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塘水质变清难肥水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泥鳅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突然变清几点原因:

1、由于长期不换水或换水量过少,水质过于浓厚,池塘底质发生了板结,池水就会突然变清,而且这种水质很快就会长出大量的青苔。

2、消毒剂长期大量使用。养殖户为了给泥鳅治病,连续大剂量的使用各种消毒剂,严重破坏了水环境的平衡,抑制了有益藻类的繁殖和微生物的生长。

3、连续阴雨天,池塘内的水质光照严重不足,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发生大面积老化、死亡引起的倒藻现象。

解决方法:

1、平时一定要养成定期换水的习惯,保持水质的肥嫩爽。

2、定期使用解毒活水素或黄金液之类的解毒药物去除水中长期残留的药性。

3、连续阴雨天要经常使用有机酸和增氧底改、增氧剂,增加塘底的溶解氧,控制塘内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

4、发现水质变清后要及时肥水,全池泼洒氨基酸肥水精华素+藻种(或注入带有好藻源的水质)+绿水酸。三天后再全池泼洒一次EM露或芽孢杆菌进行水质调节。

相关知识

河蟹池水体浑浊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虫体过多
水体中枝角类、桡足类过多,使水体浑浊,水色呈乳白色。
解决方法:①利用虫体的趋弱光性,在夜晚用灯光在池塘一角照射,等大量虫体聚集在水体表面时,用抄网捞除。
②晴好天气的清晨在下风处虫体多的水面定点杀虫,中午开增氧机并对水体解毒,隔2-3小时后施用含有益藻种的生物肥。
注意:如果水底水蚯蚓过多,要先进行改底再杀虫、解毒、肥水。
二、天气剧变
连续晴天,突然降温降雨,使池水上下对流或池边泥水流入池中;或水位过浅,河蟹活动量增大引发的池水浑浊,水色呈泥浆水。
解决方法:晴天全池泼洒净水剂或生物絮凝剂。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尽量保持水体稳定。
三、水质老化
由于不合理地使用无机肥料或没有及时追肥,导致水体藻相不均衡且藻类老化死亡,水中悬浮物增多造成水体浑浊。
解决方法:先抽掉部分底层水,换入部分新鲜水,再进行改底,用微生物制剂和含藻源的生物肥肥水和调水,多开增氧机,保持水体含氧丰富。
四、其它原因:
1、饵料不足
河蟹因觅食而增加活动量,使水底泥水泛起造成水质浑浊。
解决方法:根据摄食情况逐步增加投饵量。
2、水草过少
池中水草过少,水体的自净能力差,易引起水浑。
解决方法:适当补种水草,改良底质后施长根肥料,使水草保持一定的覆盖率。
3、原虫寄生
由于河蟹鳃上寄生纤毛虫后频繁活动,导致水体浑浊。
解决方法:先杀灭纤毛虫,再消毒、解毒,添加部分新水后重新肥水。

夏季种猪生产下降的​几个原因及解决方法


持续高温天气的夏季对于工厂化猪场的生产猪群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如果夏季各项措施处理不当,种猪就很容易出现生产下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引起种猪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种猪的光照不充足,母猪前期膘情不理想,饲养环境不良,如湿度过大,导致母猪易患疾病等。现主要介绍引起夏季种猪生产下降的几个原因及解决方法。

生猪养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养殖生产的稳定,并使生产成绩得以逐步的提高,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生产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如在每年7~8月份,天气较为炎热的夏季,种猪的生长成绩较差,这是各大养猪场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引发生产成绩下降的原因,并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使全年的生产成绩都所提升,最终获得较高的养猪经济效益的目的。

