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池塘养殖大闸蟹的管理技术要点


移栽水草 蟹池移栽伊乐藻、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率达50%左右,使河蟹生长在多水草的水体中,接近自然生态条件。水草不仅是河蟹喜爱的植物饲料,还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及附着生物的基质,同时它们具有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降低水的肥度,澄清水质,加强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高温季节吸收太阳热能,降低水底温度,改良水环境等重要作用。对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当水草不足时,要及时补充。
调活水质 夏季水温高,水质极易败坏,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活、爽、嫩,溶氧高,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一是加深水位,保持池塘正常水位在1.5米左右。养殖辽蟹的池塘,水深要达2.0米以上,以免灼伤蟹体。二是高温季节,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30-40厘米,最好边排边注,使池水呈微流水状态,换水时应保持水位稳定,遇到恶劣天气,水质变化时,要加大换水量,尽量加满池水。换水前要捞去池中的残留物,避免水质污染。如发现河蟹往岸上爬的次数和数量增多、口吐泡沫,多为缺氧现象,应立即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三是每隔7-10天,泼撒一次生石灰,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有澄清水质,增加水体钙质的作用。
投足饵料 夏季应坚持每天早晚投饵,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10%左右,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度。其中下午5点投饵量为全天投饵量的70%,对吃不掉的残饵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饵料要新鲜、适口、不腐烂变质。动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蛳、蚬、动物内脏、水生昆虫、蚕蛹等;植物性饵料有:麦类、豆饼、黄豆、瓜果、蔬菜、水草等。其中植物性饵料占60%左右。饵料要做成团或块,以提高饵料利用率。也可投喂河蟹全价颗粒饵料,投饵时视天气、水质、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所投饵料要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
注意防病 高温季节,致病因子多,易引发各种河蟹疾病,尤其是暴发病,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辅以药物防治疾病。可定期交替泼洒1ppm土霉素粉、0.5-1ppm呋喃唑酮、1-2ppm硫酸锌、0.5ppm蟹安灵等药物;经常投喂药饵,每1000克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壳粉、骨粉、鱼粉、禽蛋壳粉,以利河蟹脱壳。发现疾病,对症下药。寄生虫病可用5-10ppm福尔马林或其他杀虫剂全池泼洒,细菌性病用消毒药物进行水体消毒2-3次,全池泼洒药物与投喂药饵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相关推荐

夏季大闸蟹池塘伊乐藻的控制管理技术



新蟹池内适量栽种伊乐藻有利于净化水质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河蟹池塘提供天然饵料,促进河蟹生长发育。但是随着水温升高,伊乐藻容易出现“疯长”现象,从而影响河蟹活动,并且容易造成蟹池缺氧和大面积败草破坏水质。因此,必须加强对伊乐藻的控制与管理。
1、人工清除部分伊乐藻
一是漂浮和腐烂的伊乐藻应及时捞出水面;二是间隔三米左右,整行拔去生长过密的伊乐藻,在池底留2-3m的通风沟,将伊乐藻覆盖面积及控制在40-50%,为河蟹的自由活动留有一定空间;三是对长出水面的伊乐藻用刀具及时做割梢处理,使草头没入水面20cm以下,防止遇到大的风浪,增加浮力,脱根死亡。
2、控制水位,适时增氧
蟹池塘水位过浅,容易造成伊乐藻生长过快,水位过深,伊乐藻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而腐败死亡。因此6月份以后应该将水位严格控制在1-1.2m,以营造良好水草生长环境。遇高温,闷热天气,蟹池及时开增氧机增氧,保证池塘溶氧充足,防止伊乐藻夜间缺氧死亡。

夏季河蟹池塘管理要点



河蟹生长的水体环境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与发育,从而影响到河蟹产量和经济效益。由于夏季高温容易引起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甚至水草大面积的死亡,再加上天气容易变化引起水体中有机质大量耗氧,从而引发河蟹呼吸缺氧,体质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塘口甚至造成河蟹的大面积死亡。入夏以来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降水稀少,河蟹的安全度夏已经成为广大河蟹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建湖县水产局组织技术指导员深入塘口,有针对性开展以夏季高温季节河蟹池塘管理措施为重点指导内容的技术服务工作,具体指导措施:
一、加强水草管理。水草管理以水草种植面积占池塘总面积60-70%。水草太多的塘口,开展以人工清除为主的措施,把多余水草清除,力求保证水草的分布为“#”字型,确保通风、透气。水草少的塘口以补栽伊乐藻为主的水生植物,也可适量补种一些水花生、水浮萍。 
二、加强池塘消毒。对河蟹食场进行定期(10—15天)二氧化氯、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控制有害病菌的生长。
三、施用EM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全池泼洒,EM菌一般为15天/次,用量为1斤/亩。
四、加强水体增氧。正常情况下在晚上的10点到翌日的6点进行水体增氧,当天气突变时,及时开动增氧机,则将有效地缓解水体中氧气不足的现象,确保水体溶氧充足。
总之,高温河蟹池塘管理措施主要以控制水草、调节水质,确保水质“嫩”、“活”,为河蟹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河蟹顺利地生长和发育。

