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临诊上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以10日龄以内仔猪高度死亡率为特征。我国有本病发生,给养猪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1.病原
本病原属冠状病毒属,是单股RNA。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病毒颗粒形态不甚规则,呈球形、椭圆形和多边形,并可看到外膜和具有日冕特征性表面突起。病毒直径约80^90纳米。一般可用易感仔猪人工感染或细胞培养的方法繁殖病毒。病毒能在猪肾单层细胞,猪甲状腺细胞,唾液腺细胞及狗肾细胞中生长。在急性期时,几乎病猪的全部内脏器官均有病毒存在,但很快消失,而
比较长时间存在于病猪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肠内容物、排泄物及肠系膜淋巴结中。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56度经45分钟,或 65℃经30分钟可杀死。在冰冻条件下,病毒很稳定,在-20`C低温中可存活6-8个月以上。在pH4 ^- 9环境中保持稳定,但在pH3时死亡。乙醚和氯仿对病毒有灭活作用。病毒经直射阳光照射6小时死亡,可是放在暗处历时7天还保持其感染力。紫外线能使病毒很快死亡。本病毒不耐干燥和腐败。一般消毒药可杀灭,如0. 5%石碳酸在37C经20分钟可杀死。

2.流行特点
除猪外,其它动物对本病均不易感。但可从内服病毒的猫、犬(7-14天)、狐狸(15天)和燕八哥(32小时)的粪中回收到病毒。

各种年龄的公猪、肥育猪及断乳仔猪均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轻微,并可自然康复,以10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死亡率最高,可达100%,随年龄增大死亡率稳步下降。如某种畜场哺乳仔猪死亡率达90%,而种公猪、母猪发病率虽高达84%~92%,但无一死亡。从日本的一篇报道中可看出年龄与发病和死亡率的关系

病猪及康复后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通过吃入含有病毒的饲料和饮水而传染。经呼吸道亦可传染,特别是密闭式猪舍,湿度大,猪只集中更易发生。有密切关系据试验观察,约50%感染康复猪在康复8周的猪粪中仍有病毒存在,带毒最长达104天。这些猪如果引入一个易感猪群,便能引起本病爆发。人、车辆、鸟类、动物等亦可能成为机械性传播的媒介。

一般来说,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我国大多流行于冬春寒冷时节,在产仔旺季发生较多。在新发病猪群,几乎全部猪只均可感染发病,病后并能获得主动免疫力。在老疫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低,症状较轻,死亡很少,甚至不发病,但在断奶后也可感染发病,因此,饲养头数较多的猪群,一年四季可能连续不断地发生本病。

3.症状
本病潜伏期较短,仔猪为12-24小时,大猪为2-4天,本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仔猪的典型临诊表现是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白色,内含未消化的小乳块。病猪迅速脱水,体重F降,精神萎顿,被毛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颤栗,口喝,消瘦,于2-5日内死亡,一周龄以下哺乳仔猪死亡率为50%-100%,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降低,病愈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成为僵猪。

架子猪、肥猪及公猪主要是食欲减退或消失,有时可见呕吐,然后是水样腹泻,粪水呈黄绿、淡灰或褐色,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5-7天病情好转随即恢复,极少死亡。妊娠
母猪发病后少见流产。大猪病状轻重不一,有时奶猪已感染发病而哺乳母猪本身确无明显症状出现。

体温大多数正常或低于常温,也有少数病例在前期体温升高1'C左右,但在主要症状出现后体温即正常或低于常温。

4.病理剖检
一尸体消瘦,仔猪脱水现象明显。最常见的肉眼变化为卡他性胃肠炎,其程度轻重不一。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部粘膜轻度充血,小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肠壁变薄而缺乏弹性,粘膜有轻度充血,肠系膜血管常充血扩张,淋巴管中缺少乳糜。肠系膜淋巴结红肿。亦有报告见有较严重的病变病例。

将空肠剪开,用生理盐水将粪便冲掉,在玻璃平皿中铺平,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变短或萎缩,上皮细胞变性、坏
死和脱落。病状严重病例还可有其它器官的变化。

