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微贮饲料的优点 秸秆微贮饲料在肉羊养殖中的应用

农作物秸秆是草食动物(特别是肉牛、肉羊)饲料的有效供给资源,开发利用秸秆饲料是促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推广应用秸秆微贮饲料饲喂肉牛、肉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秸秆微贮饲料的优点秸秆微贮饲料在肉羊养殖中的应用。

1、秸秆微贮饲料的优点

我国农作物秸秆类饲料资源丰富,可为草食动物提供有效的饲料供应,因此,开发利用秸秆类饲料是促进生态化畜牧业发展的健康道路。未经处理的农作物秸秆饲料的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较差、消化率和利用率较低,而经微贮加工后克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提高了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增加了适口性、促进消化率,并且工艺操作简单,饲料保存时间长,可为肉羊养殖提供充足且营养丰富的饲料。

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利用微生物将秸秆类饲料进行发酵后,因其中的部分纤维素和木质素被微生物发酵降解,因此质地变得柔软,同时还具有酸香、酒香的气味,适口性良好,合理饲喂可以提高肉羊的采食量。其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被发酵降解,转化成糖类、蛋白质等物质,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另外,秸秆类饲料微贮后过瘤胃速度加快,肉羊采食量提高。研究表明,利用微贮料饲喂肉羊可显著的提高日增重。

调制简单,成本低。微贮饲料的调制方法较为简单,可在农作物秸秆的叶子青绿时收割,并将其切短至2-3cm,然后按比例加入微生态制剂,并根据原料的干湿程度和适量的水混合均匀即可。加工的成本较低,每吨的成本约为385元。

饲料来源广泛。用于调制微贮饲料的饲料来源较为广泛,青玉米、青干草、高梁、种植的牧草等均可用来调制微贮料。并且对温度的要求不高,只要室外气温不低于10℃时都可制作微贮料,因此我国北方地区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都可制作。

保存时间长,取用方便。微贮饲料的原理是利用微生态制剂在秸秆中的快速增殖,并且具有较强的产酸作用,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如丙酸、醋酸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使得调制好的微贮类不易腐败变质,因此可进行长期的保存。另外,微贮饲料在调制成功后可随用随取,不用晾晒,可直接使用。

2、秸秆微贮饲料的制作

微贮的设施主要包括水泥池、土窖、塑料袋等。不同的设施有不同的优点,其中水泥池密封效果好.经久耐用,但成本较高;土窖的成本较低,方法简单,储存量大;而塑料袋对于规模较小的养殖场较为适用,成本最低。在调制前要先将菌种复活、配制菌液。根据原料的量来确定微生态制剂的量,一般制作1t青贮干玉米的用量约为2g,青玉米为2t。在处理前将菌种复活,每袋活干菌中加入200mL的水,充分的溶解后在常温下放置1-2h,注意不可过夜使用。将复活好的菌种倒入1%的食盐溶液中备用。玉米秸秆在加工处理前要切短至3cm左右,这样便于压实,并可使植物的汁液渗出,利于微生物的增殖,同时也便于肉羊采食。

在制作时要选将窖或者池的底部铺上一层厚约20cm的玉米秸秆,再均匀的喷洒上菌液,进行充分的压实,注意要排出间隙的空气,然后再铺一层秸秆,再喷洒菌液、压实,这样一直重复直到高于窖口40cm处封口。在装填时最好当天完成,如果当天没有完成则要盖上塑料薄膜,以免受到污染。装填完成后要及时的封口,在上面均匀的撒上一层食盐,压实后盖上塑料薄膜,然后在上面放置20-30cm厚的玉米秸秆,最后覆盖上15-20cm的土,进行完全密封。在装填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原料的水分,原料的水分是否合适对微贮是否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水分的检查与控制工作。在喷洒和压实的过程中要检查各处的水分是否均匀一致,尤其要注意各层间的水分衔接,一般将水分控制在60%-65%即可。

微贮料装填封严后要在距离微贮池或者距离窖Im远的地方挖1m深的排水沟,以防止雨水渗入池内使饲料变质。在微贮期间要做好巡查工作,如发现微贮料下沉后,要及时的盖土密封。一般情况下,微贮料经过40-50天即可制作完成。

3、秸秆微贮饲料的饲喂

微贮发酵完成后即可开窖使用。但是在利用时最好根据实际的需求来使用,以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通常在气温较低的秋春季节,青饲料较为缺乏的季节取用,可补充营养的不足,并且可以延长微贮料的使用时间。如果气温较高时开窖使用,易引起微贮料的二次发酵,而质量变差,严重时还会腐败变质,难以保存。取用时要从窖的一端从上向下垂直切取,在每次取完后及时的用塑料薄膜覆盖,避免微贮料受到污染。如果发现有变质或发霉的部分则要及时的弃掉,不可继续饲喂,以防止肉羊中毒。

在初次饲喂时由于微贮料有酸味,开始肉羊不愿采食,可对其进行短期的训练,由少到多的饲喂,待完全适应后再增加饲喂量。正常饲喂后用量可达到5-8kg,具体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饲喂时要与共他草料和精饲料搭配使用。

相关阅读

肉羊秸秆类饲料的三种处理方法


农作物秸秆作为种植业的主要副产品可作为一种非常丰富的饲料资源,是肉羊养殖业重要的饲料来源。农作物秸秆经合理的加工调制后,其利用价值可以提高,并且具用价格低、贮量大等优点。调制秸秆类饲料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羊秸秆类饲料的这三种处理方法。

