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皮肤溃疡病

疾病名称皮肤溃疡病

为害对象 海水鱼
疾病概述
属于细菌病

病原为一种细菌,尚未定种。
病鱼初期体色呈斑块状褪色,中度感染的鱼鳍基部和躯干部发红或出现斑块状出血,病情严重时,息部组织浸润,呈出血性溃疡,有的吻端或鳍膜溃烂,有的眼球突出,眼内有出血点,肛门红肿,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肝、脾、肾等器官明显充血肿大。病鱼初期缓慢浮游于水面,有时呈回旋状狂游,最后下沉死亡。

病原 一种细菌,尚未定种

防治方法
用土霉系或氯霉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2) 10-6,每天1次,连用 3天;用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l~3) 10-6,每天1次,连用 3天;投喂抗菌素药物,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20~50mg,连续投喂5~7天;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夭每千克鱼体重用药100~200mg,连续投喂5~7天。

相关知识

海水鱼海盘虫病


疾病名称海盘虫病

为害对象 多种海水鱼
疾病概述
于寄生虫病

海盘虫寄生于鱼鳃瓣上可引发此病。

此病可危害多种海水鱼,夏秋季易流行。海盘虫寄生于鳃瓣上,使鳃组织损伤、出血,鳃小片上皮增生、肥厚、愈合,粘液增多,使鱼呼吸困难而致死亡;病鱼飘游于水面,身体瘦削。

病原鱼鳃瓣上

防治方法
鱼苗用淡水浸泡5分钟,用晶体敌百虫每立方米0.1~0.2克全池泼洒;用海水配制灭虫灵,每立方米用药50~60g,浸浴2小时,或用淡水配制,浸浴5分钟;每立方米海水加福尔马林160~200ml,将病鱼浸浴20~30分钟,浸浴时,药液水温与养殖水体的温度之差不宜超过5℃,同时应充气增氧。

海水鱼沾孢子虫病


疾病名称沾孢子虫病

为害对象 多种海水鱼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病原为粘孢子虫类,海水中常见的粘孢子虫有库道虫,尾孢子虫、单囊虫等。

此病在多种海水鱼中可以发生,无季节性。不同的粘孢子虫或者在不同的寄生部位表现出的症状不同。当寄生虫寄生于组织中时,感染部位常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包囊,寄生于胆囊等腔道时,一般没有白色包囊,但可见寄生虫游动,严重时可使胆囊充血、发炎。

病原粘孢子虫类

防治方法 发病对每立方米水体用2.1~3.2g的盐酸奎那克林,全池泼洒,或药浴病鱼;对有发病史的池塘和养殖水体,每月全池泼洒敌百虫1~2次,每立方米水用药0.2~0.3g。

海水鱼隐核虫病(白点病)


疾病名称隐核虫病(白点病)

为害对象 多种海水鱼类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病原为刺激隐核虫。

病原体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25~30℃。夏季、秋初水温较高的季节该病容易发作。可感染多种海水鱼类。病鱼体表与外界接触处,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严重患者体表有点状充血,鳃和体表粘液增多,形成白色混浊状薄膜。病鱼食欲不振或不吃食,身体消瘦,游泳无力,常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病原刺激隐核虫

防治方法
醋酸铜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药0.3g;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用药25m1,加孔雀绿每立方米水用药0.05g,全池泼洒,24小时后换水;用淡水浸洗鱼苗3~15分钟,浸洗后如能移入每立方米水含2~2.5的阿地平或盐酸奎宁的水体中养殖,效果更好;或者用每立方米水体含硫酸铜17~20克的药液浸洗病鱼40~60分钟,每天1次,连续3~5天。

淡水鱼白斑溃疡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白斑溃疡病

为害对象 成鱼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瘦弱,体色较浅,患病初期在头部、体表、尾部、留条上出现乳白色的小圆点,病灶微微突出于体表。

病原 由病毒引起。

症状 病鱼身体瘦弱,体色较浅,患病初期在头部、体表、尾部、留条上出现乳白色的小圆点,病灶微微突出于体表。随病情发展,病灶逐渐蔓延扩大成长椭圆形,主要分布于体表两侧,其次是头部和尾部。

发病规律 在水温10℃以下的冬、春季易发生,严重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做好清塘消毒和水质管理工作,对预防此病十分重要。

海水鱼链球菌病


疾病名称链球菌病

为害对象 多种海水鱼
疾病概述
属于细菌病

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lococcus sp.),属革兰氏阳性球菌,大小为0.71.4m,无运动性。

此种疾病在多种海水鱼中发生,从稚鱼到成鱼都可以发病。病鱼限球白浊、充血、突出,鳃盖内侧充血或强烈出血,上下颚充血。水温20℃以下时,上述病状发生较缓慢,但体表

和各鳍充血发红,尾鳍基部出现脓血疖疮或溃烂。病鱼肠道发炎,肝、脾、肾等部位充血或出血,腹部积水。病鱼不能进食,数日内死亡。

病原 溶血性链球菌(streplococcus sp.)

