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宝贝

中文名称 虎斑宝贝
拉丁名称 Cypraea tigris Linnaeus
英文名称 Cowry shell
分布区域 虎斑宝贝分布于太平洋的新咯里多尼亚,社会群岛,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夏威夷等热带海区。中国海南岛、台湾和西沙群岛。
保护级别 名贵
种类习性 暖水性潮下带名贵单壳贝类
保护措施 保护对策应同西沙群岛热带其它一些名贵水生动物一并统筹考虑,建立南沙、西沙自然保护区。
开发利用 多在退潮后,徒手涉水采捕,捕获后将其埋入沙内,洗净后即可出售。
资源现状 由于虎斑宝贝价格昂贵,采捕容易,几乎不需生产成本,因此近年来资源量急剧下降,以往一潮可采捕十几至上百个,现在则很难采到。春夏季西沙永兴岛一地月收购量50公斤。

相关阅读

斑尾复鰕虎鱼


中文名称 斑尾复鰕虎鱼
拉丁名称 Synechogobius ommaturus(Richardson)
英文名称 spottedtail goby
地方名称 采鲨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 Gobiidae
中文属名 复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 Synechogobius Gill,1862
分布类别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呈圆柱状,后部侧扁且细。头宽而扁平,最宽处一般均大于体宽。口端位,斜裂。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有锐利的牙齿,外行齿不分又。舌端游离,前缘平。吻长,前端圆钝,吻部中间显著隆起。前鼻孔呈小管状。眼小,侧上位。鳃裂宽大,鳃膜与峡部相连。头部及身体上均披细小栉鳞,尾柄上鳞片较大。第1背鳍在身体前部,起点至吻端的距离等于或稍大于至臀鳍起点的垂直距离。第2背鳍很长,起点在肛门的垂直上方或稍前。胸鳍很长,末端超过腹鳍末端。腹鳍愈合,呈圆盘状,腹鳍边缘呈锯齿状。臀鳍起点在第2背鳍的第4~5分枝鳍条垂直下方,末端与第2背鳍末端相对。尾鳍尖圆。鳔1室。腹腔膜黑色。肠长为体长的0.9~1.3倍。无侧线。背部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鳍有数行黑色小点。胸鳍黄褐色。腹鳍、臀鳍呈浅金黄色。尾鳍黑色,外缘镶有金黄色的边,尤其是下部更为鲜艳。
生活习性 是一种底栖小型凶猛性鱼类。生活在海里,也能适应咸淡水生活,斑尾复鰕虎主要食物为小鱼(塘鳢、鰕虎、罗汉鱼、[餐]条等),蟹,虾,糠虾等。

黄虎斑和黄狸花的区别


黄虎斑和黄狸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猫,因外形可爱,毛色好看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那黄虎斑和黄狸花的区别是什么?

黄虎斑猫:

虎斑猫头部圆润,虎斑猫两耳间距较近,大小适中,耳根宽阔,耳阔深,顶端较圆润。脸颊宽阔,使得头看起来相当圆润。

虎斑猫整体感觉强健、平衡感极佳。背毛可以分为长毛和短毛,斑纹美丽,由于酷似野生狸的斑纹,通常我们称之为狸花斑纹

虎斑猫个性独立,活泼好动,聪明机智,对周围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对主人表现出万分的依赖,一旦饲主有了变更,会对它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黄狸猫:

黄狸猫也叫狸花猫,产于中国,加有纯黄色的斑纹图案,因此又称中国虎斑猫。

狸花猫的头部圆润,两耳间距较近,大小适中,耳根宽阔,耳阔深,顶端较圆润。

脸颊宽阔,使得头看起来相当圆润。眼睛大而明亮,呈圆杏核状,目前颜色可以接受由黄色、金色至绿色,通常有眼线。鼻子是砖红色,有鼻线。

狸花猫很容易家庭饲养,而且因为是千百年来进化的缘故,它们的自我调整功能也很完善,一般的小病小灾,根本难不倒它们。

斑鳜


[学名]: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
[资源名称]: 斑鳜
[外文名]: spotted mandarinfish
[别名]: 岩鳜、园筒 (桶)鳜、石鳜
 
