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养殖的日常及越冬管理技巧

草鱼的健康养殖要做好一下几点日常管理:饲料要新鲜,不投发霉、变质、腐败的饲料。及时清除池边残草、废弃物、死鱼等。多投喂含Vc丰富的青嫩草,配合饲料中Vc含量不低于600mg/kg。青饲料投在饲料框内,投饵台周围经常用漂白粉等药物消毒,饲料台、框可定期挂药袋消毒。鱼病易发季节,每隔20天左右投喂药物饵料3-5天(治疗时5天-7天),池水每月用1g/m3漂白粉或0.2g/m3二氧化氯消毒一次。坚持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相结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原则。注重利用有益生物制剂改善池水水质和池塘环境。

越冬管理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准备越冬鱼池,应选择背风向阳,面积2-8亩、水深2米以上的鱼池作越冬池。越冬池放鱼前最好把水放净暴晒一周,清除过厚淤泥,淤泥保持在10-15cm厚,每亩用生石灰100kg进行干法清塘,彻底杀灭病原体及野杂鱼类。越冬并塘应在水温10℃左右的晴天进行。每亩水面可放养规格10-12cm的鱼种2-3万尾。鱼种在越冬前应先拉网锻炼1-2次,拉网前应停食3-5天,再并塘。成鱼及亲鱼的放养密度最好不超过2kg/m3水体。

定期检查鱼池及水质情况;定期灌注新水;水温在20℃以上时加强秋季培育,当水温低于15℃,不必再投饲料;冰封池塘要及时扫雪和打冰眼。在亲鱼的越冬管理上应注意:主养草亲鱼的池塘,每亩放养8-10kg的草亲鱼15尾,搭配鲢或鳙亲鱼3尾、团头鲂亲鱼12kg左右。其雌雄比例一般为1:1.5,最低不少于1:1。亲鱼池要有专人负责、精心管理。做到经常巡塘,定时加注新水增加溶氧,防止渗漏,保持一定水位,以提高水体温度。当连续天晴、水温在6℃以上时,要投喂适量的精料和青料,供鱼类直接摄食,以增强体质减少掉膘。

相关推荐

草鱼苗越冬前管理重点


越冬前管理对于草鱼苗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越冬的安全性;同时可以明显降低开春育苗发病可能。中水华峰鱼病研究部一直比较注重草鱼越冬前管理的探索和总结,希望通过推广实践有效的方案来帮助广大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鱼的体质对能否成功越冬非常关键

这个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边已经提到。体质、池底都可能导致越冬问题,需要广大养殖户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越冬前务必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春季草鱼易发病分析

春季的发病以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为主。这些病与越冬时冻伤、微生物有直接关系。细菌通过伤口侵入鱼体,在鱼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鱼大量死亡;真菌导致的水霉病和冻伤有直接关系。

鱼体质差、底质问题是导致冻伤的重要原因,越冬前管理非常关键。

我们所总结的经验

1、在草鱼苗进入越冬前半个月,改喂低蛋白的饲料(改喂28个蛋白的草鱼饲料),同时在饲料里添加“中水华峰.解毒护肝宝”,同时配合使用复方免疫多糖和VC,提高鱼的体质,实践证明以上措施对提高鱼体质非常有效。

2、改善底质,对于底部淤泥比较厚的池塘,用“超强底安宝”改善底质,防止出现因为底部有机质发酵造成的底热,消耗水体溶氧并释放有害物质。

不推荐使用微生物类、大包装矿物类改底制剂,微生物类在低温下活性差,很难发挥效果;矿物类主要是覆盖并有一定吸附作用,不能阻碍池底有机质发酵;二氧化氯片也是种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水温已经比较低二氧化氯的活性收到一定的影响。

以上两点是草鱼越冬前管理的关键,做好相关工作对搞好草鱼苗养殖非常有用。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高标准,我们在河北、湖北等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和推广,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草鱼苗的越冬安全性得到了比较好的提高,同时开春出现死亡的情况明显减少,因此我们把这一方法进行推广,希望能引起广大草鱼养殖户足够的重视。

中水华峰鱼病研究部温郁森

新手蝎子养殖技巧:日常蝎子养殖管理关键点


蝎子因为其药用价值和其可食用价值,在市场逐渐开始出现,后因为野生蝎子不足以供给市面上的需求,也就导致了蝎子的价格逐渐上升,同时也就有着不少蝎子养殖户的出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养殖蝎子,下面小编就蝎子养殖管理和大家说说,让我们来看看吧。

一、温度管理

蝎子属于耐寒和耐热的生物,但同样存在着温度上限和下限,就蝎子而言,蝎子生长最高温度是40°,生在最低温度是15°,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温度就会可能出现死亡的情况,而蝎子最适合生长温度大约是在25°至30°左右,这个温度阶段非常适合蝎子的生长,因此各位养殖户一定要做好蝎子的温度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蝎子正常生长。

