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兔传染性水疱口炎的诊断和防治

獭兔又名力克斯兔,饲养以笼养为主。其被毛柔软光滑整齐,有弹性,皮板较厚而结实;獭兔肉鲜可口,营养价值高;兔头、内脏血是医药和生物制品的原料。獭兔一年可繁殖4胎,经济效益非常好。但在春、秋两季易发生传染性水疱口炎。它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以口腔粘膜水疱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因伴有大量流涎,故又称流涎病。

1病原和流行特点

传染性水疱口炎病原是一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獭兔口腔粘膜坏死组织和唾液中,病毒在50%甘油中可长期保存(3~4个月),但不耐热,在60℃及阳光下很快失去毒力。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自然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发病的獭兔主要是1~2月龄的仔兔,尤其是断乳后1~2周的仔兔。健康獭兔采食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时,病毒通过舌、唇和口腔粘膜而传染。饲养不当,喂食霉变饲料或者饲料损伤口腔等都可诱发本病。

2症状和病理检验

2.1水疱口炎的潜伏期3~4d,发病初期口腔粘膜潮红充血,随后出现从粟粒到扁豆大小不等的水疱,里面充满透明纤维素性液体。在唇、舌和硬腭也可看到类似的病变。小疱破溃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唇、舌和口腔粘膜的坏死,形成烂斑和溃疡,伴有恶臭,同时大量带有恶臭的唾液顺着口角流出,使嘴、脸、颈、胸部被毛和前爪经常被唾液沾湿。因为不断流涎,獭兔丧失了大量的水分、粘液蛋白以及某些代谢产物,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当口腔损害严重时,病兔体温升至40~41℃,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日渐消瘦衰弱,5~10d后死亡,病死率常在50%以上,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2剖检可见舌、唇和口腔粘膜发炎,形成糜烂和溃疡;咽和喉头部分有泡沫样口水聚集;唾液腺红肿:胃内常有大量粘稠的液体:肠粘膜常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病兔非常消瘦。

2.3必要时可作易感兔感染实验,经口腔粘膜涂布人工感染发病率可达67%以上。肌肉接种病料,经5~7d的潜伏期可发生感染。

3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定时定量喂养,饲料应精、青、粗搭配,改变饲料品种时应由少到多,逐步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断乳后仔兔应喂清洁、新鲜、柔软的易消化的高蛋白混合精料。夏季应注意防止青料中混有有毒植物,并注意防暑降温。

3.2搞好兔舍卫生消毒,保持兔舍通风、干燥、清洁。每周用少量石灰粉进行栏舍地面消毒,用2%碱水或2%~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饲槽、地面,然后用清水冲洗、晒干。另外引入种獭兔时严格把好检疫关。

3.3怀疑有本病时,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进行预防。按0.1g/kg每日饲喂1次,连服3~5d控制细菌感染和减轻口腔炎症。可用中药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煎水拌料喂。也可用大青叶、鸭跖草或,少量的桔皮作饲料喂给。

4治疗

目前对獭兔传染性水疱口炎的治疗没有特异方法。发现獭兔流涎时,应隔离病兔,防止疾病传播。对病兔进行净化口腔、消炎、收敛等对症治疗。

4.1用1%盐水对病兔洗口,再涂以碘甘油;用2%硼酸或1%明矾水洗口,用黄芩粉末撒布口腔。口腔有恶臭味的病兔,宜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口。

4.2口腔溃疡严重的,出现全身症状时,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口腔喷注1~2d,再肌肉注射维生素B6和维生素C治疗效果很好。每只病兔用20%磺胺嘧啶钠1~1.5mL或10%磺胺嘧啶钠2~3mL从兔口角处缓缓喷注即可。

4.3笔者在多年实际工作中曾用中药桂林西瓜霜治愈几例患本病的獭兔。西瓜霜以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清咽利喉为主,对病兔没有副作用而且购买方便,经济实用。敬请同行试用。每天早晚给病兔口腔内喷一次,2~3d可治愈。

相关知识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疱疹病毒、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牛体后,导致持续性感染,病牛长期乃至终生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1、发生和传播

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的牛疱疹病毒1型。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0℃时21min即死亡。常用消毒药液,如0.5%氢氧化钠溶液、5%福尔马林溶液、1%石炭酸均能在数分钟内将其灭活。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隐性带毒牛。病毒随患牛的鼻液、眼液、阴道分泌物不时排出体外,有的牛康复后带毒时间长达17个月以上。隐性感染牛可在牛群中散布病毒.使该病长期存在,难以根除。易感牛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病牛的精液中可带毒,故可通过交配感染,在冷冻保存的精液中,病毒可存活4~12个月。

2、临床特征

该病的潜伏期为3~7天,有时超过3周。由于病毒重点侵害的脏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但通常是不同程度地同时发生,很少单独表现。

呼吸道型。为最常见的病型,有时表现为轻微感染,仅见有水样的鼻汁和流泪。也可表现为很严重的疾病。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40℃以上),大量流涎、流泪、流黏液脓样鼻汁。鼻黏膜高度充血,并散在灰黄色粟粒大脓疱性颗粒,以后出现浅溃疡。频发咳嗽,呼吸增数、浅表。