[形态特征]:
  体背、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高。头大,眼后头部平直或稍内凹。吻尖,眼上侧位,偏于头的前半部,每侧有鼻孔2个,离眼较近,前鼻孔圆形,小而有瓣膜,后鼻孔椭圆形,略大于前鼻孔。口前位,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下颌两侧齿扩大为犬齿,多为2个并生。间鳃盖骨及下鳃盖骨腹缘有浅缺刻。鳃耙稀少,梳齿状,略短于鳃丝。吻部及头顶处无鳞,余均有鳞。侧线前段稍弯,靠近背缘向后延伸;后段较平直,接近尾柄中部。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发达,有12-13根鳍棘,第六鳍棘最长;鳍条部基底短,鳍条边缘圆凸。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几乎相对;鳍棘都较粗壮:第一鳍棘较短,第二鳍棘最长(压倒后超过第三鳍棘),胸鳍下侧位,起点稍前于腹鳍,腹鳍起点在背鳍第三鳍棘下方,鳍长约等于胸鳍长,有1根鳍棘,短细,不及鳍条长的二分之一。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  [原产地区]:中国广东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广东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栖于静水或微流水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流中,白天一般侧卧于底部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斑鰶


中文名称 斑鰶
拉丁名称 Clupanodon punc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Konosirus punctatus]
英文名称 spotted sardine,gizzard shad,dotted gizzard shad
地方名称 黄流鱼,鼓眼,扁鰶,气泡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斑鰶属
拉丁属名 Clupanodon Lacepede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17;臀鳍21~24;胸鳍16;腹鳍8;纵列鳞53~56;横列鳞21~24;鳃耙217+211。
体延长,侧扁,腹缘具锐利的锯齿状棱鳞,18~20+14~16。体长为体高3.0~3.5倍,为头长3.7~4.0倍。头中大。头长为吻长4.4~4.7倍,为眼径4.0~4.8倍,为眼

间隔2.9~3.1倍。吻圆钝,突出。吻长约与眼径相等。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脂眼睑较发达,遮盖眼的前后缘。眼间隔稍凸。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口小,近于下位。口裂短,不伸达眼前缘。上颌稍突出,略长于下颌,中间无显著缺刻。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口无牙。鳃孔大。鳃盖骨边缘光滑。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耙细长,数多。肛门位于臀鳍稍前方。

体被薄圆鳞,形似六角形。头部无鳞;胸鳍和腹鳍基部具短的腋鳞。

背鳍1个,位于体中央,起点在腹鳍起点稍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最后鳍条延长呈丝状,向后伸达尾柄上方。臀鳍基部中长,鳍条短。胸鳍较长,

