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人工养殖的技术要点介绍

蛤蚧又叫做大壁虎、仙蟾、大守宫,是一种体型比较大的、尾巴比较长的爬行动物。它的外形和小壁虎有点相似,常常生活中石缝、树洞中,喜欢人烟比较少的地方。蛤蚧是一种夜间活动、白天休息的动物,常常以昆虫为主食。因为蛤蚧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野生的又是国家保护动物,多见于人工养殖,下面一起来看看蛤蚧人工养殖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目前市场上的蛤蚧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因为蛤蚧是我们国家的保护动物,在进行人工养殖蛤蚧之前必须要进行引种、办理好各种证件、掌握相应的养殖技术。不是随随便便能够养殖蛤蚧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实是比较麻烦。下面一起来看看人工养殖技术要点。

1、搭建养殖棚舍

蛤蚧喜欢在安静、干燥的环境中生长,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养殖场所是十分关键的。具体搭建场所面积多大要根据你准备饲养的树木来决定。蛤蚧搭建棚舍的话一除了要选择一个干燥的地段外,还需要在房子四周做好防逃的措施,同时也要区分好运动场所和休息场所。

2、喂食

蛤蚧喂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蛤蚧活动时期,选择傍晚的时候打开黑灯诱虫来提供给蛤蚧饲料。如果天然的昆虫数量不够的话,人工饲养的昆虫也是可以喂养的。特别是在越冬时期,蛤蚧必须吃饱、增肥,这样才能抵御严寒、顺利的过冬。

平时要及时清理掉食物的残留,以免造成棚舍污染,出现病害的发生。除了饮食以外,蛤蚧喝的水和喂水的地方也是需要保持干净的。

3、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

不管蛤蚧是采取哪种养殖方式,箱子养殖也好、房子养殖也好,都必须打理好卫生。及时清理掉蛤蚧的粪便和地方多余的饲料残渣,只有在感觉的环境中生长,蛤蚧才不至于长期受到病害威胁。

4、控制好棚舍内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冬季温度比较低的话需要加一点保温措施,比如在室内增加保温灯,提高室内的温度。夏天的话温度比较高的话会造成蛤蚧心烦意乱、躁动,所以要在室内定期喷水降温、保持室内的通风。蛤蚧喝水和玩水的地方一定要保持时刻有水,这样方便其饮水或者玩水降温。

5、巡查

蛤蚧人工养殖过程中,一般患病的蛤蚧会出现全身无力、嘴角溃疡等现象,发现该情况的话要及时的与健康的蛤蚧分开,以免传染。

综上,蛤蚧人工养殖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五大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关阅读

人工养殖土元技术要点


一、种卵孵化

选择内壁光滑、直径在50~80厘米的塑料盆,内放置4公斤种卵,拌入种卵体积1/2的饲养土,饲养土的温度保持在29℃左右(手抓成团,自由落地即散)。盆内连卵带土厚8~10厘米,饲养土应预先配好,放置孵化室内预热,温差不能超过5℃,在孵化期内,温度保持在25~30℃(孵化温度以28℃为佳)。每天用手翻动种卵1次,翻动时动作要轻,避免碰伤土元卵块。经35~43天孵化,有大量幼虫破壳而出,这时可筛出幼虫(用4毫米孔径的筛子),筛出的种卵重新拌入饲养土,幼虫即可放在饲养土厚10厘米池内养殖,每隔5天筛一次幼虫。

二、饲养土配制

饲养土配方:60%的土,40%的稻壳灰。取菜园地里的熟土或陈墙土,把土敲碎,先用4毫米孔径的筛子筛一下,再加入烧过的稻壳(砻糠)灰混合均匀,就可投入使用。饲养土从孵化卵块开始,一直到长成成虫,都需要使用。如能加入适当的腐熟家畜粪,使饲养土肥沃、疏松,则效果更佳。

三、养殖方法

土元生命力极强,在养殖过程中只要不暴露在室外,无风吹雨打,无阳光直射,土元都可生存。疏松的土壤,阴暗潮湿的环境,便可使土元长得又快又好。土元人工养殖方法多种,下面主要介绍三种饲养方法:

1.盆养:可选用内壁光滑的塑料盆,深度在15厘米以上,直径在45厘米以上,内置饲养土,便可直接饲养。虫卵也多采用盆子孵化。孵化出的幼虫可按大小分盆饲养。盆养适合小规模饲养,投资小,操作方便,移动灵活。其缺点是温湿度难控制,产出效益低下。