1、种猪获得光照不足

光照对种猪的繁殖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实际的生产结果表明,在每年的夏季7~9月份配种的母猪,年底或者第二年初分娩的生产成绩较高,并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而每年3~4月份配种,在当年夏季的7~8月份分娩时的生产成绩为全年最低,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3~4月份的光照时间较短,并且光照强度不够,再加上3月份为初春季节,天气仍较为寒冷,为了保暖,猪舍常紧关门窗,从而导致光照的时间和强度进一步的减少,而7~9月份的光照时间较长,光照的强度也较大,光照充足。并且国内外的研究还表明,光照会通过刺激猪的眼睛来进行激素的调节,促使促性腺激素释放素以及卵泡刺激素等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从而促进了母猪的发情和排卵,并且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时间和延长光照强度,可以有效提升母猪的发情率以及卵子的质量,从而使生产成绩得以提升。因此,为了提高夏季种猪的生产成绩,可以在每年3~4月份通过使用人工光照的方法来延长光照时间以及提高光照强度,使种猪获得充足的光照。

2、母猪前期膘情不适宜

母猪发情配种后的生理过程是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后从输卵管慢慢的转移到子宫内,最终在子宫角处着床,再生长发育形成胚胎。而受精胎着床的数量决定了母猪产仔数的多少。受精卵着床与黄体酮的关系紧密,这是一种母猪在排卵后由卵巢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促进受精卵着床,如果黄体酮的分泌不足,会减少受精卵着床的数量,严重者还会导致不孕。而影响这种激素分泌的主要原因与母猪前期的膘情有关,当母猪膘情偏瘦,或者饲养过程中掉膘过于严重会导致黄体酮的分泌不足,从而影响了受精卵的着床,进而影响了生产时的产仔数,从而使生产成绩下降。而通过对种猪的膘情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每年的3~4月份是种猪一年中膘情最差的一个阶段,因冬季天气较为寒冷,尤其是1~2月份,即使各大养殖场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提高舍内温度,但是仍存在冬季母猪掉膘严重的情况,另外,在1~2月母猪的生产成绩较好,所产仔猪数量较多,母猪的带仔数较多从而使母猪在哺乳期掉膘严重,导致断奶母猪的膘情较差。因此,在带仔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延长哺乳时间,以及为了抵御寒冷等原因会导致母猪在3~4月份整体的膘情较差,这样不利于配种后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影响了夏季的生产成绩。因此,要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母猪的营养。使母猪在前期保持理想的膘情,首先要做好冬季的保暖工作,同时要增加母猪日粮中的营养浓度。对于产仔数较多的母猪,要及时对多余仔猪实行寄养工作,以减少母猪的负担,并且要根据哺乳母猪的泌乳量及时调整日粮的配方以及饲喂量,以防止母猪在哺乳期掉膘严重。

3、饲养环境不良

每年3~4月份的气温有所回升,但是昼夜的温差较大,猪易患病。另外,这一季节舍外的温度有所提高,并且开始多雨,会导致空气湿度较大,这种生活环境为病原菌的滋生与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加大了母猪感染疾病的几率。母猪最易感染病菌是在子宫颈张开时,而子宫颈张开的时间为分娩时和发情时,母猪在分娩后如果对后躯的清洗和消毒不够彻底,对产后母猪的护理不够到位,会加大母猪感染病菌的几率,从而使母猪感染疾病。另外,断奶母猪在发情时栏舍内的相对湿度控制不理想,湿度过大,都会加大母猪子宫感染细菌的几率,从而使母猪患子宫炎等生殖器官疾病,患病母猪会因发生炎症而出现返情空怀、流产等现象,还会导致母猪的淘汰率增加,使夏季7~8月份的生产成绩下降。因此,要控制好母猪舍的环境,除了要加强日常的卫生清理外,还要注意其他环境因素的调控。在3~4月份可在温度较高的中午加大舍内的通风力度,可有效降低舍内的相对湿度,并且要求定期对栏舍以及工具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在母猪发情配种时要严格消毒,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引起的炎症。在夏季7~8月份炎热的天气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妊娠母猪发生热应激,可降低母猪发生流产、早产、难产、产死胎的几率,从而提升夏季种猪的生产成绩。

夏季种猪养殖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公猪的配准率降低

主要原因是精液的质量降低。在夏季,公猪会出现性欲不强,精子数减少,异常精子增加,活力不足,采食量下降,配种质量差等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都与外界环境的温度过高有关。特别是每年的七、八月份,某些环境条件差、管理条件差的养猪场,在这二月份配种过的母猪的返情率高达30~40%,影响正常的配种任务。

