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及解决方法:如何防治?羊胃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羊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羊病,在饲养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发病,当然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前胃疾病等一些疾病引起该病的发生。特别是现在正处于寒冷的冬季,饲料搭配不当或给羊喂大量的霜冻草料、发霉饲料,以及有农药的草料,都有可能导致羊得肠胃炎。而该病在幼羊中较为多发,病情严重的若没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小编为大家介绍羊胃肠炎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根据羊胃肠炎症状治疗病羊?

羊胃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病羊患病初期多呈现急性消化不良症状,之后逐渐或迅速转为胃肠炎症状。如食欲废绝,口腔干燥发臭,舌面覆有黄白苔,常伴有腹痛表现。肠音初期增强。以后减弱或消失。不断排稀粪便或水样粪便,气味腥吴或恶臭,粪中有血液或坏死的组织片。由于下泻,常引起脱水,两重时病羊迅速消瘦,尿少色浓,不能站立,呈衰竭状态,如体温增高,脉搏细数,四肢冰凉,昏睡,继而搐搦而死。

羊胃肠炎病因

肉羊胃肠炎是其胃肠粘膜及其深层组织的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多因前胃疾病引起。此外,肉羊饲养管理不当,采食了大量冰冻、发霉饲草饲料或草料中混有化肥或具有刺激性药物均可致病。另外,该病也可继发于副结核、炭疽、巴氏杆菌病和羔羊大肠杆菌病等。

如何根据羊胃肠炎症状治疗病羊?

治疗该病的原则是消炎、清胃、防脱水、增强抵抗力,必要时根据症状需要维护心脏功能,解除中毒。

对胃肠炎病羊进行对症治疗:

1.在早期病羊单纯消化不良时,可用胃蛋白酶1克溶于凉开水中饮用。

2.拉水样粪便时,用活性炭20~40克、次硝酸铋3克、鞣酸蛋白2克、磺胺脒4克,成羊一次口服。

重者可肌注硫酸阿托品止泻。中药可服用白头翁汤、郁金散、乌梅散等治疗。

3.当脱水时可用糖盐水500毫升、10%安钠咖2毫升、40%乌洛托品5毫升,一次静脉注射。脱水严重时,还需补钾、补钙、补维生素C等。

4.心力衰竭时,可用10%樟脑磺酸钠3毫升,1次肌肉注射。

5.病羊4~5天未吃食物时,可灌炒面糊或小米汤、麸皮大米粥;开始采食时,应给予易消化的饲草、饲料和清洁饮水,然后逐渐转为正常饲养。

畜牧疾病

有关于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方法?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是什么?


许多朋友可能不知道,不仅仅人会有胃病,在猪的身上,也会产生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症,那么在养殖的过程中,如果碰见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话,养殖户们该如何分辨呢?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轻微,并可自然康复。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我国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夏季发病少,在产仔旺季发生较多。在新发病猪群,几乎全部猪只均可感染发病,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是什么?

出现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发白色。病猪迅速脱水,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战栗、口渴、消瘦,于2~5日内死亡。架子猪、肥猪及成年公母猪主要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水呈黄绿、淡灰或褐色,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大病情好转随即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的药物可供治疗。停食或减食,多给清洁饮水或易消化饲料,小猪进行补液、补液盐等措施,有一定良好作用;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效果不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可试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预防。

疾病及解决方法:如何防治?鸭副粘病毒病有什么症状?


鸭副黏病毒病又叫鸭新城疫,是由鸭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导致鸭发生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的传染病。病原是鸭副粘病毒,是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

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缩颈,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羽毛缺乏油脂,易附着污物。开始排白色稀粪,中期粪便转红色,后期呈绿色或黑色。部分病鸭,呼吸困难,甩头,口中有粘液蓄积。有些病鸭出现转圈或向后仰等神经病状。

剖检症状

发现肝、脾肿大,表面和实质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坏死,结肠见豆状大小溃疡。腺胃乳头与黏膜及肌胃交界处有出血。鸭口腔粘液较多,喉头出血,食道粘膜有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黄色结痂,易剥离。肝、脾肿大,表面和实质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

心冠脂肪出血,心肌变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坏死,结肠见豆状大小溃疡。

鸭副粘病毒治疗方法

(1)对鸭群立即接种鸭副粘病毒疫苗,每只肌注0.5-2ml;

(2)发生副粘病毒病时,易并发浆膜炎,应加强对浆膜炎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以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为主。

(3)鸭棚舍、用具、场地彻底消毒。

畜牧知识:猪传染性胃肠炎怎么治?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有哪些?


