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鲶的胚胎发育和胎后发育

成熟卵呈圆球形,橙黄色。卵径约为2.1mm吸水后为 4.3 mm左右)。正常受精卵在水中3-10min产生粘性。遇水立即产生粘性或长时间不产生粘性的卵为未熟或过熟卵。在水温 22-23度条件下,受精卵约1.5h开始卵裂。受精后约14h进入原肠中期,此时计算受精率。受精卵保持粘性,继续正常发育;未受精卵失去粘性,卵色变白,呈浑浊状,卵内物质溃散。受精后37h 左右进入出膜期,鱼苗大量孵出。在水温16-27度时均能正常发育,最适水温为22-25度。

刚孵出的大口鲶鱼苗全长0.40-0.45cm,身体侧扁透明,因腹部具有圆球形大卵黄囊而呈淡黄色,形似蝌蚪。鱼苗聚集水底,头尾趋向一致排列,尾部快速摆动,不会游动。水温18 C`时,孵化后11h眼球和头背部出现色素,肛门开口。孵化后17 h,卵黄吸收约1/6,鱼苗体色变深,呈黄褐色。孵化后36-48 h,卵黄吸收约 1/3,部分鱼苗可作短时上下游动;孵化后2-3日,鱼苗卵黄被吸收1/2以上,已能游动觅食孵化后4-5日,鱼苗全长0.72- 0.95cm,卵黄吸收完毕,完全转入外源性营养。孵化后20日左右进入稚鱼阶段,尾鳍上叶较卜叶长而宽,接近成鱼尾形孵化后 25-27日,稚鱼除存在第二对下领须外,其余外形特征均与成鱼相似。2-3月龄,稚鱼体长达到15cm以上时,第二对下额须全部消失。胚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密切相关,其适温范围为18-28度.

相关知识

鳖卵的胚胎发育



在孵化期间要随时注意鳖卵的变化,发现胚胎发育不良的,要随时拣出,以免影响正常卵的孵化。鳖卵自然孵化时(温度25℃)的胚胎发育过程如下:
1.新产卵壳色为鲜艳的淡黄色或略呈淡白色,一端有气室,对光照看,内部呈透明的红黄色。从鳖卵排出后6~12小时,鳖卵呈淡黄色半透明状态,以后开始出现白点(动物极),24小时左右白点扩大到直径0.5~1.0厘米的圆区;48小时白区扩大到卵壳的2/5;96小时白区扩大到卵的1/2~3/5,以后白区基本停止扩大。
2.10天左右壳面白色迅速扩大,淡黄色部分缩小,对光照看,见到卵内有血丝分布;未受精卵见不到血丝,应予拣出,不再孵化。
3.15天左右壳面白色部分继续扩大,对光照看,血丝分布面扩大,其余部分透明。
4.20天左右壳面白色超过一半,透明部分(植物极)色泽变深,对光照看,见到大量血丝、黑点和黑影,黑影为胚胎头部,直径约为1厘米,能移动,有时在植物极,有时在动物极和植物极的分界线间。
5.25天左右壳面白色面积达60%以上,对光照看,卵胚呈现一团黑影,比以前更为明显。
6.30天左右壳面白色达70%以上,植物极颜色更深、变红,对光照看,胚胎基本形成,并见有活动。
7.35天左右壳面白色继续扩大,植物极更缩小,直径仅有1厘米左右,颜色更深,呈深紫红色,对光照看,可见胚胎头部有明显伸缩活动。
8.40天左右壳面基本变白,壳底残留小块红黄色,色彩鲜艳,对光照看,可见上端为气室,中间为胚胎黑影,下部为卵黄。此时,稚鳖已全部形成,伏在卵黄上,胚胎腹部有一细管连接卵黄,卵黄呈红黄色,壳内色彩和壳外一致。
9.45天左右壳面全部变成粉白色或淡青色,植物极变黑,分界线模糊,表面卵黄即将吸收完毕。对光照看,壳内呈一团黑影,活动很明显。
10.50天左右鳖卵胚胎发育已完成,动、植物极分界线消失,整个鳖卵呈不透明的白色。温度、湿度适合即破壳而出。出壳时间多在傍晚和天亮前后。