生殖器官型。①母牛:该型主要见于性成熟的母牛,母牛患该病型时,以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道炎为主症。病牛摇摆不安,频频举尾,阴门红肿,流出黏脓性分泌物。阴道黏膜有灰白色粟粒大的脓疱。大量小脓疱形成特征的颗粒状外观。小脓疱相互融合形成广泛的伪膜,脱落后形成浅溃疡,产奶量下降。②公牛:患该病型时以传染性脓疱性包皮一龟头炎为主症。阴茎、包皮水肿,有小脓疱或溃疡,同时多数病牛精囊腺变性、坏死。公牛因此而失去繁殖配种的价值,即使康复也将长期带毒,须坚决予以淘汰。

流产型。有的病毒株可以侵害胎盘和胎儿,引起流产,且以头胎怀孕牛多见,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流产率2%~20%。该病型可与上述两种病型并发,也可能无任何其他症状而突然流产。

肠炎型。以2~3周龄的犊牛多见。病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还可导致腹泻症,甚至粪便中带血。犊牛的病死率可达20%~80%。

脑膜脑炎型。4~6月龄的犊牛最易发生,病犊在出现上呼吸道症状之后3~5天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肌肉震颤甚至倒地、惊厥、抽搐、角弓反张;兴奋和沉郁交替发作,病程大约为5~7天。本型发病率很低(1%~2%),但病死率很高(50%以上)。

角膜结膜型。该型一般与呼吸道型并发。轻症患牛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大量流泪;重症患牛眼结膜表面形成灰白色伪膜,呈颗粒状外观。重症患牛角膜呈白色混浊,一般无溃疡,流黏液脓样分泌物。

3、病理剖检

不同临床病型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主要病变是重剧的呼吸道黏膜炎症,有浅溃疡,覆盖灰色、恶臭的黏液脓性渗出物。继发细菌感染时,还可见支气管肺炎。生殖道型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相同。流产胎儿皮肤有水肿和出血,肝、肾和淋巴结有小坏死灶。脑膜脑炎型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4、诊断要点

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特点,可初诊。最可靠的确诊方法是通过实验室诊断法检测病毒是否存在。用灭菌棉拭子沾取疑似患牛的鼻分泌物、泪液、生殖器官分泌物、公牛精液,以及流产胎儿的胸水、气管、肺、肝、脾等病料后妥善保存,送往有关实验室诊断;或者通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核酸探针技术进行检测。中和试验是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可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各采取1份血清送检,中和抗体可持续5年之久。