2.缸养:缸养一般适用于不加温或稍加温的养殖形式,要求用内壁光滑的瓦盆、缸盆,深度不超过1米,一半或部分埋入地下,饲养土可放置40~50厘米厚。这种饲养方式在春秋季温度在0~20℃时可稍加温以缩短土元的休眠期。这种饲养方法的优点:是地下温湿度平衡稳定,土元长得好、寿命长、产出质量好。缺点是:周期长,单位面积产量低,易受鼠害。

3.立体温室化池养:用砖在室内水泥地上砌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高40~50厘米的池子,池子中间留出1米宽的走廊,两边砌池子或室内全部砌上立体化池子,下面做成地火龙加温,地面铺上木板供饲养员走动和管理土元。在粉刷四周内壁的同时,用水泥浆粘贴上6~8厘米宽的玻璃条(没有玻璃条可用厚薄膜代替)防止土元逃跑,这样也可以防鼠害、蚁害。这种饲养方法的优点是:虫子生长良好,管理方便;不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养殖土元。是目前养殖户最主要的养殖方法。

四、饲养管理

1.幼虫期的饲养管理:幼虫出壳5天后开始吃食,这时可以喂部分麦麸、瓜果及南瓜花、小青菜、南瓜丝,幼虫期间可添加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如:黄豆粉、鸡蛋、牛奶。喂食只要把饲料撒在饲养池表面即可,饲养池温度保持在25~35℃。

2.中虫期的饲养管理:中虫期管理比较粗放,饲料也无特别要求,只要能让虫子吃饱就可以了。

3.产卵虫的饲养管理:产卵虫要求饲养土加到12~15厘米厚,饲料要求青饲料与精饲料配比各占一半,如果能加一点黄豆粉或者动物肉类下脚料,则增加土元的营养会更好。喂食情况用肉眼观察,只要到第二天早晨没有多少饲料在土元池表面残留就可以了。饲养池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即可,湿度为60%~70%,如果湿度不够,可用无农药污染的喷雾器加湿,要求少量多次。

五、病虫害与防治

1.螨虫:养殖池内刮除表层一层土,用筛子(窗纱筛)筛出土元,把土丢掉,如筛子有一点土元可用石灰粉拌一下,再放到土元池内,每天做一遍,5天后就基本没有螨虫了。

2.天敌:土元天敌较多,如:鼠类、蚂蚁、蜘蛛、鸡、鸭、猫饲养池要密封,防止天敌进入。蜘蛛防治可用吸尘器每星期吸一遍。

3.农药:饲喂土元一定要当心,防止农药污染饲料。蚊香、灭害灵对土元也有致命杀伤力,严禁使用。

六、采收

中华土元产卵5个月后,产卵盛期已过,饲养池内表面有批量死亡,选择晴好天气,一下采收一大批,用1厘米孔径的筛子,把土元从池内连土扒出,把土筛掉,筛出的土元放入开水中烫死,冲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干。如遇阴雨天要采用烘干的办法。检验土元的干燥,需用手挤压土元腹部,腹部没有软物质的为干燥土元,土元的折干率约为45%。干燥土元可以出售。干燥土元质量要求:个大、身干、无杂、不霉变。

(江苏马力)

大壁虎蛤蚧的养殖技术


蛤蚧是壁虎科动物,属爬行动物,又名仙蟾、大壁虎,是一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制成蛤蚧酒、蛤蚧糖浆和蛤蚧精等,蛤蚧干制品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的功效。目前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现将其蛤蚧养殖技术饲养方法介绍如下:

一、蛤蚧的饲养场地和设施

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设计出一种十分完善的蛤蚧饲养房。根据各地的经验,应选择通风良好、冬暖夏凉、便于诱虫的林荫地。蛤蚧饲养房一般高2.2米,长4米,宽2.5米。这种饲养房可以放养大蛤蚧400只左右。整个房舍主要分为4个部分,有大蛤蚧饲养房、小蛤蚧饲养房、工作室和蛤蚧活动场。

大、小蛤蚧饲养房要用砖分隔开,内壁的上半部砌横沟,沟高56厘米,沟长28厘米以上,南北两面开窗,并加设可开闭的百叶窗。房顶可高12道缝隙,作为蛤蚧出入的通道,通入活动场。

四周用石头和砖砌成封闭式的围墙,四周内壁下方距地面1米处,砌成数个1米见方的凹窗,供饲养蟑螂;内壁上方距墙底30厘米处,砌成数个供蛤蚧栖息产卵的长方形凹槽,宽度20厘米,长度随墙壁而定,中间用活动砖块隔,便于捕捉蛤蚧。饲养室墙上开窗。钉上铁丝网,室内墙上钉木板架,用麻袋等遮光,场地顶部用铁丝网封罩以防止蛤蚧外逃。顶棚上架23盏黑光灯,以便夜间诱虫供蛤蚧捕食。场地中央设一小水池,供饮水用。

