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农大1号”意蜂

浙农大1号是我国自主培育的蜂王浆蜂蜜双高产意蜂品种,该品种于1993年6月30日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该品种具有王浆产量高、采蜜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性情温驯、抗病力强等优点。与本地意蜂相比,“浙农大1号”意蜂在解剖学形态、细胞学、同工酶基因型、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浙农大1号”意蜂。

品种来源:“浙农大1号”意蜂是我国自主培育的蜂王浆、蜂蜜双高产品种,由原浙江农业大学等九个单位的专家在蜜蜂集团闭锁繁殖育种理论的指导下,收集杭州、平湖、嘉兴、桐庐、绍兴、龙游等地区王浆高产蜂群作为育种素材,运用太湖岛屿隔离和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进行连续多代选择,形成生产性能优越、遗传稳定的意蜂新品种。
该品种于1993年6月30日通过了浙江省科委鉴定。2009年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蜜蜂专业委员会专家对“浙农大1号”意蜂进行了复核,认定为人工培育的蜜蜂新品系(相当于其他畜禽的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具有王浆产量高、采蜜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性情温驯、抗病力强等优点。与本土意蜂相比,“浙农大1号”意蜂在解剖学形态、细胞学、同工酶基因型、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蜂王浆中10-HDA含量在1993年鉴定时为2.27%,2004年浙江省农业厅对三个省一级种蜂场的王浆中10-HDA含量进行检测的结果是“浙农大1号”意蜂为2.07%,超过蜂王浆国标1.8%的要求。
产量表现:该品种与本土意蜂相比,王浆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在粉源充足的强盛阶段,一个强群每3天能生产王浆100克以上,1995年创下群年产王浆7.7公斤的高产纪录,蜂蜜和花粉产量分别比本土意蜂提高20%和40%,是理想的浆、蜜双高产的意蜂新品种。
该品种已推广到除西藏藏族自治区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适合长江中下游蜂王浆生产主产区养殖。

产量表现
该品种与本地意蜂相比,王浆产量提高2倍以上,在粉源充足的强盛阶段,一个强群每3天(72小时)生产王浆100克以上,1995年创下群年产王浆7.7千克的高产纪录,蜂蜜和花粉产量分别比本意提高两成和四成,是理想的浆、蜜双高产的意蜂新品种。
养殖要点
①选用蜂王浆优质高产蜂种;
②在蜜粉源条件优越季节生产蜂王浆;
③饲养强群;
④双王繁殖复壮;
⑤注意培育优质蜂王;
⑥保证群内充足的贮蜜存粉;
⑦无蜂螨和疾病危害;
⑧多王群提供量多适龄的蜜蜂幼虫。
适宜区域
该蜂种已推广到全国各地(西藏除外),已经推广种蜂王18000多只,特别适合长江中下游蜂王浆生产主产区,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已得到广大用户的充分肯定。
品种性能:浙江农业大学1号意蜂繁殖力强。分蜂性较弱,在蜂脾相称的情况下,群势小于8足框(1足框=0.35kg)时,一般见不到王台,浙江农业大学1号意蜂强盛阶段的群势一般能保持在10足框(3.5kg的工蜂)以上。在对浙江农业大学1号意蜂的生产性能进行测定,其王浆产量比浙江本意高出146.8%,采蜜量比浙江本意高23.1%,采粉量比浙江本意高45.1%,最高群采粉量每天可达500g以上,采胶力一般。抗逆性较强,最高气温35℃时,繁殖仍然正常,气温38℃时还有蜜蜂出巢,1.5~2.0足框的蜂群不加外保温,寒冷的初春繁殖基本正常。清巢能力较强,箱底较干净,不易发生孢子虫病和白垩病。护脾性好,夏季气温30℃以上,每个巢脾上仍有2000只左右的工蜂;泌蜡能力强,造脾速度快;性情温驯,查蜂时一般不带蜂帽。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盗能力中等。

