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饲养与繁殖技术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为国内外紧缺的贵重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其养殖是农家快速致富的一条新门路。

蛤蚧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蛤蚧又名仙蟾、大壁虎,喜居山岩坡壁,石洞裂缝、屋宇檐下或洞中。喜食活虫、好争食,日伏夜出,冬眠夏活跃。雌蛤蚧粗肥、稍黄色、花纹稍细;雄蛤蚧稍黑,花纹较粗,体稍瘦,每条重100~200克,雄蛤蚧体较小,尾稍尖,药物作用强。

蛤蚧的捕捉

蛤蚧一般在5~9月捕捉。捕捉方法:

①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立即不动,便可捕获。

②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中引触,蛤蚧见发咬住不放,旋即迅速拉出竹竿,捕入笼中。③在竹竿上扎上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取捕。

选种苗

蛤蚧种苗不一定要购买,可在夏日晚间灯光下屋宇檐下或树洞中捕捉作种苗。蛤蚧极少生病,无需药物预防,但必须做好防猫、黄蚂蚁的天敌危害。蛤蚧场所空气要清新,严防炊烟、农药味污染。干制蛤蚧易生虫,需用硫黄熏后在木箱内干燥贮藏。

建场

宜选干燥阴凉处,用石头和砖砌成空心假山,假山壁分为砖壁和石壁两层,砖壁高3米宽,宽2.3米,长3米,两边离地1米处各开数个方形小洞,顶上开一天窗,一头开门,一头开窗。石壁用石块砌成,紧贴砖壁之外。对正砖壁方形小洞,留出三角形小洞。窗门及小洞均设铁丝纱。假山心全用石头砌成,位于砖壁之内,长1.1米,宽1米,一头与砖壁顶连接,离地1米以上,四周开很多小洞,为蛤蚧栖息处,假山留过道便于观察。

饲养

养蛤蚧饲料以昆虫为主,安装一盏20瓦黑光灯,可诱捕昆虫给蛤蚧吃,饲料不足可补充土鳖虫、蟑螂或夜蛾;咸米饭、瓜类、红薯等食饱一次可以3~5天不再寻食。蛤蚧在气温15℃以上才开始活动,17℃~18℃开始摄食,22℃~30℃最活跃,32℃应泼水降温。室内湿度应在70%~90%。

繁殖

将怀孕蛤蚧养在笼内,用纸格分开,纸格内贴一层薄纸,让蛤蚧在薄纸上产卵笼外用布遮光,使蛤蚧能安静产卵。雌蛤蚧每次2个卵,50天左右产一次,一年可产4次,卵不需蛤蚧孵化,将产卵的薄纸取下,放在湿度适宜,温度在30℃~33℃,经70~80天即可自动孵出幼蛤蚧。因此,将早期产的卵经适当升温即可缩短孵化期,延长幼蛤蚧的生长期,降低入冬时死亡率,晚期产卵可适当降低温度,延迟到次年天暖时孵化。在20~30条蛤蚧群中,只选留一条雄性,因雄性多会互相争雌、争食、咬断尾巴,降低药用价值,同时雄蛤蚧会追咬小蛤蚧,故每批长大应分雌雄数目,把多余雄蛤蚧卖掉,才能确保蛤蚧正常繁殖。

刚孵出的幼体长约8厘米,头大,身体纤小。幼体背呈青色,具黑、灰白色的点状花纹。长到成体,背面变成紫灰色,具砖红蓝灰色的斑点。幼体孵出后即开始独立生活。1年后性成熟。

相关推荐

蛤蚧的饲养技术


(一)蛤蚧饲养场地的建造

人工饲养蛤蚧可采取室内饲养或室外饲养。关键是创造一个模拟蛤蚧野生的环境,以使其更好地生长、繁殖,同时,要考虑建在昆虫资源丰富的地方。蛤蚧爱吃的昆虫资源丰富是养好蛤蚧的重要条件。

1.室内饲养房

用于饲养蛤蚧的房舍结构要求并不严格,普通的平房、空房或旧房只要稍加改装、修理就可使用。但要堵死缝洞,以防老鼠窜人、蛤蚧外逃。饲养房面积可视饲养规模而定。如一间高2.2米、长4米、宽2.5米的饲养房,约可饲养蛤蚧400条。饲养房分为饲养室、活动场,也可设工作室。

饲养室可一隔为二,一间养小蛤蚧,一间养大蛤蚧,以防混养时大蛤蚧吃掉小蛤蚧。活动场四周用铁丝网围好,使蛤蚧能吃到露水,又不能逃走。顶部安装一盏20瓦的黑光灯诱虫,下面放一只漏斗,昆虫经漏斗落人活动场,供蛤蚧食用。饲养室与活动场相通。如天然昆虫不足,要补喂蟑螂、蝇蛆等昆虫。饲养室四周墙壁上挂一些麻布片,以供蛤蚧隐伏和产卵。室内应设置小水池。