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有哪些?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突然,在一段期间内全场大小猪都发生呕吐,呈水样腹泻,只不过是程度不同,一般日龄越小病情越重,常见断奶前后的仔猪有明显的脱水、消瘦等现象。成年猪的症状轻微。猪传染性胃肠炎怎么治?

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易发、多发高度接触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季和春季。成年猪和仔猪都会感染本病,尤以仔猪发病严重,5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为95%~100%。一群猪只要有一头感染发病,只需1~5天,大小猪几乎100%会发病。集约化养猪场,若预防和防治不力,会造成重大损失。本病的潜伏期随着猪日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仔猪为12~24小时,大猪为2~4天。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随着猪日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仔猪为12~24小时,大猪2~4天。

①哺乳仔猪。患猪突然呕吐,严重水样腹泻;下痢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未消化的小块凝乳,有恶臭;多数发病后2~7天死亡;5日龄内仔猪病死率95%~100%。

②肥育猪。染、发率可达100%。突然发病,水样腹泻,食欲不振,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内含少量未消化食物。病程约5~7天,腹泻初期有极少数猪呕吐。

③成猪。染病但绝大多数不发病,部分猪轻度腹泻或一时便软便,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猪传染性胃肠炎怎么治?

①西药治疗。

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冷开水1000毫升配成口服液,让仔猪自由饮用。为防止2周龄以内仔猪发生继发感染,可口服磺胺脒0.5~4克、次硝酸铋3~5克、小苏打2~4克的混合液,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2~4毫克,每天2次。

②中药治疗。

茶叶、陈皮、葛根、炒六曲、炒山楂、酒赤芍各14克,水煎服,体重25千克的猪每天1剂,一般服1~2剂痊愈;黄柏10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候温,进行肛门灌注,一剂三煎,当天早、晚各灌注1次,次日再灌1次,可治愈。

猪传染性胃肠炎预防:

①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或1%~3%漂白粉溶液,消毒猪舍。③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百毒杀600倍液或强力消毒王1000倍液或过氧乙酸2000倍液。④怀孕母猪在产前25~30天,每头后耳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疫苗3毫升。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⑤初生仔猪每头后耳穴注射0.5~1毫升灭活疫苗,体重10~15千克猪每头注射2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上猪每头注射3毫升,都能获得主动免疫。⑥每头新生仔猪口服10毫升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连用3天,有很好效果。

疾病及解决方法:如何防治?罗氏沼虾常见疾病有哪些?


罗氏沼虾常见疾病有哪些?罗氏沼虾抗病力较强,病害较少,常见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虾苗白浊病、红腿病、黑鳃病等。如何防治?

(1)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症〕

病虾体表甲壳有斑点状黑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边缘呈白色。褐斑大小不定,在虾体的各个部位都可发生,在头胸部和腹部前三节的背面发生较多。呈不对称排列,有时触角、尾扇和其他附肢都有褐斑和烂断,在断痕处也呈黑褐色。病状严重时,甲壳下层组织也受到侵蚀,甲壳破坏引起了渗透压的平衡。新老甲壳发生粘连,造成蜕皮困难而引起死亡。引起甲壳溃疡症的细菌并不会深入甲壳以下的组织,但可以增加其他细菌侵入的机会。此外,外壳还影响虾的美观,造成商品价值的降低。

〔病因〕

本病的原因是几种能产生多种脂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细菌及藻类作用的结果,可能还伴随继发性的细菌及丝状菌的二次感染。病虾褐斑上检查到的细菌有内壳氏菌、弧菌、假单胞杆菌、产气单胞杆菌、粘细菌等,这些细菌却具有分解几丁质的能力。但人工感染试验都没有成功。因此,推测引起褐斑的其他原因,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了虾体表面引起或骤然转入水质污染的环境,营养不良等,也会引起亲虾外表皮破坏而发病。

