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病

急性败血型:突然暴发,体温42度以上,稽留,食欲废绝,寒战,虚弱,卧地,不愿走动。眼结膜充血,粪便干燥呈粟状,附有黏膜,有的后期腹泻。发病后1~2天,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部皮肤出现大小和形状不一的红斑,指压暂时消失。此时呼吸困难, 膜发绀, 行或后肢麻痹,若不及时治疗,多在2~3天内死亡,死亡率很高。

亚急性型(疹块型):俗称打火印。体温41度以上,发病1~2天后,在背、胸、颈、腹侧及四肢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和数目不一的方形、菱形、圆形、不规则形深红、黑紫色疹块,疹块稍凸出周围皮肤,中间苍白,界限明显,很像烙火印。初期疹块有硬感指压褪色,黑紫色时压之不褪。随着疹块出现,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约1~2周后病猪可能康复,死亡率低。少数可转为急性败血型死亡,也有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一般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变而来。主要症状为心内膜炎或关节炎,或两者并发。心内膜炎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伏,厌走动。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亢进。呼吸急促。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若发生关节炎,则见四肢关节炎性肿胀,病腿僵硬,行走强拘,呈现一肢或两肢的 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生长缓慢,消瘦。病程数周至数月。个别病猪由于继发菌的感染,肩背部皮肤可发生较大面积的坏死和结成 壳;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壳,有时见病猪的耳或尾发生坏死脱落。

治疗

(1)青霉素疗法:急性型10000单位/千克体重青霉素静脉注射,同时肌注青霉素2万~3万单位/千克体重。以后每日2次肌注,待食欲、体温正常后再持续2~3天。不得过早停药,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阿莫西林、氨宁西林有时对丹毒杆菌不敏感)。

(2)特异性疗法:猪丹毒抗血清仔猪5~10毫升,青年猪30~50毫升,肥猪50~70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亦可青霉素与抗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对严重病例在应用青霉素和抗血清治疗的同时,可用5%葡萄糖加维生素C或右旋糖甄以及地塞米松静注。

(3)土霉素20-40毫克/千克体重,四环素10一2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或静注,每日两次,连用3~4天。洁霉素(林可霉素)20毫克斤克体重,肌注,每天1次。

精选阅读

猪囊虫病


本病是由有钩绦虫(猪带绦虫)的幼虫一猪囊尾蚴(猪囊虫)引起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有时也寄生于实质器官和脑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幼虫也能寄生在人的肌肉组织和脑中,从而引起严重的疾病。

1.诊断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仅在严重感染时,在舌部用手触摸,可以感到有囊虫寄生而呈现的凹凸不平,或对光观察,可发现粘膜上的隆起。

可试用皮肤变态反应诊断囊虫病,即用猪囊虫的头节作成抗原,注射于猪耳外侧表面的皮内,再观察其反应,效果尚好。但当猪患有棘球坳或细颈囊尾蚴病时,常有交互反应。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死后铜体检查.可在嚼肌、心肌、舌肌和前肢上部等肌肉内发现猪囊虫。

2.防治措施

(1)预防:讲究卫生,移风易俗,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彻底消灭连茅圈。防止猪吃人粪而感染猪囊虫病。

加强肉品卫生检验。根据国家规定,在平均每40平方厘米的肌肉断面上,有猪囊虫3个以上者,不准食用,3个以下者,煮熟或做成腌肉、肉松等出售。

(2)治疗:人患绦虫病时,可用槟榔、南瓜子或阿的平等药物驱虫。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严格处理,消灭感染源。可用毗喳酮杀死猪和人的囊尾蚴。

猪腐蹄病


发病局限于蹄间,可扩展到蹄冠、系部或球节部发生坏死性病变。病初皮肤充血、潮红、轻度肿胀,触之敏感,有恶臭不洁物渗出,因疼痛而 行,喜卧。病久者患部肥厚,表面有绒毛状或小 状物。若感染化脓,皮肤出现糜烂或溃疡,常发展成慢性坏死性蹄皮炎(蹄糜烂)或局限性蹄皮炎(蹄底溃疡),重症蹄壳脱落。

防制措施:厩舍要平整,不积污水,经常打扫,保持卫生,定时消毒。发病后选用0.1%高锰酸钾液、0.1%新洁尔灭液、3%来苏儿液等认真清洗;再选用5%碘酊、5%~10%甲醛、10%硫酸铜、氧化锌滑石粉(3:7)合剂、 酸氧化锌滑石粉(2:3:5)合剂、氧化锌软膏局部涂擦,或注入2%碘酊、碘仿醚或填塞松馏油纱布条,包扎蹄绷带,或用女贞子树叶、百草霜适量加桐油捣烂成糊,外敷,绷带包扎。

