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预防爬蜂

5月份以前气温不稳定时,检查蜂群时间和次数增加,蜂群容易出现爬蜂,一只只拖着大肚子的工蜂在蜂箱四周爬来爬去。特别是在农村,一旦出现爬蜂,蜂农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蜜蜂死去,在此我谈谈春季爬蜂的预防。

春季爬蜂与所饲养的群势强弱有关,强群不会出现爬蜂或很少发生爬蜂,即使有少量爬蜂也能不治自愈。春季爬蜂除与蜂箱、场地消毒有关,还与养蜂人日常管理密切相关。在晴暖天气检查蜂群,加脾,不会出现爬蜂现象。如果上午开箱时间过早,气温未回升,或下午查蜂结束时间过晚,或外界气温转冷仍强行查蜂会引起工蜂大量取蜜,遇阴雨天气,工蜂因吃蜜过多不能正常消化,非但不能增加巢温还会引起爬蜂,所以不当的查蜂会引起爬蜂。

预防爬蜂主要从蜂群管理入手。当蜂群进入繁殖期后,应少取蜜,不摇取封盖子脾的蜜,这样蜂群不会有爬蜂。一旦下痢或出现爬蜂应及时治疗。多年来我用酵母菌液治疗爬蜂效果很好。如果下午打算治疗,上午把培养的酵母菌液准备好(培养酵母液一般4~5小时或增加到7-8小时),放在适宜的温度下(3035℃),用蜜水作为酵母液,喂蜂前可在酵母液中加板蓝根。酵母液是治疗蜜蜂春季爬的主要药物,它能帮助蜜蜂消化,使蜂群在主要蜜源前发展成18框以上的强群。

相关阅读

爬岩鳅


[学名]: Beaufortia levertti (Nichols et Pope)
[资源名称]: 爬岩鳅
[别名]: 爬岩鱼、什告(白沙县南开)、什拍亲(琼中县上安)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吻圆钝略尖;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后半部;口下位,弧形;须3对:吻须2对,颌须1对;体被细小圆鳞,头部、胸鳍基上方和胸腹部均无鳞;头部及体黑褐色,腹面白色;头和体背部具圆形或长圆形不规则黑色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海南省  [原产地区]:亚洲  
[气候带]:热带[地理分布]:分布于云南红河水系和海南岛南渡江、万泉河、文澜江等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溪急流中的小型鱼类,能吸附于石上,刮食附着生物。

黄石爬鮡


[学名]: 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 Kimura
[资源名称]: 黄石爬鮡
[别名]: 石爬子
 
[形态特征]:
  背鳍Ⅰ,6;臀鳍Ⅰ,4;胸鳍Ⅰ-12~13;腹鳍Ⅰ-5~6;鳃耙外侧6~8;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6.0~7.5倍,为体宽的5.0~6.0倍,为头长的3.5~4.5倍,为尾柄长的4.4~5.2倍。头长为吻长的1.9~2.3倍,为口宽的2.1~2.4倍,为眼间距的2.5~3.6倍,为外侧口须的3.1~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6~3.1倍。体延长,头部扁平,后部细长而稍侧扁。头平扁而宽,头长约等于头宽。眼小,上位,有皮膜覆盖。口下位,宽且横裂。上下颌有细齿呈带状排列,分布在整个口盖骨上。唇厚,肉质,其上有乳头状小突起,上唇与下唇皮膜相连,向口角两侧延伸,且与上颌须愈合。须4对;鼻须1对,较短,末端约伸达眼前缘;上颌须1对,较长,可伸达胸鳍基部;下颌须2对,较短。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上方。鳃膜与峡部相连。背鳍无硬刺,鳍基较短,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脂鳍长而低。胸鳍呈圆形,基部特别发达,富肉质,其末端约达腹鳍基部。胸、腹鳍第1根软鳍条很发达,变得十分肥大。臀鳍短,在脂鳍中部下方。尾鳍截形。肛门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的中间。体无鳞。体背部和尾部呈黑褐色,腹部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  [原产地区]:岷江、金沙江、泸州等地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在长江上游岷江、金沙江等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栖性鱼类,常喜栖息在山涧溪河多砾石的急流滩上,以扁平的腹部和口胸的腹面附贴于石上,以匍匐方式移动。

壁蜂


壁蜂(MasonBee)系蜜蜂总科(Apoidea)、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切叶蜂亚科(Megachilinae)、壁蜂属(Osmia)。目前,我国已发现有5个种,分别为紫壁蜂,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凹唇壁蜂,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江苏和浙江等地;角额壁蜂,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叉壁蜂,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安徽和浙江等地;壮壁蜂,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四川和福建等地。现已成功人工养殖。