5.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易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泻相区别。主要的诊断要点如下:

疾病发生较突然,传播迅速,常在数日内传遍猪群,大小猪只都可感染发病。

(1)临诊症状:主要是严重的水泻。哺乳仔猪发病后死亡率最高,随年龄增加死亡率渐低,大猪发病后常1周内自行康复,极少死亡。

在有条件的单位,必要时可人工感染易感仔猪,观察发病情况。

(2)病理变化的主要特点:胃内充满凝乳块;小肠壁变薄,充满黄绿色液体;小肠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以及组织学检查时小肠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等。

国内已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诊断。取急性病猪空肠,制成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胞浆内发现亮绿色荧光,便可确诊。

有条件的单位,还可进行病毒分离,新生仔猪接种及测定中和抗体。

一般认为被感染而康复的猪对本病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其免疫期长短说法不一。哺乳仔猪也可以从免疫母猪初乳中获得相当免疫力。据此,在发病猪场,作为一种紧急措施,经领导同意,可以将病死小猪小肠及内容物搅碎后,给临产前1个月的母猪内服,使之感染发病,这样,所产仔猪在哺乳期可以不发生本病。也可以应用免疫血清或康复猪全血对新生小猪口服,进行治疗或预防。某畜牧场用痊愈血治疗发病哺乳仔猪,每次G了服10毫升,经两次口服,即愈。

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也快,一旦发病后,采取隔离,消毒等一般防治措施效果不大。事实上,有些规模不大的猪场,全场的猪在短期内爆发感染后而获得免疫,本病即可停止流行。规模较大的猪场,一旦发病后,可经请示后,对未分娩母猪及年龄较大猪只用人工感染方法,使之短期内发病后,可使疫情中止,这是一种可行的措施。

平时应注意不从疫区病场引入猪只,以免传入本病。这是本病安全猪场最关键的预防办法。

精选阅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为B类动物疫病。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那么猪传染性胃肠炎都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是什么?

出现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发白色。病猪迅速脱水,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战栗、口渴、消瘦,于2~5日内死亡。架子猪、肥猪及成年公母猪主要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水呈黄绿、淡灰或褐色,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大病情好转随即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供治疗。停食或减食,多给清洁饮水或易消化饲料,小猪进行补液、补液盐等措施,有一定良好作用;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效果不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可试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预防。

以上就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如果症状轻微,猪只会自然康复,但是如果发病严重,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平时加强猪舍管理,做好消毒工作,气温骤变的时候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不同日龄的猪都可发病,仔猪更易发病,患病仔猪严重腹泻,死亡率高达100%。若防治不力,将严重影响生猪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1、发生原因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乳汁、鼻液、粪便中排除病毒,进而污染饲料和空气等用具;这些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其他健康猪体内。本病多发生在冬季,在炎热的季节不会发生。其传播速度很快,在短短的1周内可以很快使病毒传播开来,尤其是在新疫区,在老疫区则为地方行性或间歇性发生,发病猪不多,10日龄至6周龄小猪容易患病,而隐性感染率却很高。

猪传染性肠胃病的病毒属于RNA病毒,寄生在病猪的各个器官与血液以及排泄物中。其中病猪的十二指肠组织、肠系肠淋巴结和空肠的含毒量是最高的。在发病早期,呼吸系统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对很高。猪舍的温度是影响病毒繁殖的最关键的因素,在较冷的环境下含毒量要比较热的环境下的多,所以冬季易发本病。病毒不具有耐热性,通常在高温下很快会死亡,低温时病毒可以长时间的保持感染性。如果将病毒放在阴暗处,可以持续七天保持感染力,寄生在肛肠内的病毒在零下20℃可以保存长达6个月,但阳光照射6h就会被晒死。

目前本病只感染猪,至今还没发现其他家畜有感染。任何年龄猪都会发作,特别是在刚出生到两周岁之间,死亡率最高。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康复后携带病毒的猪。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即使通过排便将其排出也需要8周左右。传染途径主要是猪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在经过消化道时感染;也可能是猪舍的湿度太大,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尤其是在密集的场所极易传染。