中华绒螯蟹的性腺发育、胚胎发育与幼体发育



1.性腺发育:河蟹大约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到性腺已发育成熟时,开始沿江河而下进行生殖洄游,到达河口浅海的咸淡水繁殖。这时在一定的咸淡水的刺激下达到了生理成熟。
繁殖中若产卵的外界环境条件如盐度、温度、雌雄条件不好,卵巢会逐渐退化。河蟹的卵巢发育过程大致可分成6期:第1期,性腺乳白色,细小。第2期,卵巢呈粉红色或乳白色,较膨大,肉眼已能区别雌雄性腺。第3期,卵巢呈紫色或淡黄色,肉眼可见细小卵粒。第4期,卵巢呈紫褐色或赤豆沙色,卵粒明显可见。第5期,卵巢呈紫酱色或赤豆沙色,卵粒大小均匀,游离松散,成熟系数达8%~14%。第6期,卵巢因过熟而退化,出现黄色或橘黄色退化卵粒。
2.产卵和胚胎发育:河蟹为硬壳交配,在产卵的同时卵子受精。受精卵先堆积于雌蟹的腹部,后黏附在腹部附肢内肢的刚毛上。腹部携带卵的雌蟹,称为抱卵蟹。
河蟹的怀卵量与个体大小及性腺发育好坏有关。一般200克左右的雌蟹怀卵量在50万~90万粒,也有的达百万粒以上。体质好的雌蟹在完成第一次产卵后,还可以继续怀卵。
河蟹受精卵在外界条件适宜时,即行胚胎发育,并表现为螺旋卵裂类型。受精卵经二、四、八个分裂球后,进入多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原肠期以后,卵黄消耗明显,出现月形透明区,此透明区即为胚胎部分。随着胚胎发育,透明区先后出现附肢和复眼雏形。复眼出现之后,卵黄块的背方出现了心脏原基,不久心脏开始跳动,附肢、头胸甲相继形成。此时卵外观呈乳白色,卵黄极小,呈蝴蝶状一块,这时胚胎已进入原溞状幼体。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水中溶氧等因素有关。水温高、溶氧充足的情况下发育快。当水温在23~25℃时,只需14~15天就能孵化出膜。受精卵必须在海水中方能维持其正常的胚胎发育。
3.幼体发育:河蟹幼体发育过程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3个阶段。刚从卵孵化的幼体,外形不像成体,为溞状幼体阶段。这时呈三角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背面有一背刺,前端腹面有一额刺,两侧中部各具一侧刺。前端有一对复眼,侧面有两对触角、一对大颚、两对小颚和两对颚足,身体布有色素粒。
溞状幼体经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因溞状幼体每蜕1次皮,其形态都要发生1次变化,所以将其分为5期。
溞状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也叫蟹苗。蟹苗经多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变态,才逐渐长成成蟹。

黄姑鱼鱼苗胚胎发育


在水温22.5~23.4度、盐度21.1~22.0、H值 8.18的条件下, 日本黄姑鱼的胚胎发育从受精 卵的开始分裂约经9小时左右发育至原肠期,15小时30分胚孔封闭,21小时45分出现心脏搏动,32小时 后仔鱼破膜孵出。刚孵出的仔鱼体质较弱,侧卧水底,偶尔向上挣扎斜向游动,在强光下易于死亡。1 日龄仔鱼可头朝下悬挂水中,卵黄囊吸收很快。3日龄仔鱼全长2.9~3.1毫米,口开启,口裂的下 长为380~405微米,形成第一道肠曲,卵黄囊消失,鳃耙出现,开始摄食轮虫。5日龄的仔鱼全长3.3 毫米左右,进入仔鱼后期,有趋光性。15日龄仔鱼全长8.2毫米,各 均已形成,能游泳,摄食能力增 强,十分活泼,可捕食大型 足类及丰年虫等,在水体中的分布均匀,且大多分布于水体中下层。25日 龄的幼鱼全长6厘米,外形与 式已与成鱼相似,体被鳞,贴于池底或池壁而结群环游,抢食凶猛, 生长加快。