5、防治方案

防止传染源传人牛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杜绝从已知疫区引牛,确实需要引进牛的,对引进牛须先隔离检疫3周;对种公牛要进行精液检验,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进而参与配种。一经发生该病后,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国外已生产有弱毒疫苗,除妊娠母牛和种公牛外都可以应用,老疫区只对5~7月龄犊牛接种疫苗。妊娠母牛和种公牛可用灭活疫苗。据报道,免疫期可达3年。康复牛可终生免疫。犊牛吮吸康复牛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2~4个月。但据报道,使用疫苗并不能阻止持续感染,因此认为捕杀病牛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该病尚无特效药物可供治疗。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或牛疱疹病毒I型(BHV-Ⅰ)引起,IBRV在分类地位上属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毒亚科。该病毒呈球形,带囊膜,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径约150~220nm,主要由核心、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核心由双股DNA与蛋白质缠绕而成,包含基因组的核衣壳为立体对称的正二十面体,外观呈六角形,有162个壳粒,周围为一层含脂质的囊膜。双股DNA分子量为8.4x106,其中G+C含量为72%,浮密度为1.731g/cm。IBRV基因组是138Kb的线性双股DNA分子,分成特异长区(UL,106Kb)和短区(US,10Kb),后者被两个反向重复序列(IRS,TRS各为11Kb)包围,因而短区能够反转方向,使病毒DNA具有两种异构体。据测IBRV基因组可编码大约70个蛋白质,其结构和功能目前大部分已知,存在于病毒囊膜的gB、gC、gD和gE四个主要精蛋白基因已经测序并在哺乳动物中表达。gB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显示出引起细胞融合和多核体的形成,对病毒复制是必需的;gC对病毒吸附组织培养细胞是重要的,但它在牛细胞内的表达并不影响病毒蚀斑的数量和病毒的存在;gD被认为是病毒粒子表面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分子,抗体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在病毒吸附后中和病毒并显示出较高的中和滴度,表明gD可能参与病毒进入细胞,并为病毒复制非必需基因。鼠和牛的免疫试验显示出gD能够引起比gB、gC更强和持久的细胞免疫。
诊断
本病的典型病例(上呼吸道炎)具有鼻黏膜充血、脓疱、呼吸困难、鼻腔流脓等特征性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通常检测血清样品中BHV1抗体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VN)和各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另外,还有琼脂扩散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因为IBRV感染后一般发生病毒潜伏,所以,鉴定血清学中阳性动物是检查动物感染状态非常有用而且理想的指标。抗体阳性动物可认为是病毒携带者和潜在的间歇性排毒者,从初乳获得母源抗体的犊牛和经灭活疫苗免疫的非感染牛除外。
(一)病毒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是以测定病毒的感染力为基础的,以比较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存感染力为依据,判定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它被认为是血清抗体检测最标准的方法。IBRV只有1个血清型,只要有1个已知标准毒株的免疫血清,通过在敏感细胞培养后所进行的中和试验就可以作出鉴定,但该方法存在费时费力、试验周期长、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如病毒毒价的准确性、细胞量的多少及生长情况、病毒/血清孵育时间长短不同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中和试验的结果,目前在检疫中逐步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所替代。
(二)ELISA
ELISA法是将酶与抗原结合成酶标记物,这些酶标记物仍保持原有的免疫学活性和酶的活性,它可与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氢体由无色的还原型变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现颜色反应。因此,可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量呈正比,此种显色反应可通过ELISA检测仪进行定量测定。ELISA法因其具有快速、敏感、简便、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在大批量动物进口时作为首选方法被推广使用,但经长期应用发现,目前市场上已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或多或少存在有质量问题,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几率较大,很难确保检疫质量,而且进口的试剂盒价格普遍偏高,无形中又增加了检疫的成本。
(三)琼脂扩散试验
可用已知的IBR抗原检查被检血清中的沉淀抗体,也可用IBR阳性血清来检测病料标本或细胞培养物中的相应抗原。
(四)间接血凝试验
将已知抗原结合在鞣酸处理的绵羊红细胞上,采用常规的试管凝集法或微量凝集法来检查被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这是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诊断方法。由于IBRV有潜伏感染性,自然感染病牛中和抗体滴度在感染2周时才达到高峰,并且在持续2周或4周后即逐渐下降,且可能降到零,进入潜伏感染期。此后,一旦应激因素刺激,抗体滴度又上升,并排毒,如此反复,IBR感染牛的抗体滴度也随之呈现波浪式的起伏。因此,即便通过中和试验或ELISA法判定牛群IBR抗体呈阴性反应,仍难保证牛群确无IBRV感染。由此可认为,要确定1个牛群是否有IBRV感染的最根本的方法应当是检测IBR抗原。
(五)病毒分离鉴定
1.样品的收集和处理:从早期感染牛采集鼻腔拭子。对于外阴道炎和**炎病例,采取生殖道拭子,用拭子在生殖道阴道黏膜表面上用力刮取,**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包皮,收集其洗液。所有样品均应悬浮于运输培养基(含抗生素和2%犊牛血清的组织培养液),储存于4℃,并迅速送达实验室。样品送到实验室后,将拭子在运输培养基中充分搅动以便将病毒洗脱,室温放置30min再取出拭子,将运输液1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作病毒分离的样品。用做病毒分离的精液需经特殊处理,因为精液中含有对细胞有毒或对病毒增殖有抑制作用的酶和其它因子。
2.病毒分离:多种细胞可用于IBRV分离,牛胎儿肺、鼻甲或气管等组织制备的细胞株及已建立的传代细胞系(如MDBK细胞)都比较合适。当使用24孔塑料培养板时,每孔需接种细胞培养物上清液100μl~200μl,吸附1h后倾去液体,然后,加入维持液。每天观察细胞病变情况,一般于接种后3d出现细胞病变现象(CPE)。细胞的典型变化是圆缩,聚集成葡萄样群落,在单层细胞上形成空洞,有时会发现有数个细胞核的巨大细胞。若7d还不出现CPE,应再盲传1次,将培养物经反复冻溶后离心,取其上清液用于接种新的单层细胞做进一步病毒分离。为鉴定致细胞病变的病毒是否为IBRV,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必须与单特异IBRV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MAb)作中和试验。
(六)免疫荧光试验
用来检查眼结膜触片、组织切片和细胞培养物涂片中的IBRV。
(七)PCR法
1993年,Vilcek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用于IBR的诊断。试验证明,PCR比病毒分离更加敏感,阳性检出率比病毒分离高出5倍。甚至可检出3个分子的病毒。由于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能够在检测牛血清中微量的IBRV等方面得到重要应用。因此,将PCR技术应用到进出境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检疫,将会大大降低检疫成本和检疫周期,并有效的提高检出率,为打破贸易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安全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6天,人工感染(气管内、鼻内、阴道滴注接种)时,潜伏期可缩短至18-72小时,可表现以下临诊类型:
(一)鼻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有轻有重。病初高热(40-42℃),精神萎顿,厌食,流泪,流涎,流粘脓性鼻液。母牛乳产量突然下降。鼻粘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并出现浅的、粘膜坏死。呼吸高度困难,呼出气体恶臭,咳嗽不常见。一般经10-14天左右症状消失。
(二)传染性脓疱性阴道炎病初轻度发热,食欲无影响,产奶量无明显改变。动物表现不安,频尿,排尿时因疼痛而尾部高举。外阴和阴道粘膜充血潮红,有时粘膜上面散在有灰黄色、粟粒大的脓疱,阴道内见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重症病例,阴道粘膜被覆伪膜,并见有溃疡。孕牛一般不发生流产。病程约2周左右。
(三)传染性龟头包皮炎龟头、包皮、阴茎等充血,有时可见阴茎弯曲或形成溃疡等。多数病例见有精囊腺变性、坏死。通常在出现病变后一周开始痊愈,彻底痊愈需两周左右。若为种公牛,患病后3-4月间,失去配种能力,但可成为传染源,应及时淘汰。
(四)角膜结膜炎多与上呼吸道炎症合并发生,病初由于眼睑水肿和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角膜轻度混浊,一般无溃疡,无明显的全身反应。重症病例,可见眼结膜形成灰黄色针头大颗粒,致使眼睑粘着和眼结膜外翻。眼、鼻流浆性或脓性分泌物。
(五)流产一般见于初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有时亦见于经产牛。常于怀孕的第5-8个月发生流产,多无前驱症状,约有50%流产牛见有胎衣滞留,流产胎儿不见有特征性肉眼病变。
(六)肠炎生后2-3周的犊牛感染不娠妊的原因。
上述症状往往不同程度的同时存在,很少单独发生。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病毒常常经上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侵入,还可经眼结膜上皮和软壳蜱侵入,是否经口腔感染仍未证实。经上呼吸道入侵的病毒沿粘膜、神经纤维、淋巴管扩散到邻近部位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虽然血液的细胞成分在病毒复制、扩散中起重要作用,但很少观察到病毒血症。在病毒血症期间,病毒可侵入呼吸道深部、中枢神经系统、胎犊中,在这些部位引起病变,表现发热性全身性呼吸器官疾病、脑膜脑炎或流产。因条件致病菌易在发炎的粘膜中繁殖,所以有时还可能发生继发性炎症病变如肺炎。
呼吸道病变表现在上呼吸道粘膜的炎症,窦内充满渗出物,粘膜上覆有粘脓性、恶臭的渗出物组成的伪膜。在极少数病例,肺小叶间水肿,一般不发生肺炎。组织学检查,粘膜面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在疾病早期,气管上皮细胞内见有CowdryA型包涵体。
受侵害的消化道表现颊粘膜、唇、齿龈和硬腭溃疡(与粘膜病不同),在食道、前胃、真胃也可见同样的病变,肠表现卡他性炎症。组织学检查,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派伊尔结(Peyer’spatches)坏死,肝可见坏死灶、核内包涵体。
生殖道型的病例,表现外阴、阴道、宫颈粘膜、包皮、阴茎粘膜的炎症,一些病例可发生子宫内膜炎。组织学检查,见有坏死灶区积聚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坏死灶周围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并能检出包涵体。
流产胎儿体内所见的肉眼变化,几乎是由于死后所致。组织学检查,在肝、肺、脾、胸腺、淋巴结和肾等脏器常发生弥漫性的灶状坏死。由于胎儿物均系死后排出,因机体自溶,包涵体多已消失,很难检出。
患有脑膜脑炎的病例,除脑膜轻度充血外,眼观上无明显变化。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及由单核细胞形成血管套为主的病变。