二、湿度管理

除却控制温度外,蝎子对于空气湿度和沙土湿度上来说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就空气湿度来说大约45%—50%的湿度比最好,而对于沙土湿度来说大约需要控制在15%—20%之间适宜,这两者之间一定要格外的注重沙土湿度比,因为过于潮湿会导致蝎子出现螨虫病而死亡。

三、供水管理

供水对于养殖蝎子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如果蝎子群中出现了水缺乏的情况,那么蝎子群会因为缺水的缘故导致互相残杀的情况,所以对于供水一定要充足,并且要时常的更新水质保障水质的干净,其中在供水的过程中,养殖户还可以喂养一些抗菌素药类,来增加蝎子的抵抗力,比如土霉素、磺胺就不错,每片药大概可以兑水4kg左右,然后均匀的吸到海绵上即可。

四、繁殖管理

在自养自足的养殖模式中,繁殖管理非常重要,这关于着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对于在繁殖当中,小编建议大家对于雌雄配比控制在2:1的情况当中,交配需要进行隔离饲养,如果出现孕蝎可以放置在一起组合饲养,一般在交配之后40天左右便会出现产仔情况,一旦出现产仔的情况,那么就需要单独饲养,等到40天后仔蝎离开母体后在一起饲养,这是饲主格外要注意到的。

养殖弹涂鱼的日常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池内的饵料量会下降,水质浑浊,必须及时排水、晒池、施肥,再次繁殖饵料生物。由于放养初期鱼苗钻洞不深,为防止水温度变化过大,应保持水深在15厘米左右。水沟处的水深30厘米左右。在此条件下,藻类的繁殖速度较快。约40天左右,鱼体会长至5厘米以上,开始筑较深的洞穴,对饵料的消耗也较大,可在晴天温度较高时,排掉池面水,仅留池沟中,晒底3~6天,当池底较坚硬,有龟裂后施用有机肥及米糠等,并注水深3~10厘米。如此,定期施肥,繁殖饵料生物,以保持弹涂鱼生长所需营养。 冬季为提高池水温度,天晴无风浪时需排水晒池,遇阴天寒流侵袭时,应多注水,保持较高的水位,当水温降至14度以下时,鱼会入洞穴,很少出来摄食。

有些鱼、鸟及蟹类等会捕食弹涂鱼的幼鱼,从而影响养殖效果。因此,应于注水时加以过滤,防止敌害生物侵入;经常驱赶水鸟;用一些药物杀除杂蟹等,以确保弹涂鱼的成活率。

黄鳝养殖的日常管理



要提高养鳝成活率,确保鳝养成功,除了抓好鳝种的投放和饵料的新鲜外,还必须搞好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

保持水池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养鳝生产中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水质管理: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应换水一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一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三要及时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用细网瓢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饵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或者网箱中泼一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

二、底质管理

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最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养鳝最好直接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的黑色淤泥作底质,因为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极易感染发病。如用河塘泥作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对发病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若用网箱养鳝,同样要用曝晒过的河塘泥作底泥,其厚度在10—15厘米之间。

三、投饲管理

鳝种在野生环境下密度小,活动范围广,自己觅食,故开始放养的几天内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或吃食极少,要进行驯化。驯化的具体方法为: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和动物内脏,投喂量控制在鳝种重量的1%范围内,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箱(14平方米)放3—4个点。若用人工修建池养鳝,设5-6个点。

四、季节管理

重点是夏秋冬三季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俗话说:“过了六月天,黄鳝变金砖”。夏天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荫,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二是抓好秋季催膘。秋季前期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民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高人工保暖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进入休眠期。
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应及时采取安全越冬措施:一是干池越冬。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桔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冰封导致鳝池缺氧。

五、防病管理

在黄鳝养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黄鳝体表无鳞,易受致病菌、寄生虫的侵袭,再加上黄鳝对少数药物敏感,专用的特效药不多,所以在生产中要以生态预防为主,比如:养殖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在鳝池中放养蟾蜍,减少人为损伤等等,在平时如见到病鳝应及时捞起隔离,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龙鱼养殖技术及日常管理要点


龙鱼,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属于骨舌鱼科,其生存年代久远,早在远古石炭纪时就已存在,1829年由美国鱼类学家温带理博士(Valldell)在南美亚马逊流域发现并定名。龙鱼因体色艳丽,有王者独尊的气质,代表着好运、吉祥等意义,吸引了无数人的仰慕,上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把龙鱼作为观赏鱼引入水族箱,80年代水族箱养殖龙鱼逐渐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近年在国内水族市场亦日渐火爆,时常出现一尾龙鱼卖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的现象。

