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工业化育苗

①I期蚤状幼体的孵出:4月上旬末以后,要隔日捕1一2只抱卵蟹,查看胚胎发育情况。当卵色变成灰白,呈半透明,有光泽,用解剖镜观察,若发现胚胎心跳,就要干塘轻捕抱卵蟹放入蟹笼。一只高60cm,直径40cm的蟹笼可放抱卵蟹20只。将蟹笼移入厂房育苗池内,池内已注满育苗用人工半咸水。根据育苗池水体,按每立方米一只抱卵蟹(100一150g,计算出所需蟹笼数量。将蟹笼挂在池边,沉入水中。抱卵蟹排放蚤状幼体,多从午夜起至清晨。排幼时抱卵蟹扇动腹部。出膜的I期蚤状幼体离开母体自由生活。每天上午要检查笼里抱卵蟹,剔除已经排空幼体的母蟹,余下未排空的继续入池排幼。至排空数达到原入池数的50%,便已达到蚤状幼体的放养密度,将所有未排空的抱卵蟹移入其他育苗池继续排幼。排幼多在4月中、下旬,经5一7天完成。用这种排幼方法,当I期蚤状幼体在池内密度达到15万一30万/m3,即为适宜的放养密度。

②幼体培育:河蟹蚤状幼体以单胞藻(扁藻、小球藻、四鞭藻、褐指藻、角毛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为饵(图20一1)。当I期蚤状幼体孵出时,就应投入培养好的单胞藻和轮虫。要求水色达到浅褐色(褐指藻)或嫩绿色(绿藻类)。单胞藻在育苗池内应维持10万一20万个/m1,轮虫10一15个/ml即可。当天下午开始投喂孵出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后每天分3一4次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量以每天有近90%被捕食掉为原则。但勿使河蟹的蚤状幼体断喂,也不能让投喂的卤虫幼体过剩后在池中长大。投喂时应全池均匀泼洒。

(3)商品饵料及投喂方法:由于卤虫冬卵价格昂贵,用仿照卤虫无节幼体的营养成分,设计出营养配方,制成微粒饵料,以代替生物饵料。主要替代卤虫无节幼体,用来饲喂河蟹蚤状幼体,经过试验,现已初步进入实用阶段(安徽省徐州市水产研究所)。 实践证明,采用微粒饵料既可降低育苗成本,又可简化规程,减轻劳动,还易于掌握水质,提高育苗成活率。投喂微粒饵料的量,第I期蚤状幼体为0.7一1g/日万尾,Ⅱ期1.3一1.5g/日万尾,Ⅲ期1.8一2.0g/日万尾,Ⅳ期3一3.5g/日万尾,V期4一5g/ 日万尾,大眼幼体为1015g/日万尾;每天的量应分成10次以上,要全池均匀泼洒。早6h至晚6h这段期间都可投喂。

④育苗的水质要求:育苗用水需有充足的溶氧,最低为5mg/L,要求晴天池面光照为5000一10000lx;pH值为7.5一9;水温19一25℃;总盐度13一26,NH3-N、N02-N浓度分别在1mg/L和0.1mg/L以下时是安全的。

为保持良好水质,应连续充气(每2m2水面可置一气泡石)。并根据水质情况而经常注入新配半咸水。

⑤收获蟹苗:经20天培育,部分蚤状幼体已发育成蟹苗,可以逐渐加入淡水。4一5天后,水中总盐度在5左右。蟹苗个体达到每千克16万只左右,便可拉网收苗,或放水入40目网箱收集蟹苗,转入下阶段的淡水中饲养。

相关阅读

中华绒螯蟹


[学名]: 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ards
[资源名称]: 中华绒螯蟹
[外文名]: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别名]: 河蟹,毛蟹,湖蟹,螃蟹,大闸蟹,清水蟹
 