后端伸达背鳍起点下方。腹鳍小,位于背鳍起点稍后下方。尾鳍分叉。

体背侧青绿色,头背部较深,体侧下方和腹部银白色。吻部淡黄色。体侧上方具7-9纵列绿色小点。鳃盖部略呈金黄色。鳃盖后上方具一深绿色斑块。背鳍

和臀鳍淡黄色,胸鳍和尾鳍黄色,腹鳍色淡。背鳍、尾鳍边缘黑色。

斑鳐


中文名称 斑鳐
拉丁名称 Raja kenoje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鳐目
拉丁目名 Rajiformes
中文科名 鳐科
拉丁科名 Rajidae
中文属名 鳐属
拉丁属名 Raj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前缘波曲。吻中长,尖突;吻软骨前端愈合部约为后端分离部2.4倍。尾较宽大,比头和躯干稍短,侧褶发达。
体盘宽为长1.3~1.4 倍;体盘长为吻长 倍。吻长为眼径3.0~3.5倍;眼间隔与眼径相等;喷水孔宽约为眼径2/3;口前吻长为口宽1.6-2.0倍;第五鳃孔间距约为第三鳃孔4倍。前鼻瓣宽大,后缘细裂,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半环形,突出于外侧。鼻间隔后缘圆形凹入,后面具一深沟。口中大,平横;上颌中部凹入,下颌中部凸出。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性牙平扁;上下颌各具44~48纵行。喷水孔椭圆形,紧位于眼后,前部伸达眼后半部下方,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启闭。鳃孔5个,狭小,大小和间距约相等。眶上和喷水孔上的结刺颇小,眶前3个,眶上3-4个,喷水孔上2个,连续作半环形排列。头后脊板上具结刺一个;尾上具粗大结刺3纵行。雌性吻端腹面和吻侧具小刺。雄性吻端背面、腹面和吻侧腹面具小刺;胸鳍前缘里侧具一长群小刺,小刺里方在头侧处具大钩刺3纵行,刺头向后;在肩区外侧具大钩刺2~3行,刺头斜向后和向里;胸鳍外角里方具大钩刺2~3行,刺头都向里;头后结刺前方两侧具新月形粘液孔2纵群,每群由5~6个粘液孔组成。

胸鳍前延,伸达吻侧中部,外角、里角者呈圆形。鳍外缘分裂很深,前部突出呈足趾状;鳍脚宽扁,端部向外圆凸,后端钝尖。背鳍2个,同形。约等大,前缘和后级连合呈半圆形,后缘连于皮上,无里缘;背鳍间隔很短,等于或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1/2。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连接或几连接。尾鳍上叶短小,短于第二背鳍基底,下叶几完全消失。

背面黄褐色,密具深褐色小斑;肩区两侧各具一椭圆形斑块,由许多小斑组成,在外侧者连合成黑色边缘;胸鳍里角上方具一圆形暗色斑块。尾上隐具暗色横纹十几条,尾鳍上叶具暗色横纹2条。腹面灰褐色,具许多深褐色细斑,细斑中央有一粘液孔。尾侧皮褶淡褐色。

斑鲨


中文名称斑鲨

拉丁名称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Bonnett)

英文名称marbled catshark, coral cat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猫鲨科

拉丁科名Scyliorhinidae

中文属名斑鲨属

拉丁属名Atelomyc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大洋洲东南海区。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具鼻口沟,立脚点鼻瓣伸达上颌,上下唇褶发达,齿小,三齿头型。眼椭圆形,具瞬褶。喷水孔细小,鳃孔较小,最后1-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斑鳢


[学名]: Channa maculata(Lacepede)
[资源名称]: 斑鳢
[外文名]: Taiwan snakehead,snakehead mullet
[别名]: 斑鱼、生鱼、花鱼
 
[形态特征]:
  背鳍41~44;臀鳍15~17;腹鳍Ⅰ~5;胸鳍15~17。侧线鳞:上侧线23~25,下侧线28~33,侧线上鳞4~5,侧线下鳞(腹鳍)8~9。鳃耙8~10。 体长为体高的4.3~5.6(平均5.0)倍,为头长的2.9~3.l(3.0)倍,为尾柄长的11.0一14.5(12.8)倍,为尾柄高的9.0~11.8(9.8)倍。头长为吻长的5.3~6.5(5.8)倍,为眼径的6.3~7.9(7.0)倍,为眼间距的4.9~5.7(5.2)倍。 体延长而稍圆,尾部侧扁,尾柄短而高。头颇长,顶部平坦,头长为其宽的2.0~2.9倍。吻尖短,小于眼后头长。口端位,下颌突出,口裂大而斜,后端伸达眼后缘的下方或略后。两颌及犁骨具绒毛状齿带,下颌杂有犬齿。腭骨有犬齿1行。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宽平,大于眼径。前鼻孔有短管,靠近吻端,但不伸过上唇。头侧与体侧均被大小约一致的小圆鳞,头顶部的鳞较大,胸腹部的鳞变小。侧线约在臀鳍起点的上方中断,向下1或2行鳞再沿体侧中部后延至尾柄。鳃耙为具细刺里结节状,有时3~4结节连合。鳃盖膜愈合,不连于峡部。 背鳍起点约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无棘,后伸达尾柄处;臀鳍起点紧靠肛门,无棘,亦后伸达尾柄;腹鳍小,次胸位;胸鳍与尾鳍圆形。 体灰黑色,腹部灰白。背部有黑斑1纵行,体侧有1不规则的较大黑斑2纵行,腹侧尚有较小黑斑1纵列。头侧自吻端经眼至鳃盖有1黑纵带,自眼下方至胸鳍基底另有1条。尾鳍基底前后有黑色交错的横条纹,背鳍与臀鳍均有黑白相间的斑纹,偶鳍略黄。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海南等  [原产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浙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见于长江、闽江、和珠江水系,及台湾、海南岛水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丛生和淤泥底质的河沟及池塘中。常潜伏于水草及水底袭击小鱼,也食虾类和昆虫。适应能力强,能借鳃上腔中的副呼吸器官直接呼吸空气,能在混浊和缺氧的水体中生活,甚至于在潮湿的淤泥中也能生活一段时间,生殖期在4~7月,亲鱼有营巢和护巢习性。卵浮性,具油球,有一薄膜将卵粘罩在一起。