2、防治措施

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为了防治该病的传播,不要引进带病猪,禁止工作人员、其他家畜以及用具的乱用;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在购进猪时,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应从健康地区购进;特别是在冬季或是春季较冷时,同时对购进猪进行严格的饲养观察。一旦发现病猪,要进行严格消毒,尽早将病猪隔离。

在平时多留意猪舍的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猪舍的卫生直接影响猪的健康问题。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最好能保持猪舍的温度在30℃左右和一个较为干燥的湿度。一旦发现猪舍的温度潮湿或闷热时,就必须立刻给猪舍换入新鲜空气,保持猪舍干净的环境。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增强猪的抗病力。对于大规模养猪,更是要注意猪舍的安全卫生与病猪的防治措施。

时刻准备做好防疫工作。对于新引进的猪群或是以前发病的疫区,要定时给猪群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做好一切准备。对于该病常发生在猪舍或猪场,因此要对症下药:免疫妊娠母猪在产前20~30d左右注射2mL,主动免疫初生仔猪注射0.5mL,10~50kg体重猪注射1mL,50kg体重以上的注射2mL,免疫期为6个月。应用康复猪的血清,每天给小猪进行服药10mL,对于仔猪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使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可以减轻症状。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肺炎以及球虫病等,这些病能够很快地加重病猪的病情,是引起病猪死亡的直接因素。因此发现病猪可以先用类似氟哌酸、恩诺沙星、链霉素、痢菌净、硫酸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3、讨论

平时要注意对猪的免疫保护,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免疫,很多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免疫系统对活病毒的抗原产生的抗体才是最有效的。但所有的关键基础都是建立在猪舍的清洁环境的基础上,只有保障猪舍的卫生安全,才能真正的预防病毒。