[形态特征]:
  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区与心区分界显著。前者的周围有凹点。额宽,具额齿4个。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呈三角形。前侧缘具4个锐利的齿突,最后一个齿突最小,并引入一隆线,斜行于鳃区的外侧。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雄性螯足比较大,掌节于指节基部的 内外侧密布绒毛,腕节内末角具一锐刺。步足以最后3对较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四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很密具刚毛。雌性腹甲第5节上有一对生殖孔,雄性在第7节上有一对交接器,雌、雄腹部形状不同。
 
[原产国家]:中国,朝鲜,日本  [原产省份]:江苏、安徽等省  [原产地区]:南通,安庆等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36  
[地理分布]:目前北欧诸国、英国的泰晤士河、朝鲜沿海以及北美洲都有分布。中国东部沿海,北起辽河口,南至闽江口,都有河蟹苗天然分布。但以长江口为最大产卵场。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中华绒螯蟹在蚤状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随后即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饵料,喜掘穴栖居,其掘穴能力很强。河蟹感觉器官比较发达,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视觉尤其敏锐,有趋光习性,爬行动作迅速,也能攀高和游泳,尤其横向爬行方式,更为独特。如受强烈刺激或伤害时,会发生自切现象,一旦断肢又会在折断点复生新足。中华绒螯蟹雌雄异体,生殖期有洄游的习性,即生殖洄游,在淡水中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成群沿江河而下,到达河口区的咸淡水中交配繁殖。所以海水是其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的蜕壳成长过程。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


工厂化育苗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有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两种方法。其操作要点之二是幼体培育:

河蟹从蚤状幼体孵出到大眼幼体(蟹苗)出池,要经过5次脱皮变态过程,时间长达1722天。蚤状幼体能否顺利地完成5次脱皮变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按照河蟹幼体的变态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搞好幼体的培育,是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在抱卵蟹入池孵幼前半个月,需清除池底淤泥,洗刷池壁,维修进排水系,增温通气等设施,准备好充足的生物活饵料。然后再用生石灰、晶体敌百虫、漂白粉或福尔马林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通常晶体敌百虫每亩用5080克,配成药液全池泼洒,或用30ppm的福尔马林药液,也可用45ppm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生物。由于福尔马林的药效较长,要提前710天使用,其它药物也要提前34天使用,待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入抱卵蟹进行幼体培育。进水的处理:培育池进水如用天然海水需经沉淀后,经较稀的筛绢网过滤送入育苗车间,再在各育苗池的进水口管道上,装上较密的筛绢网,进行过滤后进入育苗池,以保证进入育苗池的水质清新干净,适合培育幼体的需要。

幼体放养密度:幼体放养密度随进水增温、送气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而有所不同。以江苏为例,通常每立方米育苗水体放I期蚤状幼体1520万尾,高的每立方米水体也可放3040万尾,均能获得较好的育苗效果。