1、物理处理方法

机械处理是将秸秆进行切短、粉碎、揉搓或者压块,主要是通过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来提高秸秆的采食量和饲料的利用率。其中切短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处理方法,切短后的饲料便于咀嚼,提高饲料的适品性,对于提高家畜的采食量和消化,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饲料的浪费十分有效,可作为与其他饲料混合的预处理;粉碎是将秸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破坏,以扩大饲料与微生物的接触面,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同时还是粉碎、制粒和膨化前的饲料处理工作;秸秆揉搓技术主要是通过机械将秸秆揉搓成短丝条状,使秸秆的适口性提高,还可减少饲料的浪费;压块后的秸秆饲料使于运输和贮存,另外在压块时可在其中添加一些添加剂,可提高秸秆类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软化。利用浸湿法或者蒸煮法将秸秆软化,可提高秸秆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其中蒸煮软化法会增加生产的成本,较少使用,浸湿法则是利用水或者盐水将秸秆浸湿软化,还可以通过添加精料来进行调味,较常使用。

热喷是一种将热力效应与机械效应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从而提高肉羊的采食量和秸秆类饲料的利用率。秸秆在加工过程中改变了粗纤维的结构,使秸秆的质地变得柔软、气味芳香,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粒化是将秸秆类饲料粉碎揉搓后加入一些饲料添加剂,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制成颗粒饲料,以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使饲料中的各营养物质全面且均衡,还可改善适口性,进而提高采食量和生产性能。这种方法实用性较强,饲喂效果好,是牛羊养殖主要的饲料。

2、化学处理方法

碱化是先将秸秆切短后,再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或者石灰水来浸泡,处理一段时间后用水将多余的碱去除后就可以饲喂。还有一种方法是将秸秆切短后淋湿,使含水量为30%-40%,然后再用石灰喷洒秸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浪费。

酸处理是利用硫酸、盐酸、磷酸和甲酸等破坏饲料中的纤维物质的结构,从而达到提高消化率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的成本太高,很少在生产中使用。

氨化处理是秸秆加工的主要方法,包括多种处理方法,有窖、池法、堆垛法、塑料袋法等。其方法是将秸秆饲料切成2-3cm,用秸秆量2%-3%的氨水、尿素等使秸秆的含水量为20%-30%,进行密闭处理,外界温度的不同,处理的时间也不同,这种方法可使饲料变得软香,适口性好,利用率高。目前还有一种方法即氨化炉法较适用于规模化肉羊养殖场,这种方法需要建氨化炉,虽然投资较大,但是一次性的投资后会受益很久,综合来算还是比较合适的。

氧化处理主要包括二氧化硫处理法、碱性过氧化氢处理法和臭氧处理法。通过氧化处理的秸秆可增加纤维素间的空隙,还会增加纤维酶与细胞壁结构型多糖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秸秆的消化利用率。其中碱性氧化处理法是打破细胞壁中的木质素、肉桂酸等物质间的共价键,使细胞壁的结构发生变化,变得疏松,这样有利于微生物与饲料的接触和降解;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其特点是分子小、渗透力强,可将木质素氧化,还可溶解部分的多聚糖,从而改变细胞壁的结构,牛羊采食后会促进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的分解,从而提高消化率。

3、生物处理方法

青贮。青贮法又称为自然发酵处理法,是利用乳酸菌在厌氧的条件下将秸秆类饲料制成一种可长期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这种饲料贮存方法是肉羊养殖业常用的方法,可为冬春青绿饲料短缺的季节提高营养的补充。可用于制备表贮料的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玉米、高梁等。其方法是选将这些秸秆切短成2-3cm的小段,要保持原料有一定的含水量,应保持在65%-70%之间,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易青贮。另外,原料还应有一定的含糖量,要求不低于2%。然后就是装填的过程,装填时要快,并且要边装边压实,以排出料内的空气,否则会影响青贮的质量。装完后要进行封闭发酵,要确保不漏水、不漏气,一般经过数天后就可以取料饲喂。青贮处理后的饲料适口性、营养价值有所提高,并且耐贮藏。

微贮。在养殖肉羊时使用这种方法要先将农作物秸秆切短至3-5cm,然后加入高效的微生物活性菌,放入池、窖、塑料袋等密封的容器中进行发酵,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使农作物秸秆的适口性提高,使饲料变得带有酸、香、酒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适用范围较广,稻秸、麦秸、玉米秸等都可通过此法进行处理。在使用青贮料和微贮料饲喂肉羊时要注意给其一个适应的过程,不可一次性饲喂过多,要循序渐进的增加饲喂量。

粗饲料的营养特点和粗饲料在肉绵羊养殖中的应用


1、粗饲料的营养特点

粗饲料是指天然水分含量在60%以下,干物质中粗纤维的含量大于或等于18%的饲料。粗饲料的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干草、青贮饲料、农作物秸杆、秕壳以及糟渣类饲料等。粗饲料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营养价值一般低于其他饲料。粗饲料的粗纤维含量很高,干草和秸秕类的粗纤维含量在25%~30%,有的高达50%,粗纤维中有一种很难被消化的木质素,因为木质素可以通过交联作用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结合,形成木质素的半细胞复合物,导致可消化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难以被消化,因而可以通过粗饲料中木质素含量的多少来评定粗饲料的消化难易;粗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低,不同粗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豆料干草、秸杆等粗蛋白的含量较多,秕壳的含量少,仅为3%~5%;粗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丰富。其中钙的含量高,磷的含量相对较低,并且不平衡;维生素的含量不平衡,除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含量较少,其中优良的干草中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而秸杆和秕壳中几乎没有胡萝卜素;干草中有一定量的B族维生素,而秸杆类中则缺乏B族维生素。各类粗饲料,特别是日晒的豆科干草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D,是舍饲养羊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2、几种常用的粗饲料

草类分为栽培牧草和野干草,其中栽培牧草制成的干草质量好、产量高并且适口性好,是肉羊饲养不可缺少的饲料成分,而野干草的质量要比栽培牧草的质量差。苜蓿作为豆科植物,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即可作为粗饲料,也可作为蛋白质类饲料,在羊的日粮中添加新鲜苜蓿可以提高屠宰率,还可以降低羊肉的膻味,提高肉质的风味。

