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粪种蘑菇王守红种出1000万 - 致富经

牛粪里淘出1000万

原来农民养黄牛是为了耕地,现在牛少了,市场上牛肉价格也涨了。1996年,王守红孤注一掷,当年他就养了7头黄牛。到年底的时候,7头牛就赚了1万多元钱。首战告捷,这大大鼓舞了夫妻俩养牛的信心。到1998年,他们已经饲养了40多头黄牛。随着养牛规模的扩大,饲料的压力也大了起来。

为了节约粮食,王守红经过试验,摸索出了酒糟秸秆养牛法,将酒糟与秸秆掺在一起后发酵,牛不仅爱吃,而且降低了成本。

整整一个夏天,夫妻俩晒了50吨牛粪。2000年7月,那位客户真的来了,而且以2万元的价格收走了这些牛粪。牛粪原来真的可以卖钱。一时间,村里的养牛户纷纷晒起了牛粪。没到一年,村里还形成了牛粪交易市场。

王守红:他们买牛粪都是种蘑菇外面的人买牛粪,到那里都是3角钱一斤了。我们这里只要1角钱,是成本最低的。

既然别人能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王守红觉得自己也行。2002年,他尝试着种了七分地的双孢菇,没想到这7分地的牛粪长出的双孢菇卖出了4000多元钱。

用牛粪种植蘑菇,就是将干牛粪与秸秆混合发酵、消毒后,再到大棚里进行管理。经过一年摸索,王守红掌握了双孢菇的种植技术。2003年,他租用了一家皮鞋厂闲置的厂房,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基地。

■致富经视频同步解说词:

在安徽省临泉县铁佛寺乡,这里的人提到一个嫁过来的姑娘,经常会说那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了。这个常常被大家提起的人就是周继红,其实她出嫁前的小名就叫鲜花。

周继红:我们俩是自愿的,我的娘家有钱,我是自愿的,娘家的钱我一点都不要,我们要自己闯。

过去人们说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周继红嫁过来的时候,办完婚事她的丈夫只有一元四角钱了。但是现在人们再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少有了些羡慕的味道,有人说鲜花插在牛粪上是插对了。

农民:牛粪值钱了,河南的,福建的,南方的都在这里来买牛粪,鲜花插在牛粪上,是不是现在牛粪值钱了。

让牛粪变得值钱的就是周继红的丈夫王守红。从2001年开始,临泉的牛粪便成为了抢手的东西。

王守红:2003年时供不应求了,卖缺了,啥也没有牛粪好卖。每天有人托着问,有没有牛粪。2004年,长官黄牛协会牛粪卖了1000万元,一点也不含糊,经我的手有1000多车。

从2003年开始,王守红每年的牛粪都卖出了4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长官全镇的牛粪每年能卖出近千万元。

然而在10多年前,王守红也一直在千方百计地寻找着致富的路子。为了挣钱,王守红养过羊,喂过鸡,放过蜜蜂,但是富裕都像是夫妻俩的一场梦。1996年,王守红终于找到了圆梦的办法。

王守红:农村都实行机械化了之后,农民的牛是越养越少了。我觉得市场上人们要吃牛肉。

原来农民养黄牛是为了耕地,现在牛少了,市场上牛肉价格也涨了。1996年,王守红孤注一掷,当年他就养了7头黄牛。到年底的时候,7头牛就赚了1万多元钱。首战告捷,这大大鼓舞了夫妻俩养牛的信心。到1998年,他们已经饲养了40多头黄牛。随着养牛规模的扩大,饲料的压力也大了起来。

为了节约粮食,王守红经过试验,摸索出了酒糟秸秆养牛法,将酒糟与秸秆掺在一起后发酵,牛不仅爱吃,而且降低了成本。

一头牛一年可以赚到1500多元,这树立了夫妻俩致富的希望,周继红决定给家里的养牛场改个名字。

王守红:我叫王守红,她叫周继红。她希望发就大发,红就大红。怎么还在拍,不说这事情了,这是个笑话。

1999年,王守红养殖的黄牛可以赚到5万多元钱。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两口子真的要大宏发了。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件改变王守红命运的事情。

