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河水牛)养殖方法介绍!

水牛又叫做河水牛,是一种大型动物,由于其肉产品和水牛乳营养价值较高而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市场需求量大,养殖成本低且利润空间较为稳定而使得很多养殖户想养殖,那么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水牛养殖方法吧:

一、牛舍搭建

水牛牛舍相对会简单很多,因为水牛是一种比较喜欢空阔环境的牛种所以牛舍里面每间牛栏要大一些,一般每间牛栏放置3-4头水牛,一间牛栏大小控制在16平米左右,牛舍内的通风条件一定要好不然水牛很容易抑郁不进食,其次场外一定要准备一个水池或者泥池以方便日常不定时的让水牛出来洗个澡来增加水牛活力,另外阳光的遮挡一定要做好,水牛是很讨厌炎热环境的。

二、饲养管理

饲养水牛时一定要牢记草料为主、饲料为补的要点,日常喂养时可以将草料置于饲养地,且草料尽量不要斩碎让其进食的时候自主的咀嚼断最好,喂养饲料不要太碎了要大一点才方便水牛的进食,每次喂养时一定要伴随着清水,条件允许的可以在每次进食后往水牛身上喷洒一定的水这样会加快水牛消化吸收,蛋白饲料是水牛几种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豆制品的喂养一定要到位,其它一些微量元素可视情况适当补充。

三、病害预防

水牛轻易不会感染什么疾病但是易感染就很难治好,所以初期各方面的疫苗一定要到位,牛炭疸、牛出败和胃胀气都是水牛比较常见的病害,牛炭疸是有传染病导致的且多发生于夏季,发病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第二号炭疸芽胞苗疫苗能有效的防治,牛出败发病时则会出现体温急剧上升的情况,牛出败氢氧化铝甲醛菌苗疫苗对于这病有不错的治疗效果,胃胀气多由进食变质的草料导致表现为不进食和肚子变大,喂养时注意就好。M.yZ023.COM

四、养殖注意事项

水牛养殖对比其它牛种养殖会有一定的差距,水牛不建议长期圈养需要适当的放出去,尤其是夏季更是需要频繁一点,其次水牛是耐高温的,由于水牛的汗腺不发达所以水牛对水的需求才高,它们要降温,如果温度较低会发现水牛对水的需求并不会特别高,最后不要用冰水或雪水用于水牛身上以免对水牛伤害很大。

总结:以上便是关于水牛养殖方法的相关介绍了,养殖户在养殖时可参考以上养殖方法来进行养殖,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相关阅读

介绍两个水牛良种


中国水牛原为中国南方水稻区的重要役畜,绝大多数分布于东南和西南两区,以在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最多,占全国水牛总数的97.7%。中国水牛均属于沼泽型,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多为灰黑色。角粗大而扁,向后方弯曲。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时需浸水散热,故名。腿短蹄大,适于水田耕作。下面具体介绍两个水牛良种,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

槟榔江水牛

特征特性:槟榔江水牛体躯深厚,中等大小,结构匀称,体质坚实,动作敏捷、灵活,角多呈小圆形和螺旋形,角扁;被毛稀短、黑色,无杂色斑块,皮薄油亮,乳房发育良好,结构均匀紧凑,具有典型的河流型水牛体型外貌特征;具有采食能力强、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等特点。
产量表现:平均泌乳天数269.5±22.9天,平均产奶量2452.2±553.82公斤,乳蛋白质含量5.25%,乳脂肪含量6.73%,乳糖含量4.88%。
养殖要点:槟榔江水牛适宜放牧和圈养,适宜高原气候环境,在气温高于20℃时喜泡水或戏水,以青绿饲料、秸秆或其他农业副产品作为日常饲料,对于挤奶和育肥的水牛应适当加喂混合精饲料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广西、广东、贵州、湖北等地区养殖。

2.摩拉水牛
特征特性:摩拉水牛四肢粗壮,体型呈楔形,尻扁斜,皮薄而软,富光泽,被毛稀疏,皮肤被毛黝黑,少数为棕色或褐灰色,尾帚白色或黑色,头较小,前额稍微突出,角如绵羊角,呈螺旋形,耳薄下垂,胸深宽发育良好,蹄质坚实。母牛乳房发育良好,乳静脉弯曲明显,乳头粗长。成年牛平均体高132.8厘米,成年公牛体重450~800公斤、母牛体重350~750公斤。具有耐粗饲,耐热,抗病能力强,繁殖率高,遗传性能稳定等优点,但集群性强,性较敏感,下奶稍难。
生产性能:摩拉水牛是较好的乳用水牛品种,年平均产奶量2200~3000公斤,乳脂率7.6%。它与我国本地水牛杂交的杂种较本地水牛体型大,生产发育快,役力强,产奶量高。
杂交利用:用摩拉水牛与本地水牛进行杂交,可大幅度提高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我国本地水牛泌乳期产奶量一般为500~700公斤,摩杂一代水牛泌乳期产奶量1300~1500公斤,三品杂或二代杂可达1900公斤,乳脂率达7.5%。杂种公水牛两岁达400~500公斤,经育肥的青年公牛屠宰率为52%,净肉率为43%,产肉量是本地同龄水牛的两倍。
养殖要点:摩拉水牛及其杂交水牛均适宜放牧和圈养,在气温高于20℃时喜到河流或鱼塘泡水或戏水,饲养管理和本地水牛一样,以青绿饲料、秸秆或其他农副产品作为日常饲料,对于挤奶或育肥的水牛应适当加喂混合精饲料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适宜区域:适宜我国南方各地饲养。