1、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在病猪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都能存活,并能迅速繁殖。全年都可发生,在低温寒冷季节可长期存活,特别在冬春换季、天气骤变和产仔季节发病率最高。康复的病猪能永久性带毒,需常期进行预防。一旦发病,病猪带毒、排毒可达2~8周,排出的病毒对饲料、饮水、空气等造成污染,健康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并呈散发性、急性或流行性传染,传播速度快。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最为敏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若及时治疗则死亡率降低,但严重影响生长速度。
2、发病因素
1)秋冬和早春季节,圈舍内温度低、湿度和温差大、空气不流通、气体污浊。
2)程序化免疫不规范或不合理、疫苗使用不当、群体免疫力低、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
3)防疫、消毒等不规范,工作不彻底。
4)饲养管理不当,应激预防及处理不到位,断奶仔猪突然断奶或更换饲料。
5)仔猪日常摄入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
3、临床症状
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脱水,不同日龄的猪临床症状不同。
3.1仔猪
发病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42℃、呕吐、口渴、脱水明显、体重迅速减轻,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且常含有凝乳块,并有恶臭味。两周龄内、特别是出生后48h或5~7日龄内的乳猪吃奶后突然神情呆滞,喜卧,呕吐(呕吐物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同时发生剧烈腹泻,食欲不振或废绝,皮毛无光,走路摇摆,眼球下陷,因迅速脱水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3.2育肥猪
病程约5~7d,多为急性,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达100%。症状不一,有的不明显;有的突然发病,呕吐、脱水、渴欲增强,厌食或不食,极度消瘦,同时伴有急剧水样腹泻,排出含少量未消化食物的灰白色或灰褐色的水样粪便(有腥臭味)。
3.3种母猪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发生接触性感染。大部分治愈母猪带有病毒,症状不明显,无腹泻;有的哺乳母猪出现体温升高,泌乳下降或无乳,呕吐,厌食,腹泻。
3.4后备公、母猪与育肥猪症状类似。
4、剖检病变
尸体消瘦,脱水明显,皮肤和肌肉缺乏弹性;剖检胃和直肠可见程度不一的卡他性炎症;肾脏混浊、肿胀并有脂肪变性;有的并发肺炎;其他器官无明显的肉眼病变。胃肠内因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而膨满,胃底部黏膜轻度或重度充血;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小肠黏膜重度充血,部分脱落,充满气泡和凝乳块;肠壁变薄,弹性下降;肠管内存在透明或半透明状的黄绿色或灰白液体;小肠系膜淋巴管内没有乳糜,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呈紫色、切面外翻且多汁,有褐色液体流出。空肠和回肠肠壁变雹半透明,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之比为1:1(正常猪为7:1);若将空肠剪开,用生理盐水冲掉肠内容物,平铺在玻璃平皿内,加少量生理盐水,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可见空肠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5、防治要点
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尽量减少死亡。
5.1预防措施
1)勤打扫圈舍,清理干净病猪排泄物等,确保环境优良。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或50%百毒杀按1:3000的比例彻底喷洒消毒1~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或1%~3%漂白粉溶液。每次消毒后,用清水冲洗1~2次。
2)冬季每10d对圈舍消毒1次,1%百毒杀按1:600的比例、强力消毒王按1:1000的比例或过氧乙酸按1:2000的比例对猪体进行喷洒消毒。猪场周围环境和地面做到每周消毒1~2次,消毒后喷撒“护舍安”,促进舍内微生态菌群平衡,改良猪舍环境,干燥抑菌除臭,避免病原扩散。同时杜绝非工作人员入内,防止外来病原侵入。
3)冬春寒冷季节气温温差大,随时注意调整圈舍内温度,勤换垫料并随时加厚或使用保温设备进行保温,确保保育舍和育肥舍舍温分别保持在32和26℃以上。
4)引进种猪或仔猪时,严格做到猪场净化4~6个月、传染性胃肠炎症状消失2个月和血清监测为阴性后方可引进;引进后要隔离观察2~4周,确认无疫情后方可混群饲养。
5.2疫苗接种
1)妊娠母猪分2次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即在产前60d和15d,经后耳穴分别注射3mL弱毒冻干苗和2mL灭活菌苗,仔猪通过吸入母乳增强免疫力。
2)1~2日龄、体重10~15kg及50kg以上的仔猪分别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0.5、1.0、2.0mL,确保6个月有免疫力。
5.3西药治疗
针对病猪(特别是发病仔猪)不同症状,认真分析,对症治疗,及时做到全群投药。
1)一般患猪。发病初期,将500羽份鸡新城疫Ⅰ系苗用500mL蒸馏水稀释(注意现配现用),仔猪、生长猪、育肥猪注射剂量分别为3~5、7~10和15~20mL,1次/d,连用2d。干扰诱导效果明显。
2)母猪。妊娠母猪尚未感染时,在产仔2周前,将感染猪的肠道组织粉碎、拌匀后进行饲喂,使母猪接触强毒,增强产仔期免疫力。同时加强管理,确保母猪在产后3周具有抵抗力。
3)育肥猪。能采食和饮水的猪,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葡萄糖及补液盐,连饮5d;100kg饲料中加入0.4%~0.6%黄芪多糖、2~6g灵芝多糖或10g金丝桃素等抗病毒的中药,连喂1周。若出现脱水及酸中毒症状,除及时补充水分外,按照0.3%的比例将小苏打混入饲料饲喂。
4)仔猪。对呕吐的仔猪:肌肉注射VB1注射液2~5mL/头,2次/d,连用2d。对耳、鼻、四肢下部青紫的仔猪:肌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5mL,2次/d,连用2d。对脱水的仔猪:灌服葡萄糖和氯化钠水溶液补充体液,每次20mL,5次/d;或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冷开水1000mL配成口服液,让仔猪自饮;或链霉素30万~50万IU、庆大霉素4万~8万IU,混合溶解后灌服,2次/d,连服2~3d;或使用氟哌酸散0.3~0.5g/kg体重,温水溶解后灌服,2次/d,连服2~3d。对严重脱水和不能饮水的仔猪:每千克体重采用地塞米松2~3mg,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75mL,VB125mg,VC50mg,磺胺间甲氧嘧啶钠250mg;或地塞米松2~3mg,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75mL,VB125mg,VC50mg,链霉素100万IU,1次/d。对不吃不喝的仔猪:肌肉注射痢菌净注射液,2mL/头,并内服黄连素片,1~2片/次(每片0.5g),2次/d,连服2~3d。为防止2周龄以下仔猪发生继发感染,可口服磺胺脒0.5~4.0g、次硝酸铋3~5g、小苏打2~4g的混合液,也可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2~4mg/kg体重,2次/d。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和防控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都属于高度接触性的消化道传染病,分别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和类冠状病毒而导致。猪传染性胃肠炎一般潜伏期很短,传播速度快,数日内可蔓延到全群,在治疗方面常用药物没有疗效。猪流行性腹泻有一定的季节性,对仔猪进行治疗后可痊愈。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和防控。