浅谈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及防治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自1964年我国引入种猪时被带入境内,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生和流行,并且屡次为我们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为了更好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减少农民养猪的损失,本文从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预防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和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英文简称AR,最早在1830年发现于德国,后来在英美和其他养猪国家均有发生和流行,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B类疾病。本文对此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基础的研究。

一、流行病学

1.感染病原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确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与其他鼻腔菌丛细菌混合感染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轻微或者中等程度的鼻甲骨萎缩,鼻腔却没有明显变化;另一种是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其他如毛滴虫、支原体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严重的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2.流行病学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最早于德国产生,后遍布世界养猪发达地区,我国于1964年引进约克猪,引入此病,后多渠道传人,造成广泛传播和流行。

自然条件下,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此病,最多感染为2~5月龄的猪,仔猪感染时多产生鼻甲骨萎缩,年龄较大感染时发生鼻甲骨萎缩的情况较少较轻,症状消失变为带菌猪。该病病菌主要存活于上呼吸道,因此通过飞沫传播,属呼吸道传染病。大多数由有病母猪和带菌猪传染给仔猪。昆虫、污染物品及饲养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传播作用。不从病猪群直接引进猪只,健康猪群一般不会发生此病。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在停用数周之后也不会再次传染。这种病传播速度较慢,呈现散发和地方性流行。该病发病无季节性,但春秋季较多。养猪过程中饲养条件差,猪圈潮湿、阴冷,污秽,通风不畅,饲养密度大,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一缺乏钙、磷等必要的微量元素等等诸多条件综合作用下会导致该病发生或者加重发生程度。