饵料投喂:幼体培育常用的活饵料,以藻类、轮虫和卤虫为主,并辅以用鱼粉、蛤肉等制成的人工配合微颗粒饵料。投喂方法为全池泼洒,坚持少量多次,蚤状幼体I、II期,每天投喂68次,蚤状幼体III期以后每天投喂46次,投喂量可适当增加。饵料要求新鲜、适口、喂足喂均匀。饵料颗粒的大小也应随着幼体的生长而逐渐加大。如投喂卤虫,蚤状幼体IIV期,以投喂丰年虫的无节幼体为主,蚤状幼体V期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淡水枝角类。投喂动物性活饵料时,要掌握好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原则,以免活饵料吃不完留在培育池内与河蟹幼体争空间、争氧气、争营养物质。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一般从蚤状幼体I期到蚤状幼体III期阶段,以加水为主,少量排水,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约1/3;蚤状幼体III期以后,逐步增加换水次数,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2/3;蚤状幼体V期,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2,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以促进群体同步变态,提高育苗效果。保持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分布均匀也十分重要。通常在育苗池底部铺设送气管道,从池底充气增氧。充气量为育苗池水体的1.52%。在池底铺设充气管道进行充气,不仅可使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上下水体溶氧分布均匀,而且可使蚤状幼体在池内始终保持游离状态,可防止幼体抱团而引起死亡。蚤状幼体培育适宜酸碱度为7.58.5。由于在培育过程中,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再加上藻类大量繁殖,容易引起池水酸碱度的变化,影响幼体培育。为此,要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控制投饵量和及时加水,保持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蚤状幼体对海水的盐度适应范围很广,从833皆可。但为了有利于幼体的整齐变态,促进生长,要求在育苗过程中,池水的盐度也要保持稳定,防止发生突然变化。水温也是影响河蟹幼体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926℃,蚤状幼体I、II期的最适水温为1922℃,蚤状幼体III、IV期为2224℃,蚤状幼体V期到大眼幼体为2426℃。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宜过大。要建立水温监测制度,加强水温调控。日常管理:建立河蟹幼体培育专业队伍,日夜专人值班,每天早中晚各检查1次幼体生长发育变态情况,并通过显微镜检查幼体的摄食情况,定期测试水温、水质,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调整各项饲养管理技术措施。河蟹育苗常见的病虫害是聚缩虫的寄生,可用孔雀石绿、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药物杀灭,也可通过加大换水量的方法进行生态防治。

蟹苗出池:蚤状幼体经变态成为大眼幼体(蟹苗)后,再经57天的培育就可出池。蟹苗出池前,应向培育池内不断加入淡水进行淡化处理,至蟹苗出池时,池水的盐度应小于12,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环境,为放流或养殖打好基础。出苗则采取在育苗池出水口处加一40目的网箱,拔去出水孔塞子让水流进网箱集苗即可。出苗前应放掉部分池水,减轻池底压力,防止出水孔因压力较大而挤伤蟹苗。出池蟹苗可通过称重过数后出售,用于放流或养殖。

中华绒螯蟹苇塘养殖


一般沿湖地区及河流、水库下游都有一定数量苇塘荒地。这里涝一片水,旱时一片苇,芦苇不成材,种地怕涝雨,但对发展河蟹养殖十分有利。
1.建池
利用苇塘建池养蟹,一般就其地形、地貌,以利进水、排水,可建造大大小小的养蟹池。苇塘建池养蟹,面积大,养殖的河蟹质量好、个体大,但面积太大管理困难,精 养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
在苇塘建池养蟹,水深80厘米左右即可,环沟、蟹沟适当加宽,沟内栽移可供河蟹摄食的水生植物,水底培养底栖动物。
2.清除敌害
利用苇塘养殖河蟹敌害生物较多,如水蛇、青蛙、鲶鱼、塘鲤等都是河蟹的天敌,必须认真捕捉、清塘,彻底杀灭天敌。
3.蟹种投放
蟹种投放基本同稻田养蟹,亩放5~7克幼蟹2000~2500只,面积太大应适当少投,也可根据天然动、植物饵料的多少调整蟹种投放密度。如自然水坑较多,可以适当投放一定量的链鱼、鳙鱼、草鱼,但不能放养鲤鱼等杂食性的鱼类,更不可以放养鲶鱼、塘鲤等肉食性鱼类。
4.投饵
饵料以苇塘的天然动植物性饵料为主,辅以人工投饵。放养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辅以人工投饵,入秋开始以投喂精饲料为主。
5.水质调节
水质调节基本同稻田养蟹,但苇塘养蟹水质一般不会太肥。如水质太瘦,放养蟹种前可适当施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生,为底栖动物的繁殖提供饵料。
6.防逃设施及收捕
防逃材料和安装与池塘养蟹大同小异。成蟹收捕较池塘、稻田养蟹困难,除放水收捕、引诱、 投饵诱捕之外,还要下塘捉捕,甚至见洞挖捕,比较费时、费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7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