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鳍鲷

中文名称长鳍鲷


拉丁名称Caristius groenlandicus Jense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金鳍金眼鲷科YZ023.coM

拉丁科名Caristiidae

中文属名长鳍鲷属(待定)

拉丁属名Caris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格陵兰、不列颠哥伦比亚,纳米比亚,纳塔尔等海域,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被易脱落的圆鳞,头骨脆薄。鳃盖条7,头短小或中大,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的下方或后下方。两颌和犁骨均具犬齿。腭骨具齿或无齿。背鳍高,基底长,始于头部,臀鳍基部为薄而宽的皮瓣所遮盖。腹鳍延长,位于胸鳍基底的前下方或后下方,具1鳍棘5鳍条。

生活习性
海水鱼。

相关知识

条长鳍天竺鲷


[学名]: Archamia lineolata
[资源名称]: 条长鳍天竺鲷
[外文名]: Crossband longfin cardinalfish、Shimmering cardinal
 
[形态特征]:
 
背鳍Ⅵ,I-9;臀鳍Ⅱ-16;胸鳍13;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23~25。 体长52~67毫米。体长椭圆形,较侧扁。体长为体高2.7~2.9倍,为头长2.5~5.4倍。背腹缘弧度均不大,尾柄侧扁,长大于高。头长稍大于体高,头长为吻长4.7~5.4倍;为眼径3.1~3.5倍;眼较大,侧上位,靠近吻端。眼间隔稍小于眼径,中央有一隆起綫。鼻孔2,分离,前鼻孔小圆形,具瓣膜,后鼻孔大,裂缝状,位于眼前方。口中等大,倾斜。上颌骨后端达瞳孔下方。两颌齿细绒毛带状,犁骨与腭骨具细绒毛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后缘平滑,隅角及下缘具细锯齿。第一鳃弓上鳃耙细,最长鳃耙长于鳃丝,鳃耙数5+15。 体被薄鳞,极易脱落,鳞片栉状齿细弱。颊部及鳃盖骨被鳞。侧綫完全,位高与背缘并行。 背鳍2,稍分离,第一背鳍鳍棘弱,以第三鳍棘为最长,第-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距第二背鳍基底约相等。第二背鳍起点与臀鳍相对,最长鳍条长于最长鳍棘。臀鳍长,鳍条数多于第二背鳍。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后。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末端达臀鳍起点前,尾鳍浅凹形。 生活时体银白色,体侧有18~20条红色横带,第四至六条在胸鳍上愈合。头部及各鳍浅红色,第一背鳍微黄,第二背鳍与臀鳍基底有一赤条纹。头部眼前有棕赤色条。瞳孔上方蓝色,周围黄色。头部及体背腹缘,密布黑色小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日本琉球群岛。我国产于南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在珊瑚礁潟湖中與其他的 Archamia 種集結成群。

灰鳍鲷


[学名]: Sparus berda
[资源名称]: 灰鳍鲷
[外文名]: mud bream yellowfin sea bram
[别名]: 黑鳍鲷 黄鳍鲷 棘鲷 灰鳍臼齿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弧形隆起,腹缘钝圆平直。体长为体高的2.3倍。吻较尖,眼中等大,上侧位。口较小,稍斜。上下颌约等长。鳃孔大。体被弱栉鳞,吻部、眼间隔和前鳃盖骨无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一个,连续,鳍棘强,臀鳍短,胸鳍尖长,腹鳍胸位,形小。尾鳍浅分叉。体灰黑色,头部黑色。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非洲东岸至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  

[生活习性]:
常进入河口半咸淡水域。杂食性,摄食贝类,甲壳类,小鱼,藻类,有机碎屑。

黄鳍鲷


中文名称黄鳍鲷

拉丁名称Acanthopagrus latus (Houttuyn)

英文名称yellowfin seabream, yellowfin bream, Japanese silver bream, black sea-bream

异名黄鳍棘海鲷、黄脚[鱼立]、[鱼立]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鲷属

拉丁属名Acanthopag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黄渤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可进入淡水中生活。