吻鰕虎


中文名称吻鰕虎

拉丁名称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英文名称barcheek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拉丁属名Rhinogob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淮河和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第1背鳍条Ⅵ-Ⅶ,第2背鳍条Ⅰ,7-8;臀鳍条Ⅰ,7-8,纵列鳞28-29;鳃把外侧8。体长为体高的4.5-5.7倍,为头长的3.1-3.6倍,为尾柄长的3.4-4.0倍,为尾柄高的7.7-9.7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倍,为眼径的4.4-5.4倍,为眼间距的5.4-7.2倍。体侧扁,头部平扁。眼侧上位,眼间隔狭窄且平。口裂大,口角裂至眼前缘的垂直下方。上、下颌具数行细齿,呈带状排列,外面一行齿较大。吻长,唇厚。鼻孔约在眼前缘至吻端的中点。前鳃盖上的肌肉很发达。头后背部被圆鳞,胸、腹部裸露无鳞。身体的其他部分被栉鳞。背鳍2个,第1背鳍末端至第2背鳍起点之间的距离约等于眼径。胸鳍发达,呈圆扇形。腹鳍胸位,左右两个腹鳍连合成吸盘。尾鳍圆形。背部及体侧各具有黑色大斑点8个。胸鳍基部有1大黑点。背鳍、尾鳍及臀鳍皆具有数行小斑点。雄鱼的第1背鳍向后倾倒时,超过第2背鳍的起点;第2背鳍及臀鳍向后倾倒时可达尾鳍基部。

生活习性
生活于清水小溪中,以底质为沙滩、砾石,含氧丰富的浅水地带为多。10-20毫米的幼鱼具溯水的习性,每当春雨溪河涨水之际,则幼鱼即成群逆水而上,形成渔汛。所谓庐山石鱼,经初步鉴定,大部分为吻鰕虎的幼鱼。40毫米以上的个体则少有成群湖水的现象,多半散居于石隙或沙穴中待机觅食。成鱼以水生昆虫为食,也吃底栖性的小鱼,甚至同类的幼鱼。

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吻鰕虎一年达性成熟。繁殖期在4-5月,产卵前雌鱼用鳍翻动沙粒,卵产于沙穴中。

长丝鰕虎鱼


中文名称长丝鰕虎鱼

拉丁名称Cryptocentrus filifer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丝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Cryptocent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或全部被圆鳞。纵列鳞47-140。头部侧扁,裸露无鳞,口大,前位,口裂略斜,下颌稍突出,颌齿多行,尖锐,外行齿扩大,下颌外行最后1齿通常呈弯的犬齿状。舌端截形,鳃孔颇宽,峡部颇窄,第1背鳍6鳍棘,第2背鳍1鳍棘9-20鳍条。臀鳍1鳍棘9-21鳍条,尾鳍尖长,大于头长。背鳍前方无鳞,全被圆鳞,纵列鳞105-120,背鳍各鳍棘均呈丝状延长,体侧具4-5横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发光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