盐津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盐津水牛原产地为云南省昭通市,主产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的镇雄、盐津、水富、威信、昭阳、巧家六县(区),其次是绥江、彝良、鲁甸、永善和大关县。其分布区域从海拔267m的江边河谷到海拔2200m的坝区与二半山区均有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昭通市位于北纬26o34~28o40、东经102o52~105o19,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南面与贵州接壤,西、西南、北、东北面与四川接壤,呈现典型高原山地构造地貌。温度南高、东北低,年平均气温12.6℃,无霜期123~344天;年降水量1100mm,年蒸发量1175mm,属南、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北温带气候类型。水量充沛,有金沙江、横江等大小江河393条,多属雨水补给型高原河流,水资源总量187亿m3。耕地土壤总体为坡、瘦、板、酸,有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寒漠土。15o~25o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1.9%,25o以上坡地占43.8%。自然条件复杂,天然牧草种类繁多、再生能力强。由于海拔高低和气候不同,耕作制度差异较大,总体复种指数为170%,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蚕豆、马铃薯、甘薯、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烟叶、蔬菜、水果等。

二、盐津水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盐津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地已经饲养水牛。主产区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水牛的繁衍生存,通过长期的自然选育,逐渐形成头雄、角圆、颈粗、骨大、身长、尾短、蹄圆、肢壮的水牛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昭通市盐津水牛1986年存栏3.52万头;2005年存栏2.98万头,其中种公牛4874头,能繁母牛1.02万头,公、母牛比例为1:2.14。

与1981年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数据比较,体高公牛提高2.2cm,母牛提高2.9cm;胸围公牛无变化,母牛提高3.29cm;管围公牛提高1.0cm,母牛提高1.7cm。

三、盐津水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盐津水牛体质结实,粗糙紧凑。

全身被毛稀短,颌下、颈下部、颈肩结合部以及胸下部毛稍长,少数有额部长毛。毛色以青色、青灰色、灰色为主,深黄褐色和浅黄褐色次之,极个别为全白色。两内眼角、耳内、嘴唇、四肢刖关节以下毛色较淡,多呈浅灰色或灰白色。颈下及胸前有白纹。皮肤为程度不一的灰色,白色水牛可见皮肤为肉红色。无黧毛,少数有晕毛,无季节性黑斑点,少数有局部淡化,多数有白胸月,无白袜子。鼻镜、眼睑、乳房为粉色或黑褐色。

头大小适中、短宽面平,额宽、稍隆起。眼大而有神,耳大、平伸、灵活,嘴大而方。角为圆弧形,呈灰黑色,较粗平,向外、向内、向后弯曲呈龙门角、大圆环角、小圆环角等(/)。头颈结合良好、宽窄适中、公牛颈稍粗短,母牛颈稍细长。鬈甲高度适中、宽窄适当,有胸垂、较小,胸宽、深,肋骨开张良好,腰平直、短而紧凑,十字部宽窄适中。臀部倾斜,尻部短、斜、圆,长短、宽窄中等。尾短至飞节,尾帚、尾梢呈黑色。少数有肩峰、脐垂,但比较小。

四肢粗壮、端正、坚实有力,前肢开张而直,后肢弯曲,飞节稍内靠。蹄质坚硬、圆而宽,呈灰黑色。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10月12日至12月17日,由昭通市畜牧兽医站组织昭阳区畜牧中心、盐津和绥江畜牧兽医站在昭通市昭阳区太平乡、乐居乡、守望乡、永丰镇,盐津县落雁乡,绥江县会仪镇等6个点,选择正常饲养条件下的64头成年水牛进行体重和体尺测量,每个调查点测量2头以上公牛和5头以上母牛,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2006年12月1431日,由昭通市畜牧兽医站组织昭阳区畜牧中心、盐津和绥江畜牧兽医站分别在昭阳区守望乡葫芦坪村、盐津县落雁乡落雁村、绥江县中城镇绍廷村选择2~3岁的公牛2头、母牛3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008年11月16日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对昭通市畜牧兽医站送检的采自昭通市昭阳区、盐津县和绥江县的5份盐津水牛肉样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