防治方法
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投喂新鲜饵料时应添加0.3%的复合维生素;鱼发病时,可将强力霉素以(20~50)mg/kg鱼体重制成药饵,连续投喂7天;或者用红霉素或螺旋霉素每夭以(25~50)mg/kg鱼体重制成药饵,投喂7天;也可以用金霉素进行治疗。

海水鱼淀粉卵涡鞭虫病(淀粉卵甲藻病)


疾病名称淀粉卵涡鞭虫病(淀粉卵甲藻病)

为害对象 海水鱼和半咸水养殖鱼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病原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Amyloodinium),属寄生鞭毛虫类。

此病流行于夏、秋高温季节,营养体最适生长水温为23~27℃,硝酸盐含量高时对涡袍子发育有利。在多种海水鱼和半咸水养殖鱼中都可以发生。病鱼体表、鳃盖、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鳃盖开闭不规则或难以闭合,呼吸频率加快,口不能闭合,有时喷水。鱼体瘦弱,游泳无力,有时在固体物上摩擦身体,使鱼体损伤,而感染细菌。

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Amyloodinium)

防治方法
繁殖用的亲鱼先用淡水或硫酸铜浸泡处理,以消灭病原;苗种放养时,用硫酸铜或淡水先进行处理;保持水质清新,勿使水中稍酸盐含量过高。鱼病发作时,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水浓度为(0.7~1)10-6。第二天换水1/3~1/2,然后再用药,连续3天;也可用每立方米水含10~12g硫酸铜的药液浸洗鱼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2~3天;也可用

淡水浸洗鱼体3~5分钟,然后移入消毒处理过的水体中养殖,隔 2~3夭后重复1次;或者用浓度 1010-6吖啶黄溶液浸洗病鱼 2~10小时。

河蟹甲壳溃疡病


疾病名称甲壳溃疡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病原 可能是河蟹在捕捞、运输、投放及生长过程中遭受机械损伤或敌害致伤后,感染具几丁质分解力的细菌和真菌所致。

症状 本病又称甲壳病、烂肢病。病蟹步足上有块状溃疡斑点,有的向壳下组织发展成洞穴状,严重时附肢腐烂、步足指节(俗称爪节)烂掉。有时腹部腐烂,肛门红肿。病蟹食欲减退甚至拒食,活动缓慢,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

发病规律 流行季节为4-9月,尤其是水温16.9℃以上的春季和初夏发病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严格操作,尽量避免河蟹受伤。

(2)蟹池用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1次,连续2-3次。

(3)用0.5-1毫克/升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遍洒。

(4)用0.5%-1%食盐浸洗病蟹3-5分钟,每天1-2次,连续7天。

罗非鱼体表溃疡病


疾病名称体表溃疡病

为害对象 高密度单养鱼类、如:罗非鱼、加州鲈、乌鳢、斑鳢、露斯塔野鲮及泥鳅、鲤、鲫鱼等
疾病概述
本病是高密度单养鱼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一些名优鱼类中,已发现患此病的鱼类有罗非鱼、加州鲈、乌鳢、斑鳢、露斯塔野鲮及泥鳅等。高密度养鲤和鲫鱼种也有发生,可导致大批死亡。

病原 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romonas hydrophila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

症状
发病初期,体表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出血,血斑周围鳞片松动;之后,病灶部位鳞片脱落,表皮发炎溃烂,周缘充血,随着病情发展,病灶扩大,并向深层溃烂,露出肌肉,有出血或脓状渗出物,严重时肌肉溃疡露出骨骼和内脏,最后死亡。本病与打印病症状差别在于病灶形状不规则;无特定的部位,头部、鳃盖、躯干各处均可发生;而且通常有多个甚至几十个病灶。

发病规律 本病在春季4月中、下旬,水温15℃时即可发生,5-6月水温20-30℃时,是发病高峰季节。养质密度高、水质差、水温变化大的养殖池容易发病,此外扦捕后、长途运输、越冬后以及发生寄生虫病的鱼,因外伤也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①鱼池必须清塘消毒,放养密度要适当。②鱼种放养前应用4%的盐水洗浴5-10分钟或用2-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1小时左右。③坚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20克左右)。④治疗方法同赤皮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9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尖头塘鳢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