2.野外放养

在适宜于蛤蚧生活的地方,选择岩石较多、有灌木丛、人为影响又较小的小丘,或水库中的小岛,作为野外放养之地。如岸石洞隙不多,可采取人工措施,以增加缝隙、地穴,造成良好的栖息环境。在野外饲养地,也要安装黑光灯,以引诱昆虫。同时仍需培养昆虫,以备天然饵料不足。应注意建立野外放养地时,要消灭基地的老鼠、蛇等天敌。

3.围场饲养

在没有石山的地方,利用庭园或空地,砌一围墙,围墙内放置空心假山。假山应有缝隙,供蛤蚧栖息产卵。假山大小根据饲养规模而定。假山周围建一条宽50厘米左右的走道,便于观察。围墙顶部用铁丝网封住,上设置黑光灯以引诱昆虫。假山上种一些花木,场内设置水池。这样,围墙内有假山、水池、花木,使围墙内的环境接近自然。

(二)蛤蚧的饲料

1.饲料种类

蛤蚧的饵料来源非常广泛,各种陆地上生活的昆虫及其幼虫均是蛤蚧的食料。惊蛰后蛤蚧刚开始活动,摄食量不大。随着气温的提高,蛤蚧的活动增加,吃食也增加,每天需投食2次。夏秋季节,安装一盏黑光灯,引诱来的昆虫,一般能满足近百条蛤蚧的需要。10月份后,气温开始下降,天然昆虫开始减少,蛤蚧的食欲也开始下降。

天然饵料不足时,应补喂昆虫,如蟑螂、蝗虫、地鳖虫、蚕蛾、蝼蛄等。这些昆虫可进行人工饲养。

2.驯食

饲养的蛤蚧数量较多,天然昆虫来源不足时,也可喂些植物性饵料,如煮熟的甘薯、南瓜、米粥、蛋炒饭、炒香的花生、麦麸、熟的肉骨屑等。但蛤蚧开始不愿食,需有一个驯食过程。方法是://农村致富经网//

把这些饵料做成糊状,涂在饲养舍的墙壁上,每隔23天投饵一次。在这期间不喂昆虫,也不给饮水。蛤蚧饥饿时,开始时会少量采食。以后会逐渐习惯吃食。也可将上述食料混合煮熟,加少量食盐和适量鱼虾粉、蛋粉等,制成粥样。但应注意,补喂这些植物性食料时,在食料中应加些钙、磷、蛋白质,以防生软壳卵。

(三)蛤蚧的日常饲养管理

1.温湿度控制

蛤蚧是怕冷的动物,气温达到15C时开绰活动,1718℃开始吃食,22一30℃最为活跃,最好保持在25℃左右。人工饲养条件下,冬季室内温度不能低于13C,否则进入冬眠状态。冬季饲养室内要生炉保温,但要防止煤气中毒。室内既要保温,又要空气新鲜。饲养室内如有异味,蛤蚧会乱跳乱窜,影响生长,甚至逃逸。蛤蚧也怕高热。夏季如气温超过32℃,活动就少,也不利于蛤蚧生长。这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如洒水降温、饲养室遮荫等。

饲养室内的相对湿度以70%一90%为宜。

2.密度

饲养密度也是一个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密度过稀,蛤蚧吃食不积极,造成饲养场地和饵料浪费;密度过大,会发生蛤蚧互相斗咬,造成损伤,降低商品价值,甚至引起死亡。一般每平方米以饲养4060只为宜。

3.小蛤蚧饲养

由于雄蛤蚧有吞食小蛤蚧的恶习,因此小蛤蚧孵出后,应与大蛤蚧分开饲养。可将它们放到饲养箱内,在箱内放一些砖石之类的物体,形成缝隙。小蛤蚧喜栖息在缝隙内。刚孵出的蛤蚧重约5克,个体小的仅23克,体长67厘米。未蜕皮前体呈灰褐色。孵出后的23天内不吃食也不活动。;第34天开始摄食蚊子、苍蝇、豆象以及其他昆虫的幼体。这时的吃食习性与成年蛤蚧相同,但食量小。如把饲养箱放在蚊子较多的地方,它能白行捕捉,无需喂其他昆虫。

