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胎衣不下防治现状及中药应用前景

胎衣不下又名胞衣不下、胎衣滞留,是胎衣在产后12小时内不能自行脱落的一种病症。多与奶牛体质状况差,代谢、生殖内分泌激素紊乱,异常分娩、双胎或胎儿过大以及怀孕期胎盘发生炎症等因素有关。据报道,美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7%-8%,以色列统计了8 521头产犊牛,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17.8%,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更高。刘俊哲(1991)报道西安第二奶牛场1987-1988年间奶牛的发病率为41。60%,康顺之(1996)报道长沙市畜牧场饲养600多头奶牛,1990年胎衣滞留占妊娠牛的26.9%,1991年占32.7%。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病之一,常导致子宫内膜炎,使奶牛妊娠间隔延长,产奶量下降,甚至引起不孕而成为奶牛过早淘汰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该病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1 加强饲管 通过调查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要防治奶牛胎衣不下需:

1.1 尽力因地制宜的增加营养,按照产前高钙,产后低钙的原则,高产奶牛及时加喂骨粉。王玉海(1997)通过调查得出,单一饲料饲喂,胎衣不下平均可达37.33%,而混合饲料饲喂发病率为23.41%,加喂骨粉的奶牛发病率仅为9.32%。同时还有人认为,钙磷代谢障碍是引起胎衣不下及其他胎产病的重要因素,饲料中VA、胡萝卜素及碘、硒、锰不足时,也会使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增高。

1.2 尽量放牧或让奶牛多运动,提高产后动用骨钙的能力。王玉海还得出,放牧牛发病率明显低于圈养牛,平均低12.44%。

1.3 老龄瘦弱牛及早淘汰,青年母牛要有足够的饮水。合理安排配种时间,要尽量避免夏季产犊,以减少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杨兴国报道,奶牛的年龄、胎次越高,该病的发生率也越高(P0.01),炎热季节产犊奶牛的发病率在50%以上(P0.05)。

1.4 设置产房,认真做好接产工作,奶牛产后要有专门护理。需要接产时要严格消毒,切忌粗暴,必要时产后给予抗菌素及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据阎克敏(1994)经验介绍,助产时接收干净的羊水3 000ml,一次灌服,可加强子宫收缩,促进快速分娩。对胎衣不下的要根据保守疗法比剥离好,早剥离比晚剥离好的原则,采用正确的方法。即要保证对子宫少造成损伤,又要防止胎衣腐败,造成宫内膜炎及不孕等后遣症。祁生旺等(1996)改常规反剥法为挤剥法。对不太大的子叶,用食指和拇指夹信子叶,用其他手指握住胎衣颈,食指和拇指用力将母体胎盘部分(即子宫阜)挤出去,结果省力而且快,对较大子叶先剥离一端,另一端一挤即可。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对子宫皇楣伤小.对产后再孕有保证。吴继洪等结合药物催产素100单位肌注,四环素粉、10%Nacl配成溶液输入子宫内,经过36h一般胎衣可自行脱落,不脱落者按常规方法也极易剥离[103。对子宫颈口已收缩,手工伸不进子宫的可先用雌激素松弛子宫颈,然后剥离胎衣。更安全省时的方法是用50单位催产素加30g碘仿磺胺配成灌注液100ml注入子宫内,隔天注第二次,并配合全身抗生素及中药治疗,让胎衣自行排出。对胎衣发生粘连难以剥离的,为减少损伤可以不剥而采用药物治疗。

2 化药防治 现代医学认为,胎衣不下主要是胎盘绒毛组织与母体子宫阜不易分离和子宫收缩无力所致。在预防方面,多数人主张通过产前肌肉注射或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VE来预该病。还有人从产前30天开始,每5天肌肉注射VA、VD10ml,连用6次,效果显著。此外产后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肌肉注射已稀雌酚、红花针剂以及灌服葡萄糖均可促进胎衣排出,降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靳胜新(1998)报道对奶牛产前30天、15天各注1次亚硒酸钠VK注射液,产后3小时内注射1次人工合成催产素,能使胎衣及时排出。李学武等(1994)根据饲料情况及淀粉渣中亚硫酸、毛硒含量相结合,设计了成乳牛补硒试验。表明实验组乳牛的胎衣脱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尤其临产较近、用小剂量的实验组效果更好。孙福先等(1996)针对黑龙江地区映硒的特点,对奶牛产前30d、20d两次喂药左旋咪唑、亚硒酸钠和每头妊娠奶牛日粮中增加3mg亚硒酸呐的技术措施,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但也有人如Hidiroglou等在预产期前21-10天给奶牛肌注15mg亚硒酸钠和2040IUVK,结果给药组滞衣率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高于对照组。因此,这方面有待科研工作者进一步论证。此外,王应安(1996)应用围产康在896头奶牛上进行了预防酮病、生产瘫痪和胎衣不下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三项指标发病率试验牛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牛(P0.01)。 西兽医治疗本病以促子宫收缩,促进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分离,预防胎衣腐败和子宫感染为主。罗建平(1995)报道用缩宫素100单位、甲基硫酸新斯的明40mg在奶牛产后12h内胎衣不下时,分别肌肉注射,3h后胎衣自行排出,对奶牛的正常发情和配种无影响。子宫复原快,无副作用,治愈率可达93.3%,疗效较显著。孙福先也认为对胎衣超过12h不下者,马上皮下或肌肉注射缩宫素500-1 0001U,同促使子宫收缩排出胎衣。邓绍基1991-1994年用比赛可灵皮下注射治疗牛胎衣不下,痊愈率达96.6%,有效率3.4%。比赛可灵注射液学名为氯化氨甲酰甲基胆碱注射液,该药具有已酰胆碱的全部作用,经几年临床使用,药效极显著。此外,后海穴注射垂体后叶素50IU或皮下注射初乳40-50ml(颈部每侧各20-25m1)也可有效治疗本病。于石清(1995)用碘溶液(碘、碘化钾、蒸馏水)灌注于子宫壁和胎膜的间隙之中,对该病治愈率也很高。