综合评价:该品种具有王浆产量高、采蜜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性情温驯、抗病力强等优点。与本意相比,王浆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在粉源充足的强盛阶段,一个强群每3天(72h)生产王浆100g以上,创造了群年产王浆7.7kg的国内外最高记录(陈盛禄,1995),蜂蜜和花粉产量分别比本意提高两成和四成,是理想的浆、蜜双高产的意蜂新品种。该蜂种已推广到除西藏外的全国各地,生产用王先后九次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和法国,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已得到广大用户的充分肯定。该品种荣获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与本意相比,浙农大1号意蜂在外部形态、解剖学形态、细胞学、同工酶基因型、生物学特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相关阅读

水产新品种:浙闽1号香鱼


香鱼是东亚地区特产的一种小型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无腥味,因其背部有一脂肪腔,能散发出阵阵清香而在民间被称为八月香、油香鱼、留香鱼等。火焙后制成的香鱼干呈金黄色,色、香、味俱佳。香鱼为一年生鱼类,对水质要求很高,是一种健康、环保型鱼类,自明朝迄今一直被视为食用鱼中之珍品,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是滋补佳品。在日本,香鱼被称为“淡水鱼之王”。香鱼也是浙江省的名特鱼类之一,凫溪香鱼和雁荡山香鱼闻名国内外。
由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培育成功的香鱼品种浙闽1号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浙闽1号香鱼生长速度快、体型好,畸形苗、白线苗少见,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比普通苗种快24.36%以上,养殖效益显著。2012—2014年在宁海和福建南靖中试养殖,累计工厂化养殖3万平方米,共放鱼苗362.2万尾,收获301.3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明显高于当地商品苗,新增产值近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香鱼是东亚地区特产的一种小型名贵经济鱼类,肉质细嫩、无腥味,因其背部有一脂肪腔、能散发出阵阵清香而在民间被称为八月香、油香鱼、留香鱼等。火焙后制成的香鱼干呈金黄色,色、香、味俱佳。
香鱼为一年生鱼类,并且对水质要求很高,是一种健康、环保型鱼类,自明朝迄今一直被视为食用鱼中之珍品,并作为宫庭贡品,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是滋补佳品。在日本香鱼被称为“淡水鱼之王”。香鱼也是浙江省的名特鱼类之一,凫溪香鱼和雁荡山香鱼闻名国内外。
目前香鱼除在国内销售外,主要出口日本、台湾和东南亚各地,近几年的价格基本稳定在上市销售旺季40~50元/kg、开始上市和落市期间可达80~90元/kg。受环境污染、水利建设、过度捕捞等影响,我国野生香鱼资源已濒临枯竭。
宁大李明云教授自1979年开始进行野生香鱼的养殖驯化、繁育和遗传育种研究,历经近20年,突破了人工繁养、发眼卵大量获取、工厂化育苗、水泥厂高密度养殖等多个技术难题,实现了香鱼育苗和养殖的产业化。
2002年起,李明云教授带领团队又开始了香鱼良种选育研究,通过与福建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十余年的选育和中试,课题组选育的香鱼“浙闽1号”于2016年2月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
这是2014年李明云教授团队获得宁波市首个水产新品种——黄鱼“东海1号”后取得的又一硕果。

据悉,新品种“浙闽1号”香鱼的原始亲本为2002年采捕自宁海凫溪的野生香鱼,课题组以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技术进行选育,进行了7年、连续7代的选育。香鱼“浙闽1号”生长速度快、体型好,并且畸形苗、白线苗少见,同等养殖情况下生长速度比普通苗种快24.36%以上,养殖效益提高显著。2012-2014年在浙江宁海和福建南靖进行中试养殖,累积工厂化养殖面积3万m2,共放苗362.2万尾,收获301.3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明显高于当地商品苗,新增产值近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香鱼“浙闽1号”新品种的获得有助于香鱼产业的发展,这是宁波大学为我国水产养殖做出的又一新贡献。

杂交鳢“杭鳢1号”


杂交鳢“杭鳢1号”是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杂交获得F1,即为杂交鳢“杭鳢1号”。经人工驯食可在成鱼阶段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1龄鱼可达上市规格(0.5~0.7kg/尾),在江浙地区可以自然越冬。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杂交鳢“杭鳢1号”。

