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七鳃鲨

中文名称尖吻七鳃鲨

拉丁名称Heptranchias perlo Bommaterre

英文名称sharpnose sevengill shark, sharphead sevengill, seven-gilled shark, perlon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m.yZ023.CoM

中文目名六鳃鲨目

拉丁目名Hexanchiformes

中文科名六鳃鲨科

拉丁科名Hexanchidae

中文属名七鳃鲨属

拉丁属名Heptranch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我国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体长可达2米以上。

形态特征
吻狭长尖突。眼大。喷水孔细小,口宽大,弧形,口隅具弱唇褶,后方有一深沟。上颌无正中齿,每侧具有主齿头,其内缘有小齿头。下颌具1正中齿,鳃孔7个。尾鳍狭长,尾椎轴低平。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尖吻拟鲽


中文名称尖吻拟鲽


拉丁名称Pseudopleuronectes herzensteini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黄盖鲽属

拉丁属名Pseudoplouronec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5-37。颌齿侧扁,呈门齿状,紧密排列,有时形成一切缘,有眼侧颌齿数少,在6枚以下。背鳍69-75,臀鳍54-57,体长为体高的2.1-2.7倍,为头长的3.7-4.2倍,眼间隔无鳞或被此致少退化鳞片,头长为眼侧上颌骨的4.4-4.7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6-4.0倍,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鳞68-75,至背鳍基底间具20-26行鳞。

生活习性
海水鱼。

尖鳍柠檬鲨


中文名称尖鳍柠檬鲨


拉丁名称Negaprion acutidens (Ruppell)

英文名称sicklefin lemon shark, lemon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真鲨科

拉丁科名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柠檬鲨属

拉丁属名Negapr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中国海域、印度洋和中太平洋。

形态特征
头宽而稍平扁,吻广圆,口前吻长几等于鼻间隔而小于口宽,眼小,无喷水孔。唇沟很短,限于口隅。上下颌齿异型,上颌齿狭长三角形,稍倾斜,边缘光滑或基部有小锯齿;下颌齿直立,边缘光滑无锯齿,尾基上凹洼呈纵凹形。第二背鳍几与第一背鳍等高或为其4/5,起点对着或稍前于臀鱼起点。体上部柠檬黄色或灰黄色。成鱼长逾3米,两背鳍及腹鳍后缘深凹,椎骨224-22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尼罗尖吻鲈


[学名]: Lates niloticus (Linnaeus)
[资源名称]: 尼罗尖吻鲈
[外文名]: Nile perch
[别名]: 尖吻鲈
 
[形态特征]:
  尼罗尖吻鲈体延长,侧扁,头尖;眼上侧位,眼间隔平坦,鼻孔每侧2个,后鼻孔较大,背缘呈弧形,前端下凹至背鳍前隆起。口尖,稍斜,吻尖,口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骨有绒毛细齿无犬齿,上颚达眼后缘;前鳃盖下缘有强棘;鳃盖后缘呈锯齿状,有一硬棘。两背鳍间有一深缺口,第一背鳍有棘Ⅶ~Ⅷ,第二背鳍有鳍条10~14个。胸鳍短,圆形。腹鳍圆,呈扇形。被鳞为栉鳞,中等大小,侧线清晰与体背缘平行,具侧线鳞60~80枚。尾鳍圆滑、不分叉,肛门靠近臀鳍。成鱼鱼体为银白色,并有暗色条纹,幼鱼背部大多有青黑色的斑块,下半部则呈银色,随所处环境而变化,眼睛金褐色。
 
[原产国家]:塞内加尔、刚果等地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非洲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约192  
[地理分布]:尼罗河流域、Mariout湖和西非的大部分主要河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尼罗尖吻鲈是生活在淡水或低盐度水体中的肉食性鱼类,湖泊的深水区都有发现,沿岸的岩石区和溶氧量较低的地方较少。

灰六鳃鲨


中文名称灰六鳃鲨

拉丁名称Hexanchus griseus Bonnaterre

英文名称sixgill shark, grey shark, cow shark, brown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六鳃鲨目

拉丁目名Hexanchiformes

中文科名六鳃鲨科

拉丁科名Hexanchidae

中文属名六鳃鲨属

拉丁属名Hexanc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在地中海和北海是捕捞对象。我国见于南海,东海南部。

形态特征
吻短圆钝,无瞬膜,喷水孔小。鳃孔6个。口宽大,浅弧形,下唇褶发达,上凳前部齿细长而尖,下凳前部宽扁,长方形。尾基无凹洼。椎体不钙化。一般栖息在相当深处。行动缓慢,长可达5米。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尖吻小公鱼


中文名称尖吻小公鱼

拉丁名称Stolephorus heterlolba (Ruppell)

英文名称sharpnose anchov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鳀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属名小公鱼属

拉丁属名Stolepho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印度尼西。

形态特征
体长。吻突出。眼中大。上颌骨后端一般不超过鳃孔。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和舌上有细齿。鳃耙5-50。鳃盖条11-13。椎骨少于46个。鳞薄,易脱落。腹鳍前的骨刺少于9个。背鳍始于臀鳍前方。背鳍前方无分离而平伏的小棘。臀鳍条15-23。臀鳍始于背鳍基镀后方。吻很突出,上颌骨末端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尖吻黄盖鲽