青贮料是将新鲜的饲料作物,如牧草、秸杆、野草等在厌氧环境下,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酸性环境,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从而保存饲料的方法,将饲料制成青贮料后,可以长期保存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保持饲料的多汁性,并且经过发酵的饲料适口性好。为了提高青贮料的营养价值,可以在青贮料的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起到提高营养,改善适口性的作用。

秸杆是农作物在脱粒后所剩的茎杆,其特点是木质化的粗纤维素含量高,硅酸盐沉淀多,粗蛋白的含量较低,可消化粗蛋白的含量更低。其中稻草、麦秸、玉米秸杆是我国主要的三大秸杆类饲料,一般秸杆类饲料经过氨化、青贮或微贮等途径处理后其营养价值可以提高,还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以及肉绵羊的生产性能。提高秸秆料粗饲料消化和利用率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方法,即通过切碎、分碎、浸泡等方法改变秸秆的长度、粒度以及适口性;化学处理法,有碱化、酸化和氨化;生物学处理法,主要有青贮、微贮等。

秕壳及藤蔓类。秕壳的蛋白质含量低,质地坚硬并且粗糙,适口性差,饲喂过量可引起羊只消化功能发生障碍,所以在饲喂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饲喂量。藤蔓类饲料的营养价值要相对高一些,适口性也好。

糟渣类。糟渣类饲料主要包括白酒糟、啤酒糟、木薯渣、淀粉渣、豆渣、甜菜渣、糖渣以及果渣等,是食品工业和发酵工业的主要副产品。这类饲料的水分含量大,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其中甜菜渣的含水量为80%,可湿喂,也可晒干或烘干喂,其特点是体积大,粗纤维的含量高,适口性好,并且有轻泻作用。果渣的含水量高,粗纤维多,可以作为粗饲料和多汁饲料,还可以与其他干饲料混合后青贮。研究表明,糟渣类饲料与秸秆类饲料混合青贮后可以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料,并且有提高肉羊日增重的趋势。

3、粗饲料对肉绵羊的作用效果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重要的营养来源,羊作为反刍动物,粗饲料占日粮中的40%~80%。主要为肉绵羊的养殖提供能量,作用机理是粗饲料中的大部分纤维素可以通过瘤胃维生物的发酵产生挥发性的脂肪酸,而挥发性脂肪酸可以为反刍动物提供70%~80%的能量,参与各种代谢活动,所以说粗饲料可以给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可以提高羊的产奶性能,进而提高羔羊的成活率。日粮中适宜的粗饲料比例可以提高羊的产奶量以及乳脂率,因为粗饲料中瘤胃中发酵产生乙酸,乙酸含量升高,乳脂率的含量也会增加,产奶量提高,羔羊能够吃到充足的母乳,从而增强的体质以及抗病能力,为后期肉绵羊的育肥奠定基础;饲喂羊的日粮中如果粗饲料的含量过低会引起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如酸中毒、真胃扭转、蹄角炎等;由于粗饲料的体积大,蓬松并且吸水性以及填充作用强,容易使羊产生饱腹感,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日粮中粗饲料的含量来调控肉羊的采食量;同时粗饲料可以维持瘤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对胃肠的消化和吸收作用以及蠕动起着促进的作用,利于粪便的排出,减少便秘的发生,对羊瘤胃内的正常pH值起到维持的作用,可以诱使反刍和咀嚼活动,刺激唾液的分泌,从而保持瘤胃内的pH值稳定,瘤胃中的pH值处于长期过高或过低的状态,会使瘤胃中的微生物群体失调,影响了瘤胃的发酵功能,降低了饲料的消化率。

作者简介:赵鑫(1980-),男,山东泰安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原技术推广与草原管理方面工作。

赵鑫

秸秆养牛


说到秸秆我想很多人对它并不是很熟悉,但是熟悉它的人都应该非常的清楚,秸秆可以是很多养殖的饲料,这样人工种植秸秆可以大大的降低了养殖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秸秆饲料准备

各种农作物秸秆(如玉米秸、高粱秸、稻草、麦秸、粟秸、薯藤等)均可作为养牛的粗饲料。秸秆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干,以免霉变。已晾干的秸秆最好能切碎后贮存在草库内。如无条件,亦可露天存放,但要垛好、盖好。因为雨淋、日晒,会降低秸秆的喂饲价值。

秸秆的处理

一般来说,秸秆是一种低质量的粗饲料。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处理方法,可以改进秸秆的喂饲价值。

1、物理处理

最简单、实用的物理处理方法是铡短。民间历来有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的说法,很有道理。科学试验表明,铡短虽不能提高消化率,但可以增加采食量,提高日增重。某些农民将秸秆粉碎喂牛,以为可以提高消化率。其实,秸秆粉碎反而降低了消化率。此外,这种做还多耗了能源,是不必要的。秸秆切碎后,如能进行浸泡或淘洗,效果会更好。浸泡可以用清水,也可在水中放少许食盐。浸泡(或掏洗)后的秸秆可直接喂牛,但如与糠麸或少许精料拌和后再喂,则更为理想。

秸秆的合理铡切长度决于秸秆的种类。粗硬秸秆(如高粱秸、玉米秸)要切短些,,最好不超过1厘米;相对细、软一些的秸秆(如麦秸、稻草等)可以切得长些,一般在3厘米上下。秸秆少量铡切,可以用手工铡刀。大量铡切,用铡草机,既可提高效率,又可减轻劳动。

2、化学处理

迄今为止,最为实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是氨化。秸秆氨化后总的营养价值可提高1倍。秸秆氨化已有专门书刊介绍,这里不再详述。

3、生物处理

报刊上关于秸秆生物处理的广告、宣传很多,大部分言过其实,切勿轻信。迄今为止,经过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认可的生物处理方法只有乌鲁木齐海星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推广服务站开发的微贮技术。其他单位开发的生物处理技术,凡未经农业部审定,一律不要使用。