3 中药防治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胎衣不下主要是母牛产后无力、风冷相干,致使血脉受寒,瘀血郁结所致。由于母牛产后出血过多,常引起津亏血燥,产道干涩,血入胞衣胀大,使瘀血恶露停留于胞宫,因而气虚,胞宫收缩无力,胎衣滞留。通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虚和气血凝滞两种。对气虚型要以补气益血,佐以行瘀为治则,气血凝滞型则以活血化瘀为治则。预防选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促进子宫收缩的中药。如杨玉成等于产前30天开始给奶牛添加中药防滞灵(有党参、黄芪、当归、白术等15味中药组成),每头每日100g,至分娩为止。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20.65%,同时产奶量和受胎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陈烈君(1986)用TDP从产前第5d开始照射阴蒂穴,每天1.5h,距离40cm,功率900w,连续5d,使发病率较比对照组下降25.81%。用氦氖激光照射阴蒂穴,功率0.003w,每次10分钟,也有显著预防效果。根据中兽医医药学的理论,蒋兆春等研制了中草药制剂祛衣散和祛衣灵分别对胎衣不下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使母牛的发情有效率和受胎率较西药对照组分别提高8.9%和6.8%。 利用中药治疗应以补气益血为主,佐以行滞祛瘀、利水消肿。张东明(1997)用熟地、当归、芍药、甘草、肉桂、炒黑大豆等中药组成黑神散加味对该病治愈率高。苏醒霖报道催衣饮(蓖麻根、土牛膝、黄酒)对胎衣不下治愈率可达98%以上,一般1剂见效。李鸿英用加味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该病,一般1剂即奏效,效果显著。梁升跃(1996)以补气温中、活血祛瘀为治则。内服催衣散(当归、川芎、车前子、党参、桃仁、黄芪、红花、益母草等)灌服可治。张鹏飞从龟板、党参、当归、益母草、红花、滑石等10种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组成龟参汤,配合西药土霉素、治胎衣不下多例,治愈率高达为95%,并有效的预防了子宫炎症,有利于再孕。赵金全(1997)用自拟的冬葵子汤(冬葵子、红花、桃仁等)治疗牛胎衣不下多例,治愈率达90.9%,效果较为满意。在西藏地区,人们还用雪莲花八味或叶假耧斗菜十三味治疗该病,也有显著效果。 在治疗方面,目前较多采用的仍是产后注射催产素,灌服活血化瘀中草药和手术剥离胎衣等传统方法。此外人们还在不断的寻找更为便利而又高效的其他疗法,如李呈敏等用氦氖激光25-45mw照射交巢穴,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共照1-4次。治疗23头产后48h尚未排衣的奶牛,治愈率95.65%。罗超应等根据针药结合尤其是穴位注射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的特点,开发研制了防治奶牛胎衣不下的纯中药复方制剂--当红奶牛福穴位注射液。在产犊后1次后海穴注射该药液40ml(含生药40g)可以减少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15.1个百分点。

4 中药防治前景瞻望 由此可见,用中药组方对胎衣不下进行防治是完全有效的可行的,它是数千年我国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利用现代仪器科研的结果。但是,目前在这方而的研究力度还远远不够,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大都是单纯集中在一些验方和临床疗效的观察上,缺乏深层次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在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4.1 进一步加强对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促进子宫收缩等中草药的普查工作,并从中筛选出一些资源丰富、功效确实的药物,进行重点的开发研究。

4.2 对已经明确防治功效的中草药,应加强其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4.3 在注重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方式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强生产工艺和制剂配方等方面的研究,使那些功效确实、成分和机理明确的中草药尽早转化为商品。

4.4 对那些功效显著、成分组成及结构已明确,但含量甚少或难以提取的有效成分,尝试着进行人工合成,从而进行大批量生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078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