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斑宅泥鱼

中文名称三斑宅泥鱼
拉丁名称Dascyllus trimaculatus (Ruppell)

英文名称Three-spot Dascyll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宅泥鱼属

拉丁属名Dascyl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区和台湾海域。

形态特征
体几近圆形,侧扁而高,被中等大栉鳞。口小,前位。齿锐尖,呈圆锥形,两颌各具2-3行。仅在鳃盖骨边缘有锯齿,间鳃盖骨及下鳃盖骨边缘无锯齿。体暗褐色,幼鱼在体侧和头顶正中各具1乳白色圆斑,此斑随生长模糊,有时全部消失。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小型鱼类。常和双锯鱼一起,共生于大形海葵中。海洋生。

相关知识

三斑琪蝶鱼


中文名称三斑琪蝶鱼


拉丁名称Apolemichthys trimaculatus Cuvier

异名三点阿波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琪蝶鱼属

拉丁属名Apolem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口小,前位,颌齿细长,有3齿尖。犁骨有齿,眶前骨后缘无棘。上匙骨卵圆形,未被鳞片遮住。侧线不完全,尾鳍截形。背鳍13-15鳍棘17-18鳍条,臀鳍3-4鳍棘17-19鳍条,项部和肩部具斑点,体侧有多条波状横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三斑雀鲷


中文名称三斑雀鲷

拉丁名称Pomacentrus tripunct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雀鲷属

拉丁属名Pomacent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海域。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侧扁,被中大栉鳞,侧线不完全,1纵列鳞24-28。唇略厚。颌齿侧扁,略呈门齿状,1-2行,眶前骨和眶下骨的下缘有或无锯齿。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鳃盖骨1-2小棘,背鳍12-14鳍棘,臀鳍2鳍棘,二鳍基部有鳞鞘,尾鳍凹形或叉形。眶前骨和眶下骨具凹刻,在侧线起点、胸鳍基底上方和背鳍鳍条部后部各具1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斑剑尾鱼


中文名称斑剑尾鱼

拉丁名称Xiphophorus maculates

异名月光鱼、月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鳉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花鳉科

拉丁科名Poeciliidae

中文属名剑尾鱼属

拉丁属名Xiphopho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北美南部的墨西哥、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等地。

形态特征
与剑尾鱼同属于剑尾鱼属。野生群体体色杂乱多样,园尾鳍基部呈现新月状纹而得名,不过商业贸易中许多经过多重杂交的后代新月纹已经不明显甚至不见了。体长4-6厘米,椭圆形,圆尾,体短腹圆。体色有黑、红、蓝、五花等,常见品种有红月光、红尾金月光、黑月光、蓝月光、三色月光等。该鱼色彩多变,展现群体风貌,适于水草缸群养,创造五彩缤纷的效果。

生活习性
该鱼性温驯,杂食性,较容易饲养。适宜水温20-26℃,对水质要求不高。6月龄可达到性成熟,1胎产仔约50尾。成熟亲鱼l-2个月即产仔1胎。因花色多样,杂交频繁,后代遗传分离现象显著。

斑金[鱼翁]


中文名称斑金[鱼翁]

拉丁名称Cirrhitichthys aprin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鱼翁]科

拉丁科名Cirrhitidae

中文属名金[鱼翁]属

拉丁属名Cirrhit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西部和东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大形圆鳞,吻钝尖,颊部被4行鳞,颌齿细小,外行齿较大,两侧有犬齿。犁骨和腭骨具齿,前鳃盖骨边缘具强锯齿,鳃盖骨有棘,背鳍10鳍棘12(13)鳍条,臀鳍3鳍棘6鳍条,胸鳍14,最上面1枚和下部6枚鳍条不分支。尾鳍平直或内凹。背鳍第1鳍条延长呈丝状,体长约为3.3倍。体侧有大小不同的褐色斑块,有时组成斑带,尾鳍微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鞍斑锦鱼


中文名称鞍斑锦鱼

拉丁名称Thalassoma hardwicki (Bennett)

英文名称Sixbar wrass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锦鱼属

拉丁属名Thalass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仅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8。头部仅在鳃盖上部有少许鳞片。侧线完全。在眼周围有5条深红色的放射状宽带,背部具5-7条紫黑色鞍状斑,在尾柄上部和中央有2条红色纵带。臀鳍1-3鳍条间具1黑色圆斑,尾鳍上下叶边缘红色。