形态特征
背鳍Ⅵ-11;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4-15;尾鳍17。鳃耙6-7+8-9。侧线鳞45-48[(4-5)/11]。脊椎骨24。

体长为体高2.3-2.6(平均2.5)倍,为头长2.7-3.5(3.1)倍。头长为吻长3.0-3.9(3.3)倍,为眼径3.0-4.4(3.6)倍,为眼间距3.3-4.0(3.6)倍,为尾柄长1.4-2.1(1.8)倍,为尾柄高2.5-2.8(2.6)倍。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从吻端至背鳍起点渐往上倾斜,体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腹面纯圆,弯度小。头中等大,前端尖,头长小于体高。吻尖而长,其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位于头的两侧上方,距吻端为近。眼间稍平,具微凸的线纹,其宽略大于或等于眼径。口中等大,前位,口裂微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末端可伸达瞳孔前缘下方。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方,两鼻孔互为分离,前鼻孔较后鼻孔小,圆形,具鼻瓣,后鼻孔呈裂缝状。鳃招短小。具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两颌前端具圆锥形齿6个,上颌两侧有自齿4行;下颌两侧有臼齿3行。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鳃盖骨后缘具一扁平钝棘。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间而接近臀鳍。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鳍棘粗壮,以第四、五鳍棘为最长,各棘平卧时左右交错,可收藏于鳞鞘形成的沟中。臀鳍约位于背鳍的鳍条部前端的下方,其基底长约与背鳍鳍条部基底长相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等于或稍小于吻后头长。腹鳍较胸鳍小,末端可达肛门的前缘。胸鳍位低,位于腹鳍的前上方,尖而长,末端可达臀鳍的起点。尾鳍叉形,上叶略长于下叶。

体被薄栉鳞。头部除吻端、眼间外均具鳞。背鳍和臀鳍的鳍棘部被鳞鞘,鳍条部被小细鳞。

腹膜浅色。具4个幽门盲囊。鳔单一。

体背部青灰而带黄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数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鳍棘部的鳍膜边缘,臀鳍的一小部分、尾鳍的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分、以及尾鳍的下叶黄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床、咸淡水海域,有时游入江河。

海(洋)生。

长鳍鲉


中文名称长鳍鲉

拉丁名称Sebastolobus macrochir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长鳍鲉属

拉丁属名Sebastolob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日本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大,眼中大,上侧位,头上棘棱尚未发达,背鳍Ⅻ-Ⅹ Ⅵ-8-13,臀鳍Ⅲ-5。胸鳍不呈圆形,约可分为2叶或上部鳍条最长,腹鳍胸位,尾鳍截形。胸鳍有一凹刻,下部鳍条较粗,头部棘棱强,上颌后缘达眼中央下方,体黄色到红色,背鳍上有一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5,6月产卵,卵块包在胶质囊中漂浮在海表面。

长鳍银鱼


中文名称长鳍银鱼

拉丁名称Salanx longianalis (Regan)

异名银鱼,长臂银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河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laxioidei

中文科名银鱼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属名银鱼属

拉丁属名Salanx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杭州、海宁、黄河水系和钱塘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Ⅱ-13。臀鳍条Ⅱ-26-29。鳃耙11。脊椎骨69。

体长为体高的9.72-12.66倍,为头长的4.95-5.66倍,为尾柄长的11.44-14.85倍,为尾柄高的22.66-26.77倍。头长为吻长的2.38-3.0倍,为眼径的9.4-11.5倍,为眼间距的3.6-4.8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3-2.0倍。

体细长,前部扁平,后部侧扁。头小。吻端尖。前颌骨三角形。两颌等长,口裂不伸达眼前缘。上颌齿较大,下颌齿较小,排列稀疏。舌窄尖,无齿。眼侧位。眼间距宽。鳃孔大。鳃耙短小,有假鳃。体光滑。雄鱼臀鳍上方有一行圆鳞。腹膜银白色。鳔单室。肠长为体长0.55倍。肛门紧位臀鳍前方。