2.役用性能

盐津水牛一般1岁左右套上笼头、穿鼻,3岁进行耕田调教,公、母牛均役用,6~10岁役用能力最强,利用年限15~18岁。在种植水稻的强黏性黑色胶泥板田中,平均每小时耕作0.15亩,耕作速度10.8m/min。在板结耕地中最大挽力361.7kg,常规负荷实际挽力123.8kg,速度10.95m/min。耕后45min体温、呼吸、脉搏恢复常态。

3.繁殖性能

盐津水牛性成熟随着产区内地带气候悬殊而有差异。江边河谷热区公牛12月龄性成熟,18~24月龄初配;高山及冷凉坝区公牛1.5~2岁性成熟,3岁初配,6~8岁配种能力最强(/),一般10岁以后不再作种用。母牛早的12~18月龄性成熟,18~24月龄初配;晚的2岁性成熟,2.5岁初配,全部为自然交配。母牛发情周期18~30天,平均23天;发情持续期1~3天;妊娠期320~348天,平均330天,繁殖年限17~18岁,终生产犊7~8头。初生重公犊22~29kg,母犊17~29kg;断奶重公犊140~180kg,母犊120~180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43kg,母犊0.38kg。犊牛成活率为94.37%。

四、盐津水牛饲养管理

产区农户对水牛饲养较为精细,习惯以小群放牧为主,结合舍饲。盐津水牛耐粗饲、生活力强。在河谷和矮山区,自然条件好、山场宽阔、野草丰茂,几乎终年放牧;在雪天、凌冻时和农忙季节补喂干草、米糠、玉米等。坝区无成片草山,以舍饲为主,夏秋放牧于田边地脚、河堤、路边。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盐津水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六、品种评价

盐津水牛是经劳动人民长期选育和保护的地方优良品种,数量多、分布广,其繁殖性能良好,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水平,具有适应性、抗病力强的特点,体型结构匀称、体躯发育快、役力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潜在的利用价值必将得到开发,今后在发展数量的同时,除充分发挥其役用性能外,应重点开发其产肉性能。建议在对盐津水牛遗传性能的稳定性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测定的基础上,加强选育、提高,重点开发其肉用性能或杂交改良后开发乳用性能,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遗传资源的流失。

槟榔江水牛


槟榔江水牛是我国发现的唯一的河流型水牛。据史料记载,槟榔江水牛在腾冲县饲养和使用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槟榔江水牛属牛科水牛亚科,为亚洲水牛种河流型水牛亚种中的一个地方类群。槟榔江水牛长期以来为农户自繁自养,是乳、肉、役兼用河流型水牛品种,当地正在加大力度开发其乳用性能。

槟榔江水牛主产于腾冲槟榔江上游,主要分布于猴桥、中和、荷花、明光、滇滩等乡镇,全县各乡有零星分布。

【体型外貌】

槟榔江水牛被毛稀短,皮薄油亮,皮肤黝黑;被毛以黑色为主,大腿内侧、腹下毛色淡化,未成年个体部分毛尖呈现棕褐色。大约20%的个体有白袜子现象,即四肢下部以及耳毛、唇周毛白色。有少量个体白额、白尾帚,无晕毛、沙毛和白胸月现象。头长窄,额凸,额部无长毛;鼻平直,鼻镜眼睑黑色;耳壳薄,耳端尖,平伸;角基扁,角形螺旋形、小圆形、大圆环以及前弯角均有,以黑色螺旋形居多,约占50%。无肩峰、颈垂和脐垂,胸垂大小与营养状况呈正相关;母牛乳静脉明显,盆状乳房,主要为黑褐色,白袜子个体乳房粉红色;尾至后管,部分到飞节,尾帚毛密中度;蹄质坚实、黑色。颈细,长短适中,水平颈,鹿颈形;头颈、颈肩背、背腰、腰尻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胸宽适中,良腹,斜尻;四肢发育正常,肢势良好();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母牛后躯发达,侧视楔形,整体结构中度。通过对正常饲养条件下的60头成年水牛(其中:公牛10头,母牛50头)和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水牛分别进行体尺体重测量(单位:厘米、公斤):成年公牛体高138.15厘米5.35厘米、体斜长146.55厘米8.94厘米、胸围192.4厘米8.52厘米、管围21.2厘米1.0厘米、体重475.58公斤55.48公斤;成年母牛体高131.77厘米3.31厘米、体斜长139.16厘米7.99厘米、胸围194.22厘米9.66厘米、管围20.44厘米0.85厘米、体重430.18公斤57.15公斤。