二、临床症状

发病猪临床表现为鼻炎,喷嚏、流涕和剧烈咳嗽。许多猪发病时往往会感觉呼吸困难,经过测量,发病时,猪的体温较低。部分乳猪不吃奶,从而导致极度消瘦,往往会造成全窝死亡。病猪由于鼻部瘙痒难受,常常出现奔跑、摇头、拱地等不安情绪,或者通过前肢搔抓鼻子或在围栏摩擦鼻部来缓解瘙痒症状。乳猪随着日龄增加,症状逐渐加重。42~56日龄时病情最为显著。发病后,少数猪在数周之后自行痊愈,但大多数病情加重,鼻甲骨出现萎缩变化。病情加重时伴随有流浆液性,脓性鼻液,气喘,吸气时鼻孔张开,发出鼾声。因张口呼吸,用力喷嚏严重破坏鼻粘膜出现出血迹象,进而引发结膜炎,导致眼结膜发红流泪。2~3个月后,鼻甲骨萎缩现象变化明显,面部严重变形严重,出现歪鼻子和短鼻子两种情况。病猪发育停滞,有的成为僵猪。病猪不能正常发育,出现小头症。大多数病猪在没有继发感染时,由鼻炎引发肺炎和脑膜炎,最终死亡。

三、预防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带病母猪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染给仔猪,使仔猪感染发病。在串圈和混群情况下,再次扩大传染范围。作为种猪时,通过引种传播到其他猪场。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我国出入境猪的卫生检疫工作,防止从国外传入。根据大量案例研究表明,我国有些地区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就是一些猪场从国外引进种猪时带入国内导致发病和流行。因此在检验检疫工作的基础上,对于病猪和带菌猪进行严格的淘汰和净化处理。

2.没有发生该病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执行必要的兽医卫生措施。在引进种猪时,从非发病区进行购买。购入后分群饲养2~3个月,观察确认无病后合群饲养。

3.在出现此病后,要严格淘汰病猪并且更新猪群。对于检出率较低,症状不明显的,最稳妥和彻底的办法是全部育肥淘汰,绝不为下一次发病和感染以可乘之机。

4.对于与病猪或者可疑病猪接触过的猪只进行隔离饲养,并观察为期3~6个月时间,母猪产下的仔猪后不与其他猪接触,仔猪在断奶后要隔离饲养1~2月,然后挑选无病症的仔猪留作种用,从而培育新的健康猪群。相比于剖腹取胎,隔离饲养仔猪等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较大难以长期坚持的方法,这种方法更为有效。

5.对于猪只饲养环境进行改善。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避免拥挤,使猪有运动空间;改善猪舍的通风条件,及时排除猪舍中的有害气体;做好猪舍日常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严格执行消毒卫生防疫制度;注意猪舍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该病的各种应激因素发生。

6.免疫预防时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二联灭活苗。母猪、仔猪和种公猪都有接种,具体接种时间和用量参照说明和使用方法。

四、治疗

对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要根据猪发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刚发病的猪,可以采用抗菌素和增效磺胺进行治疗;病猪鼻黏膜肿胀影响呼吸时用5%麻黄素和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使用或用0.1%肾上腺素向鼻孔注入,100万链霉素加注射用水25毫升溶解滴鼻或冲洗鼻腔;病猪出血时,用中草药旱莲草汁滴鼻;用大蒜1份、75%酒精5份,浸泡10天,配制为7.5%酒精溶液对乳猪连续注射一月,后五天一次至断乳。在治疗病猪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切忌盲目用药。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疾病,在主要养猪发达地区都有发生。而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猪场,每次发病均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对该病进行攻坚,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是由于感染副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脸部发生肿胀,眼、眶下窦、鼻腔出现发炎,流鼻液,不停打喷嚏。该病能够快速传播,任何日龄的蛋鸡都能够感染,特别是鸡群初次感染往往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产蛋率降低10%~40%,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1、病原与流行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鸡副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性,易形成丝状小杆菌。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发病率较高,可高达70%。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此病。雏鸡患病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鸡蛋的品质下降。该病可以通过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空气传播。病鸡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最高,一般秋末、冬季以及早春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由于鸡舍的温度不稳定,舍内垫料过于潮湿,通风换气的力度不够,饲养密度过大等造成的。

2、临床症状

病鸡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仅可见稀薄的清水从鼻子流出,偶有打啧嚏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逐渐的加重,病鸡的鼻腔内会有黏性分泌物流出,伴随有难闻的气味,病鸡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严重时会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的面部有发炎的现象,导致面部肿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周组织肿胀,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另外,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对冠及肉髯肿胀,颜色变暗。病鸡逐渐的消瘦,有脱水的现象,羽毛蓬乱无光泽。幼龄鸡在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成年蛋鸡患此病后产蛋率降低,一般在发病后的5-6天,产蛋数量明显的减少,并且蛋壳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蛋重变小,畸形蛋的数量增加。蛋鸡在产蛋高峰期患病后,产蛋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可降低至20%-30%,病鸡有腹泻的现象,粪便稀薄,颜色不正常。

