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养殖中常见的几种天然饵料

水域中天然生长和通过施肥培育的浮游生物是鲢鱼的极好天然饵料。浮游生物漂浮于水中生活,个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看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一、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自然水体中的原始生产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水域中最基本的饵料资源。通常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高的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高,鱼产量也高。
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的饵料价值是不相同的。由于鲢鱼和其他鱼类一样不能消化纤维质、果胶质和几丁质等,因而很难利用如大部分蓝藻、细胞衰老的绿藻、裸藻等。能较好地消化利用如金藻、隐藻、硅藻和部分甲藻、黄藻、绿藻、裸藻、蓝藻等。

二、浮游动物

其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是水域中的消费者。它的个体要比浮游植物大得多,但一般不超过5毫米。不少种类除主营浮游生活外,都能兼营底栖生活。浮游动物是鲢鱼摄食一部分,一般鱼类在幼鱼阶段都以它们为主要食料。主要的类别有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以及桡足类。
1.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属单细胞动物,没有组织器官的分化,但有呼吸、排泄、生殖、感觉等机能。
2.轮虫类:轮虫为滤食性,以浮游藻类、原生动物、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适应性很强,在各种类型的水域中都能生存,尤其在人工施肥的池塘、水库和河沟中更为常见。是各种鱼类幼鱼阶段的适口饵料。
3.枝角类:枝角类俗称水蚤,又称红虫。枝角类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水库等水体中,主要滤食细菌、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生长繁殖快,营养价值高,是鲢的主要饵料。凡是枝角类数量较多的水域,鱼产量一般很高。
4.桡足类:剑水蚤、镖水蚤等一类的小型甲壳动物称为桡足类,其多以浮游藻类为食,是良好饵料。

鲢鱼除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外,还滤食有机腐屑。

相关推荐

几种养殖甲鱼的活饵料培养方法



1、水蚤 

俗名“红虫”,干物质含蛋白质60.4%,脂肪21.8%,糖1.1%,灰分16.7%,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人工培育水蚤,可利用室外深1.0米-1.2米的水泥池或小水坑作培育池,注水0.5米-0.8米。每立方米水施入人禽粪2千克-3千克作为基肥,使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当池水肥度适宜,pH值偏碱,水温16℃以上时,按每立方米水30克-50克的接种量引入水蚤。在温度20℃-25℃时,3天-4天即可繁殖大量的幼蚤,一周左右即可捞取。每隔1天-2天捞一次,每次捞20%-30%。连捞几次后,再追肥培育一周左右,又可继续捞取。一般每立方米水中每天可产水蚤约800克。
在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有无带冬卵的个体,幼体多不多,如幼体数量少,表明繁殖力低。引起繁殖力低的原因很多,如食料不足、水温太高、水质变坏、衰老的个体太多等,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处理。如发现培养池内有丝状绿藻或团藻,应设法清除,或清池重新培养。作为接种用的种蚤最好专池培养,以保证接种时有足够数量的生长良好的健壮个体,使后代生长好,产量高。

2、蚯蚓 
蚯蚓富含蛋白质,鲜蚯蚓含蛋白质40%以上,干蚯蚓含蛋白质70%左右。人工养殖蚯蚓宜选择潮湿、背阳的遮荫地,面积大小不限,可因地制宜。深翻20厘米-30厘米,用发酵腐熟的青草、禽畜粪等按一层粪料一层草料堆制饲养床。草类腐烂后,每立方米放入蚯蚓3条-5条。种蚯蚓应选择个体大、环带明显的个体。放种后日常保持50%-60%的湿度,湿度在25℃左右,经过10多天的培育就可以取到繁殖生长的小蚯蚓。取时掀开一层层的腐殖质,蚯蚓聚集底层为多,取出部分蚯蚓后,补充部分腐熟的有机质,几天后又可继续采收。
培养时应注意:①土要肥;②和蚯蚓直接接触的肥料,不能用易于发高热的肥料,以免高温引起死亡;③要保持一定湿度,不可使土壤过于干燥;④挖掘蚯蚓时最好分层挖,将土壤与粪肥分别堆放,以便进行第二次培养。