2009年3月,我们从广东省东莞市龙腾观赏鱼有限公司引进龙鱼31尾,长15厘米左右,其中红龙28尾、过背金龙3尾,暂养于上海万金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在一年的养殖过程中,我们初步探索了相关技术因素,养殖较成功,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龙鱼的养殖环境调控

龙鱼分布范围较广,在东南亚、南美洲的亚马逊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新几内亚等地都有分布,这些区域气温高达25~28℃,终年高温高湿,冬、夏气温变化幅度不超过3~5℃,有机质、营养盐含量少,水体呈酸性。因此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我们应尽可能地将龙鱼的饲养环境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匹配。

1.水质龙鱼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龙鱼的生存状况,龙鱼的适合水质为:酸碱度为6.5左右,略偏酸性;硬度在5~7。实验证明:上海的自来水经过两天的充分曝气,在有效去除水中余氯后,基本可以满足龙鱼对水质的要求,能够让龙鱼在水族箱中健康生长。

2.水温龙鱼虽生长于热带,但适温范围还是较广,在20~30℃的温度下都能生活,在上海,由于四季分明,温差变化较大,因此要避免温度的大幅变化,防止龙鱼着凉生病。在温度降低,接近25℃时,应适时用电加热棒给龙鱼养殖水体加温,满足龙鱼对水温的要求;在温度过高时,应该采取降温措施,防止温度过高进而引起龙鱼的身体不适。在养殖过程中,我们把喂养龙鱼的水温控制在30℃左右,减少温度变化对龙鱼养殖的影响。

3.食性龙鱼属杂食性鱼类,捕食凶猛,跳跃能力强,甚至能捕食水面上飞行的昆虫,龙鱼的理想饵料包括鲜活的昆虫、小鱼、小虾等。龙鱼不仅能吃活饵,而且对冰冻类的小鱼、小虾等饵料也兴趣浓厚,在鲜活饵料不够时,我们用刚解冻的冰鲜饵料饲喂。

4.光照和光线光线的主要作用就是对龙鱼的发色进行诱导,每天对龙鱼进行必要的光照,有利于龙鱼保持鲜艳的体色,使其变得更加亮丽。因此,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在鱼缸的顶部安装一个粉红色的灯管,每天维持6~10小时的光照时间。每天给红龙6小时的光照,能把红龙的体色很好地诱导出来,有利于维持红龙的体色鲜艳漂亮,增强龙鱼的美感,提升观赏价值和销售价格。

二、龙鱼的日常养殖管理要点

1.龙鱼的喂食

与其他养殖鱼一样,龙鱼的喂食也要遵循定时、定量原则,不能让龙鱼吃得太饱,每次喂到8分饱即可。龙鱼刚放到水族箱里时,开始表现出不吃食的现象,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食量会大增,鱼体也越来越健康。在没有活饵的情况下,冰冻虾仁也是龙鱼的理想食品,在投喂前,一定要将虾仁洗净,以免把细菌带入水体,投喂时虾仁的大小要合适,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饵料太大不利于消化,饵料太小不适口,影响摄食。由于红龙属于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对底层食物一般会视而不见,一次性投喂较多的虾仁,龙鱼会来不及吃食,大部分饵料沉在水族箱底部,因此喂食时,根据龙鱼的摄食节奏决定投喂的快慢,一块一块地投喂,使虾仁在下沉的过程中被龙鱼吃掉,这样既有利于龙鱼的捕食,同时也利于减少残饵,维持水体的清洁。一次性投喂太多虾仁,在造成饵料浪费的同时还容易污染水体。

2.龙鱼的养殖习性

与其他娇贵的观赏鱼一样,龙鱼很怕惊吓,对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受惊吓后的龙鱼表现出明显的绝食症状,同时还会在水族箱中快速地来回窜游,严重时撞缸自残而亡,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在龙鱼的饲养过程中,应为其营造一个安静独立的空间,缓解龙鱼的紧张情绪。龙鱼的领域观念较强,具有占区习性,相互之间往往会因为领地发生争斗,当两者实力差别很大时//致富经//,实力强的胜利者闲游于水体的上层,实力弱战败者蜷曲于水体下层,表现出惧怕、恐惧的情形;当两者实力差别不大时,两者频繁争斗,虽伤痕累累却共同居于水体上层,争斗到后期两者都会死亡。龙鱼的相互争斗常常会给养殖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养殖水体不大的情况下,龙鱼最好还是单养。

