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鳃舌鳎

[学名]: Cynoglossus roulei
[资源名称]: 黑鳃舌鳎
[外文名]: Roule's tongue-sole
[别名]: 罗氏三线舌鳎, 细鳞龙利, 龙舌
 
[形态特征]:
 
背鳍121~125;臀鳍9l~95;腹鳍4;尾鳍9~10。侧线鳞12~13+102~122。 体长为体高3.5~4.1倍,为头长4.1~4.5倍。头长为吻长2.5~2.7倍,为眼径10.8~12.2倍。 体长舌状,甚侧扁。头较短。吻略长,前端圆钝,钩状突略短,尖端伸达有眼侧前鼻孔下方。眼小,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下眼前缘在上眼前缘的后方。眼间隔平坦,被5行小栉鳞,约等于眼径的2/3。有眼侧前鼻孔管状,位于下眼前方;后鼻孔位于眼间隔前部。无眼侧两鼻孔位置较高。口小,下位,口裂弧形,口角后端伸达下眼后缘的前下方。有眼侧两颌无牙;无眼侧两颌具细绒毛状牙,窄带状排列;鳃孔窄长。前锯盖骨边缘不游离;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无鳃耙。 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除尾鳍外,各鳍均不被鳞。有眼侧具3条侧线,上中侧线间具19~20行,中下侧线间具鳞19~20行。 背鳍起点在吻部前端的背方。臀鳍起点约在鳃盖后缘的下方。背鳍和臀鳍鳍条均不分支,后端均与尾鳍相连。无胸鳍。有眼侧具腹鳍;以膜与臀鳍相连, 无眼侧无腹鳍。尾鳍后缘尖形。 有眼侧淡褐色,鳃盖具一不规则的黑斑块。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西北太平洋: 中國。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西北太平洋: 中國。中国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居于水底的; 海洋性鱼类

相关推荐

黑鳃梅童鱼


[学名]: Collichthys niveatus
[资源名称]: 黑鳃梅童鱼
[外文名]: Bighead croaker
[别名]: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背部弧形,腹部较平直,尾柄细长;体长为体高的3.3~3.5倍,为头长3.3~3.7倍。 头大而圆钝,额部隆起,高低不平,粘液腔发达,头长为吻长4.1~4.7倍,为眼径4~5倍。枕骨棘稜显著,马鞍状,具前后2棘,两棘之间平凹无小棘。吻短而圆钝,吻褶完整,无缺刻。眼中大,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凸,大于眼径。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较大,长圆形。口前位,口裂宽大,深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下方;下颌缝合处有一突起与上颌中间凹陷相对。口腔无色。上颌牙细小列成带状,下颌外行牙稍大略向后弯曲,犁骨及腭骨均无牙。舌发达。颏孔不显著,无颏须。鳃孔大。 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边缘无细锯齿。鳃盖骨后上缘有一软弱扁棘。鳃盖条7。 具假鳃。鳃耙细长,9+15~16,最长鳃耙大于鳃丝长,小于眼径。 鳞片大而薄,易脱落;头及全身均被圆鳞。腹部在腹鳍前后、臀鳍上方、尾柄腹面及鳃盖骨上具许多显著皮腺体。侧綫明显。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凹陷,具9鳍棘,23~25 鳍条。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2鳍条下方,具2鳍棘,11~12鳍条,鳍棘细弱。胸鳍尖长,超过腹鳍尖端。腹鳍起点稍后于胸鳍的起点。尾鳍尖形。 体腔大,腹膜浅色。肠短,作二次盘绕。 胃大,长囊状。幽门盲囊细长,10~14个。 鳔大,前端弧形,两侧不突出成短囊,后端尖长,鳔侧具14~15对侧肢,各侧肢分为背分枝和腹分枝,背分枝在鳔的背部中央与对侧之背分枝几相遇;腹分枝细长,沿腹腔膜伸达腹面中央与对方腹分枝几相遇。脊椎骨26~27。 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面金黄色,鳃腔上部深黑色,唇橙红色,口腔浅色,各鳍淡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东海、黄海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及黄海,朝鲜西海岸。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黑鳃梅童鱼为东黄海近海小型信用鱼类,体长一般80~120mm。长江口以北水域尤多,上海沿海沿海地区数量较少。

