休息,还是一些疾病传播的媒介。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同时进行,第一必须做好羊舍内卫生工作减少蚊蝇孳生,第二可在羊舍内部使用蚊香或灭蚊灯驱杀蚊蝇,第三羊舍周围采用辛硫磷或敌百虫溶液喷雾杀灭蚊蝇。
4、投喂保健药物
夏季可定期或根据情况,给羊群投喂健胃药物、清热解毒药物和维生素药物等。
5、做好驱虫工作
若春季来不及驱虫,可在夏季来临前加强驱虫一次,可采用伊维菌素和左旋咪唑联合使用。不过要严格按照说明用量进行,并先做小群试验,再进行大群驱虫。

夏季高温季节大闸蟹养殖管理的五个技术要点



1、优选水草:在夏季养蟹池内的水草应以沉水植物为主,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为辅,外河、湖泊的水草要连根带泥移入。水面遮阳的水生植物最好选用空心菜,空心菜除能提供蜕壳栖息场所,躲避敌害,净化水体,提供天然饵料外,还可在高温季节起避暑降温作用,预防河蟹的性早熟。另外还可适量增加小青萍、水葫芦与水花生以控制河蟹性早熟。水草夏季总体覆盖率应保持在2/3左右。
2、科学投饵:夏季动物性饲料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一般植物性饵料占投喂量的60%左右,宜以水草、青萍、南瓜、西瓜皮等为主,适当搭配小麦、玉米、豆饼等或河蟹夏季全价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池蟹体重的8-10%,饵料投喂应采用“四定四看”投饵,确定饵料投喂量的增减,一般以投喂2小时后检查略有剩余为好。若发现蜕壳蟹应及时在饵料中添加蜕壳素,促进河蟹顺利地蜕壳。
3、调控水质:一般水深要求1.2-1.5米,高温时可适当加深,保持中下层水温稳定在28℃以下。每3-5天换水1次,每次边排底部老水边注新水20-30厘米;进排水口要用40目密眼网布扎牢,严防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并防止河蟹逃跑;pH值控制在7.5-8.5之间;透明度为40厘米左右;每10-15天泼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每米水深10公斤。
4、加强预防: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每10-15天泼洒生石灰或二氧化氯以及“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大蒜素或免疫增强剂,连用3-5天;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蛭弧菌等。
5、抓好管理:坚持每天巡塘,了解河蟹的摄食、防逃设施及敌害情况。若有河蟹逃走,要及时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及时捕捉养蟹池中的敌害生物;出现病蟹、死蟹应立即查清原因,抓紧处理。

夏季鱼类养殖注意事项 夏季养鱼的注意要点


淡水养殖鱼类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最初人们在沟渠、小河流、池塘利用窗纱围起来进行小规模的养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膳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对鱼类的需求在不断的加大,近年来出现了集约化很高的水产养殖项目,人们利用水库、大型池塘、河流进行规模化养殖。夏季是鱼类的生长旺季,也是水产养殖业的黄金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投入的饲养物质大量增加,饲养的水域环境也在不断恶化,用药量在不断的增加,所出现的水产养殖的疾病也在增多,鱼病增多直接影响了全年的产量、质量和效益。随着水质的进一步恶化,给鱼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所以为了增产增收,就必须进行严格的饲养管理,否则可能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夏季鱼类养殖注意事项夏季养鱼的注意要点。

1、水质方面

“鱼儿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良好的水质就养不好鱼。所以池塘内水质的好坏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关系到鱼类的繁殖。在池塘中饲养鱼类也要给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利于控制和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在饲放鱼苗前,要把池塘底部的淤泥清除干净,减少有机物和病菌对水质的干扰和影响,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空塘1周,进行阳光的暴晒,以便杀灭病菌。为了保持良好的水质,必须适时进行冲注新水调节。夏季气温高,水面蒸发量大,一般每隔10天左右冲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cm深。当池内水质严重恶化时,应排出1/3~1/2,然后注入新水,以便保持池塘内的水新鲜和清洁,保证鱼类的生活环境不受干扰和侵害。

2、鱼类的饵料方面

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鱼类的生长速度。在所投放的饲料中要保持饲料中各种营养的平衡,氨基酸、蛋白质及鱼类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等物质。如果添加的物质含量少或者营养物质不均衡,就会很容易发生疾病,这样不利于鱼类生长。饲料中如果长期添加激素类药物,虽然可以使鱼类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是对鱼类本身的生理机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了鱼类的抗病能力。尤其是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隐患,给人们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所以在养殖期间不要对鱼类投放含有激素类的饲料进行饲养。饵料以青料为主,精料为辅,具体投喂量应根据鱼类每天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精料要少些。夏季,由于气温高,天气变化较大,容易发生泛塘,应控制投喂量,不给鱼吃夜食。一般晴天的时候多投喂饲料,雨天的时候要少投放一些饲料。投喂的饵料要新鲜,不喂腐化变质的饵料;投放饵料要有固定的食场,同时要保证饲料的质量。避免投放的饲料过量,既造成饲料的浪费,又会影响池塘内的水质,从而影响池塘内的鱼类的生态环境。

