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感的发病特点 猪流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流感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季节性疾病,一旦温度比机体承受能力高的话,很容易导致病发。猪流感对于猪群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传染性非常强,甚至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和其他牲畜。为了尽可能提高猪群的饲养效益,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猪流感发病特点以及科学的防控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感的发病特点猪流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发病特点

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猪都能够发生该病,且全年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其中在早春、深秋以及初冬等阶段的发病率较高。日前,猪群中有两种血清亚型病毒比较流行,即HIN1以及H3N2。一般来说,病猪如果没有发生感染时,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是如果混合感染其他病毒,就可能促使病情加重,导致死亡率明显提高。也就是说,猪流感的发生较为复杂,一般与环境中的多凶子密切相关,如果只单一感染病原体,具有较小的危害,如果发生混合感染会增加控制疾病的难度。另外,猪流感发生后,病猪较难彻底治愈,且非常容易ILIJ现复发。该病主要通过猪间鼻对鼻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播,也能够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常在气温发生较大变化时出现暴发,如气候骤变的早春、晚秋以及气候寒冷的冬季。

2、临床症状

猪流感具有1~3天的潜伏期,且能够大面积发生、快速传播,大部分呈现群体性感染的症状。病猪的主要症状是体温急剧变化,停止采食,反应迟钝,往往卧地。少数病猪的胴体发紫,关节疼痛,出现跛行,甚至长时间卧地不起。同时,还伴有比较明显的气喘、阵咳等症状。通常情况下,病猪由于长时间厌食而影响体重,过久就容易导致机体严重虚弱而发生死亡。如果病猪及时加强护理,且没有发生并发症,通常在7天内能够康复。

3、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病死猪的鼻、咽、喉、气管以及支气管黏膜发生充血水肿,且肺脏的心叶和尖叶往往发生实质性病变,健康肺组织和发生病变组织间存在明显分界线,病变区通常呈暗红色结节,切面类似鲜牛肉,部分肺叶发生水肿。一般来说,病猪如果只感染猪流感,肉眼病变就较为复杂,如果同时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就非常容易导致病变部位被掩盖。通过显微镜观察,可见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病变,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大面积发生变性、坏死,且支气管、细支气管以及肺泡内含有大量渗出物,并混杂脱落的细胞、中性粒细胞,后期通常为单核细胞。M.yZ023.com

4、防控措施

加强检疫及监控。禁止在疫区引种,且必须了解引进种猪产地的疫情、饲养管理情况,且要经过严格检疫。如果从国外进行引种,还要经由国家海关对有关疾病进行严格检疫,只有合格才能够引入。另外,猪场还要对各种猪病加强日常监测,即抗体监测和病原监测,以使群体“有效免疫”的整体保护水平提高,只要发现有血清学呈阳性的猪,要立即进一步确诊,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疫源蔓延。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全进全出”制度,且每批猪出栏后,要彻底清洗、消毒猪舍,并经过1N2周的空置才能够引进下一批猪。防止猪舍侵入贼风,供给足够的洁净饮水。猪场要严格控制参观,如有需要在场长或者主管兽医允许才能够进入参观。参观人员应严格遵守场内防疫制度,即在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以及鞋帽后才能够进入,且只能够按指定路线进行参观。

计划免疫。根据猪流感发生情况,及时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但要注意的是,免疫接种程序禁止直接套用固定模式,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另外,由于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猪流感病毒,且彼此间存在有限的交叉保护能力,需要根据地方分离得到的流感毒株或者本地血清型的毒株,选择使用有效的疫苗接种。

药物治疗。脱敏治疗,适合症状较轻的病猪.即只表现ILIJ轻微咳嗽、流鼻涕或者打喷嚏等症状时,采取该法治疗基本就可有效控制疫情。脱敏治疗时,病猪需要补给适量的维生素C,促使机体白细胞内维生素C含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一般来说,病猪每次补给10~20mg,每天1~2次。抗病毒治疗,即在病猪症状比较严重,只通过脱敏治疗已经无法有效控制疫情,此时则要采取抗病毒治疗。一般来说,可选择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吗啉胍,还可选择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克毒金刚。如果使用盐酸吗啉胍,则添加比例适宜控制在0.1%~0.15%,且每天3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使用克毒金刚,则可按照250kg水添加100g克毒金刚,连续使用3~5天,或者按照/100kg水、200kg饲料添加100g克毒金刚进行混饲,连续使用3~5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继发或者并发感染,要及时添加抗生素或者其他有效药物。例如,可通过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者安乃近等解热镇痛药用于缓解发热。如果选择使用3%的安乃近,可按体重注射30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另外,该病也可使用中药治疗,效果也较好。取知母50g、桑皮50g、生石膏50g、麻黄25g、杏仁25g、甘草25g,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只猪每天用量控制在60g,连续使用3天。