某些作物(如玉米、高粱)收获果穗后,秸秆仍然青绿,此时秸秆的营养价值较好,可以通过青贮的办法保住其营养。青贮,也是一种生物处理方法,是通过厌氧发酵(与制泡菜的原理相仿)来保存青绿饲料的营养。秸秆青贮是一种好饲料,无需再作任何处理即可喂牛。

利用秸秆资源的意义

秸秆作饲料可以促进物质转化和良性循环。农作物秸秆是一项重要的农业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具有产量大、分布广、供应稳定的特点,应合理利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饲料加工行业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养殖业,可以由动物将人类不能利用的有机物转化成蛋白质、脂肪等,增加物质循环,改善人类食物结构,节约粮食。

秸秆加工利用可改善环境,促进资源增值利用。秸秆加工用于养牛饲料利用,有效地减少和杜绝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现象,消除因焚烧秸秆引发火灾的隐患。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促进资源利用。

其实秸秆的作用远远不止于做为饲料的作用,它的用途还有很多,它还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有的人种植秸秆不仅仅只把它当成一种饲料。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传播的也是非常的迅速。

微鳍新鳗


中文名称微鳍新鳗

拉丁名称Neenchelys parvipectpralis Chu , Wu et J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鳗鲡目

拉丁目名Anguil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鳗鲡亚目

拉丁亚目名Anguilloidei

中文科名新鳗科

拉丁科名Neenchelyidae

中文属名新鳗属

拉丁属名Neenchel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台湾海峡。

形态特征
体无鳞,具尾鳍,且与背、臀鳍连续。后鼻孔位于眼前方吻侧。肛门至鳃孔距大于头长。体具侧线,无可倒性齿;肯胸鳍,但不发达。尾部长于头与躯干部合长。全长为体高的16.5倍,为头与躯干部长2.6倍。为头长的10.5倍。胸鳍极小,头长为胸鳍长的11.7倍。躯干部圆柱形,较宽大,肌节显著。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贮养黄鳝五关键


近年来,城乡市场对黄鳝的需求增加,季节性差价拉大。因此,在黄鳝上市高峰时低价收购黄鳝,贮养一段时间后,到冬、春季节高价销售,有利可图。但是,如果黄鳝在贮养期间发生大量死亡,不仅赚不到钱,有叶甚至还亏本。

为了减少黄鳝在贮养过程中的死亡,应切实掌握好五项关键技术:

挑选健壮、无病无伤的黄鳝贮养。目前,一般以笼(篓)捕、钩捕黄鳝为主。笼(篓)捕黄鳝,除身体上有划伤的以外,可以贮养。钩捕的黄鳝伤势较重,一般不宜贮养,如果贮养,时间也不能长。图为受伤黄鳝,往往受强者挤压,沉入底层泥土中,易导致死亡。

注意控制水温。贮养黄鳝的水温,宜控制在18℃-28℃。注水温度与鳝池的水温,相差不宜超过3℃。这是因为:水温太高,可引起黄鳝自身耗氧量增加,极易造成水中缺氧,黄鳝窒息死亡;水温剧变,也会导致黄鳝死亡。所以,夏季贮养黄鳝,应在鲜池上方遮荫,如搭棚和沿池种植葡萄、丝瓜等攀爬植物。

保持适当密度。黄鳝贮养的密度,一定要适当,不能过大。具体密度,视贮养黄鳝多少、大小和贮养时间长短,灵活确定。

及时换水降温。黄鳝体表有很多粘液。若贮养密度大,又不及时换水,粘液会越积越多。这些粘液在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溶氧,并产生热量,使水温明显升高,造成黄鳝窒息死亡。所以,对鳝池要及时换水降温。

投喂适量适口饲料。当黄鳝投入贮养池后,若所投喂的饲料不适口,黄鳝长时间不摄食,即得闭口病,并导致体弱消瘦,最后死亡。相反,饲料适口但投喂太多,也会使黄鳝采食过量,易患鼓胀病而死亡。

桑叶在水产饲料中应用进展


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全球鱼粉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加大,急需寻找新的蛋白源,保障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桑叶作为一种新型植物蛋白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天然活性物质,并且氨基酸种类齐全,营养价值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结合近几年桑叶的研究报道,介绍了桑叶的营养价值,综述了饲料中使用桑叶粉对水产动物的生长、消化、品质和原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提高桑叶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桑叶;鱼粉;生长;品质;表观消化率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头号水产养殖大国,每年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数目庞大。长期以来,鱼粉因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平衡、适口性好、抗营养因子少、富含一些未知促摄食生长因子而被作为水产饲料的主要蛋白源。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厄尔尼诺等自然灾害频发、远洋捕捞产量下降、鱼粉价格高涨,导致鱼粉的供应量不能满足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急需寻找开发新的蛋白源替代鱼粉。其中,桑叶以较高的蛋白质,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天然活性物质等特点而受到关注。2000年,FAO召开“桑树在动物生产应用(mulberryforanimalproduction)”重要会议,共同探讨了桑叶添加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价值。目前,桑叶应用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奶牛、山羊、肉鸡、蛋鸡等畜禽动物上面,并证实了饲料中适量添加桑叶对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有积极的意义。自16世纪以来,我国就有种桑、养蚕和养鱼相结合的“桑基鱼塘”模式,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因此新时代桑叶如何高效应用到水产饲料中,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对桑叶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情况作一概述。

1桑叶的营养价值

桑叶(MorusalbaL.),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传统上一直作为家蚕的饲料,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桑种资源丰富、种植范围广泛,预估每年桑叶累计产量可达1197万吨。桑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天然活性物质,氨基酸种类齐全,营养价值高,被称为“天然的植物营养库”。目前,国内外对其营养成分报道较多,但因品种、产地、季节和加工方式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也有较大的差异。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报,桑叶的主要营养成分如表1。黄静等(2014)统计桑叶、大豆、苜蓿草、小麦等作物的基础营养成分,发现桑叶的粗蛋白、粗脂肪仅次于大豆,明显高于苜蓿草、玉米等作物,粗纤维的含量是苜蓿草的43%,而苜蓿草营养价值高而被称为“饲草之王”。由此可见,桑叶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蛋白源。

