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尾颌鳞鰕虎鱼

中文名称美尾颌鳞鰕虎鱼

拉丁名称Gnathloepis calliurus Jordan et Seal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颌鳞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Gnathloep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分布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被大栉鳞,纵列鳞24-32,头部侧扁,颊部和鳃盖被大圆鳞。口中大,口裂斜,上颌或下颌突出,颌齿多行,外行齿扩大,有时下颌外行齿最后1枚呈犬齿状。舌端截形或微凹形。峡部窄。第1背鳍6鳍棘,第2背鳍1鳍棘8-11鳍条。臀鳍1鳍棘8-11鳍条,尾鳍钝圆形。第2背鳍1鳍棘10鳍条,纵列鳞28-30,眼上1黑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优斜颌鰕虎鱼


中文名称优斜颌鰕虎鱼

拉丁名称Quisquilius eugenius Jordan et Everman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斜颌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Quisquil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被栉鳞,纵列鳞25-32。头部稍侧扁或平扁,被鳞,口中大,口裂斜,下颌突出,眼大,眼间距为1/2眼径,颌齿2行,细小,外行齿扩大,内行齿稍扩大,舌端截形,颊部具粘液管,第1背鳍6鳍棘,第2背鳍1鳍棘8-11鳍条。臀鳍1鳍棘8-9鳍条。尾鳍圆形。头及体侧具12条横带,第1背鳍和尾鳍基部无黑斑,第2背鳍具1鳍棘10-11鳍条,腹鳍内侧鳍条后方分离,呈内凹状。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矛尾鰕虎鱼


中文名称 矛尾鰕虎鱼
拉丁名称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Richardson
英文名称 marked lancettail,finespot gob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 Gobiidae
中文属名 矛尾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 Chaeturichthys Richardson,1844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Ⅷ~21~22;臀鳍条Ⅰ~19。纵列鳞47~49。鳃耙16~I7。脊椎骨38。
体长为体高的6.6~8.0倍,为头长的3.6~3.9倍,为尾柄长的10.7~11.0倍,为尾柄高的14.2~15.4倍。头长为吻长的2.9~3.0倍,为眼径的6.0~6.7倍,为眼间距的3.6~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4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渐细。头大,长而稍扁,前部略平扇。吻中长,圆钝。眼小,上侧位。口宽大,斜裂。下颌骨稍突出,上颌骨后延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具牙2行,纤细尖。鼻孔每侧2个,有一短管。下颌腹面具短小触须3对。鳃孔大,延向前方。体被圆鳞,前部鳞较小,后部大。腹膜淡黑色。鳔小。肠长小于体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短,第二背鳍基底延长,几达尾鳍基。臀鳍基底长,始于第二背鳍基之后。胸鳍宽大。左右腹鳍愈合成吸盘状。尾鳍尖长。

体黄褐色。头、背部具不规则暗色斑纹。第一背鳍有一大黑斑,第二背鳍有3~4行暗褐色斑点,尾鳍有4~5行横纹。臀鳍后半部灰色,胸鳍具暗色斑纹。腹鳍淡色。


生活习性 生活于河口及进海口

拟矛尾鰕虎鱼


中文名称拟矛尾鰕虎鱼

拉丁名称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 (Bleeker)

英文名称taileyed goby, lancet-tail goby,barbed-chin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拟矛尾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Parachaeturichthys Bleeker,187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印度洋非洲沿岸至西太平洋、南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Ⅵ,Ⅰ-10。臀鳍条Ⅰ-9。纵列鳞29。鳃耙14。脊椎骨24。

体长为体高的5.7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6.7倍,为尾柄高的10.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4.5倍,为眼间距的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略平扁。口端位,斜裂。两颌等长,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下颌腹面两侧各具一纵行短须,额部两侧各具一纵行较长小须。上下颌齿多行。鼻孔每侧2个。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狭,微凹入。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都相连。体被大栉鳞。头部、胸部及腹部均被圆鳞。腹膜白色。鳔大。肠粗短。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部后上方,仲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底较长,几达尾鳍基。臀鳍基底较长,几达尾基。胸鳍尖长,基都较宽,伸达臀鳍起点。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短于头长。尾鳍尖形。

体棕褐色,腹部浅色。各鳍灰黑色,尾鳍基部上方具一椭圆形白边黑色暗斑。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和近海底层。

海(洋)生。

大鳞鳍鰕虎鱼


中文名称大鳞鳍鰕虎鱼

拉丁名称Gobiopterus Macrolepis Cheng

英文名称largescaled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鳍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Gobiopterus Bleeker,187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见于珠江三角洲的河涌及池塘。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臀鳍Ⅰ-10-11;胸鳍14;腹鳍Ⅰ-5。纵列鳞17-19,横列鳞5-6。鳃耙12。

体长为体高的4.0-4.6倍。为头长的3.2-4.1倍。头长为吻长的3.5-4.6倍,为眼径的3.4-4.4倍,为眼间距的2.5-3.2倍。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稍侧扁。吻钝,吻长约等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宽而圆突,其间距为眼径的1.3-1.5倍。鼻孔2个,互相靠近,前鼻孔无短管。口中大,端位,口裂斜,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的下方。上下颌齿雌雄异型,雌鱼上下颌齿细小而多,排列成2行,无犬齿。雄鱼上下颌具齿1行,上颌具犬齿11对,缝合处的1对最大,下颌前半部具齿5对,缝合部的1对最长,齿端弯向口腔内方,后半部齿小而尖。9对。舌游离,前端分叉。鳃孔大,侧位。鳃膜与峡部分离。鳃耙短小。

体被栉鳞,头部及体的前半部裸露无鳞。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短小,位于胸鳍后部的上方,第一、第二鳍棘最长,平放时其末端不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较高,与臀鳍同形,基底与臀鳍相对。臀鳍中大,起点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胸鳍宽大,圆形。腹鳍短小,后端尖形,末端仲达胸鳍后端的下方。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伍氏半[餐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