1、猪流感的相关介绍
猪流感也被称为猪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由于A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一般在猪的呼吸器官传染疾病中比较常见,往往具有传播速度比较快、发病率较高、发病比较急等诸多特点。为此非常有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春冬季节更替时,气温急剧下降,在这段期间也是猪流感暴发的阶段,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日龄的猪在这段期间都比较容易被感染,由于康复猪、病猪是其中最主要的感染源。因此,对于病猪和康复猪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安排专门的猪舍进行饲养,避免感染源进一步扩散、蔓延。相关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明,猪流感的死亡率并不是很高,然而往往发病比较急,且传播速度比较快,假如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的措施很容易大范围扩散,最终导致地方行流行。对于患猪而言,其呼吸道黏膜中往往会带有这种病毒,这种病毒会伴着分泌物排出,然后借助飞沫进入呼吸道中进入到易感猪的体内,并且快速在易感猪体内繁殖而引发猪流感,猪受到感染后再将病毒排出体外,这样会形成一种循环性传播,可能只需要2~3d就会使全群猪被感染,引发大面积发病。此外,猪流感病毒也会借助饲料、饮用水及接触性传播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这样就有可能传染给人们及其他牲畜,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猪流感的主要表现症状
猪流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般都会有2~7d的潜伏期,病程大概会持续7d。猪流感在初期的时候,病猪会精神不振,体温显著升高,往往会高达40.2~41.2℃,食欲也会大大下降,经常会表现出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充血、呼吸急促、流泪、张口呼吸、间接性打喷嚏、畏光及咳嗽等多种症状,而且常常在口角会有白沫,有的病猪可能会表现出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敏感性比较高,尿少甚至无尿,尿液颜色为深黄色;粪便干结,四肢无力,长时间卧地不起。假如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科学的医治措施,病猪的病情可能会慢慢转化成慢性,由于消化不良、连续咳嗽会慢慢消瘦,也可能会并发胸膜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这样会大大提高猪流感的死亡率。一般猪流感的自然发病时间平均在4d左右,潜伏期相对比较短。假如在妊娠期间,母猪感染了猪流感,可能会通过胎盘将猪流感感染给猪仔,进而导致流产甚至死胎。即使母猪康复,其产下的猪仔一般抵抗力会比较弱,而且自身发育不良,存活率相对比较低。后期也可能会发生肠炎或者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的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死亡。
3、诊断猪流感的常用方法
临床诊断猪流感,可以结合猪流感死亡率相对较低、发病率高、传播快、季节性等诸多方面特征、解剖病理以及临床症状等诸多方面进行初步诊断。现阶段都是采用的规模化猪养殖模式,因此普遍存在混合感染现象,这就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鉴别。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选择鼻黏膜组织及其分泌物作为样品,如果是哺乳期的仔猪应该采集其咽部病料作为样品;采用血凝抑制试验鉴定亚型病毒血清,检测免疫抗体以及抗体感染鉴定;相对复杂的呼吸道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鉴别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猪流感病毒的亚型有效区别开来;优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特异性、敏感性都比较好。
4、科学的猪流感防控措施
4.1加强猪舍的环境管理想要有效防控猪流感,就必须加强猪舍的环境管理,猪舍管理人员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猪舍的整洁、干净,做好猪舍的卫生管理工作,防止会滋生病毒。尤其是春初、秋冬进行换季的时间,一定要加强猪舍管理,将门窗及室内比较大的缝隙应该及时维修好,同时应该对易感猪群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假如温度比较低,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并采用保温灯、空调等措施合理调节温度;一定要定期通风排气,确保室内空气保持通畅。
4.2做好饲养管理秋冬季节进行更替期间,温度变化比较大,这样很容易引发猪流感。因此,不仅应该加强猪群的防寒保暖措施,而且应该注意合理搭配猪饲料。如果碰到寒冷季节,可以适量加入中草药组方来防止病毒入侵,进而有效提高猪的食欲,增强猪的抗病能力。例如,取荆芥60g,柏仁60g,川芎60g,防风60g,生姜60g,山楂20g,麦芽20g,神曲20g,陈皮20g,槟榔20g,苍术20g,木通15g,按照1%比例调配上述中草药方,每周喂食1次,或者根据1%比例把小柴胡散、复方黄芪多糖

精选阅读

猪流感


1 前言今年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了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该病的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高烧不退、全身黄染,怀孕母猪死胎、流产或产出的胎儿弱小等。该病的病程较长,但病死率低。对发病猪场和康复猪场检查,查到猪流感(sI)的抗体。所以怀疑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为SI。该病的进一步研究还在进行中。本期笔者就sI的相关资料简报如下,供参考。同时更希望同仁与我们交流,共同研究。

2 sI的病原学sI由正粘病毒科中A型流感病毒引起,呈多态形,中等大小,有囊膜,囊膜表面上有纤突,分别为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该病毒RNA是分节段的。不同的是A型流感病毒之间在混合感染时能发生基因交换或重组。而新的亚型(目前在猪中广泛流行的3个最常见的亚型是H。N、类禽源的H。Nl和类人源的H3N:)H,N,和H3N:之间不产生交叉保护。SI病毒在实验室中培养可用鸡胚接种,接种10日龄鸡胚,经 35~37℃孵化48~72h后,收集尿囊液和羊水做凝集试验,其结果可以证明病毒是否存在。而细胞培养也可以分离出该病毒。