王守红:马来西亚的客户来了,一看,说王守红的牛养的好,牛全部要了,价格比一般的高4、5角钱,但是一年要4000头牛。你一个人养的牛再好,40头牛是不够的。

一年四千头的黄牛出口量,对于王守红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4000头牛当时的利润可以达到600多万,国外客商要的是王守红养的肥牛,由于农民散养的牛质量不一,合作最后失败了。

这次合作的流产,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1999年,长官镇成立了黄牛协会,王守红当上了会长。有了上一次的教训,王守红积极向村民传授酒糟养牛的技术,使当地的养牛业迅速发展起来。长官黄牛协会的会员发展到1100多人,全镇每年黄牛出栏都在4万头左右。

王守红:现在别说4000头,40000头都不在话下。

牛养多了,王守红也成了黄牛买卖中举足轻重的人物。2000年,一位从河南来的客人找上门来了。他要买的是王守红送人都没人要的牛粪。

王守红:郑州一个老板来我的养牛场,要收牛粪。我当时想这下好了,解决污染的事情了。1角钱一斤,牛粪可以卖钱了。一头牛一天可以有十多斤干牛粪。一天一头牛可以挣一元钱,一年可以挣三四百元钱。

牛有买肉的,有买皮的,买牛粪王守红还是第一次听说。而且这牛粪卖的价钱还不低。在将信将疑中,黄守红准备按客户要求把牛粪晒干了。黄牛会长要晒牛粪,这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村民:大家看到他两口子晒牛粪,养牛得晒牛粪干什么?有人不信,他把牛粪搁在路边晒着。

村民:把牛粪晒干了可能是喂鱼。

看到丈夫放着牛不养,要去晒什么牛粪,周继红对这事开始有些抵触了。

周继红:当时我不想晒,嫌脏嫌累,晒干以后害怕卖不掉。

妻子对晒牛粪想不通,王守红决定做做她的工作。

王守红:一头牛每天牛屁股里生3个鸡蛋,一个鸡蛋3角钱,不就是三个鸡蛋吗?

一头牛一天可以生三个鸡蛋的比方打动了妻子的心。整整一个夏天,夫妻俩晒了50吨牛粪。2000年7月,那位客户真的来了,而且以2万元的价格收走了这些牛粪。牛粪原来真的可以卖钱。一时间,村里的养牛户纷纷晒起了牛粪。没到一年,村里还形成了牛粪交易市场。

村民:外面来了很多车,每天很多车,都来我们这里来买。

村民:我这里的牛粪在旺季的时候每天可以装一车,两车,2004年我一个人卖牛粪就卖了10多万。

从前人们觉得有点儿臭、有些脏的牛粪现在值钱了,也变香了。

村民魏二喜:牛粪真的不臭,闻起来和馍的味道一样。

长官不仅黄牛出了名,牛粪也卖出了好价钱。收购牛粪的人越来越多,牛粪也从1角钱一斤涨到了一角五、两角,但还是供不应求。看到外面的人为牛粪抢得打架,王守红越来越好奇,他们把这些牛粪收购了是去干什么?

为了找到答案,王守红想着办法套外地客商的口风。终于一个福建客户说漏了嘴,原来别人卖牛粪是用来种植双孢菇的。市场上一公斤双孢菇可以卖到4元钱,而且供不应求。

牛粪的谜底揭开了,这让王守红觉得黄牛协会每年1000万元的牛粪生意做得太小家子气了。如果当地也能种这种蘑菇,那一年能赚到几千万甚至是上亿的钱。王守红为自己的又一次算账激动不已。