解决方案:

1、每天冲刷公猪的圈舍和公猪的体表,达到局部降温。

2、配种时间应选择在每天的早晚进行。

3、适当增加公猪的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性机能。

4、在配种期适当在公猪的饲料中添加鱼粉,每天早晚各喂一个鸡蛋。

5、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能量水平。也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D、E。

6、不喂霉变的饲料。

7、防暑降温、捕杀蚊蝇,给公猪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8、认真观察母猪发情症状,适时配种。

二、妊娠母猪及猪群出现热应激现象(中暑)

在高热高温环境中,猪体内热量散发不利,易造成猪群自身温度调节失衡,出现中暑。特别是妊娠中后期母猪和群体密度大的中大猪群,自身的代谢率高,更容易出现中暑现象。

发病症状表现为:病畜口角流涎,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张口呼吸,眼球突出,严重的易引起虚脱现象,甚至出现死亡。

1、可以使用镇静剂与氯柄嗪等药物,但禁止使用强心药物。马上把发病猪转至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2、饮水要充足,也可在必要是在饮水中加入人工盐或电解多维。
3、对症治疗,补充体液。

4、每天定时在高温前降温。

5、增加猪舍通风和降温,减少应激。

三、怀孕期母猪粪便干结现象

配种后,由于长期的限喂,母猪的胃肠道内容物不足,使母猪长期处在饥饿的状态下,而引起消化功能下降。所以有必要在配种后适当增加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使胃肠道得到适当的填充。

由于在怀孕期,子宫内容积不断增大,母猪自身的运动量减少,易引起胃肠道的蠕动减弱。粪便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延长,引起粪便干燥。在某些病理条件的作用下,出现粪便干结现象。特别是怀孕中后期的母猪最易出现。

外界的环境温度过高时,会引起母猪的食欲下降,粪便干结。特别是产前15天左右的母猪严重,室温过高易造成胎儿的死亡,但产后母猪恢复良好。

1、适当的补充能量。

2、在母猪产前15天提前在饲料中添加“通用型乳乐键”,一直用至产后10天,效果普遍反映良好。

3、在怀孕期的饲料中加大麦麸含量。

4、供给适当的易消化青绿饲料和充足的饮水。

5、不喂霉变的饲料。

6、如果出现个别的严重者,可直接采用灌肠法进行治疗。

四、哺乳母猪的采食量下降

怀孕母猪如果在产前15天左右,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易会引起才食量下降,甚至绝食。从而引起弱仔,死胎,甚至母猪产仔无力而造成难产,子宫发生内膜炎。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母猪断奶后长期的不发情或死亡,影响正常的生产。

1、合理安排饲喂:

(1)产前15天左右,更换为哺乳母猪料,并增加饲料中的含水量,最好饲喂湿拌料。采用高能量、高蛋白、高氨基酸的饲粮,增加适口性或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D、E。

(2)每天保证哺乳母猪的喂料量和充足的饮水。

(3)使用质量较好的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霉菌毒素处理剂,料槽中不能有剩余料,应及时的清理掉。

2、及时助产:正常的分娩间隔为30分钟左右。

(1)母猪产道正常的情况下,可采用肌注10~20单位的催产素。

(2)胎儿过大或产道狭小及两个胎儿同时排出时,应正确及时的人工助产或进行刨腹产。

(3)正确及时的处理其它分娩时的情况。
3、产后处理方案:

(1)产后可对母猪肌注抗生素2~3次。
(2)肌注催产素,促使子宫体收缩,子宫颈口舒张,残留的内容物有利排出,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3)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

(4)母猪由于在分娩过程中的强力作用,肌肉收缩,造成消化功能减弱,当天宜停止饲喂。

4、保证充足的饮水,加强舍内通风,降低舍内温度。

一般情况下,哺乳母猪的摄食料、水之比为1:3,高温时可达到1:4~5。一头哺乳母猪的饮水量大约为12~40升∕天,平均为18升∕天。在高温下也有达到30升∕天的。所以母猪要得不到充足的饮水,就会严重的影响其采食量,影响机体的散热。