3 流行病学SI在猪中的流行特征是呈现暴发性,猪群中所有的猪同时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可能是空气传播,在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及肺脏中繁殖,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并导致严重的病毒性肺炎。

4 临床症状感染sIv的猪,在潜伏1~3d后突发,猪群中大多数猪同时出现症状,表现厌食、卷缩、打堆、衰竭等现象。驱赶病猪,其反应迟钝、不愿走动;剧烈驱赶,迫使它走动时,病猪出现张口呼吸且伴有严重的阵发性咳嗽和痛苦的尖叫声。体温40~42℃。眼结膜炎、充血、流泪。鼻镜干燥、鼻腔分泌浆液性至脓性分泌物、不时地打着喷嚏。厌食、甚至食欲废绝,渴欲增强,但在水源供水不足时喝水也减少;后期食欲、渴欲两绝。体重明显下降,衰竭,但死亡率不高。在没有并发症和护理得当时,死亡率很低。有资料显示,暴发sI时,出现繁殖障碍,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小仔等现象。流产后的配种正常,但常不育。单纯的sI发病5~7天,随后迅速康复,而且只在血清阴性的猪场发生。但在有伪狂犬病、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肺疫的猪场,发生SI时,常有并发的可能,其结果是病症不典型,但病情严重。在欧州集约化育肥猪场中,常出现SI和伪狂犬病及蓝耳病双重或三重感染。

5 病理变化单纯性的sI,主要病变为病毒性肺炎。病变区为紫色的硬结,肺叶问质明显水肿,呼吸道内有血色、纤维蛋白渗出物,支气管淋巴结、纵膈淋巴结肿大。但有并发症时,则表现出并发症的病变。

6 诊断sI的诊断分为sIv的分离和抗sIv的抗体检测两种。

SIV的分离:取可疑病猪的鼻粘膜、咽粘膜或肺组织(特别在发热期),无菌接种10日龄鸡胚,孵化72h 后,取尿囊液测定其凝集鸡红细胞的能力。HA在2,及以上,可确定。

抗SIV的抗体检测:取两份血清,一份为发烧期猪的血清,另一份为此4周后的血清,检测抗SIv的HI抗体,第二份血清的HI抗体比第一份血清的高2~3个滴度以上者,为阳性。这种方法在没有使用sI疫苗的易感猪群中应用,诊断意义大。

7 治疗SI尚无特异的疗法,对症治疗尤为重要。首先,应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和温暖。其次,应该保证有足够量饮用方便的清洁水源,水中添加的药物应是没有异味和猪不吃的药物。每日至少要保证半日以上没有添加任何药物的清水供猪饮用。第三,不能随意骚扰、驱赶、移动处于急性发作期的猪,减少应激,保持猪的体力,同时也减少疫情扩散的机会。第四,为了控制并发或继发症,可使用高效的抗菌素和其他抗微生物的药物进行防治。但免疫抑制剂,如地塞米松等应尽量少用,否则会使病程延长。第五,金刚烷胺及其制剂的使用能有效地降低猪的热应激,减少病毒的排放。添加抗流感的制剂(如禽泰克)能有效地缓解症状。第六,对于症程长的猪补充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人工输液,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拜固舒)和葡萄糖等。

8 防制sIV相对较稳定,比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都稳定些,所以,将地方流行的病毒株制成水包油的灭活苗,接种断奶的仔猪、种猪和肥育猪,均能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因此,免疫接种应该是SI控制计划的一种有效方法。

猪高热症的临床症状 猪高热症的防控措施


猪高热疾病是一种以发病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为特征的高热疾病,此类疾病疫情传播比较快、流行区域比较广,严重影响我国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基于此,结合本地生猪高热病的病原体、流行特征,总结分析猪高热病的临床症状,深入探讨预防和治疗猪高热病的有效措施,以此来最大限度控制并治愈病猪,确保生猪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损失最小化。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高热症的临床症状猪高热症的防控措施。

1、发病特点

该病一般集中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发生,即夏秋季节比较容易出现发病。该病的病程能够持续较长时间,通常为5-20天,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大多数发病猪场的发病率低于50%,其中妊娠母猪的发病率能够超过60%,且患病后会发生流产,流产率可达到40%左右。当猪场发生该病后通常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危害,甚至会导致整个猪群都发生此类病症。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尤其是没有采取严格封闭管理和消毒的猪场,且猪群自身没有及时进行清洁发病后相对比较严重。尽管大部分大中型猪场具有完善的保健和清洁系统,也比较容易发生该病。猪群通常呈分阶段发病,即同一猪场中一般先发病的是中、大猪或者母猪,经过2-5天就会蔓延至全群。根据体重不同,通常体重达到20-80kg的猪具有最高的发病率。根据猪群成长周期不同,哺乳后的母猪和刚刚断奶后的仔猪具有最高的发病率。