品种来源:2005年,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科所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并成功获得杂交F1代,其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产性状均优于亲本。继后,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最优杂交F1代,命名为“杭鳢1号”。于2009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杂交鳢“杭鳢1号”的形态与乌鳢更为接近,体色花纹与斑鳢较为相似。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改变传统乌鳢养殖只投喂冰鲜鱼、自身污染严重的现状。采用投喂人工饲料的“杭鳢1号”养殖模式,整个养殖过程平均换水1~2次,比传统的乌鳢养殖需要换水10~12次明显减少,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等污染物减排总量达80%以上,极大地减少了乌鳢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且养殖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5%左右,达85%以上。此外,“杭鳢1号”抗寒性能优于母本斑鳢,在浙江地区自然条件下能顺利越冬。
产量表现:
1.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当年放养的乌鳢至年底平均规格一般为350~400克/尾,而相同时间内“杭鳢1号”的平均规格为550克/尾以上,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
2.养殖产量高。“杭鳢1号”专养模式,放养密度5000~6000尾/亩,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85%,单产可达2700公斤/亩。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杭鳢1号”较传统乌鳢养殖产量提高25%~40%。
3.养殖成本低,养殖效益高。杂交鳢养殖系数为1.1~1.2,按饲料成本7.2元/公斤计算,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费用,杂交鳢每公斤养殖成本在10.4元左右。而本地乌鳢养殖系数为4.5,冰鲜鱼饲料成本在13元/公斤,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费用,养殖本地乌鳢每公斤养殖成本在15元左右。因此,养殖杂交鳢相比养殖本地乌鳢养殖成本下降很多。平均每亩效益达到8000元以上,相比本地乌鳢每亩增加效益35%以上。
该品种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各乌鳢养殖区域养殖,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养殖要点:
1.乌仔培育。“杭鳢1号”乌仔培育与传统乌鳢基本相似,以浮游动物作为开口饵料,培育过程中应注意饵料生物充足,养殖水体溶氧充足。
2.大规格鱼种培育。
(1)驯食:当鱼体规格长至2.5厘米左右,鱼苗体色转黄,此时可进行人工驯食。驯食过程按“活红虫—死红虫—冰鲜鱼糜—开口饲料”的顺序,调整不同种类饵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以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即完成人工驯食。
(2)过筛分养:驯养期间要及时进行大小分养,以养活相互残食。方法为:“分小留大”,即将小规格鱼种过筛分到备用塘饲养,大规格鱼种留在原池饲养。挑出的特大规格鱼种,可放入其他池塘饲养。
3.商品鱼养殖。经过大规格鱼种培育阶段,完成人工驯食和筛选分养环节后进入商品鱼养殖阶段,一般放养规格在200~250尾/千克的鱼种。杂交鳢商品鱼养殖方法跟其他投喂浮性饲料的养殖鱼类基本相似,全程投喂人工饲料养殖,投饲应遵循“四定”原则。养殖管理方面主要注意水质调控环节,可参考以下方法:
——在池塘角种植1/5左右水面的水生植物。
——每隔15~20天使用一次生石灰,用量10~15毫克/升。
——每隔15~20天使用一次有益微生态制剂,用量5~15克/米3。
——每隔15~20天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25~30厘米。
杂交鳢抗病力优于本地乌鳢,在近年的大面积推广养殖中,并未发现重大疾病发生。因此病害防治方面,主要是结合微生物制剂使用,坚持“防重于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适宜区域: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各黑鱼养殖区域养殖,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东亚钳蝎 神龙1号


东亚钳蝎神龙1号是通过杂交优势而培育的新品种,其优点是体格大、产毒量高、生长周期短、产仔率高、繁殖率高,并提高了对原病虫害的免疫力和生长环境的适应性,以利于饲养管理。

一、特症:

该品种特征和其他东亚钳蝎相似,躯干部(前腹至头胸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整个身体似琵琶状,全身表面为高度几质化的硬皮。体呈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爪黄,尾微黄润亮。雌蝎脚须细长,基部内缘无明显隆起;雄蝎可动指较粗短,基部有明显的隆起。