王守红:他们买牛粪都是种蘑菇外面的人买牛粪,到那里都是3角钱一斤了。我们这里只要1角钱,是成本最低的。

既然别人能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王守红觉得自己也行。2002年,他尝试着种了七分地的双孢菇,没想到这7分地的牛粪长出的双孢菇卖出了4000多元钱。

用牛粪种植双孢菇,就是将干牛粪与秸秆混合发酵、消毒后,再到大棚里进行管理。经过一年摸索,王守红掌握了双孢菇的种植技术。2003年,他租用了一家皮鞋厂闲置的厂房,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双孢菇种植基地。

现在正是双孢菇上架备料的关键时期,王守红一点也不敢马虎,每天他都在基地里指导工人上料。上料将直接影响双孢菇六个月的收成。

王守红:再过一个月,就出来了,白花花的一片,像鸡蛋,像银子。揪一个就是一角钱,揪一个就是一角钱,跟捡钱似的。

卖牛粪一天像捡三个鸡蛋,种植双孢菇却像捡钱一样,牛粪带给王守红更多的惊喜。但是一开始他对牛粪里长出来的蘑菇是敢卖不敢吃。

王守红:不敢吃,看到是牛粪上长的,有点厌恶。

牛粪上长出来的蘑菇到底是种什么味道?看到自己种出来的双孢菇卖的红红火火,王守红决定让妻子也做了吃吃。

王守红:像老母鸡汤,像味精,像反正好吃的很,说不出来

用牛粪种双孢菇,听起来有些脏,实际上经过高温发酵后的牛粪,不仅杀灭了病毒,牛粪还成了双孢菇生长的有机肥料,这样种出来的双孢菇深受国外客商的喜爱。2004年,王守红销售了16万公斤双孢菇,利润达到30多万元。这些双孢菇被当地的企业收购加工后,全部销到了国外。

在临泉,以前也有种植双孢菇的专业户,那时他们是用稻草、麦秆等种植双孢菇,施的都是化肥,种出来的蘑菇不仅产量低,销路也一直不好。现在他们也全部用上了牛粪。

临泉县蘑菇种植协会会长张世林:现在不仅利用了牛粪,其他动物的粪便也经过沼气发酵后利用起来了。一个大棚需要3万多斤料,产菇2万斤,一斤料一角钱,可以收五角钱。

临泉县县委副书记高奎:我们临泉全县每年出栏黄牛17万头,如果将这些牛粪都利用起来了,每年产生的效益将达到12个亿。

在我们采访时,王守红正在修建他的科技园区,这个项目投入了80多万元。王守红想要的是全镇的牛粪,他要把这些牛粪包装了当作商品卖。那时候,一头牛的屁股里每天下的就不止三个鸡蛋了。看样子小名叫做鲜花的妻子还要和牛粪继续打交道。

相关知识

孔繁喜:蛋鸡“生”出致富经


提起孔繁喜,乡亲们口中总会传来赞许声。47岁的孔繁喜,是磐石市弘晟生态产业协会会长、磐石市弘晟生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凭借他的蛋鸡养殖事业,带领周边很多农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为何选择了蛋鸡养殖产业?面对记者的提问,孔繁喜打开了话匣子。

蛋鸡养殖门槛低、投资不大、规模可大可小。孔繁喜说,当时,也是结合驿马镇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尝试。他先后多次赴北京、武汉、沈阳等地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蛋鸡养殖技术,边学边干,第一年,养了1000只鸡,纯收入1万多元。

谈起第一桶金,孔繁喜眼中闪着初创业时的欣喜。有了第一年的成功,我胆子大了,养殖规模也大了。

2006年,孔繁喜创办了总投资额达140万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弘晟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鸡舍7栋,基地养殖的海兰褐蛋鸡当年出栏达12万只,年收入达50万元。为了达到生产的标准化、科技化,基地还先后引进自动消毒、控温、照明、清粪等设备。

规模大了,对科技的要求更高了。孔繁喜介绍。

眼看着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小日子越过越甜,孔繁喜的目光又落在了乡亲们的身上。

让他们跟我一起做养殖吧!