【生产性能】

槟榔江水牛母牛初情期30月龄,一般36月龄初配。发情多集中在8~11月,发情周期平均21天,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平均310天,生命周期20年,一般利用年限15年。公牛初情期24月龄,有爬跨反射,30月龄性成熟,适配年龄42月龄。该品种目前都采用本交,未进行人工授精,公母本配种比例1:30。种公牛一般利用年限10年,生命周期约20年。据水牛良繁场提供的31头母牛测定资料,槟榔江水牛平均泌乳天数269天,平均一个泌乳期产奶量达2452公斤,最高产奶量3685公斤。另外通过民间调查产奶母牛60余头,一个产奶周期产奶量约1800公斤。2006年由云南农大重点实验室对31头槟榔江水牛乳样进行测定,其中乳脂肪6.73%0.47%,蛋白质4.05%0.14%,乳糖4.99%0.06%,无脂全固体9.99%0.19%,全乳固体16.73%0.56%。对测定牛群中的5头成年牛(其中:公牛2头,母牛3头)进行屠宰测定,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和骨肉比,公牛分别为44.51%、33.37%、35.8平方厘米和1∶2.99,母牛分别为41.16%、30.42%、29.5平方厘米和1∶2.67。

(云南刘元)

宜宾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宜宾水牛主产于四川省宜宾市的宜宾县,分布于屏山、兴文、珙县、高县、筠连、南溪、江安、长宁、翠屏县、区等。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主产区宜宾县位于北纬28o18~29o16、东经104o1~43,地处四川省南缘、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和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区,南北长、东西窄。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海拔270~1418m。地貌多样,以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19.1℃,年降水量1012mm,年平均日照时数1070h。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金沙江、岷江穿境而过,农作物极为丰富,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花生、油菜、水果、油樟等,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二、宜宾水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宜宾水牛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叙府县志》记载:叙永民俗,耕牧兼用,牛有水牛,黄牛之分。水牛善犁田均以稻草为饲料。而且,农家喜喂(母)牛,蕃(繁)殖甚快,一年一产。养牛主要是以水牛耕田地。宜宾水牛是为适应丘陵和山区稻田耕作,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役用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宜宾水牛1985年存栏21.47万头,1995年存栏19.28万头;2005年存栏20.95万头,其中公牛6.76万头;母牛14.19万头,全群公、母牛比例为1:2.1。种用公牛1.27万头(/);繁殖母牛9.99万头,种用公、母牛比例为1:7.9。用于纯繁母牛的比例在98%以上。

三、宜宾水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宜宾水牛体型较小,紧凑结实,骨骼粗壮,背腰平直,前躯高于后躯。

被毛为贴身短毛、稀疏,额部无长毛,无局部卷毛。基础毛色为青灰色,无白斑图案、无黧毛、无晕毛、无季节性黑斑、无沙毛、无白袜子,部分牛只胁部、大腿内侧及腹下毛色淡化,有白胸月和白袜子。鼻镜为褐色,眼睑、乳房为粉色,蹄、角为黑褐色。

头长短适中,额宽平,颜面部较长而直。耳平伸,耳壳薄,耳端较圆。角为小圆环角。

前躯肩峰较小,颈垂及胸垂小,无脐垂,尻部短而斜,尾长至后管,尾帚较小,尾梢为灰色。四肢粗壮,蹄质结实。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4月测量了宜宾县4个乡镇农户饲养的成年牛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2006年10月屠宰测定了成年宜宾水牛公牛和母牛各1头,结果见表2。

2.乳用性能据统计,宜宾水牛母牛250天平均产乳量为260kg。

3.役用性能

宜宾水牛主要用于农耕,一般2.5~3岁开始使役,使役到18~20岁。全年平均使役99天,每头牛平均负担耕地15~20亩。成年水牛用当地木铧犁耕翻水田,耕宽、耕深均为25cm,每小时耕作面积公牛0.45亩、母牛0.3亩、阉牛0.45亩。成年公牛体重469.2kg,最大挽力371.7kg,占体重79.2%;成年母牛体重420.1kg,最大挽力299.2kg,占体重71.2%;阉牛体重527.3kg,最大挽力450.6kg,占体重85.5%。

4.繁殖性能

宜宾水牛公牛24月龄性成熟,36月龄初配。母牛20月龄性成熟,30月龄初配;发情周期21天,妊娠期324天。犊牛初生重公犊牛26.5kg,母犊牛24.8kg;断奶重公犊137.2kg,母犊135.5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62kg,母犊0.61kg。犊牛成活率95.8%。

四、宜宾水牛饲养管理

宜宾水牛饲养管理粗放,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强,除发生普通病之外,无其他重大疫病发生。性情温驯,易于管理。饲养方式为圈养和季节性放牧,在山区、丘陵地区放牧条件好的地方(/),多终年放牧,冬季以稻草为主,补饲青草;夏季多牵人牛滚凼滚澡、踩泥粪或牵到河塘滚澡避暑。在坝区主要为半放牧、半舍饲或舍饲,农忙或产犊时,加喂精料5~15kg。淘汰牛短期催肥时,适当添加精料及青贮料。

五、宜宾水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宜宾水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提出保种和利用计划。2003年8月,曾采集了50头宜宾水牛的血液,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