3、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位置是鼻腔、窦、喉头以及气管黏膜。会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在表现附着大量的黏液或者炎性渗出物凝块,窦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病鸡的眼结膜内蓄积有干酪样的坏死物,导致蛋鸡的眼睑肿胀,向外突出,严重病例还会发生眼球萎缩,最终失明。当病情发展到气管及气囊时,剖检可见病死鸡的气管黏膜有炎症,气囊分泌物增多,气囊膜浑浊,肺部充血、出血。蛋鸡的输卵管也会发生病变,其中有黄色干酷样的分泌物,卵泡变得松软、血肿且易破裂,病死鸡有的还有腹膜炎的症状。

4、诊断方法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以及产蛋鸡群的产蛋率明显下降,蛋的质量下降,蛋壳的颜色发生改变,沙皮蛋、薄壳蛋、软壳蛋以及畸形蛋的数量明显增多,可诊断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

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取病死鸡的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鸡的病料或者分泌物,与葡萄球菌一起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透明、柔嫩的露滴状小菌落,不溶血,呈卫星状。挑取部分菌落入在载玻片上滴1滴30%的过氧化氢,未产生气泡,表明细菌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阴性,可确诊为该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可见,该菌对泰乐菌素、红霉素敏感。

5、防控措施

对该病预防需加强环境的管理,以改善鸡舍的环境,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力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做控制好鸡舍的温度,保持舍温相对恒定。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为了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需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选择接种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三联苗。一般建议在21-28天时进行首免,在产蛋前1周加强免疫。

发现鸡群患病,要及时诊断,并进行隔离饲养,对于病死鸡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后要对全群饮用红霉素,使用剂量为75g溶于150kg水中,让其自由饮用。饮完药液后,让鸡补充多维和微量元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每天饮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连用3天。对病鸡同时肌注硫酸阿米卡星15mg,每天1次,连用3天,然后再使用强力霉素按每千克水10mg的剂量,与100g维生素C和盐酸多西环素溶于150kg水中,连用3-4天。可有效的控制病情。对于眼部肿胀的病鸡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滴眼。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大消毒的力度,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1、流行情况调查
调查范围及对象:乌苏市周围来就诊的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群。
2、临床诊断
期间前来就诊鸡传染性鼻炎6例,以其中1例为内容做以下说明:
2.1活体外观观察
鸡群共900只鸡,120日龄,没做过终免;鸡只缩脖闭眼,伴有呼噜、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黄、白稀便,食欲基本正常;产蛋量约为30%~40%;脸部肿胀(见图示1,箭头所示);发现肿胀部只是从一个角落出现,很快感染全群。
2.2剖检症状检查
剖检可见:肝脏有条状淤血,胆汁浓稠;腺胃基本正常,打开肠道可见有轻微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扁桃体有轻微的出血;卵泡变形、充血;喉头出血,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大量黏液渗出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浮肿下颌皮下有浆液浸润,可见支气管肺炎和气囊
炎;眼底黏膜出血,脸部肿胀,有干酪样渗出物。
3、材料与方法
3.1病料采集
取10只有典型症状的病鸡,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气管黏液,浸入适量MG液体培养基(含青霉素1000IU/ml和1∶4000的醋酸铊)中,备用。同时剪开病鸡眶下窦,用灭菌棉试子蘸取其内黏液,浸入盛有适量无菌0.01MpH7.4的PBS液的西林瓶内,备用。
3.2方法
3.2.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将蘸有病鸡眶下窦黏液的棉拭子在PBS中快速搅动数次后,用接种环钩取悬液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烛缸中于37℃培养24~48h,钩取可疑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待进一步检查。取纯化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上,观察生长情况。
3.2.2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细菌纯培养后,用无菌肉汤水洗下后混匀,取0.2ml接种到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充分铺匀后将待试验各药敏纸片按一定距离放入,完成后在平皿上记好菌株编号,置37℃环境下培养24h,观察结果并测量抑菌大小。
4、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4.1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4.1.1药物预防
各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减轻本病的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消灭病原菌,根除本病。饲料中添加0.5%磺胺噻唑、饮水加0.05%磺胺甲基嘧啶,肌肉注射或口服链霉素,或在饮水中加入土霉素和红霉素等,均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4.1.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4.1.3免疫接种
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对本病预防有一定效果。使用较广泛的是福尔马林或硫柳汞灭活苗,免疫期可达3~4个月,80%左右的免疫鸡能产生保护力。以A型和C型菌株为菌种的双价油乳剂灭活苗效果也很好,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
4.2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鸡群当中只发现有肿头肿脸的,经剖检诊断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时,及时用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以及饮水消毒,以防感染全群。同时使用一些效果明显的抗生素配合止咳平喘的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若全群有3%~5%以上的鸡只出现肿脸现象时,就应该注射鼻炎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然后再参考下述治疗方法:
针对个别鸡只出现症状的治疗方法:用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彻底的带鸡消毒,而且针对肿脸的鸡要用装有消毒剂的喷壶进行个别消毒。全天的饮水当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剂,隔断水槽和料槽,目的是防止病原的传播(如果是乳头饮水器可以不用隔断)。同时应用抗生素和平喘药治疗。一般4~5d一个疗程,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即可痊愈,但消毒剂连用7~10d,为了防止再次复发感染。