食品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其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密切相关,其组成比例越接近人体的组成比例,就表明其质量越好。桑叶中的氨基酸不仅含量丰富,而且种类是饲料作物中最齐全的。王芳等(2015)对桑叶蛋白研究发现,桑叶蛋白的7种必需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含量可达36.1%,EAA/TAA值可达34.7(色氨酸除外),EAA/NEAA值可达0.531,其营养价值接近在营养学上被公认的“优质蛋白”——大豆蛋白的价值,大豆蛋白的7种必需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含量为38.1%,EAA/TAA值约0.349和EAA/NEAA约0.538。根据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和模糊识别法评价,其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接近70,可以与猪肉(74)、牛肉(74)的营养价值相媲美。另外,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分别可以达到48.9mg/gpro和43.8mg/gpro,这两种氨基酸可以与氯化钠发生反应,生成鲜味物质,进而促进水产动物的摄食积极性。可见,桑叶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

2桑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1桑叶粉对水产动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

鱼类的生长性能是评价蛋白源优劣的重要指标。相比鱼粉,植物蛋白源由于含有较多的粗纤维、抗营养因子和氨基酸不平衡等特点,在水产饲料中随着添加量的增加,会对水产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讲,随着饲料中植物蛋白源添加量的增加,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下降,死亡率增加。而植物蛋白源的添加量在适宜的范围内,不会对养殖动物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然而,植物蛋白源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量会因处理植物蛋白的方式、添加的形式及不同的养殖对象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2.1.1直接添加植物蛋白源中普遍存在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不仅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而且还会破坏营养成分,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例如,单宁(tannins)可以在口腔中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具有苦涩味道,影响饲料的适口性,进入肠道后,又可以和肠道消化酶结合,延长饲料消化时间,影响动物的摄食量。虽然,畜禽上面的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少量的桑叶有助于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降低料重比,改善肠道菌群。但是,桑叶粉直接添加到水产饲料中能否起到类似的效果,就目前的研究报道,还未有相关报道证实这一点。马恒甲等(2013)研究发现,草鱼饲料中添加5%的桑叶粉不影响草鱼的生长性能;但当添加量达到10%,草鱼的生长性能明显下降。李法见和杨阳等(2014)的研究表明,罗非鱼饲料中分别添加10%不同产地的桑叶粉,不影响罗非鱼的生长机能。由此可见,水产动物饲料中直接添加桑叶粉是可行的,不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等性能,但是,添加量不宜太高。这可能是饲料添加大量的桑叶时,桑叶中的一些防御蛋白、植物凝集素和丹宁等抗营养因子对水产动物消化吸收造成的负面影响;另外,桑叶表面覆盖蜡质层,单胃动物难以消化利用。

2.1.2发酵处理后添加发酵处理是一种借助微生物菌群去除植物蛋白源中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高效而廉价的方法。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发酵处理植物蛋白源,可以有效降低或消除抗营养因子、显著提高常规营养成分、增加种生物活性因子。AnilavaKavirai(2012)对桑叶进行了发酵处理,发现经过发酵处理后,桑叶中的植酸和单宁明显降低,基本在配合饲料中检测不出。近年的研究表明,经过发酵技术处理的桑叶粉,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量也有显著的提高。Mondal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75%的发酵桑叶不影响淡水鲶鱼(Heteropneu-stesfossilis)的生长和饲料利用。KausikMon-dal(2012)等在研究桑叶部分替代鱼粉对巴塔野鲮(Labeobata)的影响的实验中发现,发酵桑叶粉替代50%的鱼粉时,巴塔野鲮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还展现出良好的饲料利用率。陈文燕(2015)的研究表明,罗非鱼饲料中添加40%的发酵桑叶不影响其生长性能13引。2.1.3与其他蛋白源配伍使用蛋白源配伍是根据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结合不同蛋白源的优缺点,科学合理地调整不同蛋白源在混合物的比例,互相补偿各自的营养上的不足,缓解单一蛋白源中氨基酸不足或过多,进而提高整体复合蛋白源的营养价值,从而整体提高其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量。桑叶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是其他植物蛋白源不能媲美的。另外,还富含赖氨酸、苯丙氨酸等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增进食物鲜味氨基酸和1-脱氧野尻霉素等生物活性物质。KausikMondal等(2011)对印度囊鳃鲶(Hetero-pneustesfossilis)的研究发现,以30%鱼的下脚料、24%的桑叶混合发酵后,可以替代饲料中75%的鱼粉而不影响印度囊鳃鲶的生长性能。AnilavaKaviraj等(2013)对南亚野鲮(Labeoroh-ita)的研究发现,桑叶和鱼的下脚料混合发酵后可以替代饲料中80%的鱼粉,而对南亚野鲮的生长机能和饲料利用率不产生负面影响。

2.2对水产动物生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有关桑叶对水产动物生理健康的研究报道比较少,主要集中在肠道消化酶上面。鱼类的消化酶大致可以分为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其活性受鱼的种类、生长阶段、健康状态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其活性的强弱可以反映鱼类的消化能力的大小,是反映饲料蛋白源优劣的重要指标。KausikMondal等(2012)对巴塔野鲮(Labeobata)的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65%的发酵桑叶,明显提高了巴塔野鲮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但是其后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蛋白酶的活性逐渐下降,这种结果可能是饲料中纤维素的增加导致的。随后,MondalK等(2015)对巴塔野鲮的研究发现,以24的桑叶和30%鱼的下脚料混合发酵后替代75%的鱼粉,巴塔野鲮淀粉酶、脂肪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但蛋白酶活性有所降低,这可能与桑叶和鱼的下脚料混合比例不同所致。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桑叶,有助于提高水产动物消化酶活性。