育肥猪出栏延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对策


在生猪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如果育肥猪不能在有效的生长天数内达到预期的体重,从而延长了育肥的时间,延缓了育肥猪出栏,这样就会导致饲养成本增加,减少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延缓育肥猪出栏的原因有多种,养殖场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提高出栏率。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育肥猪出栏延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对策。

1、育肥猪未按时出栏的原因

品种因素。虽然不同品种的猪生长规律一样,但是其生长发育的速度,育肥期的长短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品种性成熟和体成熟都较早,但在后期的生长发育速度则变慢,从而导致出栏时间不一样。有些猪场在引种时未充分了解该品种的生产性能,盲目引种,常导致猪群的生活力较差、易产生应激综合征、生长速度慢、猪肉的品质差,不能按时出栏。

营养因素。因不同生理阶段猪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对营养的需求量以及需求种类也不同,因此在提供营养时要根据猪的生长时期来确定最佳的营养水平。如果饲料的质量差、营养不全面、配比不合理、消化利用率较低都会导致生长育肥猪达不到预期的增重效果。另外,如果长期给生长育肥猪提供不适宜的饲料,还会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有的还会出现生长停滞,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初生重以及断奶重较大的仔猪在后期的生长发育速度和增重速度都较快,如果在仔猪阶段不打好基础,会导致在育肥阶段的生长速度缓慢,抗病能力较差,而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哺乳期补料不及时,教槽料质量差的原因。

管理因素。在母猪妊娠期不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会导致胚胎的发育不良,从而导致母猪产弱仔,并且母猪的泌乳水平较差,不能提供充足的乳汁而使哺乳仔猪的体质较差,其最终会影响到育肥猪的健康、生长和增重。另外,对于初产母猪来说配种过早,或者母猪的胎次过高,都会使弱仔率提高。育肥阶段猪群的管理不善,没有做好调教工作,使育肥猪没有形成定点采食、排泄、休息的习惯,或者猪群没有建立好秩序或秩序被打破,从而使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猪群间易发生打斗,而影响育肥猪生长增重。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育肥猪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猪舍的卫生条件较差、舍内温湿度不适宜、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不良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猪发育的不整齐、抵抗力下降,易患多种疾病。

疾病因素。目前猪场的疾病种类较多,并且多存在混合感染的现象,猪场为了预防疾病常进行预防性的投药,长期下来会导致猪群产生抗药性,并且还会影响到体内益生菌的数量,使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影响生长发育。但是如果不加强疾病的预防,不注重消毒和防疫又会导致猪群患病,甚至死亡。例如当育肥猪患有寄生虫病后,会增加饲料的消耗,影响生长和增重造成严重损失。

2、解决办法

选择适宜的品种。在养猪生产中选择好品种很重要。因为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猪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率、饲养周期以及胴体品种不同,因此要选择生产性能良好、饲料利用率高、日增重高、瘦肉率高等的品种。我国目前用于育肥的猪多为三元杂交猪,最常见的为杜洛克大白长白或者杜洛克长白大白。还有猪场使用国外的优良品种与本地的优良品种杂交,所得到的后代生长速度快,可按时出栏,其猪肉的品质也有所提升。

适宜的营养。营养是生长育肥猪充分发挥其生长性能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合理的调控营养,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根据猪不同的生长阶段选择营养全面、配比合理的饲料。并且要保证饲料的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利于消化、抗营养因素含量低。一般适宜的饲料要求能量水平适宜,要同时兼顾到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胴体的瘦肉率这三个指标;蛋白质的水平也要按照生长育肥猪的生长规律来提供,要保证日粮中不缺乏必需氨基酸,以确保猪的正常生长;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饲料中要有适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粗纤维的水平也要适当,如果粗纤维的含量过低,猪会腹泻或便秘,如果过高,则饲料的适口性差,采食量低,生长速度变慢,影响出栏。