5、结果
5.1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临床实践的这几个月当中,蛋鸡较肉鸡多发,主要发病日龄多在105~130日龄(开产前后),发病集中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月份。
5.2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初步定为鸡传染性鼻炎。
5.3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的10份样品均生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的细小露珠状菌落。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略深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呈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没有运动性。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5.4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鸡嗜血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副鸡嗜血杆菌对红霉素、氟苯尼考最为敏感,敏感率为90%,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替米考星较为敏感。
5.5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临床上应用“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的治疗方案,来就诊的病例,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一般都一个疗程,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达两个疗程),康复率达到95%以上,且产蛋率很快提升。
5.6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在使用1个疗程药物以后,再继续使用消毒剂7~10d,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6、讨论
6.1为什么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季节鸡传染性鼻炎多发
此时,鸡舍小环境保温不好,很容易造成鸡群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进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6.2如何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好
传统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这种方法不仅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对就诊病例的治疗得出一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应用本方案不仅可以避免药物中毒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防止长时间用药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而且消毒剂在其中既起到治疗的效果,又起到防止复发感染的作用,还为养殖户节省了用药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6.3如何控制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
6.3.1药物预防
一些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但一些药物对生产性能有影响,所以用药时要慎重。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因素可影响药物预防效果,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保持鸡舍良好的卫生和通风条件。
用药途径:通常认为药物饮水效果好于拌料。选择敏感性的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用药时最好选用2~3种有效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如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五甲氧嘧啶及庆大霉素敏感、大环内酯类在呼吸系统药物浓度高、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吸收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联合使用对本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药物防治最好连续5d,给予足够的剂量,保证给药次数及呼吸道足够的药物浓度,避免中途断药。
紧急疫苗接种:对于有不同产蛋日龄的大型鸡场,尤其是种鸡场,在用药前可注射相应的灭活疫苗,最好是水苗(铝胶),这样可以很快产生坚强保护力。
6.3.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针。在此基础上,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6.3.3免疫接种
可以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在3~5周龄和开产之前分两次对本病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有一定效果。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来,经过科研部门及广大兽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是法氏囊病毒的易感群体,并且所有的品种和日龄均可感染,其中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该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鸡排泄物污染的饮水、饲料、用具、环境等,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眼结膜等感染。养殖人员以及昆虫也是该病毒的传播者,该病还可以通过种蛋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多发生在4-10月份,尤其是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夏季和秋季。该病的发病率高,有的可高达90%以上,传播速度快,可呈暴发性发病,一般在感染此病3天后即可发生死亡,死亡率的差异因饲养管理、鸡群的体况以及病毒的致病力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为15%-20%,严重时高达60%以上。该病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易感染其他病菌,因此常与大肠杆菌病、鸡支原体病等发生混合感染,会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病程一般为3-5天,最长不超过7天,死亡多集中发生在发病后的2-3天,有的病鸡会发生突然的死亡。病鸡常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鸡的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畏冷集堆,多呈昏睡状态,羽毛蓬乱,双翅下垂,常蹲伏于一角,有时会卧地不起。有些病鸡行走不便,走路摇晃、步态不稳,或者驱赶不动,体温升高。病鸡有脱水的表现,出现眼窝凹陷,爪与皮肤干枯。病鸡还表现出腹泻的症状,会排出白色水样的稀便,粪便中常有白色尿酸盐,肛门会受到粪便的污染。病鸡在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脱水,最后衰竭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在发病初期突然发生死亡的病鸡病理变化不明显,仅在肾脏发生病变,表现为轻度的肿大与花斑。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会表现明显的脱水现象,肌肉发干、颜色暗陈,嗉囊空虚,或者在其中有积水或者积气。在腿部和胸部肌肉会出现条纹状、斑块状和放射状的出血,且在腺胃和肌胃的交界处也可见条状的出血点。病死鸡的法氏囊发生病变,发病初期法氏囊充血水肿,2-3天后可肿大至正常的2倍而变圆。浆膜上覆盖淡黄色的胶胨样的渗出物,导致法氏囊为奶油黄色,病变严重时法氏囊的外观为紫黑色,切开后可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并且其中有脓性分泌物。肾脏肿大明显,有花斑,颜色为灰白色,输尿管内常见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和胸腺肿大、充血、出血。

4、诊断方法

诊断时可结合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最后经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取病死鸡的法氏囊和脾脏,研磨处理后加灭菌后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冻融2-3次后,离心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作用th,然后接种于9-12日龄的鸡胚,受感染的鸡胚在3-5天后死亡,且与自然病例症状一样。另外,还可以使用琼脂扩散试验来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者法氏囊组织中病毒抗原。