猪坏死杆菌病


坏死性口炎:又称白喉,多见于仔猪。口腔 膜潮红,增温,口臭,流涎,鼻流黄色脓性分泌物。在齿龈 、舌、唇黏膜、上 、颊及咽等处,可见有粗糙、污秽的灰褐色或灰白色伪膜,强力撕脱后露出易出血的不规则的溃疡。发生于咽喉者有水肿,呕吐,不能吞咽和严重的呼吸困难。若病变波及肺部常引起死亡。病程约4~5天,也有延至2~3周。

坏死性鼻炎:发生于仔猪和架子猪。鼻黏膜出现溃疡,形成黄白色的伪膜。坏死病灶有时蔓延鼻甲软骨、气管及肺,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流脓性鼻涕和腹泻。

预防本病的发生,关键在避免皮肤、 膜损伤。保持猪舍、环境、用具等的经常消毒、干燥,及时清除粪便、污水,避免猪群拥挤,防止相互咬斗、擦伤,饲料科学配合与饲养。一旦发生外伤应及时忻行外科处理。发生本病应尽快隔离治疗,污染猪舍应铲土消毒。

局部疗法: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用1%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液冲洗,然后用抗生素软膏、高锰酸钾一木炭末(等量)粉、5%碘酌、磺胺粉、大黄一石灰粉(大黄1份煮沸20分钟,掺入2份陈石粉搅匀炒干,除去大黄,研为细末)等涂布。或龙骨30克、枯矾30克、乳香20克、乌贼骨15克共研末撒布,或新鲜桃叶捣烂填塞。

坏死性口炎应先柱除伪膜,用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涂以碘甘油,每日两次直至痊愈。

局部治疗的同时,为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可注射盐酸土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喹诺酮类药。或用解毒、强心、补液等法治之。

猪水疱病的诊断 以及预防猪水疱病的方法


猪水疱病又称猪传染性水疱病,是由肠道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的主要特征是猪的蹄部、鼻端、口腔粘膜、甚至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由于本病传染速度快、发病率高,对养猪业的发展是一严重威胁,必须十分重视本病的预防工作。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水疱病的诊断以及预防猪水疱病的方法。

1、病因

猪水疱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无类脂囊膜。猪水疱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粪便和腌肉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在50℃经30min仍不失感染力。1%过氧乙酸60min可杀死该病毒。消毒药中以5%氨水、0.5%菌毒杀、复合酚类及0.5%~1%次氯酸钠消毒效果良好。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3%~5%来苏儿和10%生石灰都不能杀死该病毒。

2、流行情况

该病只感染猪,其他家畜不发病,但对人类也有一定的易感性。猪水疱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流行最多。该病传播速度很快,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粪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疱皮、水疱液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向外界传播病毒。猪感染该病,首先是由于病猪、带毒猪及其肉制品调入引起;其次,是由于饲喂未煮沸消毒的泔水和屠宰的下脚料;再次,是经污染的车船、用具和饲养人员传播。病毒可经损伤的皮肤、消化道等途径感染健康猪。

3、临床症状

典型水疱病。其特征性的水疱,常见于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部分猪体温升高至40.5~42℃,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部苍白肿胀,不久出现一个或多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继而水疱融合扩大,充满水疱液,1~2天后水疱破裂形成溃疡,露出鲜红的溃疡面,常围绕蹄冠皮肤和蹄壳之间裂开,疼痛加剧,出现跛行,多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废绝。部分猪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局部化脓,造成蹄壳脱落,病猪卧地不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水疱有时也见于鼻盘、舌、唇和母猪乳头上,但出现的水疱较蹄部晚,仔猪发生该病多数是在鼻盘上发生水疱。一般情况下,若不并发其他疾病不会引起死亡,10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初生仔猪可以造成死亡,有2%的病猪偶见出现神经系统紊乱症状,表现为前冲、转圈、用牙齿咬用具,个别猪出现强直性痉挛。

温和型水疱病。只有少数猪发病,仅在蹄部发生一两个水疱,全身症状轻微,传播缓慢并且恢复快,一般不易察觉。

隐性型水疱病。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查,有滴度相当高的中和抗体,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这种猪可能排出病毒,对易感猪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4、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蹄部。约有10%的病猪鼻端、口腔有水疱病变,口部的水疱通常比蹄部出现晚。病死猪剖检时,除个别病例心肌上有条状出血斑,其他脏器无可见病变。

5诊断要点

根据病猪蹄部、口唇和鼻盘有特征性水疱,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该病在临床上与猪口蹄疫、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等病相似,从水疱上难以鉴别,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具体做法是采取早期病猪水疱液装入青霉素小瓶内,制成1:5混悬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1000万IU、链霉素1mg,放室温下2~4h,取上清液0.1mL分别接种1~2日龄乳小鼠和7~9日龄乳小鼠各5只,接种后如两组小鼠都死亡为口蹄疫;仅1~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为猪水疱病。6预防措施