2.3对水产动物品质的影响

鱼类品质的研究相对于畜禽类起步晚、研究时间短,且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桑叶对水产动物肌肉品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肌肉的pH值、滴水损失及熟肉率等肌肉理化性质的研究。pH值通过影响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硫化氢、二甲基硫醚和三甲胺等小分子的生成和美拉德反应等方面影响鱼肉的气味。正常情况下鱼肉的pH呈中性或偏碱性,鱼死亡后,鱼体贮存的糖原通过糖酵解途径生成大量的乳酸,导致肌肉pH值显著下降,进而引起蛋白质变性,贮存时间缩短。肌肉蛋白质的持水能力可以通过滴水损失来评价,滴水损失越小,肌肉失水率越小,肌肉的品质也就越好。李法见和杨阳等(2014)对罗非鱼的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10%的桑叶可以降低肌肉pH的下降速度和滴水损失。不同处理条件下,肌肉蛋白质的保水能力及烹调损失可以通过熟肉率来反映。李法见等(2014)对罗非鱼的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10%的桑叶,可以明显提高罗非鱼的熟肉率。草鱼饲料中添加5%的桑叶,对改善草鱼出肉率和血脂含量有积极的作用。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桑叶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品质。另外,饲料蛋白质源的影响表现在饲料中使用植物蛋白或鱼粉以外的动物蛋白能提高鱼肉的硬度,饲料中添加桑叶是否有助于提高鱼体肌肉的硬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4对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消化率(Digestibility)是指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或其他营养物质占摄人食物的百分比,它是反映鱼类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KausikMondal(2012)对巴塔野鲮(Labeobata)的研究发现,以发酵桑叶分别替代饲料中50%、759/6、80%的鱼粉,随着发酵桑叶粉的增加饲料表观消化率逐渐降低,但是这种变化不大,都在88.78%~88.99%之间。KausikMondal(2011)对淡水鲶鱼(Heteropneustesfossilis)的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65%~80%的发酵桑叶,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表观消化率逐渐下降,变化范围在78.70%~89.17%,其中添加75%和80%发酵桑叶粉组的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姜瑞丽(2010)分别以30%的豆粕、菜粕、肉骨粉和羽毛粉和70%的基础饲料组成的饲料喂养罗非鱼,发现罗非鱼对其表观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67.99%、47.07%、58.39%和58.329%。由此可见,虽然配方、鱼的种类不同,但是可以看出不同食性的鱼对发酵桑叶粉的表观消化率要高于豆粕、菜粕、肉骨粉和羽毛粉,肉食性鱼类对植物蛋白源的消化率较草食性鱼类的表观消化率偏低。

3提高桑叶在水产饲料中利用的途径

3.1桑叶粉深加工,浓缩提取桑叶蛋白

水产动物不同于陆地畜禽动物,其对饲料中的蛋白质要求比较高,而且不能有效利用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在寻找开发水产动物饲料新蛋白源时,必须考虑蛋白源中的蛋白质含量。桑叶粉中的粗蛋白含量虽然较玉米、苜蓿草、小麦等饲料作物的蛋白含量高,但比鱼粉低得多,鱼粉粗蛋白含量一般在60%以上。因此,桑叶粉深加工,浓缩提取桑叶蛋白是提高其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有效方法。蛋白浓缩加工工艺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加工领域中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桑叶粉上面还处于摸索研究阶段。据报道,桑叶粉经过浓缩、提取等加工工艺处理,蛋白含量极大提高。但是,目前还未有桑叶蛋白在水产饲料应用的报道,但可以大胆预想,今后桑叶蛋白将是水产饲料中替代鱼粉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

3.2发酵及与其他蛋白源配伍使用

发酵可以有效降低植物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蛋白源的营养价值,并在水产饲料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发酵桑叶的工艺并不成熟,使用的菌种比较复杂,发酵时间长。例如,KausikMondal(2011)就发酵桑叶和鱼的下脚料配合使用对淡水鲶鱼的研究中,以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sp.)、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sp.)和链霉菌(Streptomycessp.)在27~30℃的条件下发酵混合物,用时36~40d。KausikMondal(2012)就发酵桑叶对巴塔野鲮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研究中,以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sp.)、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sp.)在27~30℃的条件下发酵桑叶,用时40~44d。而HHas(2013)就发酵桑叶对肉鸡的末重、干物质和粗纤维的消化及能量代谢的研究中,先用马的瘤胃液处理,然后在厌氧、37~41℃的条件下,用时一周即可发酵完成,大大缩短发酵时间。因此,未来关于桑叶的发酵,可以优化发酵菌种,发酵条件,提高发酵效率和发酵质量。

3.3添加晶体氨基酸

桑叶蛋白的氨基酸虽然丰富、种类齐全,但是经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和模糊识别法分析,异亮氨酸为其第一限制氨基酸。异亮氨酸(Ile)是鱼类等水产动物的必需氨基酸,主要的生理功能为参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调节,如促胰岛素分泌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可以为谷氨酰胺合成提供底物,作为机体内组织器官蛋白质代谢的信号物等,对机体组织修复和生长,维持体内氮平衡有积极的作用。据报道,饲料中添加异亮氨酸可以肉鸡和哺乳猪的生产性能。但目前还未有桑叶应用的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异亮氨酸的研究报道。因此,未来桑水产饲料中添加异亮氨酸是否有助于提高桑叶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4结语

有关桑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有研究表明,桑叶粉直接添加到水产动物饲料中是可行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而发酵或与其他蛋白源复合发酵的桑叶,可以高效替代水产饲料中的鱼粉,并且适量添加对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消化、鱼体的品质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粉的供需矛盾加剧,中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寻找开发新的蛋白源对水产养殖和水产饲料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桑叶粉的营养价值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现状,高效廉价地提取桑叶蛋白、发酵工艺处理和桑叶与其他蛋白源配伍使用应是研发者今后研究的重点。

青贮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青贮饲料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


青贮饲料营养丰富、多汁、适口性强,家畜喜食。随着青贮饲料在当前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合理应用青贮饲料喂奶牛,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但如果饲喂不科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青贮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青贮饲料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