4.产卵期蛤蚧的管理

产卵期间的蛤蚧,需要消耗较多的营养物质。为防止产软壳蛋,出蛰后对雌性蛤蚧就要多喂适口性较好的昆虫,并适当增喂些贝壳粉、食盐等。应把受破损的卵或非受精卵消除掉,要防止卵被雄蛤蚧吃掉,也要防止被蚂蚁破坏掉。

5.其他注意事项

(1)防止逃跑。饲养人员进出饲养房舍,要随手关门。以防止蛤蚧逃逸。

(2)培育活饵。人工饲养蛤蚧,单靠诱捕天然昆虫,可能因诱捕数量不足而不能满足蛤蚧的需要。如饲养数量较多,就需要人工培育饵料。蟑螂、地鳖虫等是蛤蚧喜欢吃的昆虫,而且培育这些饵料的方法也简单。如培育蟑螂,只要普通木箱,里面放一些木板格和朽木,箱的上面用纱窗盖住,隔几天投喂些饲料,如剩饭菜、果皮、米糠等,适当给些水。

中国野鸭的繁殖与饲养管理


1. 繁殖与孵化

(1)种源捕捉野鸭和收集野鸭蛋孵化种用野鸭;从外地或其他养鸭场引种;从本场自养后备种鸭中挑选留用。(2)繁殖①产蛋期春季孵出的野鸭如选留作种,于当年10月份开产,延续到第2年的6月份结束产蛋,气温上升到日平均30℃时就停产;如果是初秋孵出的野鸭选留作种,则在翌年3月份开产,到炎热夏季来临时休产,随后在9~11月份第2次产蛋。采用春季孵化的野鸭留种,野鸭种群年平均产蛋120枚以上,个别达126枚,受精率在90%以上,以每年3~6月份产蛋时受精率最高,可达96%。②性成熟期母鸭145日龄开始产蛋,最早产蛋记录为126日龄。性成熟与采用人工光照有关,冬季产蛋光照时数要充足。③选种公鸭选择尾羽上翘、头部绿色鲜明闪亮、全身羽毛光泽油润、颈部粗短、体重在1.25千克左右、反应灵敏、活泼好动、性欲旺盛的留作种鸭;母鸭选择羽毛褐麻色整齐、翼镜紫蓝色、头颈略细小、体躯丰满、胸深股圆、后躯宽大、耻骨扩张、喜动、觅食力强、体重不低于1千克的留作种鸭。④繁殖按公、母鸭1︰8~10的比例混群,采用大群自然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群的母鸭应以1岁龄母鸭为主,占60%~70%,另以20%~30%的2岁龄母鸭为辅。性成熟后的野鸭,公、母鸭交配行为多数在水面上发生。求偶的行为有3种:母、公鸭点头相互求偶,公鸭的行为较主动;母鸭单方面点头求偶;公鸭追逐母鸭。一经求偶信号完成,公鸭将爬跨到母鸭背上,完成交配,整个过程需15~20分钟。每只公鸭每天可与8~30只母鸭交配,晴天及早晨次数频繁,阴雨天及上午10时后交配次数减少。种用野鸭在接近中午11时到下午16时多回到陆地上栖息或产蛋,产蛋时间集中于下午14~17时,17时以后又开始下池戏水活动,到晚间才回到陆地上。种母鸭的利用年限为2~3年,其中第2年的产蛋量最高,第1年和第3年的产蛋量次之。(3)孵化野鸭在野生状态下具有抱窝习性,孵化主要靠母鸭自孵,而在家养条件下,采用人工孵化。在实施人工孵化时,入孵种蛋要用新鲜受精卵,做到弃小、取中、除大,选择灰绿色或纯白色略带肉色的种蛋,蛋的长径5.3~6.0厘米、短径4.0~4.5厘米,蛋重50~57克,蛋壳致密均匀、表面正常、厚薄适度、清洁,蛋重不低于50克;常温下,种蛋保存时间不超过7天,低温保存不超过2周,保存种蛋的贮蛋库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为65%~75%,并保持库内清洁、阴凉、通风。贮蛋库经常实施熏蒸消毒。种蛋保存时,大头朝上,如种蛋保存超过1周,则每天应以大于45度翻蛋(主要是防止胚胎粘连)1次。长途运输种蛋时,注意包装,以免种蛋破损;夏季要有防雨措施,冬季注意保温。种蛋在入孵前应进行消毒,常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用碘酒液、新洁尔灭浸泡,也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浸泡。野鸭蛋可采用火炕孵化和孵化机人工孵化。机孵与上摊床孵化相结合(25天胚龄时上摊床孵化),可提高野鸭的孵化率。孵化期26~28天。孵化机在孵化前应进行清洗和消毒。从种蛋库内取的种蛋在入孵前12小时进行预温;种蛋入孵后,孵化温度:1~15天,38~37.5℃;16~25天,37.5~37.2℃;26~28天,37.2~37℃。孵化湿度应采取高低高的方法,即1~21天空气相对湿度65%~70%;22~26天空气相对湿度降至60%~65%;后期27~28天(出壳期)湿度增加至70%~75%。在野鸭的种蛋孵化期,每天保持翻蛋6~8次,后期则停止翻蛋。种蛋入孵2周后,每天晾蛋1次,待温度降至34~35℃时停止晾蛋,并随着鸭胚的发育增加晾蛋次数。机械孵化可关机停止加温,并打开机门让风机运行进行通风晾蛋。夏季适当增加晾蛋次数,5日胚龄以后每天早、晚各晾蛋1次,每次20~25分钟,使蛋壳温度下降到32℃左右,然后开机孵化。晾蛋可结合翻蛋进行。种蛋在孵化过程中进行2次照蛋,第1次照蛋于入孵的第7~8天进行,捡出无精蛋和死胚蛋。第2次照蛋于入孵后的20~25天进行,捡出死胚蛋。活胚蛋呈黑红色,气室倾斜、边界弯曲、周围有粗大的血管;死胚蛋气室周围看不到暗红色的血管,边缘模糊,有的蛋颜色较浅,小头发亮。将活的正常发育的胚胎移至出雏器(出雏器和孵化机的区别主要是出雏器无翻蛋装置)的出雏盘内,称为落盘,准备出雏;此时出雏器内的温度适当降低,但增加相对湿度,以利出雏。