高温季节大闸蟹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六七月份,南京溧水县连续高温少雨,对溧水县养殖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养殖户以为蟹种投放后,只要平时再投喂些饲料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河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需认真负责。现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水质监测。经常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池水深度根据不同季节灵活掌握。一般7月份以前水位保持在60-80厘米,7月份以后深水位,在高温季节水位保持在1.5米左右。
二、换水次数要适中。换水过多会对蟹造成应激反应,不利于生长;过少会导致水质恶化。一般水温在20xx投喂量一般上半年占30%,下半年占70%左右。
四、经常巡塘,注意防病。发现病蟹、死蟹要及时采取措施。要对症下药,不可乱用药,否则会加重病情

夏季管理大闸蟹池塘养要做到“五勤”



夏季是河蟹生长旺季,搞好这一时期管理,是获得养蟹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此时养蟹管理工作要细致深入,常抓不懈,其技术措施要做到“五勤”:
1、勤巡塘检查,防止缺氧
每天坚持早晚巡塘1次,主要观察河蟹的吃食、活动情况以及河蟹生病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是否有漏洞,有无逃逸现象,高温季节气温较高,水中溶氧少,要防止缺氧。
2、勤捞除水草,防病害
高温时,有时水草被河蟹夹掉,漂浮在水面上,如果不捞除就会腐烂,败坏水质,所以要勤捞除水草。同时加强河蟹病害的防治,每15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调节水质杀菌消毒,预防疾病。
3、勤注新水促进河蟹生长
高温期是河蟹生长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抓好水质的调节,坚持每2—3天换水一次,每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20xx做好养殖依据。