加强日常的管理。在育肥前要将猪群按照品种、大小、强弱来合理的分群,并及时的做好调教工作,一旦确定好一个群体则不要轻易的并群或拆群,以免破坏已建立好的秩序。调整适宜的饲养密度,做好猪舍环境的控制工作,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加强育肥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减少舍内有害气体以及尘埃的量。

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除了要做好日常的卫生清理工作外,还要定期的对猪舍、工具、料槽等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另外育肥猪易感染寄生虫,因此要在60日龄时驱虫1次,半月后再驱虫1次。同时还要根据本场疫病的发生情况、季节变化以及猪群的健康进行免疫接种,不定期的投放一些保健类免疫调节剂。

育肥猪延缓出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养猪生产过程中,育肥猪不能在有效生长天数内达到预期体重而延长育肥期,会导致饲养成本增加,减少养殖利润。
1.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1.1体重的增长
由于品种、营养、管理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猪的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不相同,但其生长规律是一致的。
肉猪的绝对生长即生长速度,以平均日增重来度量,日增重与时间的关系呈“钟”形曲线。
肉猪的生长速度先是增快(加速度生长期),到达最大生长速度(拐点式折点)后降低(减速度生长期),折点发生在成年体重的40%左右;相当于肉猪的适宜屠宰期(90~100千克)。
肉猪生长强度可用相对生长来表示。年龄越小,生长强度越大,随着年龄(成体重)增长,相对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因此,在集约化肉猪生产中,利用杂交品种(二元、三元或四元),抓好肉猪生长转折点(90~100千克)之前的饲养管理工作,尤其是利用好其在生长阶段较大的生长强度,是保证其最快生长、提早上市、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增加养猪效益的关键。
1.2体组织的生长
肉猪体组织的日增长速度,也呈钟形曲线。不同组织发育和成熟的相对效率,猪体的神经、骨骼、肌肉、脂肪的生长顺序和强度是不平衡的。神经组织和骨骼组织的最快生长期比肌肉和脂肪组织出现的早,而脂肪的生长发育是出现最晚的组织,皮肤的生长基本上比较平稳,其生长势一般出现于肌肉之前。与后备猪相比,育肥猪生长时缩短了组织部位的生长发育时间,脂肪组织的增长加快。
一般情况下,生长育肥猪20~30千克为骨骼生长高峰期,60-70千克为肌肉生长高峰期,90~100千克为脂肪蓄积旺盛期。
根据以上生长规律,在肉猪生长前期给予易消化、营养水平高的饲料,并注意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生长发育,后期则要控制饲粮中能量水平,增加蛋白质供给,并适当限制采食量,减少脂肪沉积,这样可降低饲料消耗,又可提高瘦肉率,改善胴体品质。
2.延缓出栏的原因分析
2.1品种
一般来说,良种猪出栏快,育肥期短,而本地猪或杂交猪生长速度要较慢。良种猪正常条件下在150-160日龄均能达到出栏体重100千克,而非良种猪由于性成熟、体成熟比较早,过早地沉积脂肪,后期生长速度减慢,不能按时出栏。
2.2营养
不同生长阶段的育肥猪所需营养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猪只的生长时期来确定饲料的营养。饲料质量低劣、营养不全、营养失调或吸收率低都会导致猪不能达到预期日增重。长期供给低蛋白质、钙磷比例失调、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不足或营养被破坏的饲料都会引起猪营养不良,生长速度减缓、降低、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
2.3管理
饲养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都会造成母猪产弱仔、哺乳仔猪不健壮、育肥猪不健康等情况出现。如初产母猪配种过早或母猪胎次过多都可能生产弱仔。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消毒措施不严格、防疫体系不健全,常导致猪只发育不整齐、体质差、易得病。在冬季如果既无采暖设备又无保温措施,则易导致舍内温度过低,圈舍潮湿阴冷,饲料冷冻。在夏季如果无降温设备和通风设施,就容易导致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氨气过浓,粪尿得不到及时处理等情况,会引起猪只消化系统或呼吸道疾病,影响育肥猪的生长发育。
2.4疫病
由于猪病种类很多及混合感染现象的增多,养殖场出于对猪只的保健防病的目的,采取经常性投药,而导致猪群的抗药性增强,体内有益菌减少,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