中文名称 尖吻黄盖鲽
拉丁名称 Pseudopleuronectes herzenstein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黄盖鲽属
拉丁属名 Pseudoplouronect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5~37。颌齿侧扁,呈门齿状,紧密排列,有时形成一切缘,有眼侧颌齿数少,在6枚以下。背鳍69~75,臀鳍54~57,体长为体高的2.1~2.7倍,为头长的3.7~4.2倍,眼间隔无鳞或被此致少退化鳞片,头长为眼侧上颌骨的4.4~4.7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6~4.0倍,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鳞68~75,至背鳍基底间具20~26行鳞。

突吻尖鼻箱鲀


中文名称突吻尖鼻箱鲀


拉丁名称Rhynchostracion rhinorhynch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箱鲀科

拉丁科名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尖鼻箱鲀属

拉丁属名Rhynchostrac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南部。

形态特征
体甲大致为五棱状,背侧棱和腹侧棱发达,背部有一低的背中棱。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后方闭合。头短,吻部有一明显的向前方的尖突。口小,前位。齿细长柱状,上下颌齿各1行。背鳍1个,位置稍后,具9鳍条,臀鳍背鳍相似,具9鳍条,胸鳍下侧位,尾鳍圆截形。第一骨板上有4个以上黑色斑点,臀鳍基底有部分在背鳍基底下方,背中棱较低。

生活习性
海水鱼。

扁吻光尾鲨


中文名称扁吻光尾鲨


拉丁名称Apristurus platyrhynchus (Nakaya)

英文名称spatulasnout cat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猫鲨科

拉丁科名Scyliorhinidae

中文属名光尾鲨属

拉丁属名Aprist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海。

形态特征
体很柔软,皮肤薄,尾部短,从汇殖腔至尾鳍下叶起点约为至吻端长的2/5-3/5。头平扁长;吻长,约等于或大于口长,平扁似铲状。眼背侧位,唇褶发达。两背鳍等大,或第二背鳍大于第一痛鳍。臀鳍长,与尾鳍仅以一缺刻相隔;尾鳍长。本种两背鳍基间距小于第二背鳍基底长。

生活习性
海水鱼类。

日本七鳃鳗


中文名称 日本七鳃鳗
拉丁名称 Lampetra japonica(Dybowski)
英文名称 Japanese lamprey,Arctic lamprey,River eighteye,Lam
地方名称 七星子、八目鳗、七星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圆口纲
拉丁纲名 Cyclostomata
中文目名 七鳃鳗目(完腭目)
拉丁目名 Petromyzoniformes
中文科名 七鳃鳗科
拉丁科名 Petromyzonidae
中文属名 七鳃鳗属
拉丁属名 Lampetra Gray,1851
形态特征 体长为升身高的10.7-23.3(18.2)倍,为头长的8.0-19.7(10.6+2.8)倍,为头长+鳃长的4.3-6.0(4.9+0.4)倍,为背鳍前距的1.4-2.2(2.0+0.1)倍,为第一背鳍的高的27.6-71.2(51.9+10.3)倍(180尾)及83.0-203.0(159.3-36.7)倍(39尾),第二背鳍高的13.3-38.6(27.9+6.6)倍(180尾)及41.5-83.0(39.4+10.2)倍(36 尾),为第一背鳍至第二背鳍距离的16.6-106.0倍,头长为吻长的1.1-2.8(1.79+0.27)倍,为眼径的3.3-10.3(5.9+1.54)倍。
体圆筒形,细长,后半部稍侧扁。吻部腹面为漏斗状吸盘,洗盘内侧有许多角质口味与吸盘的中央,口上下各有唇板,使唇板齿2枚,位于两端,下唇板齿大多数为6枚,两端的齿尖分成二叉,中间的4枚大小均一(齿式为1+4+1),少数个体的下唇板齿为7枚(1+5+1),也有极少数为8枚(1+6+1)的。口两侧各有齿3枚,每齿为双齿尖。上唇板为方有较小的上唇齿,排列不规则,总数约14-20枚左右;下唇齿板下方有1行细的下唇齿,约为9枚左右。头两侧眼后各有7个外鳃孔,与眼连续排列似8对眼,故称八目鳗。皮上有透明皮膜覆盖。鼻孔1个, 位于两眼前缘之间,体表裸露,无鳞。侧线不发达。背鳍2个,第1背鳍起点位于全长的中点,第2背鳍较第1背鳍长而高,呈三角形,两背鳍间略有距离。躯干部无偶鳍,尾鳍为圆型, 呈箭头状。

尾鳍上叶与第2背鳍相连,臀鳍小,退化成皮褶,臀鳍起点在肛门之后,与尾鳍下叶连接。体色青绿或灰褐色,腹部色浅。雄体一般较雌体略小,头相对较大。两背鳍间距离雄体较雌体为小,雌体的第1背鳍球较低,雄体则较高。泄殖乳突雌性者粗,雄性者较细。以上性征的区别在生殖季节颇明显。

生活习性 为洄游性种类,成体营海中生活,溯河产卵繁殖,性成熟的亲体于秋冬季溯河。幼体与成体很不相同,幼体细小,眼不甚发达,上面覆盖有皮膜,日间隐在泥沙中,故又称为沙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头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