沼泽绿牛蛙(美国青蛙)孵化及胚胎发育


(一)孵化
1.孵化设备 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可选择不同的孵化设备进行孵化。常见的孵化工具,有水泥池、网箱和各种盆皿,如水缸、木盆。木桶等。

水泥池,要求水源方便,一般面积为3~5平方米,池深60~70厘米左右。如有现成的鱼苗孵化池或水泥池也可就便使用。网箱采用4060目的筛绢布缝制,面积为1~2平方米,箱体高约50厘米。通常置于清水池塘或河道中进行孵化。

如蛙卵数量不多,也可用水族箱、缸盆等小容器静水孵化。

2.孵化管理 受精卵放人孵化池前几天,应将孵化池刷洗一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一次,再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清洁水。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

(1)掌握孵化密度 孵化池每平方米放卵数量为3000~6000粒左右。网箱每平方米可容卵6000~10 000粒。
(2)搭棚遮荫 防止太阳直射和雨水过多震动蛙卵。
(3)调节水位和水温 早期孵化,水位可浅些,20~30厘米左右,以增高水温,利于卵的孵化。蝌蚪出膜后,逐渐加深水位至50-60厘米,增加水体,使水温相对稳定,有利于蝌蚪的发育。盛夏孵化,也须加深池水,以防水温过高,影响胚胎发育。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0~31℃。
(4)防治剑水蚤和水霉病 发现池水中剑水蚤过多,可用1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杀灭;发现受精卵滋长棉絮状的水霉菌时,可泼洒0.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治疗,并及时用捞网(纱布做成)捞出死卵。
(5)换水 采取静水孵化时,每天要换水1次,保证溶氧足够;如流水孵化应以微流水形式为宜,避免水流过急震动卵块,不利胚胎发育。

(二)胚胎发育
美国青蛙早期胚胎发育,从受精卵至左右鳃盖闭合;共分为26个时期。由受精到孵出蝌蚪的时间,随着水温的高低而不同,蛙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31℃(最适为2428℃)。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所需孵化时间就越短,反之则长。如当水温21~24℃时,从受精到出膜需48~60小时;而当水温28~29℃时,受精后41小时胚胎即孵化出膜,受精后131小时,左右鳃盖闭合,完成早期胚胎发育,成为能摄取外源食物的蝌蚪。蝌蚪在孵化后40~50天长出后肢,60~80天完全变态成为幼蛙。

黄鳝胚胎及仔鱼的发育



(1)受精卵的胚胎发育
黄鳝卵的胚胎发育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在水温29一31℃时,需150小时左右;水温25一27℃时,需要168小时左右。胚胎发育过程见图l一18。

黄鳝卵的卵径3.3一3.7毫米,卵粒重35毫克左右。卵黄均匀,卵膜无色、半透明。卵子受精后12一20分钟,受精膜举起,形成明显的卵间隙,此时卵径增大到3.8一5.2毫米,并开始有原生质流动。受精后40一60分钟,可见到明显的胚盘,从卵子受精直到原肠早期,卵的动物级均朝上。

卵裂期:在25℃左右的水温下,鳝卵受精后120分钟左右,发生第一次分裂。受精后180分钟左右发生第二次分裂,受精卵约240分钟,第三次分裂,第四次分裂在受精后300分钟左右,受精后360分钟左右形成大小基本相等的32个细胞,呈现单层排列,此后分裂继续进行,经过多细胞期,于受精后12小时左右发育到囊胚期。

原肠期:随卵裂的继续进行,动物极细胞越来越小,原肠期开始。受精后18小时左右,动物极细胞下包,进入原肠早期,形成环状隆起的胚环。受精后21小时左右,胚盾出现。受精后35小时左右下包到卵的1/2,神经胚形成。受精后44小时左右,发育到大卵黄栓时期。受精后48小时左右,进入小卵黄栓时期。受精后60小时左右,胚孔闭合。

神经胚期:在原肠下包的同时,动物极的细胞开始内卷,在受精后21小时左右,胚盾形成并不断加厚,形成原神经极。此后,随原肠的下包,神经板不断发育和伸长,在受精后65小时左右,尾芽开始生长时形成神经沟。