活动场高在房顶,用铁丝网围成,大蛤蚧活动场网的孔径为1。5厘米,小蛤蚧活动场网的孔径为0。60。6厘米。活动场设木板门或铁丝网门,以便饲养人员出入。黑光诱虫灯装在大蛤蚧活动场上同,灯下设收集漏斗管长约50厘米,昆虫落入管内后,达一定数量时,盖子自动打开,昆虫下落后又自动闭合。小蛤蚧的活动场可将黑光诱虫灯挂在铁丝网内,只让小型昆虫进入,大型昆虫可再次飞扑到大蛤蚧活动场。

二、蛤蚧的养殖管理

蛤蚧昼伏夜出,冬季休眠夏季活跃。最适生长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80%。蛤蚧的肉食性动物。以吃昆虫为主,但忌食死腐食物。采用黑光灯诱虫,每盏20瓦的灯泡,一夜所诱捕的昆虫可供200400条大蛤蚧摄食。饲料不足时,可补充人工饲养的土鳖虫,蟑螂等。饲养蟑螂的方法是:在凹窗内塞放旧报纸,动物骨头,玉米粉和米糠等,然后把捕来的蟑螂放进去,让其自然繁殖,长大后成为蛤蚧的优质饲料。蛤蚧也食植物性饲料,其制法是:用玉米面、地瓜、南瓜粉或红薯等煮成粥,加入适量面粉,虾粉,蛋类等,每天傍晚将饲料涂抹在内壁上,让蛤蚧自由取食,蛤蚧吃饱1次可以35天不再觅食。蛤蚧喜欢清爽洁净的环境,每天要打扫饲养室,清除粪便,每天换饮水1次,保持清洁。其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声地饲养3040只为宜,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猫、老鼠等敌害捕食蛤蚧。另外,蚂蚁会咬伤蛤蚧皮,影响脱肥引起伤口腐烂,要注意预防。

人工养蛤蚧饲养管理要点:

大、小蛤蚧要分开饲养。小蛤蚧一般体长达90毫米左右时,即可放入大蛤蚧饲养房内。太小的蛤蚧若与大蛤蚧同房饲养,易被大蛤蚧吞食。

在气温1820℃左右时,蛤蚧开始活动。蛤蚧一般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昆虫,在日落天黑以后,蛤蚧沿房顶缝隙处进入活动场。此时将黑光诱虫灯打开,有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活动场内,蛤蚧即可捕食。一盏20瓦的黑光诱虫灯,一夜可以诱捕上万只昆虫,约半公斤多,可供400多只蛤蚧采食。如遇饲料不足时,可以补饲家蚕、蓖麻蚕、土鳖虫及蟑螂等。

蛤蚧的耐寒性比较差,也不耐热,一般存活在温度在8℃以一,15℃以上才能活动,1718℃以上才能捕食,2230℃最活跃。在冬季和早春季节,要做好防寒工作将门窗关严,必要时可生火取暖加温。夏季温度在32℃以上进,应泼水降温,饲养房也应增加遮荫设备,还应在饲养房内增设饮水用具。蛤蚧喜欢湿润的环境,相对湿度经常要在8090%。此外,还要经常打扫饲养房,清洗饮用水具和换水。

三、蛤蚧的繁殖

1蛤蚧每年34月发情交配,56月产卵,78月孵化。蛤蚧雄外形明显,雌体粗胖,呈黄色,花纹较细;雄体稍瘦,呈黑色,花纹较粗。雌蛤蚧体重100200克,小蛤蚧养1年半后雌体可达32厘米;雄体较小,尾稍尖。雌雄比例2030:1,如果雄性过多会互相争雌争食,咬断尾巴而降低药用价值。

2将产卵的雌体养在笼内。用纸格分开。纸格内贴一层薄纸。让其产卵于纸上,扯下薄纸取卵。笼外用布遮光,使蛤蚧安静产卵。在其产卵前半个月要多喂些昆虫,喂人工配合饲料时,粥里要加些白糖和鸡蛋以增加营养。蛤蚧每产1对卵后,隔50天左右又产一对卵,年产4对。在相对湿度70%90%,温度3032℃的条件下,经7080天即可孵出小蛤蚧。