3.龙鱼的水温调控

龙鱼对水温有一个特定的适应范围,防止养殖水体温度波动过大是保持龙鱼健康养殖的一个重要因素。龙鱼对水温忽然升高或降低非常敏感,温度的突变易使龙鱼神经系统休克、吸收中断,导致死亡。龙鱼换水应该结合水体排污同时进行,换水前后必须严格控制水体温度差异幅度,换水时新旧水的温差不能超过2℃,换水量最好不要超过总水体的1/6,在新水注入时,一定要靠近气泡处灌注,让新旧水体混合均匀,这样在保证水质清新的同时,可保证龙鱼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4.龙鱼的养殖密度

根据我们的养殖实践,体长20厘米的龙鱼,在面积为5平方米的水族箱里可以放养15尾,15平方米放养30尾,40平方米放养40尾,200平方米放养120尾,密度太大会降低养殖的成活率。

三、龙鱼的病害防治措施

龙鱼价格昂贵,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鱼病预防尤为重要。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预防管理措施:

1.经常对养殖水族箱消毒,及时清除水族箱内鱼体排出的粪便和残饵,保持水族箱内的环境清洁卫生。定时测量水体中的氨氮、pH值、硬度等水体理化指标,适时监控水质的好坏。

2.经常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捕捞龙鱼的工具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前将工具清洗干净,同时避免与其他捕鱼工具混用,防止其他鱼的病菌带入产生交叉感染,确保捕捞龙鱼工具的专一性。

3.投喂龙鱼的饵料要干净,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将病菌带入龙鱼体内,影响龙鱼的健康。

4.经常巡视,及时发现龙鱼病情。健康的龙鱼颜色艳丽,在水族箱的中上层间来回悠闲地游动。有病的龙鱼颜色暗淡,经常伏在水底,静止不动,或较少运动,拒绝吃食。对生病的龙鱼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通过镜检找出龙鱼身上的病原,科学地对症下药。龙鱼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白点病、烂鳃病、水霉病、腐鳍病,可以用常规的鱼病防治方法进行治疗。

四、养殖结果

1.成活率高。

龙鱼经长途运输到养殖基地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运输的影响,有一尾龙鱼长期不摄食,最终饿死;养殖过程,一尾龙鱼用于展览展示,因环境太复杂,展览结束后鱼体游动异常,两天后惊吓而死;养殖群体其余个体完全成活,成活率接近95%。

2.龙鱼长势较快。

龙鱼刚到基地时平均体长15厘米,在养殖过程中饵料采用整块投喂,在减少虾仁用量的同时,确保了龙鱼的食量,长久维持了养殖水环境的稳定,使得龙鱼的生长得到有效的保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驯养,到2009年底,平均每条龙鱼体长达到20厘米,平均增长近5厘米。