1、发病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通常在每年的12月份至第二年的3-4月份发生,夏季有时也会出现发病,但发病率相对较低。哺乳仔猪、断奶仔猪以及育肥猪感染病毒后都会出现发病,而成年母猪较少出现发病,发病率大约只有15%-19%。其中对哺乳仔猪造成最严重的危害,死亡率平均能够达到50%左右。一般有1头猪出现发病,就会在1周内导致同圈或者相邻猪出现发病,2-3周之后就会终止。

猪流行性腹泻,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能够发生该病,其中哺乳猪以及生长期、育肥期猪都能够发病,而母猪的发病率在15%-90%变化。小于2周龄的仔猪患病后的死亡率能够达到100%,而大于10日龄的仔猪患病后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往往越小日龄患病越容易发生死亡。病猪和康复后病猪排出的粪便都存在大量病毒,从而传播该病。

2、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通常突然出现发病,先发生呕吐,往往在哺乳后吐出黄色黏稠乳块或者含有没有消化食物的呕吐物,接着经常出现水样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粪便,且其中含有没有消化的凝乳块。精神沉郁,快速发生脱水,体质严重消瘦,体重减轻,被毛粗乱、逆立且失去光泽,往往经过2-5天发生死亡。对于小于10日龄患病的仔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往往会全部死亡。而随着猪日龄的增长,机体耐受力不断增强,从而死亡率有所降低,但病愈后的仔猪增重缓慢,抑制生长发育,甚至形成僵猪。幼猪的发病率要比哺乳仔猪低,主要症状是突然出现水样腹泻,排出灰褐色和绿色的稀糊状粪便,食量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少数猪在腹泻初期会伴有呕吐,病程可持续1周左右,如果没有发生严重失水且没有出现继发感染,能够逐渐康复。成年猪感染后往往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些会发生轻度水样腹泻,或者暂时性排软便,不会严重影响体重。

猪流行性腹泻。病猪通常在哺乳后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发生严重水样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机体快速脱水、消瘦,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小于1周龄的仔猪在出现腹泻后经过2-4天会由于严重脱水而发生死亡。保育猪、育肥猪患病后,会突然出现水样腹泻,排出茶褐色或者灰色粪便,且在腹泻初期有时会伴有呕吐、食欲减退症状。成年猪患病后大部分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有些会出现轻度水样腹泻或者短暂性排出软便,不会明显影响体重。妊娠母猪患病后往往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或者只发生轻度腹泻,但哺乳母猪患病后会明显衰弱,食欲减退,体温有所升高,停止泌乳,并发生呕吐和严重腹泻。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剪取病死猪2cm2的回肠或者空肠肠壁,将其在硬纸板上平铺,滴加适量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再洒布一层厚度为1mm的清水,放在放大镜或者10倍的立体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确定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之比,健康猪为7:1,而患有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猪为1:1,患有流行性腹泻的病猪为3:1或者2:1。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猪的心脏、脾脏、肝脏、淋巴结等新鲜组织,分别在肉汤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的恒温箱中进行24h培养,如果长出细菌即可排除细菌性腹泻。

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取腹泻早期病猪回肠和空肠的刮削物进行涂片,在室温条件下使用丙酮进行5min的固定,接着添加适量的荧光抗体,置于37℃条件下进行30min染色,然后使用pH值为7.2的磷酸盐缓冲液(PBS)进行10min洗涤,再使用蒸馏水进行5min洗涤,最后使用缓冲甘油进行封裱。放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如果上皮细胞和胞浆膜出现荧光,即表明传染性胃肠炎呈阳性。