3.延迟出栏的解决对策
3.1选好猪种
瘦肉型猪比兼用型和脂肪型猪对饲料的利用率高,而且增重快,育肥期短。父本对全场效益影响较大,优良的父本应表现出良好的产肉性能,饲料利用率、日增重、屠宰率、瘦肉率高,腿臀肌肉发达,背膘薄和性欲好等生产性能。母本的选择要表现出良好的繁殖性能,产仔多、泌乳力强,分娩指数高。优良的公猪和母猪品质,保证了仔猪和育肥猪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胴体瘦肉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3.2营养物质
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选择营养全面的饲料原料,并清楚每种饲料原料所能提供的营养物质和每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来配制适宜、合理的日粮。优质的饲料原料要求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抗营养因子含量低。优质的饲料营养必须满足猪的生长需要,粗纤维水平适当,适口性好,保证猪只消化良好,不便秘,不排稀粪,能够生产出优质的胴体,而且成本低。
应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饲料配方,比如在夏季可降低玉米的含量,而在冬季则相反。
3.3日常管理
提高转群整齐度和转群窝重。猪场母猪群体数量1-2胎、3-5胎、6胎以后之间比例以3:6:1较为合理,这种比例有利于提高猪场的产活仔数、强仔数、成活率。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怀孕后期和哺乳期增大饲喂量,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和仔猪的初生重。哺乳仔猪应尽快诱食,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提高其断奶重。
根据猪只来源、品种、强弱、体重大小等合理分群,减少应激,遵循“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及时调教,尽快养成三点定位,保持合理群体规模和饲养密度,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冬季保温、合理的通风换气、适宜的光照时间和强度等工作,为猪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加强消毒工作,在转入育肥猪前猪舍彻底冲洗消毒,空栏7天,转入后要坚持每7天消毒1次,消毒药每7天更换1次,降低猪舍内细菌病毒的含量。搞好防疫和驱虫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仔猪在70日龄前要进行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气喘病、水肿病、蓝耳病等疾病的免疫接种。
3.4适时屠宰
猪的类型及饲养方式、消费者对胴体的要求、生产者的最佳经济效益、猪肉的供求状况等是影响出栏体重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能力不同,如高瘦肉生长潜力的猪,肌肉生长能力较强,且保持强度生长的持续期较长,因而可适当延长出栏期,增加出栏体重。
生产者的经济效益与肉猪的出栏体重有密切关系,因为出栏体重直接影响育肥平均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生产者还必须考虑不同品质肉的市场售价,全面权衡经济效益,确定适宜的出栏体重。
市场猪肉供求状况也影响出栏体重,供不应求时,可适当提高出栏重,增加产肉量。供过于求时,常导致出栏体重降低。
确定适宜出栏体重,需根据育肥期平均日增重、料肉比、屠宰率、市场需求状况等指标综合考虑。肉猪的生长有一个高峰期,之后则逐渐下降,成年时体重达到稳定。但随着体重的增加,维持需要相对增多,机体组织的生长以脂肪为主,肌肉生长强度降低,饲料利用率也逐渐下降。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出栏体重,适时出栏。
我国早熟易肥猪种,适宜出栏体重为70千克,其他地方猪种为75~80千克。我国培育猪种利用地方猪种为母本,国外肉用型猪种为父本所生产的二元杂种猪,适宜出栏体重约90千克。两个引入的国外肉用型猪种为父本的三元杂种猪,适宜出栏体重为90~100千克。

断奶母猪为什么不发情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断奶母猪不发情的原因分析

年龄:一般情况下,经产母猪在断奶后的3~7d就会正常发情,但是对于初产母猪来说,则常出现断奶后发情异常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后备母猪本身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生殖器官的发育虽然已经具备了正常的生殖功能,但是如果配种年龄过早,在后备母猪刚进行初情期时就进行配种,不仅会导致初产仔猪数量少、初生重小、断奶重小、成活率低,还会影响母猪本身的增重,当母猪成年后,体重会明显小于相同品种的其他同龄母猪,这类母猪在断奶后发情明显延缓,甚至不再发情。