螃蟹养殖的日常管理


一、投饵
(1)饵料配比:河蟹饵料有天然、人工饵料两大类。1年中总的饵料分配为动物性饵料(精料)占40%,粗料(糠、饼、麸等)占25%,青料(水、旱草)占35%。上半年是河蟹长骨架的生长季节,饵料分配上,青料占50%,粗料占30%,精料占20xx是河蟹成熟阶段,饵料分配上,精料占60%,粗料占20%,青料占20%。
(2)饵料投喂时间安排:放养后至3月底4月初,当平均水温未达10℃时,少投或不投,如水温高于10℃,可投喂少量糊状饵料。3月底4月初以后,平均水温达10~15℃时,可投喂糊状饼类、小杂鱼、螺师、豆渣、米糠、猪血、配合饵料等,亩量不宜多。5~6月份可投人工配合饵料及水草,7~10月份,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11月份以后,酌情少量投饵。
(3)投饵量及投饵时间:日投饵量为河蟹体重1~5%,具体是:1~4月份,为河蟹体重1%左右;5~7月份为5%左右;8~10月份为5%以上。
投饵时间为傍晚,一般日喂1次。蜕壳期间,可少量多次投喂。
投饵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二、换水
池水要经常保持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否则应换水。
换水情况是:春、秋雨季,7~1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夏季每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
换水时应注意:
①池内、外水温差不要超过3℃。早春及初夏换入的水,水温最好高于池中水温;盛夏要换入低于池中水温的水;冬天不可换入水温较高的水,以免影响休眠。
②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1/2。
③要控制进水速度,一般以2~3小时换1次水为宜。
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及时冲水、换水:
(1)河蟹摄食明显减少,白天离水寻找洞穴,表明水质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天、闷热、炎热天气,要勤冲水、勤换水。
(3)久旱不雨、加水困难时,可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泼洒,5天1次,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状态。
三、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主要是经常巡塘。它是池塘养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巡塘要做到5看:
①看河蟹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②看是否缺氧,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中缺氧或水质变坏,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
③看是否有敌害,如发现池塘中有水蛇、水老鼠、水蜈蚣、青蛙、鸟类等敌害动物,应立即采取除害措施;
④看软壳蟹是否被同类残食,如发现有自相残食现象,则需加喂适口饵料和采取保护软壳蟹的措施;
⑤看防逃设施状况,若发现漏洞应及时修补。
四、池塘养蟹的常见问题
(1)池塘选择:用精养鱼池,不经任何改造,直接来养蟹是错误的。因为鱼与蟹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均不相同,精养鱼池水深、水肥、无水草,这是符合鱼类生长要求的;而河蟹要求水清、水浅、溶氧充足、池底少淤泥、水草丰富;鱼类所利用的是水的空间,而河蟹所利用的是池底表面积,水深反而对河蟹蜕壳生长不利,水太深池底也容易缺氧,改鱼塘作养蟹塘事先必须加以改造,使之适合河蟹生长要求。
(2)饲料投喂:有些养蟹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生长速度,不惜工本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鱼类配合饵料,这是错误的。因为鱼类吞食粉状或颗粒饲料的利用率很高,而河蟹咀嚼粉状或颗粒饲料时易使饲料散失,利用率低。根据河蟹的摄食方式,其饲料以块状、粘硬和不易在水中散开为佳。
(3)水草种植。很多养蟹专业户在池塘清塘消毒后,即投放幼蟹,池中无水草,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池塘经生石灰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立即在池底种植苦草、菹划和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或者在水面种植水花生或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草。
根据养殖河蟹的密度状况,水草覆盖面积应占蟹塘总面积的10%~30%。
五、河蟹的夏、秋管理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好时机,这时应做好强化培育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必须相应增加投饲量,除有充足的水草之外,还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屠宰场下脚料、小杂鱼、螺、蚌、贝类等,投饵量占河蟹体重的5%以上,主要看第二天食料有无剩余作相应的增减,投喂地点在池边浅水处,投饵时间为每天下午5时以后,以满足河蟹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
(2)创造蜕壳环境,这时蜕壳时间长,并伴有蟹肢尖红状,常出现蜕壳不顺利现象,应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遮荫植物,为河蟹提供荫凉栖息场所,以减少河蟹蜕壳时格斗和便于躲藏敌害。有条件时,可将软壳蟹挑出来,放在通风、阴凉、有水草的池或盆内暂养,等蟹壳硬后,再放入池内饲养,提高蜕壳蟹成活率。
(3)调节水质,水深保持1米左右,水质清爽,一般每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旧水30厘米左右,若发现河蟹多数登岸,吐泡呼吸空气中的氧,尤其是白天有大批攀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质缺氧或败坏,此时,应尽快把陈水全部放掉,全部换上新水。
(4)做好防逃工作,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走的痕迹,检查是副产品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出水口的拦护设备也要注意更换,有防无患。

暂养黄鳝的日常管理及黄鳝的催肥



1、暂养黄鳝有哪些较好的养殖方式?
从事黄鳝暂养可采用土池、水泥池(有土无土均可)、网箱三种主要方式,使用网箱的需建造适量的观察池,以便先期观察筛选。经观察池剔出病弱鳝后,按大小分级投入池内或网箱即可开始养殖。

2、如何确定放养密度?
我们曾在一个10平方米的鳝池中投放20克左右的鳝苗约1000条,一直在该池内养殖达两年,条重达200-300克,全池共产黄鳝达193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鳝近20公斤。这恐怕是国内目前最高的水泥池养鳝密度。在后期的饲养过程中,由于排泄量太大,我们不仅采用常流水,并经常泼洒EM菌液,才给其营造出一个勉强维持的状态。当然,这仅是一个实验。一般养殖户在养殖时,其出产量以控制在每平方米8-10公斤以内为宜。水源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养殖户,每平方米的出产量最好也不要超过12公斤,因为在超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水质恶化快,黄鳝互相缠绕及打堆现象普遍,稍微处理得不好,极有诱发疾病的可能。收购黄鳝来进行养殖,一般当年增重倍数为1-4倍。若我们系当年4月份开始投放养殖,则每平方米投放2公斤以内为宜,而开始养殖时间越晚,则投苗数量可适度增加,但最好不要超出5公斤。初养者其放养密度还应再低一些,以确保养鳝顺利。

3、养鳝池中需要放养泥鳅吗?
虽然泥鳅活泼好动,对增加水中溶氧,防止黄鳝相互缠绕和清理黄鳝饲料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泥鳅抢食快而黄鳝吃食较慢等原因,我们在养殖中并不赞同鳝鳅混养,其理由如下:1、泥鳅的快速抢食会给黄鳝的正常驯食带来困难,造成驯食不成功。2、不利于观察黄鳝的吃食情况,泥鳅食量大,一个池内混养10-20%的泥鳅,若该池的黄鳝因饲料不适口或患上了肠炎而采食甚少,剩余饲料可被池内的泥鳅一扫而空,使我们无法及时发现我们饲料的缺点或黄鳝已患病。3、混养泥鳅增大了黄鳝感染病虫害的可能。两种鱼类其体内寄生虫的主体各有不同,而将其混养,增大了相互感染的机会,使双方的病虫害感染可能增大。