1、青贮料的优点

牧草等粗饲料是奶牛养殖不可缺少的饲料,不但对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质量有利,还可确保奶牛瘤胃的健康。凶此奶牛养殖要做好饲草饲料的贮备工作。用于饲喂奶牛的牧草除了直接刈割饲喂外,主要的形式就是晒制青干草,但是牧草在晒制的过程中由于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会使养分有所损失,而通过制作青贮料的营养损失比晒制干草少,且适口性更好。

青贮原料经乳酸菌发酵后具有酸香气味,并且其中的纤维素被降解,柔软多汁,更加易于刺激,另外,青贮饲料还可刺激奶牛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青贮在密闭条件下调制,乳酸菌成为优势菌,同是抑制了有害菌的滋生与繁殖,可使青贮料长期保存,为奶牛养殖全年提供青饲料,保证了奶牛稳产、高产。除此这外,用于调制青贮料的原料较多,如青贮玉米、牧草、蔬菜等均可用来制成青贮料。日前,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饲料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对于一些产量大、不易长期保存,并且短期无法完全使用的饲草饲料可以调制成青贮饲料,可减少浪费,扩大饲料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青贮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奶牛的日粮组成主要为粗饲料和精饲料,而粗饲料的组成较多,有研究表明,以青贮料、优质干草、玉米秸秆、紫花苜蓿主的粗饲料来饲喂奶牛,产奶量可显著提高,可有效的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在产奶量提高的同时,牛奶的质量也有所改善,乳脂率可提高0.2%~0.3%,这是主要是由于奶牛日粮中粗精比例合理,青贮料中含有较高的可消化性粗纤维,从而使得瘤胃中产生的挥发性的脂肪酸中乙酸的含量增多,丙酸则减少,因此可使奶发挥较高的生产性能,从而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都大大的提高,而这一点在黑龙江地区的寒冷季节表现的更为明显。

青贮料作为奶牛的主要粗饲料,营养成分要比晒制干草高,并且保留了青饲料青绿多汁的特性,维生素C、胡萝卜素可大部分保留,且经青贮发酵后可产生少量的维生素B族。另外,青饲料经青贮还可以消除亚硝酸盐、氢氰酸以及其他对奶牛养殖有害的物质。另外,对于奶牛来说,青贮饲料中的非蛋白氮充足,但是可溶性糖缺乏,因此在饲喂时要与能量饲料搭配使用。

在调制青贮料时为了提高饲料营养和利用率,以达到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的目的,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营养物质,如可加入过瘤胃蛋白等,通过生产实践表明,青贮苜蓿加入过瘤胃蛋白的效果要比在干草中加入好,并且饲料报酬率要高,乳蛋白的分泌量也较大。

3、青贮饲料饲喂奶牛的方法

青贮饲料一般经密封发酵1个月后即可开窖饲喂。青贮饲料具有酸香味,在最初饲喂奶牛时,会有部分奶牛因不习惯而拒绝采食,此时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对奶牛进行驯饲。其方法是在奶牛空腹感到饥饿时先少量的饲喂青贮料,然后冉饲喂其他饲料,饲喂量由少到多,逐渐的增加,让奶牛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饲喂青贮料时要根据青贮料的质量来确定饲喂量,如果质量好可适当的多喂一些。另外,还要根据奶牛所处的不同阶段来确定饲喂量。一般犊牛在2月龄开始即可以饲喂青贮料,但是要严格的控制饲喂量,并且要严禁饲喂添加了尿素的青贮饲料,以防止犊牛腹泻而影响生长发育,通常饲喂量为每头每天100~150g,待3月龄时可增至每天每头1.5~2kg,4月龄时为每天每头/1~5kg,育成奶牛每天每头为10~15kg,成年奶牛每天每头为15~20kg,妊娠母牛则要少量或者不喂,临产奶牛则要在产前10~20天逐渐的减少饲喂量,一直到停喂,在奶牛分娩后的10~15天,开始逐渐的添加饲喂青贮饲料。

4、奶牛青贮料饲喂注意事项

奶牛在饲喂青贮料时易发生中毒反应,引起中毒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青贮饲料的质量较差引起的,由于青贮操作不当,或者饲喂不当均会引起奶牛中毒。凶此在饲喂青贮饲料时要做好奶牛的观察T作,如果发现奶牛有异常,如精神较差,食欲下降,口腔内有酸臭味,瘤胃肿胀、腹泻等,则可能是青贮料中毒。此时要做好防治T作,一方面在调制青贮料时要注意规范操作,在取料时也要注意取出后如果有剩余不可冉放回,并且在取料后要将青贮设备密封。在饲喂时要根据奶牛的不同生理阶段来合理的确定饲喂量。如果发生中毒,则要立即停喂青贮料,同时让奶牛大量饮水,降低瘤胃的酸度,或者使用胃管洗胃,排出胃容物,冉肌注葡萄糖液500~1000mL,生理盐水1000~2000mL、安钠咖、维生素C、乌托品等。