长尾雉的饲养繁殖技术


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分布于我国中部及北部地区,是我国特产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栖息于山谷树林和峡谷间,飞行快,行动谨慎,小心怕惊,以植物种子,嫩芽和昆虫为食。其雄性头顶白色,背部磷状羽毛呈鲜橙黄色,各羽具有黑缘,腹中部黑色,尾羽较长,两枚中间尾羽可长达1.5m,非常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饲养环境与饲养方式
我园于2007年引进7只白冠长尾雉,3雄4雌,饲养在我园的雉鸡繁殖场内,环境相对较为安静。笼舍大小为4m3m3m,地面为沙土地供其沙浴。内置栖架供其攀爬栖息,设有料槽和水槽,供其自由采食和饮水。繁殖期雄性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将其按1公2母、1公1母各一圈单笼饲养,繁殖期前对种鸡进行新城疫-传支二联苗免疫。为促进其提前发情产卵,笼舍内安装1个60W的灯泡,每天光照延长至14~16h。
2日粮配制与饲喂方法
白冠长尾雉的日粮由我园自行配制,其配方为:玉米40%,次粉10%,麸皮8%,豆粕27%,鱼粉10%,磷酸氢钙2%,骨粉2%,食盐0.5%,胆碱0.2%,赖氨酸0.1%,蛋氨酸0.1%,维生素10g,微量元素50g,其能量为2712千卡,蛋白质含量18%,Ca∶P=2∶1,能量,矿物质,粗蛋白,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基本符合白冠长尾雉的营养需要。
白冠长尾雉的饲料以颗粒料的形式饲喂,有利于采食,减少浪费,另加喂适量蔬菜,繁殖期加喂适量面包虫、熟鸡蛋、大麦芽,促进其发情交配和提高精液质量。
3发情与产卵
白冠长尾雉的发情产卵期为每年的3月下旬到6月上旬,发情交配一般在早上7点和下午5点左右。首次观察到白冠长尾雉的交配行为于3月28日下午5点半左右,此时,雄长尾雉不停地追逐雌长尾雉,并发出响亮的叫声,雄长尾雉接近雌长尾雉靠近雌长尾雉一侧的翅膀下垂几乎着地,而另一侧向上伸展,颈羽也竖起来,然后雄长尾雉跳上前叼住雌长尾雉,雌长尾雉随即卧倒,雄长尾雉跳至雌长尾雉背部,尾羽下压,雌长尾雉尾羽错开,尾部尽力向上翘起,两者泄殖腔吻合,时间从几秒到十几秒不等。此时雄长尾雉伴有响亮的鸣叫声。交配后,雌雄长尾雉各站一处,或寻食或安静的走动。
长尾雉每隔2~3天产1枚卵,卵呈长卵圆形,()为青灰色,卵平均重30.6g(27~38g),长径46.5mm(44.5~50.5mm),短径35.4mm(34.2~36.9mm)。
4孵化
孵化前对孵化机进行清洗消毒,用高锰酸钾、甲醛按每立方米7g高锰酸钾、14ml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对孵化机进行调试,待其正常运转1~2d后方可进行孵化。入孵前用0.05%高锰酸钾消毒种卵,防止种蛋污染。入孵1~7d给温度37.8℃、湿度55%,8~20d给温度37.6℃、湿度65%,21d后至出雏给温度37.4~37.5℃、湿度70%。孵化期间每2h翻蛋1次,孵化7d进行第一次照蛋,捡出无精蛋,19d进行第二次照蛋,捡出弱精蛋和死胎蛋,24d打嘴,25d出壳。破壳位置上距7.3mm、下距37.2mm,蛋壳破裂纹路呈放射状。
5育雏
刚出壳的白冠长尾雉雏鸡体重仅为23.8g,体型非常小,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对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说能否控制好环境温度是白冠长尾雉育雏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园设计的育雏箱为80cm60cm60cm,箱内用灯泡控制温度,箱底铺有垫料。1~3日龄箱内温度为35~36℃,4~7日龄箱内温度为33~35℃,7~15日龄箱内温度为31~33℃,16~28日龄箱内温度为30~32℃,1月龄后温度趋于常温,同时要保持必要的通风,切忌温度忽高忽低,一日内温度变化不要大于0.5℃。1月龄后可放入大圈饲养。白冠长尾雉生性好斗,每圈密度不可过大,防止相互啄伤。
幼雏1日龄饮0.05%高锰酸钾水或多维素,饮水为凉开水。饲料以粉料形式饲喂,加少许面包虫或鸡蛋黄,采用限制饲喂,按自由采食量的90%饲喂,定时定量,防止因食入过多饲料而造成体内脂肪蓄积,体重超标,体质不坚实,发育不匀称,提前性成熟。限制饲喂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以后的繁殖性能。同时要保持饲料中钙,磷比例平衡,维生素,微量元素适量,避免营养缺乏症的发生。
6疾病防治
疾病防治是白冠长尾雉饲养繁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此,我园制订出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1日龄:注射马立克疫苗;1周龄:新城疫-传支二联苗滴鼻点眼;15日龄:法氏囊疫苗滴鼻点眼;2月龄:加强免疫新城疫-传支二联苗;由于雏鸡体型小,重量轻,应严格掌握免疫药物用量。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抗病毒,抗球虫等药物,预防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疾病的发生。
7小结与讨论
我园在白冠长尾雉的饲养繁殖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白冠长尾雉胆小易惊、生性好斗,必须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才有利于产卵繁殖.在繁殖期延长光照有利于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素,可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提高产蛋质量和延长产蛋时间.饲料中加喂葱末和大麦芽,大麦芽富含Ve可促进发情交配,提高受精率。
(2)温度控制是育雏成功的关键因素,必须科学而严格地掌握,避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造成死亡。
(3)要制订一套科学严密的防疫程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和精细化的饲养管理为幼雏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保障,预防了营养缺乏症的发生,增强了幼雏的体质。