〔流行〕

此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病源体为甲壳腐蚀细菌。在海水、淡水、咸水中普遍存在,是活的或死的甲壳动物细菌区系的正常组成部分,细菌的数量随环境而起变化。在恶劣的环境中培养的虾迅速受到感染,感染率达100%。在改变环境条件、稀疏放养密度、提高水温,并投喂含有抗生素的优质饲料,部分病情严重的用福尔马林(70毫克/千克)浸洗,结果几乎100%解除病危,经过了几次蜕壳,均恢复健康。

〔预防方法〕

首先应勿受外伤;另外,要改善饲养条件,日常精心管理,饲料合理调配,提供足够的附着物与庇护所。改善水质条件,一般不提倡使用药物,但细菌性例外。

〔治疗方法〕

①土霉素按0.45克混合1千克饲料投喂,连喂2周。②用20~30毫克/千克茶粕药浴1天,再通过换水提高水温,促进蜕壳。

(2)烂尾病

〔病症〕

感染初期,病虾的尾扇有水泡(充满液体的隆起),导致尾扇边缘溃烂、坏死、残缺不全;严重时,整个尾扇被噬掉,还表现为断须、断足,体表有黑点斑点。此病常发现于越冬亲虾池中。

〔病因〕

①被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②虾体受极度刺激(如弹跳)受伤。③蜕壳时互相残食而引起。

〔治疗方法〕

①茶粕浸泡6小时,以15~20毫克/千克全池泼洒。②生石灰5~6千克/亩,全池泼洒。

(3)白虾病(白色综合病)

〔病症〕

本病多发生在从养殖池塘挑选的亲虾入越冬池内不久(约10~20天)。初期只是头胸甲部分变白,以后白化部分逐渐扩展到整个头胸甲,表皮失去色素,外壳逐渐变软,中胸腺发生萎缩。本病以雌虾患病居多。虾体白化时间越长,亲虾蜕壳也就越困难。因此,未交尾的虾很难再交尾蜕壳。本病无明显的传染性,但较正常虾死亡率高,存活下来的个体也能正常产卵孵化。

〔病因〕

在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照射的池塘中(越冬池),并喂以人工饲料的成虾易患此病。可能由于表皮色素细胞萎缩,不断失去色素之故。虾运输及入池时,由于机械性碰撞,或因环境突变而产生的一般生理性保护反应。

〔防治方法〕

①在挑选亲虾人池操作时,要格外小心,环境变化不宜过大,亲虾越冬期管理中也要防止因操作不当引起本病。②将病虾隔离饲养,加强培育,提高水温,促进亲虾蜕壳。③投喂优质饲料,改善养殖环境。

(4)蜕皮障碍病

〔病症〕

该病主要出现在幼体后期和幼虾阶段。在变态中蜕皮时出现死亡。多数幼体,由于头胸部附肢及额角不能蜕出而死于旧壳之中;也有些幼体,蜕出后立即死亡。蜕壳后附肢畸形,外壳下陷。本病幼体的死亡率可达20%~30%,蜕壳中发现有此壳的沉积物,分析结果,此沉积物为含钙物质沉淀,而钙沉淀量与外壳下陷之间呈正相关。

〔病因〕

不同地区的卤虫、营养不良、水质不良、外骨骼壳皮上钙的沉积物等均是发生此病的原因。

〔防治方法〕

补充绿水(浮游藻类),增加营养,改善水质,加入卵磷脂、豆腐等适合的幼体饲料。

(5)肌肉白浊病(肌肉坏死病)

〔病症〕

病虾初期腹部1~6节出现轻度白浊、斑块状,以后向身体背面扩展。肌肉色泽混浊,肌肉细胞成批坏死,伴有轻度或中度的血细胞渗出。向四周扩散病灶,其肌肉纤维膜细胞核出现自行增生。曾有报道40%虾死亡与患此病有关。幼体、仔虾、成虾及越冬亲虾都会发生此病。本病晚期可能会产生渗透压失调和二次细菌感染。