4、如何较好地解决黄鳝的饲料?
解决黄鳝的饲料可因地制宜,如云南大理的学员邹泗洪,因其叔父办有一个肉牛屠宰场,因而能够获得大量的牛肺等内脏。邹先生便以牛内脏为主,配以适量的鱼饲料,使养殖增重近1000公斤黄鳝,只花了几百元购买饲料。广西北海的谢先生利用当地丰富价廉的蚌肉作为主料饲喂黄鳝,也把黄鳝的生长成本控制在了3元以下。而湖南益阳的贺先生则利用当地小杂鱼丰富的特点,以小杂鱼为主养殖黄鳝,饲料成本也同样较为低廉。解决黄鳝饲料问题还应因人而异。广西宾阳的覃先生,因刚刚踏入社会,无钱购买饲料,于是便依靠从附近养殖场拉猪粪和鸡粪,拌合甘蔗渣发酵大力发展蚯蚓和蝇蛆养殖,几乎完全依靠培育的活动饲料养黄鳝,去年出售1300多公斤大规格黄鳝,收入4万多元,却未花一分钱去购买饲料。

5、配合饲料养鳝有何优势?
早在1998年,江苏省镇江饲料公司就开始研制生产黄鳝专用配合饲料,目前全国已有多家饲料厂加入了黄鳝饲料的生产行列。使用配合饲料有以下优点:①饲料有保障,便于储藏,一次购入,逐渐使用,是规模化养殖黄鳝的重要前提。②营养成份全面,黄鳝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③便于拌加药物防治病虫害。④加工投喂方便。⑤能避免将病虫从饲料中带入鳝池。⑥不易污染池水。

6、普通鱼饲料可否用于饲养黄鳝?
由于目前黄鳝专用配合饲料的生产厂家太少,黄鳝养殖户不易直接购买,且因路途遥远,即便购买也必须负担高额的运输费用,无形中增加了养殖成本。再加之目前的黄鳝专用饲料的售价偏高,每吨近8000元。购买目前市面上的专用饲料养殖黄鳝,每市斤黄鳝养殖成本可达8-10元。就是在黄鳝销售价格较高的江苏省,养殖户也难于接受。因而目前全国的黄鳝专用饲料销售非常有限。而销量小,黄鳝料的价格也就便宜不了。我们在自己养殖和培训学员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既方便又能使饲料成本不高的饲料解决途径。我们经反复试验,发现普通鱼饲料中有不少饲料可以用于饲养黄鳝,如鳗鱼料、江团料、乌鱼料、鲤鱼料、蛙料、罗非鱼料等等,只要动物蛋白含量高,蛋白质水平在35%以上的鱼饲料,几乎都可用于饲养黄鳝。

7、使用黄鳝浓缩料有何优势?
普通鱼饲料虽然可用于饲养黄鳝,但其饲料转化率却仍不理想。一般使用鲤鱼料加蚯蚓投喂,需3-4斤饲料才能使黄鳝增重1斤,使用鳗鱼、江团料投喂,也需2-3斤才能使黄鳝增重1斤,每斤黄鳝的饲料成本在6-8元之间。经咨询有关动物营养方面的专家,发现影响饲料转化率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黄鳝对氨基酸等营养成份的要求大幅度高于其它普通鱼类。为在普通鱼饲料的基础上,使饲料水平能够满足黄鳝的生长需要,我们经反复对比试验,成功试制出了黄鳝专用浓缩饲料,并将于2003年底投入批量生产。使用该浓缩料,一般可将黄鳝的饲料成本控制在4元以内,且黄鳝吃食速度快,不易发生肠炎,肠道上常见的棘头虫等寄生虫也不见了,吃食量和生长速度也比不使用浓缩料前有了显著的增加。

第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后一页

黄鳝的养殖──日常的管理


要提高养鳝成活率,确保鳝养成功,除了抓好鳝种的投放和饵料的新鲜外,还必须搞好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保持水池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养鳝生产中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水质管理: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应换水一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一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三要及时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用细网瓢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饵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或者网箱中泼一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

二、底质管理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最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养鳝最好直接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的黑色淤泥作底质,因为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极易感染发病。如用河塘泥作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对发病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若用网箱养鳝,同样要用曝晒过的河塘泥作底泥,其厚度在10—15厘米之间。