背鳍位于体后部。有脂鳍。胸鳍短,侧位,基部有发达肌肉基。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5-7鳍条下方。尾叉形。

体白色半透明,腹缘有2行小黑点。

生活习性
入河口近海小型鱼类。海水/淡水/咸水生。

银色洞鳍鲷


中文名称 银色洞鳍鲷
拉丁名称 Diretmus argenteus argenteus Johnson
英文名称 spinyfin, silver disc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洞鳍鲷科
拉丁科名 Diretmidae
中文属名 洞鳍鲷属
拉丁属名 Diret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27,臀鳍21,胸鳍19,腹鳍Ⅰ-6,尾鳍Ⅲ~Ⅳ-21-Ⅲ。肛门前、后棱鳞数分别为10~12和11。鳃耙8+14。
体长为体高1.9~2.0倍,为头长2.5~2.8倍。头长为吻长3.2~3.4倍,为眼径2.2~2.3倍,为眼间隔5.5~5.7倍,尾柄长为尾柄宽1.3~1.4倍。

体卵圆形,高而侧扁,背缘弧度稍大,腹缘几平直。头中大,头高大于头长,头顶部由骨脊构成的粘液腔较浅,上面覆盖着一层易破碎的薄膜,骨脊边缘具锯齿。吻短而钝尖。眼大,侧上位,眼眶前后缘的围眶骨上长有膜状的薄片;眼间隔窄而隆起,宽度不及眼径一半。鼻孔2个,较大,紧靠一起,位于眼上部前方。口大而斜,上颌前端呈瘤突状,后端宽大可伸达眼中部下方,下颌在缝合部具明显的骨瘤突起。两颌齿小而尖细,在前端呈窄齿带。犁骨和腭骨上均无齿。舌厚,周缘游离。鳃孔宽大,鳃盖薄而柔软。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条骨8。

鳃盖上具很多骨质条纹,前鳃盖骨下角突出呈宽大三角状。鳃耙细长,最长者约等于或略短于眼径的一半,假鳃发达。

体被栉鳞;鳞片前区薄而平整,后区较粗糙,上面具不规则和大小不等的小棘。腹缘棱鳞尖锐强大,肛门前的棱鳞稍大于肛门后的棱鳞。无侧线。

背鳍1个,起于腹鳍长1/2处上方,无硬棘,全由鳍条组成,每根鳍条两侧均具1列小刺,故亦可称作棘条,鳍膜基部具通孔。臀鳍形状和特征均与背鳍相似,起点约在背鳍第八~十鳍条基部下方,臀鳍基底短于背鳍基底。胸鳍位低,鳍条较长,大于头长2/3。腹鳍亚胸位,其长约等于或略短于胸鳍长。尾鳍深叉形。

液浸标本体暗褐色(被鳞时)或暗黑偏蓝(脱鳞时)。眼睛边缘围上一黑圈。鳃膜和咽腔均呈黑色。各鳍暗褐色。胸、腹鳍基部淡色。

长鳍[鱼舵]


中文名称长鳍[鱼舵]

拉丁名称Kyphosus cinerascens (Forskal)

英文名称Blue chub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鱼舵]科

拉丁科名Kyphosidae

中文属名[鱼舵]属

拉丁属名Kyph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上下颌牙多列,最外一列门牙状,末端不分叉,根部有一水平的齿根,其后有数列绒毛状牙。

生活习性
海洋草食性鱼类。摄食海藻,结群生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和岩礁岸边。体长一般为117-370毫米。

海(洋)生。

澳洲长鳍鳗


[学名]: Anguilla reinhardtis
[资源名称]: 澳洲长鳍鳗
[外文名]: Australian Longfin Eel
[别名]: 长鳍鳗、龙鳗
 
