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知识:新母鸡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养殖致富网讯:

养鸡户有时候会问,鸡昨天还好好的,还可以下蛋了,早上就死了。也看不出啥原因。后经确认,这是得了新母鸡病。

新母鸡病发病的原因:

1.血氧太低。当夏季室内外温差太小或通风不良时造成血氧含量过低。

2.呼吸性碱中毒。当鸡群靠呼吸排热的同时造成大量CO2流失,导致体内PH值上升,碱性偏高中毒。

3.血液粘稠度增高。鸡舍夜间关灯后鸡群要继续排尿散热,血液水分迅速减少而粘稠,心力衰竭而死。

4.营养不足。主要是饲料配方不合理和采食量减少所致。

5.热应激造成体温升高。由于新母鸡羽毛丰厚,晚间活动量减少,热量不易散出。

新母鸡病主要症状:夜间死鸡,死鸡体表良好,产蛋正常,鸡只死后肛门外翻,冠尖发紫,刨检后输卵管内有个软皮或者硬皮蛋,一般死亡时间为凌晨3-4点。

新母鸡病防治措施:慢性病鸡肌肉神经麻痹导致瘫痪或偏瘫,鸡爪向身后伸,病鸡拿出笼外置于阴凉通风处可以逐渐好转。饮水中加入冰工厂或冰鸡灵是防治新母鸡病为**为有效的方法,因为冰工厂和冰鸡灵具有增加血氧含水量、中和体内碱性、刺激鸡群的采食饮水量、降低体温和缓解热应激等功能,是一般的抗热应激药品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饮水中要加入维歧丽宝,饲料中添加益酶丽维,夜间12点开灯半小时,加水加料增加鸡群活动量,及时挑出病鸡。

以上方法解决此病效果很显着。

畜牧疾病

畜牧知识:猪旋毛虫病病因与防治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此虫是引起猪旋毛虫病的寄生虫,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肠和肌细胞内,多种动物可作为本虫的宿主。猪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肠管及其幼虫寄生于横纹肌内所引起的,本病主要见于猪和家鼠,狗和猫也易感染,并对人有很大危害性。

病因

猪主要是由于吃了有肌肉旋毛虫的鼠类或肉屑而感染,感染后,由于幼虫进入肌肉引起肌肉急性发炎、疼痛和发热,有时吞咽、咀嚼、运步困难和眼睑水肿,1个月后症状消失,耐过猪成为长期带虫者。只有严重感染时,才能出现症状。在感染后3~7天体温升高,腹泻,有时有呕吐,患猪消瘦。其后肌肉僵硬和疼痛,呼吸困难,发音嘶哑。有时还出现面部浮肿、吞咽困难等症状。

解剖

幼虫侵入肌肉时,肌肉急性发炎,表现为心肌细胞变性,组织充血和出血。后期,采取肌肉做活组织检查或死后肌肉检查发现肌肉表现为苍白色,切面上有针尖大小的白色结节,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虫体包囊,包囊内有弯曲成折刀形的幼虫,外围有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成虫侵入小肠上皮时,引起肠黏膜发炎,表现黏膜肥厚、水肿,炎性细胞侵润,渗出增加,肠腔内容物充满黏液,黏膜有出血斑,偶见溃疡出现。

防治

猪旋毛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有:1、丙硫咪唑:每公斤体重10毫克,1次口服;2、噻苯咪唑:每公斤体重50毫克,口服,连用5~10天;3、氟苯咪唑:以125ppm的浓度拌料,连喂l0天。

畜牧知识:猪瘟的防治措施


养殖致富网讯

猪瘟俗称烂肠瘟,又称猪霍乱,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猪和野猪,对其他动物不发病。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猪瘟症状

大多数发病猪群主要表现先后或同时有几个或更多的病猪出现高热不退,体温可升至41℃,眼结膜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腔也常流出脓性黏液,间有呕吐,有时排泄物中带血液,甚至便血。发病初期,猪的耳根、腹部、股内侧皮肤常有许多点状出血或较大红点。病程1周~2周后,出现死亡病例,当病程延至2周~3周,大多数病猪转为慢性,经常拖延1个月~2个月,表现黏膜苍白,走路摇晃,腹泻,眼睑有出血点,皮肤出现紫斑,病猪逐渐消瘦,有的成年猪可以耐过,大部分耐过的病猪成为僵猪。