一、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各种壁蜂的共同特征是成蜂前翅有两个亚缘室,第一亚缘室稍大于第二亚缘室。六足的端部都具有爪垫,下颚须4节,胸部宽而短。

雌性成蜂腹部腹面具有多排排列整齐的腹毛,称腹毛刷是壁蜂的采粉器官。雌性蜂的体长因蜂种而不同,紫壁蜂体长8~10mm,角额壁蜂体长10~12mm,凹唇壁蜂体长12~15mm,叉壁蜂体长12~15mm。通常在天然管状洞穴营巢,并用泥土隔离巢室和封闭巢口。

雄性壁蜂头、胸及腹部第1~6背板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毛,腹部腹面没有腹毛刷。复眼内侧和外侧各有1~2排黑色长毛。体长比雌性蜂略小。

(二)生物学特性和授粉特性

壁蜂多数种类为独栖性昆虫。为典型绝对滞育昆虫,成蜂羽化后,以滞育状态在茧里度.过秋天和冬天。在自然界,交配后的雌性壁蜂,在果园或果园附近寻找比其身体稍大的洞穴,如木材的孔洞、石头缝隙或土墙上的孔洞等作为巢穴。壁蜂一年一个世代,一年中有300多天在巢管内生活,成蜂在自然界活动时间约30~60天。雄蜂出房后3~4天,雌蜂才陆续出房,并与等待在巢穴附近的雄蜂交配。交配后雄壁蜂陆续死亡,雌蜂在3~4天内选地筑巢、采集花粉和产卵,培育下一个世代的壁蜂。

壁蜂是多种落叶果树的专门传粉昆虫,其采集的植物主要为蔷薇科果树,如桃、李、梨、苹果等(图1、图2),在果树未开花时,也采集十字花科及其他植物的花。壁蜂在采访花时,直接落在花朵的雄蕊群上,将喙插入花心吸食花蜜,同时用后足蹬破花粉囊,使花粉粒暴露出来,用腹毛刷收集花粉,并用带花粉的中后足和腹部接触雌花的柱头,起到为雌花授粉的作用。

二、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壁蜂采访花朵速度快,多数每分钟10~15朵,比家养蜜蜂快1倍以上,授粉效率极高。我国对壁蜂的研究和利用较晚,现已人工饲养、用于作物授粉的壁蜂有角额壁蜂、蓝壁蜂、凹唇壁蜂、紫壁蜂和叉壁蜂等,以角额壁蜂和凹唇壁蜂应用最多,主要用于杏、桃、李、梨、苹果等水果的授粉,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以凹唇壁蜂繁殖快、授粉效果较为理想(图3、图4)。

多鳞爬岩鳅


中文名称多鳞爬岩鳅

拉丁名称Beaufortia polylepis Chen, 198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爬岩鳅属

拉丁属名Beaufortia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Ⅱ-8;臀鳍Ⅱ-5;胸鳍Ⅰ-26-29;腹鳍Ⅰ-17-18。侧线鳞82-91。

体长为体高的4.8-5.4(平均5.1)倍,为体宽的3.7-4.2(4.0)倍,为头长的5.0-5.6(5.2)倍,为尾柄长的8.7-9.8(9.4)倍,为尾柄高的10.3-11.4(10.8)倍。头长为头高的1.3-1.6(1.5)倍,为头宽的0.8-0.9倍,为吻长的1.5-1.7(1.6)倍,为眼径的4.0-5.0(4.5)倍,为眼间距的1.5-1.8(1.6)倍。头宽为口裂宽的3.2-3.5(3.4)倍。

头及体前部平扁,体高显著小于体宽。口下位,星马蹄形。口前具吻沟与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粗短的吻须;口角须1对。鳃裂很小,仅限于头背侧。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到基部后缘直线距离的中点之前。胸鳍起点越过鼻孔后缘垂直线,但不靠近吻端,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左右连成吸盘,基部具发达的肌肉瓣,其起点至臀鳍起点距离显著大于至吻端的距离。末端紧靠肛门。臀鳍的第1根不分支鳍条特化为扁平硬刺,末端挨近尾鳍基部。尾鳍斜截。

生活习性
淡水生。

贵州爬岩鳅


中文名称贵州爬岩鳅

拉丁名称Beaufortia kweichowensis (F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爬岩鳅属

拉丁属名Beaufortia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25-26;腹鳍Ⅰ-19-21。侧线鳞60[(15-16)/(8-9-V)]68。