六、品种评价

宜宾水牛个体较小、行动灵活、性情温驯,善于在丘陵和山区小块田地中耕作,具有较好的役用性能。但由于有不同程度近交,体质退化。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宜宾水牛应坚持本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并举的方针,逐年完善繁育改良体系,以增大水牛体型。同时,注重改善饲养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水牛的生产性能,向肉、乳、役用方向发展。

海子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海子水牛原产地为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中心产区位于江苏中部的东台、如东和大丰等县,向北分布到射阳、滨海、响水,直到连云港的云台山麓;向南分布至海安,海门、启东沿海地带;徐州、宿迁、泰州和常州亦有零星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海子水牛主产区位于北纬32o2~34o4、东经120o~121o6,,地处江苏中部沿海地区,东濒黄海,北至中山河的滨海、响水两县,南及如东以南。产区为黄海沉积平原,地势低平。以东台市为例,海拔最高4.3m,地势东高、西低。年平均气温13.7~14.4℃,无霜期209~218天;年降水量900~1066mm,平均降水天数108天,相对湿度78%。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土质为沙土,土壤含盐碱量较高。耕作制度普遍采用间作套种,复种指数高。传统的耕作制度以麦棉套种、油菜杂粮套种,一年两熟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根据民间访谈,海子水牛饲养历史大约有100多年。水牛是运输大宗海盐及水产的得力役畜。近百年来,在滩涂上成立垦殖公司10多个,垦荒运盐需要大批水牛,因而长期以来,大量水牛由南方引入到苏北沿海滩涂,形成了车牛和耕牛两种用途。要求牛体格高大、结实,以适应当地环境和繁重使役的需要。水牛在农闲时放牧于牧草生长旺盛的滩涂草地上,终日饱食,牛群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又经不断选育,逐渐形成了苏北水牛良种海子水牛。海子水牛素以体型高大、结实,耐粗饲、挽力强而著称。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由于产区农作制度的改变,养牛业在生产上的重要性已下降,加之逐年开垦,海堤内荒地逐年减少,目前有继续围海造田及发展水产养殖的趋势,故能用作牧地的土地越来越少,致使海子水牛头数逐年下降(表1)。

表1近20年盐城市海子水牛的数量变化(万头)

2006年全市存栏海子水牛1.44万头,成年公牛和繁殖母牛之和占全群比例约70%;公、母水牛比例为1:15左右,母牛90%以上用于纯种繁殖。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海子水牛体型高大、结构匀称,成年公牛背腰平直、宽深,前躯发达,腹大;成年母牛外貌比公牛清秀美观,腹大,体躯略短。躯体毛色以青黑色(石板青色)为主,灰黑色次之。一般颈下及胸前各有一条白色的带状条纹,四肢下端有白袜子,背毛分布稀疏,额部无长毛,一般在肩部、尻部有对称旋毛,额部也有旋毛。

一般母牛头比较清秀;公牛的头较母牛宽大,面额近似长方形。颈粗壮,无颈垂。耳分布于角基后方,耳壳厚薄均匀,耳端钝圆,俗称扇子耳。角基一般呈方形,末端渐成圆尖形,并向左右平伸呈新月形。眼大、略显突出,形似铜铃。口形较大。鬐甲稍高,鬐甲后方呈弓形隆起,公牛更为明显。胸部宽深,前躯发达,尤以阉牛及公牛为甚。腹部较大但不下垂。尻部较缓斜,肌肉较丰满,荐部平直。尾根较粗,尾摆动有力,尾长常超过飞节。四肢结实有力,蹄圆大、呈黑色、质地坚实。

2.体重和体尺扬州大学和盐城市畜牧兽医站2007年5月在东台市对海子水牛成年牛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2。

表2海子水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对6头海子水牛2~3岁的非育肥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和表4。

表3海子水牛母牛屠宰性能

表4海子水牛母牛胴体肌肉主要化学成分

2.产奶性能海子水牛产区没有挤奶的习惯,母牛乳房不很发达、乳头较小,只能满足犊牛的哺乳需要。

3.役用性能海子水牛是在海滨地带繁重劳役下经长期选育形成,以役力特强而著称。一头牛独拉四轮木车在农村土路行走时载重量在1500kg左右,日行25~30km。瞬间最大挽力在600kg以上,最大的达800kg以上。旱作地耕地作业,一般每日平均耕沙壤旱地0.5hm2。

4.繁殖性能海子水牛母牛性成熟年龄20~24月龄,初配年龄26~30月龄,发情配种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全年都可以配种、繁殖。发情周期18~22天,平均20.3天;妊娠期320~330天,平均325天。公牛性成熟年龄12~16月龄,初配年龄36月龄。初生重公犊34~46kg、平均38kg左右,母犊33~41kg、平均37kg左右。犊牛自然断奶,一般哺乳6~8个月,断奶重80~100kg。