其显著特征是体格大。体长能达到7.0-8.5厘米,个别达到9.0厘米,体宽1.5厘米左右,体重2.2-2.8克(孕蝎)。

二、特性

1、东亚钳蝎神龙1号生理特性和其他钳蝎有着相似的昼伏夜出的习性,喜潮怕湿;喜暗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有大有小的大群窝内,雌雄蝎都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由于恒温饲养蝎无冬眠习性。

2、一般钳蝎在40℃至零下5℃均能生存,温度与蝎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密切的关系。恒温饲养基本上改变了野生蝎的生长时间和繁殖周期。35-38℃时,1分钟产仔2个,不间隔,吃食间隔2-3天,脱皮所需时间4.5-5小时;每日活动4.5-5小时;30-35℃时1分钟产仔2个,间隔10分钟,吃食间隔3-4天,脱皮所需时间70-90分钟,每日活动4小时;28-30℃,2分钟产仔1个,吃食间隔4-5天,脱皮所需时间130-180分钟,每日活动3.5小时。温度在28℃以下产仔时间长或不产仔。吃食间隔时间长或不吃食;脱皮时间长或不脱皮;每日活动时间短或不活动。

3、该品种在相对恒温、湿(28-35℃、40%-60%)条件下,生长周期为8-10个月;每次产卵数为25-85粒;每年产仔2-3次。小蝎成活率80%,成蝎成活率95%。

三、饲养与管理要点

⑴蝎池修建。池长1.5米、宽1.0米、高0.5米。池内壁贴16.5厘米高玻璃以防蝎逃窜。

⑵饲养密度与雌雄配比。每平方米可饲养种蝎600只。中龄蝎1千只,2-3龄蝎1万只左右。

⑶人工饲养雌雄配比为3:1。

⑷相对恒温恒湿。

⑸饲料主要是黄粉虫。

⑹注意好孕蝎、母蝎产仔前后、幼蝎等特殊饲养管理。

鲫鱼(盘锦1号杂交)成鱼饲养


一、池塘条件

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面积5~10亩,长方形,水深1.5~2.0米,无淤泥、无杂草、不漏水。每口塘配备3干瓦增氧机1台。

二、整池和消毒
清除池底淤泥,铲除池边杂草,修补池埂漏洞。同时要进行池塘消毒,杀灭有害生物、野杂鱼及病原体,一般用漂白粉和生石灰消毒,其方法及用量与苗种池清塘消毒相同。

三、培养肥水

商品鱼池的水质虽然不像苗种池那样需要肥水,但也必须施底肥,每亩施底肥250~1000干克。肥须经过发酵腐熟,方可使用。若是开春施肥,注水后经过10天,水色转浓,即可投放春片鱼种。

四、鱼种下塘

鱼种要选择体格健壮,体形完美,无掉鳞,无病害,肥满度好,色泽新鲜,规格整齐个体,并经过准确计数。下池前先给鱼种进行药浴20分钟,然后下池。浸洗药物可用高锰酸钾15毫克/升,或用食盐水5%。杂交鱼种每亩放养量为1400尾,鲢250尾,鳙50尾。拉网慢,操作轻,运鱼稳,行动快,一次放完。

五、日常管理

(一)巡塘

要有专人管理,经常巡视鱼塘,观察水情、鱼情。尤其是黎明前后,是最关键时刻。观察鱼有无浮头现象,程度如何?水温、水质有何变化?结合吃食情况,随时调整投饵量。在酷暑季节,天气闷热,温度突然变化时,池鱼最易发生浮头。此时,应在半夜巡塘,发现严重浮头,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发生意外火故。

(二)注水

要经常注入新水,保持适当的水量。最好是10~15天注入新水1次,每次注水10~15厘米。

(三)增氧

高产塘,密度大,投饵多,排泄物也多,缺氧浮头时有发生,稍有不慎,则会导致大量死亡,损失巨大。平时要有准备,才能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增氧设备及材料多样,有水泵、增氧机、增氧剂等。有水时,抽水增氧,无水时开机增氧,停电时则可投增氧剂增氧。

六、收获

北方地区从4月上旬鱼种入池至9月下旬,饲养6个月可达商品规格,平均个体重350~650克,平均亩产可达450~550千克。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捕捞上市。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38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