3小蛤蚧孵出后,要立即同大蛤蚧分开,以防被吃掉。6天以内每天给小蛤蚧喂些白糖水,6天以后喂些小虫。待小哈蚧长到10厘米左右时,可放回饲养室饲养。产出早的卵控制适宜的温度,可提早卵控制适宜的温度,可提早孵出小蛤蚧,当年可延长生长期,入冬成率率高;产出暖时孵出,可提高成活率。到来年天暖时孵出,可提高成活率。

四、蛤蚧的疾病防治

1、附近农田喷洒农药时,应关掉黑光灯,以免大壁虎吃食带药昆虫而中毒。

2、蛤蚧易发生的疾病是夜盲症,由于维生素A缺乏引起。发病后,眼球凸出,红肿,视力减弱,爬行无规则,不避障碍物,消瘦,1520天后死亡。防治方法是:平时常喂给维生素A和维生素B,在饲料中添加鱼肝油缓解症状,也可用兔肝加水煎汤灌服。

3、蛤蚧易感染口角炎或口腔炎,轻则厌食,重则死亡。如发现此病,应隔离治疗,可用0。5%呋喃西林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洗患处,并喂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每天3次,每次2.5毫克。

4、蛤蚧发生软骨病时,软弱乏力,厌食少动,逐渐消瘦,3040天后死亡。软骨病由于长期在阴暗、窄小的环境中生活,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引起。表现全身软弱无力,不思饮食,不愿活动,消瘦。治宜补充钙源。发现此病时,可将鸡蛋壳炒黑。磨成粉,拌料喂给,也可在人工饲料中增加钙质,如贝壳粉、骨粉或鸡蛋壳炒黑后磨成的粉,同时添加维生素A、D。并且在养殖场内增加光照,减小密度,扩大空间。

黄鳝的人工催产技术介绍



亲鳝经过精心培育,到6月下旬至7月上旬,便可挑选性成熟好的雌雄个体进行人工催产。性成熟好的标志是:雌鳝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呈橘红色,微透明,生殖孔红肿;雄鳝腹面有血丝状斑纹,轻压腹部有白色透明物流出。

常用催产剂是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使用LRH-A为主。使用量因亲鳝的个体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是个体大的用量大些,个体小的用量就小些。如果使用HCG,一次性注射时使用剂量按每克体重用2个国际单位计。亲鳝(雌、雄)体重与LRH-A用量的关系如下:

1、亲雌鳝的体重为20~5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5~10微克;亲雌鳝的体重为50~15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50~150微克;亲雌鳝的体重为150~25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15~30微克。

2、亲雄鳝的体重为120~30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15~20微克;亲雄鳝的体重为300~500克,LRH-A一次性注射时的用量推荐值为20~30微克。

注射部位为腹腔,进针深度不超过0.5厘米,每尾亲鳝注射的催产剂药液量为1毫升。由于亲鳝的效应时间与性别有关,通常是雄性鳝的效应时间比雌性鳝的短,所以在实际生产当中,雄性亲鳝的注射时间要比雌性亲鳝晚24小时左右。将经过催产注射后的亲鳝放入网箱中暂养,水深保持在30~40厘米,并注意经常冲加新水,水温保持25~28℃。


蛤蚧的繁殖技术


(一)蛤蚧的种源获取

1.引种

蛤蚧的种源可从蛤蚧养殖场引进,也可自己到野外捕捉。一年四季均可捕捉,但春夏之间较易捕捉。傍晚或清晨,在野外听到有蛤蚧叫声,随叫声寻找洞穴诱捕。.捉住后即放人竹筒或笼内。也可在晚上用光照射,也容易捕捉。

2.雌雄鉴别

蛤蚧性别外观上差异不明显,以下几点有助于鉴别。

(1)尾部鉴别:雄性蛤蚧尾基两侧各有一明显鳞突,而雌性的鳞突细小。

(2)腹部鉴别:雄性蛤蚧在泄殖孔下方两侧有较为明显的2个小突起,称为荫茎囊,上有一小开口。用指轻压囊孔的稍后方,如见到有一对赤色半荫茎从泄殖孔两侧伸出,可认为是雄性。否则为雌性。

(3)外表鉴别:雄性蛤蚧体显瘦,体躯稍黑,花纹较粗;雌性体显粗肥,身体显黄色,花纹较细。

3.雌雄比例

在繁殖期间,雌雄蛤蚧的比例,以1012:l为宜。如配比不当,雄蛤蚧会因夺雌性蛤蚧而互相争斗。

(二)产卵期蛤蚧的管理

产卵期间的蛤蚧,需要消耗较多的营养物质。为防止产软壳蛋,出蛰后对雌性蛤蚧就要多喂适口性较好的昆虫,并适当增喂些贝壳粉、食盐等。应把受破损的卵或非受精卵消除掉,要防止卵被雄蛤蚧吃掉,也要防止被蚂蚁破坏掉。