黑鳃兔鲀


中文名称黑鳃兔鲀

拉丁名称lagocephalus inermi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兔鲀属

拉丁属名lagocepha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及黄海南部。

形态特征
体亚圆筒形,尾部侧扁,口小,前位,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体侧具皮褶,体背腹面均被小刺或背面光滑无刺,背鳍1个,12-14鳍条,臀鳍与背鳍同形且相对,10-14鳍条,背、臀鳍仅前方有1-2不分支鳍条,无腹鳍,尾鳍凹入。脊椎骨17-20,后匙骨宽柄状,中筛骨细长,尾上骨在尾杆骨上方呈垂直状,背、臀鳍最后一支鳍骨均呈叉状,鳔卵圆形或椭圆形,具气囊。

生活习性
生于热带、亚热带海中。

黑羽鳃笛鲷


中文名称黑羽鳃笛鲷

拉丁名称Macolor niger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羽鳃笛鲷属

拉丁属名Macolo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中大,颌齿细小,外行齿扩大,前端具4-6犬齿,鳃耙细长,数多,侧线完全,侧线鳞51-53。背鳍Ⅹ-10-11,臀鳍Ⅲ-10-11,尾鳍凹形。体呈黑色,头部有褐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半滑舌鳎


[学名]: 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 [Areliscus semilaevis Gunther]
[资源名称]: 半滑舌鳎
[外文名]: tongue sole
[别名]: 龙力、舌头、牛舌、鳎板、鳎米鱼、鳎目、鞋底鱼
 
[形态特征]:
  体略高,呈宽舌状。头较短,半卵圆形。吻端圆钝,吻钩末端达于有眼侧前鼻孔的前下方。口小,口裂半月形。有眼侧两颌无齿,无眼侧两颌齿呈细绒毛状。舌、犁骨及腭骨上无齿。有眼侧前鼻孔几位于上唇缘上。鼻管长,后鼻几位于两眼前缘的中间。鼻管短。眼甚小,下眼较上眼略前。鳃孔狭长。鳃盖膜相愈合,不与峡部相连。鳃耙退化为小粒状。有眼侧体被栉鳞,无限侧体被圆鳞。有眼侧有3条例线,无限侧无例线。腹膜灰白色。无鳔。肛门偏位于无眼侧。 背鳍、臀鳍均与尾鳍相连,无胸鳍。有眼侧腹鳍与臀鳍相连,无限侧无腹鳍。尾鳍尖形。 有眼侧体呈褐色,无眼侧体为白色。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近海和俄罗斯远东海域。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沿海均有分布,以渤海、黄海为多,在辽宁、河北、山东、浙江等地沿海均可采集到。  
[水域环境]:海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入河口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处,摄食无脊椎动物。

西宝舌鳎


[学名]: Cynoglossus sibogae
[资源名称]: 西宝舌鳎
[外文名]: Siboga tongue-sole、Shortheaded tonguesole、Kops' tonguesole
[别名]: 格氏舌鳎Cynoglossus kopsii、Cynoglossus brachycephalus
 
[形态特征]:
 
背鳍108,臀鳍84,腹鳍41尾鳍10。侧线鳞5+55。 体长为体高3.6倍,为头长5.0倍。头长为吻长2.9倍,为眼径6.9倍。 体长舌状,甚侧扁。头略短。吻颇短,前端圆钝,钩状突短,尖端不伸达有眼侧前鼻孔下方。眼大,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下眼前缘在上眼前缘后方。眼间隔甚窄,两眼几相连。有眼侧前鼻孔管状,位于下眼前方,后鼻孔卵圆状,位于眼间隔前部。无眼侧前鼻孔管状,位于上颌上方,后鼻孔位置较高。口小,下位,口裂弧形,口角后端伸达下眼中部的下方。有眼侧两颌无牙,无眼侧两颌具细绒毛状牙,窄带状排列。鳃孔窄长。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无鳃耙。 体两侧均被栉鳞,鳞略大。除尾鳍基部外,各鳍均不被鳞。有眼侧具2条侧线,上中侧线间具鳞9行,中侧线至臀鳍基底间具鳞14行。无眼侧无侧线。 背鳍起点在吻部近前端的背方。臀鳍起点在鳃盖后缘的后下方。背鳍和臀鳍鳍条均不分支,后端均与尾鳍相连。无胸鳍。有眼侧具腹鳍,以膜与臀鳍相连,无眼侧无腹鳍。尾鳍后缘尖形。 有眼侧褐色,具暗斑。奇鳍具暗色小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居於水底的; 深度上下限 69 91 m