5、防控措施

预防。该病的发生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对该病进行预防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扫和消毒工作,认真的落实各项的卫生消毒工作,加强对环境的消毒,包括鸡舍、用具等。在每次出栏后、进鸡前都要对空舍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待彻底干燥后再进下一批鸡。为了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可提高母源抗体的水平,在种鸡的18-20周龄和40-42周龄时分别接种法氏囊油佐灭活苗,以使子代获得较高水平的抗体。

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目前生产上用于接种的法氏囊炎病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病苗,种鸡的免疫多选择使用灭活油,肉仔鸡则使用中毒力苗,在免疫前需通过检测母源抗体的水平来确定首免日龄,在首免后间隔10-14天进行二免。

治疗。鸡群发病后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首先给病鸡肌肉注射法氏囊、新城疫精制双价高免卵黄抗体和适量的抗生素,同时给病鸡服用葡萄糖、食盐水等水溶液。如果病鸡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时则可喂服泰乐菌毒,同时还可以使用其他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以预防病鸡继发其他细菌或者病毒性疾病,等病鸡的病情稳定后要做好保健工作,以免发生再次感染。在治疗期间要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日粮,可适当降低病鸡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多种维生素的饲喂量,同时给病鸡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控制好鸡舍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质量,加强通风换气,提供充足的饮水,防止肉鸡发生应激反应。为了避免疾病的大肆传播,在发病期间要加强消毒,每天都要将粪便清理干净,并彻底消毒。在消毒剂的选择上,要注意禁止使用对鸡呼吸道黏膜发生损伤的药剂。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鸡,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本病仅发生于2周--15周的小鸡,3~6周龄为发病高峰期。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传递。

症状病变
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可波及60%~70%的鸡,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7~8天后死亡停止。病初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有些自啄肛门,排白色水样稀粪,重者脱水,卧地不起,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发生特征性病变,法氏囊呈黄色胶胨样水肿、质硬、粘膜上覆盖有奶油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法氏囊粘膜严重发炎,出血,坏死,萎缩。另外,病死鸡表现脱水,腿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颜色暗红。肾肿胀,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脾脏及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出血。
疾病诊断
本病在高度易感鸡群中急性爆发时,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
治疗方法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注射液。3~7周龄鸡,每只肌注0.4毫升;大鸡酌加剂量;成鸡注射0.6毫升,注射一次即可,疗效显著。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注射液,每公斤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复方炔酮,0.5公斤鸡每天1片,1公斤的鸡每天2片,口服,连用2~3天。
(4)丙酸睾丸酮,3~7周龄的鸡每只肌注5毫克,只注射1次。
(5)速效管囊散,每公斤体重0.25克,混于饲料中或直接口服,服药后8小时即可见效,连喂3天。治愈率较高。
(6)盐酸吗琳胍(每片0.1克)8片,拌料1公斤,板蓝根冲剂15克,溶于饮水中。供半日饮用,以上为20~25羽鸡一日量,3天为一疗程。
(7)中药治疗。方药:蒲公英2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双花100克、黄芩100克、黄柏100克、甘草100克、藿香50克、生石膏50克。水煎2次,合并药汁得3000~5000毫升,为300~500羽鸡一天用量,每日一剂,每鸡每天5~10毫升,分4次灌服。连用3~4天。金蟾毒败每袋拌料100KG,为提高治疗效果,在选用以上治疗方法的同时,应给予辅助治疗和一些特殊管理。如给予口服补液盐,每100克加水6000毫升溶化,让鸡自由饮用3天,可以缓解鸡群脱水及电解质平衡问题;或以0.1%~1%小苏打水饮用3天,可以保护肾脏;如有细菌感染,投服对症的抗菌素,但不能用磺胺类药物;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到15%左右,维持一周,可以保护肾脏,防止尿酸盐沉积。
预防指南
(1)加强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从外边把病带入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及时处理病鸡,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可选用以下药物和方法,聚维酮碘快碘喷洒。下批鸡进鸡前鸡舍用烟客烟熏消毒门前消毒池宜用复合酚溶液,每2~3周换一次,也可用清净农场癸甲溴铵,每周换一次。
(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进口有中等毒力活苗派斯德D78
①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早期免疫,对有母源抗体的鸡免疫效果较差。可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
②中等毒力株弱毒活疫苗,供各种有母源抗体的鸡使用,可点眼、口服、注射。饮水免疫,D78苗剂量不需要加倍。
③灭活疫苗,使用时应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苗配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效果受免疫方法、免疫时间、疫苗选择、母源抗体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母源抗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条件的鸡场应依测定母源抗体水平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现介绍两种免疫程序供参考。无母源抗体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鸡,出生后用弱毒疫苗或用1/2~1/3中等毒力疫苗进行免疫,滴鼻、点眼两滴(约0.05毫升);肌肉注射0.2毫升;饮水按需要量稀释,2~3周时,用中等毒力疫苗加强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鸡,14~21日龄用弱毒疫茵或中等毒力疫苗首次免疫,必要时2~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商品鸡用上述程序免疫即可。种鸡则在10~12周龄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一次,18~20周龄用灭活苗注射免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185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