没有技术?教!没有资金?借!

有些农户,文化水平偏低,对科学养殖更是一窍不通,孔繁喜就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结合驿马镇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蛋鸡科学养殖手册》、《蛋鸡饲养管理一本通》、《蛋鸡疾病诊断快速指南》、《观鸡识病小常识》等实用小册子,制作技术光碟,供养殖户参考和查阅。

有些农户,家境贫寒,没有启动资金,孔繁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对特别困难的农户,吸收为协会会员,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种苗。对资金不足的农户,协会积极与银行联系,以低息或贴息贷款的形式贷款给他们。几年来,孔繁喜为困难会员协调提供贷款300多万元。通过协会扶植、会员带动等模式,使大批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入门了,怎样才能壮大?这是孔繁喜的又一次思索。

2007年,孔繁喜注册了弘晟生态产业有限公司,开启了种植养殖科学化结合发展的新篇章。他开发了鲜鸡粪处理项目,通过发酵鸡粪种植蔬菜;在基地内种植了5公顷的五味子、30公顷林下参;还投资234万元建设鸡场贮存发酵池7个,太阳能发酵池1个,建设成品储存库1000平方米。整合后的公司,效益可观。

小生产始终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要做,就做大、做强,用科技的力量取胜。

2010年11月18日,孔繁喜组织成立了全镇第一个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协会。从此,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纳入科学化、标准化的产业链,自产自销的个体户纳入联合蛋鸡养殖的大产业。

如今,在孔繁喜的带动下,已有5个乡镇、30个村、110户农户加入到科学养殖产业中,年创产值约5千万元,养殖户年均纯收入增加5万元。孔繁喜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吉林市劳动模范、磐石市创业先锋、磐石市科协的科普带头人等荣誉,前不久,又被评为2014年度国家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

美丽松原蛋鸡养殖“生”出致富经


全封闭式的鸡舍内,上万只蛋鸡正在吃食。在这个全封闭式的鸡舍内,温度、湿度、光照、饲养都有严格的规定。喂食、喂水,只需要饲养员在外面按下按钮,鸡舍内严禁外人进入。

这个机械化养殖场位于长岭县新安镇长发村,养殖场场长赵显中完成了从最初的散养蛋鸡到如今规模化养殖的跨越。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磨砺,赵显中将当初的几百只蛋鸡场,采取滚雪球的方法逐步扩张,发展到现在上万只鸡的现代化养殖场,赵显中也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致富经”。

借钱建鸡舍走出一条致富路

赵显中是新安镇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直在地里为生计忙碌着。多年前,他看到外地农民靠蛋鸡养殖发了财,到外地走访蛋鸡养殖户,求取蛋鸡养殖的经验和技术。他暗暗地下定决心,走上了蛋鸡养殖这条致富路。当时,赵显中家里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跑遍亲戚家,凑了几万元钱。建了规模不大的鸡舍,剩下的钱购买苗鸡、养殖蛋鸡技术的资料、饲料和防疫药剂。赵显中起早贪黑,喂鸡、定期清洁鸡舍、给生病的鸡喂药,一边养鸡,一边刻苦钻研养殖技术。

前几年,鸡蛋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一年下来,赵显中赔了近百万元钱。这给养殖场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赵显中从未想过放弃,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去年,养殖场迎来了新的生机。赵显中几经考察,决定建全封闭式鸡舍,采取现代化养殖技术。养殖场选了新场址,建起了两栋鸡舍,可容纳两万多只蛋鸡。养殖规模扩大了,销售渠道就打开了。没到鸡蛋出舍的时候,就会有批发商上门取货,销往全国各地。养殖场走上了正轨,但赵显中却不敢放松。他每天起早贪黑,细心观察鸡的生长状况、采食量、产蛋量,以及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并认真做好记录。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创业。