三、投饲管理鳝种在野生环境下密度小,活动范围广,自己觅食,故开始放养的几天内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或吃食极少,要进行驯化。驯化的具体方法为: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和动物内脏,投喂量控制在鳝种重量的1%范围内,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箱(14平方米)放3—4个点。若用人工修建池养鳝,设5-6个点。

四、季节管理重点是夏秋冬三季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俗话说:“过了六月天,黄鳝变金砖”。夏天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荫,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二是抓好秋季催膘。秋季前期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民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高人工保暖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进入休眠期。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应及时采取安全越冬措施:一是干池越冬。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桔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冰封导致鳝池缺氧。

五、防病管理在黄鳝养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黄鳝体表无鳞,易受致病菌、寄生虫的侵袭,再加上黄鳝对少数药物敏感,专用的特效药不多,所以在生产中要以生态预防为主,比如:养殖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在鳝池中放养蟾蜍,减少人为损伤等等,在平时如见到病鳝应及时捞起隔离,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池塘养殖草鱼的方法 草鱼养殖成本及利润分析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鱼,作为市场上销售量较大的鱼类,在市场上的行情也是不错的,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养殖价值,也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池塘养殖草鱼的方法草鱼养殖成本及利润分析:

池塘养殖草鱼的方法
一、草鱼的池塘条件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远离污染源,面积5~10亩,池底平坦,底质最好为壤土,稍有渗漏为佳,底泥10~20厘米,水深2米左右。每口池塘应配备3千瓦叶轮机式增氧机一台,4寸水泵一台,以备及时换水与增氧。
2、清污消毒:草鱼自身病害较多,池塘更易爆发流行病。同时消除杂鱼是保障草鱼正常摄食、节约饲料的重要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干塘情况下(积水5~10厘米)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或亩用漂白粉10千克温水溶解后全池泼洒,做到不留死角死面,彻底杀灭致病细菌。
3、水质要求:池塘水质要求pH值为7.5~8.5,养殖盛期(6~9月份)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有机物耗氧量为18~20毫克/升。
二、草鱼的苗种放养
1、苗种选择:草鱼种应选择体色金黄,外表无伤,活泼健壮,重100克左右的个体。同时,由于草鱼出血、肠炎两大病均易感染当年鱼种,在苗种选择上应以2龄苗种为佳。
2、鱼种放养:草鱼种一般亩放养800~1000尾,搭配个体规格为250克至500克鲢鱼种100尾,不搭配或少搭配鲤鱼,以避免与草鱼抢食。另外,鱼种入池前,应注意体表消毒。
养草鱼的成本和利润
以一亩鱼塘为单位,亩产800斤为例。按一般农村饲料、肥料、鱼种等的易得性,花白鲢亩产量(下同)定在350斤,吃食鱼的产量定在450斤,明细为:白鲢300斤,2斤/尾;花鲢50斤,3.5斤/尾;草鱼300斤,6斤/尾;鳊鱼50斤,1斤/尾;白鲢300斤,2斤/尾;鲫鱼100斤,0.8斤/尾。总收入测算为:300×2.5+50×4.5+450×5=3225元。
以此推测(以亩为单位下同),应投放:白鲢34斤,0.2斤/尾,170尾;花鲢3斤,0.2斤/尾,15尾;草鱼52.5斤,0.7斤/尾,75尾;鳊鱼5.5斤,0.1斤/尾55尾;鲫鱼14斤,0.1斤/尾,140尾。总投为:花白鲢37斤,吃食鱼72斤,合计109斤。年终花白鲢净增重313斤,吃食鱼净增重378斤。按今年鱼种的价格计算,鱼种投入为:34×1.6+3×2.8+52.5×5.5+5.5×5+14×4=435.05元。
按市面上优质的饲料(如通威等)和肥料(如龙登渔肥等)来推算,全年需投饲料756斤,1200元,肥料281.7斤,281.7元。按一般规律,药物70元/亩,水电费50元/亩。每亩总计需投入鱼种、饲料、肥料、药物、水电等费用2036.75元,投资回投率60℅左右。那一个1亩鱼塘养鱼需投入:2036.75元*0.6=1222.05元
综上所述:一个1亩鱼塘养鱼利润有:3225-435.05-1222.05=1567.9元。