体长为体高的4.8-6.3(平均5.5)倍,为体宽的3.5-4.4(4.0)倍,为头长的3.7-4.4(4.0)倍,为尾柄长的13.4-16.2(14.6)倍,为尾柄高的10.2-12.5(11.1)倍。头长为头高的1.6-2.0(1.8)倍,为头宽的0.8-1.1(1.0)倍,为吻长的1.6-1.7(1.6)倍,为眼径的5.1-6.8(5.7)倍,为眼间距的2.1-2.4(2.1)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5-3.5(3.1)倍。

体前部平扁,尾柄侧扁且短而高,其高显著大于长。吻端圆钝,边缘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背面具刺状疣突。口下位,较大,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稍拱,前中部微凹,左右唇片光滑。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发达的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圆钝,呈小球状突出。吻褶叶间具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眼侧上位,较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距宽。鼻孔具鼻瓣。鳃裂小,仅限于头部背面,下缘不达胸鳍基部。鳞较小,为皮膜所覆盖。头部及偶鳍基部的背面和腹鳍基前的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鳍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约与腹鳍的第2或第3根分支鳍条的基部相对。约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臀鳍基亦短,第1根不分支鳍条转化为扁平的硬刺,压倒后超过尾鳍基部。偶鳍平展。胸鳍起点约在鼻孔前缘垂直下方,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小于至吻端的距离,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左右腹鳍的最末3-4根鳍条在中部斜向相连,末端折向背面,鳍后缘有较深的缺刻。腹鳍后缘紧接肛门或稍超过。肛门约位于腹鳍腋部至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斜截。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侧沟爬岩鳅


[学名]: Beaufortia liui Chang
[资源名称]: 侧沟爬岩鳅
 
[形态特征]:
 
背鳍iii-7,胸鳍i-21~22臀鳍ii-5,,腹鳍i-15~17。侧线鳞98~104。体长为体高的5.8~6.9倍,为体宽的4.2~4.4倍,为头长的4.8~5.0倍,为尾柄长的13.8~14.1倍,为头宽的1.0倍,为吻长的2.0~2.2倍,为眼径的5.3~5.5倍,为眼间距的2.2~2.7倍,为口裂宽的4.0~4.6倍。体前部平扁,体宽显著大于体高。头部扁平。吻扁凿形。吻皮下包形成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小吻须。吻后侧具侧沟与头侧相通。口前具吻沟。口下位,口裂甚小,弧形。唇肉质,无乳突,具口角须一对。鳃裂很小,仅限于头背侧。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具尾鳍基稍近,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偶鳍向左右平展。胸鳍起点约与眼后缘垂线平,末端稍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较至吻端稍远,后缘左右相连成吸盘状,末端不及肛门。尾柄短,尾柄长小于尾柄高。肛门至腹鳍末端与至臀鳍起点约相等。体被细鳞。头、胸和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体背和侧面呈褐色,各鳍均有不规则褐色斑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  [原产地区]:龚嘴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岷江和大渡河  
[水域环境]:淡水  

条斑爬岩鳅


中文名称条斑爬岩鳅

拉丁名称Beaufortia pingi (F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爬岩鳅属

拉丁属名Beaufortia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Ⅱ-5;胸鳍Ⅰ-21-22;腹鳍Ⅰ-18-19。侧线鳞(有孔)116-122。

体长为体高的4.5-6.3(平均5.7)倍,为体宽的4.3-6.7(5.3)倍,为头长的4.3-5.1(4.8)倍,为尾柄长的10.4-15.8(12.7)倍,为尾柄高的7.8-13.2(10.9)倍。头长为头高的1.0-1.8(1.5)倍,为头宽的0.9-1.1(1.1)倍,为吻长的1.5-1.9(1.6)倍,为眼径的3.7-5.0(4.3)倍,为眼间距的1.7-2.1(1.8)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4-4.5(3.7)倍。

体前部稍平扁,尾柄侧扁。头较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两侧背面具刺状疣突。口下位,马蹄形,口宽显著小于头宽的1/4。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前中部有1缺刻,左右唇片边缘具乳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圆钝。吻褶叶间具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宽。鼻孔具鼻瓣。鳃裂小,仅限于头背面,下缘不达胸鳍基部。鳞较小,为皮膜所覆盖。头部及偶鳍基部的背面和腹鳍基部之前的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鳍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约与腹鳍起点至基部后缘的中点相对,距吻端和离尾鳍基部的距离约相等。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稍超过尾柄基部。偶鳍平展。胸鳍起点约在瞳孔后缘垂直线下方,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约等于至吻端的距离,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左右腹鳍最末根鳍条在中部相连,末端有1对缺刻。腹鳍后缘连近肛门,或稍有距离。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斜截。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塞浦路斯蜂