4、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主要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二联灭活疫苗来预防该病,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免疫,妊娠母猪在产前25天可在后海穴接种4mL,免疫力能够达到100%;仔猪在35日龄接种1mL,免疫力能够超过90%。

对症治疗。病猪和发病母猪要立即隔离,并将仔猪寄养给同舍的其他健康母猪。发病母猪可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并使用补液盐来控制脱水,同时补充适量的蛋白质。把发病仔猪寄养到经过免疫的健康母猪处,使其及时获取母源抗体而促进康复,并配合注射适量的白细胞干扰素。断奶仔猪患病后,要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并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同时在饮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病毒药物,肌肉注射适量的白细胞干扰素,还要口服适量的补液盐来防止脱水。育肥猪患病后要立即隔离,并采取紧急接种疫苗,对全场进行全面消毒,还要采取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症状十分相似,哺乳仔猪一旦感染,症状明显,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人工接种仔猪后12-20小时出现腹泻、呕吐于接种病毒后12-30小时出现。腹水和运动僵硬见于接毒后20-30小时,最晚见于90小时。腹泻开始时排黄色粘稠便,以后变成水样便并混杂有黄白色的凝乳块,腹泻最严重时排出的粪便几乎全部为水份。呕吐、腹泻的同时患猪伴有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症状的轻重与年龄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脱水死亡,死亡率为50%,仔猪出生后感染本病死亡率更高。断奶猪、育成猪症状较轻,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腹泻可持续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和厌食。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治疗方面常用药物没有疗效,康复猪的全血或血清令新生仔猪口服,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猪场应立即隔离病猪,用2%-3%火碱消毒猪舍、运动场、用具、车辆等。发病者与健康猪严格隔离,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猪流行性腹泻:通常应用对症方法,可以减少仔猪死亡率,促进康复。病猪群每日补口服盐溶液(常用处方氯化钠3.5g,氯化钾1.5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常水1000ml)。猪舍应保持清洁、干燥。对2-5周龄病猪可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ml,连用3天,对新生仔猪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

猪的胃肠炎


多突然发病,且为急性。多次排便,粪稀软,糊状或水样,腥臭,混杂黏液或血。后期肛门失禁,里急后重。症候重剧时有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尿少色浓,呕吐,腹痛,口腔干燥,有舌苔,眼球下凹,呼吸急促,脉快而弱;全身无力,鼻镜干而凉,四肢末梢和耳尖寒冷,肌肉战抖,结膜紫蓝,昏睡或痉挛等中毒体征明显。最后可虚脱而死。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常查存放饲料,不喂霉变料,给充足清洁饮水。做好环境卫生,定期严格消毒积极防治传染病,定期驱虫。做好夏防暑冬保暖。

(1)病初缓泻用于便秘或排恶臭粪时,酌情给硫酸钠或人工盐5~50克,鱼石脂5~20克加水50~100毫升内服。若重症粪中有大量 液或血时,常用液体石蜡或植物油50~100毫升加水内服。若积粪已排仍久泻不止可选用 酸蛋白、次硝酸 各5~6克,混合分2次服; 酸蛋白6克、次硝酸 10克、小苏打8克,分2包,成猪每次1包, 日服2次;次硝酸 2~5克,矽炭银大猪5~20克、小猪0.5~1克,1次内服, 日服2~3次。

(2)抑菌消炎用痢特灵(味) 酮),每日5~10毫克/千克,2~3次分服;黄连素每日0.05~0.01/千克,2~3次分服;磺胺 5~10克、小苏打3~5克、 酸蛋白5~10克,2~3次分服;氨宁青霉素0.5~1克,加5 葡萄糖液250~500毫升,每日静注1~2次,同时用0.1 高锰酸钾300~500毫升内服灌服,疗效甚佳。

猪传染性姜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迟缓。常发生于2-5月龄的猪,现在几乎遍及世界养猪业发达地区