一、草鱼养殖成本
与鲤鱼相比,草鱼的养殖成本低、效益高、饵料系数低。我国着名的水产饲料权威研究机构———广东海大水产研究中心历时3年的生产性能对比试验表明:在正常养殖情况下,养殖1公斤鲤鱼与养殖1公斤草鱼除饲料成本外其他成本基本相同。
现以饲料成本为例做一比较:每生产1公斤商品鲤鱼约需鲤鱼饲料1.8公斤,每公斤鲤鱼饲料的平均价格为2.1元,折合成本为3.78元;每生产1公斤商品草鱼约需草鱼饲料1.5公斤,每公斤草鱼饲料的平均价格为1.6元,折合成本为2.4元。在饲草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草鱼还可摄食牧草,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草鱼养殖的饲料成本。
目前,每公斤草鱼的市场销售价格比鲤鱼高1元左右,而且销售势头也较好。从上面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哪一种鱼更赚钱。
二、控制草鱼养殖成本方法
1、选择质优价廉的配合颗粒饲料,好饲料一方面饲料系数低(饲料转化率高);另一方面鱼类生长速度快,体质好、抗病力强,再者饲料利用率高对水体的污染轻。草鱼虽为草食性鱼类,但尤为喜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具有营养全面、对水质污染轻、鱼的生长速度快等优点,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投喂草料过多,易于污染水质,导致疾病频发。适当投喂部分青草可以增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补充部分维生素可以降低肝胆综合征的发病率。
2、根据草鱼不同的生长阶段选择适宜蛋白含量的饲料。鱼种阶段适宜蛋白含量在30%左右,成鱼阶段适宜蛋白含量在25%?26%。草鱼摄食过高蛋白的饲料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引发肝胆综合征。秋季是各种草料衰老干枯季节,草料的纤维素含量增加,水分和营养物减少,草鱼吃食这类草不但没有营养反而会增加肠道蠕动而引发以肠炎为主的疾病。因此,到了秋季应停止喂草,投喂颗粒饲料。
3、投喂掌握八成饱原则。由于草鱼特别贪食,特别是250克左右的草鱼,鱼吃食过饱容易导致饲料消化不完全。饲料系数增高容易导致肠炎病等鱼病的暴发,高温季节一般建议只喂到6?7成饱。
4、营造健康的水生态环境。水质条件对草鱼养殖的影响很大,因全程采用配合饲料投喂,水体中排泄物较多,容易造成水体恶化,故应定期检测水质,全面把握好开增氧机的时间,晴天中午开,阴天凌晨开,连日阴雨午夜开,闷热天气不间断开,傍晚不开。还可通过换水、施药等方法改善水质。以上四点措施既可保证草鱼养殖获得稳产高产,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从而间接提高养殖效益。
三、草鱼养殖效益
每生产1公斤商品草鱼约需草鱼饲料1.5公斤,每公斤草鱼饲料的平均价格为1.6元,折合成本为2.4元。在饲草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草鱼还可摄食牧草,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草鱼养殖的饲料成本。目前,每公斤草鱼的市场销售价格约13元左右,其他的费用请自己估一下。
四、草鱼养殖周期
草鱼属于生长快的大型经济鱼类。23龄生长最快。在池养条件下群体生长速度1龄鱼一般5060g,2龄可达500750g,3龄23kg,所以草鱼养殖周期为2.53年。性成熟45年,5龄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13龄雌雄个体、生长速度相似。4龄后雌体生长速度快于雄体。

五、缩短草鱼养殖周期方法
1、提早放养
最好是在4月底列5月初放养,最迟不超过6月中旬。
2、施足饵肥
每亩全年需用饵肥量:畜粪2500公斤,青料3500公斤,精料200公斤。
3、施足基肥
培育红虫为了保证夏花下塘就有适口而充足的天然饵料,在放养夏花前15天,每天往池塘中施厩肥1000公斤左右。面积小的鱼池,可将肥料分堆放在池塘四周浅水中;面积大的鱼池,可将肥料堆放池角淡水处,以培育红虫。
4、育好瓢莎
基肥施放5天后,每亩池塘移入瓢莎15-20公斤。放种后要经常翻动堆肥,每天注意捞出蛙卵,清除鱼池杂草,勤给瓢莎泼水(每天2-3次)。还要注意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根据水质浓淡,采用多次少量的施肥方法,平均每天每亩施有机肥15公斤,也可每间隔3-6天施化肥1次,每次施硫酸铵或硫酸氢铵1-2公斤和过磷酸钙0.5-1公斤。
5、投足饵料
为了及早培养鱼上台吃食的习惯,夏花放养后要立即设置食台,随着鱼体长大,摄食量增加而逐渐增投人工饵料,饵料一定要新鲜、适口,数量随天气、水质、食欲而增减。
6、保持水质良好
7月中旬以后池水温度升高,池中养鱼量增加,投饵量也应增多,水质很快转肥,应每隔10-15天注水10-20厘米,调节水质。计划亩产400公斤以上、水深不到2米的鱼池,需装备增氧机、水泵等设备,经常增氧,防止鱼缺氧泛塘。在整个养殖期间,水的透明度掌握在25-35厘米水深,水色以呈油绿色、早晚有变化的较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m.yz023.com/y/52665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