高温:当母猪生活的环境高于30℃时,卵巢的功能以及发情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在夏季断奶母猪的乏情率要高于其他季节,对于青年母猪来说更为明显。因为高温会使母猪处于热应激,从而降低母猪采食量和排卵数量,抑制了发情行为。母猪生活在持续的高温环境下,大多数母猪会停止发情。

营养:母猪出现断奶后不发情的最常见因素是饲料中营养的摄入水平,配种时的状况与哺乳期的饲养水平与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母猪在哺乳期的营养供应不足,不足以提供泌乳所需,则会动用体脂来满足泌乳的需求,就会导致体脂损失严重,母猪在经历了一个泌乳期,允许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只要不影响断奶后的正常发情即可,如果日粮中的营养缺乏,加上仔猪数量多、泌乳量大,就会使母猪异常消瘦,进而影响了断奶后的发情,因此要使母猪在哺乳期的体重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这一点对于后备母猪来说十分重要。另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者搭配不合理也会影响猪断奶后的发情。特别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叶酸和生物等,经常会引起母猪断奶后发情不正常。

管理: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母猪断奶后不发情的主要原因。母猪正常的断奶时间为25~28d,如断奶时间过晚,会使母猪的失重过多,导致断奶后发情配种推迟。在母猪分娩时,如果没有做好接产工作,会使产道受损而易发生感染,另外胎衣不下、恶露滞留、难产时消毒不到位、人工授精时消毒不彻底、配种时公猪精液中有炎性物质等都会引发母猪生殖系统产生炎症反应,而造成母猪发情在断奶后发情推迟或者不发情。

2、断奶母猪不发情的预防措施

做好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预防母猪在断奶后不发情的现象发生。在哺乳期要满足母猪对饲料以及营养的需求量,根据带仔头数适当增加每日的饲喂量,并且在哺乳后期也不能大幅度的减少母猪的喂料量,同时要抓好哺乳仔猪的早期补料工作,不但可以提高仔猪的日增重,还可以减少母猪在哺乳期的能量损耗,以减少体重的损失。控制好断奶时间,避免断奶过迟,但也要依据不同母猪的体况来适当的提前或推迟断奶。要注意饲喂母猪的饲料的质量,避免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

为母猪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质量各方面都适合母猪生理需要。在夏季在做好母猪的防暑降温工作,可采取喷雾等降温措施,并结合通风来促进母猪体表的蒸发与散热,如果是传统式的饲养方式,则要将猪舍的门窗全部打开,以加强空气的流通,一般可使温度降低3~5℃。

掌握后备母猪的初配年龄以及初配体重,一般后备母猪达到7~8月龄,体重达到110kg时,则可以进行配种,生产上一般避开后备母猪的第一次发情期,而选择在第二个发情期进行初配,不但可以提高配种的成功率,增加初生仔猪的数量以及初生重,还可以预防后备母猪在断奶后不发情的现象发生。

做好疫苗的接种和消毒工作。做好与繁殖障碍有关的疾病预防工作,接种好相关的疫苗。并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特别是在配种和接产时,要做好双手和手臂的消毒以及使用工具的消毒工作,同时在配种时要保证精液的质量,避免因配种操作不当以及配种和接产消毒不到位而引发的母猪产生炎症,影响母猪断奶后发情。

3、断奶母猪不发情的解决办法

如果母猪在断奶后仍然不发情,可以将其与正在发情的母猪合圈饲养,通过发情母猪的爬跨来促进母猪发情排卵;还可以使用成年公猪的精液或尿液喷洒断奶后久不发情母猪的口鼻,利用公猪精液或尿液中的激素刺激后备母猪发情;或者给断奶后久不发情的母猪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以使80%以上的不发情母猪正常发情;另外,中药方法也可以解决母猪断奶后不发情的状况,可用益母草70g,阳起石50g,当归50g,菟丝子40g,赤芍40g,仙灵脾50g,熟地30g,黄精50g,加水煎2次混合2~5kg,分3次服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12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鲜明鼓虾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