2、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2.5℃,精神萎靡,减少采食或者完全停止,体表皮肤发红,耳边缘、耳后发绀,腹下及四肢末梢等多个部位的皮肤存在紫红色的斑块;呼吸困难,往往卧地,有些会呈现明显的腹式呼吸,气喘加速,有些会表现出喘气或者呼吸无规则;有些病猪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且眼分泌物增多,发生结膜炎;有些发生粪便秘结,往往排出球状粪便,排尿量减少,且尿液呈黄色,颜色加深,质地浑浊。病程持续较长的病猪,被毛粗乱,发生贫血,全身皮肤苍白,有些病猪的后肢软弱无力,少数在临死前无法站立,最终全身发生抽搐而死亡,具很高的死亡率。有些母猪在妊娠后期(100-110天)会发生流产、形成死胎,或者产出木乃伊胎和弱仔。

3、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要采取封闭式的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且对不同猪群采取分群隔离饲养,并控制舍内的温度、湿度适宜,饲养密度合理,能够有效的避免猪群发生高热症或者呼吸道疾病。在高温季节,要注意加强通风,采取防暑降温。另外,饲养密度可适当减小,每栏饲养数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0-12头,确保每头生长猪具有超过0.8mz的生活空间,育成猪最好具有1.2mz的生活空间。另外,要尤其重视饲养环境卫生条件良好,因此要对清出的粪便、尿液采取规范的无害化处理。猪场内不允许饲养其他动物,并加强杀虫灭鼠。猪群要定期监测免疫抗体,以便随时了解猪群的生长发育、健康以及代谢情况,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促使猪群能够健康生长。为使猪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要求得到满足,要合理搭配饲料,补充适量的营养、能量,不允许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

严格消毒。猪场必须对猪舍定期进行消毒,使感染病菌的途径及时被切断。对于猪舍以及周围生活区,每天都要进行1次全面消毒;对于全场大环境,每周要进行1次消毒;对于场内主要道路及舍内走道,每周要进行2次消毒,并保证消毒效果良好。对于空栏猪舍,要先进行清洗,干净后采取全面消毒,经过一段时间的通风再次进行消毒,之后才能够进猪。猪场门口要设置消毒池,旁边要设有专门用于工作人员消毒的设施,在猪舍区入口处还要设置消毒池。

疾病防疫。该病通常是由于混合感染几种病原而引起,为此要加强疫苗免疫,这是有效预防疫病发生的一种措施。猪场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其进行免疫防病。猪群主要是对猪瘟、猪蓝耳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易发病毒病进行疫苗免疫。同时,也可合理使用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转移因子等,使猪抵抗力提高。另外,猪群在高温高湿季节使用磺胺类药物会比较严重的刺激肾脏和胃肠道,因此要慎重使用。

药物治疗。发病初期,猪要注射高热绝抗,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症状有所改善,则不能够再次注射,而是改成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药物喂服即可,一般选择使用黄芪多糖、土霉素以及电解多维等,连续使用5-6天,停药2天再次用药。病猪采取以上治疗措施,主要是促使机体体液恢复,提高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尤其是电解多维能够有效地缓解应激反应。发病中期,病猪可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清瘟败毒”,缓解症状。如果发现病猪的后肢出现瘫痪,要按体重肌肉注射o.2mLjkg抱克林,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发现病猪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要按体重肌肉注射o.2mLjkg长效米先,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发现病猪表现出神经症状,要在使用清开灵的基础上,配合注射圆蓝五肽;如果病猪发生便秘,可添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如果病猪症状严重,要先调节机体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适量的能量,此时可静脉注射适量由生理盐水、5%葡萄糖、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溶液。

1、猪高热病特征
1.1病原因素
病毒病:主要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其次是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细菌病: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附红细胞体。原虫病:猪弓形体。
1.2非病原因素
主要是应激因素,其次还有营养不良、原料品质下降、生物安全措施不力、低劣药物及消毒剂大量使用、滥用抗生素药物等。
1.3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
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病程较长,一般在5~20d左右,病死率高。发病猪的体重一般在20~80kg,发病率最高,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和母猪发病。猪场对防疫工作不重视、技术人员保健观念差,没有严格封闭猪场、没有对猪群进行系统的保健的猪场发病严重。
1.4临床症状
发病猪只体温升高至40.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病猪皮肤发红,耳后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病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病猪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病猪群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
2、预防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
要加强猪场工作人员防疫知识培训,牢固树立防重于治观念,严格落实猪场卫生管理和防疫措施。规模养殖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要结合实际,努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做好驱虫、消毒、圈舍的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要保证充足的干净饮水,并在饮水里添加保健液,同时在饲料中适当多添加点保健液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提高猪体抵抗力。2.2严格检疫,加强抗体监测
严格执行规模场、生猪市场、屠宰加工厂的生猪检疫和防疫。加强对大型规模场猪的主要疫病进行抗体监测,及时防控可能发生的疫病。
2.3严格把好引种购猪关,不准从疫区疫场引猪
从引种购猪前应对猪群进行观察和检疫,合格猪回场后应隔离观察饲养3~4周,坚持测温和临床检查,及时补注相关疫苗,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
2.4强化免疫接种,确保免疫效果
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猪瘟、猪链球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症候群。养殖场(户)应加强对猪瘟、猪链球菌病等疫苗的免疫注射,提高整群的免疫水平,对新购进的生猪及时补免,确保免疫效果。
2.5合理用药,减少损失
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素药辅以治疗,防止细菌性继发感染。应用维持营养类药物,维持机体耐过疾病,使用清瘟败毒类中药方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对症下药,尽快选用有效的药物按剂量并一定遵守疗程的规定使用。