“三个加强”。首先,要加强进出境检疫,禁止从有该病的国家输入活畜或动物产品,杜绝境外疫源传人我国境内;其次,要加强流通领域里的检疫,要以检疫诊断为中心,在收购、调运猪时逐头进行检疫,要做到“两看”(即看食欲、看跛行)和“三查”(即查蹄部、查口腔、查体温),若发现问题,应就地处理,不准外调。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猪群的科学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

“三个不要”。首先,不要从有该病的疫区购人种猪及猪肉产品,防止引进传染源;其次,不要生喂屠宰猪的下脚料和泔水。需要喂时,必须经煮沸消毒后再饲喂;再次,不要收购、运输、屠宰无免疫耳标的动物,要堵住外来的传染源。

“三个消毒”。首先,要搞好带猪消毒,切断感染途径。平时养猪舍内的带猪消毒,要做到每周消毒1~2次,可选用百毒杀消毒剂,浓度为1:1000,喷雾带猪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积用消毒药300~400mL。其次,要搞好舍外环境消毒,净化环境,减少发病率,要做到每半个月消毒1次,可选用菌毒敌,浓度为1/100,进行喷洒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积用消毒药400~500mL或用5%氨水消毒。再次,要搞好运输猪的车、船等交通工具的消毒,可选用5%氨水彻底消毒,或选用3%~5%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彻底消灭病原体。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在各种家畜中,只有猪可感染发病,其它动物不发病,人类有一定的感受性;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猪群高度集中、调运频繁、猪仓库、屠宰场、铁路沿线等处传播快,发病率高;分散饲养的农村和家户,少见发生和流行。
2、临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主要症状是在蹄冠、蹄叉、蹄踵或副蹄出现水疱和溃烂,病猪跛行,喜卧;重者继发感染,蹄壳脱落;部分病猪(5%-10%)在鼻端、口腔粘膜出现水疱和溃烂;部分哺乳母猪(约8%)乳房上也出现水疱,多因疼痛不愿哺乳,致使仔猪无奶而死。
3、鉴别诊断本病在临诊上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及水疱疹极为相似,尤其是单纯口蹄疫还能引起牛、羊、骆驼等偶蹄动物发病;水疱性口炎除传染牛、羊、猪外,尚能传染马;水疱疹及水疱病只传染猪,不传染其它家畜。因此,该病的确诊,还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主要有:
(1)动物接种将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小鼠和7-9日龄小鼠,如果两组小鼠均发病死亡,可诊断为口蹄疫;如果1-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则可诊断为猪水疱病。病料在pH3-5缓冲液处理30min后,接种1-2日龄小鼠,小鼠死亡者为猪水疱病。反之则为口蹄疫。
(2)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3)血清学诊断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
防治方法
参照口蹄疫一节中的办法。在威胁区和疫区可用乳鼠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

猪大肠杆菌病


潜伏期短的在出生后12小时内发病。主要症状为突然腹泻,排出腥臭的黄色或灰黄色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下。捕捉小猪时,从肛门冒出粪水。不久脱水,吃乳无力,口渴,四肢无力,里急后重,昏迷死亡。急性的下痢不见,体弱,倒地而死。

(1)平时做好圈舍、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母猪产房要保持清洁干燥、保温、消毒;接产时用消毒药清洗母猪乳房及乳头。减少应激因素影响。

(2)母猪产仔后用益母草、半边莲、生甘草煎水混料喂,通过乳汁增强抗病力。

治疗
(1)复方痢菌净(内含痢菌净2%+诺沙星1%+抗胆碱药适量)0.21毫升仟克体重,每日1~2次。新一带喹诺酮类药治仔猪黄白痢有良好效果。

(2)氟苯尼考注射液0.2毫升斤克体重,每日1次。

(3)庆大、卡那、喹诺酮类药、诺氟沙星(2%药液,5毫克)千克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和三九克痢、杀痢王疗效较好。同时补液(加安那加、维生素B)维生素C、阿托品等)。

(4)氧氟沙星0.5~1毫升/头,每日2次。或2.5毫克/千克,适当补液和电解质,疗效好。

(5)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2毫升/千克体重,每日1次。其它有土霉素、新霉素等。

猪副嗜血杆菌病


临诊表现发热(40度以上),食欲不振,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驱赶时因疼痛患猪发出尖叫声,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 膜发绀,侧卧,最后因窒息和心衰而死亡。如出现急性败血病时,不出现典型浆膜炎时而发生急性休克性肺炎死亡,剖检为急性肺水肿。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定期消毒制度,以减少其它呼吸道病原菌的传入和发生,杜绝猪群不同年龄的混养。

治疗:本病多为群发,一旦发生应立即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对整个猪群治疗,如应用针剂时,应按疗程用药。推荐以下药物。