〔病因〕

本病主要是环境造成的,并非由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有的因水温过高,放养密度过大,溶氧量低,水质受化学物质的污染,特别是这些因素突然发生变化时易发病。

〔诊断〕

微孢子病和弧菌病的症状亦表现为肌肉变白,因此在论断时应特别仔细检查。在肌肉坏死区,可能有其他细菌、真菌的存在,要注意鉴别。

〔防治方法〕

①注意预防,在处理与运输幼体、仔虾、成虾时,应减少环境的突然变化。②养殖池塘在高温季节要防止水温过高或突然变化,应经常换水,注入新水及充气增氧。③控制放养密度。④一旦发现此病,立即隔离饲养,如处理得及时,生病时间短的虾,还能恢复健康,减少损失。

(6)棘毛萎缩病(畸形病)

〔病症〕

生病幼体初期尾节刚毛弯曲、短小,随之尾棘和附肢刚毛进一步萎缩,甚至全身刚毛萎缩,幼体游泳无力,以后沉于池底。虽也能蜕皮,但有时蜕下的皮挂在幼体尾部而难于彻底蜕下来。本病多发生在受精卵和幼体阶段。

〔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水域环境的理化条件不适有关。在受重金属元素等污染的水体中,受精卵在膜内能发育,但不易破膜孵化。

〔防治方法〕

①保护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水温。②当育苗用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时,需增加5~10毫克/千克的EDTA-Na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7)黑鳃病

〔病症〕

病虾的鳃部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虾体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病因〕

引起虾黑鳃病的原因很多,一般有如下几种:

①池塘底质严重污染,池水中有机碎屑较多,这些碎屑随着呼吸的水流,贴附于鳃丝上,使鳃呈黑色,影响虾的呼吸。

②虾的鳃部由真菌感染,例如镰刀菌引起的黑鳃病。③池底金属离子含量过高,发生中毒,使鳃部呈现黑色。④长期缺乏维生素C。

〔预防措施〕

针对病因,采取如下的相应预防措施:①定期消毒,降低细菌、真菌发生的可能性。②抽除池底污泥,减少病源体的繁殖机会。③避免长期使用硫酸铜药物,若必须使用,应同时加入柠檬酸,以免金属铜等沉积。④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治疗方法〕

需先确定真正的病因,才可对症下药。具体如下:①重金属中毒采用大换水,并添加柠檬酸、EDTA-Na2。②在饲料中添加充足的维生素C。

(8)镰刀菌病(或黑鳃病)

〔病症〕

本病在卵、幼体和成虾期均有发现,病虾初期鳃呈橘黄色或鲜褐色,以后逐渐转暗,**后变成黑色,故有人称黑鳃病。该菌也能在虾附肢和体壁上寄生,寄生部位也呈黑色。此病造成鳃功能障碍,影响虾的正常呼吸。该病能造成90%幼体死亡,它是养殖中危害**的疾病之一。

〔病原〕

镰刀菌又名镰孢菌或新月菌,属于真菌中半知菌类,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海淡水中的不完全菌。该菌**明显的特点是其大分子为镰刀形或圆形,有1~7个壁,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还能形成卵形和椭圆形的小分子,条件不良时形成厚膜孢子散落于水中后,再粘附到其他幼体上,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该菌的诊断方法是:将镰刀菌损害的组织制成浸片,置于解剖镜上检查。在伤口表面或内部发现舟形大分子孢子时,即可诊断为镰刀菌病。

〔防治方法〕

从病灶分离出的镰刀菌,可生长在pH3~11、盐度为0~10之培养基中,可见该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真菌。因此,在防治上无法利用改变养虾池中的pH或盐度来抑制本菌的生长。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发现一种药物能够治疗已确诊的镰刀菌感染或防止这种病的传播,有人建议应消灭镰刀菌分子孢子的来源,销毁病虾,用2~10毫克/千克高锰酸钾溶液彻底消毒。日本曾用6.2毫克/千克二氯异氰氯酸钠消毒虾池,能有效地杀死镰刀菌的分生孢子。