扩大规模带动乡亲奔富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咱要带动农民都走上富裕路。这是赵显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养殖场的二期扩建已经在他的计划中,他的目标是要达到七万只蛋鸡的养殖规模。

预计明年,将会有更多的全封闭鸡舍投入使用。赵显中说,他要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养殖蛋鸡致富,将新鸡舍提供给村民使用,并提供技术指导。周边村民无论哪家想走养鸡致富这条路,都可以来他家学习,他会手把手传授,耐心细致地讲解。

牛粪种孢菇致富铺新路


3月16日,在河南省平舆县东皇街道张庙居委会张国治家的双孢菇大棚里,张国治着急地向前来进行技术指导的县农业专家咨询。“专家帮我看看,这些菌还能长出来吗?”

“看你这情况,应该是温度和湿度没有把握好,通风少缺氧引发菌丝退化。菌丝生长的温度在5℃~33℃之间,最适合的温度是23℃~25℃,低于5℃生长缓慢,高于25℃菌丝生长虽快,但过于瘦弱而且寿命不长。双孢菇菌丝生长阶段的湿度也要把握好,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此外,双孢菇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在合适的天气状况下,要及时通风换气。”县农业科技110的农技专家查看之后对张国治说。

今年69岁的张国治可是当地有名的养殖达人。几年前,他靠养殖肉牛致了富,但肉牛的粪便总是无法处理,这让他很是头疼。尤其是到了夏季,堆积在养殖场里的牛粪散发出一阵阵难闻的气味。这让周围的邻居都怨声载道,邻里关系很是紧张。

去年7月,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一堂科技课帮张国治解决了难题,也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专家告诉张国治,牛粪可是种植双孢菇的好原料,如果种养结合,用废弃的牛粪种植双孢菇,这样一来,不仅牛粪的问题解决了,还废物利用提高了孢菇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专家的一番话让张国治茅塞顿开。秋收后,他便开始着手建大棚。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前期建了两个大棚,每个棚300平方米,全部种上了双孢菇。

去年12月,双孢菇陆续进入盛产期,张国治忙得不亦乐乎。他每天往返于种植大棚和平舆县城农贸市场,把刚采摘的新鲜双孢菇运送到客户手中。“卖得特别快,一去就抢光了,价格也不错,每斤5元钱左右,年前那段我赚了4000多元呢!”张国治说,“没想到年前一次降温,大棚保温没做好,影响了菌的生长。看来这种植跟养殖一样,都离不开科技指导啊!”

虽然挫折与收获并存,张国治还是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前景。“以前只知道养牛能挣钱,谁晓得这牛粪也能‘生’钱?还不是托了科技的福?我养牛每年能挣个10~20万元,双孢菇养好了经济效益会更好。你看我这堆积的牛粪,这都是钱呀!我马上要改进这两个大棚,另外还要再扩建1000平方米的棚,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张国治信心满满地说。

黑龙江肇州合作社种鹅繁育的“致富经”


兴城镇跃进村建立种鹅繁育专业合作社,引进匈牙利种鹅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目前,匈牙利种鹅的养殖已经颇具规模,并且还在不断扩建中。在兴城镇跃进村匈牙利种鹅的养殖园区内,10000多只健康的种鹅在养殖人员的悉心照料下个个羽翼丰满、充满活力。据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这种鹅体大,生长速度快,产出的蛋两个就可以达到一斤,羽绒质量高,是品质极好的羽绒,可以说一只匈牙利鹅混身上下都体现了经济价值,现在正处于这种鹅的市场成长期,从鹅蛋到羽绒,一只鹅的纯收入可达到100元左右。由于去年一年取得的经济效益很客观,跃进村又在原有规模上对匈牙利种鹅项目进行了扩建并引进孵化设备。种鹅繁育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给当地养殖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推动了肇州县特色养殖的发展。