塞浦路斯蜂(CyprusianBee)为西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学名ApismelliferacypriaPollmann,简称塞蜂。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塞浦路斯蜂原产于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原产地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冬季(11月至翌年2月)温和湿润,夏季(5~10月)炎热干燥。

(二)引入历史

1974年6月农林部和外贸部由塞浦路斯引进塞浦路斯蜂王共40只(成活35只),分配给黑龙江、四川和江西。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塞浦路斯蜂为黄色蜂种,体形与意大利蜂相似,个体比意大利蜂略小。蜂王腹部为浅黄色,每一腹节背板后缘都有1条细的新月形黑环。雄蜂为黄色,与意大利蜂雄蜂体色相似。工蜂前3节腹节背板呈明显的橙黄色,其后缘各有1条窄的黑环,自第1腹节背板至第3腹节背板,该黑环逐渐加宽;第4~6腹节背板为黑色;除最后2节腹节腹板外,前4节腹节腹板通常也呈明显的橙黄色,没有任何黑色斑点,这是塞浦路斯蜂最明显的特征;绒毛为浅黄色。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塞浦路斯蜂产育力强,卵圈集中,子脾密实度达90%以上。育虫节律平缓,群势发展平稳。工蜂寿命长,分蜂性弱,易养成强群。采集力强,特别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爱采树胶。泌蜡造脾能力强,很少造赘脾。性情凶猛,攻击性极强,极爱螫人畜,可将人畜追至数十米以外,多无法开箱检查。

(三)生产性能

塞浦路斯蜂采蜜能力、采粉能力、采胶能力都很强。

三、推广利用情况

中国只在1974年引进过塞浦路斯蜂,主要由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负责保存,为此,该所在北京房山建立了一个蜜蜂原种场,对其进行试养、观察和保存。但因塞浦路斯蜂极爱螫人,极难对其进行饲养管理,几乎没有进行推广;加之难于控制其蜂王自然交尾,且当时蜂王人工授精技术未达到应用水平,故2年后蜂群被混杂,最后被淘汰。现在,中国养蜂生产中已不存在塞浦路斯蜂血统。

四、品种评价

虽然塞浦路斯蜂极爱螫人,极难对其进行饲养管理,但却有很多优点:产育力强、工蜂寿命长、分蜂性很弱,采蜜、采粉、利用零星蜜粉源和采胶能力都很强,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蜜蜂育种素材。

卡蜂 - 卡尼鄂拉蜂


来源或产地:

卡尼鄂拉蜂,简称卡蜂,原产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分布在多瑙河流域的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1974自年引入吉林省,2000年,我所又从德国引进抗螨力较强的新品种,在使用过程中,经济效益明显。

形态特征:

卡蜂的大小和体型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腹板黑色,体表绒毛为灰色或灰棕色,喙长6.4~6.8毫米。肘脉指数大,为2.4-3.0。蜂王棕色。

卡蜂有些个体第2和第3腹节背板上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棕红色环带;第4腹节背板上的绒毛带宽度0.80mm~1.00mm(平均0.90mm),绒毛密集;第5腹节背板上的覆毛长度0.20mm~0.40mm(平均0.30mm);喙长6.40mm~6.80mm(平均6.60mm);肘脉指数1.80~5.50(平均2.70)。蜂王棕黑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雄蜂黑色或灰褐色。工蜂绒毛多呈棕灰色。

生物学特征:

卡蜂善于采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采集力非常强;不易维持大群,分蜂性较强,耐寒,定向力强,不易迷巢,不爱作盗,采集树胶较少。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主要采蜜期间蜂王产卵易受到进蜜的限制,使产卵圈压缩。

生产应用:

卡蜂适宜冬季长而严寒,春季短,夏炎热的气候条件,故卡蜂是我国北方许多省区饲养的主要蜂种之一;四川三州也有饲养。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提纯复壮选育,现已混入程度不同的意蜂和高加索蜂的血缘。

卡尼鄂拉蜂产蜜力强,在群势相同的情况下,其产蜜量高于意大利蜂20%~30%,是较理想的生产蜂蜜的蜂种。产浆能力较弱,不宜用其进行王浆生产。和其它蜂种杂交后,可表现出较显著的杂交优势,产卵力、哺育力和采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很好的增产效果。蜜房为干型,可生产洁白美观的巢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87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