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技情报》小龙虾切头虫


最近,有朋友咨询小龙虾的切头虫问题。其实这种寄生虫并非近期才发现,早在1998年国内就有报道,其宿主是澳大利亚红螯螯虾。现在将这篇报道与各位同仁分享:

寄生部位
成虫栖息的位置比较固定,它们常位于红螯螯虾触角的基部、步足的基部、腹部的腹面边缘,在口器、额剑等处也经常可见,有时也位于螯足的关节处。成虫在这些部位营固着生活并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则经常改变它们在虾体表的位置,并不营固着生活。鳃丝上和鳃腔中均未见到成虫、幼虫和卵。在抱卵虾的体表未见切头虫爬到虾卵上,也未见它破坏虾卵的情况。

传播方式
切头虫的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播。不带虫的幼虾只有在和带虫的成虾一起饲养时才会被染上,而幼虾单独饲养或用带虫成虾的水饲养幼虾均不会染上切头虫。

生活史
成虫所产的卵以卵柄粘附在红螯螯虾体表,卵为乳白色。25℃时,卵经过25~30d孵化,孵出的幼虫,其外型与成虫相似,为白色半透明状,一对触角,一个咽和一对肠,全身覆盖纤毛。幼虫从卵中孵出,开始时以肌肉质的柄附着在虾体表,2~3d后通过纤毛运动转移到虾体的不同部位,然后固着,逐渐发育为成虫。从幼虫到成虫不经过变态,其形态区别只在于生殖系统的发育程度。达性成熟的成虫即行产卵。25℃时,从刚孵出的幼虫到发育为成虫并产卵,所需时间约为70~85d。产卵后的成虫在红螯螯虾体表继续存活1~2个月。

将未产卵的成虫分别转移到培养皿中和不带虫的红螯螯虾体表,后者可以继续存活并产卵,而培养皿中的成虫不产卵,但至少可以存活1个月。转移到培养皿中的虫卵不能孵化,幼虫也活不到成虫期。这表明此种切头虫没有一个自由生活的时期,它的整个生活史都是在红螯螯虾体表度过的。

危害
生活在红螯螯虾体表的切头虫以周围环境中的碎屑为食。因为虾在摄食时经常将食物撕碎,使周围的水体中存在大量食物碎屑,所以切头虫很容易得到食物。在抱卵虾体表的切头虫并不以虾卵为食。由于它们并不生活于虾的鳃腔,所以也不引起虾的呼吸困难。切头虫是淡水螯虾的一种体外共生生物,并不影响螯虾的生长。但Sammy(1989)认为有些种类的切头虫能感染红螯螯虾的鳃部,并引起虾的死亡。

虽然切头虫不会引起红螯螯虾死亡,但是大量附着切头虫的红螯螯虾,其外观质量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虾的售价。切头虫有许多种,它们对宿主的专一性也不强,在很多养殖的淡水螯虾种类上都发现有不同种类的切头虫(Jones,1993),甚至在同一个虾体上有不同种类的切头虫。而且目前还没有一种专用药物能完全杀死它们。所以,最好的控制方法是不要将带虫的虾引进商品虾养殖池中。由于切头虫不能完全自由生活,必须依靠接触方式获得新的宿主,因此,在人工繁殖时只要将带虫的亲虾与虾苗及时分开,则虾苗完全可以不染上切头虫,从而养成高品质的商品虾。(义海豪情水生动物健康评估)
Yz023.COm>

扩展阅读

北京温室水产大棚适合养殖小龙虾吗?


北京地区若是露天养殖小龙虾,气候条件是有非常大的限制的。使用温室水产大棚,是完全可以养殖小龙虾的,基本上是能满足小龙虾所需要的生长环境。

北京地区温室水产大棚,在春季,初春时期间,温室大棚气温要比露天高出3——8℃,水温比棚外自然水温要高出5——8℃,平均水温在10℃左右,和江南自然水温差不多。到春末夏初,大棚内气温可以达到25——30℃之间,水温一般在20——25℃之间,是非常适合小龙虾生长发育的。当进入夏季时,大棚内气温非常高,可以打开所以通风换气的窗口通道,不用空调设备,完全可以自然通风降低温度。夏季水产大棚内。水温大约在25——30℃之间,正是小龙虾生长发育的好温度。

入秋后,露天气温逐渐下降,白天高,晚上低,而温室水产大棚内气温比较恒定。国庆节前后,大棚内,气温会保持在20——30℃之间,水温在20——25℃之间,和春季相差无几。到秋末冬初,野外气温非常低,早晚接近0℃,白天一般在5——15之间,而温室水产大棚内气温大约在10——20℃之间,水温在5——15℃之间,小龙虾便进入洞穴休眠。冬季北京地方气温非常低,温室水产大棚内气温一般会保持在5——-5℃之间,小龙虾池,水位应该保持1.5米深,水面上结有一层厚冰,是一道天然的小龙虾池塘保温被,能够确保小龙虾在冰层下,安全越过寒冷的冬天。

总之,在北京,使用温度水产大棚养殖小龙虾是非常适宜的,其养殖环境与长江中下游地方露天养殖环境基本相当。

小龙虾塘水草没办法茂密起来?试试这个“民间黑科技”


很多小龙虾养殖户塘口在栽种的水草,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曾经“茂密的森林”“一眨眼”间变成了“寸草不在的沙漠”,没有了水草的庇护,满塘的“格斗将军”犹如“流浪汉”四处游荡,相互“滋事寻衅”,搅得满堂浑水,死伤一片。怎样让“流浪汉”回归原来的平静生活呢?~~唯有重建“家园”!