(1)泰安:由泰乐菌素+磺胺+增效剂。可产生8~20倍强力协同杀菌作用,吸收迅速,药效持久,水溶性好,可饮水和拌料使用。

(2)抗喘灵:多种中药配制而成。清肺平喘,化痰止咳,减少应激,有效杀灭呼吸道病原体。使用方法为250克加入50千克饲料中,连用3~5天。预防量饲料加倍。

(3)病菌消:是最新喹诺酮类抗生素复合剂。其特点为安全性高,不产生抗药性,无毒。用法与用量:按1:1000溶于水,每日两次,连用3~5天或1:1000拌料,连用3~5天。

(4)利康宁:强力抗菌,消除肾肿解毒,水溶性好,安全范围大,可长期使用。100克溶于100升水中, 自由饮用,连用3~5天。

猪疝气病的病因 猪疝气病的症状及手术治疗方法


猪疝气,包括阴囊疝、脐疝、腹壁疝,为先天性和后天外伤性原因引起。以肠管突入皮下为特征。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壁的天然孔或病理性裂口脱出称之为疝。猪的疝气是腹部的肠管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它腔孔的一种常见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疝气病的病因猪疝气病的症状及手术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疝气病的发生与腹内压力过高、腹壁强度减弱相关。其中多种凶素会导致腹腔压力升高,如慢性咳嗽、妊娠、饱食后挣扎嘶叫、排尿困难、便秘、腹水、腹部被踩踏、挤压等,都能够导致腹压升高。腹壁强度减弱又可分成两种类型,即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先天不足主要包括有腹膜鞘状突没有闭合、脐环闭锁不全、宽大的腹股沟三角或者腹壁白线缺损等,后天性主要包括手术形成的切口、外伤、感染以及炎症等。

2、临床表现

如果猪的脐部、腹股沟或者阴茎部明显膨大下垂,就可认为发生疝气。疝气小时体积接近乒乓球,大时体积接近篮球,且会导致食欲、走动以及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来说,病猪体温、脉搏、呼吸基本正常,但体型较为消瘦的往往发生便秘,大部分会随着小肠内气体流动和天气变化,导致疝气大小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猪的生长发育,会导致疝气包不断增大,有时甚至能够拖地,导致疝气表皮被磨破而发生感染,并引起死亡;部分在增生组织压迫肠道或者透肠孔过于狭窄将肠道卡紧时,导致食物无法通过,从而使病猪表现出腹痛、烦躁不安,严重时会减少采食或者停止,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手术,经过几天就会发生死亡。

3、手术治疗

脐疝。如果病猪脐疝较小,可在患处包裹压迫绷带,且必须持续一段时间,由此通过仔猪的发育以及脐轮缩小闭合而康复。对于可复性脐疝要采取手术治疗,即病猪呈仰卧状保定,剪去术部被毛并进行消毒,接着沿疝轮及疝囊的皮下注入20mL2%盐酸普鲁卡凶注射液进行浸润麻醉,然后与躯干保持平行将靠近脐孔的疝囊基部皮肤切开,略微将其分离,注意不要将疝囊切开,之后剥离开疝囊,同时将疝囊与疝内容物还入到腹腔,冉根据疝轮大小选择袋口缝合或者钮扣状缝合,是疝轮(脐孔)完全闭锁。如果操作时已经切开或者划破疝囊,要先将内容物还纳,在靠近脐孔处对疝囊进行结扎,并剪断其余部分,最后闭锁疝轮。疝轮闭锁后要对创缘进行整理,将皮肤多余部分切除,皮肤采取结节缝合,涂抹适量碘酊,包裹保护绷带。对于哺乳仔猪可选择不将皮肤切开,采取皮外疝轮缝合法使疝轮闭锁,也就是将皮肤一起还纳到腹腔,之后采取结节缝合或者钮扣状缝合来闭锁脐孔。如果脐疝较大,且疝轮光滑、肥厚,在闭锁疝轮时可先用刀将脐轮边缘的肌膜轻轻划破,确保出血形成新创面,然后冉采取缝合。对于黏连性或者嵌闭性脐疝,手术时可先在皮肤切开一小口,接着伸人手指进行探查,之后将切口切到所需长度,冉使用手术刀将疝轮切开。如果存在黏连要缓慢进行剥离,接着对疝内容物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发生坏死,如果发生坏死就要切除该部分,然后对肠管断端采取肠管吻合手术,之后才可还纳到腹腔,接着采取钮扣状缝合或者袋口缝合闭锁疝轮,向腹腔内注入适量的青霉素,最后皮肤采取结节缝合,并包裹固定绷带。