(9)中期幼体病

〔病症〕

该病具有特定的发病类型,在育苗的过程中第11~24天出现大量死亡。而第24天后死亡明显减少,而第14~18天为死亡高峰,**至第五期幼体对此病较敏感,而幼体后期则具有抵抗力。如将**期幼体饲养于受感染的水体中,在4~5天中即出现类似病状。由此可认为,该病的潜伏大约5天左右。患病的幼体出现体弱,螺旋式游泳,不摄食。据解剖镜检,在肝胰部和肝脏的前背部的上皮组织液胞明显地缩小,而组织腔随之扩大。在肝胰管腔之中偶然发现样球状的细菌菌落,管腔横纹肌明显变性退化。受感染的幼体失去正常的体色而为灰蓝色,而附肢的上皮组织出现“鹅蛋”样的突起。从组织病理切片中出现细菌菌落仅限于肝胰管腔中,未出现菌血症现象,致病的菌种未进行鉴别。但弧菌已经从患病的幼体中分离出来。

〔病因〕

细菌的毒素对肝胰腺的病变起着作用,其他致病因素有重金属元素、有机合成剂(杀虫剂)、其他生物毒素或营养不良等,但其中哪一种起作用,至今不明。

〔防治方法〕

各种化学治疗都进行试验,但皆未取得效果,发病后**的措施,将受感染及患病的幼体全部拋离,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有人曾用0.4毫克/千克二氟苯乙烯酸钠做防病剂。

(10)弧菌病

〔病症〕

病虾之肌肉呈不透明白色,有些病虾的外壳有黑色溃疡,鳃上、头胸甲和腹侧有黑斑,鳃上附着黑色和褐色的污物,用水洗净后,鳃表面呈灰色或土黄色,鳃变得肥厚而脆弱,到末期有时鳃丝损坏,组织脱落或呈空泡变性状。并可看到(镜检)运动活泼的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弧状。

本病多发现于幼体和成虾,患病的幼体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多在底层缓慢游动,趋光性变弱,幼体生长减慢,变态期延长或不能变态,腹部卷曲,体色变白,不摄食,成虾浮于水面,无方向(或沿边)游动。有的向岸边浮游,行动缓慢呆滞,病虾肝脏,除头胸甲上方尚见小部分黄褐色外,几乎整个肝脏均变为白色。

本病感染率很高,受感染的幼体或成虾死亡率可高达100%。

〔病原体〕

在虾类细菌性疾病中**常见的是弧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弧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海水、淡水及虾体表的细菌。根据Andreson等(1989)对罗氏沼虾育苗场细菌群落的调查中指出,罗氏沼虾幼体(第四至第六期)的体表的细菌数量为1.4×105~5.7×105个,隶属19个属,其中以弧菌属出现的频率**,占25.7%。许多发病的虾体均能分离出弧菌,正如本章所列的褐斑病、中期幼体病等。除虾的表壳外,虾肠、肝胰腺、肌肉均能分离出该菌。因此,从病虾分离出弧菌,必须做感染试验。若能得到原来的病症,才能确定是病原菌。有关弧菌引起虾大量死亡的报告很多,但能明确得出结论的却很少。

〔防治方法〕

本病以预防为主。①育苗池在使用前彻底消毒,用漂白粉100~200毫克/千克,10~20毫克/千克高锰酸钾,并用清水将余药反复冲洗,育苗用水进行过滤消毒。②育苗期间要每天清除池底污物。③病池中的幼体不要带入其他育苗水池。④减低育苗密度,投饲要适当,防止过剩饲料腐烂。⑤用药法:1~2毫克/千克土霉素(粉剂),0.5~1毫克/千克呋喃西林(粉剂),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3次,漂白粉为3毫克/千克,全池泼洒。⑥据报道,用大蒜治疗虾苗弧菌病,效果较好,具体方法将大蒜去皮捣烂,过滤取汁配成5~10毫克/千克(根据病情轻重增减)处理24小时。大蒜的成本低,故可作为一种广谱性渔药治疗虾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45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