3、投放肥料方面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繁殖生长,能最快、最好地促进微生物增生繁殖,最大程度地降低有机肥料对水质的污染,保证鱼塘物质的良性循环。为了促使鱼类天然饵料的不断繁殖生长,保证其摄食的需要,各类池塘都应适当追施肥料。由于每年7~9月份气温热、水温高,有机物分解快,浮游生物繁殖量多,鱼类耗氧量大,加上气温多变,水质容易变化,所以一次施肥量不易过多,应采取少量勤施的原则。有机肥料须经充分发酵,水中含氧丰富,合理施用有机肥不但成本低,而且可以达到很好的养殖效果。

鱼塘施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因为经过发酵腐熟、有机物质充分分解的肥料施人鱼塘既可减少水中氧的消耗,又能较快地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还能杀死有机肥料中的病原体。如天气晴好可适当多施,雨天或闷热打雷天气应少施或不施肥;在这个期间,由于鱼类的生长速度加快,长势良好,投放的饲料等物质增多,加上天气的闷热,鱼类所需要的氧气量也在增多,所以在池塘的中间要安放有一个给池塘增加氧气的打氧机,以便保证鱼类正常的生活所需要的氧气量。要经常捞出剩草、污物,割除池塘边杂草,以免污染水质,影响水中的氧气的含氧量。夏季天气温度高,相应的水温也高,尤其在炎热的夜晚或遇雷雨天气时更要格外注意,稍有疏忽就会引起泛塘,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除定期调节水质外,还应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动打氧机增加氧气,同时停止施肥并控制吃食量,缩短吃食时间。

4、疾病方面

淡水鱼类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是出血病。出血病的主要症状为:病鱼的口腔出血,鱼鳃发白。如果发现鱼类出现此种情况,应立刻携带病鱼到水产兽医部门进行解剖治疗。

细菌性疾病还有鱼类烂鳃病。其主要症状为:鱼体色变黑,鱼鳃发生腐烂症状,常有污泥塞在其中,鱼鳃上面黏液增多。鱼类的疾病还有很多,要根据发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切实找到适合病症的治疗方案。真正的解决好鱼类发生的疾病,以便保证整个池塘内的鱼类健康生长。

夏季养鱼的注意要点
投饵施肥

夏季应改间隔投饵为中午前后每天投饵,饵料以饼类、米糠、麦麸、颗粒饲料等精料为主,加一些适口鲜嫩的青草、菜叶和浮萍等。若水质不肥,应少量多次施肥,以防塘水过肥造成泛塘死鱼。食草鱼投喂青料量,7月按每100公斤鱼体重每天投40~50公斤,8月增至65~80公斤;吃食鱼投喂精料量,按每100公斤体重每天投4~5公斤;投喂螺、蚬等饵料的量,以7~9小时能吃完为好。盛夏塘水透明度应控制在30厘米左右。若塘水过瘦,应多施绿肥和无机化肥。绿肥施用前应先晒至半干再掺入一定量粪肥,堆于塘边浅水处,上压石块或泥土,沉入水里,隔3~5天翻一次,让其充分腐败分解,然后捞去残渣,再补充新料,每次亩施绿肥100公斤左右。无机肥隔5~7天施一次,每次亩用尿素1公斤,或用硫酸铵1.5公斤加过磷酸钙1~1.5公斤,施前先将无机肥溶于水中(防鱼误食中毒),再均匀泼洒水面。施肥次数和数量根据天气、水色和饲养品种而定,晴天适量多施,阴雨天少施或不施;水色呈淡黄色或淡绿色时多施,呈油绿色或红褐色时少施或不施;白鲢、罗非鱼、白鲫等多施,草、青鱼为主的塘少施。

调节水质

一是隔10天左右冲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水15~20厘米深。若水质恶化,应先排出1/3~1/2陈水,再注入新水。二是隔10天左右,在晴天中午搅动塘底1次,搅动面积要小于池塘的一半。三是间隔20~30天,每亩水面用15~20公斤生石灰溶于水后泼洒。

防治鱼病

每日早晚巡塘观察,捞去塘中杂草污物。黎明前后鱼类易缺氧浮头,如鱼有浮头现象,应立即开增氧机或加注新水。若无增氧设备,可向塘中泼洒加有食盐的黄泥土(每亩水面用黄泥10公斤,加水调成糊状,再加10公斤食盐并稀释),效果也很好。但要注意不能用漂白粉,否则会加快鱼类窒息死亡。隔15天左右,在塘边和食台上用漂白粉250~300克以及硫酸亚铁125克兑水泼洒,可防治鱼类细菌性皮肤病和烂腮病。按每10公斤鱼体重用蒜0.5公斤,捣碎拌入饵料喂鱼,每月喂2~3次,每次连喂3~5天,可防鱼类肠炎等疾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4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