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条件只见猪发生,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最常见于2-5月龄的猪。在生后几天至数周的仔猪感染时,可能不发生或只产生轻微的鼻甲骨萎缩,但一般表现为鼻炎症状,病状消退后可成带菌猪。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菌存在于上呼吸道,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本病的发生多数是由有病的母猪或带菌母猪传染给仔猪的。昆虫、污染物品及饲养管理人员,在传播上也起一定作用。所以,健康猪群,女口果不从病猪群直接弓}进猪只,一般不发生本病。一般来说,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只要停止使用数周,就不会传递本病。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猪圈潮湿、寒冷,猪只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及缺乏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缺乏青饲料等,常易诱发本病,加重病演过程。

症状
受感染的小猪出现鼻炎症状,打喷嚏,呈连续或断续性发生,呼吸有鼾声,常用前肢搔抓鼻部,或鼻端拱地,或在墙壁一、食槽边缘磨擦鼻部,从鼻孔流出分泌物。分泌物先是透明水样的,继之为粘液或脓性物,甚至流出血样分泌物,或引起不同程度的鼻出血。在出现鼻炎症状的同时,病猪的眼结膜常发炎,从眼角不断流泪。由于泪水与尘土沾积,常在眼眶下部的皮肤上,出现一个半月形的泪痕,呈褐色或黑色斑痕,故有黑斑眼之称。有些病例,在鼻炎症状发生后几周,症状渐消失,并不出现鼻甲骨萎缩。大多数病猪进一步发展引起鼻甲骨萎缩。当鼻腔两侧损害大致相等时,鼻腔的长度和直径减少,使鼻腔缩小,可见到病猪的鼻缩短,向上翘起,而且鼻背皮肤发生皱褶,下额伸长,上下门齿错开,不能正常咬合。当一侧鼻腔病变较严重时,可造成鼻子歪向一侧,甚至成45度角歪斜。由f鼻甲骨萎缩,致使额窦不能以正常速度发育,以致两眼之间的宽度减少,头的外形发生改变。

有些病猪由于某些继发细菌通过损伤的筛骨板而侵入脑部,而引起脑炎。发生鼻甲骨萎缩的猪群往往同时发生肺炎,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病理变化

病变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病的早期可见鼻粘膜及额窦有充血和水肿,有多量粘液性、脓性渗出物蓄积。病的进一步发展,最特征的病变是鼻甲骨萎缩,大多数病例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受损
害,鼻甲骨上下卷曲及鼻中隔失去原有的形状,弯曲或萎缩。鼻甲骨严重萎缩时,使腔隙增大,上下鼻道的界限消失,常形成空洞。

诊断

如果猪群中出现典型的临诊症状,诊断并不困难,但在病的早期或轻型病例,单凭临诊表现实难作出诊断,常须借助于其它的方法。

预防

隔离饲养:凡曾与病猪或可疑病猪接触过的猪只,隔离观察3-6个月;母猪所产仔猪,不与其它猪接触;仔猪断奶后仍隔离饲养1-2个月;再从仔猪群中挑选无病状的仔猪留作种用,以不断培育新的健康猪群。发现病猪立即淘汰。这种方法在我国还较适用,但也要下功夫才能办到。用灭活菌苗免疫接种。

药物预防:哺乳仔猪从15日龄能吃食时起,每天可按每千克体重喂给20^30毫升金霉素或土霉素,连喂20天,有一定效果。或在母猪分娩前2^-3周至产后2周,每吨饲料中加入100-125克磺胺二甲基嚓啶和磺胺噻唑钠。

治疗:每吨饲料中加入磺胺甲氧嗪100克,或金霉素100克,或加入磺胺二甲基嚓啶100克、金霉素100克、青霉素50克3种混合剂,连续喂猪3-4周,对消除病菌、减轻症状及增加猪的体重均有好处。

有人介绍用链霉素治疗有较好效果,方法是:一月龄仔猪10万单位,4月龄仔猪15万单位,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也可用链霉素溶液(每毫升含5万单位)冲洗鼻腔。

对早期鼻炎的病猪,定期向鼻腔内注入卢格氏液。1%12%硼酸液、0.1%高锰酸钾液等消毒剂或收敛剂,都会有一定好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54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