[形态特征]:
  澳洲长鳍鳗身体圆长,呈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尖,口大,口裂深过眼后缘。体色为黄褐色或蓝灰色,体侧与背部密布暗色斑块,腹部近白色。胸鳍较小且圆,背鳍为长鳍型,与尾鳍相连,起点远在臀鳍起点之前,臀鳍与尾鳍相连,尾鳍末端较圆。皮肤富含粘液,侧线完全,鳞细而隐于皮下。 
[原产国家]:澳大利亚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洛德豪岛、新喀里多尼亚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澳洲长鳍鳗主要生活在淡水及咸淡水中,喜栖息于河口、湖泊、溪流及沼泽,以较深的流动水体分布最多。栖息地倾向于礁石、石滩、河堤等藏身处。成体具有严格的领地意识,常定居于300m以内的领地范围内。最佳生长温度是22℃~30℃,pH 值范围7~8.5。嗅觉灵敏,贪食,好动,喜欢夜间觅食,自然水域中为肉食性鱼类,以鱼、虾、蟹、贝、昆虫为食,有时也捕食小的水禽。雌性多栖息于远离海洋的上游水域,雄性多生活在下游水域甚至咸淡水中。

黑鳍大眼鲷


[学名]: Priacanthus boops
[资源名称]: 黑鳍大眼鲷
[外文名]: Black-finned big-eyed、Big-eye
[别名]: 血斑异大眼鲷、灰鳍异大眼鲷Heteropriacanthus cruentatus ,红目鲢、严公仔
 
[形态特征]:
 
背鳍Ⅹ-12;臀鳍Ⅲ-13,胸鳍17,腹鳍I-5;尾鳍17。侧线鳞58~63;鳃耙6+17。 体长为体高2.0~2.3倍,为头长2.3~2.6倍。头长为吻长3.9~4.2倍,为眼径2.6~3.0倍,为眼间隔3.9~4.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7倍。 体近卵圆形,甚侧扁,背缘狭窄,腹部钝圆。尾柄短。头短而纵高。眼巨大,侧上位,稍靠近吻端。眼间隔狭。鼻孔2个,紧相邻,位于瞳孔前缘,前鼻孔甚小,圆形,具瓣膜,后鼻孔宽大,长椭圆形。口大,近垂直。上颌能活动向前伸出,上颌骨后端宽大,延伸至瞳孔下方。两颌具绒毛牙,外列1行为小圆锥牙。犁骨与腭骨具绒毛牙。舌上无牙。眶前骨甚狭窄,边缘有细锯齿.前鳃盖骨具锯齿,隅角处具1棘。鳃盖骨狭窄,有2扁平棘。鳃耙细扁而密。 体被小栉鳞,栉状齿强,排列整齐不易脱落。头部除上下颌外皆密布细栉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呈一弧状弯曲。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起于眼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向后渐增长,最后鳍棘为最长,各鳍棘平卧可迭折于背部沟中。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起于背鳍第八鳍棘下方,胸鳍短。腹鳍长大,等于或稍长于头长,幼鱼的腹鳍特别延长,约为头长1.5倍。尾鳍圆 鲜活时体赤色,体侧具6~7黑斑块。背鳍鳍棘膜间浅灰色,腹鳍鳍膜黑色。液浸标本体为灰棕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南海),朝鲜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南海),朝鲜、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非洲,水深140~326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常见于舄湖与临海礁石, 主要地岛的周围。 在岩架下面或附近白天.稚鱼是大洋性的。夜行的, 主要捕食章鱼,大洋性虾,口足目甲壳类,螃蟹,小鱼与多毛类动物。 独居性.在白天期间通常各别地出现或者形成小群鱼群但是在薄暮它可能在大的数量中聚集.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赤鳍笛鲷


中文名称赤鳍笛鲷


拉丁名称Lutjanus erythropterus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笛鲷属

拉丁属名Lutja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产印度洋、太平洋西部。

形态特征
体红色或粉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珊瑚礁区。肉食性,主要摄食甲壳类、鱼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贵州金线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