猪瘟的防控

猪瘟的防控主要以疫苗免疫为主,临床上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传代细胞苗。这两种疫苗优缺点明显,兔化弱毒疫苗产生抗体速度快,但注射应激反应大,适合紧急免疫;传代细胞苗产生抗体速度较慢,产生抗体滴度整齐,注射应激反应小,适合普免。

如在养殖场出现猪瘟病例,进行紧急治疗时,应选择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发病猪可注射阿莫西林粉针1克/50公斤+清开灵针10毫升/50公斤,控制病猪体温,每日一次,连续使用2天~3天,饲料中添加维力康1000克+70%阿莫西林500克/吨或热炎宁颗粒1000克+70%阿莫西林粉500克/吨,连续饲喂5天~7天,能有效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

在猪群中发现有猪瘟病例,应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圈舍卫生,减少其他致病菌或病毒继发感染,增加消毒的频次,必要时可进行带猪消毒。做好消毒工作可减少患猪治愈所需要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生产收益。

更多疾病预防知识请更多关注养殖致富网兽医在线栏目。

畜牧知识:利什曼病的诊断及防治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节肢动物及哺乳动物之间传播。利什曼原虫是细胞内寄生原虫,属于锥虫科动基体目。该属中许多种均可感染哺乳动物。利什曼原虫分类**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作同工酶免疫电泳。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利什曼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防治。

1、病原学

利什曼原虫,属锥体科利什曼属。目前已报道有16个种和亚种具有致病性,犬利什曼病多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利什曼按其生活史的共同特点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鞭毛体呈柳叶形,体形狭长,大小为15~20微米1.5~3.5微米。虫体内有一较大的圆胞核和棒状动基体,动基体在核的前端,并由此伸出一条鞭毛作为运动器官,见于传播者白蛉的消化道内。无鞭毛体呈卵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5~3微米2.5~6.5微米。无鞭毛体多见于感染动物的巨噬细胞内,且常因巨噬细胞破裂而游离于细胞外,有时可散落于细胞上。

2、流行病学

本病的流行发生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利什曼原虫**初感染野生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内脏型利什曼原虫贮藏在家犬体内。再由犬类传给人类,成为人畜(兽)共患寄生虫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是白蛉属(东半球)和罗蛉属(西半球)的吸血昆虫。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5个月或更长时间。

犬内脏利什曼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晚期主要表现为脱毛、皮脂外溢的鳞屑脱落、结节和溃疡,以头部尤其是耳、鼻、脸面和眼睛周围**为显著。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嗓音嘶哑、消瘦等症状,**后死亡。有些病犬出现鼻出血、眼炎和慢性肾功能不良的症状。

4、病理变化

内脏利什曼病可见动物体严重消瘦,脾、肝和淋巴结肿胀和广泛性的溃烂性皮炎,各种黏膜和浆膜苍白并出现出血性淤斑。一些病例还可能出现肝、脾和肾的淀粉样变性。皮肤利什曼病引起皮肤病变,不侵害内脏。

5、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取病变处皮肤进行涂片或刮片进行虫体检查,或通过淋巴结、骨髓穿刺检查虫体。

6、防治

防范昆虫媒介传播利什曼病,尤其是在白蛉生长旺盛的季节,用药物扑杀白蛉,可在住屋、畜舍、厕所等白蛉易出现的场所喷洒杀虫剂。患利什曼病的动物应采取扑杀销毁处理。

畜牧知识:禽霍乱的防治措施


1预防

养禽场应建立必要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引种时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本病的传入。在发病地区应定期进行预防注射,并采取综合防疫措施,以防止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发现本病时,应及时采取封锁、隔离、治疗、消毒等有效的防治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2治疗

1、磺胺喹恶啉(SQ)混饲浓度为0.1%。连喂23天,间隔3天后,再用0.05%浓度混饲2天,停3天,再喂2天。

2、磺胺嘧啶(SI)或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混饲浓度为0.3%-0.4%,连用3天;混水浓度0.1%一0.2%,连用3天。

3、敌菌净每次每公斤体重30毫克,每天二次、连用不超过5天。

4、氯霉素混饲浓度为0.025%一0.04%,混水浓度为0.05%一0.1%,连用3天。

在使用磺胺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混匀,防止发生药物中毒。产蛋鸡不要用,因能引起产蛋下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550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