(三)蛤蚧的孵化

1、产卵

蛤蚧45周龄、体长达13厘米以上、体重约50克时达性成熟。5月初进行第一次交配产卵,大多在天黑之后交配。产卵时,蛤蚧用后脚将卵挤压到墙壁上。几分钟后,卵粘在壁上。蛤蚧每年产卵4次,每次间隔50天,大多每次产卵1对,个别产1对以上。卵的大小、形状不一,多数呈圆形。刚产出的卵为软壳,在空气中约暴露o.5小时壳变硬。壳硬化之前,雌蛤蚧一直守护着,不让任何生物接近。待壳变硬后离开,不再理会////。

雄蛤蚧有食卵和小蛤蚧的习性,因此,在人工养殖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卵和小蛤蚧被雄蛤蚧吃掉。可用纱布罩将卵保护,或把卵收集起来。也可将待产的雌蛤蚧放到笼内饲养。在笼内用纸格将其分开,笼外用布遮光,让雌蛤蚧安心产卵。纸格内侧贴一层薄纸,卵产在纸上,便于收集蛤蚧卵。

2.孵化

在自然条件下,蛤蚧卵不是由雌性蛤蚧,也不是由雄性蛤蚧孵化,而是靠自然气温孵化。孵化期的长短与产卵时间及温度有关。7月上旬之前所产的正常受精卵,在当年10月份能孵出小蛤蚧,约需100120天。如人工孵化,在湿度适宜的情况下,温度控制在3033℃,经7080天可孵化出小蛤蚧。7月中旬以后产的卵,如达不到所需温度,需要到第2年才能孵出小蛤蚧。

(四)小蛤蚧的饲养

由于雄蛤蚧有吞食小蛤蚧的恶习,因此小蛤蚧孵出后,应与大蛤蚧分开饲养。可将它们放到饲养箱内,在箱内放一些砖石之类的物体,形成缝隙。小蛤蚧喜栖息在缝隙内。刚孵出的蛤蚧重约5克,个体小的仅23克,体长67厘米。未蜕皮前体呈灰褐色。孵出后的23天内不吃食也不活动。;第34天开始摄食蚊子、苍蝇、豆象以及其他昆虫的幼体。这时的吃食习性与成年蛤蚧相同,但食量小。如把饲养箱放在蚊子较多的地方,它能白行捕捉,无需喂其他昆虫。

蛤蚧的饲养技术


(一)蛤蚧饲养场地的建造

人工饲养蛤蚧可采取室内饲养或室外饲养。关键是创造一个模拟蛤蚧野生的环境,以使其更好地生长、繁殖,同时,要考虑建在昆虫资源丰富的地方。蛤蚧爱吃的昆虫资源丰富是养好蛤蚧的重要条件。

1.室内饲养房

用于饲养蛤蚧的房舍结构要求并不严格,普通的平房、空房或旧房只要稍加改装、修理就可使用。但要堵死缝洞,以防老鼠窜人、蛤蚧外逃。饲养房面积可视饲养规模而定。如一间高2.2米、长4米、宽2.5米的饲养房,约可饲养蛤蚧400条。饲养房分为饲养室、活动场,也可设工作室。

饲养室可一隔为二,一间养小蛤蚧,一间养大蛤蚧,以防混养时大蛤蚧吃掉小蛤蚧。活动场四周用铁丝网围好,使蛤蚧能吃到露水,又不能逃走。顶部安装一盏20瓦的黑光灯诱虫,下面放一只漏斗,昆虫经漏斗落人活动场,供蛤蚧食用。饲养室与活动场相通。如天然昆虫不足,要补喂蟑螂、蝇蛆等昆虫。饲养室四周墙壁上挂一些麻布片,以供蛤蚧隐伏和产卵。室内应设置小水池。

2.野外放养

在适宜于蛤蚧生活的地方,选择岩石较多、有灌木丛、人为影响又较小的小丘,或水库中的小岛,作为野外放养之地。如岸石洞隙不多,可采取人工措施,以增加缝隙、地穴,造成良好的栖息环境。在野外饲养地,也要安装黑光灯,以引诱昆虫。同时仍需培养昆虫,以备天然饵料不足。应注意建立野外放养地时,要消灭基地的老鼠、蛇等天敌。

3.围场饲养

在没有石山的地方,利用庭园或空地,砌一围墙,围墙内放置空心假山。假山应有缝隙,供蛤蚧栖息产卵。假山大小根据饲养规模而定。假山周围建一条宽50厘米左右的走道,便于观察。围墙顶部用铁丝网封住,上设置黑光灯以引诱昆虫。假山上种一些花木,场内设置水池。这样,围墙内有假山、水池、花木,使围墙内的环境接近自然。