猪伪狂犬病病原、流行特点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随着生猪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猪场内疑似伪狂犬病病例有增多趋势,每个地方都有相继爆发伪狂犬病疫情的报道给养猪业带来较大危害。在生猪生产中,该病尤其对仔猪危害最大,发病率、死亡率均可达到100%,对成年猪影响也较大。现给大家讲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病原、流行特点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是一种有囊膜、呈正二十面体对称,表面有放射状纤突的DNA病毒,在多种动物细胞中繁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和核内包涵体。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可存活1个多月。

2、流行现状及特点

据资料显示:2006~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对河南各规模养猪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野毒阳性率在1.15%~16.98%之间,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以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发病为主。主要原因是发病场为狂犬疫苗免疫不规范。

在一般条件下,猪、犬、猫、牛、羊、水貂等哺乳动物均可感染,除猪以外,其他动物感染均以死亡告终。感染伪狂犬病毒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从病猪唾液、鼻液、阴道黏液、精液、乳汁及尿液中排出,在养猪场内一直存活,在猪群中不断传播和感染。该病主要通过猪体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经呼吸道发生感染。通过接触患病猪的尸体也能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也能感染。此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3~6天,最长可达10天。临床表现随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哺乳仔猪出生后第3天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呕吐、腹泻,随后出现兴奋不安、运动失调、前冲、后退、转圈、全身肌肉痉挛、头向后仰、四肢划水状运动,病程1~2天,病死率为100%。断奶仔猪发病时体温为41℃以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腹泻,有的发生呕吐现象,并伴有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等神经症状,病死率一般为20%~50%。成猪大多呈隐性感染,偶有咳嗽、呕吐、腹泻,但症状轻微,死亡率很低,多数能耐过。繁殖母猪表现为延迟分娩、产后发情延迟、返情率高、屡配不孕。妊娠母猪大多流产、流产率高达50%左右、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种公猪表现为睾丸肿硬、萎缩,精子活力差,性欲降低或性功能丧失等。

4、防控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有疫情的地区或猪场引种,从外面购买的种猪,严格执行引种隔离检疫制度,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新引进种猪(包括精液)必须来自阴性猪场,隔离观察30~50天,2周后采血进行抗体测定,如抗体为阴性,方可进入猪群。种猪场的母猪每3个月应抽血检测1次。养猪场也可通过淘汰阳性种猪,做好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但对一般消毒药物却很敏感,一定浓度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死。在猪群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应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或1:300复合酚、复合醛消毒液,每周定期消毒1次以上。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时,每2~3天必须消毒1次。同时,养猪场的粪尿还须放入发酵池或沼气池进行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传播与扩散。养猪场常用消毒剂有0.5%石灰水、0.5%碳酸钠溶液、5%石炭酸溶液、1%~3%氢氧化钠溶液、酚溶液、醛溶液等。

现已研制出的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基因缺失苗。不同猪群应免疫不同的疫苗。断奶仔猪可选用弱毒苗,种猪可选用灭活苗或弱毒苗。推荐免疫程序:仔猪1日龄滴鼻进行第一次免疫,35~4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70~7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后备母猪在产前8~9周进行第一次免疫,间隔3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经产母猪每年都须免疫3次,每次间隔4个月。

发生猪伪狂犬病疫情时,要及时向上级防疫部门报告。对可疑病猪进行隔离,同时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对发病猪场进行封锁,淘汰、扑杀病猪和阳性猪,对假定健康猪群和阴性猪用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暂停生猪和猪产品交易,对病猪尸体、死胎、流产物、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和胸膜炎,对任何年龄段的猪群都具有严重危害,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近几年,该病已经成为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危害的一种典型细菌性疾病,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特别是带菌猪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传播。一般来说,除无特定病原体猪外,大部分猪都含有该菌,往往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内存在,具有微弱毒力。发病率的高低与猪免疫状况、细菌毒力密切相关。另外,长途运输、气候炎热、受凉、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等,也会影响该病的发生。

发生特点。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一般在断奶前后以及保育阶段比较容易发病,发病率通常为10%~15%,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50%左右。部分仔猪群由于没有获得母源抗体,会在断奶后1周出现发病,在断奶后10~42天达到发病高峰。该病尽管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是春、秋、冬三季的发病率相比于夏季要高。在整个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对其他多种全身性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既与病毒性呼吸道冠状病毒相关,也与支原体肺炎逐渐流行相关。