腹股沟阴囊疝。病猪在梯子上呈倒挂姿势固定,将患处黏附的粪便等污物用清水洗净,刮去被毛后冉使用0.1%新洁尔灭进行清洗,注意清洗部位至少要比手术部位大一半,避免疝口在手术时污染病原微生物,并确保疝气处表皮的皱折缝隙都清洗到,冉对手术部位从内到外依次使用5%碘酊和酒精进行消毒,然后术者用一手将疝气中间部位的表皮提起,另一手持刀向下切一长度大约为4cm的切口,不允许过大,之后在腹膜与腹肌发生黏连处使用手术刀柄进行钝性分离,注意分离过程中力度适宜,防止过大而导致腹肌发生破裂。另外,病猪努责时要暂时停止进行分离,分离结束后通过疝孔将分离出的腹膜以及包含物一起还纳到腹腔,接着用止血钳和手术刀沿疝孔切一新创面,疝孔采取2次扣孔状缝合两针,进针部位之间具有2cm的间隔,进针后向腹腔内伸人食指进行一次环绕触摸,检查进针时缝线是否穿入腹腔内器官,接着从上到下进行缝合,疝孔缝合后撒布青霉素粉剂80万IU,对接平整多余的表皮,最后表皮采取结节缝合,并涂抹适量的鱼石脂。

术后护理。病猪要采取单独饲养,避免其他猪损伤手术部位。患有脐疝的猪可静脉注射50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mL10%维生素C、640万IU青霉素粉针进行1次补液,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抗菌消炎药,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患有腹股沟阴囊疝的猪,术后可肌肉注射80万IU青霉素,每天2次。注意避免术口出现继发感染,并加强观察,如果出现化脓感染要立即采取相应处理。

4、预防措施

如果仔猪患有疝气病,则不可作为种用。为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只要一窝仔猪中出现一头病猪,则其他仔猪最好也不作为种用。加强选种、选配,避免由于近亲交配而发生疝气病。

猪疝气有几种?各自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1)脐疝:

多发生在仔猪。主要是脐孔闭锁不全或完全没有闭锁,在有较剧烈的活动时腹腔内压增高,而使部分肠管掉进脐部皮下而形成脐疝。病猪脐部出现核桃大或鸡蛋大甚至拳头大的半圆形肿胀,柔软,热痛不明显,在肿胀处可听到肠蠕动音。肠管没有嵌闭在脐孔中时,病猪几乎无任何反应;当肠管嵌闭在脐孔中时,肿胀硬固,有热痛,病猪腹痛不安,有时呕吐。
治疗脐疝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幼龄猪脐孔较小,脱出的肠管也较少时,只要把肠管还纳腹腔后。局部用绷带扎紧,不使肠管外掉,脐孔可能闭锁而治愈。如果脐孔较大或是发生肠嵌闭时,就需要实行手术闭锁脐孔。手术前要停食1天,手术时病猪仰卧保定,做好术前准备后,手术部剪毛洗净,徐碘酊消毒,脱碘后,用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疝囊,一定注意不要损伤疝囊内的肠管。将肠管还纳入腹腔。如果肠管与囊壁有粘连,要仔细进行剥离。连续缝合腹膜,对脐孔肌肉破口用较粗丝线作结节缝合或水平褥式缝合。最后撒布磺胺粉或青霉素粉,皮肤做结节缝合。对于用绷带局部压迫法不能闭合的较小济孔,也可以采取手术的方法。
(2)腹壁疝:

主要是由于外界的钝性暴力如冲撞、踢打等作用于软腹壁,使皮下的肌肉、健膜等破裂,造成肠管脱入皮下。形成腹壁疝。发病后可看到在受伤后的腹壁上出现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柔软肿胀,小的如拳,大的如小儿头。肿胀界限情楚,热痛较轻,用力按压时随着其内容物还纳入腹腔而使肿胀变小,触诊可发现腹壁肌肉的破裂口。治疗腹壁疝主要是手术。手术前要给病猪停食l天,手术方法同脐疝的手术。
(3)腹股沟阴囊底:

主要是公猪腹股沟管过大,肠管特别是小肠从腹股沟管掉进阴囊内而发病。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才发生的。病猪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阴囊增大,腹压增大时症状加重,触诊时硬度不一。可摸到疝内容物,也可以摸出睾丸。将两后肢提举时,可使增大的阴囊缩小而达到自然整复的目的。少数病猪可变为嵌闭性疝,这种病猪多数肠管已与囊壁发生粘连。
治疗猪的阴囊疝,特别是嵌闭性阴囊疝,应采用手术疗法,效果比较确实。一般手术和睾丸去势同时进行。手术的方法是,将病猪倒吊保定,将阴囊及其周围洗净、消毒,局部麻醉。在阴囊前下方,腹股沟外环上作一与纵轴平行的切口,切口的长度应按照猪的大小约为5~10厘米,暴露鞘膜后,通过切口分离总鞘膜。若为可腹性阴囊疝,将总鞘膜连同睾丸及其鞘膜腔内肠段一起与阴囊分离并拉出切口之外,用手指将鞘膜腔内的肠管还纳腹腔内。如为鞘膜内粘连,可将鞘膜切开,用手指剥离后再还纳腹腔内;若为嵌闭性疝,则须扩大狭窄的内环,根据肠管的情况,对嵌闭性肠管适当的处理后再送还腹腔。在确认还纳全部内容物后,将鞘膜和精索一起扭转数周后,至腹股沟管外环处结扎精索,在结扎线下方1~1.5厘米切断精索。将断端缝合到腹股沟环上。若腹股沟环仍很大,则必须再作几针结节缝合。皮肤和筋膜分别作结节缝合,切口碘酊消毒。手术后的猪不要喂的过早、过饱,减少运动。很快便可愈合。

猪喘气病的临床症状 猪喘气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喘气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消耗性呼吸道传染病。猪喘气病是危害生猪养殖业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是咳嗽和气喘,病理变化的急性病例以肺水肿和肺气肿为主;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见肺部虾肉样实变。病猪的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育肥期延长。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喘气病的临床症状猪喘气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流行病学

猪喘气病只发生于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发病率较高,其次是妊娠后期和哺乳母猪,妊娠猪多呈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饲养密度过高也容易诱发本病。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原,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一旦传入猪群,如不采取严格措施,很难彻底根除。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同时气管上纤毛受到损害,机械吸附和清除外来病原的作用下降。

2、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新疫区和新发病猪群,尤其以仔猪和妊娠及哺乳母猪多见。病初精神不振,低头,站立一隅或伏卧于地,体温正常或稍高,呼吸次数剧增至60~120次/分,呼吸困难,严重的张口喘气,有喘鸣声,口鼻流泡沫,呈腹式呼吸,有时发生痉挛性咳嗽,食欲减少或废绝,黏膜发绀,常因衰竭和窒息死亡,病死率较高,病程7~10天,不死会转为慢性。

慢性型多见于老疫区或由急性转变而来,常见于老疫区的成年猪。主要表现长期的咳嗽,以早、晚驱赶进食和运动后最为明显。咳嗽时站立不动、拱背、颈伸直、头下垂、用力咳嗽多次,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病初食欲变化不大,以后减少,新生仔猪和小猪感染后,极少出现呼吸道症状,但被毛粗乱,消瘦衰弱,生长缓慢,易形成僵猪,中猪以肺炎症状为主,病死率低,病程2~3个月,甚至更长。

隐性型可由急性和慢性转变而来或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后不显症状,以成年猪为主,仅在寒冷刺激时发出咳嗽声,但可在饲养管理恶劣或其他疾病诱发而出现急慢性病症。

3、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双侧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急性死亡可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两肺呈对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中间叶的腹面和部分膈叶前部下缘,呈实变外观,颜色多为灰红色或浅紫色、半透明,呈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性加重,病变部颜色浅红色、灰白色或灰红色呈胰变或虾肉样变。气管内有粘性痰液,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切面湿润、灰白色,有时边缘轻度充血。继发细菌感染时,肺和胸膜有纤维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

4、诊断

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直接、快速和简便的优点,尤其是对隐性感染可疑感染猪的诊断,发现肺脏呈现双侧对称性实变即可确诊。

病原学检测:采集病猪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为样本,先接种液体培养基,再转入固体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7~10天长成肉眼可见针尖和露珠状菌落,表面颗粒状;染色镜检常见有环状、点状、球状和杆状形等多形态的支原体。

5、防治措施

实行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引种次数,降低引进带毒猪的风险,必须引种时,须经检疫和隔离。遵循全进全出原则,减少仔猪寄养和不同阶段的混养。实施早期断奶技术,减少病原从母代传给子代的机会。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保持厩舍清洁、干燥通风,避免高密度饲养,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疫苗接种适用于断奶仔猪、架子猪、种猪及妊娠2个月以内的母猪。按瓶签规定的头份数,以每头份苗5mL灭菌生理盐水的比例稀释,充分摇匀后从右侧胸腔倒数第六肋骨至肩胛骨后缘3~7cm处进针,进行胸腔穿刺注射。

治疗可以用10%盐酸林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5天为1个疗程,必要时进行2~3个疗程;也可按每吨饮料中添加200g粉剂,连用3周。20%氟苯尼考按每千克体重0.2mL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30%的替米考星按每千克体重0.1mL皮下注射1次即可。泰妙菌素按每吨饲料中添加2.5kg,连用2~4周,效果良好。林霉素按每吨饲料添加100g粉剂,连用3周。丁胺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10mg肌肉或皮下注射,连用3天。泰乐菌素每千克体重15mg肌肉注射,连用3天。每吨饲料中添加50~200g金霉素或每吨饲料中加500g土霉素,连续使用3周。