(二)蛤蚧的饲料

1.饲料种类

蛤蚧的饵料来源非常广泛,各种陆地上生活的昆虫及其幼虫均是蛤蚧的食料。惊蛰后蛤蚧刚开始活动,摄食量不大。随着气温的提高,蛤蚧的活动增加,吃食也增加,每天需投食2次。夏秋季节,安装一盏黑光灯,引诱来的昆虫,一般能满足近百条蛤蚧的需要。10月份后,气温开始下降,天然昆虫开始减少,蛤蚧的食欲也开始下降。

天然饵料不足时,应补喂昆虫,如蟑螂、蝗虫、地鳖虫、蚕蛾、蝼蛄等。这些昆虫可进行人工饲养。

2.驯食

饲养的蛤蚧数量较多,天然昆虫来源不足时,也可喂些植物性饵料,如煮熟的甘薯、南瓜、米粥、蛋炒饭、炒香的花生、麦麸、熟的肉骨屑等。但蛤蚧开始不愿食,需有一个驯食过程。方法是://农村致富经网//

把这些饵料做成糊状,涂在饲养舍的墙壁上,每隔23天投饵一次。在这期间不喂昆虫,也不给饮水。蛤蚧饥饿时,开始时会少量采食。以后会逐渐习惯吃食。也可将上述食料混合煮熟,加少量食盐和适量鱼虾粉、蛋粉等,制成粥样。但应注意,补喂这些植物性食料时,在食料中应加些钙、磷、蛋白质,以防生软壳卵。

(三)蛤蚧的日常饲养管理

1.温湿度控制

蛤蚧是怕冷的动物,气温达到15C时开绰活动,1718℃开始吃食,22一30℃最为活跃,最好保持在25℃左右。人工饲养条件下,冬季室内温度不能低于13C,否则进入冬眠状态。冬季饲养室内要生炉保温,但要防止煤气中毒。室内既要保温,又要空气新鲜。饲养室内如有异味,蛤蚧会乱跳乱窜,影响生长,甚至逃逸。蛤蚧也怕高热。夏季如气温超过32℃,活动就少,也不利于蛤蚧生长。这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如洒水降温、饲养室遮荫等。

饲养室内的相对湿度以70%一90%为宜。

2.密度

饲养密度也是一个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密度过稀,蛤蚧吃食不积极,造成饲养场地和饵料浪费;密度过大,会发生蛤蚧互相斗咬,造成损伤,降低商品价值,甚至引起死亡。一般每平方米以饲养4060只为宜。

3.小蛤蚧饲养

由于雄蛤蚧有吞食小蛤蚧的恶习,因此小蛤蚧孵出后,应与大蛤蚧分开饲养。可将它们放到饲养箱内,在箱内放一些砖石之类的物体,形成缝隙。小蛤蚧喜栖息在缝隙内。刚孵出的蛤蚧重约5克,个体小的仅23克,体长67厘米。未蜕皮前体呈灰褐色。孵出后的23天内不吃食也不活动。;第34天开始摄食蚊子、苍蝇、豆象以及其他昆虫的幼体。这时的吃食习性与成年蛤蚧相同,但食量小。如把饲养箱放在蚊子较多的地方,它能白行捕捉,无需喂其他昆虫。

4.产卵期蛤蚧的管理

产卵期间的蛤蚧,需要消耗较多的营养物质。为防止产软壳蛋,出蛰后对雌性蛤蚧就要多喂适口性较好的昆虫,并适当增喂些贝壳粉、食盐等。应把受破损的卵或非受精卵消除掉,要防止卵被雄蛤蚧吃掉,也要防止被蚂蚁破坏掉。

5.其他注意事项

(1)防止逃跑。饲养人员进出饲养房舍,要随手关门。以防止蛤蚧逃逸。

(2)培育活饵。人工饲养蛤蚧,单靠诱捕天然昆虫,可能因诱捕数量不足而不能满足蛤蚧的需要。如饲养数量较多,就需要人工培育饵料。蟑螂、地鳖虫等是蛤蚧喜欢吃的昆虫,而且培育这些饵料的方法也简单。如培育蟑螂,只要普通木箱,里面放一些木板格和朽木,箱的上面用纱窗盖住,隔几天投喂些饲料,如剩饭菜、果皮、米糠等,适当给些水。

网箱生态养殖黄鳝技术要点介绍


 
网箱养鳝是目前较多使用的模式,主要是在池塘或在一些小河流和小型水库设置网箱,养成成鳝.