四、饲养管理

海子水牛采用季节性放牧的饲养方式,一般每年的5~10月份为放牧期,11月份至翌年的4月份为舍饲期。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场保护。20多年来,海子水牛的数量逐年减少,为了加强海子水牛的保种选育工作,盐城市于1958年成立了东台市种牛场、射阳县种牛场两个海子水牛保种场,通过对海子水牛多年的保种和选育,至2006年保种优秀海子水牛400多头,其中核心群200多头。

1995年四川农业大学测定了包括海子水牛在内的5个地方水牛品种的血红蛋白和血清运铁蛋白的多态性,估算了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海子水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六、品种评价

海子水牛体躯高大,役力强韧,寿命较长,具有耐粗饲、耐劳、抗病力强以及抵抗海边多变的环境气候等特点。其体尺、体重超越国内其他沼泽型水牛品种。今后应加强对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和屠宰率高的群体的选育,培育区域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的肉用水牛。

江淮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江淮水牛的中心产区主要在安徽省滁州、蚌埠和合肥等地,主要分布于安徽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中心产区位于北纬29o47~33o13、东经115o52~119o13,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岗地、湖滨和沿河平原为主,海拔多为15~50m,部分地区为400~500m。年平均气温15.4℃,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3℃;无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000mm,雨季多集中在5~9月份;相对湿度60%~70%,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源主要为江水、湖水、河水和地下井水;土质以黄土、砂礓黑土为主,沿江、沿河流域多为沙壤土。包括滁州、合肥、蚌埠、六安、巢湖、淮南等6市22县(市、区)400多个乡镇,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其中粮食作物有15种,主要有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有20种,主要有花生、油菜、棉花、芝麻和瓜果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江淮水牛是安徽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役畜。该地区自古以来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据光绪二十年所修《五河县志?卷十?食货志?物产篇》记载:牛有二种,一日牯牛,有黑、白二色,体大力多,角尺有咫,牝日水牛。此种惟种稻者畜之

由于安徽江淮之间饲草十分丰富,气候温和湿润,水牛既可舍饲、又可放牧,多用于农田耕作劳役,经产地群众长期选择驯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体型大、役用性能强、拉力大而持久、善过泥潭、性情较温驯和耐粗饲等特点的江淮水牛。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随着农村土地分户承包经营的出现,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牛肉消费量的不断增加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致使江淮水牛的经济性能和利用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前主要作役用,现逐步向肉用方向发展。

根据有关各市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安徽江淮水牛饲养量达30.4万头以上,其中滁州市11.52万头、合肥市10.4万头、巢湖市2.83万头、安庆市2.9万头、六安市0.56万头、蚌埠市2.19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江淮水牛被毛以青灰色、褐色为主,多数牛在颈胸结合处有两条较窄的横向、月牙形白色带。被毛较为稀落,额部有少量长毛,前额、颈侧无卷毛。多数牛在肩胛部和髋部有方向相反的旋毛(冬季较为明显)。

头部较大,额宽而突出。耳平伸,耳壳厚,耳端较尖,耳内侧皮肤和毛色呈白色。角长而大,角基较粗,呈方形,角尖略呈圆锥形,公牛角向外后上方弯曲,母牛角向后、向上呈半圆形。体型较大,躯干结实,结构较匀称。颈长短适中,公牛颈略粗短,母牛颈略细长。无脐垂,尻部宽广而倾斜。母牛乳房发育较好,乳头粗长。后腿微弯,多呈弓形。尾细,略超过飞节,尾梢颜色为黑褐色。胸宽而深,背腰平直而宽,四肢粗壮。

2.体重和体尺2007年3月对安徽省蚌埠市小溪镇的江淮水牛成年牛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

表1江淮水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2007年3月对2岁左右江淮水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江淮水牛成年牛屠宰性能

表3江淮水牛肌肉主要化学成分

2.产奶性能江淮水牛母牛泌乳期7~8个月,年泌乳量600~800kg。

3.役用性能沙壤土条件下,江淮水牛每曰耕地公牛0.53hm2,母牛0.48hm2。普通平整沙土路上,平均最大挽力公牛460.67kg,母牛383.33kg。载重1000kg,公牛每小时行走3.70km,母牛每小时行走3.49km。

4.繁殖性能江淮水牛性成熟年龄公牛18~24月龄,母牛12~18月龄;初配年龄公牛30月龄,母牛24月龄。母牛全年发情,多集中于4~5月份和8~10月份,发情周期21天,发情持续期2~3天,妊娠期308天。犊牛初生重30kg,犊牛断奶重140kg,哺乳期日增重570~620g。犊牛成活率95%以上。