3、蝇蛆 
蝇蛆是苍蝇的幼虫,其干体含蛋白质62%,脂肪13.4%,糖类15%,灰分6.6%。人工饲养蝇蛆先要养好种蝇。种蝇可用铁、木等作为框架装上密眼聚乙烯渔网布制成的蝇笼饲养,体积一般为0.05立方米。蝇笼正面要有一个操作孔,孔上装好布套以防蝇外逃。每笼放蝇蛹7000个-8000个,待蛹羽化5%左右开始投喂饲料和水。一般用打成浆糊状的动物内脏、蛆浆以及奶粉加5%的红糖水调制后作饲料投喂。每天每只投饲1毫克,饲养5天-6天后,种蝇开始产卵。取出卵置于蝇蛆培养盘中饲养蝇蛆。蝇蛆以发酵霉菌为食料,麦麸是较好的发酵霉菌培养材料,将其加水拌匀,使其湿度维持在70%-80%盛入培养盘,再将卵粒埋入培养基内,让其自行孵化。收获时用强光照射,迫其向盘底移动,然后抹去培养基,即可取出蝇蛆。为了保持蝇蛆饲料的连续性,此时应择优留种,待其蛹化,饲料种蝇。
4、福寿螺 
福寿螺又称苹果螺,可食部分鲜蛋白质含量达29.3%,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人工养殖福寿螺要掌握:①在养殖水域中要插些竹片、条棍等,高出水面30厘米-50厘米,供其吸附、产卵繁殖;②在整个饲养阶段特别是幼螺阶段,饲料不能间断,所投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以傍晚投饲为宜,每天投喂量约为螺体总量的10%;③饲养水域要求水质清新,若没有微流水经常注入的饲养池,最好每隔3天-5天冲水一次;④幼螺经2-3个月的饲养,能区别雌雄个体时,有条件的地方可将雌雄螺分开饲养,以提高成螺产量;⑤当水温降至12℃左右时,开始越冬保种工作。在我国南方地区可在饲养池中越冬。 

常见的几种蚯蚓养殖方式


(一)养殖场地

蚯蚓对养殖场地要求不高。一般来说,由于蚯蚓对噪音和振动特别敏感,选择养殖场所时,应尽量避开公路、铁路等震动大的地方,同时尽量选择环境污染少、天敌少,有利于防旱、排涝,防寒保暖的地方。

(二)养殖品种

蚯蚓的种类很多,能适合人工养殖的品种也不少。究竟养哪一种要根据养殖目的来确定,如果是用做蛋白质饲料,一般可选择环毛蚓、背暗异唇蚓、绿色异唇蚓和正蚓等。它们生长繁殖快,易养殖,动物的适口性好,常用来喂养鱼类和畜禽。还有从日本引进的大平二号、北星二号和我国的赤子爱胜蚓等,不仅好养,蛋白质含量也很高,不仅可作饲料,还可作人类的美味食品。

(三)养殖方式

蚯蚓的养殖方式有多种,如槽养、箱养、室内高床养殖、田间养殖等等。选择哪一种养殖方式最合适,需要根据不同的养殖目的和物质条件来决定,因地制宜。

1.槽养

这是一种比较简便的养殖方式,只是需修建养殖槽,其形状、大小可因地制宜,室内和室外均可筑建。一般来说,养殖槽不宜太宽,以1.2米为好,既便于投饵,又有利于蚓粪的回收。养殖槽的长度可在1.8米左右,但高度应离地面40厘米,材料可选用砖、木、石、水泥板等。槽墙不必砌得太严,蚯蚓是不会逃跑的。槽底部可选用利于排水的砂砾等,厚度有10厘米即可。

养殖槽建成后,可填放饵料,厚度不超过20厘米。上面再加盖一层杂草,适当淋上一些干净水就可以放养种蚓了。如果是露天养殖,遇下大雨时,要把养殖槽遮盖,以免池中积水。

2.箱养养殖方式

小规模养殖蚯蚓可用箱养方式。废旧包装箱、铁皮、竹片都可利用改作养殖箱。养殖箱的高度一般为30厘米,长度6090厘米,宽4050厘米。不论何种材料制成,四周和底部都应留有通气孔,孔直径最好为715毫米,气孔的总面积一般占全部箱壁面积的15%一40%,养箱内投放的饵料也和槽养一样,厚度以20厘米最经济适宜。在饵料的上方,需留5厘米的空间。箱上加盖塑料薄膜以保持相对湿度和温度。在箱子下面可垫一层塑料布,防止蚯蚓从通气孔钻人地下逃逸。