80后“猪倌”的致富经


“你家的猪啥时出栏?先说好了,至少得给我留10头。”得知生猪即将出栏,山河农场80后“猪倌”狄奇凯的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打电话订购的人络绎不绝。

今年28岁的狄奇凯,5年前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养猪接力棒。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对养猪驾轻就熟的他,还是遭受到了养猪以来最大的危机。

2012年4月,大庆一家屠宰场前来收猪,由于一时疏忽,运输车辆没经过消毒直接进入了猪舍,3天后,猪瘟和猪蓝耳病毒在狄奇凯的猪舍里混合暴发并迅速蔓延。几天之内,猪舍里的60多头育肥猪和10多头种猪就先后染病死亡,就连之后陆续出生的180多头仔猪也没能幸免。这场疫病使狄奇凯共损失500多头猪,经济损失高达25万元。

认真总结惨痛教训的狄奇凯把防疫灭病作为养殖的重中之重,改扩建猪舍,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定期免疫注射,定期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严格出入猪场车辆和人员的消毒防疫。经过近半年的休养生息,狄奇凯的猪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为了保证生猪品质,狄奇凯特意引进并精心繁育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吃得少、出栏快、瘦肉率高的新品种,并加强了母猪的饲养管理,为仔猪、妊娠猪、瘦弱母猪补给适量的精料用于恢复体质。由于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狄奇凯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去年春节,赶上我家的母猪难产,偏偏兽医又了去外地,病急乱投医的我,试着给狄奇凯打了个电话,他二话没说,立马赶了过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助产,母猪顺利地生下了12头小猪,忙活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走的时候还一再嘱咐我,有事给他打电话,看他把过年刚上身的新衣服都弄脏了,我这心里真过意不去。”养殖户杨小波说。虽然不是兽医,可养殖户哪家的猪有毛病了,都习惯找狄奇凯,他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帮助养猪户排忧解难。

狄奇凯还牵头成立了养殖协会,对入会的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管理,还指导养殖户对饲料、水质、污粪处理等环节都实行标准化管理。针对生猪市场低迷的实际,狄奇凯另辟蹊径,把养殖重心放在改良野猪养殖和市场营销上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他改良的野猪仔猪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二代野猪瘦肉较多,口感好,吃的也不像家猪精草细料,出栏时间短,成本底,价格贵,使野猪养殖成了优势产业。

山河农场工会、团委按照“带动青年共同创业”的工作思路,为狄奇凯的养殖场和所在的管理区联建了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由他担任站点管理教员。九三管理局工会还邀请养猪小有名气的狄奇凯登上了管理局职工养殖培训班的讲台,传授介绍养殖经验。如今,狄奇凯的猪场已经发展到猪舍面积2500平方米、年出栏1700多头的千头猪场规模。80后“猪倌”狄奇凯正朝着“养猪大王”的目标阔步前行。

羊倌田广虎的致富经


2月27日,明媚的阳光让大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在沙坡头区兴仁镇团结村养殖大户田广虎家的羊圈里,年前入栏的200多只育肥羊正在那吃着草料,个个膘肥体壮。

“这些羊入栏的平均价格是400块钱一只,现在能卖到500块钱左右,喂上一个月,一只羊能净赚50块钱左右。”田广虎颇为自豪地说。

田广虎一家去年养羊的毛收入超过了4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同村不少村民依着老田的路子,依靠扶贫贷款也搞起了养殖。村口超过2万平方米的“养殖示范场”是移民村农户发家致富的最好例子。

看似简单的“一进一出”,却需要流动资金为保障。2016年,沙坡头区共发放各类产业扶贫贷款1904笔8173万元。田广虎一家赶上了好机遇,通过村互助基金和移民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的落地,加上政府提供的养殖技术指导,让自家羊圈里的羊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要出栏育肥羊一万多只,最多的时候,一天出栏800多只羊。

团结村村委会主任李治海说:“田广虎一户搞养殖,带动了20多户,这些人的生活如今都过得红红火火。”