四、饲养管理

江淮水牛均为农户散养,多舍饲或半舍饲,一般每户饲养1~3头,多者9头以上。该品种牛性情较温驯、易管理,精饲料以豆粕、玉米、麸皮、棉粕等为主,粗饲料以小麦秸、稻草、玉米秸(或青贮)、大豆秸、甘薯秧和部分牧草等为主。常见病主要有寄生虫病、前胃迟缓、瘤胃积食等。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江淮水牛遗传资源研究较少,尚未建立保种场,未建立品种登记制度,未制订江淮水牛遗传资源标准。

六、品种评价

江淮水牛体型大,具有较强的役用能力、肉用性能较好、繁殖性能较强、性情温驯、适应性强、容易饲养。今后应加强对江淮水牛繁育性状的研究,大力引导和扶持规模化水牛养殖,使江淮水牛养殖业有较快发展。在开展多种形式的保种、育种工作的同时,还应建立江淮水牛品种资源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江淮水牛保护区、养殖区的建设。

水牛焦虫病的防治方法 水牛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奶牛的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此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5—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水牛焦虫病的防治方法水牛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1)水牛焦虫病的主要病原体为牛双芽巴贝斯焦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犊牛发病率较高,成年牛发病率较低。但是发病后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容易造成患牛死亡。
(2)该病不会通过接触传染,必须通过中间宿主蜱的传播才能将病原散布开来。蜱的种类和分布有地区性,活动有季节性,夏秋时节为发病高峰期。
(3)该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饥饿、产后体虚、使役过度、管理不善和长途运输等,在水牛抵抗力降低时,中间宿主蜱将病牛血液中的焦虫传播给健康牛体,牛受到侵袭而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7~15天。病牛通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2℃,高热不退,精神不振,心跳和呼吸速度加快,肌肉震颤,拱背收腹,行走摇摆。反刍迟缓或停止,食欲废绝。初期便秘,后转腹泻。一般在发病后3~4天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由浅红色至深红色,尿中蛋白质含量增高。贫血逐渐加重,黄疸,水肿,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粪便含有黏液及血液。可视黏膜苍白、黄染,体表淋巴结肿大。
3、病理变化
对病死水牛进行剖检,可见血液量少、色淡、稀薄不凝固,肺水肿;肠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有溃疡面;前胸和腹部皮下呈胶冻样水肿,局限性黄染,特别是两前肢腋下较重;脾脏肿大,心脏外膜出血;瘤胃和重瓣胃黏膜局部脱落,瘤胃底呈黄色。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测。无菌采集患牛耳缘静脉血送往福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检测,经抹片和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内有环形、杆状形的虫体。

5、防治措施
(1)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贝尼尔,用蒸馏水配制成5%的浓度,按每公斤体重7.5毫克剂量分点肌肉深部注射,辅以安钠咖和安乃近治疗,通常一次见效,必要时可于24小时后重复注射一次。或皮下注射阿卡普林,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毫克,辅以安钠咖和安乃近。治疗过程中为减轻阿卡普林的副作用(注射数分钟后部分病牛会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及呼吸困难等反应),建议分两次注射,同时注射少量阿托品。中草药治疗时应以青蒿为主,辅以白术、车前、黄芪、生地、当归、栀子和知母等,根据水牛症状轻重和体重确定剂量,水煎候温灌服。每天一剂,连服3天,治疗效果显著。方解:青蒿具有清透虚热、截疟之功效;白术用于治疗倦怠乏力、泄泻;车前具有清热利尿、渗湿止泻之功效;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之功效;生地、知母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和血、润燥滑肠之功效;栀子主治湿热黄疸、血痢尿血。采取以上措施治疗一周后,发病水牛基本恢复正常。
(2)预防措施。焦虫病主要通过蜱传播,当蜱吸食患有焦虫病牛的血液时,寄生在红细胞的焦虫裂殖子随之进入蜱体内,以配子生殖方式繁殖,发育成熟变为孢子。当蜱再吸食健康牛血液时,孢子被转移到牛体内,发育繁殖引起焦虫病。水牛焦虫病一般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也会导致病牛死亡和疫情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应引起兽医防疫部门及养殖户的重视。预防该病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经常灭蜱。可对牛体、牛栏地面和墙壁喷洒1%~2%敌百虫溶液,能有效除蜱。同时,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可在该病的易发季节定期采用药物预防,使用三氮脒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毫克。加强检疫,严禁引入病牛和带蜱牛,外引的水牛必须经过隔离观察和严格检查,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同时,對已发病的地区和养殖场要定期进行检疫,一旦发现病牛,要及时隔离治疗。对健康带虫水牛应定期进行药物防治,加强对传染源的杀灭。