利用养殖箱养殖蚯蚓也可以扩展规模,那就是立体养殖。办法就是将养殖箱进行多层堆垒,最上面的箱子可盖上塑料薄膜。立体养殖要求养殖箱的规格统一。为了促进通风,养殖箱的间隔不能少于5厘米。立体养殖箱不能做得太大,一般规格是60厘米X30厘米X20厘米,容积36升。

3.室内多层床养殖方式

多层床养殖可以克服立体养殖箱通风不良的缺点,而且更便于日常管理。方法是:像搭蘑菇高床一样,可在室内两侧制作木架、铁架或水泥架作养殖床。床宽为l米,高2.5米,共5层,每层高0.5米。养殖箱的形状为长方形,用窗纱作底,箱上盖塑料薄膜。如不做养殖箱,直接在床架上堆放饵料进行养殖也行,但床边必须用木板或砖砌挡住,床底要通风透气。

4.露天养殖方式

露天养殖成本低,简便易行,既适宜大面积田间养殖,又适合于农家房前屋后的小面积养殖。

(1)饲料来源和发酵

田间养殖,要想获得高产光靠土壤中的自然饵料是不够的,必须广辟饲料来源。用来养殖蚯蚓的饲料很多,可充分利用的饲料包括城镇生活垃圾、工厂的酒糟、糖渣以及粪便、杂草、秸秆等。可先将城镇生活垃圾人工分选,除掉砖瓦、石渣、塑料、玻璃等。然后按有机垃圾40%,糖渣40%,杂草、秸秆15%,禽畜粪便5%混合堆制发酵。发酵方法是:以一层乱草加一层混料洒一次水,一直垒高到1.3-1.5米。洒水量以堆底有水浸出为度。

当气温10C以上时,堆温45天可达7580C,以后慢慢下降。堆到第7天开始翻倒,应将上面的料翻到下面,四周的料翻到中间,料干时要洒水,继续发酵。当堆料熟化、细碎、无酸、无臭时,呈深棕色,即料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分解后,成为发酵饲料。

(2)分层加饲法

露天养殖与作物套养或采用坑池器具养殖,都可以用分层加饲法。其方法是:在养殖的地方先薄薄铺上一层乱草(包括旱生和水生的无毒杂草),再铺上一层发酵料。一共可铺48层。春、夏、秋三季铺床厚25厘米左右,冬季可铺到50厘米厚。铺上几层乱草的目的是使养殖床的通透性得到改善。不过,当气温在10C以上时,10天左右乱草也会慢慢开始自然腐熟。

铺好发酵饲料,调整湿度为70%左右,即可投放种蚓。投放密度为20003000条/平方米。3个月后,蚯蚓将大量繁殖,每平方米可达万条以上,这时可采收。每次采收后要及时补加饲料。

(3)表层加饲法养殖方式

蚯蚓约在交尾1周后,开始产卵。当卵包成批孵化出来以后,必须及时翻松床土。幼蚓在疏松、氧气充足、活动环境良好的床土中生活,能大大提高成活率,翻土可使用对蚯蚓危害不大的两齿锄,将床土按顺序彻底地翻一遍,然后及时在表层加铺新饲料,并盖上一层草以保温保湿和遮光。

这种表层加饲法,利用了蚯蚓的倾食性,可将蚯蚓经常诱引到氧气充足的床土表层,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蚯蚓的生长和繁殖。

(4)侧面投料法

在养殖点先以长条形分层铺好床土,放人蚯蚓。25天后,将床土的一侧加层新料,并盖草遮光和浇水保湿,让蚯蚓自己进入新料中。等表层绝大多数床土粪化时,再在一侧加铺新料。这样不断以侧面投料的方式,将蚯蚓引到新饲料中。待老床土中的蚯蚓卵包全部孵化出幼蚓并转入新饲料后,老床土即可清出。老床土基本成分为蚯蚓粪。空出的位置可重新用分层加饲料和侧面投料的方法养殖第2批蚯蚓。