宽体舌鳎


中文名称 宽体舌鳎
拉丁名称 Cynoglossus robustus Gunther
英文名称 Broad-body sole
地方名称 牛舌、鳎米、狗舌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舌鳎科
拉丁科名 Cynoglossidae
中文属名 舌鳎属
拉丁属名 Cynoglossus Hamilton,1822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舌状,两眼均在头的左侧。有眼侧淡褐色,被栉鳞,有两条侧线;无眼侧白色,被圆鳞,无侧线。鳞较大,中侧线上有鳞8+73~74个。上中侧线间鳞10~11行。无胸鳍。
生活习性 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体长一般在240~310毫米。我国沿海较习见。

中华舌鳎


[学名]: Cynoglossus sinicus
[资源名称]: 中华舌鳎
[外文名]: Macao sole、Chinese tongue-sole
[别名]: 印度舌鰨,大鱗舌鰨
 
[形态特征]:
 
体形呈长扁片状,两端略尖。体长为体高4.1倍,为头长4.3倍。头长大于头高。吻较长,吻端圆,吻钩很短,头长为吻长2.4倍。 眼小,头长为眼径17倍,上眼较下眼位略前。眼间隔平且被有小栉鳞。头长为眼间隔15倍。有眼侧前鼻孔位于上唇上方,有短鼻管,后鼻孔位于两眼前缘的中间,呈卵圆形;无眼侧前鼻孔位于上颌上方,后鼻孔位置较之略高。口小。口裂半月形。无眼侧两颌牙呈细绒毛状,有眼侧两颌无牙,无犁骨牙和腭骨牙。鳃孔狭长。鳃盖膜相愈合,不与峡部相连。鳃耙很短小。肛门偏位于无眼侧。无幽门盲囊。脊椎骨9+44。 有眼侧体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各鳍鳍条均不被鳞。有眼侧有2条侧线,无眼侧有一条侧线。 背鳍和臀鳍均与尾鳍相连,背鳍条和臀鳍条皆不分支。背鳍始于吻端的微上方。臀鳍始于鳃盖的后下方。无胸鳍。有眼侧腹鳍和臀鳍相连,无眼侧无腹鳍。尾鳍尖形。 有眼侧体呈褐色。鳃盖上或有大黑斑。无眼侧体为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南海和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居于水底的

养殖后期河蟹黑鳃病处理要慎重



河蟹养殖中后期,很多黄壳蟹都会伴有黄鳃或黑鳃现象,不少蟹塘出现河蟹趴边上岸以及黄壳蟹或软壳蟹死亡等。对部分出现问题的蟹塘进行水质化验、河蟹诊断,发现水质基本正常,溶氧稍偏低,河蟹肝脏都很正常,但是大部分鳃部不清爽,有的还有附着物,鳃丝呈黄色或黑色的较多,镜检没有发现寄生虫。蟹塘问题的处理涉及到水质、水草、蟹病等,必须进行综合处理。
处理措施:
1、进入白露时节,蟹塘水位不宜过深,一般控制在60-70cm,排去过多的水;外河水源好的,可以换去部分水。
2、尽量拉去环沟里的水草,沿环沟干撒三效底净片(1-2亩/袋),环沟淤泥多、发臭的,或者河蟹黑鳃严重的,隔天再用一次三效底净片;
3、选择上午全池泼洒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池塘溶氧低的蟹塘,要及时使用AA绿源+藻肽(8亩/组)进行培藻,提高水体溶氧。
4、黄壳蟹多的蟹塘,再使用金钙(4亩/袋),隔2天再泼洒一次。
注意事项:
1、后期处理河蟹黑鳃,根据河蟹生理习性进行调节,是安全高效的方法;
2、不宜使用戊二醛、二氧化氯等化学消毒剂,避免刺激河蟹鳃部而引起应激死亡,破坏藻相而加剧池塘缺氧。

