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杜父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8

中文名称黑龙江中杜父鱼

拉丁名称Mesocottus haitej (Dybowski, 1869)

英文名称Amur sculpin

异名鲤鱼舅舅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中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Mesocottus Graclanov,190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体长5-17厘米测定:背鳍Ⅷ-Ⅸ、12-15,臀鳍11-13。

头长为体长的33%-43%,体高为体长的16%-25%,吻长为体长的10%-16%,眼径为体长的3.5%-6.5%,尾柄长为体长的12%-19%,尾柄高为体长的4%-6.5%。

体呈锥形,头部扁平而大,尾柄较细。口端位,口裂大,上、下颌和锄骨生有绒毛状锐齿。眼顶位,眼间隔较窄。前。鳃盖骨后缘有四个刺状突起物。鱼体表皮除腹部外,均密布小刺。背鳍两个,胸鳍较大。腹鳍小,胸位。臀鳍大,尾鳍扇圆形。

鱼体黄褐色,腹部较淡,在侧线上方有三块黑斑,尾鳍上有小黑点,其他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黑龙江杜父鱼是生活在江道中耐寒的底层鱼类。夏季进入山涧支流。食性以水生昆虫为主。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较早,为5月份。怀卵量3 000粒左右。

相关阅读

黑龙江茴鱼


[学名]: 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i
[资源名称]: 黑龙江茴鱼
[外文名]: grayling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具细齿。眼较大,背鳍基部延长,呈旗状,具脂鳍,尾鳍深叉状。体色为紫灰色,体侧具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期体侧有许多大红色斑点,背鳍有2~4条赤褐色的纹带。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60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纬45以北水域。我国仅有1种3亚种,分布于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的上游支流和溪流中。属黑龙江水系的特有种,以嫩江上游数量为最多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涧溪流的水草丰盛的急流河川中。冬季在深水处越冬。

黑龙江泥鳅


[学名]: Misgurnus mohoity(Dybowsky)
[资源名称]: 黑龙江泥鳅
[外文名]: Amur weatherfish
[别名]: 鳅、泥鳅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6;臀鳍条I-8~10;胸鳍条Ⅲ―5,腹鳍条I―5~6。鳃耙彼此相连。纵列鳞168~182。鳃耙14~15。 体长为体高的7.8~8.8(8.1)倍,为头长的6.1~6.8(6.5)倍,为尾柄长的5.7~6.8(6.2)倍。为尾柄高的9.1~11.0(9.8)倍。头长为吻长的2.6~3.0(2.9)倍,为眼径的7.3~8.4(7.9)倍,为眼间距的4.0~5.8(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8(1.7)倍。吻端至背鳍起点距离为体长的59%~64%(62%)。 体细长,圆柱状,尾柄部稍侧扁。头部小。吻尖钝。口下位。须5对,其中吻须1对,上颌 须2对,下颌须2对。眼较小,眼间距较短。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鳞片细小,深埋于皮内,侧线完全。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 体深黑灰色,背鳍前背中线具1条由斑点组成的黑色纵条纹,而体侧则有2~3条由斑点组成的不连续纵条纹。体侧、头部及腹部具有不规则的斑点,背鳍及尾鳍具有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具有一明显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流域  
[气候带]:寒温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中游、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绥芬河及其附属水域。黑龙江省东部稻田中秋季数量较多。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泥底水域的静水区,受惊扰时常潜入石下缝隙中。繁殖 期在6月份。卵微粘性,附着于枯草及水草上,食性以底栖动物、昆虫幼虫等为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银无须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