四、釆收加工

蚯蚓多在7-9月采收。采收方法是用锄头翻土、竹筛过土的办法采集。收集后,用温水稍泡一泡,拌上稻草灰,让它呛死,并除去体外粘液。然后用小锥子在尾端把它钉在木板上,从头到尾将腹部剖开,用温水洗去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地龙干。

商品猪屠宰检疫中常见的几种疫病及其无害化处理


1猪瘟

宰前、宰后检疫。病猪患有典型猪瘟,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食欲不振,走动时拱背弯腰,部分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开始发生便秘,后期发生腹泻。耳根、四肢内侧、腹部等处存在紫红色的出血点,且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剖检变化进行确诊。病猪患有非典型猪瘟,除了表现出体温升高,发生腹泻、便秘,皮肤存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些会在双耳、腹部、四肢以及会阴处存在出血斑点,需要经过实验室诊断和鉴别才能够确诊。重点是要对猪只的体表皮肤、淋巴结、心脏、肾脏以及盲肠进行剖检。

相应处理。病猪的肉品要进行高温、化制以及销毁处理,皮肤、血液、骨头等也要按照无害处理规程进行处理。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宰前、宰后检疫。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眼睑水肿,眼结膜发炎,出现呼吸道症状,如气喘、咳嗽等;有些后躯乏力,无法站立,或者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等。剖检后能够发现脾脏表面或者边缘形成梗死灶,使用显微镜观察可发现出血性梗死;肾脏表面存在出血点、斑,呈土黄色,且在皮下、心脏、扁桃体、肝脏、肠道和膀胱都能够发现出血点和出血斑;出现肾间质性炎,肝脏、心脏和膀胱发生出血性、渗出性炎症等病变;有些能够看到胃肠道存在出血、溃疡,并发生坏死。

相应处理。病猪和同群猪要采取扑杀处理;对病死猪、排泄物以及污染有病毒的污水、垫料、饲料等采取无害化处理;对污染有病毒的场地、猪舍、物品、饲养用具、运输工具等都要采取严格、彻底的消毒。

3猪肺疫

宰前、宰后检疫。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2℃,结膜发绀,颈部、耳根以及腹部皮肤呈红紫色,特征性症状是咽喉部发红,出现肿胀,进行触诊具有热感,且质地坚实,用手按压能够感到明显的颤抖,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耳部、前胸也发生肿大。呼吸困难,出现气喘、咳嗽,有泡沫从口鼻流出,往往呈犬坐势式。剖检能够看到全身皮下、浆膜和黏膜存在过多的出血斑点,特别是咽喉部以及周围组织会发生出血性浆液浸润,这也是典型的病变::肺脏在不同阶段会出现肺炎病变,周围往往伴有气肿和水肿,且会与胸膜发生黏连,肺切面呈大理石纹,胸腔、心包存在积液,支气管、气管黏膜出现炎症,存在泡沫状黏液。

相应处理。病猪以及产品必须根据《病害动物和病害动

‘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的要求进行处理,通常是采取高温、化制方法处理。

4猪丹毒

宰前及宰后检疫。急性败血型:病猪的皮肤存在弥漫性充血,明显发红,且四肢内侧及腹部皮肤较薄处往往会有密集不规则的出血点或者红斑,严重时甚至呈“大红袍”样,皮下脂肪存在出血点,并略微发红;全身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存在小点状出血,呈红紫色,且切面多汁;肾脏存在淤血,呈暗红色,略有肿大,表面存在均匀的百雾状出血点,严重是还会形成“大彩肾或者大红肾”;胃肠黏膜发生肿胀,并存在出血性炎的病变。亚急性疹块型:往往在皮肤较厚的部位突出有不同大小的圆形、方形、菱形的较硬疹块,界限分明,中央发白,边缘发红。慢性关节炎型:能够在心脏瓣膜上通常是二尖瓣)朝向血流方向存在不同大小的菜花样衍生物,呈灰白色;腕附关节发生变形、肿胀,切开后里面存在纤维索性渗出物。