器官发生期:受精后60小时左右。形成细直管状的心脏,并开始缓慢跳动,每分钟45次左右,血液中无红细胞。此后,心脏两端逐渐膨大,有心耳、心室之分,进而出现弯曲。受精后90小时左右,形成“S”形心脏,心跳每分钟90次左右,血液中有红细胞而呈红色。胚孔闭合,尾芽开始生长。受精后77小时左右尾端朝前形成弯曲。受精后95小时左右后尾部朝后伸展,并不断伸长。受精后65小时左右,神经胚的头部膨大,形成菱形的脑室。受精后85小时左右,视泡出现在前脑室两侧,受精后100小时左右晶体形成。受精后69小时左右,胸鳍形成,并不断扇动,每分钟90次左右。在受精后94小时左右,胚胎的背部和尾部形成明显的鳍膜。到卵黄囊接近消失时,胸鳍和鳍膜亦退化消失。

水温21℃时,受精后327小时(288一366小时)仔鱼破膜而出。此时体长一般在12一20毫米,刚脱膜仔鱼卵黄囊相当大,直径3毫米左右。仔鱼只能侧卧于水底或做挣扎状游动。

(2)仔鱼的发育
黄鳝仔鱼孵出后,仍然靠卵黄囊维持生命。待全长达28毫米左右,颌长1.2毫米左右时卵黄囊完全消失(图1一19),胸鳍及背部、尾部的鳍膜也消失,色素细胞布满头部,使鱼体呈黑褐色,仔鱼能在水中快速游动,并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和丝蚯蚓。

大口鲶的鱼种培育


1.放养

当鱼苗体长长到3-4 cm时,就可将鱼苗投放到 667m左右的鱼种池中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0-200尾,饲养15d左右,当池内约有半数个体达到,5-6 cm时,就要彻底清池过筛,分级分池放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5-40尾。当池内约有半数个体长到8 cm时,再次清池过筛,又分级放养,此时每平方米只能放15-20尾。待鱼种长到 10-12cm的规格时,即可放入大池开始成鱼养殖.

2、饲养管理

(1)投饵。鱼种培育阶段前期的主要饵料是水蚯蚓,其次是 相应规格的家鱼苗、蝇蛆等。每天投4次,投饵量为鱼种体重的 20%左右,当鱼种体长长到5 cm时,就可开始用一半活饵料, 一半添加引诱剂的配合饵料进行食性转化,整个转食过程需7-12d。转食期间日投饵两二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15%。当发现有80%以上的鱼种摄食饵料时,就可逐渐递减诱食剂的用量,直到完全不用日投饵量为角体重的3% -- 0%,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鱼种饵料的营养而要量是粗蛋白质42%-48%、粗脂肪8%-10%、糖26%-30%、粗纤维6%-8%,另加一定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投饵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次投饵以鱼能在20 - 30min内基本吃完为宜.

(2)水质管理。鱼种培育池的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ph值 6-8,溶氧5 nd/L以上,水深I m左右注意早晚巡塘观察鱼种的活动情况,经常清晒饵料台,定期改良水质和预防疾病。每次加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5左右较好.

3.苗种运输通常采用双层鱼苗塑料袋充氧运输,规格为 70 cm x 40 cm。一般装水量(鲢鱼一起)约为袋总容量的2/51/2,4-6月份的装载密度为1-1.6 cm鱼苗每袋装8000- 10000尾,3-4 cm鱼苗装700-1000尾,5-6 cm鱼苗装300- 400尾8-10 cm鱼苗装30-60尾。为了避免运输途中水温升得瓣宣、可在袋内加些小冰块(不超过1 kg)或在纸箱内2袋中间加一小袋冰块,以维持低温。

鳊、鲂的性腺发育


据研究,已达性成熟的鳊、鲂的卵巢发育可分为几个阶段: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中旬为冬季卵巢,处于第l期,卵巢中主要为第3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大生长期,卵径0. 2-0.5 mm,其体积约占整个卵巢的80%以上;3月中旬至4月底为w期卵巢,此时发育迅速,成熟系数直线上升,初级卵母细胞大量积累卵黄,处于发育晚期,卵径已达0. 7-1. 0 mm,没有第3时相的初级卵母细胞,其所占体积可达整个卵巢的97%;5月初至6月底为产卵季节的卵巢.为IV期末卵巢,发育较一致,等待时机产卵。据此,可知鳊、鲂的自然繁殖期主要在每年,5--6月份。产前极短一段时间,卵巢处于第v期;产卵后,即转入IV -I期,7-10月份进入恢复期,再转入缓慢发育期。由此可见其为分批同步型,一年只产一次卵,但如经强化培育,仍可再次产卵。