生活习性
为热带色彩艳丽的珊瑚礁鱼类之一。体长100-150毫米。

海(洋)生。

方斑海猪鱼


中文名称方斑海猪鱼

拉丁名称Halichoeres centiquadrus (Lacepede)

英文名称Four spot wrass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海猪鱼属

拉丁属名Halichoer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9。头部在鳃盖上方和眼后方各有1小鳞区。侧线完全。体侧每个鳞片上都具1长方形黑色斑块,组成方格状花纹,在背鳍2-5鳍棘及鳍基之下有1黄色斑,随后在4-6鳍条的基部亦有黄色斑块。

生活习性
为热带美丽的珊瑚礁鱼类。体长150毫米左右。

海(洋)生。

钱斑躄鱼


[学名]: Antennarius nummifer
[资源名称]: 钱斑躄鱼
[外文名]: Spotfin frogfish、scarlet angler、ocellated anglerfish、ocellated fringed fishingfrog、red toadfish、spotfin anglerfish、Ocellated frogfish
[别名]: 眼斑躄鱼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1.7倍,为头长1.6倍。头长为吻长6.6倍,为眼径11.4倍。 体粗短,侧扁,长圆形,背缘深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宽短。头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圆钝。额部在背鳍第二鳍棘的后方具一凹陷区,凹陷区皮肤光滑,无棘突。吻较短,为眼径1.6倍。眼小。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嗅囊较大,具初级嗅板。口大,口裂几近垂直状。下颌突出。上颌后端为皮膜所盖,不伸达眼前缘。上下颌牙尖锐,细长,梳状,犁骨、腭骨具4块牙丛,2犁骨牙丛横列,2腭骨牙丛纵列。唇发达。舌发达,游离,之前端圆形。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鳃1/2+2+1/2个,鳃丝发达。鳃耙退化。肛门位于臀鳍前方。体无鳞,密被细小颗粒状棘突。侧线不明显,由腺孔连接而成,一支侧线由吻端经眼上方沿体背缘延伸,在胸鳍后上方下弯,伸达尾鳍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颊部外缘作弧形弯曲,向上在额部凹陷区的一侧与侧线相连。 背鳍具3分离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细弱,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顶端具一球穗状皮瓣,第二鳍棘位于第一鳍棘后方、额部凹陷区的前方,粗强,似棍状,基部由皮膜所盖,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全为皮膜所盖,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鳍棘和鳍条部较远。背鳍鳍条部较高,起点在胸鳍基部前-上方,各鳍条以膜相连,仅尖端外露。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七和第八鳍条下方,鳍条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具一埋于皮下的假臂。腹鳍近喉位,较小,最后鳍条分支。尾鳍圆形,鳍条分支;胸鳍前方体侧及头腹面具皮须状小突起。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非洲沿岸、红海至中国。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在两者的舄湖与临海礁石上的潮间带到深度至少 25 公尺。 从表面到大约 176 公尺可能是在印度-太平洋的区域中占据任何地方, 以 19 公尺平均已知抓取的深度。 来自东大西洋的那些在更深的水域,在 44 与 293 公尺之间,平均 107 公尺的深度。 活着时,它的饵球与一个极小的身体矮胖的虾相似。卵生的。

斑重唇鱼


名称 斑重唇鱼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骨鳔鱼次亚纲、鲤形目、鲤亚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重唇鱼属、斑重唇鱼种
地方名 斑黄瓜鱼、马棒子鱼、蛇鱼
外部形态特征 背鳍位于体中间稍前,不分支鳍条较软,背鳍基部后缘与腹鳍基前缘相对。胸鳍中等大,扇形。肛门位于臀鳍基部。臀鳍末端伸达尾鳍鳍基。尾鳍叉形,上下叶等长。体被细鳞,背鳍后部鳞片排列较紧齐,前部及侧线以下鳞片排列不规则,除个别标本可见细小鳞片外,多数个体的胸腹部裸露无鳞。臀鳞围绕肛门及臀鳍基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有沙砾的河流及山间支流处,属喜冷水性鱼类,喜栖息于水温20℃以下的河道。斑重唇鱼比较集中在河道的深水潭和洄水湾等水流较缓处,夜间活动明显增强。
分布 自然分布在新疆的塔里木河,伊犁河流域及哈萨克斯坦的伊犁河、锡尔河、塔拉斯河、楚河等水域以及印度河。伊犁河雅马渡以上至三条主、支流均有分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7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横带九棘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