1、流行病学

猪是该病的传染源。病原体在猪体和猪受污染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存在,并在猪体内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病猪在消除症状后半年到一年内仍然可以检查出病菌。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外购猪的污染,往往是从患病仔猪的母猪感染而来。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病原由受感染猪的咳嗽、气喘和打喷嚏排出,经健康猪的呼吸道感染发病。

该病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发病季节明显。但是近年来该病在炎热的夏季也时有发生。猪场通风不良、环境拥挤、气候突变、寒冷、潮湿、拒食和卫生条件恶劣等因素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如果继发感染则病情加重。常见的继发病原体有巴氏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等。

2临床症状

在急性型的初次发病猪中,育成猪、怀孕母猪和仔猪偏多,猪哮喘或呈腹式呼吸,常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体温正常,继发感染时体温大幅度降低,食欲减退或废绝,消瘦,病程迁延。病猪最后窒息死亡,死亡率较高。

慢性病例常见于架子猪、育肥猪和老疫区的母猪。猪慢性咳嗽,采食前后和剧烈运动后咳嗽明显,严重时出现痉挛性咳嗽。饲养管理条件发生变化和气候突变时症状加剧。病猪体温不高,但是渐渐消瘦,生长发育迟缓,被毛粗乱,病程长达2个月至半年以上,死亡率不高。如果继发感染,则引起急性死亡。

3剖检变化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两侧肺的尖叶、心叶和主叶下缘呈对称性胰样变质,背面两侧肺间质也呈胰样变化,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呈灰白色,有时边缘轻度充血,切面湿润,淋巴组织呈弥漫性增生。

4诊断与鉴别

确诊必须从病料中分离到致病性支原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成功培养猪肺炎支原体才有可能生产足量的抗原进行血清学试验、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快速血清平板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试管补体结合反应试验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

鉴别诊断上应与猪流行性感冒和猪肺疫区别。猪流行性感冒突然暴发,传播迅速,体温升高,病程较短(约1周),流行期短。而猪气喘病则相反,体温不升高,病程较长,传播较缓慢,流行期很长。猪肺疫的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和纤维素性胸膜炎症状,全身症状较重,症程较短,剖检时可见败血症和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慢性病例体温不定,咳嗽重而气喘轻,高度消瘦,剖检时在肝变区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化脓灶或坏死灶。而气喘病的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肺有肉样或肺样变区,无败血症和胸膜炎变化。

5防治措施

根除猪气喘病,除了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外,必须从猪群中剔除隐性感染的猪,通过加强管理,增强防寒保温、降温防暑措施,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1)增强免疫力,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7日龄仔猪猪支原体肺炎的第一个自由灭活疫苗,提振了15日龄。认真做好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等常规疫苗的免疫工作,避免混合感染。

(2)加强管理,实行科学饲养,增强猪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全封闭的猪场严格控制进入车辆,并尽量减少应激影响和各种外部不良因素的刺激。

(3)坚持自繁产仔的方法。原则上避免从外地引进猪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措施。但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必须从外地引进猪时,要从无疫病区引进,引进后采取严格的隔离观察措施。隔离观察一个月后,确认健康没有疾病才可混群饲养。同时,推广人工授精繁殖技术,避免公猪和母猪直接接触而感染发病。

6结束语

该病现呈零星散发和小区域流行,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为了严防该病,一定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出台并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同时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开展检疫净化工作。改善养猪生产条件,定期驱虫、消毒,以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仔猪副伤寒病


1.病原
本病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菌,不形成芽胞和荚膜,一般均能运动,为革兰氏阴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沙门氏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强,干燥和冷冻对细菌无多大影响。对干燥的抵抗力强,可经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上壤中能生存10个月。

2.流行特点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不断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发病。还有的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内感染或脐带感染。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而不引起发病.但当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细菌通过猪体毒力增强,结果可使其它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多。据我们根据142例统计,主要发生于12月及1-2月。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等都是发病的主要诱因。当然,带菌猪的存在,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更有利于本病传播和造成流行。我们也曾见到,似无不良诱因时,也引起慢性发生的病例。

本病主要是2-4月龄、体重10-170千克左右的猪发病。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但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有时可引起很大的损失。我们曾在京郊两个国营农场观察到,一个农场因饲料突变和卫生条件差引起一次流行死亡107头,死亡率达50%;另一个农场因长途运输、护理及到场后管理不当,引起一次流行死亡314头,死亡率达41%,而且绵延不断,持续1.5-2个月之久,虽经采取防治措施,也不能终止其流行。