2、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腹泻,呼吸困难,咳嗽,共济失调,关节肿胀等,且还会伴有化脓性鼻炎、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心包炎以及胸膜炎等。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公猪患病后会呈现跛行。病猪发生急性感染后通常在2~5天内死亡,慢性感染通常经过大约15天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且病猪预后不良,往往会形成僵猪。

3、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集。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胸腔积液、腹水、肝脏、心脏以及肺脏作为材料。

细菌分离与纯化。在无菌条件下,先对病料表面使用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火焰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剪刀剪取非病变与病变相交处的深部组织,在胰蛋白大豆琼脂(TSA)培养基上涂布,放在5%二氧化碳、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24h培养,对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接着进行纯化,再次于TSA培养基上接种,放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会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菌落,直径在1~1.5mm左右,表面湿润、光滑。挑取单个菌落经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呈长丝状的革兰阴性菌。

生化鉴定。在无菌条件下挑取纯化培养的菌落,在无NAD的鲜血琼脂平板上采取水平划线接种,接着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垂直划线接种,放在37℃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观察是否发生“卫星现象”(即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苔周围生长较大的疑似菌菌落,但外周生长较小的菌落甚至没有生长菌落)以及溶血现象。结果发现,病菌出现典型的“卫星现象”,但没有发生溶血,说明其对NAD具有依赖性。取纯化好的病菌进行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蔗糖、果糖、核糖、氧化酶、接触酶、脲酶、吲哚、硝酸盐还原等生化试验,放在5%二氧化碳、37℃培养箱中进行24~48h培养。结果发现,氧化酶、尿酶、硫化氢、吲哚试验呈阴性,接触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呈阳性,能够使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核糖、蔗糖以及麦芽糖发酵。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防治该病最有效的一种措施是适时接种疫苗,猪场要根据实际疫病流行情况选择适宜的商品疫苗或者自家配制的疫苗用于防控感染与抑制传播。另外,猪群接种疫苗的同时,还要配合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以实现标本兼治。对于无特定病原体猪场,检疫按照以下免疫程序接种,即初产母猪要在产前40天进行一免,在产前20天进行二免,而经产母猪还要增加在产前30天再进行1次免疫。对于严重发生该病的地区,任何日龄的猪群都要进行免疫,一般仔猪在7~30日龄内进行首免,每次接种1mL,17天之后再进行1次免疫,用于提高预防效果。如果猪场条件允许,可从本场发病症状比较明显且没有使用经抗生素治疗猪的某些组织,分离病菌用于制备自家疫苗,然后给猪群免疫接种,预防效果较好。这是由于这种疫苗以本场病猪为病料,能够获得针对性较强且血清型一致的疫苗,从而保护率较高。

对症治疗。病猪通常选择注射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噻呋等进行治疗,也可在饮水中添加强力霉素混饮,每吨用量为150~200g,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越早用药治疗具有越好的治疗效果。病猪症状比较严重时,尽可能不要选择使用本场普遍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形成耐药性而影响疗效,此时可选择使用卡那霉素、特效米先、增效磺胺、青霉素、环丙沙星等,且首次用药适宜采取注射。据报道,病猪按每千克体重深部肌肉注射0.1mL特效米先,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病猪能够正常饮水和采食,如有需要可同时注射药物和口服药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形成卫星现象。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猪副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
流行病学
1、传播: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副猪嗜血杆菌病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
2、继发感染: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3、多发日龄: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症部位,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及黏膜发绀、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僵猪或死亡。母猪发病可流产,公猪有跛行。哺乳母猪的跛行可能导致母性的极端弱化。死亡时体表发紫,肚子大,有大量黄色腹水,肠系膜上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尤其肝脏整个被包住,肺的间质水肿。
解剖症状:胸膜炎明显(包括心包炎和肺炎),关节炎次之,腹膜炎和脑膜炎相对少一些。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特征。肺可有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关节病变亦相似。
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有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肾乳头出血严重,猪脾边缘有梗死,肾可能有出血点,肺间质水肿,最明显是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喉管内有大量黏液,后肢关节切开有胶冻样物。
防治措施
严格消毒
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d。
加强管理
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治疗
隔离病猪,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为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应进行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素。
(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0.2mL/kg,每早肌注1次,连用5~7d。
(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mg/kg,每晚肌注1次,连用5~7d。
(3)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mg/kg,每日1次,连用5~7d。
(4)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菌素、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5)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口服纤维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纤维素性渗出物、缓解症状、控制猪群死亡率。
免疫
用自家苗(最好是能分离到该菌,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中)、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能取得较好效果。种猪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能有效保护小猪早期发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每次一毫升,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的间隔。
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2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
小结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重新思考我们的猪舍设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猪群稳定的生产。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副猪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产房后期仔猪、断奶保育猪死亡解剖发现肺脏水肿炎症、心包积液或绒毛心,关节液增多或化脓,有的急性死亡多数消瘦死亡送检发病活体检出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发病猪即使使用药敏试验药物治疗无效。副猪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症状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一种致多种家畜、野生动物主要以发热、奇痒(猫、狗和小鼠)、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猪伪狂犬病具有病死率高、传播快、流行范围广、传播途径多、病原体顽固等特点,我国自1948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已有多个地区报道伪狂犬病的流行,该病已成为危害中国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无数猪场带来了灾难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趋势的快速发展,2000年左右大面积暴发了伪狂犬病疫情,随着伪狂犬病弱毒疫苗的大面积使用,基本控制了伪狂犬病的爆发和流行,有一定数量的猪场已经实现了伪狂犬病的净化。但最近几年,整个全国猪伪狂犬病在规模化猪场有抬头趋势,在个别散养户的猪场也出现了伪狂犬野毒感染的问题,而且死亡率很高,因此,猪伪狂犬病在目前的防疫形势下依然不容忽视,应引起猪场管理者高度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症状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1、病原