(1)网箱设置:一般网箱可用2×1.5×1m的小网箱为宜,但具体可根据实际安排,大水体可适当大一些;网衣用无毒的无节网片制成,网目一般在0.5-25px,;网箱上端要高出水面1250px,底部要离池塘底部超过1250px;一般在大水体水位变化较大的采用浮动式网箱,而在池塘一般采用固定式网箱;网箱在池塘中总面积要控制在该池塘总面积的50%以下,相互间要有一定空隙;网箱在鳝种放入前5-7d先在水体中安置好,让其网衣上附着一些藻类形成一道生物膜,可有效避免鳝种摩擦受伤;在敌害较多的水体中最好用双层网箱,外箱网目可适当增大;在网箱养殖期在网箱内移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芦等,水草可占网箱面积的80-95%。

(2)池塘准备及日常管理:池塘深2.5m,面积最好大于10亩,水源方便无污染;放养前进行清整,并用生石灰或“精博强氯精”等清塘;其他鱼的放养密度要适当低于常规养殖密度,最好多搭配一些花白鲢和密鲴类鱼种;在日常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养殖中后期和高温季节,要根据水质水色经常施用改底产品如“底速净”、“底佳养”、“粒粒爽”、“精博底爽”、“底安”、“双效底净”等,同时根据水质水色以及藻相施用如EM系列、“OK无敌菌”、“复合利生素”等活菌制剂以及如“水佳养”、“爽活水能量”、“碧水爽”、“解毒救星”、“绿水精灵”、“解毒净水威”、“调水解毒灵”等解毒净水类产品;这些都可以单独或联合组合使用,以保持整个池塘大环境的水质“肥”、“活”、“嫩”、“爽”,从而保证网箱的水质。

(3)鳝种的放养:网箱及水草准备好后即可放入预处理的鳝种,一般放养密度为100-300尾/m2(20-30g/尾),可根据养殖水平和历史经验等决定;放入的鳝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异不大;驯食完成后可投入泥鳅5-10尾/m2,同时根据箱的大小投放鲫鱼5-10尾/箱。

(4)投饵:根据网箱大小设置1-3个饵料台;日常投喂主要是由蚯蚓、蝇蛆、小杂鱼、螺蚌肉、蚕蛹、动物内脏并搭配一些米饭、面条、瓜果皮等组成的新鲜饲料,或黄鳝专用配合饲料;饲料中可添加“EM调水王”、“维基8”或“维生素C钠粉”以及“肝胃乐”或“肝胆康”、“健肝宝”;一般一天投喂一次,最好在傍晚投喂,投饵率根据水温和吃食情况按2-5%投喂,残饵要及时清除。

(5)日常管理:要管理好整个池塘水质,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及时清除残饵和败草等;观察鳝的活力和病害情况并及时对症处理,及时调整投饵率;注意防逃。

人工繁殖甲鱼技术介绍



1、亲鳖的选择:按雌雄3:1标准合理配比选择5龄、体质健状,体型肥大,无病无伤的亲鳖。
2、亲鳖的培育
(1)放养密度:亲鳖个体较大,对环境要求很严格,放养过密,会相互咬斗,水质也难控制,影响种鳖交配和产卵。放养种鳖的标准一般个体大的2~3平方米放一只,个体小的每平方米放一只。种鳖池的雌雄搭配比例一般为2:l或3:1。
(2)饵料:饵料是培养优良种鳖的关键,饵料的好坏会影响到亲鳖产卵次数和个数的多少。
(3)管理: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成活率和产量,所以好的管理对养鳖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要认真管好池水,种鳖池要求水质清洁、溶氧充足,水色呈草绿色,透明度达30%~40%。春秋两季池水一般水深0.8米左右;夏冬两季,水深1.2米左右。家庭庭院养殖,池深不能低于60厘米。
其次是彻底清理残食,每天早晨巡塘一次,防逃、防敌害,发现病种鳖应立即隔离和治疗。
3、发情交配与产卵
(1)发情:开春后(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水温上升到25℃左右时,雌雄开始发情交配。
(2)交配:交配前雌雄鳖在水中潜游、追逐、撕咬;交配时雄鳖伏在雌鳖背上,将交接器插入雌性泄殖腔中约5~15分钟;交配后自行分开。
(3)产卵:雌鳖在发情交配后约半个月开始产卵。产卵前,雌鳖选准产卵位置,用后肢交替掏土挖洞,鳖挖洞时间10~20分钟,产卵时间也约10分钟左右;雌鳖产卵后,即用泥沙将洞盖好。
4、孵化
(1)自然孵化:雌鳖无护卵习性,因此,胚胎是在自然条件下依靠土壤本身的温度、湿度及周围空气直至孵出稚鳖。同时孵出稚鳖的时间和气温有很大的关系,气温高孵化期短,气温低孵化期长。
(2)人工孵化:室内孵化要光线明亮,通风良好。孵化前应堵好孵化房内蛇、蚁、鼠洞。可用长宽1米左右、深0.15~0.20米的木箱,箱底留有滤水孔,也可以用底部有孔的面盆、木桶等简易设备。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先在底部铺3厘米的细砂,再在砂的上面将受精卵按l厘米间距排列整齐,然后在卵上放细砂2厘米,有条件可装恒温设备,天气干燥要洒水,保持砂子有一定湿度。温度控制在28~35℃,湿度控制在80%~85%。
(3)人工催助出壳:根据外形判断,胚胎发育接近成熟时,将卵取出放入盆中,用26~30℃的温水徐徐入盆,使水完全浸没为宜,几分钟后即有稚鳖脱壳而出。如经过15分钟后还没有出壳的可收卵入箱,待次日用温度刺激孵化。如果稚鳖头已经出壳,躯干仍在卵壳中,千万不能用手扒卵,应该将其放入有水、有砂的小盆中,待1~2日后,定会正常出壳。