贵妇鸡的繁殖与养殖技术


贵妇鸡又名皇家鸡,是野禽之一,其肉质鲜嫩,骨脆酥软,并有独特的滋补功能,尤其适于产妇、老年人食用。饲养贵妇鸡经济效益显著,国际市场售价曾达10美元/千克,在国内,一组种鸡(1公3母)的市场价为300~400元。现将其关键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繁殖。贵妇鸡无就巢性,因此只能人工孵化繁殖,孵化期温度应保持在37.8~38.5℃。在孵化头一天温度应提高1℃,以后孵化室的温度应在20~22℃。孵化前期湿度应保持在65%左右,后期为50%~55%,出雏时为70%左右。在温度正常后,要定时打开气门通风换气,每天翻蛋6次,转蛋角度90°为宜。另外,还要每天把机门打开凉蛋1~2次,每次15分钟。

2.饲养管理。

①鸡舍。鸡舍设小窗,距地面50厘米左右设有自由出入口,外设栏杆围成运动场。②喂配合饲料。贵妇鸡为小型肉鸡,因此,喂普通肉鸡料即可。

③科学饲喂。贵妇鸡每天喂料3次,喂量因日龄不同而异,一般日投料50克左右,并供足清水,让其自由饮用。

④疾病防治。要每天打扫鸡舍,清除粪便,注意防潮。

每隔3~5日刷洗食槽、饮水器,并保持沙地干净,不喂霉烂变质饲料。贵妇鸡常见病有鸡新城疫、鸡白痢、球虫病等,对新城疫要进行春秋防疫注射,并注意防止法氏囊病发生。⑤适时出栏。食用鸡90~100天即可出栏,种用鸡15~20日龄即可出售。

李配银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农场37号农业办222344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65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