大口鲶的成鱼养殖


大口鲶的适应能力较强,既可在池塘单养,也可与其它鱼混养,同时也是网箱养殖、流水集约化养殖的重要品种。目前,我国主要是池塘和网箱养殖。

1.池塘养殖池塘养殖又可分单养和混养2种。

(1)池塘单养。池塘单养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 2000-3000m为宜,水深1.5 m左右。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鱼种放养前先清除淤泥,每667m再用石灰76-100 kg,溶化后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并施人基肥。采用池塘单养量高,管理方便,但池塘利用率不高.

鱼种的放养量应根据鱼塘条件、饲养技术、饵料供应情况而定。实践证明,667m放8- 12cm的鱼种800-1000尾养到年底平均每尾重可达0.4-0.6 kg,平均667澎产商品鱼达300- 600 kg,养成率在85%以上。如果667甘放4-6cm的鱼种1600-2500尾则产量只有300 kg左右,且当年只能养成每尾250 g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如果放养鱼种规格相同,饲养时间相同,每平方米放养数量不一样,产量也不一样,放养尾数多的鱼池,出池鱼的规格相对较小.

作为成鱼养殖用的饵料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鱼养鱼, 即用小野杂鱼或家鱼苗、岁非鱼苗甚至蝇蛆、蚯蚓、螺肉、蚌 肉、禽畜内脏等来喂养;另一种是用鱼粉(或蚕蛹)、豆饼、茶 饼、小麦气玉米等为原料,另加维生素和无机盐合剂,配制成颗粒饵料投喂。饵料的颗粒直径为3-5mm,其营养要求是粗蛋白质36%-42%、脂肪8%-10%、糖25%-30%、粗纤维4%-8 %,饵料系数为2-2.5。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下午5-6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8%,但要根据水温的高低、天气状况和鱼吃食情况灵活增减。平时还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池水清新,防止缺氧。在主养鲶鱼的鱼池里,可以配养一定数量的大规格鲢鱼、鳙鱼种,但切忌混人鲤鱼鲫鱼、草鱼等鱼吃食性鱼类。通常每667m可配养80-100尾鲢鱼鱼种、60-80尾鳙鱼鱼种〔规格在16.5 cm以上),让它们消耗池中的浮游生物,同时池中可配备增氧机,以保证池水有较高的溶氧量。

(2)池塘混养。选择小野杂鱼较多的家鱼池或亲鱼池,每 667m放10 cm长的大口鲶鱼种30~50尾,可在不减少其它鱼种放养量和不增加饵料投人的情况下,年底大口鲶每尾可达0.6- Ikg, 667m可达25-35 kg,可增加收人300-500元。家鱼他搭养大口鲶,不但不会影响主养鱼的产量,而且大口鲶能吃掉野杂鱼和病弱苗种,起到减少鱼病暴发和抑制鱼病流行,促进增产增收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混养时,主要养殖品种的负种规格一定要比大口鲶大,而且要特别注意水质的调控管理在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家鱼都经常浮头的池塘不宜混养大口鲶;没有清基的水库、河堰不能放养大口鲶。

2.网箱养殖选择水质好的大中型水库架箱。网箱需备有一级鱼种培育箱、二级鱼种培育箱和食用鱼饲养箱等3种规格。一级鱼种培育箱可选用0.8 cm网目的径编无结节聚乙烯敞口网箱,体积为4mx4mx2m或5m*5m*5m*2m单层网衣,二级鱼种培育箱可选用15cm网目的聚乙烯结节敞口网箱,体积同上,单层网衣,食用鱼饲养箱选用3-4厘米网目的聚乙烯结节封闭网箱,体积同上,双层网衣。设箱水域应开阔、向阳,有一定风浪或有缓流水通过,水深在5m以上,水温在22℃以上的月份为4-6月份,水的pH值为7-8.4.