水稻田里养殖黄鳝的技术要点介绍



(1)稻田建设:加固田埂,设置防逃墙或网,最好能用水泥板护坡并防逃;设置进排水口,要加装防逃网;在稻田四周和中间开挖鱼沟和鱼溜,鱼沟一般宽750px,深50Cm,约占总面积的5-10%,鱼溜约5-6m2,深60-2250px;养殖前对鱼沟鱼溜要用生石灰或“精博强氯精”等进行消毒处理。

(2)鳝种放养:秧苗栽种后即可放养预处理的鳝种,按总面积放20-30g/尾鳝种1500-2500尾/亩。

(3)饲料投喂:要设置饵料台在鱼沟和鱼溜中,傍晚投喂,以吃完为标准,以新鲜不变质的蚯蚓、蝇蛆、小杂鱼、螺蚌肉、动物内脏并可搭配一些米饭、面条、瓜果皮等为主,并在池中布置黑光灯引诱昆虫供鳝摄食。

(4)日常管理:水位以稻为主,兼顾黄鳝,特别是“晒田”时尽可能在鱼沟里保持较深水位;水稻防治病虫害时要尽量使用低毒无残留的农药,并尽可能只喷叶面,同时加深水位;施肥特别是有机肥时可同时混施“EM调水王”和“复合利生素”或“氨基酸肥水膏”等,日常视水色经常施用“生物净水爽”等调节水质。一般稻田养鳝发病较少,但也要注意日常巡查,及时防治鳝病。

(5)捕捞和越冬:带水捕用黄鳝笼;冬季时可先加高水位引黄鳝出洞再排水干捕;需越冬的可在鱼沟留水,也可排干水,再在田面上盖一层稻草防冻。

甲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介绍



人工繁殖鳖,选择优良种鳖是关键。种鳖最小应在5~6岁,体重在1公斤以上,无病害,无伤残,鳖甲要坚硬,后缘革厚且有皱纹。发育成熟的雄鳖尾尖长,能自然伸出裙边;雌鳖尾较短,后腿间距宽,鳖体厚,产卵期生殖孔红肿。雌雄鳖放养比例一般在3:1左右。每天早晚投饵,多投动物性饵料,这样能使种鳖成熟早、产卵多、卵个儿大、孵化率高。
各地鳖的产卵期不尽相同,在山东和河北一带,鳖的产卵期一般为5~9月份,每年产卵5~6次。产卵的个数和大小因鳖龄和饵料状况不同而有异。
5龄的雌鳖一般年产卵50枚左右。在气温25~29℃、水温28~32℃时为产卵最适宜条件。6~7月份是产卵高峰期,尤以雨后天晴时产卵最多。产卵通常在晚上22点到凌晨3点之间,雌鳖在自然条件下孵化,7~8月份约需40天,9月份约需60天。人工孵化能缩短孵化期,提高孵出率和仔鳖成活率。在鳖卵产出后的第二天将卵轻轻拾出,按原朝向(切勿颠倒上下位置)安放到盛有细砂的木箱中,上覆5厘米细砂,移入室内,保持箱内湿度75%~85%,温度30~36℃,注意通风,约40天即可孵出,通常出壳率为90%。孵出的仔鳖要及时移到幼鳖池中饲养,以免被成鳖伤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58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