猪副伤寒带菌猪较普遍,病原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中,因此有些地区本病长期存在,时而爆发,时而暂停,几乎每年所生小猪都有一部分发生,构成本病的常在性,是其另一特点。
据实际观察,当有些传染病发生时,常有副伤寒的继发或合并发生。我们对送检猪只142例统计,单纯副伤寒104例,并发巴氏杆菌病6例,猪瘟并发32例。所以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决定于仔猪抵抗力的强弱、传染方式以及细菌的数量毒力,短的两天,长的一个月,通常为4-6天按症状分急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1)急性(败血型):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喜藏于垫草内,寒颤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粗乱无光,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病期为3-5天,死亡居多。

(2)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病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俐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沽污.有时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的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食。喜喝脏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甚至体瘦如柴,皮包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据观察,流行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在2-5天死亡;发病一周后急性死亡较少,一般在8-10天死亡,慢者多在病后半月以上死亡,甚至有长达两个月的。不死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住猪.

4.病理剖检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肿大,呈暗紫色,触之似橡皮样感觉,切面蓝红色肝。胃肠粘膜红肿,形成皱褶,上附粘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皮肤上紫红色斑块。病程长的病例,大肠枯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

慢性病例的典型病变主要在大肠,特别是盲肠和结肠前段粘膜坏死和溃疡。初期肠壁淋巴滤泡发生肿大,为绿豆至黄豆大,逐渐演变发生坏死,向四周扩延,边缘隆起堤状,中央下陷,坏死物呈灰绿、黄褐、污黑等不同颜色,肠壁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溃疡。有的溃疡互相融合,形成小块溃疡。有的病例,见整个肠粘膜,特别是盲肠,发生弥漫性坏死及靡烂,表面被覆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粗糙不平,肠壁变厚缺乏弹性。也见有表层粘膜条状坏死的。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紫色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坏死灶,脾脏有的正常,有的脾髓增生肿大,质度变实。也有见小叶性肺炎的。

5.诊断
慢性副伤寒由于发病特点、症状及剖检变化,都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但急性病例与猪瘟、猪丹毒很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发生于24,4月龄小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致病应激因素存在。
(2)临诊症状: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结合其它材料综合判断。典型的症状是持续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
(4)细菌分离:急性病例可以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如已分离到沙门氏菌,也须结合其它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排除混合感染,综合判定。

6.防治措施
(1)预防
①未发病时的预防工作:如前所述,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促进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该改善管理和卫生条件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以减少感染机会。哺乳仔猪提前补料,防止乱吃脏物,断乳仔猪根据强弱大小,分槽饲喂,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适当补充矿物质,防止突然更换饲料。有放牧条件的地方,每天出外放牧活动更好。

其次,在本病常发地方,可对1月龄以上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进行预防。注射法:用20%氢氧化铝稀释,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少部分猪注射后有减食等反应,但无不良后果。口服法: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成每头份5-10毫升,掺料中喂服。口服免疫反应轻微。

②发病后的措施: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进行预防。连喂3~5天,有预防效果。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2)治疗: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并指定专人负责照料,治疗方法甚多,介绍数种供选用。
吠喃唑酮(痢特灵):每日0.4-0. 6克,分两次内服,连服3-5天。据试验观察疗效显著。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克计算,每日两次口服,连服3天。
复方新诺明:每天每干克体重0. 07克,1天2次,口服,连用3-5天。
磺胺眯:按每千克体重0.2-0.4克计算,分两次口服,连用3,5天。磺胺-5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PQ或磺胺甲基异嗯唑(SMZ)等与抗菌增效剂(TMP)按5:1混合,按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内服,每日2次。

猪李氏杆菌病


脑膜脑炎型:多发生断乳后小猪,也见哺乳仔猪。病初意识障碍,肌肉震颤,运动失常,作圆圈运动,或无目的行走,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呆立,或头颈后仰,两前肢或四肢张开呈典型观星姿势,或后肢麻痹拖地而行。严重的侧卧,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乱划,病猪反应增强。病程1~3天,长的4~-9天。

混合型:常突然发生于哺乳仔猪。体温升高到41~42度,吮乳减少或不吮,粪干尿少,中、后期体温降到常温。多数病猪表现脑膜脑炎症状。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粪便消毒处理,灭鼠,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2)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严格消毒。病猪尸体深埋或焚烧。

治疗以链霉素较好,但易产生抗药性。大剂量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取得一定疗效。有人认为,氨宁青霉素加庆大霉素效果较好。可选用下列组方(中西医结合)即20 磺胺 钠注射液5毫升肌注,同时肌注水肿克星2毫升。每日2次;有神经症状可肌注苯巴比妥钠1毫升,连用3日;中药用金银花藤叶、山桅子根、野菊花、茵陈、钩藤根、车前草各5克,煎水灌服(为5~10千克体重仔猪量),连服3天;全群猪料中混四环素,浓度为600毫克/千克,连用1周。疗效很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04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