“能有这样的发展,一个是政策得力,还有就是领导和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如果今年政府再能给一些好的优惠政策的话,我们村打算养到4000只左右,最好一个月就养到4000只,一年出栏个4万只,这是我们的理想目标。”田广虎说。

兴仁镇团结村是一个纯移民村,2011年由海原县蒿川乡整体搬迁而来。起初村民靠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如今,借力精准扶贫政策,让田广虎这样的能人依靠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类资金帮扶致富,养殖示范、劳务输出和货运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6年,团结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955元,成功实现了脱贫销号。

吕善明的养猪致富经


“老吕,你这的高山黑猪肉口感好,味道纯,我再来挑几头,拉回去分给朋友和亲戚。”11月30日,市城区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盛爱明,在今年第三次买老吕的高山黑猪时说。

养高山黑猪的老吕名叫吕善明,家住茅箭区茅塔乡岩屋村。岩屋村是茅箭区南部山区偏远村之一,南与房县接壤,海拔580多米,山高人稀。吕善明既是岩屋村的党支部书记,还是该村的养猪致富带头人。

当初返乡支援家乡建设时,吕善明认为养高山黑猪前景广阔,便筹资建起养猪场。由于一段时间养猪业不景气,一些养猪户转为发展其它行业,但吕善明坚信黑猪市场有潜力,自己又有经验和技术,只要坚持,一定能出成绩。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实践,他摸索出了饲料配比、防疫等一整套养猪方法。可是在圈养过程中,他发现猪总生病不长膘。而散养后,猪长得快多了,也不生病了。于是吕善明决定到山上放养猪,致力把无公害的生态黑猪肉送上餐桌。目前,他存栏生猪80多头,能繁母猪达16头。今年上半年,他出栏生猪200多头,获得纯利润5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吕善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毫无保留地把养猪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村民,支持村民养猪。去年,岩屋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目前,岩屋村养猪户由原来的几户发展到20多户。下一步,吕善明打算带领村里的养猪户成立养殖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三联群众念獭兔致富经


钟军和他的獭兔

3月10日,位于海晏县三角城镇三联村的一处獭兔养殖场,负责人钟军正清扫着兔棚。钟军说:“只要肯干,就不愁没钱花,獭兔不光肉能卖钱,这兔皮更值钱啊!”

在钟军的养殖场里,一排排兔舍依次搭建在暖棚里,兔笼整齐地排列着,皮毛雪白的獭兔憨态可掬,一边吃着饲料,一边机警地看着来人。

提起当初为何选择发展獭兔产业,钟军滔滔不绝。以前他一直在新疆一家獭兔养殖场打工,时间久了,对养殖獭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打工期间学到了许多养殖方面的经验,也积累了一些资金,回到家乡自己搞起了养殖。

对钟军来说,养殖獭兔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当时,他拿出所有的家底,加上从朋友那里借的钱,一开始就投入了30多万元从河北引进了100多只獭兔种兔,开始了獭兔养殖事业。第一次见“回头钱”,是在去年年底,他欢喜地说:“辛苦了一年多,春节前卖了第一批商品兔,毛收入6万多元。”

说话间,钟军从兔舍里抓出一只獭兔乐呵呵地说:“养獭兔不仅仅是卖肉,更在于能形成产业链,其实光卖兔肉值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兔皮,这东西贵着呢!一只成年獭兔能长到4公斤左右,我都是整只往外卖,市场价100元左右。”

为了养好兔子,钟军动了很多脑筋。獭兔是一种既可以食用又能用于毛皮加工的动物,利用率非常高,与养鸡养猪相比,污染少,兔粪还是很好的有机肥,利润空间很大。獭兔属于食草动物,脂肪少、肉鲜嫩滋美,市场销路好。最重要的是,獭兔的繁殖能力很强,两个月生一窝,一年能生五六窝,一窝最少能生6只,4个月就能长成,钟军对于獭兔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这两年,獭兔毛皮行情非常好,养殖成本不高,獭兔皮加工制成的衣帽裙等皮制品,轻柔漂亮,需求旺盛,价位走高,潜力很大。”