1.黑科技水果塑料筐防残装置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登步岛养殖户——杜志芳,在50亩的养殖塘中放置了6000个左右的塑料筐,用这些塑料筐在养殖塘中充当梭子蟹的“家园”,要脱壳的梭子蟹自己会爬到塑料筐里,脱完壳后再爬钻出来,从而避免在最弱的时候被同类吃掉——由于梭子蟹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次脱壳,而刚刚脱壳的梭子蟹全身很软,犹如嫩豆腐一般,毫无战斗力,这时候它们就会成为其他梭子蟹的“美食”。

虽然购买这些塑料筐需要成本,可这些塑料筐构成了梭子蟹的防残装置。梭子蟹从苗期到养成期,除了苗种质量、饲料供应、病害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体会互相残杀,因此,将价格便宜的塑料水果筐设计成防残杀装置,让梭子蟹在脱壳期间主动进筐,减少运动和相互碰到的概率,能有限降低梭子蟹的互相残杀,从而提高养殖成活率以及由于“四处逃窜”导致的水浑问题。

这项实用技术来自于浙江海洋大学,本身是针对梭子蟹养殖的,鉴于虾蟹某些生活习性相同之处,天门市目前一些小龙虾养殖户套用这个模式,目前已在几个小龙虾养殖塘获得成效。

2.典型案例

位于天门市121地区的小龙虾养殖户李工,于4月中旬水草茂盛时在养殖塘中放入小龙虾苗,由于各方面管理不善,虾苗进塘仅十几天,满塘的水草便被“夷为平地”,水环境随之发生了改变——整天总是黄浑色,虾苗也开始陆续死亡。

李工在给小龙虾药物治疗的同时引进了“黑科技”的装置——在养殖塘合理的布下塑料水果筐。由于对症下药,水体很明显的发生了改变,小龙虾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在巡塘时,偶尔拿起一个塑料水果筐,均能发现内部有小龙虾活动。

这个技术适应在水位稍深一点的塘口使用。

3.民间制造饲料内袋设障装置

汉川一资深养殖达人,在几年前就开始传授小龙虾过程中“带虾栽草”的绝技。

先收集废弃的饲料内袋,剪开饲料内袋的底部,让内袋变成了一个上下开口的“通袋”,接着拿起“通袋”,用4根毛竹撑在“通袋”的四个边角,犹如一个网箱一般,把这个“通袋网箱”的毛竹打入准备栽草的地方,“通袋”的下方埋入泥土内,上方用铁丝或尼龙绳固定在毛竹上,犹如一个牢固的小网箱一般,然后移栽带根的灯笼泡草或伊乐藻于其中,每株可移栽20根左右,移栽大约一个星期左右,在水草的旁边撒上“水草长根宝”,促使其根须发达壮大,视水草生长情况,约8~10天便可拆掉“通袋网箱”了。小龙虾怎样也捣毁不了这个如防逃网般的“通袋网箱”装置。

限于栽种水草的条件之一就是栽种水草时水位不能太深,因此这个方式适用于在水位较浅的塘口使用。

所谓的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厉害的将军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同样的道理,世上事本无巧,只是民间高手把众人皆知的万物巧为结合所用,“民间制造”也可媲美“黑科技”了

“资金方面,现有针对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和产业扶持政策;技术方面,仙桃市人社局驻村工作队提供了龙虾技术培训和外出考察的机会。”周文斌并非一时冲动。他坚信,路是自己闯出来的,幸福的转身,要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

说干就干。周文斌立即在13亩池塘中,投放了第一批虾苗。第一年,他因资金不足,不敢放手大干,收成只够保本。随着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他变得底气十足,并在原有虾池规模上,继续承包了24亩池塘,用于龙虾养殖。

科学养殖和勤劳苦干,让周文斌的虾池蒸蒸日上。行情好的时候,他的一斤虾能卖到37元。去年,他家仅虾池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了20多万元。随着健康扶贫、教育扶持政策的落实,周文斌发展产业也无了后顾之忧。今年,5万元小额信贷款项到账后,他又谈妥了10亩虾池,准备扩大规模,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yz023.com养殖网龙虾养殖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虾养方法,其中《《水产科技情报》小龙虾切头虫》内容包含丰富的虾养技巧,如不满足请访问“水产养殖小龙虾”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94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