相应处理。发现患有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的病猪,胴体以及全部产品进行销毁或者化制处理,对于疑似污染的胴体以及产品要采取高温处理,并使用2acute;%漂白粉液、3%来苏尔、2%氢氧化钠溶液等对污染的场地和使用工具进行消毒。发现患有疹块以及慢性型猪丹毒的病猪,对于明显病变、肌肉存在退行性变化的胴体以及切除的病变部位采取化制或者销毁处理,而其他的产品采取化制或者高温处理。

5猪气喘病

宰前、宰后检疫。病猪主要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气喘,并伴有痉挛性阵咳或者连续性咳嗽,但体温基本正常,呼吸频率加快,呈现腹式呼吸,伸颈拱背,且卧地时以两肘着地,呈现犬坐姿势。典型病变是肺脏发生气肿,病程持续较长时还会发生融合性支气管肺炎。肺脏边缘钝圆,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者灰红色,切面外翻,比较湿润,对切面进行刀刮能够看到从支气管断端流出灰白色或者混杂血液的泡沫样液体,病程持续较久会导致病变处硬度增大,发生黄红色或者黄色的胶胨样渗出性炎症,纵膈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

相应处理。病变肺脏要立即进行销毁或者只能够用于工业生产,对于没有发生病变的内脏,则要在出厂前采取高温处理,但其酮体出厂没有任何限制。

鲢鱼养殖常见病打印病防治技术



1.病原体: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鱼体背鳍和腹鳍基部以后的躯干部分。患病部位先是鳞片脱落,皮肤出现肌肉腐烂,病灶部位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好似鱼体表盖有红色印章,故称“打印病”。病情严重时相继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流行广泛,各地均有发生,是鲢、鳙成鱼和亲鱼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80%,虽致死较缓慢,但严重影响亲鱼的生长发育。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主要流行7~8月,水温23~32℃时为流行高峰。

4.防治方法:

①用石灰彻底请塘,在夏季注意水质,经常适量加注新水,可防止或减少此病的发生。

②任选以下一种药物全池遍洒:漂白粉(每立方水体用1克),五倍子(每立方水体用2~4克);三氯氯氰尿酸(每立方水体用0.3~0.5克),苦参(每立方水体用3~4克,先加水煮沸后再泼洒)。


高温季节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防治技术



目前正值高温季节,河蟹已进入摄食高峰期,投饵量也不断增加,水质变化无常、极不稳定,蟹池内的各种有害生物、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河蟹抵抗力下降,从而被病原体感染,发生蟹病。一般多为鳃病、纤毛虫病、肠炎病等。
一、鳃病(一般多为黑鳃病、烂鳃病两种)
1、症状
(1)、黑鳃病症状
患病的河蟹:轻者鳃丝部分变成灰色或黑色,严重时鳃丝全部变成黑色,呼吸困难,易浮头上岸。
(2)、烂鳃病症状
病蟹鳃丝出现炎症,局部溃烂,边缘有缺痕。
2、防治措施
(1)经常冲注、换新水,确保水质清新;
(2)定期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全池泼洒,改善水质;
(3)每10-15天泼洒一次底净宝或沸石粉等生物制剂,改良池底环境;
(4)泼洒二氧化氯0.1-0.2克/立方米水体防治;
(5)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0.3克/立方米水体进行预防;
(6)泼洒聚维酮碘或溴氯海因进行防治。
二、纤毛虫病
症状: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中主要病害之一,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寄生在河蟹的颚部、步足、背壳及鳃部,蟹壳上的白絮状虫体。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神力、阿维菌素和纤虫净可杀灭。使用量可见产品说明。
三、腐壳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步足、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逐渐变黑溃疡;严重时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
预防和治疗方法
(1)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并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
(2)发病池用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
(3)泼洒二氧化氯0.1-0.2克/立方米水体进行防治。
四、烂肢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行动迟缓,摄食减少或拒食,最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该病的起因是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致伤,引起病菌感染。
预防与治疗方法
(1)发病后可用可用生石灰浆连续泼洒2-3次,水体终浓度为15-20毫克/升。
(2)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0.3克/立方米水体进行防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5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