两年的獭兔养殖,钟军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养殖经验。打疫苗、配种、消毒不用再请专家,獭兔的成活率达到了95%。如今,钟军的养殖场里獭兔存栏量已经从刚开始的1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只,预计到年底将达到5000只的规模。

周边不少群众慕名而来,有的来学艺引种,有的找他咨询取经。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采访中笔者还得知,钟军准备发动村民一起养殖獭兔,集群发展。

“一人富了不算富,让周围的乡亲们都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动员村民们一起养獭兔,将自己知道的养兔经传授给大家,给他们免费提供兔种、发放饲料,指导防疫、管理,等出栏时统一回收,这样一来,规模搞上去的同时大伙还能增收。”钟军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如今谈起生意经,钟军说得头头是道:“做什么生意都会有风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干,就没有干不成的活。獭兔投资周期短、见效快,而且养獭兔也比较轻松,只要每天按时加饲料和水,及时打扫兔舍,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干净就行,不需要多大的劳动强度,一般妇女就能干,一个人养几百上千只都没问题!”

三角城镇党委书记杨生杰说,獭兔养殖投资小、见效快、易管理,对于农牧民增收来说是个新门路,如果发展好了,将在全镇推广。

看牛态卖风景唱响绿色致富经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也有人觉得,保护了生态环境往往就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感到很迷茫。作为江西省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武宁县实现了“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同时利用生态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转变思路经济绿色两不误

武宁县长水村地处九岭山脉腹地,过去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里的居民大多以砍树换钱为生。为了让村民放下手里的砍刀,这几年武宁县、乡两级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开发养生休闲游,走上了看生态、卖风景的生财之道。

村民孙功姣就是其中之一:“我是本地人,以前在外面做生意,现在这边田地都退耕还林,环境特别好,吸引了好多外地游客,所以我想到了回家发展。”

孙功姣的家乡自然环境好,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养生、城市白领休闲。村里人又很实在,提供的吃食不仅有特色,还都是绿色食品,包吃包住每人每天只要120元。

孙功姣很喜欢这种方式:“在家门口挣钱,特别舒服,没有压力,自己有点地,种点菜,客人喜欢什么就吃点什么,都是绿色食品。”

山清水秀笑迎八方客

如今,孙功姣家里常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自南昌的游客最喜欢吃她做的菜:“我们到这里来,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她的土菜原汁原味,住宿客房干干净净的。”

看着家乡的自然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孙功姣内心十分高兴,更加看好老家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

在七里溪,像孙功姣一样,村民们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下,新建农家驿站、农家食堂等,利润上实行“三七分红”,都尝到了“卖风景”的甜头。现在,村民们把生态看作财富,深有体会的他们也格外珍视生态。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武宁县长水村是全国林改第一村,农民对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的收益感受最深。村民万里云过去在外务工,眼看家乡的生态旅游开发风生水起,他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2007年,万里云返乡开始种植红豆杉,并带动周边80多户农民一起种植。现在,一个集红豆杉种植园、培育园、观赏园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万里云还建起了红豆杉主题餐厅,用红豆杉来制酒、做菜吸引游客。

到目前为止,武宁县共有养生山庄120多家。一到节假日,就有大量游客来武宁饱览山水秀色,体验“亲近山水、摘农家果、吃农家菜”的乐趣,特别是五一、国庆、春节期间,经常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2016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收入超过13亿元。

小编话致富

武宁县利用生态优势来发展经济,其成功的经验中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呢?以长水村为例,以前砍树换钱,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不同的理念下,大家就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项目,从而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结果。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武宁实现绿色崛起的生动实践令人赞叹,给人启迪。武宁的实践证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致富青年帮》整理供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94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