猪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形态为圆形,粒子直径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病毒粒子最外层为脂质双层结构的囊膜,囊膜表面有长8-10nm的纤突,呈放射状排列。该病毒只存在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该病毒具有泛嗜性,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以免肾和猪肾细胞最适宜增殖。猪伪狂犬病毒在外界条件下较为稳定,在低温潮湿的猪舍,病毒能稳定存活1个月,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尤其是在阳光直射下,病毒可很快失活。在55℃50min、80℃3min或100℃瞬间可将其杀灭。该病毒对福尔马林、氢氧化钠、乙醚、氯仿等多种化学消毒药较敏感。

2、流行特点

伪狂犬病毒呈世界性分布,发生和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以寒冷的冬季发病率较高,其他季节也有发生。猪伪狂犬病毒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感染,猪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但症状不一,以15日龄的新生仔猪死亡率最高,随着猪年龄的增长,死亡率也随之降低,成年猪发病只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不会出现死亡。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该病重要传染源。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过配种、精液、胎盘进行垂直传播,健康猪可通过直接接触病猪、带毒猪而被感染,或接触了被其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器具等被感染,也可通过带毒的动物而感染。另外,猪场引进公猪或精液也可能带毒,隐性感染的种猪,在其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病毒基因组,当气候突变、营养不足、应激反应和免疫抑制疾病发生时,病毒基因组转录活跃,产生子代病毒,成为新的传染源,这也是猪场内病原循环传播的重要原因。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其临床症状表现有差异,以哺乳仔猪最为敏感,病死率达100%,15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出现下痢、呕吐症状,呼吸困难,后期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发病3-7天衰竭而死。断奶猪也能引起死亡,死亡率在40%-60%,症状同上,病程稍长,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往往发育不良。成年猪感染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通常不发生死亡,耐过后可长期潜伏感染、带毒或排毒。怀孕母猪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繁殖机能障碍,母猪屡配不孕,返情率增高,出现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等现象,所产弱仔猪出现腹泻、呕吐、运动失调等症状,1-2天内死亡。公猪感染发生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本病无特征性病理变化,剖检可见上呼吸道淋巴结肿胀、化脓、出血。仔猪及流产胎儿的肝脏、脾脏和肾脏表面形成非常典型的黄白色坏死灶。可见肺水肿以及肺脏表面散布弥漫性出血点、坏死点、坏死灶。脑膜明显出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脑皮质沟回变平。心肌出血,心肌呈白色条纹状坏死。

4、诊断

根据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变化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查,猪感染该病常呈隐性感染,因此实验室诊断应采用血清学的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以及酶联免疫测定等。

5、防控措施

该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可从根本上预防病毒的发展和传播。目前常用的猪伪狂犬病疫苗有弱毒苗、灭活苗以及基因缺失苗三种,其中基因缺失苗免疫原性较好,而且便于进行抗体检测。疫苗可对种猪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种猪在第1次注射疫苗以后,间隔4-6周注射1次猪伪狂犬疫苗,达到加强免疫的作用,在每次产前1个月左右再进行1次免疫注射。留作种用的仔猪在断奶时进行第一次接种,4-6周后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以后可按照种猪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商品猪在其断奶时进行一次接种,免疫力可持续出栏。加强疫病监测,定期检查猪群抗体水平,对猪群采取血清检查,由于生猪在感染伪狂犬病毒后无法根治,且终生带毒、排毒,对发现的阳性猪要坚决进行淘汰,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苗对没有发病的猪进行紧急接种,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当前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1、猪伪狂犬病的现状

(1)大部分发病猪场猪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gE抗体阳性率接近100%。有部分猪场仅发现gE抗体阳性率上升但没有临床症状,同时发现gB抗体阳性率偏低。

(2)发病猪场主要表现为刚出生的仔猪第一天状态很好,从第二天开始发病,先呕吐后腹泻,拉黄色油亮的稀粪,3-5天可达死亡高峰,死亡率达到80%,并且经常发生整窝死光的现象;40-60天的保育猪打喷嚏和咳嗽,个别猪拉稀,有神经症状,生长缓慢,病死率30%以上;育肥猪呼吸道症状、消瘦,病死率10%以上。