河蟹易发疾病黑鳃病烂鳃病的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案



河蟹营底栖生活,喜昼伏夜出,轻微病症时很难发现,日常管理以“预防为主”!疾病高发期,加强早晚巡塘、定期下地笼查蟹,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黑鳃病】
1、症状
病蟹鳃部受感染变色,鳃丝呈现暗灰或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河蟹养殖中后期,水环境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2、预防
夏季高温时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投饵合理。定期使用标点或复合碘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进行全池消毒,防止病菌感染;定期使用底可卫或底立清或底确良改良底质,抑制有害菌繁殖。
3、治疗
先使用底可卫或底立清或克源生改良底质,2小时后使用复合碘溶液全池消毒,如果病情严重隔一天后再使用复合碘溶液一次。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粉或拜力沙+双效安肽+肝胆康5-7天。
【烂鳃病】
1、病因
由弧菌、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引起。
2、症状
病蟹的鳃丝变色,有炎症,并局部溃烂,病蟹活力下降,摄食减少,严重时导致死亡。
3、预防
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投饵合理。定期(每15-20天)使用标点或复合碘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进行全池消毒,防止病菌感染;定期使用底可卫或底立清或底确良改良底质,抑制有害菌繁殖。
治疗
外用复合碘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全池消毒,内服恩诺沙星粉或拜力沙+双效安肽+肝胆康5-7天。
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引起重视,及早诊断,及时采取措施。如有疑问可咨询专业的技术人员。

线纹舌鳎


[学名]: Cynoglossus lineolatus
[资源名称]: 线纹舌鳎
[外文名]: lined tongue-sole
 
[形态特征]:
 
背鳍101~104;臀鳍77~80;腹鳍4;尾鳍9~10。侧线鳞7+78~82。 体长79.5~96毫米。体甚侧扁,延长,呈舌形的扁片状,背腹缘凸度相似,均颇低,后部渐辐合。体长为体高3.7~4.16倍;头长4.46~4.67倍。头部略短,长度约与高度相等或高度多少稍大,背腹缘均呈圆凸。吻部略短,头长为吻长2.54~2.91倍,约与上眼至背鳍基底间的距离相等或略长;前端钝圆或略钝尖;后下方的鈎状突颇短,尖端约伸至有眼侧下颌连合部下方附近。眼小,头长为眼径11.11~13.46倍,下眼前缘约在上眼中部的下方,上眼至背鳍基底间的距离约为头长的3/10~1/3。眼间隔甚窄,宽度较眼径为小,略呈平坦且被以鳞片。有眼侧的前鼻孔有管,位于下眼的前方,邻近上唇,后鼻孔呈卵圆形,周边隆起,位于眼间隔的前部;无眼侧的鼻孔在上颌的上方,前鼻孔有管,后鼻孔位置较高。口小,口裂呈弧形,无眼侧的弧度较大且唇较厚。口角后端达下眼后缘的下方。牙细小呈绒毛状,仅在无眼侧的两颌呈窄带状排列,有眼侧无牙。犁骨与腭骨亦均无牙。前鳃盖骨被以皮肤与鳞片,边缘不游离。鳃孔窄,左右鳃盖膜横过峡部相愈合且不与峡部相连,峡部甚窄。无鳃耙。肛门偏在无眼侧。无幽门盲囊。椎骨9+40。 两侧均被以略小的栉鳞。除尾鳍基部外,各鳍均无鳞。有眼侧有2条侧綫,背鳍基底至上侧綫间有鳞片3~4行,上中侧綫间有12~13行,中侧綫至臀鳍基底间有22~23行;无眼侧无侧綫。 背鳍、臀鳍与尾鳍连接为一,鳍条均不分枝。背鳍起点在吻部近前端的背方,在上眼上缘延长綫的上方,头长为最长鳍条2.39~2.93倍。臀鳍起点在鳃盖后缘略后的下方,高度与背鳍的相似。无胸鳍。有眼侧的腹鳍位于腹缘正中綫上且与臀鳍相连,头长为最长鳍条3.84~5倍;无眼侧无腹鳍。尾鳍尖形,长度约为头长的2/5~1/2。 有眼侧呈灰褐色,体侧鳞列或有纵綫纹。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底层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3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姜黄蛋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