夏季高温季节河蟹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夏季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季节,由于此时气温水温较高,水质较易恶化,也容易引发各种蟹病的发生。因此,加强蟹池夏季管理,对实现全年增产增效尤为重要。
一要管护好水草:水草既可作为河蟹的植物性饵料,也是河蟹栖息、脱壳、隐蔽的场所,同时还可以遮阳、降温。适宜蟹池移栽的水草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面积要占养殖面积的60%左右,对暴露在水面的伊乐藻要及时刈割掉,对水草覆盖全池的要适当稀疏。
二要调活水质: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恶化,要保持水质肥、活、爽、清和较高的溶氧,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以上,水位深度最好保持在1.5米左右。高温季节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40厘米,边排边注,排水要用水泵从蟹池的底部抽出;每隔10-15天,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5-10公斤全池泼洒1次,既改良水质,又增加水中钙质,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三要科学投饵:投饵按照“四看”、“四定”的科学方法投喂。夏季河蟹饵料应以植物性为主,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一般植物性饵料占60%左右,日投饵量为池蟹体重的6-8%,有条件的可投喂全价颗粒饲料,饲料要定时定点投喂在水草的浅水区。
四要加强防病: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外用含氯或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微生物制剂以及“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幼鳖池塘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通常将规格为50~250g的小鳖称为幼鳖,幼鳖养殖是养鳖生产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是承接稚鳖培育和成鳖养成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成鳖的养殖成效。在幼鳖的池塘养殖管理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放养
放养的幼鳖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同一池内放养的幼鳖规格要一致,以防大小混养引起相互残杀。放养密度根据幼鳖的规格不同而异,平均体重小,放养密度大,并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步降低养殖密度,一般放养50g/只左右的幼鳖,30~40只/m2;80g/只左右的幼鳖,20-30只/m2;100g/只左右的幼鳖,15~20只/m2,具体放养密度还要结合放养时间、养殖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实际生产因素来确定。为提高幼鳖成活率,放养前要先让幼鳖适应池塘环境,在池边用池水泼洒幼鳖体表,再用4%的食盐水或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15min;放养时将幼鳖多点放在池水边,让其自行爬到池内,不宜将幼鳖直接倒入池中,以防损伤鳖体。
二、合理投喂优质饵料
幼鳖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生长期较短,6~9月为最适生长期,在其生长旺季,要按照“定质、定量、定点、定时”的原则,投足投优饵料,促进其健康生长。定质,饲料要求优质新鲜、适口性好、营养成分全、蛋白质含量高。以幼鳖配合饲料为主,鲜活饵料为辅,将新鲜动物饲料,如小杂鱼、螺蚌肉及动物内脏等,经加热或4%的食盐水消毒,加入新鲜蔬菜绞碎后拌入饲料中,适当添加3%~5%的植物油。定量,在水温高于18℃时,幼鳖即可开始投饵,4、5月份日投饵量可按鳖体重的3%~5%估算;6~9月份气温升高,幼鳖摄食量增强,日投饵量按体重的5%~10%估算;10月份以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日投饵量降至鳖体重的3%~5%。生产中实际投喂量要结合饵料种类、幼鳖生长、吃食及天气、水质等情况及时调整,晴天、水质好及生长旺季可适当多投;水温低、阴、雨、闷热天或水质恶化等要少投或不投,通常饵料在1.5h内吃完为宜,确保幼鳖能够吃饱吃好。定点,池内多点搭设食台,饲料要投在食台上,便于观察检查幼鳖的吃食情况,避免饵料散失浪费;食台同时可做为晒台,供幼鳖晒背。定时,每天按时投喂饵料,养殖前期和后期气温较低,幼鳖摄食量少,水温18℃~20℃时,一般两天投喂1次;水温达20℃以上时,每天上午10时左右投喂1次;养殖中期气温较高,幼鳖摄食量大,一般每天上午8:00~9:00、下午4:00~5:00投饵2次。
三、加强水温管理和水质调控
幼鳖对水温的变化十分敏感,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在适温条件下,饵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因此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要随着季节、气温的变化及时调整幼鳖池的水位,尽量使水温保持或接近其最适生长温度。在幼鳖生长期,水位一般保持在50~2000px,初春和深秋昼夜温差大时,可适当提高水位,稳定水温;初夏气温达到25℃时,可适当降低水位,使水温尽快达到适温范围;气温达到35℃左右时,及时加深水位防暑降温。
幼鳖池养殖面积一般较小,养殖期内随着鳖个体不断增大,活动能力增强,新陈代谢旺盛;尤其是在夏季气温较高时,鳖摄食量大,排泄物增多,水质容易变坏,因此要根据池中水质情况及时换注新水,定期用20mg/L的生石灰和0.4mg/L的三氯异氰尿酸交替泼洒消毒,保持水质清新,水体溶氧4mg/L以上,pH值7.2~8.2,透明度25~750px。换水时,不宜大排大灌,注意温差调控,以免引起幼鳖应激反应。池内种植一些水葫芦、水花生及浮萍等水生植物,面积不超过水面的1/4,一方面能增加水体溶氧,吸收水中氮、磷等物质,净化有毒有害物质;另一方面给幼鳖提供了栖息、晒背和遮阴的场所。定期向池内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降解有毒有害物质,改良池塘底质,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促进幼鳖健康生长。
四、定期分池饲养
养殖期间,由于幼鳖个体体质、摄食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个体生长差异明显,规格不齐,易以大欺小、互相厮咬,使鳖体受伤而感染疾病,影响幼鳖正常生长,因此每隔2~3个月,要按幼鳖规格大小进行分池饲养,调整养殖密度。分池前幼鳖要停食1d,对鳖体消毒后,按规格、密度不同进行分级分养。分池时,先将原池上层水注入新的养殖池,然后再加注新水,以降低幼鳖因生长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应激反应。
五、做好鳖病防治工作
日常养殖管理中,做好生产工具的消毒工作,捕捉、运输幼鳖或分池时,操作要小心,避免人为因素弄伤鳖体而引发疾病。做好食台和食场的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除残饵,以免其腐败变质污染水体和新投饲料。每天巡塘,观察幼鳖活动、摄食及鳖体表、体色等情况是否正常,有无病鳖、死鳖;观察池塘水色,测量池水pH值、溶解氧等,掌握池塘水质情况,适时换注新水;定期对水体杀菌消毒、投喂药饵,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等增强幼鳖的免疫力。发现病鳖,要及时确诊,隔离治疗;对发病池换水消毒,用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六、加强越冬期管理
幼鳖在11月份气温降到12℃以下时进入越冬阶段,因其环境适应能力比稚鳖强,可在池塘中自然越冬。为提高越冬成活率,要营造良好的越冬环境,越冬池宜选择在环境安静、避风向阳的地方,幼鳖入池前,经曝晒、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再在池底铺375px左右的细沙。越冬前水温在18℃以上时,要加强对幼鳖投饵,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增加鳖体内脂肪积累,保证越冬期能量消耗。越冬期间,保持池塘水深1.5m左右,每月换水1次,每次20~750px,确保池塘水质良好,溶氧充足;经常巡塘,观察幼鳖和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幼鳖安全越冬。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4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