(3)剖检病死猪主要的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水肿、肾表面有出血点、脾肿大并有针尖状坏死点,部分猪肺有小出血点、扁桃体坏死。采集病死猪扁桃体、脾脏和肺脏等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经PCR鉴定后发现,伪狂犬病毒阳性。

(4)猪群出现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后,全群立即进行猪伪狂犬病gE/gI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Bartha-K61株)紧急免疫,3天即可控制,7天左右恢复正常。

2、猪伪狂犬野毒感染加剧的原因分析

(1)经常引种且来源混杂

引进的后备母猪未进行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目前,不少商品猪场无本场培育的后备母猪,有时候数量不足,加上经产母猪的正常淘汰,引种就会很频繁。另外如果猪场使用带毒公猪的精液也会使伪狂犬野毒的感染风险加大。这些现象对猪场来讲,风险是很大的。

(2)伪狂犬病防疫意识淡薄,导致免疫程序不合理

近几年猪场大面积爆发伪狂犬病疫情的案例几乎没有,导致对该病的免疫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只免疫种猪不免疫仔猪的现象在养殖场中很常见。未免疫的仔猪群成为伪狂犬病毒繁衍的温床,从而给该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当前还有不少猪场对种猪实施跟胎免疫,这种免疫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造成漏免,种猪群免疫空白期延长,最终导致种猪群抗体水平整齐度差,免疫力低下的现象。

(3)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些猪场的入场消毒工作敷衍了事,甚至有猪场就没有严格的消毒程序和比较方便实用的专用消毒设备,这给场外病毒进入猪场创造了条件。另外猪场灭鼠工作不到位,饲养的犬、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病传播。

(4)返饲“自家苗”导致的种猪带毒率增高现象

最近两三年,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大范围流行,常规的手段无法控制该疫情。不少猪场冒险使用仔猪发病时的稀粪、小肠及内容物适当处理后返饲给怀孕母猪,如果病料中含有伪狂犬病毒将使母猪感染;另外如果猪场返饲的这种自家苗灭活不完全也将增加母猪感染伪狂犬野毒的概率。

(5)使用污染的伪狂犬疫苗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伪狂犬疫苗是使用SPF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SPF鸡胚不含17种病毒,3种细菌(如白痢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2种支原体,而如果使用普通种蛋生产的话就极有可能使疫苗混有其它病毒及沙门氏菌,同样能造成仔猪腹泻。

(6)伪狂犬野毒抗原发生变异

有研究指出,2012年后分离到的伪狂犬野毒具有某种程度的抗原变异,对gE抗体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与之前分离株亲缘关系比较远。但使用现有疫苗(Bartha-K61株)紧急免疫后,疫情可在1周左右迅速得到控制。这就充分说明当前的伪狂犬病疫苗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但在养猪实践中发现,对于伪狂犬病的预防,应重视整个猪群的疫苗免疫,效果会更好。

3、伪狂犬病的防控策略

(1)良好的生物安全是前提

做好猪场和外界的隔离,出入猪场人员、车辆应严格消毒。场内禁养猫、犬,做好灭鼠工作。慎重引种,定点引入种猪并进行伪狂犬病gE抗体检测,阴性猪方可留作种用,务必做好配种前的伪狂犬疫苗免疫工作。

(2)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基础

改善猪舍设备,保持猪舍内空气的新鲜度,冬季保温的同时做好通风工作;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以降低猪群应激和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饲料要求营养全面,原料不发生霉变,防止霉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饲料中添加质量好的脱霉剂。饲养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猪群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的高低,而猪本身的这种非特异性免疫在养猪过程中比疫苗和兽药更为重要。

(3)高效的免疫接种是关键

免疫接种伪狂犬疫苗(Bartha-K61株)可预防该病导致的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死亡现象,可降低排毒量并缩短排毒的持续时间,对于控制疫情扩散蔓延、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种猪每头注射2头份,每年普免4次。商品猪免疫方案为3日龄内每头滴鼻1头份,70日龄左右肌肉注射1头份,10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头份。每季度或者半年要进行一次疫苗抗体水平检测,对疫苗抗体水平低下的个体或滴度参差不齐的群体予以加强免疫或普免。

在免疫前后,给猪群的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免疫促进剂,以促进猪群的免疫应答;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等营养性药物以提高猪群抗应激能力。

(4)果断的淘汰病猪是核心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和隐性带毒猪,它们的存在是阳性场伪狂犬病净化的最大障碍。猪场每年监测2-3次gE抗体。具体方案是:种公猪全部检测;种母猪按10%-20%的比例抽检;商品猪不定期进行抽检;留作种用的仔猪在100日龄左右检测。对有繁殖障碍的母猪全部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可以掌握猪群野毒感染状况,对于野毒感染阳性猪要坚决淘汰。

总之,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慎重引种、定期检测和坚决淘汰阳性种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良好的饲养管理以及使用优质高效伪狂犬疫苗(Bartha-K61株)进行免疫等。

除了免疫预防之外,日常饲养还应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来控制猪伪狂犬病。加强饲养管理,在养殖的过程中尽量坚持自繁自养的模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73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