青贮饲料在奶牛养殖上的应用
一、青贮饲料的存贮及管理。
青贮过程要多看,在进行青贮过程中,不能过早地开窖使用。调制良好的青贮饲料可以保存10年而不变质。但青贮时间却不能过短,普通饲料应在40天以上才可以取用,豆科植物应在90天以上。
1、未开窖前要常察看。青贮原料装封之后,并非万事大吉。一定要经常到窖边查看密封情况是否受损。如果发现覆盖的塑料薄膜被老鼠咬破或被异物扎破,要立即给予补封;如果遇雨天,要将窖周的排水沟清理疏通。以免雨水漫入窖内,使草质受损。
2、开窖之后观察青贮质量。在取用时,应从上端或一端开始,逐层取用,勿使泥土杂物混入,取用后用塑料薄膜盖好,每次取出的青贮饲料以当天能够喂完为宜。开窖后莫慌着饲喂,要先从气味、颜色、质地上给予综合断定、确定质量好坏再行使用。具体判断标准是:看颜色,如果青贮前的秸秆为绿色,那么贮后颜色呈青绿或黄绿色,近于原色者为优良;呈黄褐或暗棕色者为中等;呈黑色或褐色、墨绿色者为最差。闻气味:优质的青贮料具有轻微的酸香味或水果香味,味酸而不刺鼻,似刚切开的鲜面包的味道,给人以舒适之感;如果酸味刺鼻,香味极淡,则为中等;如果有令人作呕的、刺鼻的腐臭味或霉味,则表明饲料变质,青贮失败。有霉味是因青贮过程中饲料踩压不实所致;有类似猪粪臭味的,说明蛋白质变性分解。验质地:良好的青贮饲料在窖里压得很瓷实,但抓到手中又很松散,没有发粘的感觉,质地柔和而略显湿润,茎叶仍保持原状;反之,如果手握青贮料有发粘的感觉,严重时茎叶粘成一团好像一块污泥,或质地松散干燥、粗硬,则表明水分过多或过少,都是品质不佳的表现。经过上述综合判定,质量上乘的青贮饲料可以放心饲喂家畜,但中等品质的青贮饲料不宜喂妊娠家畜,而质量低劣的青贮料已失去利用价值,不宜再用来饲喂家畜。
3、在青贮制作时尿素的用量得准确。为提高玉米青贮或青草青贮的粗蛋白含量,一般都把尿素加入青饲料中进行青贮。尿素适宜加入量为1000公斤青贮饲料加5~6公斤尿素,一定要均匀喷洒在要制作的青饲料上。
二、青贮饲料的科学饲喂。
初喂青贮料时,部分奶牛会因不习惯而拒食。这就需要进行驯饲。方法:在奶牛饥饿空腹时先喂少量青贮料,再喂其他饲料;将少量青贮料与精饲料混合后先饲喂,再喂其他饲料;将青贮料放在饲槽的底层,上层放常喂的草料,让家畜逐渐适应气味;将青贮料与其他常用草料搅拌均匀后喂给。在驯饲的基础上,青贮料的用量可由少到多,逐渐增加。但在饲喂过程中要以质定量:品质好的青贮料可以多喂一些,反之则应少喂。铡得过细的青贮料对牛、羊反刍不利,要与优质干草结合起来饲喂。而且要注意饲喂卫生。每次饲喂前都要将槽内剩料清理干净,以免陈饲料污染新饲料,影响奶牛食欲。冬季如果青贮料上冻结冰,应融化后再喂,因冰冻的青贮料易造成母畜流产。奶牛应在挤奶后再喂青贮,挤奶间忌堆放青贮料,以防影响鲜奶的气味。在饲喂过程中要视畜种饲喂。饲喂青贮料可提高奶畜的产奶量,奶牛、奶羊可适当多喂;因青贮料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有轻泻作用,为防止流产,妊娠后期的母畜应少喂为宜。同样因青贮料酸度过大会影响种畜精液品质,因此种公畜也以少喂为宜。奶牛每日青贮料的参考喂量为15~20公斤,犊牛3~5公斤。青贮料保存不受季节限制,可长年供给。
注意:用青贮饲料喂养的奶牛一旦中毒,要及时查找原因,对症治疗。如果因饲料腐烂变质中毒,就要先行催泻,待毒素排出后再进行补液,还应注射适量的强心剂;如果因尿素摄入过多而中毒,最简单的治疗方法是用2%的醋酸液2~3升灌服。

超微粉碎中药在甲鱼养殖中的应用



在集约化养殖环境中,甲鱼生长速度快,抗病力较差,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中草药既可用于预防疾病、保健、促生长,也可与抗生素结合使用于疾病的治疗;且中药产品往往无药残、无耐药性。
中草药在甲鱼养殖过程中的应用通常以防为主,经常使用的中药及其功效如下:
(1)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可用于治疗甲鱼消化道出血、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
(2)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广谱抗菌,可用于甲鱼白底板病爆发初期。
(3)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可用于甲鱼白底板病中后期。
(4)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可用于甲鱼出血症。
(5)远志:镇静安神、清热解毒,可用于防治甲鱼相互抓咬而诱发腐皮病和疥疮。
(6)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可杀菌、抗病毒、提高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
(7)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可用于脾胃虚弱,并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8)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在疾病防治后恢复期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中药产品的优良效果与其无药残、无耐药性的特点早已被大家熟识,而中药加工工艺的改进则对提高中药产品的药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项新技术,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利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途径将直径为3毫米以上的中药粉体粉碎至10~25微米,从而使中药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吸附性和化学反应活性,使药效提高而副作用减少,并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生物利用度
中药经超微粉碎后,细胞壁破裂,粒度细微、均匀,比表面积增加,空间率增大,药物更易分散,有效成分直接进入溶媒,被机体吸收。单位时间动物机体吸收药物有效成分的量比普通粉碎方法所获得的中药粉末大的多,大大提高了中药的生物利用度。
2、提高复方中药药效
兽用中药多为复方制剂,由多种药材组成,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可以使中药在细胞级混炼,细胞破壁率达到95%以上。细胞经破壁后细胞内的有效成分充分暴露出来、药物的释放速度及释放量大幅提高。
3、提高中药的质量管理
中药材通过超微粉碎技术操作时,与中药药材细胞直径相当大小的虫卵、细菌及各种微生物,也同样被破壁而死亡,从而减轻了虫害和微生物对中药的侵害。
4、利于保留生物活性成分,适用范围广
在超微粉碎过程中,不产生过热现象,甚至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并且粉碎速度快,有利于保留不耐高温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各种营养成分,从而提高药效。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在甲鱼养殖过程中,结合甲鱼生活习性,正确选择经超微粉碎技术加工的具有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祛湿等功能的中草药产品,不但可起到扶正祛邪、清热解毒、开胃健脾的作用,同时又能保持甲鱼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其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达到促长和防病的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73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