当年繁殖的鱼苗最好经池塘培育到4-5 cm的规格后再放入一级鱼种箱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0-500尾,饲养15- 20d后过筛1次,筛出的大小鱼种分箱饲养,当鱼种达到10 cm 以上规格时,转人二级鱼种培育箱,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0- 300尾当其尾重达26 g左右时即可转入食用鱼网箱进行成鱼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0-150尾。若放养的是尾重0.4 ke 左右的隔年鱼种,每平方米只能放养30-50尾。

网箱内必须设置饵料台,投喂冰冻野杂鱼或配合饵料,每天投喂三四次。大口鲶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指标不一样。平时应经常洗刷网衣,清除污物,保持箱内外水交换畅通无阻,每隔15 -20 d就必须筛选、分箱1次,将大小基本相同的鱼放在同一网箱内饲养,这样可以发挥群体生长优势,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而相互残食。网箱饲养大口鲶,当年就能养成食用鱼,生产效益相当高。根据生产实践证明一口25m网箱,当年可产大口鲶商品鱼 1000-1500 kg,净获利润可达1万-1.5万元。

大口鲇(南方大口鲶)


中文名称 大口鲇(南方大口鲶)
拉丁名称 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
英文名称 manchurian six-barbel-catfish,northern sheatfish,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鲇科
拉丁科名 Siluridae
中文属名 鲇属
拉丁属名 Siluru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口宽阔,上位。上颌末端在眼后缘的垂直下方,下颌突出,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毛状细齿。须2对,其中上颌须长,达到胸鳍基后。幼鱼具须3对(体长达到15cm左右时1对颏须消失)。眼小,上面覆盖透明薄膜。背鳍短小,位于腹鳍之上前方。胸鳍有一硬刺,其前缘锯齿细弱,大个体仅残存齿痕。腹鳍小,其末端末部超过臀鳍起点,臀鳍很长,其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边缘略内凹。
生活习性 在大江河中,大口鲶喜栖息于敞水水体,营底栖生活,等吃自来食。三月初沿河上溯作产卵洄游,九月份陆续退到河道深处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里,多在池底活动,只有到了深秋时节的晴朗天气,才集群到水面上来晒太阳。大口鲶性较温顺,不善跳跃,喜集群成团,较易捕捞,第一网的起捕率常达90%左右。

采制全年均可捕捉,尤以春季为多。

性能
味甘,性温,其卵有毒。滋阴开胃,催乳利尿。

《元亨疗马集》中《引药必用》:生鲇鱼:通肠。同书《和药必用》:鱼沫汤:打结。

《兽医本草》:治家畜僵猪不大,大便秘结,仔猪白痢,母畜缺乳,尿少水肿。

用量猪羊250~500克,牛马500~1000克。

附方
1. 治马骡大便秘结方:用鲇鱼500~1000克(捣烂煮汤),豆油500毫升。混合喂服(《辽宁省中兽医经验集》)。

2. 治僵猪不大,消化不良方:用娘鱼(鲶鱼)2~3条(捣烂),食盐少许。煮熟掺入饲料内喂服(《温岭县民间兽医验方集》)。

3. 治仔猪热痢,肠热便秘方:用娘鱼(鲶鱼)1~2条(切细),明矾少许。煮熟掺入饲料内喂母猪(温岭县赤脚兽医周五头经验)。

4. 治母猪乳汁不多,乳房红肿方:用娘鱼1~2条(剖开洗净),内放地龙60克,煎汤喂服有良效《兽医常用动物药》)。

5. 治尿少水肿不退方:鲶鱼1条(剖腹去肠),内放香菜150克,煎汤内服,香油为引(《中国药用鱼类》)。

文献记载
本品在《元亨疗马集》中有治马中结方:鲇鱼一尾,用水一升,于铫内煮沸去鱼,取半生半熟汤,和油灌之的记载。同书治马大便不通,腹胀起卧症中的续随散中也曾用到鱼沫汤一盏的记载,可供参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3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肉仔鸡的管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