贵州白水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心产区位于黔北地区凤冈县东面的石径乡、永和镇、龙泉镇,南面的何坝乡,北面的绥阳镇、土溪镇、新建乡,邻近的务川、德江、湄潭、余庆、绥阳等县均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凤冈县位于北纬27o51~28o45、东经107o32~107o57,地处贵州东北部、大娄山南麓与乌江北岸。地貌呈南北翘起并向东倾斜的马鞍形,西部为低山丘陵盆地坝区,东部为低山河谷区,南北两部分为中山峡谷区,平均海拔900m(398~1434m)。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7.4℃;无霜期288天。年降水量1257mm,主要集中在4~10月份;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日照时数1150h,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315条大小河流汇集成洪渡河、六池河、满水河、蜂王河和辉螗河五大河流,均属乌江水系,总长1229.55km;地表水年径流量117.2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25.7亿m3。土质为亚热带黄壤。

产区春暖较早、秋寒较晚,农业较发达,农作物种类多、复种指数高,是粮食主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主,并盛产甘薯、马铃薯、豆类以及烤烟、茶叶等经济作物。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贵州白水牛饲养历史悠久,据《遵义地区畜牧资源与畜牧区划》记载和对数十位古稀老人的访问,在清朝末年就有白水牛繁衍,祖祖辈辈饲养白水牛。白水牛主要分布于农区的田坝一带,性情温驯,易管理。当地农民视之为神牛,不少农民喜养白水牛图吉利,贵州白水牛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和特殊的民风习俗环境中,经过当地群众长期选育、饲养形成的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贵州白水牛1995年存栏约3000头左右,2005年底存栏约1200头左右,已处于濒危一维持状态。一般1头成年公牛约配种20头母牛,近亲繁殖现象较为严重,质量有所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贵州白水牛全身白色、有光泽,夏秋被毛稀而短,冬春被毛致密、较长,皮肤呈粉红色。

头部平直,面部平整,轮廓清晰。公牛头雄壮,额较宽短,角质细致、紧凑、坚硬,角基较粗、微扁,角尖相对较尖,角质细致、紧密,角形多样,多为弯八字向内、向前微弯(俗称招财角);母牛头清秀,面较长、细致,角相对较短,角基圆细,角尖为钝圆形,向前、向上微弯曲,角质黄白微透明。耳呈尖叶形,似半卷筒枇杷叶,大小适中,耳缘毛细密而长。

公牛头粗重,母牛头稍轻。眼明亮有神,额宽,鼻部稍大。嘴宽阔,口裂浅,上下唇整齐厚实。鼻梁直,鼻孔大,鼻镜宽广,多有黑点。公牛颈较粗短,头颈、颈躯结合良好;母牛颈较薄、细长,肩峰不明显。体躯细致紧凑,髫甲稍高,结合紧凑。公牛肩峰隆起,中躯较短,结实紧凑,背腰平直,腹圆大,胸部宽深;母牛髫甲不明显,肩部肌肉欠发达,肋骨开张、呈弓形,背腰平直、不宽阔、长短适中、结合良好,腹圆、不下垂,尻部较短、稍微倾斜。

前肢端正、紧凑,肌肉较发达;后肢肌肉欠丰满。骨骼细致、结实,四肢细长,筋腱明显,肢势端正,球节明显。蹄形端正,蹄质致密坚固,多为木碗蹄,呈琥珀色。尾至飞节,尾梢大。

2.体重和体尺2006年47月由凤冈县畜牧局对凤冈县土溪、何坝、龙泉、石径等乡(镇)80头贵州白水牛成年牛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定,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2006年11月由贵州大学等对凤冈县龙泉镇三坝村的5头成年贵州白水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007年11月贵州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对贵州白水牛肌肉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

2.役用性能贵州白水牛役用种类主要有犁、耙、挽车,一年劳役3个月左右,耕地多集中在春秋两季。

贵州白水牛具有役力大、持久力好、役用时间长等特点。据2006年调查,贵州白水牛用木犁耕田,平均每小时耕田240m2,一般耕地后15~25min后生理指标接近役前水平。

3.繁殖性能性成熟年龄公水牛(18.81.2)月龄、母水牛(20.01.5)月龄。初配年龄公水牛(30.02.6)月龄、母水牛(32.22.8)月龄。发情多以7~9月份为主,发情周期(22.41.4)天;妊娠期(3158,5)天,一般三年产两胎,终生产犊8~10头;初生重公犊(30.12.5)kg,母犊(26.72.8)kg;断奶重公犊(113.35.8)kg,母犊(104.27.05)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46016.92)g,母犊(43018.57)g。犊牛断奶成活率98.3%。

四、饲养管理

产区广大农民长期以来的养牛习惯是采取小群关养,在冬季的雪天、凝冻天气不能放牧时进行舍饲,喂给干稻草、玉米秸秆等干草,只有在农忙季节和母牛产犊后几天内补喂米糠和玉米等精料。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贵州白水牛保种场和保护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六、品种评价

贵州白水牛主要用于农田耕作,对本地自然生态条件适应性好,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抗病力强、性情温驯、适应性和抗热力强,从未发生过重大疫病流行。至今仍是当地主要的畜种资源和农耕动力之一。该品种遗传性能稳定,建议加强本品种选育,作为特色资源利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8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